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 B& m# S9 C2 a黄念祖老居士 主讲
+ S( P4 m% @6 W# A- U0 A7 H姜善和 记录整理/ Q/ u6 o+ f) T
4 E) Z( ~: k2 a! r* K& S1 h
" U- N2 Q/ R* y' y, M+ z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具实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和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人的。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先看一下前头这个序文。
' L7 {% J8 Q. T5 m; r) `; k8 d“净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简课”。天亲菩萨有“五念法门”,这“净修捷要”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功课。所以就有了两个名字。我来向大家汇报这个内容,这也是第三次了。
" ~& [( k/ }, D2 p圆瑛法师讲《首楞严经》,讲了一百多次,他每讲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佛法就是如此。那么我这次是第三次讲了,和前次一比,因为这老本子里头也有一些记录,一比之下,觉得老的本子里头,即上一次谈的很不足,认识很不够,所以也要感佛之恩哪!我们今天所谈的名称就是《净修捷要报恩谈》。要知道佛对我们有恩哪!我是带着要感恩、要报恩的心情来谈的。
) ]5 f" A4 Y5 t4 U# d+ g* Y$ ?这个序文,我们不能全部介绍完,而是侧重它的重要部分。+ ~2 u! |* [/ B, L! s% @# Z2 {
! R0 N! ~. c8 ^& P9 p讲解序文如下:, R/ ~: N6 t+ P2 x7 a
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7 L& U7 z& L8 ?* _* M9 z# J
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确实是难信哪!虽然是易行,也是难信哪。佛的教法称为“教海”。汪洋大海,不知边际。你不是亲自到教海里面,亲自去探究是不成的。要入大海,不能只是在岸边上呆一呆而已。你若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如果不知道佛法,怎么能够可以入,怎么可以度,怎么可以知道边是多广大无边呢,这些就都不知道。
G% \- ~ O; ?6 y, @8 e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
; e# d0 ~- O' x7 D0 Z《华严经》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指明了大家的归宿。佛法学教的最高经典就是《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处,他便也就修归净土导归极乐了。他也说“教海算沙”。大教如海中之沙,你算有多少沙子,是算不清楚的,因而也就不知道归宿。而《华严经》恰给我们指明了归宿;天亲菩萨也以这五念作为法门。
- X6 E* p/ s: \4 {% B五念就是: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发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8 k7 j6 Q. H3 V. o
凡是能修这五念的人一定能往生!天亲菩萨以这“五念”作为门。《华严经》指明了归宿,五念法指出这个入门。有门才可入,所以菩萨把门告诉我们了。1 V: \; N% b( b0 S
“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现在到了末法期了,佛灭度已经两千多年了。按真正佛历来计算其实有三千多年了。现在大家所说的两千几百年,是按印度“贝叶经”上的点数数出来的。佛经每年集结一次即点一个点,数点数出两千五百多个。但是印度沦为殖民地,受到外国统治,经过了很多很多的战乱,你吞并了我,我吞并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点个点呢?不一定!点点的那部分是不是有损失呢?也不一定!所以,好像是证据确凿,实在打很大的问号。至于中国这三千多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汉朝佛法就来了。我们把当时那个年代一折合,佛出生时候,正是中国周朝时的某个时候,以此时起用天干、地支的方法计算,佛出世到现在就是三千多年了。现在流行的,佛出世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说法,是按印度“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计算出来的。过去集结的方式是:到时候,把“贝叶”经文翻一翻,晒一晒,作为一次工作,便点一个点儿,一年一次,数那点儿数出来的结果。) ]2 f. S3 l. `, }9 s
现在到末法期了。正法期,佛在世五百年;相法期有一千年;末法有一万年。因此,很多人说“佛法就要完了”。完不了!末法刚过一千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呢。到了末法期,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器越来越差。这时代又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一个浅学,于佛法所学很浅,便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很多自称是修净土宗的,其中有很多是法师,实际上都没有能深入于本宗。怎么才能深入呢?
) v6 ]$ F. G& K: v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 x' E% o a0 R- p真正能读大经的人很少了!有也很稀有了。所以,净空法师在这方面,我们很为之赞叹的。他这样的带头人,并不多呀!他倡导熟读大经。“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只有如此,你才能略略明白一点净土法门的纲要,才知道它的重要点之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意。
7 u2 O# y/ z. |! _5 `9 p+ I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 `: Y" x! Z1 I+ k
熟读大经还只是略明,可是现在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呢?“大率仅持小本,”一般还只知道念《阿弥陀经》(小本),不知道念《无量寿经》(大经)。大家所念的小本(〈阿弥陀经〉)也只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在北边,他所在的国号叫姚秦。不是秦始皇时代的秦,而是六朝时期的秦,称“姚秦”。大本不念,而只念这个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本。现在大家不但都不知道念大本,而且就连这个大本的名子也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代的玄奘大师很聪明,他从印度回来时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虽有罗什的译本,但他又翻译了:一部是《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另一部就是《阿弥陀经》。他之所以翻译,是因为他所翻译的本子里面有重要的补充。现在大家修净土的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修净业者,既持诵秦译本又持诵玄奘的唐译本的,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现在净空法师重视夏老师会集的《无量寿经》,可是对于唐译,对于夏老师的会集本还没有十分的重视。但他都把它列为“净土五经”的读本中了,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
8 @) c- }5 F, L. Z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
1 M7 w. I$ @/ e0 ^8 s% ]- x3 Y看起来、说起来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你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现在是号称修净土宗的人多,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于迫切发愿的人却很少。
$ ~1 l, W: R7 P' \信愿不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C# X8 E8 z. }
信愿不深,却还想要得到真实的受用,那就难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于信愿”。你念的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的。你现在理解的太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