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14 13: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八卷) 2005/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8》
0 Z, C* {: N% P7 ^* u! J
; X) H( q4 n4 @5 }摘自《净空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 C9 J9 }; s4 f ?, u, a) x) n 为什么称之为智?这个「智」不是我们普通常识里面的智慧。你看他这里解释,「如响应声」,这句话我不知道现在人懂不懂?这是回音。什么时候很容易发现?山谷。你在山谷里面,四面都是高山,你大叫一声,回音就来了,就有回应,这就是如响应声。回音就是此地讲的响,长啸一声,一会儿那边也回过来。你说是真的是假的?你说是有是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能说真,也不能说假。「无有处所形体可得」,这叫智。智没有处所,没有形体,所以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真的,众生有感,它就有应,就像山谷里头的回音一样。
; [; v7 l7 F, k7 Z* T0 U5 K 「无可取舍,故名为不动」,心自然不动,不可取,你得不到它。既然得不到,当然你也就没有失,没有得失。我们今天在电视上看萤光幕,萤光幕我们知道这不是真的。所以你看电视时,你不会在电视里头,「这东西我喜欢,我要把它保留到」,不会。为什么?你知道它不是真的,所以你没有取舍心,你没有得失心。哪一天你真正能把这个世界看出它的真相,原来跟萤光幕里面的现相没有两样!人生确确实实是一场梦!我们在作梦,不知道梦境是在作梦,梦里头还有取舍,还有得失,我想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要知道是作梦,得失取舍就没有了。从前李老师讲经,为我们举这个例子。他说你作梦,不知道是作梦。如果知道是作梦,梦到一头老虎要吃你,你一定很高兴的舍身喂虎。为什么?假的!你就能做到。你梦里头梦到一头老虎追你,吓得一身冷汗,惊醒过来,你不肯喂它,你不知道是假的。你要知道老虎是假的,身体也是假的,何必起心动念?这种比喻很值得我们反省,我们如果从这里面细心去思惟、去观察,能开悟。
0 e6 ~1 f0 V9 H; r3 Q% o4 n* C4 V 第三,「配当位因果者」。这是什么位次?十信位里面第十信位。第十信位的因果是什么?「妙慧为因,不动智为果,亦互为因果」,这句话很重要。互为因果就是也可以用「不动智是因,妙慧是果」,它可以互为因果。正像我们平常所讲,看破、放下,看破是因,放下是果;放下是果,看破又是因,互为因果,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相辅相成。学佛说穿了没有别的,不断的放下,不断的看破,到最后连看破放下也都没有,那就功德圆满了。这个境界现前,在什么地位?圆教初住菩萨。我们这是十信,十信下面就是初住菩萨,初住以上那是明心见性了,那是真正是不思议解脱境界。
8 o3 {& s5 V6 I0 S! `6 b3 n: w S- D 你看佛菩萨善巧方便,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不能说不能想他也给我们说出来,也让我们打妄想。凡是言说、想像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但是这里面妙在哪里?妙在因虚妄引导我们证入真实。虚妄有功,不通过它们的引导,我们没有办法契入真实。所以慧是因,不动智是果,也正如同我们讲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最初从哪里下手?从看破下手。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没看破;看破是智,放下是功夫,没有智慧,难!放下之后,看破提升了,智慧提升了;智慧再提升,就更能看破。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升,看到上面还有一层,再一步跨上去,下面又放下;再上一步,这一步又放下。放下下面这个阶级,你才能走到上面,走到最高峰的时候全部放下了。
; T/ L. c) H4 S- H 为什么要放下?虚妄,不是真的。达到最后的,那是真实,彻底放下,真实就显了。妄、妄执分分放,真实分分显,古人用月亮做比喻。初二、初三的月亮,月牙,初四、初五的月亮,又明显一点。把黑暗放下,黑暗分分减,光明分分增,增到十五,满月,黑暗完全没有了。古大德用这种比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亲眼所见的,这个比喻容易体会。: H7 ]- M0 V7 G+ u/ J4 U' m8 X
「若以妙慧善拣择法显智故」,择法显智故,这里头重要的就是「善」。善是慧,妙慧在这里起作用就是此地这个善字,善巧方便。择法显智,我们今天在一切法里面,选择什么法?你看看现在的人,上学的时候,小学、中学这是基础教育,到大学就分科,他选择哪个学系,这是择法。择法就显智,他有多大的智慧他选择哪一法,他择法一定是自己的根性、程度、兴趣,方方面面去考虑,不是盲目的。最聪明,真正有妙慧来择法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的身分是王子,而且是净饭王的长子,净饭王四兄弟当中他是长兄,嫡长。在过去制度当中,他是继承王位的人。他把王位舍弃掉,他不要了,因为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父亲也没有办法。一切众生生老病死的问题,这是大事情!- S |9 y7 T) }3 ?& I- `
今天这个世间,哪个年轻人(他那个时候想到这个问题才十几岁)想到生老病死的问题。人免不了生老病死,生老病死苦!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不是政治能解决的,也不是经济能解决的。想想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能解决,最后想到的是宗教。所以离家去学道,寻师访友,经典上记载,六年,也吃尽苦头。参访了很多当时宗教界的领袖,那些人说实在话也都有相当功夫,有相当深的禅定。释迦牟尼佛接触之后,并不满意。为什么?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不能解决彻底的问题。最后把这个舍弃掉,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警觉,他把它舍弃掉。回到恒河,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定功达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豁然大悟!这就是我们俗话讲的成道、证果。宇宙之间万事万象的性相、理事、因果,统统看到了。1 q' K4 A$ Y( I8 m
为什么?这些东西不出自性,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只要你见性,自性般若智慧就照见这些事实真相,就像《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事实真相全明白了。明白之后,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这个才叫真正慈悲,真正救苦救难。他没得吃,你送点吃的给他,没得穿,送点衣服给他穿,没有地方住,送房子给他住,没用!他出不了生死轮回。你救济他一辈子,下辈子怎么办?又何况他还迷惑颠倒,他还造作恶业。你造作恶业往下堕落的时候,佛菩萨对你也没办法,也不能帮助你。
+ F( P+ S, K# m" T1 W6 s;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