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阿含经故事选》6 ~' w% f, N' p- X) {3 L3 r* [! g
$ F: F( j. O! @/ h. f$ o
059.有真我吗? ──萨遮迦的论辩挑战(之一)
! b+ _$ `& h9 t4 V2 E% W x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离车族人的跋祇国首府毘舍离城,住在附近的大林精舍。
, q" C3 q* L& F" e+ y4 o; J 那时,耆那教尼揵子门徒之子萨遮迦,正好也住在毘舍离城。
, _9 f1 Y; J* ^, ~$ C$ i3 @ 萨遮迦饱学各种理论,辩才无碍,受到当时许多人的崇敬。他曾当着毘舍离的群众,发下这样的豪语:
, I! H7 C2 w( G/ Q1 E z5 |& t 「我不预期有任何与我论辩的沙门、婆罗门,乃至他们的领导者、老师,甚至于自称是已证全然正觉的人,不被我论到震撼动摇、颤抖汗下而落败的,即使是一根无知觉的柱子,也照样要被我论到摇动颤抖。」 - y+ c: [& P2 X6 G. l5 o9 ~2 H
这天一早,萨遮迦遇到来毘舍离城里乞食的尊者阿说示,问他说:
, F( Q( f3 i1 m 「阿说示师!沙门瞿昙都怎样教弟子们的呢?」 9 R. U# }5 H- P7 W+ A; ]
「火种居士!世尊时常教导我们:当观色、受、想、行、识等诸蕴,蕴蕴都是无常、无我。」 . z" B" R6 v2 E$ A v
「阿说示师!沙门瞿昙怎么会这样教呢?要不是您听错了,就是沙门瞿昙有错误的邪见。我会找个时间去见瞿昙,与他当面论个清楚。」 0 r) }& g6 Y% Z; q
于是,萨遮迦在离车族人的聚会堂,当众宣告,他将去找佛陀论辩,如果佛陀的主张,真的如尊者阿说示所说,他会将佛陀辩倒。 , o6 O6 K2 Z) M" p+ U
要辩倒佛陀?这耸动的消息,自然引起离车族人议论纷纷,并且好奇地跟随萨遮迦,来到佛陀的住处围观。
5 J, R- M5 d$ C, p& N 萨遮迦与佛陀行礼如仪后,质问佛陀说:
% M9 V! l5 j$ v: g4 ? 「瞿昙大师!听说您时常教导弟子们观色、受、想、行、识等诸蕴,蕴蕴都是无常、无我的,是这样吗?」
: w) N" P' p: B: ?, ~, F( N 「火种居士!确实是这样的。」 7 z5 ~. a7 Z/ N; I/ _% d/ U1 L
「瞿昙大师!这让我想要举个譬喻来反驳:譬如任何种子与植物,都要依于土地才能成长,人也一样,要以色为『真我』;或以受、想、行、识为『真我』,才能依着这『真我』而生起善恶。」
6 U# Y# }7 S0 Z. A4 [0 K M 「火种居士!你这是说,色是『真我』;或说受、想、行、识是『真我』吗?」
5 y, k; M1 O; N, v5 n 「是啊,瞿昙大师!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 W2 L( y4 x( T0 c; s
「火种居士!我只要你谈你的立论,你提大家的观点作什么呢?」 ; Q1 n' |/ E* K2 g0 E
「好,瞿昙大师!就只谈我的论点,我确定色是『真我』;受、想、行、识是『真我』。」 6 }/ A3 h+ g T( m, k' F" ~3 D
「火种居士!请就你所知照实回答我。例如,像波斯匿王在憍萨罗国一样,一国之王在他的领土之内,是不是能自在地行使他的主宰权?」
. x6 t! I4 o' D$ V 「是的,瞿昙大师!」
3 c0 E. ?, n1 M 「火种居士!当你说『色是主体我』时,这『真我』就要像能行使主宰权的一国之王一样才对,然而,这『色』能自己自在变化,要变成这样,不要变成那样吗?」 6 R2 A' A# c3 V! c
萨遮迦沉默了,明知这一关键回答,等同瓦解掉自己的立论,但碍于在那么多人面前认输,是很难堪的一件事,所以没有勇气照实承认,任凭佛陀再三追问,还是沉默不答。
/ J% O8 U7 o' p" N. n1 Z3 ? 这时,有一位手持金刚杵的大力夜叉,实在看不下去了,在空中对萨遮迦不满地说:
& R3 Q/ P9 C4 W2 F( `/ m 「火种居士!世尊连问了你三次,你为何还不回答?再不回答,我就用我的金刚杵,敲碎你的脑袋。」 3 G3 v/ `5 d9 }$ O: `9 g! C
