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22 13: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它法师]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
续-《●[其它法师]佛教的女性观(永明法师)》, d4 E0 O0 e1 t5 k( {: A
8 U9 c0 `5 q4 P c2 N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5 J0 H$ N+ G; K2 i ⑿《中本起经》卷下,<度奈女品>第十三(大正四·一六一中——下)。
" M3 {2 x) } x4 K' C | ⒀见注⑿。
1 Y0 c E0 t9 O: _ ⒁《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下(大正二·八五○下)& N) J0 O9 t0 d& q% {( e
⒂《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五(大正二·七四四下)。
) w @$ |# X5 E7 j3 [. k1 S5 l3 V ⒃《长阿含经》卷第七,《弊宿经》(大正一·四六中)。
' x; N( p( K1 c! Q* o9 R R ⒄《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下(大正一·二一二下)。
) |* V- ~8 C( R/ J6 L7 r ⒅OrOOn Kumar GhOSh,The Changing lndian Civilization,lndia;Minerva AssoCiates.1976,p.28—96。
A2 R0 E3 p j/ R" } ⒆《印度哲学宗教史》,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著,高观庐译,三二四——三二五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二年。
$ |0 F; K( R3 B& [+ K) V6 \ ⒇注⒆,三二五页。
' F/ K, ? z' e& I; r( N (21)同注(20)。
& }4 b6 S- V; Y/ L0 W# J (22)《佛说玉耶女经》(大正二·八六四上——八六七上)。
6 h! Z# k! n0 b$ ]( }* I! W (23)同注(20)。
+ D( q8 T, F) K9 u7 u (24)同注(19),三三七页。" v) K ~4 g0 P& s- t, b
(25)《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大正二·一四二上)。, r- H2 ~# j O, h
(26)《十诵律》卷第九(大正三二·六四下——六五上)。! T: @2 } H, J7 ]
(27)《巴利小部经集》一三六经(水野弘元著,郭忠生译,《原始佛教》,一九一——一九二页,台中:菩提树杂志社,民国七十一年)。2 A' R0 }) j P4 x T3 e j! d
(28)《巴利小部经集》六四八经(见注(27))。2 |3 k3 i- x& ]) G ^
(29)《巴利小部经集》六五○经(见注(27))。
m! q9 K, \2 f. I (30)《巴利小部经集》六五一经(见注(27))。
8 l) @! C$ d/ r (31)《巴利小部经集》六五二经(见注(27))。
' e0 Q% V! W1 e5 I$ A (32)《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大正一·八七六中——八七八中)。
, i" Z- ^; q3 j' G! ~9 Q (33)见注(25)(大正二·一四二下)。$ i2 }" ]# i1 h, S
(34)见注(25)(大正二·一四二中——下)。
5 w% H4 o- ]- b( t3 u0 G2 V# B4 \8 p, V (35)即屠者之意,是古代印度从事屠宰为业的人民。当时印度社会上视他们为下贱等级和恶人,是「不可接触者」。这类人出外行走于城市里,必须自己用手摇铃或击竹做标帜,使人见闻即远避,否则他们将受国家之惩罚。- t% G/ K1 j& |& A
(36)《摩登伽经》卷上,<度性女品>第一(大正二一·三九九下——四○○上)。
4 E! a, g8 }7 G% @" u (37)《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大正二·六五八下)* I5 {& Y2 U* G/ \6 s- F
(38)《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六,《小缘经》(大正一·三七上——中)。/ h6 v' @- P; |7 G
(39)《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大正二·六五八中——下)
7 X x4 r. c1 Q. D今有四大河水从阿耨达泉出,……尔时四大河人海已,无复本名字,但名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于如来所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6 L. O5 K( {8 k' k! V
(40)《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大正二·七五三上)
, Q- S8 S( p H E我法中有四种姓,于我法中作沙门,下录前名更作余字。犹如彼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更无余名。2 F) T" q1 o. j* [/ H$ Z( |
(41)《四分律》卷第三十六(大正二二·八二四下)。; R5 b1 G' r0 [0 w+ _% O0 M
