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成观法师]三皈依要义》
: D0 Q. O4 H, \7 j5 {* d. W A
, h( ^4 K, }2 D. O5 R n0 X+ r$ c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b# t8 c4 b" C& _9 r/ S
这个「对策」,佛法称为「对治法门」。对治法门就是:她有什么样的性情,我就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她。譬如说:她有买小饰物的喜好,那我就偶而送送小礼物,花费不多,却能令她高兴。所以这跟了解「法相」以后再去「对治」是一样的道理,她喜欢什么你就给她什么,这样便能够「对」付过去;「对」,就是对症卜药;「治」,就是治病。有什么病吃什么药,这叫「对治」接着再讲「无常」。一切法都是「无常」的;你或许会问:什么东西是「无常」的呢?在这世问,从「物质」到「精神」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在物质界中,科学家现已知道物质是无常的了,(而事实上,佛世尊早就知道了)。他们由显微镜中发现:物质一袅面的电子、质子、中子都在那剎那变化,从未停留过一分一秒,所以任何物体的结构,每一秒钟、乃至每一剎那都在改变。至于「精神」上的呢,那更加是变幻无常了:众生的「喜」、「怒」、「哀」「乐」、 「爱」、「亚心」、「欲」七情六欲可说是时时刻刻不停的在转变,未曾一刻停息― 因此,在此世间中,身心内外一切法,皆悉无常。因为诸法无常,所以我们把握不住它。我们不但把握不住「外法」(外在的事物)、 也把握不住别人,我们甚至连自己都把握不住!不但自己的「心」把握不住,连自己的「身」也无法把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体什么时候要闹病,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死,更加不知道;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明明知道有一天我们一定要「死」,而我们却一点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这就是文学上所谓「永恒的悲剧」此地的「悲剧」一词,是以文学及哲学上的义涵来讲的;此「悲剧」(才矣且)亦即尼采所说的「悲剧意识」,其具体的表现,即如希腊的悲剧所示:「人明明知道自己终究要死,但还是得活下去」― 这实在是太矛盾、太无可奈何、 也太苦了,只有佛如来才能令人超脱这种矛盾、无奈之苦。因此东、西方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每每谈到这问题时,就只能「哎! 」的一声喟然长叹,如是而已;为什么呢?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呀。庄子说:「无可奈何谓之命。」世问之有智且旷达如庄子者,也只能这么喟然长叹一声。怎么呢?「认命」而已!但是学佛法的人却不能这样― 学佛之人绝不能「认命」,为什么?因为如果学佛还「认命」的话,那就大可不用学了,只要与大家一样,随业流转,随波逐流就行了,如此怎能得「解脱」?怎能证菩提?若一切人皆认命、 随业水飘流,则必定没有众生能够成佛!「反正是命嘛! 」「命该如此!」「目前这样就好了!」所谓「命」是什么?「命」其实是业力,而「业力」是可以转变的。要怎样才能转变业力?要转变业力必须修持如来的「净法」― 如来的「清净法」与「清净智慧」― 才能转变众生的业力。所谓「业力」也者,其实也就是「心」― 「业」即是「心」:业由心生,业结于心。因此所谓「转变业力」其实不在转变别的,而在转变「自心」。你的心念一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内在、外在的环境都跟着转了。所以你学佛以后,你的心及周遭的一切有没有「转」,这点最重要:你工作、读书的环境、 你的家庭生活、你对别人,以及别人对你的态度等等,有没有转变?这些最重要。如果你已学佛学了十年、一)十年,乃至三、五十年,而且以此自豪,可是你的习性却始终「不动」分毫,从没有「转动」过,那简直可以说是「白学」了。学了佛以后应该要「转」才对:「内转身心」、 「外转世界」。所以「六祖大师」在开示僧法达的时候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由此可知,悟了以后,你便可以「转经」。地藏经中不是分明说:「每十斋日『 转一遍」。那个「转一遍」是要你去「转」它。你的心若明白觉了,则念经、诵经,便是在「转经」,否则就是「被经转」。所以『 地藏经』 里这个词用得实在高妙。因为经文中是说「转经」,而不是说「念经」、或「诵经」:经文不是说「每十斋日念一遍」、或是「每十斋日诵一遍」,而是说「每十斋日转一遍」。你如果是真的在「转经」,那你就是「转*轮大菩萨」― 这个「转」字就是「转*轮」的意思。然而,这个「转」字诀,若要讲得详细透彻,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因此简单介绍到此为止。希腊有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把一只脚伸入河水一袅,然后再抽出来,那么,你先前伸进水一袅的那一只脚,跟抽出来的那一只脚,已是不同的一只脚f !而且那河水也是不同的河水。此道理何在?因为时问改变了,所以先前伸人水中的那一只脚,其生理构造、分子式等都改变了,因此说:抽出来的时候,那只脚已经不是同一只脚了l 而且同时水还是一直不停地在流着,所以连那河水也已经不是先前的河水了。这是一种极深的感叹!极叹这一切法之「无常」。但是,如我先前所说,一切世问的智者而对此无常的现象时,至多也只能长叹一声:「哎,世事无常▼ 」如是而已― 连李白、杜甫等我们中国伟大的诗人,乃至于西洋的诗人如雪来、济慈、莎士比亚等,也是一样,只能望物兴叹而已。
- Q0 c' s. z" w/ x* J6 _, ?5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