萨遮迦吓着了,赶快据实回答佛陀说:
: R3 `4 P% m$ Z! [( Y7 ^ 「不能,瞿昙大师!」 " K$ ?/ Z0 l9 I+ V+ `
「火种居士!你要想清楚啊,请注意,你现在的回答,与先前你所主张的『色是真我;受、想、行、识是真我』,前后矛盾!让我再问你,色是常呢?还是无常?」 , S, G* S3 b# m& n7 G
「无常,瞿昙大师!」
+ V) }1 M( \" K 「无常者是苦呢?还是乐?」
5 p3 B/ F! h4 O8 r( S 「是苦,瞿昙大师!」 1 ? o* G; s+ ?) |, c0 S# i) L( X: f
「是无常,是苦者,都是变易法。在这些变易法当中,多闻圣道者,会认为有『真我』,或是『属于真我的』,或是『其中有真我』,或是『为真我所包含』的吗?会认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真我』吗?」
% a% Z# Q! c. _- w( Z+ J1 t 「不会的,瞿昙大师!」 5 q# c+ N3 T+ `* G7 a F5 W
「那你会吗?」 . e2 l5 N, Y& o& I! A
「我也不会,瞿昙大师!」 9 _5 x1 v% c1 P, y# n" |( }
「火种居士!如果对色、受、想、行、识等一一蕴不能离贪,不能离欲,不能离思念,不能离爱,不能离渴求,一旦色等一一蕴起了变化,会生起忧悲恼苦吗?」
- ~; V) p( k9 y" @- K: T 「会的,瞿昙大师!」
9 @& t' h: s' @: s/ r 「火种居士!这就像一位身上背着许多苦的人,老是跟苦在一起,不断、不舍,当然永远不会快乐。
4 k* X! n. V- X% K 火种居士!我想从你的立论中,找到真实义,但却遍寻不着。就如同有人到山里,想要找坚硬心材的木料,结果却砍到粗大笔直的芭蕉树干,将它层层剥开,剥到最后,里面什么也没,哪有坚硬的心材可得!你的立论,就像那重看不重用的芭蕉树。你不是自夸能辩倒所有人,令他颤抖汗下的吗?看!你连衣服都汗湿了,还滴到地上,而我身上却看不到汗流。」此时,萨遮迦只能惭愧、懊恼、低头、无言地坐在那儿,忍受围观的离车族人的讥嘲。萨遮迦为了免于继续被讥嘲的尴尬,赶紧请佛陀开示,佛陀则再一次为大众作了「无我」的教说。 1 o4 O$ I) I' n& ^7 U( c; U/ Q
最后,萨遮迦为他轻率、鲁莽、不怀善意的挑战论辩行为,向佛陀深深地表示了忏悔,并请求能于隔日以饮食供养佛陀,佛陀也默然同意了。
/ z' \9 d! m3 o y2 b. w
4 m u) F9 h* E' y$ t按语:
5 L. a7 R7 W; e8 q g 一、本则故事第一段取材自《中部第三五萨遮迦小经》、《杂阿含第一一○经》,参考《增壹阿含第三七品第一○经》。 8 C4 d/ ~6 `# X% A9 P. l; v
二、萨遮迦,依《中部第三五萨遮迦小经》菩提比丘英译本之批注,说他的双亲是苦行者尼揵若提子(为六师外道之一)的门徒,这就解开经中佛陀称他「火种居士」之矛盾,因为火种居士是拜火婆罗门的通称。
( O7 d- h& N; E+ Q8 l 三、尊者阿说示,另译为「阿湿波誓」,就是那位因仪态庄严,唱说「诸法因缘生,佛说此因缘;是法缘及尽,是大沙门说」之「缘起偈」,引起尊者舍利弗注意,继而归依佛陀的尊者「马胜比丘」,他也是听闻佛陀初转琺輪的五比丘之一。(参考《四分律》〈卷三三〉、《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三一四四页) 1 w# p/ y+ e( n. G2 o8 _
四、夜叉,是欲界天四大天王众的一类众生,以手持金刚杵为其特征,连统领四大天王的三十三天王帝释,印顺法师也说「帝释是执金刚(杵)的夜叉」(《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中部第三七爱尽小经》中,尊者目揵连称帝释为「药叉」(元亨寺译本),其批注(一)注明原巴利语为「yakkha」,此字一般译为「夜叉」。 : \ E2 c& l- b# o; f!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