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14 11: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净公上人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1 o5 Z7 B, S& p, `8 z8 P4 ~
+ }3 D2 N f2 V8 R7 O3 O( d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 k9 a3 {$ s" J; {刚才说天人、二乘,不能称作大人的原因,就是因为天人慧浅福薄,还没有了生死;二乘人虽然证得圣人果位,但是没有发起利益众生的大菩提心,所以不能称大人;而大菩萨具有大智慧、大福德、大善根,已经觉悟了诸佛所证的无上菩提,所以称之为大人,也就是大菩萨。‘大’字也是叹德的意思。本经的体、相、用都大,我们把体、相、用三大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v% x0 p5 S, V( u; L3 u
- R" k6 U$ X+ ]9 V( X
3 I2 h. V1 l' L6 F7 M7 d, H/ n( ~. N9 {- |# W3 a
第一、体大:就是我们自心中的真如理体,这个理体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平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也是众生人人本来具有的佛性,所以叫‘体大’。: w. O. K- c8 \' q
( y% V# A- B$ R. R2 Z3 ?8 w 3 c1 ~* {2 T7 d! c
( g" y+ c" `( \' s' y# `第二、相大:‘相’,就是德相。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妙相,而这一切功德妙相,都是由性体中显发出来的,所以叫做‘相大’。本性所具的功德妙相,是尽虚空、遍法界,就在众生的一念心中,只要能彻底觉悟真如理体,功德妙相,当下就现前,这是显示自性相大的意义。
& i$ |! M1 f0 M; j" p* Q z6 n# Q
8 G* f- Q) g# J0 E& P4 \ $ g3 N( u9 N) [ G
) c9 U s, b% W1 k6 R7 ?
第三、用大:‘用’,就是妙用。我们的清净本性,能生起一切世出世间妙用;而这个妙用,是无所不通,无所不达的,也就是称性而起的大用。因为佛具足了万德万能的功德智慧,所以称‘大’;如果众生能够证自性中的体、相、用,也就可以称作佛。但是众生迷失了本性具有的三大,妄认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为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是众生不能称‘大人’的缘故。既然不能称大人,又怎么能听闻八大人觉经?我们应该知道,众生虽然迷惑,但是本性中,本来具有的体、相、用三大永远存在,从来没有减少一丝一毫,不过就是终日糊里糊涂,随著境界流转,暂时的迷失而已。9 m, K q1 U8 D: \: ]) _) k
9 p! y- H5 P3 {
6 n1 t* {7 i# H4 V( E- e; y* M
4 J! m/ }8 a: ?" D; g众生与诸佛菩萨,只是迷惑与觉悟的差别而已。而佛所说的八项事理,就是要我们众生各个都能觉悟,能够觉悟,就是‘自觉’。再依照本经里面的八项道理,劝导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觉悟,就是‘觉他’。自觉和觉他都做到圆满的时候,自然见性而证入佛的果位,这就可以称为‘大人’。如果各位同修们,对于本经所说的八项事理,也有所觉悟的话,诸位就有资格称为‘大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成佛的话,非觉悟这八种法门不可。
) P! B% Z. B7 I2 u N
+ ?( A' g* P4 Y9 D 6 o" Y1 N" H; N
0 U: d/ W& R% p* O
但是,要觉悟这一切事理,必须先求得智慧;有智慧,才能提得起、放得下。求智慧一定要从闻、思、修著手。所谓‘闻、思、修’三慧,就是我们听闻佛法时,在内心思惟,然后脚踏实地的依教奉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对于佛法的道理,才能彻底的觉悟。9 Z; v" J3 L1 `; P3 ]
8 h. j0 T [1 V( ^* J9 [ 8 L4 q" x" [, d1 u* `4 q- l2 U
; ~. L' o5 \: J2 h6 U7 E; {" r‘经’字是通题。经也称作‘契经’,印度文称作‘修多罗’,翻译成中国话,意思就是说‘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 O; H+ @# Y# H+ Q# k, q; z9 q
. i" B0 l; i0 h, u2 U
% M1 i9 o5 E! _% J' X: ]
, X( y' E" k1 K下面介绍‘人题’:9 q8 F5 C; F- Y0 w' F2 W c# C
0 `* u" X. \5 _6 V
5 ^: P9 m7 B$ H
4 S, B& W2 G- C7 N0 J7 f1 [‘人题’就是记载翻译这部经的年代,和翻译人以及他的身分等等。1 c0 E: L' {! i/ v
* w. o% F* R1 T* R
$ }) g4 ] m; h3 w2 o% [ I! [+ n Q" A% p4 e( a
佛教发源地在印度。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他以印度语言宣讲佛法,经典当然是印度文字,如果要在中国普遍的流通,必须要经过翻译——把印度文翻成中文,才能在中国流通。本经是‘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5 c# W6 h+ u: V, ~3 X
% ?1 `4 K9 p/ E& d( k# @
1 ~2 x1 _* X% e1 n6 ~& W- C# C+ x& n
