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妙境法师]略谈止观》
: L& R5 ?8 c' `, B5 ?+ Y0 X h) S8 ?% g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2 e, \) Q7 d% F& w+ K5 r: D2 ]我们这一口气呼出去、又吸进来,这叫做息,就是用这个息作所缘境。我们这个息呼出去,「呼出去」这句话,不是你故意的,它自然的生理上自然是把这个息呼出去,它自然的又吸进来,不是你有意的,这个地方很多人都会误会了,就是你不要有意地去推动它,它自然的呼、自然的吸。
; z: O, `8 f, l' i9 u. Q R+ T9 g: J
1 q$ O' d. W1 n6 ~9 J为什么称之为「息」呢?因为呼出去以后,它不会无穷无尽的呼,到时候就停下来了,停下来的时候,但是也没有吸,这时候就叫做息,这叫做出息。息的时间当然是不长,然后这个气就吸、吸进来;吸进来,吸、吸就不吸了,又没有出,也有一个息。所以我们有两个息,其实是有四个息,出也叫做息,出、出又不出了,一个息,这是两个息;往里面吸,这是一个息,吸、吸又不吸了,也没出,这又是一个息,所以是四个息。这四个息,不静坐的人不大感觉有这么多的息,但是你常常静坐,这四个息就出来了,就有四个息。 2 u) L. D7 [ l8 d- e" c ~* L
4 n6 v0 s _% q6 q9 c
以「息」为所缘境,就是用这四个息作你的所缘境。那么,这四个息作所缘境,怎么样作法呢?佛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就是知,你知道这个息出、知道这个息入,知道这四个息的差别,你就是知,就可以了,这件事就成功了,只是知就好。怎么样办法呢?就是刚才说,你在空气新鲜、又寂静的地方,要把这个座位预先准备好,这个座位要弄得舒服一点,或者单跏趺坐、或者双跏趺坐都可以。如果是初开始坐,可以随便坐;坐久了,你就单跏趺坐;单跏趺坐久了,就可以双跏趺坐。但是我们佛法的
8 w) H' Z/ P* V/ I9 }" t. S
: T( J; K7 O3 d9 e书里面说,女人不要双跏趺坐,男人双跏趺坐。女人双跏趺坐坐久了,对身体不好,对身体的健康有点事情,你少少坐半小时也无所谓,坐久了,有点事情,所以应该是单跏趺坐,男人可以双跏趺坐。
( G$ l. z0 y6 v4 q$ W5 o
. l8 W# V |, B& P1 o* }这样坐下来之后,初开始坐也不感觉到有什么需要,久了的时候,这个腿会感觉到凉,所以你应该用个大毛巾包起来,包起来它就不凉。包和盖还有点不同的,因为你常常坐,你就会感觉到,包起来比盖好。你若只是盖,有的时候还有问题,这个风有时候吹到你,你腿会痛,膝盖痛,你就不能坐了,有困难。所以若包起来,就可能会避免这些事情。 , Z4 V. u1 b# n( m. |
& m7 A; }3 G5 I6 N0 u还有一样事情,就是穿的衣服宽大一点,不要太瘦。穿得宽大、轻松,轻松的时候,这个身体的感觉好一点;如果很瘦、很紧,对于静坐还不是太好。所以应该穿宽松的衣服,坐在那里。
5 b5 g9 R2 E4 k; C0 u 4 R: }. r3 a, n* y: r) [4 `
完全都坐好了,应该当然是端正而坐,这个眼睛应该还是合起来,眼睛还是合起来好。若是你感觉到有点昏沉,可以把眼睛睁开;如果没有昏沉,还是合起来好。牙齿合起来也可以、不合也可以,但是口应该合起来,口应该合起来。 5 C2 x z+ T& Z( s2 `# l
+ k6 @, H% L% [# J* Z1 ]舌抵上颚,这件事也有好处,舌抵上颚容易有口水。口水有什么好处呢?有口水也是能帮助身体健康的。我们说返老还童,口水多容易返老还童。但是你若注意,年轻人口水多,年纪大的人口水就少;如果年纪大、口水还多,这个人一定是长寿的。你若能够舌抵上颚,使令口水无形中加多,那不也是好吗?若是故意地鼓弄舌头,叫这口水多,也有可能,也是可以,不过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现在说修止观,你只是舌抵上颚就好了。
