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净土宗文集]《念佛法要》讲记(净界法师)》
+ o2 k- X% o6 e$ T: g5 O$ C
$ o6 [0 m/ N' M( t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8 [/ ^" }+ L7 A4 K$ n+ N我们再看第二段。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蕅益大师把信愿持名做了一个分判。信愿是一个观照,观照的智慧。它是属于止观里面的一种观。观当然是有分别住,它要去分别观察。持名它是一个止,它是对佛号是一种无分别住,产生一种愿力,它是一种止。下面这句话很重要: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如果我们今天要判断你这个人是不是往生,关键点是从你信愿这两种资粮来判断。另外,你往生以后,你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那就靠你持名功夫的浅深,你是成就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靠这个念力来决定你的品味高下。所以,你能不能往生,其实重点在你的信愿。* F X1 P3 ]( y$ x
- ?& ?4 q" e& @) g2 L: Q7 K/ W0 I3 B" O
这个地方,我们台湾也是有很多的信徒有这个问题啦,就是说,他念佛的时候,他不强调观照力了。他也不去思维所谓的名号的功德、产生皈依,他也不会对娑婆世界、极乐世界产生观察、来善知取舍,他就是一天忙碌完了以后,用佛号把心静一静,如此而已。你对佛号没有皈依的心,对净土没有强烈的往生的愿力,那么这样子,佛号对我们释放的力量就有限。
; |( e) ?4 ]. t) L$ t) @% x$ K6 S8 @) Q1 X; p
. `: `0 d p( l/ {3 N所以,蕅益大师,他在《弥陀要解》中强调,若信愿具足,临终若十念,乃至一念,决定往生。 若信愿不具足,饶你把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也。你只是念佛,但是你的念佛没有方向,到底为什么念佛,你也不相信佛号能够救拔你,心中就在佛号无分别住。那么这样子,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观念,一切法因缘生。你没有把这个佛号的功德密码找到,这个因缘没有找到,你就进不去了。这个地方就是,你一定要有观照力,行动力。" Z P! _' e$ k5 C, q3 r/ i: \
6 N, Z( b' E% Z) W ^
8 c. e& u' D1 U所以总结,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必须有观照力来培养你的信愿;也要有一种行动力,来加强你的念力。这样子就叫目足并运。那么,你就能够仰仗这句佛号,集众生心投大觉海。说一切法因缘生,你把信愿行三种因缘具足了,跟佛号接触。那么佛号的强大的加持力就表现出来了。你缺乏一个,它的功德就折损一个;缺乏两个,就折损两个。佛号本身是平等的,它进入到每一个人心中,它释放不同的力量,就是看你是不是具足这三个条件。; H* v& X6 I7 ?
0 i- ], x. x$ b2 z0 A! Z# j
" ?. a- u& m. E* ^4 K, ?0 k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J& @ Y/ x0 D* L" c
5 i( E {$ x/ Z* m
2 N/ t* c ?8 l, k ^, `3 l) } 5 D/ p0 h/ j5 p! x5 K
/ {' O7 S6 V" p: [
" p% |5 U) T) {: A5 l7 p第二卷
! q7 G# [, d' X, U H/ ^: {# f) N3 r$ I* [$ p9 ?4 _) S( \$ s
' ]0 R1 w( [6 |; W' I0 Z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甲二、正示念佛方法。前面我们是从理论上,来就着净土宗的止观,做出一个总相的说明。这以下,我们就从一种净土宗的修学来探讨它的方法。- g* W) Q7 ?6 l+ b
2 i0 K# S; N! n' j6 _
* E& c7 _0 I* D! E* Y
初、总标。二、别示。我们看第一个,总标。我们这以下的方法,根据天亲菩萨在《往生论》讲到的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跟回向门。
! e \) r3 E: U2 F9 j1 M
' x, Y3 u3 ]/ E- Z$ N# y; h8 x5 Z7 E$ S4 B) k
那么,净土宗的修行重点就是: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么,我们怎么做到一心皈命呢?那么这个天亲菩萨提出五个方法,来引导我们的心跟弥陀的心能够真实地皈依,真实地感应。第一个是礼拜,身业的礼拜。第二个是赞叹,这个是口业。当我们在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就是在赞叹弥陀了。因为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无量寿。因为无量寿,所以赞叹弥陀的正报庄严,无量光是赞叹阿弥陀佛的依报的庄严。所以我们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在赞叹弥陀的依正庄严。所以这个“赞叹”就是称名的意思。第三个是作愿。我们在身礼拜、口称念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当中有一种愿生净土的意乐,有一种发愿要往生的意乐,这个属于意业的皈依。当我们对弥陀的功德能够身礼拜、口称名,意业的发愿,那么这样子产生一种禅定的功德。禅定的意思当然就是专注啦,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透过对礼拜、赞叹、作愿,我们把妄想慢慢地调服,对佛号的专注慢慢地集中、慢慢地集中。这是我们第一个要成就的,第一个功德,禅定的功德。- f) }3 d, r3 @7 U1 [
Q4 _/ l& \; ~: f& u, V' ^3 V
* \+ R- @0 a* l# O3 b9 P8 P$ j: i第二个是观察门,前面的礼拜、赞叹、作愿是一个修止,这个止是无分别住的。当我们在寂静的心中,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起观。我们前面说过,你修圣道的观,如果你修天台观或者唯识观,它偏重在空观。但净土宗的观,它偏重在假观。因为这个假观是善知取舍。你观空的话,是不取不舍。所以,它这个观察,它主要的假观呢,它不是观十法界那么广大了,它主要把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拿出来观。观察娑婆世界的过失相,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相。以这样的对比,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观察门就是观察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真实相。这个观是有分别住的。2 w5 v5 C5 ]1 M+ k# a- z
' O/ a0 x0 r* \6 J5 i, n
/ K6 h: q; e0 N前面的禅定和智慧是一种自利的功德,你自己受用的功德,不能跟别人分享的。这个回向就是修大悲。我们把前面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这四种禅定智慧的功德,把它回向法界众生、回向往生净土。这个就是修大悲了。能够跟众生共同来受用,跟众生共同来分享。天亲菩萨从这样的一个五门当中,依止对佛号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来成就我们往生的净业。
% u$ q9 ]8 ?, i- M
" j! N a- }/ O" L. D
% I0 R7 a2 H# r T这五个法门,我们在台湾的佛七,也经常用这个法门来进行操作。我们明天晚上,乃至后天开始的佛二,我们就试着在新加坡推广这个五念法门。我们实际透过对佛号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我们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我们这次的佛二啊,我们就根据这个方法。当然,所有佛法的修学,一定是先有理论基础,才能够实修的。佛法是重传承的,不是你修行的时候在摸索。你所有的法门都必须经过佛菩萨的印证,“欲知上山路,须问过来人。”你才确定这是一个离苦得乐之道。
, x( k. j y. j, ^& H3 O1 I e. h7 V$ Q4 E; T# w; L
m, K! Y, i& W0 s6 N
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之前,我们把内涵先做说明。到了明天的时候,你打佛二,你就很快上路了。我们先看第一个。在这三种的功德,我们在对佛号的止观当中,我们有三种功夫要成就。第一个是禅定。什么叫成就禅定的功德呢?我们先把印光大师的文钞念一遍。大家就知道什么叫禅定了。请合掌!
* W7 Z! |0 E# E1 _+ `& ?) B- d
: B, A6 c5 Z7 n) D3 e, ]' C$ G! u, r, V0 v: H!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