‘后汉’,是说明翻译这部经的年代。后汉是中国朝代的名称。我国汉朝,就是汉高祖刘邦所开创的天下。刘邦统领中国以后,代代相续,传到一百一十二年的时候,王莽篡位,再经过十五年,刘秀起兵灭了王莽,恢复汉朝。因此,就把王莽篡位以前称作‘前汉’,前汉建都在西面的长安,又称西汉。刘秀中兴汉室以后,建都在东面的洛阳,称为东汉,又称‘后汉’。而这一部《八大人觉经》就是后汉时候翻译的。
4 P- g; O: e7 ~& ^) A
A: ~/ E1 t* s( m
; t6 \/ g& u/ g4 V0 I: \& O
- d8 K& F0 V; [( y/ _; o‘沙门’,是标示翻译者的身分。翻译人是一位出家的沙门,而不是居士。‘沙门’是印度出家人的通称,译成中国话叫做‘勤息’。‘勤’是精勤、勇猛的意思;‘息’是止恶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精勤修习佛法,灭除一切烦恼;也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的意思。
2 Z. \; m$ P% g9 S4 ]1 s% ~8 x! h/ n
: G" R4 T9 A2 a, |# j4 U5 r& V( B+ ^5 D# j' O/ F7 W8 i0 E2 [( l
‘安世高’是翻译人的德号,姓‘安’,名叫‘清’,真实的姓名叫‘安清’。这位法师,不是中国人,他是安息国人,以国为姓,是尊重他的人格,和他的国家,所以姓‘安’。- {2 p3 N; a! ?& ^5 K
8 C8 a" N6 [5 k9 a8 T) l. x" B( x$ M# t - y( W2 p/ h, D, ^2 r
+ P0 H7 T0 S) {& |* S安息国是在汉朝时代的称呼,唐朝时叫波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
8 H3 i! R/ @( I! z/ T& ?4 k) L8 z; S) l8 t, }
% a7 r3 G& W6 e9 H* \1 m Z
9 O) N9 ?+ s, h( ]$ O# G' O安世高法师的出身不是普通人,他是安息国的王子。当父亲做国王的时候,在宫廷中曾经读过很多书籍,没有出家以前,对世间学问——天文、地理、术数,都有相当深的修养。在他读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部佛经,受了很大的感动,又有宿世的善根,所以很想出家。但是他是个孝子,父亲生病的时候,因为侍奉父亲,就暂时把出家的念头丢开,一方面侍奉父王,一方面协理国家政治;等到他父王去世后,王子应当继承王位,并且还要守孝三年。在这段期间,感觉到世间的无常,更增加安世高出家的决心。所以等到三年守孝期满,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而出家修道。
# ]: m+ P3 e+ X1 [9 y1 ]' ^4 s( o. ?
3 h" P: g* M9 F3 D3 C8 V : k7 B8 T$ ?& T. M0 `1 |0 z! I2 w# J
! m" i: M+ ]- O& H0 d& }4 {出家以后,研究佛法,博通三藏;同时,还通达好多国家的语言。根据传记记载,天空飞的鸟类所叫的音声,他也能够听懂。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路上行走,听到空中飞鸟的叫声,立刻对他的同学说:‘刚才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去的鸟告诉我们,马上会有人送饭来给我们吃。’这位同学听了,以为他是开玩笑,并没有把他讲的话放在心里,走了没有多久,果然有人送饭来给他们吃,这才使那位同学相信,他的确能听懂飞鸟的语言。8 i7 Y; W$ K* a' i3 V% w* `/ s
3 A. l& }/ S8 @! g8 J4 C l- D 4 T; a1 R6 r* I2 e0 I6 N, ~* F
( A2 f4 K$ X. Y$ ?1 h
后来安世高法师,发愿要把佛法传播到中国,就在我国后汉桓帝建和元年(民国前一七六五年即西历一四七年)来到中国洛阳城。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后汉灵帝建宁年间,圆寂于会稽,就是现在的浙江。在中国二十多年,他常游化于江浙淮一带,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他所翻译的经典有二十九部,共计一百七十六卷,而本经也是其中的一部。! w+ n1 R( D2 D* y: d5 B
* [9 y6 r, Z3 `4 |8 u+ q' d
! X: m+ y* F' n5 S2 B; l
. M7 L4 A3 v, I8 r- Y }9 @& I‘译’是翻译。在这里就是将印度的梵文译成我们中国的文字。
6 z w2 _7 W; ~) u o( \) S# U: j: K
( Z- Q/ Z$ v' |! n8 j7 f7 L7 f
. U, c; Q; c" y+ `0 Z) J5 P; s在还没有正式开始讲经文以前,先简略的介绍关于这一部经的结构。依照我们晋朝道安法师讲经的规矩,把每部经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 `" q" R9 A" C& S
, m. u$ c$ H5 }+ @4 w & \! W) g2 `7 Y/ h) [
- B) X# Y, F" ^) O; h; j6 @/ n
第一、序分:是叙述发起讲这一部经的因缘。 e$ O. i/ u# ?3 Y' L% `% M0 l, T
; o9 o- F1 c0 P( _ @! k9 f) w7 J1 M ' m, F* N8 g4 h' q( M
! Y" a. m) G- _2 l/ U9 h f5 g
第二、正宗分:是真正显示这部经的宗旨要义,最精粹的部分。
3 u3 @/ n9 K$ \- X, B& R! L3 E5 Y: t1 p3 w$ o' ~
# l& J8 B* s5 n5 ~+ q8 f z0 a
, f; N6 m# l. L' H' g第三、流通分:是说明如何能使一部经能流传后世,通达十方。
, J! B: d3 p, N
! u, `) u s' g" P! J, K 1 J4 @& X: o# V& \9 m! y% { }. U
% N8 W6 X: G4 w2 l/ n2 P: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