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3 |8 u8 u5 [" u# o1 g; ~
d6 p' X3 K) U- d# e●[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06-074浅释菩提心1 Y# T, K# e" L
浅释菩提心—一 海涛 辑
8 H+ b1 C- B3 j: F9 ?1.发菩提心之基础(或所依),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 t) @4 W- r: {一、具足大乘种性。二、皈依三宝。
6 M1 z, h9 m3 M- L2 s# `% y三、得七众中任何一种别解脱戒。
" H4 k( M% p8 M/ K2.菩提心的体性是:為了利益众生而志取圆满菩提。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為利他,志取大菩提。」% ~/ T* o, X7 p' m. S
3.发菩提心则有两种差别:一是胜义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 w) t( o, o: h1 E7 n
4.如《解深密经》中所云:胜义菩提心的性质是空性和悲心的结晶,是空朗、不动、离一切边际和戏论的。初地或欢喜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胜义菩提心。《庄严经论释》中说:「生起胜义菩提心是指第一欢喜地而言的。」
8 h& ]- d I/ H5 Q* |5.世俗菩提心若加以甄别则有二种不同: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根据文殊——龙树——寂天这一派的说法:愿菩提心就好像是「意欲去行路」一般,对圆满佛位生起了「意欲获得」的愿求;行菩提心则像是「真正地在路上行走」,对成佛的行為已经实际地在践行了。这是入菩萨行论中所揭示的。) G) @# x$ v! Y- l! o1 u0 ?! s) |4 v8 w
6.从圣弥勒——无著大师——尊者金州这一派的说法来讲,愿菩提心是一个立下的誓愿:「誓愿為利益一切众生故,自己必定要获取圆满之佛果。」行菩提心亦是一种誓愿:「誓愿学习和实践那成佛之因——六种波罗蜜多。」
) }: \* S i1 y4 w/ S" k, q7.世俗菩提心的性质是由於慈悲心的激发,而立誓要度尽一切众生出离轮迴。胜义菩提心是由法性的缘故而获得,世俗菩提心则是由於受领正法,和假借表相而產生的。: N) ^0 k+ r6 |( \. J
8.发菩提心的目标是志取菩提和救度众生。如《菩萨地论》中所说:志取菩提的意思是说要去寻获那大乘之智慧。4 Q! ^ P7 M2 j8 j9 D2 D5 j
9.救度众生的意思是说,只要是有虚空的地方,就有众生;有众生的地方就有烦恼;有烦恼的地方就有痛苦。為了解除这些众生的痛苦,所以才发菩提心。
& |7 c% R) j" I& R2 t( o& ?10.十九世纪的大成就者巴楚仁波切说:「有菩提心是最殊胜的,没有菩提心的话,就失去了方便。」6 H8 O% b. W6 q" L( d. x
浅释菩提心—二 海涛 辑/ ]* K: y, F1 x* K/ i/ m/ j
1.从道地的观点来讲,发菩提心其差别有四:
5 v$ j4 |; H+ y3 h# D一、由信乐之啟发而发菩提心:此指具足信乐之初机资粮道和加行道之发心。
; Z: |% C" I& a. f9 b: H/ [) i6 r& q二、由具足殊胜之证悟而发菩提心:此指从初地到十地之发心。
; @) g @: u9 Z( Y7 D1 ^三、由趋入成熟之觉地而发菩提心:此指八、九、十等三地之发心。
, g4 K0 h3 P& G* b5 J0 @- C四、由净除一切诸障而发菩提心:此指佛地之菩提心。6 `8 M: F1 q: P8 O
2.发菩提心之因,《十法经》中说:「发菩提心之原因有四:
% [3 F1 A5 b: p/ _一、见发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 r2 P& W7 w/ a0 J
二、对如来发生诚挚的信心而发心,7 Y; [( M3 q4 |3 m' W5 ]$ T8 F* P
三、看见众生的痛苦而发心,
j% }1 X, `$ D: _4 b' U四、因善知识之导化而发心。」
+ Y) ?1 r. S" K5 W+ [0 k3.《菩萨地论》中,亦说有发菩提心之四因:
% I1 m' V% q1 u1 q3 E, ?8 q4 j+ b一、因為具足圆满菩萨种性的缘故,而发起菩提心。/ M& B, R1 q- g7 V; D
二、因為佛陀、菩萨及善知识之摄受而发起菩提心。4 ^2 v9 j4 X' l
三、因為看见众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发菩提心。
: R4 e" q$ W" ~8 A四、於远劫之轮迴苦痛及菩萨之种种无间难行苦行,心无怯弱,勇志无畏,因而发菩提心。
2 T7 n ~$ _* f& a2 K: g3 c i+ P$ r4.一般只依靠善友等外力而发菩提心者,其菩提心并不能真正的坚固;从佛种性等内因之成熟而激发之菩提心,才是坚固的。