( p s5 X3 p7 A6 I! ~* v/ |% n
4 S9 Z; D6 A- W+ U' s. t2 B坐下来的时候,这两个手,左手在右手的上边,放在腿上,靠近肚子。靠近肚子比较好,若和肚子远,也是可以,但是久了,可能会感觉有一点疲倦,靠近肚子就轻松一点,不过这都是小事情。
/ R$ Y e' r8 b( b; `- [/ o i- N, j3 v! p
这样完全坐好了以后,你心里面念两句话,舌头不要动,默念两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我知道这个息出了、呼出去,知道息入进来,知道息长、知道息短,因为这个息有时候长、有时候短,也是不一样的。或者是小孩子,或是中年人,或老年人,这个息的长短都有不同。修止观的人修久了,它也有变化,这个息长短有变化的。你坐的时候,你先念这两句话:「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然后就坐下来,然后心就不要动,你就是知,知道这息在出、知道息在入,知道息是长、知息短,你就负责这一件事,就是知!它是出、是入、是长、是短,它自己安排,你不要管它,你只负责知,知道。
2 }5 X% H6 M$ b) c$ t
6 n+ t% m) x( g! u" u' x《清净道论》上说,两夫妻去玩秋千,太太坐在秋千上,她先生坐在地面上用手一推这个秋千,这个秋千就荡过去、也荡过来。经过中间的时候,那边也不看、这边也不看,就看中间,从这里过去了又回来、过去又回来。这就譬喻你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譬喻这个知,你只是负责知。你不可以不知,出也知、入也知,长也知、短也知。一直是知,就没有妄想,所有的妄想都没有,心就是寂静住下来,寂静地安住在那里不动。这就是把所有的杂念都排除了,心里面寂静住,这就可以说是知了。 $ q5 f4 j7 f! g( A6 V6 [/ l8 U
+ j/ l0 B( D5 F7 o3 G3 b* E* L7 _
我相信各位也会有这种经验,什么经验呢?不要多分别,你不要多分别。很多的烦恼,由多分别来的。你若不分别,心里面很平静,没有事;一多分别,就有事情了,很多的问题都来了,我相信各位能有这种经验。你有了这个经验,你的智慧就来了,「我不要去想!」这些苦恼的事情,令人心里面不安的事情,你愈分别、愈苦恼,你心里面不想,心里没有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很真实的、每一个人应该都有这种经验,我不知你们同意不同意这个说法。的确是这么回事!
4 a4 u$ v" {. ?. B
3 b( S2 o7 A: V你若是在静坐的时候,心里面寂静住,假设你坐一个钟头,你有半小时心里面寂静住,然后放腿的时候,你身体感觉到很舒服,身里面就会很舒服。
0 Z3 v# F8 g, a: r $ z' N7 |# z$ C3 v
《大毗婆沙论》上说一句话,你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你能寂静住的话,比你吃补药还更好!比吃补药对身体的健康有更大的帮助。所以,心里面不要去分别,那些苦恼的事情,你分别它使令自己很不好,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但是,「我停不下来,我非想不可;某人对我对不住、怎么怎么,一直地非想不可!」你多静坐练习,多练习心寂静住,就可以,就有能力,就是不想,就可以不想!不想,你身体很安乐,因为心里面没有这些烦恼的分别,心里面很自在,身体也比较好一点;你常常思惟、忧愁、烦恼,对身体健康有伤害。
~; V' b' g3 r6 ?
( Q z5 o9 ~, ]1 p7 W5 K/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