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2|回复: 1

[持戒]八关斋戒开示(圣一老法师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5 18: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p3 J! z& s; J7 j- T% e

% p6 [5 v3 c/ n8 W6 N: v. W0 X. g! t! J●[持戒]八关斋戒开示(圣一老法师讲)
) s. U) T# s7 O八关斋戒开示 : D2 W! f$ H) j" x) _
+ a" M9 c9 w5 Y# g
圣一老法师讲. ^7 v, H  N; A$ d, d6 z2 `' r8 P9 {
(一九九零年一月八日)& N2 t9 U8 }1 W7 L
光阴迅速,人命无常,万物皆变异,佛教认为万物都是无常,于是有无我观,佛经里句句皆说无我,如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般人以五蕴为我,五蕴都空,那里有个我呢?无我便无苦,有十分我便有十分苦,有一分我就有一分苦。如打碎茶杯,你有一分的执著便会难过,就有一分的苦,若有十分的执著,便如割肉似的;莲池大师未出家时除夕打碎祖传的白玉杯,就十分难过,他的妻子安慰曰:「一切无常。」他使觉悟过来,出了家,所以这个苦并非本来有的,而是本空,因执而成。3 y# z2 r9 F7 ]
又如晚上走路,见地上有绳,便惊恐起来,皆因你当它是条蛇,后来看清楚是条绳便不复恐怖,我们的错觉多得很,人家讲话,你的耳朵便竖起来听,但听一句忘了后句,以为人家讲你便生烦恼,佛教叫人不要愉,偷听别人讲话是犯戒的,而且听头不听尾,每每生出无限烦恼。
7 Q- O; h: y/ _9 Z6 j  R修行第一讲受戒,受戒之前是皈依三宝,原来三宝也是戒?皈依佛戒,皈依法戒,皈依僧戒,故三皈依又称三皈戒。4 L3 S$ a5 \+ R) D$ p
皈依佛戒不要迷,皈依法戒不要走邪路,皈依僧戒不要染污,所以称为三皈依戒,三皈依便是戒的体,从体起用便应受戒,欲想得人身要受五戒:杀、盗、淫、妄、酒五条戒:欲想生天要修十善:从皈依之体起十善之用,这便生天了。若你没有三皈依戒,地狱、饿鬼、畜生便有你份儿,三皈依能度你出三途苦嘛;但是有些人怕入地狱却不肯皈依三宝,分明说道: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所以三皈依是戒体,从体起用受种种戒。
) K! y" H) f! k4 u/ [) R. c5 m3 o) l在家居士没有机会出家,我佛如来有方便之门,可以出一日一夜的家,不用剃头发,受八关斋戒,便是「从今朝至明朝,如诸佛不杀生,某甲一日一夜亦如是不杀生」,诸佛是尽寿不杀生,我们不能尽寿的,世间中的事情还未曾放得下,不过一日一夜放下来可以不杀生。7 ?; J+ V+ K$ u! A
如诸佛一日一夜不杀生便出了不杀生的家,若你不出家一定会杀生的,过去涅槃会上有个在家人不知杀了多少生,每日杀无数只羊,后来皈依舍利弗,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家便是出这杀生的家。
) X2 Q' q, @1 B$ r8 G) V又「如诸佛不愉盗,某甲一日一夜不愉盗」。别人给你的不名为愉,不与而取方名偷,世界很多东西是不与而偷来的,如偷听、偷看、偷名偷利乃至偷心不死,不出三界。过去有位比丘在运花池边打坐习定,眼不见耳不闻,怎料一阵清风吹来莲花香飘进鼻孔,鼻嗅香而心亦嗅,觉得莲花真香,花神立即出现而呵斥曰:「比丘,为何偷我的莲花香?汝是习定之人怎可以偷香呢?」这比丘无言以对,自知不对,梵语三昧是正定,偷香便失定:没多久,有个农夫来到,采了莲耦,摘了莲花,取了莲子,莲池给弄坏了,比丘待农夫走后便问花神:「刚才我是嗅了你的莲花香给你骂了一顿,现在农夫把你的莲花统统摘去,莲藕根也给拔掉,为何汝不骂他呢?」花神答道:「比丘,你穿的是清洁白衣棠,有一点染污便不好看了,所以要骂,那个在家人粪秽盖头,骂他作么?」比丘听了花神的教训以后都紧记清净不再偷。
4 f9 a6 ~3 X& T' `4 C! n0 M出家人出什么家呢?世上的偷与我们无关,便是出了偷的家。  c4 f9 S, p! N: a& o, v
第三条讲清净,人人都爱清净,身要清净,心要清净,身体不清净心中一定不能清净,我们的胜义根是清净的,何不用这胜义根回光返照呢?何必用这浮尘根来贪著六尘之触害至身心皆不清净,出家便是出这不清净污染之家。3 V+ x  p" ]* c+ @, p
第四条是要语戒,什么是妄语呢?所谓自己骗自己,自相茅盾,心中见,口却说不见,口不对心,口中虽说不见,心中却知道自己见,这便自己欺骗自己,打妄语的人先行欺骗了良心,然后再蒙著良心欺骗别人,如人用手来遮天,大叫「啊我看不到天了!」一只手又怎能遮天呢,旁观者还看见天,只不过你用手来遮你的眼罢,所以打妄语的人口不对心,心口不能相应,问君何日悟道呢?悟道是心与口相应,打妄语的人身口意三不相应,必定有一个假的,用此假妄来修行,又怎能悟道呢?一真一切真,一妄便一切妄,纵使修种种苦行,这妄因将来必定结妄果。出家便是出妄语之家,如来是页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便是真真出家,比丘尽形寿,菩萨则尽寿,诸佛如来尽命寿,你不能尽寿,可一日一夜如诸佛不妄语,出一日一夜的家。5 r5 M- i/ Q, U  q* R$ _% [; @
