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1 z, k9 t9 g/ W' w2 i
5 e5 r- K; Z4 w- N●[净土社区]难得一见: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及其民俗' B7 D' Z: Q! H( {* |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5127.html
3 O ^7 T7 k3 K% b6 r. u难得一见: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及其民俗(1)
1 L# n% W$ S1 u; i x5 n
! @, m6 \2 y0 ]- ^8 ?+ C/ d 跑旱船; X [$ M$ }4 ? ~/ f
! t0 t2 P- h5 b
做席: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3 i9 P: ?; }1 g, C
/ Y. \: d7 y0 f& g0 h- q 卖槟榔
" }6 Y5 k* E' u( I 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
! f1 G, e/ W" e0 V
* x' \) ^. h4 p6 z+ n" z1 }4 g 吹糖人儿+ X7 w$ |/ C' \% m3 F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9 \1 N/ ~5 @6 U) E: M6 d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1 ]# l, x. b' I) x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 X7 e8 ~- o' h0 |2 k& f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 “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D2 {, [. E( V& w. K5 w
' t% \- d" q( ~9 V$ _! v
卖琉璃喇叭 f. ^* D; |: q
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同时出售的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状似葫芦的玩具,名曰“响葫芦”,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气”、“扑扑噔儿”。所谓“倒掖气”是必须用呼吸的方法吹出声音;“扑扑噔儿”则是象声,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来回震动,发出“扑噔、扑噔”的响声。
' q7 v5 X/ l6 J
) N# @- d! q a, f1 ~ 拾粪:也就是掏厕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铁勺,晚上时还会拿一三面用纸一面玻璃的诸葛灯。" L4 l2 ?5 ~" x2 ~, x8 |; a' m
( P& r6 Z r: x8 S) i; v 卖玻璃镜:溶化后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纸镶好,上面画上图案出售。# q' n3 l1 O* L* z8 V
8 A: z) _% `5 B! K# b
串铃卖药6 [* Q' ~" v+ C! ~* L: L$ s
卖药小贩或行医看病的先生使用的响器。北京人叫其为“虎撑子”或“镯子”因像妇女所带手镯。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熟铁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位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郎中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铁铃的中间的大孔内,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再摇动,小圆珠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卖药者身背药箱,肩搭褡裢,右手举一幌子,左手摇铃。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
t" C$ L1 `7 f5 ?* a. X: ]% j u
: w( [. ]% `- m7 S+ `% ], k+ R# _ 耍耗子
" O5 [3 f% `$ p$ l2 l( \ Y h# ^ 耍耗子的人背着个小木箱,箱内装着已驯练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锁呐。他身后跟的孩子较少,因为他平时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讲价钱,叫到家内去演。演出时,将木箱上的木架支起来,仿佛是马戏团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缩品,有绳梯、吊杠等。每只小白鼠都会一两套诸如爬梯、钻圈、走独木桥等本领。& K# }/ t! v$ F* Z3 Y+ M6 K
# w1 p4 L8 a8 T5 x! B% n
拉冰床
- S; S) {' \( N& x* w( p* r 北京冬天的冰,给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人增加了一种便利,这便是冰嬉与冰床。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 $ L4 T3 M. T# g( D% v! N
努尔哈赤举兵反明时,在关外拥有一支善于滑冰并配有冰橇、装备精良的作战部队。以后在清宫的御林军中的健锐营也有一支编制为1600人的冰上部队。 7 A7 n% h1 B' R7 k& h
冰嬉是满族人的习俗。清代皇王们对于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时期内廷供奉所画的《冰嬉图》。
+ @1 L+ w# z! A 民间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床的摩擦。冰床的主人在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由于惯性和速度的原因,牵绳急行数步之后,床主飞身跃坐床沿,此时冰床仍行走如飞。乘者心旷神怡,目爽气顺,家资富有的子弟,还将几张冰床甚至十几张冰床绞连在一起,置酒案于拖床上,饮酒赏景,由多人牵引,驰走如飞,其乐在陶然之中。 . `. {, L u1 H' K0 t2 a9 q
冰床还可做为交通工具,拉冰床的绳子是骆驼毛拧成的,以防冻手。拉冰床的鞋与众不同,是皮向内毛朝外的一种特制的棉鞋。3 ~ H+ ?8 l2 G
% ~- U" ^, q" S# _9 Q+ U( f3 }. F; V, G 吞刀4 N- m* u! Y1 i) Z8 Y' C$ k
( d. z' s# c7 [' _7 C 攒香簸米
( B. C0 H! z9 w W2 A 设高桌一张用簸箕内盛米香茶等数盅站于桌上,打金斗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3 _ y0 |8 `3 e, i
- u! \' I, ^3 ~! J5 t; z 蘸羊油蚀:将羊油烧化,将油浇在灯芯上制成蜡烛,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颜色分红白两色。
; m4 n% k" c. T) y6 A
/ m, N* i! l& D3 K" i 卖雪花酪:冰激凌出现之前,我国有类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a$ D) _4 k- k% ?8 H
明清时,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是用刨床,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其名称传说不一,有的说叫“冰果酪”,有的说叫“雪茶”。说“雪茶”的人说,宫里忌讳“雪”字与“血”同音,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何时变的?不清楚。 . ~ \! f) _- Z: v/ O9 |9 R& z
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很中国的冷食。北京的天桥,天津的老三不管、鸟市都有制售的。
% X! E3 F3 G, \; m2 W6 M + f8 q8 e1 e" p3 k9 M- q% c
卖蝈蝈
+ |2 E9 K) U( b * [# l" `( g' F" E: {- B
娶亲通信
( f; [! V# B2 E0 y+ x4 |' T8 U g: Y' \6 D& w$ K; ?
指甲草染指甲
+ v0 N5 S) f* y$ J9 Y _9 P7 P: |$ x3 {" j2 K: x$ g8 F
耍火流星' x1 {. y/ l9 F$ W% Q
耍者以绳子一根,两头拴铁丝笼,内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时,两手弄绳、飞旋,铁丝笼内炭火,上下飞舞,火花飞溅,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双手飞舞,或倒地翻滚,或凌空盘旋,有“二龙戏珠”、“飘洋过海”、“背流星”等名称。
* b( n6 }1 I3 q0 M
' d) o5 H1 X+ O 翻跟头: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将头放在板凳腿上,两脚也放在另一头的板凳腿上,然后翻身。
! D, t" `) {$ ?- m, T
, O' c6 K( Z% `# ?! M2 V 高跷会
+ { Y0 i+ J;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