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17|回复: 1

[吉噶康楚仁波切]无我的智慧第二十章创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7 20: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h( \, b$ F& m2 C第二十章  创造  Z  V5 O7 B/ g5 R

( r+ k5 c' Y7 i2 w/ w0 }, U4 {在最无用的情境下,甚至在自己的最后一刻,我们可以接触到自己内在的资源。经由应用它们,我们转化了自己的情境,这就是创意心的力量。6 i3 h! {# K% n5 V

2 X# r8 ]1 W" J$ k$ q- t7 @  e2 H3 V. D我们也许会认为,选择禅修之后我们便能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每件事都会顺顺利利。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仍会在佛法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伟大上师们的传记告诉我们,他们全都经历过困难、挑战以及失望,他们用这些挑战来深化自己的修行,而这些挑战也推动他们发现隐藏于内心的丰富宝藏。2 O. a5 `% L0 A: p+ ]- X1 g( q
想想那些上师们的经验,我们经验困难时便不需觉得气馁了,否则我们会对三宝失去信心和信任,甚至会放弃而不愿再深入去修行。
" P4 p( H6 k8 S% h  W: ^9 X$ j0 q% Q& `大多数人选择修行是因为见到轮回的不可依赖性,发现轮回只会制造痛苦,无法给予我们所冀求的永恒快乐及幸福。佛法能引起共鸣就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快乐及痛苦这个问题,而我们渴望更深入佛法。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快乐的因,包括怀抱菩提心的动机,以及对三宝和上师的虔诚心。
$ E" I8 ^( |% s( R. P" r6 w但是如果我们所渴望的情绪没有生起,该怎么办?我们不能感觉到虔诚心,反而觉得疏离;不能感觉到慈悲,反而觉得深陷我执;不能感觉到“醒觉”,反而觉得愚蠢与无感。如果我们没有欣然感激的感觉,反而觉得被忽略;如果我们感觉不到祥和,反而变得更容易发怒,我们将会如何?
" V- V0 G) ]. o; ~& M1 h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或是认为佛法没有用;再继续想下去,你也许会对其他在此道路上的人有所怀疑,认为一切都是巨大迷惑的骗局,而我们肯定无法看到超越这些限制的可能性。但是这些问题大多都可以被克服,只要将佛法更有创意地融人我们的生活就可以了。
, P0 w- p% d/ t. _6 F3 o" `利用我们内在的富裕# s9 t$ v( L! f, ~# ]% ^
我所谓的创意是指,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将佛法智慧融入生命,也就是说要仰仗自己的智力,而不是期待佛法来改变我们。' N/ {5 X2 H8 Z) i0 C) [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会迫使我们找到内在的财富,那些我们从来不知道自己拥有的财富。在较为贫穷的社会中,人们倾其所有来应付自己基本的需求。当东西破损,他们要想出修补的办法,而并非每样东西都有说明书,在我长大的印度乡村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比方说,有人会把一个塑胶瓶做成一个转经轮;如果电器坏了,他们会试着修理解决问题。这会有些危险,但也迫使人们利用自己内在的智力和创意,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了。我说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将佛法融入自己的生活,就是这个意思。8 u  A! i/ s: u* q2 V) J
当然我们首先要了解佛法的基本原则,但如何融合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则是关键。一旦我们了解佛法的基本原则,在和人以及情境的互动上,我们可以更有创意而不会一成不变。在任何情境下,我们都必须问:“什么是有效的?在佛法的运用上,什么是最有帮助或最能带来利益的?”然后看看我们会发现什么。在困难情境下应用佛法,要特别的有创意。当我们照着佛法而有不同的做法,我们将是他人及自己的一个典范。1 N: h! @; y  h) S+ K$ {' D
在最无用的情境下,甚至在自己的最后一刻,我们可以接触到自己内在的资源。经由应用它们,我们转化了自己的情境,这就是创意心的力量。
