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2 19: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陈星桥居士]印光大师与佛教自身建设--纪念印光大师圆寂六十周年》
7 `. x. V2 P0 w2 r1 A3 G2 _0 \/ c3 ]( G/ C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4 o0 c' [' Q$ H3 k" j 1、一生爱国爱教。如当年印光大师对日寇的侵华罪行义愤填膺,对汉奸助纣为虐的行径更是严加谴责。在《 复宁德晋居士书》中说:"日人以豺虎之心,欲吞吾国。吾国许多人私受日人之贿,为彼作走狗,致彼之凶势益大。使无人为彼用,决不至有如此之横暴也。"(见三编《文钞》上册P210)1937年有一日本军官拿出当时日本修订出版的《大正藏》,欲赠送给灵岩山寺,印光大师当即拒绝。他委婉而又坚决地说:"我们这里的僧众都是念经的僧人,不是研究经文的僧人。请把你们这么好的《大藏经》转送给有关研究人员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代高僧严正不阿的民族气节。2 Q) U) [6 C! }6 S8 ?6 m0 B$ ~
至于印光大师保全寺产、维护佛教合法权益方面的事迹就更多。如1922年,江苏省义务教育期成会会长等呈准省政府,借寺庙作校舍,经印光大师安排调停,得以制止;1927年,全国刮起庙产兴学风潮,印光大师与谛闲法师一起上书民国段祺瑞政府,又多方设法,才使当时政府已经制定的"驱僧夺产"条例被搁置起来。
$ H2 j9 P: M) d& | 2、一生教诫世人"老实念佛",反对迷信与神化个人。如近代著名佛教学者江谦(字易园),早期虔诚奉佛,并皈依谛闲法师和印光大师,后期沉缅于扶乩,笃信乩坛所语,遭到印光大师的严厉批评:"被乩语赞叹得头脑已昏"、"……好誉而迷之已极,竟将乩语视作圣旨。"并指出"若易园者,初则知见尚可,提倡颇切,今则正知见已无……而不知其全身堕在粪坑子里,何可为清净香洁也。"(见三编《文钞》上册P151《复胡慧彻居士书》)
, X+ F4 h, C1 k, [ 有些涉及印光大师的感应事迹,他都予以淡化,叫人勿事声张。如印光大师在一封给其皈依弟子的信中,自述到宁波阿育王寺朝拜,观看佛舍利的经过。说自己"并无甚感应奇特之事……。"并告诫其弟子诸人"切不可妄造谣言,以无感应为有感应,则罪过不浅矣!"(见三编《文钞》下册P736《复袁德常居士书》)
" r( N( a7 ~: ` X6 A n$ z/ C: _ 3、真参实修,淡薄名利。印光大师一生"以法为重,以道为尊,名闻利养不介于怀。"出家以后: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来往,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中年时期,赴各地参学苦行,充当行单。后多次闭关,遍阅经藏,念佛不辍。书信来往,皆以"常惭愧僧"自称。凡有所请益,大师皆妙契机宜,博征旁引,不拘于一说,不谈玄说妙,但劝人"老实念佛"。
2 U; B. G1 {4 H 1939年至1940年间,大师的皈依弟子等计划为印光大师庆贺八十寿诞,他知道后,坚决反对。他说:"光一生不与流俗同起倒。什么八十不八十!有为光言祝寿者,光不但不领情,且深恶痛绝,以为大辱。祈勿以此为光言,若对光言祝寿者,是视光为流俗矣!又及。"(见三编《文钞》上册P422《与严伯放居士书》)有一次印光大师召集灵岩山寺僧众及在山居士讲话:"听说众道友在为我筹办八十寿辰祝寿活动。感谢大家的一片诚心好意。不要办了,因为我个人反对搞祝寿活动。社会上有一些人为显示权势、扩张势力而办寿,也有些人为敛财、为扬名而办寿,他们都把办寿引为光荣,可是我印光引为可耻!"(见《名僧录·回忆印光大师二、三事》)印光大师圆寂前,亦不忘嘱咐灵岩山寺方丈真达和尚:"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
$ [1 H3 o4 u- N/ R2 u, d 4、俭朴刻苦,勤劳惜福。印光大师虽名闻遐迩,然"刻苦俭朴,一如故昔,洒扫洗涤,亲自操作,粒粟寸纸珍若拱壁。"他严己宽人,助人为乐,一旦有钱,从不储蓄,不是救济孤苦,就是印经赠人,或办慈善事业,而自己却总是"破衲粗粝,一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在《略说印光大师之盛德》一文中,弘一法师回忆说:"大师一生于此事(指惜福)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师每日晨时仅粥一大碗,无菜……饭菜尽已,注开水于碗中将涤荡以嗽口入肚,与晨无异……。"若看见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等,必大呵曰:"汝有多大福气,竟如此糟蹋!"在苏州报国寺时,真达法师请他到灵岩山去看一看,已经替他准备了轿子,但他坚决不肯坐轿,从上山到下山,拄杖步行。印光大师这种苦行僧式的道德生活、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知感染、教化了多少人!
# N R% X, z M& y/ j0 ] 印光大师一生不尚玄谈,惟深信因果,老实念佛,老实做人,且常以因果之理教导人,整部《文钞》也不外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念佛。他为自卑者找回自信,为迷失者确立道德理念,挽狂澜于既倒。在他的影响下,灵岩山寺道风丕振,声名远播。我们应学习印光大师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尤其是寺院僧尼应不断加强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只有这样,方不负人天师表之称,众生的灵魂工程师之誉。
, |2 \6 q# J' k Z
* x. V( G- ]" ?/ x- S5 \8 s 三、弘扬《印光大师文钞》 搞好佛教的人才建设和文化建设" M, p; n/ H- s* s( a$ c1 m( J: K
如今,印光大师圆寂已经六十周年,中国和世界乃至佛教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印光大师当年痛斥的许多佛教弊端,不时常在异地重现,而且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潮中,一些寺院管理混乱,部分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追求享乐、腐化堕落的现象日益严重。佛教的自身建设任重道远。正因如此,集中反映了印光大师嘉言懿行的《印光大师文钞》就弥足珍贵,无疑是当今佛教界搞好自身建设的一大宝贵资源,应当深入研究,大力弘扬。不过当今教内外的环境同印光大师时代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而佛教是讲契理契机的,因此就有一个如何继承乃至创造性地予以发展的问题。4 [8 M: n; a% `9 T/ O' k8 C! y5 X
常言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的人才要求与社会上的人才培养是不同的,关键在于一个"道"和一个"德"字。固然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都必须以道、德二字为核心,为基础。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秉承印光大师遗风,在创办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的过程中,一向提倡学修一体化,学院生活丛林化。二十年来,该院培养了不少德才兼备的人才,效果是显著的。我以为,《印光大师文钞》中充满了作育人才的理念和教导,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并借鉴灵岩山寺的办学经验,对于搞好当前佛教的人才建设还是十分有益的。
. a4 h; f; @6 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