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0 N& d: y- G1 I& L
, o5 J" h' j9 p& J1 g+ a
" K) X5 \9 m% ~ |$ x# M净空法师讲述
3 }7 N- t" m8 d5 y; r( o0 l5 D4 n
2 E! @( j: s, H5 M
; |6 g" k! Y+ E+ \2 n. I* v' q
3 Q4 E1 ?' D, {' k7 K$ Z' }《了凡四训》这部书,是明朝袁了凡先生,为教训他的子女而作,并不准备对外流传。近代虚云老和尚在《参禅法要》里面,提到修学佛法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深信因果。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要深深的相信,不能有丝毫的怀疑。第二、严持戒律。戒律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初学的人,不必在律学上斤斤计较,能把五戒十善持好就行了。不但是在家同修,就是出家同修,能将五戒十善持好就很好。明朝的蕅益大师,通宗通教,著作很多。在律宗里,他也算是一位律宗的大德。但他在戒学里却自称是出家沙弥。他的学生成时法师,不敢跟老师比,就自称出家优婆塞,就是守五戒。所以我们能严守五戒就很好。近代的弘一大师,也是严持五戒,自称出家优婆塞。/ {7 l2 T1 L% _, _+ S' J5 V
2 g) q7 O" ?7 T- W- N : T$ H! s$ y5 R' Q. w
6 n) {5 z& D6 t9 e3 [' |9 q& `3 y第三、坚具信心。不能被外面邪知邪见所动摇。第四、决定行门。八万四千法门,我们选择修那一门,决定行门以后,绝不轻易改变。具备这四个条件,才算是真正学佛。所以,老和尚这四个条件,可以说对我们今后弘法利生,不但是弘教,就是在宗门里面,也是不能缺少的;总而言之,确确实实指出了,今后弘宗演教的方向,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
$ f) J% ~4 n5 I& P) N6 J6 X4 M. g- I3 T, V2 b2 ]2 u5 Q8 H8 l
! w# v2 J2 e( ^3 B% u
& C$ Q. O; k+ a: k( C
在《四十华严》里面,甘露火王这一章里,也提到了修学有六大纲领。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是佛陀在华严会上所说的,世出世间的学问,也超越不了这六桩事。经文里述说得非常详细。甘露火王是一国之主,每天还会犯错。他除了处理政事以外,还要抽一点时间来听讲经。在宫庭里有讲堂,要请谁来讲呢?总是一些有大智慧的大沙门、婆罗门,或者证了道果的圣人,请他们来演讲。国王率领大臣们,天天也都上课,习以为常。所讲的内容,可归纳为六大类:告诉我们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那些法与我们有利益、那些法与我们有害,就是这六桩事情。世出世间学问,归纳起来亦不外这六桩事。也就是叫我们能辨别善恶、辨别正邪、辨别是非、认识利害;学问之道无他,如此而已。7 n4 K: z! N( y) F. U9 x( @; X
3 {, E" \$ a4 S: e9 B E
- l: g" m4 @5 z* l/ T: |3 }6 V+ g X5 w3 ^
《了凡四训》既然是袁了凡先生教训他儿子的四篇文章,我们读起来,当然与经典不相同。这四篇文章从头到尾细看一遍,几乎都是说我们的毛病;知道毛病就得要改,不改就不能入道。所以这四篇当中的两篇,是《四训》的重点—改过、修善。我们印的这个本子,有印光法师的序文,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四训的玄义来读,是介绍这部书的。0 R5 B$ P4 f* W( ~/ X
, l2 p1 r; x. P7 @ u, q
% p0 o8 b( `$ t+ F
$ [6 }+ J7 M6 R! q序文的小注,是尤惜阴居士作的。相当扼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1 I: Y$ |3 ^/ `3 G7 w8 J' A
% k3 @( h0 Z; E3 ^) s' X: J " A* p: @/ E, k% |
$ n2 e0 g: B1 ^* P( o, h, E0 C: E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
0 q2 i- m$ E% ?- E0 x* _4 k% x3 {8 n
$ J8 p% x5 A3 U x+ \. z# F
+ y) d+ u2 H2 r) r7 g; ~, O祖师的这篇序,这两句是总纲。‘圣’可以称为佛,‘贤’可以称为菩萨。我们通常讲‘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迥向的菩萨,是贤位的菩萨;初地以上至十地菩萨,则称为圣。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这一条道路,从纲领上讲,就是这两个字—‘诚’与‘明’。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也离不开这两个字。离开这两个字,方向就错了,就是常言说的盲修瞎练。我们如果能守住这两个字,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圣道。, @+ n. q. j: a5 y