* n2 B: ]8 `& _* o9 g! T9 D. Z3 Z本有的智慧是永不会被卡住的( P: [* A  k4 \, r& b$ J' C" V
大多数的人都渴望能与自己的心灵道路相应,当我们确实深深地与修行相应时,我们就会兴奋,然后就想抓住这种我们称之为“上轨道”的感觉。但是感觉是暂时的,而且终究是会衰退的。
! n# s. ~  u3 T# L: [另一方面,当我们觉得自己的修行单调无趣时,我们便会一直卡在这样的心态中,但是那个知道我们被卡住的智力,它本身是不会被卡住的。因此我们有一个机会,是选择认同自己本有的智力,还是选择认同暂时的念头和感觉。; }' l; }! Y, H" P% Y" h9 I
当我们认同自己的念头和感觉,它们看起来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们是“我的”。当这些念头源于自我重要感时,就算是高贵的念头,比方说希望与自己的修行相应,也会让我们卡住。2 c3 v  ?& I, S
但我们的本有智力是永远不会被卡住的,当我们使用自己的本有智力面对所有的冲突时,有无限种创意回应的方式,这是我们让佛法个人化的方式。
$ G4 `5 y% D+ ~, m举例来说,一旦感觉与修行不相应时,让你的菩提心生起,这使我们不再沉醉于自我中,然后自然地与他人相联系。又如果我们的心被负面念头所障碍,试着去想想无常与人生的珍贵;这类正面的念头将会滋养我们的修行。我们也可以转向佛法的研究,特别是对空性观点的了解,是清除更深层智力障碍的一个良方。最终,倘若我们让这个自己不想要的“不相应感”自然来去,它自然就会耗尽本身。
' c; V4 A5 g+ e+ n0 ]切记,“不相应”这类经验并不是问题所在,对这类经验的反应才会制造出很多痛苦。伟大的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Tilopa)尊者对他的弟子那洛巴(Naropa)说:“孩子,束缚你的不是现象,而是你对它们的反应(1)。因此斩断你的反应,那洛巴。”9 `5 W) B6 m  Z( _+ ^
开悟的入场券4 [) E& j% C: W4 H2 ^$ P% U) i
在心灵道路上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失望,可以引领我们深入地了解自心,因此它们就成为我们开悟的入场券。6 L3 S) H' e1 ?: y, v6 q& ~
如果缺乏挑战,我们就没有机会了解心的多重面向;唯有通过对自心的了解,我们才能建立同理心,让自己更有深度。也只有深入了解自心,我们才可以了解他人的痛苦和快乐。除非能通过自我省思,将心中胁迫我们的所有隐秘面向解除掉,否则我们总认为它们束缚着我们,而无法经验它们的魔幻特质。没有它们,我们永远无法被迫深入去探索自己本有的智力,本有的富裕宝藏。
0 _- ^. q. ^8 E3 G. o/ I& S如果我们能欣然感激所有对自己的挑战,修行永远垂手可得。就算自己与现实脱离,我们将永远与自己的修行道路相应。任何的现起都可以被运用,同时被欣然感激,就像将塑胶瓶做成转经轮一样。: J1 W+ q* T! H0 I4 V6 A6 |; R
佛法提供创意的工具,但是有创意的修行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要花时间、有耐性地与我执心共处。说到修行需要用功,这个观念并不受到欢迎;我们情愿事情自然发生,认为只要坚持修行,所有的挣扎和迷惑都会自行解决。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全然打开自心,一切怎么可能改变呢?; @, s6 L7 @# m, j+ Z' W
除非我们能开放和醒觉,否则无法得到加持。当我们的心开放且保持觉知,我们就可以将佛法以有创意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生命。这也就是将生命力注入自己的修行。
; f) m# h7 n; n" ? ) B$ G' @0 p5 c4 ^0 T
【l】通常被译为“执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7 20: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它指的不仅是执著而已,而是在愤怒、傲慢以及妒忌等情绪中,其因执著而更主动活跃的面向,也因此被译为“反应”。
" i# \7 O; T- [# {3 A
) @6 I& ^$ f# G  h( E
% L8 p" v% a/ ]2 H: g0 y% t# u5 c) R

8 l2 b  U5 T% K2 ?5 F# S9 i, x3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6 04:36 , Processed in 0.0747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