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 19: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教与教育]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菲律宾大乘信愿寺-传印)》
0 n8 Q1 P3 w' V& [: n9 g- M& E8 E5 z: i& b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B3 N, d1 j! I \! S4 v (2)环境危机:科学的进步给人类提供莫大的方便,物质的昌盛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但也给人类带来难以挽救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面对这严峻的世纪危机,全人类值得深思反省,全世界的政治俊杰、科学精英都在为我们人类共同、唯一的家园环境恶化的问题,同心协力共谋对策。
3 z6 m" |* l% F* O1 q" l 少欲、知足、惜福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佛教徒简朴的生活极符合今日所提倡的环保精神。大乘佛教有“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观念。有情的动物世界与无情的自然世界,其本质是平等的,二者应互相尊重,和谐共存。
7 i h( m; y3 O2 B) g 人类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肆意开取,伐木、采矿、钻油……,结果严重破坏生态,危害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对未来后代的祸害难以估价。" D: y2 C8 j L+ j6 s4 f# [; H
道家老子的摒除机智、崇尚自然的思想,有反科学的意味。这与佛教有情(动物生灵界)无情(物质自然界)本质平等的观念,二者皆有控制物欲、返归自然、重视生态平衡的理念。这种理念有助于今日环保的推行。
- @6 k8 F. f# `& c, Z$ \ 佛教教育的挑战+ A9 W5 u. a. \/ a6 w7 B/ ]+ a, h
既有机遇,必然要面对挑战。悠久古老的佛教有上述各种机遇,将面临下列各种挑战:. p" i& j }4 ? j
(一)思维的改变:佛经对众生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业报轮回有详尽的论述。但今日佛教、要注重现在的把握,现世人生的改善。虽保持传统行仪,更注重实质行动。切实在人间依佛法修持,缔造人间净土。
2 l' o, v% C8 X9 y) r (二)人才的吸取与培育:面对新时代,各行各业彭勃发展,佛教的传布人才与管理人才,远远不足以应付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僧人的学养素质与佛教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对等的,尤其在学术、文化、教育高层次的互动,更需要学有专长的人才。所以,培育人才与提高僧人的学养为当务之急。$ h* l; n2 P+ z! T6 j% p9 u5 V
(三)制度的建立与组织的加强:佛教向来注重主观的内省,重视个体的自发,所以客观制度与组织的迠立相对薄弱。传统的丛林制度仅适合僧人自修,难以发挥播教的力量。主动而有系统、有效率的传教弘法工作,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与健全的组织为后盾。制度的迠立与组织的加强是推行佛教教育的一大挑战。6 n4 m! P' K3 N& n6 d' q4 L* V
结语 N* o+ f+ \, {, L
清净的世界、福乐的人生是佛教的理想。也是全人类所追求的目标。科技、工业发展既已成为人类历史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为珍惜地球有限的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如何有节制的开取能源、如何把污染破坏降至最低,各先进国家正密切关注,研讨各项环保方案,分阶段实施。社会各阶层也群起响应。佛教徒不仅支持环保,更要主动地负起心灵环保的任务。佛教既拥有殊胜的教义,应运用各种教育途径,把握机遇,面对挑战,发挥佛教济世利民的宗教精神,为解救今日人类的危机作出实质的奉献。
7 u0 h) g; N+ c0 Z; g9 t8 O(作者系菲律宾大乘信愿寺住持)
z; R' c, e4 h# Y% h# ^4 e" Z1 k, g% d; t- |3 _! i
$ }, J; w. H( I0 A. U. B
! _' a7 t. ]2 c. ^3 I+ G
/ _ ~' J; j& N# f* t( f& Y" T$ B
/ C1 m# \9 l# z& x
( r5 b* m& B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