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慈诚罗珠堪布]什么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6 j: j+ \0 }2 z1 b# }- N
8 R' \9 V3 _+ i4 `/ d3 K5 c7 s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n/ Q+ U7 u6 z3 [+ f
虽然我们现在也有一定的慈悲心,但这样的慈悲心还远远不够。首先,我们目前所有的慈悲心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自己的父母亲友,即使范围再广一点,也最多就是几十或者几百个人而已,所以还谈不上平等;另外,虽然我们现在也希望自己的亲友能获得幸福--工作顺利、衣食无忧、心想事成……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能过上好日子;自己平时为了父母儿女的健康、长寿等所谓“幸福”,也付出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却没有往更深的层次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更没有为他们的解脱做过任何努力。所以,现在我们就应当重视菩提心的修法,并竭力使自己能培养出真正的菩提心。2 \/ v3 p8 n5 J+ ~& _/ G4 Y& q) U
前面我们已经讲述了菩提心的概论,下面开始讲论典的内容:/ z% a3 Y; N0 t8 G( Y
为什么在已经具备出离心的基础上,还要修持菩提心呢?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 w5 k% D1 x1 P8 x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 C! F5 f6 I$ W0 A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4 }1 }, e, ]( `& e- a. n这四句,就是要修持菩提心的原因。如果出离心修得非常好,却没有菩提心,这样的修行就会朝着自己解脱的方向发展,因为在有了出离心以后,就必定会修行,而且会修持解脱道,但却只会前往声缘阿罗汉的方向,而不会往成佛的目标迈进。这样一来,就不能品尝菩提果之大乐了。7 ~! ?: ]& m( |5 g% p+ O s& `) ]
所谓“菩提乐”,是指成佛后的快乐。虽然在成佛之后不会有分别念,因而也没有世间人所认为的快乐,但由于远离了一切痛苦,所以也称之为快乐。1 W$ P- s' W U, t7 p9 m7 | Q9 X/ J# R
前面也讲过,此处有必要再次重复一下,修行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比如说,我们都认为,上班挣钱是必须的,如果不挣钱,就会缺衣少食,生存就会面临威胁,因而我们必须去挣钱。这是公众的一致看法。; s7 [) F! @, [0 d2 N d
但我们必须知道,与上班挣钱相比,我们更需要修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还处于轮回之中,如果不解脱,将来必然会经历无数次生老病死的痛苦。哪怕一个人只活十年或者五年,在来不及衰老的时候就已经死亡,但即使在这短暂的人生当中,也会饱受生、病、死苦。对于每一位众生而言,在漫长的轮回之中,都将经受成千上万次的生老病死,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呢?我们该不该作好充分的准备呢?今生暂时的饥渴寒冷,与无穷无尽的轮回之苦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由此可见,修行比挣钱重要得多!我们需要生存的能力,但我们更需要修行!, }$ E- A3 R2 k. {- @: E. ]
我们往往在身体比较健康,工作比较顺利,身心没有遭受沉重打击的情况下,会认为人生很美满,所以也不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但在面临某些致命打击,或随着年龄逐步迈向衰老,在即将面对死神召唤之际,就会猛然意识到:原来人生并不是像自己原来所想像的那样完美,其中也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痛苦,在面对这些痛苦的时候,科学、哲学等学问根本就用不上,这已经不是世间学科所能解决的范围了。不仅这些学问无能为力,包括世间人所崇拜、向往的金钱、权力、名利等等,都无能为力。
9 M1 w4 Y" m" b8 g4 E( t1 e6 w对于寿数穷尽的人来说,即使找到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即使遇到医术最高明的扁鹊华佗,也不能起死回生。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人依靠药物可以彻底地解决病痛之苦,并长生不老地活到今天。对他们而言,唯一的拯救之方、救命之草,就是以前通过修行所获得的修证。有无修证境界的人在面对生老病死之苦的时候,是迥然不同的。虽然释迦牟尼佛与众多成就者也会在表面上示现圆寂、死亡,但实际上他们却能自由自在地来去,虽然你们所见所闻的不多,但我们却亲自见闻了很多这样的事实,从这些成就者面对生老病死的事情上,就能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彻彻底底的自由。既然我们有了能获取自由的条件,为什么不为自由而努力,不去争取这样的自由呢?因此,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修行,是我们既无法抗拒,也找不到理由来推脱的。1 n, W- I$ w* q; v. X+ Y
我们需要生存,但我们更需要解脱!
) Q- Y- B7 _# z. j7 n如果要解脱,就必须要修行,千万不能不把修行当成一回事,只是在有空的时候才打打坐、念念经,没有空的时候就得过且过,而应该将修行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这样在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才会有所收获。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都是赤条条地来,两手空空地去,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也不可能带走一分一文,在命归黄泉之际,带走的既不是银行的存款、豪华的别墅、名贵的汽车,也不是亲密的伴侣、慈祥的父母、心爱的子女,能够跟随我们来,并伴着我们去的,只有修行以及通过修行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如此,而且也只有它们,才能挽救我们的生生世世,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 ]& D( Q4 g! B; t" `: w* j% e
佛教徒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命中注定的说法,我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都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一切都是定数,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学佛呢?学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吗?因此,为了打破这些观念,为了超越这些因缘,我们就必须修行。
- K }9 U3 W @% b4 F. k; c0 s& {下面言归正传,继续宣讲论文。
& S4 c+ r( v, ^8 Y$ l说一千、道一万,总而言之,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以上四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就只能成为小乘的阿罗汉,而不能成为大乘的菩萨,所以我们必须修菩提心。
0 J& m; W' K" X% h( p既然如此,那么,菩提心的修法究竟是怎样的呢?) L8 T# D2 B4 |) q& L% i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 v" `$ f7 n( ?+ p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L9 g7 ]: S% C7 ]# Q
加行的修法就是思维,并通过思维来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比如禅宗讲究“无念”--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思维;虽然在密宗的不同层次中,最后也有与禅宗相近或者完全一致的修法,但密宗并没有一开始就要求不思善、不思恶,而是要求在刚开始时要去思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非常粗大的习气,如果不改变这些习气,就无法进一步修行。! v8 F7 a( t8 W" z, ~2 r
当然,在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下,有些根基非常成熟的,类似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人也会开悟。一旦能够开悟,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但这样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也许在几千或者几万人当中,才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幸运者,我们自己是否属于这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呢?这就很难说了,因此,我们要保守一点,要从最低的阶层往上走,要从最低的层次开始思维,从而改变以前的错误观念。; X+ D6 s2 C6 I' W/ ]- {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