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V( k- c# d' c8 ^( B7 `0 }
+ U5 u0 T& e, m' Q3 w- v●[小义释]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T% `' c4 e6 K$ l, K2 i# m* M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 b/ b' b* j9 H
p.67.
4 g! s2 v5 J& m7 ]) V* S 一 尊者弥多求曰:, v4 o) r2 |* F5 R. t% V1 P+ _
「世尊!我向尊师问 尊师以彼请语我
0 i- {) N; g5 j# \ 尊师吠陀之达人 我思自己修习者
# f' g8 F! [$ q1 q/ D 世间所有多种苦 果由何处兴起者」 (一○四九)
& z) s+ ^$ ?2 ^( } 「世尊我向尊师问,尊师以彼请语我」〔之句中〕,「问」者,(一)为欲明解未见之问* a* _$ o( P0 X# _. R T7 \( a" I
(二)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三)为欲断疑念之问为三问。1 s2 S) q1 p# m/ ?! P
(一)为欲明解未见之问者云何?原来〔某者之〕特相未知、未见、未考虑、未度
( r* X' j# P2 ?* {* I* g% u" ` 知、于未为明暸时,为欲知、欲见、欲考虑、欲度知、欲辨知、欲为明暸而问。此: K1 Z8 p9 r8 K, ~" j' E, n4 x. \
是「为欲明暸未见之问」。
2 N7 K I4 w) W, G B+ J6 f* G (二)为欲向他合流已见之问者云何?原来〔某者之〕特相已知、见、考虑、度知、+ {- V. a1 L0 ?/ J. U1 X6 \$ O% Y
辨知、于明暸之时,为欲与其它诸贤者之(说)合流而问于彼。此是「为合流已见之
& q* R& f7 e5 y3 E" R 问」。
; B5 F' J; d5 r- Y+ l$ k" m# m4 L4 l (三)为欲断疑之问者云何?原来〔就于某事〕「如斯耶?不然耶?何耶?云何耶?」
5 _; \2 x. v, H2 r 为此疑所袭,为疑念所袭,于生迷惑之时,彼为断彼疑念而问。此是「欲断疑念之问」。8 d; g. P1 A1 v
有此等之三问。% N" v9 s% ^3 U" C* P
68 更有(一)人问、(二)非人问、(三)化人问之三问。: F; W+ M! c. g2 ^6 N# u" W
(一)人问者云何?是人接近于佛世尊而问。〔即〕比丘问、比丘尼问、优婆塞问、
% S! `3 Z- O* s7 j, z4 g8 J* c+ n 优婆夷问、王问、剎帝利问、婆罗门问、毘舍问、首陀问、在家者问、出家者问。0 e2 I$ J+ W# k& G
此是「人问」。
" O7 A" e0 _5 _$ X7 r* E7 _$ n (二)非人问者云何?非人接近于佛世尊而问。〔即〕龙问、金翅鸟问、夜叉问、阿$ u8 }% V. M2 S/ B7 P) ~
修罗问、犍闼婆问、大王问、帝释问、梵天问、天神问。此是「非人问」。
4 V c$ S! I7 y6 _4 _4 g" l (三)化人问者云何?世尊〔自〕有四肢五体,化作诸根完具意所成之色(身),彼
4 o$ v |* z8 Z' l 之化人接近佛世尊而问,世尊对彼回答。此是「化人问」。有此等之三问。+ l0 e3 i$ w+ F
更有(一)自义问、(二)他义问、(三)两义问之三问。
8 Q; D3 s/ u9 [; y; d 69 更有(一)现世义问、(二)来世义问、(三)第一义问之三问。& n2 K1 i4 j$ S& ?: Z* n4 ?# i
更有(一)无罪义问、(二)无烦恼义问、(三)净白义问之三问。* X& i; J* G" i- @9 R
更有(一)过去问、(二)未来问、(三)现在问之三问。
5 b; ?! w, v; D 更有(一)内问、(二)外问、(三)内外问之三问。
. I3 C$ W. P- M 更有(一)善问、(二)不善问、(三)无记问之三问。. b1 x# v8 \% b4 h
更有(一)蕴问、(二)界问、(三)处问之三问。
5 |2 t8 t2 D2 G, A, k# [# n 更有(一)念处问、(二)正勤问、(三)神足问之三问。
h: v% x4 m' m: I5 H3 N 更有(一)根问、(二)力问、(三)觉支问之三问。
! [$ u6 ] D' p* k& t! c5 [1 e 更有(一)道问、(二)果问、(三)涅槃问之三问。; m3 p0 F: j S' E- g
「我向尊师问」者,〔我〕问于尊师,乞于尊师,求于尊师,信乐于尊师,请向我. W; }( o- ~7 o, x
说。此是「向尊师问」〔之义〕。「世尊」,此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9 G/ G1 p- H8 j9 H* u G. B/ Z
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请以彼语我,〔以彼请向我〕语、
- Q$ ~% O9 S% _/ L( }* j0 | 言、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说明。此是「世尊!我向尊师问,世尊以彼请语, Z/ w3 x4 \ B* q! V
我」〔之义〕。