第五条不饮酒,酒能迷失自己的本性,所以叫无明酒,饮酒增加无明,若这人脾气不好,给他饮酒,便会毒上加毒,可能使他杀人,他的无明已经重,再加上酒,便如火上加油,所以菩萨不能酗酒,比丘戒不能饮酒,八关斋戒则一日一夜不饮酒,将来渐渐积功累德,由一年乃至尽寿不饮酒,如诸佛清净不饮酒,这便出无明酒的家。, A$ N8 G, |3 ^$ m
第六条不戴香花蔓,不以香油涂身,其实我们的身体九孔常流不净,那里有香呢?本来是臭的,故称臭皮囊,我们不应起我执我见,本来此身体九孔常流不净,却要涂上香水去掩饰它,这是虚伪的,涂的不过在外边,里面的屎尿又怎样涂抹呢?你看有钱人口口皆是香羔,吃的时候又香又油腻,但排泄出来都是臭的,在印度的人用香油,在香港的人用香水,用香水涂身就嗅到香气,不但自己嗅到香气,也令别人嗅到香气,香是助结使生起的缘,本来贪嗔痴慢结使在卧眠中,一嗅香结使便起来,烦恼亦随生,无定力的人便随烦恼破戒作业,出家就是出这个香油涂身的家。
- T9 }5 c8 G5 \# z第七条是不跳舞,不唱歌及不往观听,我们住的地方是火宅,妙法莲华经说:大富长者入火宅度众生。火宅里有很多火,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来逼迫众生,你竟然快乐地在火宅中跳舞,我们在三界牢狱里受苦,好比监狱里的犯人,那个会跳舞作乐,三界火宅内,苦不可言,那里还有闲情去跳舞唱歌呢?有些愚痴的人在跳舞唱歌,但有的更愚痴,自已不跳不唱却看别人跳舞唱歌,彼此相牵入火坑,所以如来清净不唱歌不跳舞,一日一夜如是出这歌舞之家。
* P4 M) W& s7 i+ Y第八条不坐高广大床,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以草为座,只可结跏趺坐,不可以睡觉,后来历代祖师以绳床来打坐,四只脚上架绳,如是初夜、中夜、后夜,勇猛精进,但念无常,是不坐高广大床。什么是高高广大床,这床不但一人可睡,多人亦能,便是广,这床过份高,令自己贡高我慢,我们学佛出家,一日一夜不坐卧高广大床,便是出这贡高之家。
2 @! Q# ^0 s7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8: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持戒]八关斋戒开示(圣一老法师讲)》
( |+ i2 L5 x9 |8 n: [3 C' g8 z. V7 z- M; b) k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_0 I8 S& i0 @% x
还有第九条所谓斋戒,八条戒一条斋,斋属体,体即中道,佛法事事中道,行住坐卧不离中道,食饭也不离中道,什么是中道?无过限,无不及,便是中道,世人就是过份。早餐、午餐、晚餐,广东人更甚,晚上还吃宵夜,这就过份了,印度的外道苦行不食自饥,就是不及,所以无过限无不及名之谓中,食饭合符中道,过中不食与佛看齐,事事与佛看齐便是中道的斋体。
. \; q- j0 h" p0 h佛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钟,插一枝竹在地,日影不斜便称中午,所以称过中不食,又名过午不食,午时不过名之为中。$ o8 H+ f  |# N0 B0 p0 a$ E
过午不食,心里很恬静,减少妄想、减少欲念、减少昏沈、增加辩才、很容易入定,原来过中不食之戒有如是美好功德,合符中道,与佛相齐故名斋。  }" I  Q" S# J
在家弟子未有机会出家,不防受八关斋戒,出一日一夜的家,受八关斋戒讲明是一日一夜的,从今朝至明朝,天亮时,戒的势力便尽,每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来管理,戒尽以后,他们便离开,若想延续,也要每日每日受,方不与出家戒相杂乱。
' O! k8 x; K, w% `7 |( ]各位,时间无多,总而言之,佛法出家在家平等,眼所见,耳所闻,无非助道之缘,既然如此,大家不要空过光阴,不要空过自己的精神,努力用功啊!
0 A" {9 S  i4 `0 i+ d4 u3 p&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W8 O, w5 [3 G1 u* t) z, p大乘佛历三仟零壹拾捌年(西历一九九一)年岁次辛未十一月十七日
! D8 E* W5 J! v0 [2 g' M记录者:释衍轮法师
8 D' n" z5 Y9 F8 V
$ @4 V7 \" K7 b( B3 X7 Z, |" V
- o1 |0 w0 V6 c' A6 B/ _0 N; M/ u3 M- F2 D8 s
4 R; l' {5 R( g$ b! I/ T" v7 k
! D, Q4 E$ S5 v& x%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15 02:36 , Processed in 0.0716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