: k% O1 I5 i" N1 P: S, F0 U
8 |. \4 }5 ^ _. Y E5 {
# H. M' f) v) d& a- u怎样叫做‘诚’?‘诚’很不容易做到。在佛法里讲‘诚’,就是‘定’。‘明’就是‘慧’。诚是体,明是用。懂得这个意思,《金刚经》、《楞严经》里面说得很多。‘诚’就是如来藏的性体,就是常住真心;在菩提心里面讲,就是直心。佛在《无量寿经》里,给我们说的‘至诚心’,就是‘诚’的意思。( U" r" A+ ~4 E& G9 r" }
* }, t! _; p7 s& x( t
4 c+ ~7 f' h5 y3 I
2 ]# k+ P- _1 z4 g‘明’是智慧,对于一切事相、一切事理,都能够通达明了,而没有错误,叫做‘明’。所以‘明’在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说,就是省察的功夫。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观察,而后才能做到改过,才能做到积善。所以改过与积善,在世尊教法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要建立在‘诚’和‘明’的基础上。( S! u7 n% Y {; F6 T
7 u6 ~3 }- Q, K
X2 M+ |# G) q8 [( [8 }
! C/ `# N" R+ m' e4 C1 w$ z
如果我们没有诚明,就不晓得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还谈得上改过与积善。唯有诚明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要改恶,要修善。‘诚’也就是讲的自净其意。这两个要同时具足。即诚而明,即明而诚。就是佛法里讲的定慧双修。修到定慧不二的时候,自自然然就证果了。证的什么果呢?圣道当然就是证得圣果、无上菩提。《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圣果。所以祖师在这里给我们一语道破:‘圣贤之道无他,诚明而已’。这两个字,不但整个《了凡四训》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世出世间法,都是以这个为根基。《了凡四训》教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诚’、‘明’这两个字。祖师后面还有详细的说明。4 o% L$ a8 h! g8 r- r( J! p
. ^3 x% c: x6 Z4 C6 N 5 C8 M5 y- d `- Z! ~, J8 k) H9 O k
3 V( Z( A/ U) e$ h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
4 c3 z8 g) T6 H" o
# P; S! {3 E e& u7 m
5 `4 G4 r/ |& E: d! c' s9 M1 ]) N0 i
‘圣’就是圣贤人,‘狂’就是凡夫、愚昧狂妄之人。愚狂之人和佛菩萨,他们分别在什么地方?祖师给我们指出来,在于一念;一念可以说就是上面的‘诚’与‘明’。以下祖师引用《书经多方章》的两句话:
; l/ u0 U% a: Q3 Q1 L! D. [% x1 p/ f: P( v, F' |- W
9 m7 W' }" k' [9 A1 g: F
7 N+ l, B4 S9 c& N* D“圣罔念则作狂”。简单的讲:佛菩萨如果要失掉了觉察,就是凡夫。‘罔念’就是失掉觉察,‘念’就是觉察的意思,‘罔’就是失掉,没有了。《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罔念就是不觉,起了无明,圣人就变成凡夫。
9 }8 U7 j; S; Y6 P5 {" Y$ O' s, g; |# u" Q0 S
& d7 B l8 ?( Y' M
, o: y! |1 s& R
“狂克念则作圣”。‘念’是觉察,‘克’是克服。凡夫要是念念觉悟,他就是佛菩萨。可见得凡夫与佛菩萨,不过就是迷悟一念而已。由此可知,觉察的功夫,太重要了。在佛法里讲,就是‘照’的功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诚,‘照’就是明。诚而明,寂而照。明而诚,照而寂。圣凡分别就在此地。
6 h5 s3 y! G5 E$ D% A5 G
! X4 n6 \) z7 ] K G
) x* U0 `# x5 m$ ]" B
6 ~7 M; @* A3 u" X A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 W+ ]5 w# ^, Z3 A$ R
* i; j. t( }5 U0 J# {" r$ u/ @
5 t! o/ f) `9 ?! r. R A( o- g: t. A
: E0 G0 f9 i# q* c$ U1 L“操纵得失之象”。‘操’是操守,‘纵’是放纵。我们要是有操守,圣贤之道就可以得到了。我们要是失掉了操守,放纵、放逸,我们就得不到了。这种现象,确实是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把操守失掉了;生生世世都是放纵,而养成了放纵的习气。现在叫我们操守,很难提得起来。因此真正有志要想修圣贤之道的人,就不可不勉力操持了。这就要带一点勉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