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28 15: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陈义孝居士]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五、特色如云的念佛法门》
2 X5 T- T$ Q8 N* d$ Z0 U4 p
" g3 \4 t! L$ f! X) E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b; S7 J' ?+ [- [; q* \9 N/ X一个懂得在八万四千法门中,选修念佛法门的人,必是一个有福有慧的人,因为他懂得借用他力。这好比现在住在城市中人,若欲登百层高楼,聪明人必舍楼梯而搭电梯,如果有人舍电梯而走楼梯,你说此人是不是笨伯?9 C5 ]) e* ]2 c4 ^
我们平日念佛,栖神净域,便能与佛的清净八识所显现的净土,气分相投,而寄生其中。这种情形就好比一杯清水,它虽然没有大海的功能,但若将之倒入大海之中,它立刻就能产生与海水一样的作用,同一碱味。这便是以我们现前之一念,投入如来性海的便宜处。于此亦可见,他力之大,实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
: p, K, D9 q( o! `4 t- T- P# ?但他力虽大,尚须自力配合,才能发挥它的力量,譬如我们乘车去远方,虽然我们是靠车子运载我们去,但是我们自己不上车,还是去不成。明乎此,则大家修念佛法门,虽说有阿弥陀佛的大愿力给我们依靠,仍须自己努力念佛才是啊!
+ @: U3 {& V! X1 ^% a: v4、成就快速+ M2 i& D( g* A& B
念佛法门的最大特色,就是能使人于此生中,往生极乐,也于此生中,成就佛道。% k- F+ j. }" ~# k$ w
于此生中往生,《观经》里说,下品下生,临终十念,即得往生;《无量寿经》中,弥陀第十八愿:十方众生,十念称名,即得往生;《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七日亦得往生。
3 T0 E1 I d7 G宋朝有一位莹珂法师,他自知自己是个破戒造业的和尚,死后必定堕落,于是请致同参,有何方法可以得救?同参劝他念佛,求生净土,可免恶报。他即关起房门,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专心念佛。终于感得阿弥陀佛现身,对他说:‘你尚有阳寿十年,到时再来接你。’他说:‘我业障深重,再过十年,不知又要造多少罪业,决定十年寿命不要了,现在就跟佛去。’佛见他意志坚决,就说:‘好!三天后我来接你。’他很高兴,打开房门告诉众人,三天后往生,众皆不信。时间到了,他要求僧众为他助念,众僧见他神情不似有假,遂依他之所请念‘阿弥陀佛’,送他往生。念不到一刻钟,他告诉大家:‘佛来接我了,我要走了!’说毕即往生去了。( i$ b$ {, K+ Y6 o; ^% [4 d7 k
莹珂法师只念佛三天,即能蒙佛亲来接引往生,此可证明佛真的如经上所说:‘摄取不舍一切念佛众生’,亦足以证明念佛法门的确能使人很快的可以如愿往生。
" e/ C' f# ]/ w! g0 Y于此生中成佛,亦有佛经作根据,弥陀第十二愿:生我国者,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
: @! i4 r. }& Y* n一般来说,凡夫成佛,都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即佛位)。论时间,要三大阿僧祇劫(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一兆计之,一阿僧祇劫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大劫,一大劫又等于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而且,这是从十住中之第一发心住算起,以前所修的时间还不计算在内。可见从凡夫到成佛,肯定不止三大阿僧祇劫。
' j a- s+ E" T, u! @但我们读《阿弥陀经》,知道阿弥陀佛成佛迄今只不过十劫而已,以十劫来跟三大阿僧祇劫相比,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但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经中说在极乐世界:‘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一生补处’乃指一生补处菩萨,亦即等觉菩萨。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短短的十劫当中,竟有无可计数的人已在极乐世界成为可以继绍佛位的等觉菩萨了。+ M. W8 X; _5 t! d- l
《观经》即清楚指出。下下品往生者,十二大劫就能花开见佛悟无生;下品中生者,六大劫花就开;下品上生者,只要十小劫就能证入初地。这是下辈的往生者,至于中辈及上辈的往生者,时间就更加的短了,像上品上生者,即生即证无生法忍,立刻就成为法身大士。
2 V, D+ @% v( g% r* a p众所周知,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教主毗卢遮那佛的二胁士,是等觉菩萨的身分,但他们还要念佛,发愿生西,为什么呢?因为在极乐世界成佛十分迅速,其他世界不能相比啊!
8 { a! j6 T. ?( a总之,有了念佛法门,谁想成佛,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了!; A+ R1 C$ E5 V8 x
5、普契众机0 q0 o# L# L4 k( T6 f- o. g
念佛法门,自古就有‘阿伽陀药’之美誉!因阿伽陀药能普疗众疾,而念佛法门亦能普度众生。) S0 ~6 o, n" T, I
它之能普度众生,主要原因是它能普契众机,适合一切不同程度的人修持,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 W( C6 ~. M+ F8 t蕅益大师是净宗的第九代祖师,他所著的《弥陀要解》,在佛教界里极具权威,尤其近代的印光大师对之推崇备至,曾说: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老人家甚至肯定这部注解,就是阿弥陀佛的意思,没有私毫的错误。蕅益大师就在这本《要解》里这样强调:‘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O6 U/ M9 a# L/ ~/ X7 Y* n6 v* ?0 B5 N
他所说的‘收机最广’之‘机’,指的就是根机、程度,世人的根机程度有上中下之不同,禅宗专接引上上根人,教下如华严、法华接引上、中根人,其他之经论亦以专度某一类之人,唯独念佛法门,接引各种不同根机的人,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平等普度,实在不可思议。
, {% i! {' g0 {6 G蕅益之前有位莲池大师,他所著的《弥陀经疏钞》,与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及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都是研究净土宗行人非读不可的名著。这位莲池大师另外有一篇‘普劝念佛文’,可以作为念佛法门‘普契众机’的最佳注脚。其文说:‘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
" G6 V# T' S6 e4 A6 v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 l/ Y) ?) o* u. M7 K( U$ e7 g若人贫穷,家小累小,正好念佛;2 m. Y, N" F7 e v$ F p9 S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2 j+ |# @% o' D, |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f1 L+ j9 ~4 \; O0 @' e7 z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 _1 C- C. r- ^- E
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8 a+ s `, _7 T) h# U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 y2 G4 X$ ]- |
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
" A6 Y0 I; p+ o/ D8 ~# F0 @0 t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
; O# q, r% z3 u3 E- }7 L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 {2 u3 q$ y+ X4 u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 X) r6 m3 d2 N2 U' y
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2 W D% X( k# J( |" v( m; A1 X) ?9 I
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 t3 @) R0 h: l! j t7 r$ t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7 Y) {1 A* I2 `3 |4 Z; }; G6 K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
G2 n. F( ^) m+ _: i6 Z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 a# q( G' X! g) h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6 t C% V5 c% E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
# m% w. u6 z0 r" o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1 y* U5 X( S/ ?0 @4 I4 ]+ R, P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8 h# ?8 S1 _& O1 C
看了上面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正好念佛’的提示,您就会明白,世上无一人不可念佛,而念佛法门也适合一切的人了。
$ H: s% i4 l( w8 [5 _& _6、现生获益
: n, f/ g+ F%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