|
! Y9 o$ D% p. b& m( U2 u; D
# f9 v$ w: ?4 ` d
来源:http://www.jingtu.org/yg/gyphb/index.htm; Z: A$ {& @4 i5 Y; k5 B1 }! a
" t$ b4 q0 K0 C! t. ~- [& e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印光法师谈感应篇9 T1 H$ F! M+ C9 x! H6 E
――代重刊序
8 C5 i- o- \2 Q q' m3 ]) R弘法敬辑
, c$ [- }- H- D7 D3 m 一、感应篇之概述 ) u; i/ ^! o& ~3 y
1、感应篇的来源% B7 v! ~4 y( d4 D
问,《感应篇》,谁人著作。对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别之。
) j# e" [3 e* E1 j8 d 答,《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亦有谓本抱朴子而广之。然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谓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说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虫文鸟书,大开文字之端,敢以虫鸟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举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论是非者之无益繁词。此种繁词,尚不如春禽昼啼,秋虫夜呜之有天然风味也。
, e% i2 R; K. S/ K" D6 [1 ~/ F: T. D《三编卷四 答崔树萍居士问》 ; d; a* D9 G: s) ^" ]4 s
2、感应篇的性质4 O: Z+ a& o( g( k7 }
《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隹,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1 L! C) r% \. R7 F
《增广卷二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 ^, l' B4 q& W h, ~
五经四书,本是教人为善之书。世多以文视之,则便当面错过。若《感应篇》、《阴骘文》等,直陈因果报应之事,俾人一目了然,实为有益。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报应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实。
: v% n! Q( S: e: W《三编卷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五》 ! j8 O! Y- C* p$ F, U
《感应篇》、《阴骘文》,实为功过格之源本,以故恭录于首,以期朝夕讽诵,互相鉴照。俾得三业清净,一心淳笃。庶可无忝所生,行为世法。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齐修。成已成人,了无二致。前继往圣,后开来学,参赞化育,辅翼郅治,皆于此庸言庸行中得之。若舍此不行,别求玄妙。纵令大得,亦只能利一类之机而况专资空谈者乎。
2 E, x- g# i0 l$ ~9 {《续编卷二 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
1 A9 N' e6 Q( @+ Y' f8 Y- n" m二、感应篇之实行( M' h; {! _) F: ]1 @
1、读诵奉行 改过迁善; K4 m/ j( g% T0 i( c
凡《安士全书》,及《感应篇汇编》,《印光文钞》,通文义者,皆须人奉一部。由此路上行,上焉者或可体会到此。否则只知圆融不执着,口口说空,步步行有,为家庭之祸患,亦佛法之蟊贼。
* b- h# e* _3 V- B: h0 w《三编卷三 复福州佛学社书》 # K# n& t4 G* W& A
《感应篇汇编》,宜令熟读,此正本清源之要务。以五经四书所说者,或散见于各处,或义晦而难领会。此既熟读,读五经四书,一见此种话说,即便心领神会。理学务躬行,而不知此义,反指为异端者,皆见理未的,救世无术之流类也。 U- }. t& m/ N2 J+ Q
《三编卷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 3 ^% P7 ?/ A1 l
汝宜每日将《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真经》,日读三五遍,至少须一遍。亦令汝妻日日读之,自可知为人之道理。既知为人之道理,则便可继汝父之家风。凡一切人皆钦仰汝,以为汝父素好善,故有此令郎。此其荣为何如也。光宗耀祖,成家立业,只在能立志学好而已。岂有甚么难行难做处。
1 R$ A9 ~0 c( J) `《三编卷三 复某居士书》
% m) Q) C3 F; m# ~, h- ^% o0 P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W0 m1 {# E0 c3 h+ m g C; h
《增广卷一 与周法利童子书》 " Z- z. Y- t/ Y4 W) @ q
若日说因果报应,与生徒讲《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而所作所为,皆与三者相反,则成登埸优人,只供台下人一时悦眼娱耳而已。优人只得优人之值,断无生前没后之真利益也。愿汝深体吾言,则儒佛之心法,及究竟之实益,岂必令前人独得,而汝或不得者哉。
5 A. w# h3 V# S, L( y7 @. X 《三编卷二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 L C8 M2 C2 C K5 }7 C2、感应篇与家庭教育/ J2 r+ I, P" ~' q, }6 g8 L T
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
& s2 b9 X7 K9 o7 ^; M《增广卷一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 z) B! k, ]. A& \2 I 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则任性憍惯,养成败类,纵有天姿,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 Q' t1 a! G1 y; Y
《续编卷二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
1 w" o7 a* k+ M I. s$ C$ l+ ~& h 《阴骘文》、《感应篇》,必令其熟读。且勿谓此非佛书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浅近,若以远大之深理言之,则难于领会。此等书,老幼俱可闻而获益。而况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乎。5 l) X$ j+ |5 E2 Q( ~
《增广卷二 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9 z3 _" q- u3 h, r7 Z# y) S' d+ M" H' Y 祈以《感应篇》教子孙,终身诵之,胜于小学韵语多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