犹如五大河尽归于海,失于本名,名之为海。如是目连,于我法中四种姓:剎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以信坚固,从家舍家学道,灭本名,皆称为沙门释子。
: B6 n* |% _2 h/ t (42)《佛说恒水经》(大正一·八一七下)。
; Z5 k4 |) P1 E1 V+ l6 s+ X6 {天下有五江,……转流入海,皆弃本名字,当为海水。……诸弟子!有婆罗门种、有剎利种、有工师种、有田家种、有乞人。有若干辈各自道说言:我种豪贵,如愧富乐贫贱,当如五江水入海。若干辈为佛作弟子,皆当弃本名字,乃为是佛弟子耳,安得复有贵贱自贡高。7 {) W+ l- [( z. o0 K3 m
(43)《法海经》(大正一·八一八下)。
( n2 n- N W) X! k: o; G0 I大海吞受百川万流,江恒之水,无不受之,终日终夜无盈溢减尽之名;吾僧法之中亦如是。梵释之种,来入僧法,四姓族望;或释或梵,王者之种、舍世豪尊,来入正化;或工师小姓,亦入正化。种族虽殊,至于服习大道,同为一味,无非释子。' `/ D+ s& m3 P# w6 }- k
(44)《佛说海八德经》卷上(大正一·八一九中)。+ e0 J7 r# k V" _+ c v9 n
吾道弘大,合众为一。帝王种、梵志种、君子种、下贱种,来作沙门者,皆弃本姓,以道相亲,明愚相进,意如兄弟,犹彼众流合名曰海。
- b" T$ h4 l. U9 s( p+ i+ M% H (45)《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八上)。) x) j# Y- b1 v) Z# f
(46)《原始佛教の研究》,平川彰著,十八页,日本春秋社,昭和五十五年。
4 h( t6 U9 d2 h! X( x l* s
( l2 Y& i# j1 b; Z" n* j0 r. N第三章 原始佛教时代的女性观
1 b. G& Y- ^, O- ~第一节原始佛教经典中出现的在家女性相6 |7 L* e! ?5 _' R8 a* ^/ [
原始佛教(公元前五六六——三七○年)经典中,关于在家女性有诸多之叙述,本节将分成妻子、媳妇、母亲和女人四种形相来加以分析,以探讨原始佛教时期的女性观。
K3 M3 t5 X' ^3 c S: C2 I' r* ` 一、妻子) E# }" b% E r" [& p9 n1 z* P
《别译杂阿含》卷第十二、《杂阿含》卷第三十六,都记载有佛陀对妻子的看法,如:「娶妻,『贞女』为最胜」①;「贤妻为第一伴」;「顺夫为贤妻」②。而在佛陀说明世俗伦理的经典中,如: `" l; h6 d4 i5 U8 k- Z& n
㈠《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③。
! E6 R2 C( s8 G) R6 u7 G, j㈡《中阿含经》卷三十三,《善生经》④。
. U9 F$ H# t9 }. V, b6 z$ r6 e ㈢《尸迦罗越六方礼经》⑤。+ i" M/ A) _' q, t5 b- M5 x
㈣《善生子经》⑥。
2 l2 J7 N- |- w, S 这四部经同样是对妻子义务的描述,其内容对照如下:8 U- T1 Y: z0 D" Q/ K9 E; W
另外在南传藏經《Anguttara-Nikaya「七·五九」) ⑦,佛陀將妻女分為七種類:與此所传相應的《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⑧,則將妻女分為四種類,其內容對照如下:
. `; q: ?4 }. x4 D# B (一)南传5 @( A; j0 }( \
(1)杀人妻(vadha bhariya);
9 r* t* E* ~: ^ (2)盗人妻(cori bhariya);- l7 c$ K" o8 t
(3)女鼻妻(ayya bhariya);
2 H9 j/ ?5 }# U6 S (4)母亲妻(mata bhariya);
# s% Z; ?: a2 r& }0 q% F (5)妹妻(bhagini bhariya);9 |* d1 b3 |1 a# n
(6)友人妻(sakhi bhariya);* J! `# ]4 T3 ?6 k
(7)召使妻(dasi bhariya)。
. B5 r1 y2 ^; _. o: B (二)北传
# C0 D0 H! g+ b' d$ W4 z (1)似母妇:
2 P+ F( N8 w8 q (2)似亲妇;
5 k) u @3 Y! R4 F: G2 s (3)似贼妇;
4 Z3 w% ~; Z- x* }" ?' I (4)似婢妇。/ U8 Y! Y4 Y, ?" \, e6 g
此二者所传雖有出入,但更進一步地將妻女分為善惡兩類。其次,經典中記載類於上述分類的有下列四部經典,而經中記述的女主角即是「玉耶」:) Y4 H3 o( W7 Z9 j# n8 Y1 k
㈠《佛說阿遬達經》。⑨! i& A1 C' G: ]" ^0 T( F6 U4 P
㈡《佛说玉耶女经》。⑩
* s3 ^& @/ H* l6 ^% M; q㈢《玉耶女经》。⑾ O$ g( l4 ?9 H
㈣《玉耶经》。⑿& h9 e7 `0 H5 a+ c5 t
首先,在经典㈠《佛说阿遬达经》记述妇事夫有三恶四善,七种分类,即:% p @/ G/ h, _' R5 L5 y
三恶:
, ^# C) [$ a: e8 { ㈠如与情人共居不欲作事,骂詈至暮,嗜美好斗。
7 K1 w% |" d) o% ]3 D& \3 J ㈡如与怨家共居,不持一心向夫,不愿夫善,不愿夫成就,当愿夫死。
6 h0 W( J5 B' H- Z7 l& @3 l- v) K+ J ㈢如与偷盗共居,不惜夫物但念欺夫,当欲自好不顺子孙,但念淫泆。$ r1 Y" C) v, D# b l O
四善:
) A& k; b$ x( b* v7 e ㈠妇见夫从外来,当如母见子,夫有急缓常欲身代之。: R7 O* ^1 p4 Y! A7 _
㈡妇事夫当如弟见兄,上下相承事,夫恶不以为恶,不念淫泆,常随夫语。
* q$ j4 L7 e9 G5 n ㈢妇事夫当如朋友,相见辄相念,夫从他方来,当如见父兄,心中欢喜和颜向之。
7 I3 m0 n) }' n'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