% U6 g0 |, a% u+ C$ o( y5.胜义菩提心可以由三种不同之因缘而生起:" U- J9 O! F% \, @
一、由听闻佛典而开发菩提心,二、由修习定慧而开发菩提心,
2 ] [3 ~& b J k, u% c2 P三、由现量证悟而开发菩提心。
) A% o) |) z# {* E6.要生起菩提心的开始依止是悲心。就好像是母亲爱自己的独生子女,所生起的种种照顾之心一样,是不由自主就生起的悲心,我们也要以这种方式对一切众生生起无量悲心。
8 I6 \' d' v- |6 K7.只有当内心真正发起菩提心的时候,才会很自然地去帮助别人,就像母亲要帮助子女一样,完全没有顾到自己。如果一旦对轮迴还有贪著的心念,也就没法真正得到出离的佛果。佛教的悲心不仅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更希望众生能得到佛果。% f; S/ r& ], s5 ~ k9 e( @
/ A" x7 }; d8 d! |: U
浅释菩提心—三 海涛 辑
" u8 M! J. K/ a6 r( e1.发菩提心之功德,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分:5 o# c" s" { w: C. S' _ |0 e! |
一、愿菩提心之功德有八:# G" z1 f1 F: e% P2 j
(1)趋入大乘:一个人如果不发起菩提心,那麼他即使有圆满的行持,也不能算是趋入了大乘。. O, @/ J# C2 Z! t$ o) b; ]
(2)成就一切菩萨学处之法器:发菩提心者,菩萨学处之依仗。
- N$ C8 |3 Y& y c(3)彻断一切罪业之根:菩提心是对治一切恶法之良药,能速疾毁灭一切恶业,能灭尽一切违反佛法之事。& S5 ^! b6 I, d6 ^$ v
(4)种植无上菩提之根本因:发菩提心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
# Q/ U3 c$ w3 j) ~1 ~9 s- R" j(5)获取无量功德:菩提心功德,若具色相者,遍十方虚空,亦难容受之。& s6 C% }+ Y/ l9 [& n" e
(6)令一切诸佛欢喜:菩提心功德,无边无际故。' |; [: F% x6 b; H$ K( b
(7)一切众生皆得蒙益:菩提心能成就一切世间利益,堪為诸殊胜业作益,作依作根。
; M+ y( ~( ]% X5 T1 C& J$ m(8)速疾证得无上佛位:发了菩提心之后,就不会堕入二边,因此能速疾成就佛道。8 n0 i: @$ `; P1 h6 @: \
二、行菩提心之功德:略说有十种,除了上述愿菩提心之八种功德外,再加上成就不断之自利和利他相续合為十种。, D) i* I5 [' K. y
2.行菩提心生起后,就会与以前大不相同。於一切时,连同睡眠和昏迷状态时,甚至放逸时,自己的福德都会不断地加强和增长。《入菩萨行论》云:「发菩提心已,睡眠放逸时,功德亦不断,其量等虚空。」! ~! x% c6 p9 g/ L* `
3.发起行菩提心后,就能成就种种利他之事,除灭众生各种疾苦,成就各种安乐,烦恼也能逐渐克服断除。《入菩萨行论》云:「於诸失乐者,皆令得安乐,受诸苦恼者,除彼一切若,彼烦恼无明,皆令得请净,如是善功德,谁能相比拟?如是善知识,何处得寻觅?如是大福德,何处能获得?」
5 X: {6 O7 s( O: v) K( @4.菩提心的功德是超越数量的,因為从发菩提心起直至成佛,其间会產生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是超数量、超界限的。
0 \* K/ m7 {" ] 8 { X+ X, `# ?' O
浅释菩提心—四 海涛 辑
0 y; U0 x \3 i- V: r' o/ s1.捨弃菩提心的过失,略说有三:
, v2 B6 c9 K& ]一、因罪业故而堕恶趣: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誓愿而不能实行,就等於是欺骗众生,其罪报就可能堕入恶趣。《入菩萨行论》云:「若发誓愿心,不能实行之,则為欺众生,云何度有情?」: o# |! t3 a( J% y/ V, k2 \
二、因罪业故破坏利他之事业:因為造罪的缘故,就不能成就利他之事。颂曰:「若行如是业,必难利众生。」
/ M7 |- ]) V' x三、因罪业故长远地耽误了成佛的大业:因罪业耽误成佛大业,难以趋证菩萨之道地。颂曰:「堕入恶趣之罪力,发菩提心之善力,二者相杂相消长,能令行者长流转,倍用极长之时间,始得趋正诸道地。」
' U% H9 z9 [7 l9 p' c8 ~! ^2.行菩提心若丧失,则愿菩提心亦必同时丧失也。寂天论师云:「凡生起与菩提心相违之念,亦属违菩萨戒也。」! }7 G) {; l: e d
3.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应该趋入菩萨学处。护念菩提心之法:& a) l& d1 }% J/ e# y, b! [/ A0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