O: U- _( W8 X6 A: K4 X4 W9 | 「尊者弥多求曰」〔之句中〕,曰(如斯)者,是此句之接续……乃至(一一页参
" c. L5 r6 r/ {& [7 p 照)……此是「尊者弥多求曰」〔之义〕。7 t: V4 B; U0 w0 R! o& Z
70 「尊师吠陀之达人,我思自己修习者」,我思尊师是吠陀之达人,我思尊师是自
9 O1 J2 G4 Q' ]9 v- m- x) S/ l 己修习者。吠陀之达人、自己修习者我如斯思,如斯了知、如斯识知、如斯别知、
0 E8 C3 ?$ a$ w$ _5 s6 @6 v 如斯通达。
& U$ a; O/ p3 [, L( _7 T( H* N 然世尊是吠陀之达人者云何?吠陀者,是于四〔沙门〕道智、慧、慧根、慧力、
% ?& R) @- K) t' V2 t: s 择法觉支、观慧、观(毘钵舍那)、正见。世尊由其等吠陀而到生老死之终边、达于6 r6 \) m9 g/ e1 V9 E
终边、到于终点、达于终点、到于究竟、达于究竟、到于最终、达于最终、到于救
7 z: P3 X7 N$ n/ ^( P9 g8 X W) U 护所、达于求护所、到于避难所、达于避难所、到于归依所、达于归依所、到于无
* n) j, s' Q; M! G# m 畏、达于无畏、到于无死、达于无死、到于不死(甘露)、达于不死、到于涅槃、达, }0 d. t4 K; F. K& f" G6 {
于涅槃。又到于吠陀(诸受)之终边故是吠陀之达人。又由吠陀(诸受)到于终边) s- ]% E; |7 b' z/ {( y! } b
故是吠陀之达人。又知七法故是吠陀之达人。〔即〕知有身见、知疑、知戒禁取、知
7 w/ b9 T, ~- ]0 p7 P 贪、瞋、痴、慢。于彼杂染宝再有不安有苦根,已知可宝未来之生老死之诸恶不善
, b, D, o1 `. U) ?5 T: _ 法。
* x7 }, L+ P) s5 F1 a7 k 1世尊宣示:「萨毘耶!
3 c1 t" ?! l4 T: [, m 存知沙门婆罗门 辨知一切之吠陀〔智〕2 m7 g7 H# z% Q
离贪一切之诸受 超一切受吠陀人」0 j [7 G1 q. u/ l! R% D
71 世尊是自己修习者云何?世尊是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修习慧、修习念处、
8 W, o8 v o1 s, {1 D. | 修习正勤、修习神足、修习根、修习力、修习觉支、修习道、舍断烦恼、通达不动、
1 ^" v# h. }. A \: _! G5 @- _ 作证灭。于彼已遍知苦、能舍断集、能修习道、能作证灭、能知通应知通、能遍知
: k* M5 f4 d/ Q: g- y1 ^ 应遍知、能舍断应舍断、能修习应修习、能作证应作证。不成小、成为大、为甚深、% j* d9 B. a7 f1 n- j; _
无量之、难沈替、为多宝、如海洋、具备六支舍。〔即〕以眼见色亦不喜不忧,为舍2 i1 d% F1 M& m% V, x
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知法亦0 A T M# W4 n- K& ?; U2 R- u W! r
不喜不忧,舍而有念、有正知而住。以眼见适意之色亦不贪求、不希望、不生贪,
9 a: a, ^9 F8 a5 ?! V6 ~$ A 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住、已能善解脱。又以眼见不适意之色亦
$ w3 T* z, ]( p6 ?5 x; \ 无悄心,无反抗心,无2坏乱之意,无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于内
2 l- C6 W6 P4 [ V 善安住、已善解脱。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身触所,以意识适意法亦无贪求、无/ W& ` i7 O6 t: d
72 希望、不生贪。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住、已善解脱。又以意识不适
" M. P. N+ G e: ]: O0 a) i5 u 意之法亦无悄心,无反抗心,无坏乱之意,无瞋心。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立、7 a' ?& T; U3 l; s. z6 |4 B3 \
于内善安住、已善解脱。以眼见色亦对适意不适意之诸色彼〔世尊〕之身住立、心
1 b" \6 ?; K! i' L" @8 U: ~ 住立、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8 v* m* m! N( Q4 n' \: B* c$ L
识法,对适意不适意之诸法,彼〔世尊〕之身住立、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
% x7 p' G E% u. p# }5 p/ N! [ 以眼见色亦不贪所贪、不瞋于所瞋、不昏于所痴、不怒于所怒、不染于所染、不憍
9 R' y, @ Z5 M+ g 于所憍。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所触、以意识法亦不贪所贪、不
3 O" m7 b+ l- d7 W, b' D 瞋所瞋、不昏所痴、不怒所怒、不染所染、不憍所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