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到的任何环境,都应看作就是我们自己。坐飞机时,飞机是我们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自己;坐车子时,车子是我们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自己;自己是主角,其它都是附属。这种体验和感受,我想每一个人都有,否则我们就是失落了自我。 1 y: T; }! z3 G" O S3 i
另一种体验,就是各人在同一个环境中的感受不一样。今天我从台北回来,车上一共坐了三个人,照说冷气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奇怪的是,我觉得冷,隔壁的觉得刚好,后面的觉得热,感受各自不同。换句话说,我们在同一部汽车中所感觉的世界不一样。我的世界是冷的,另一位觉得恰好,第三位又觉得太热了。在同一环境下,为什么各人的感受不同? # J8 @3 q T( ^: _
一、究竟是一还是二 . A1 [2 @* h' z: R- a
其实,每个人就像蜗牛一样,蜗牛把自己的壳背着走,我们则把自己的环境背着走。我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如此的感受和体验,感冒时到任何地方都觉得空气不好,头痛时到任何地方都觉得不舒服。环境的感受是我们各自带着跑的。那么,我们与环境究竟是一还是二?
& \* Y8 t4 V" T1 y% U4 A8 A 年前我去新加坡,那儿的气候和台湾、美东不同,但我还是感觉过着台湾或美东的生活,用那种习惯在生活,也就是说,我把自己的环境带过去了。所以我们经常是带着自己的环境在跑,带着自己的自我在跑,我们到任何地方都是自我。
; p6 \, K# D( }, \, a; T5 } 诸位都已经成家了,先生和太太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感受是否一样呢?同一屋檐下的人,吃同一锅饭的人,是否感受一样?这究竟是一还是二?对自己来说是一,因为只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存在,先生或太太则是另一个人,所以就主观的立场来看,处处都是一。可是,你与家人住在一起是事实,那么在同一环境中究竟是一还是二?
! C, _+ G& f7 x4 B% ` 相对地,我们看其它的人时,除非是已经很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否则如上了公车或搭乘飞机,看到的都是其它人。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他人)、‘众生相’(一群人)。这究竟是一还是二? " `% ]! [' }7 u3 |! }" Y1 E3 \$ x8 J
在自己主观的立场而言,这是一,因为这些人都是配合我的,都在我的环境之中。
5 Y3 N" s: ]+ k0 m3 t 有人害病时睡在床上,希望不要有人打扰,让他静养,可是待在医院时间久了以后,觉得很孤单,希望有人来作伴。这是一还是二? . I# _5 X; G7 M* Y, R% o0 o
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s/ F7 F9 u8 ~- I# O 诸位进入农禅寺大门时,都看到墙上写了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这其中是一还是二?住于一是错误的,‘应无所住’是更高的层次,是不住于一,也不住于二;不住于整体的、统一的,也不住于对立的、分离的 。两种皆不住。而‘不住’的意思就是不执着、不在乎,即不在乎一,也不在乎二。那是一种无我的境界,没有自我中心,超越一和二,超越于不二,故称无住。
3 ^7 A0 y! a4 n* J `6 D, x 可是‘而生其心’,生的是什么心?统一的心要有,对立的心也要有,应该用统一的心时,就用统一的心来处理;应该用对立的心时,就用对立的心来处理。面对我们环境里的需要时,应该用什么心来处理,就用什么心来处理。
7 G7 H" [) |- v+ X 不要认为学打坐、学禅、学佛的人,什么都不管就是无我,那不是禅。禅是既超越而又踏实,超越是为了不生烦恼,踏实则是有烦恼时除烦恼,没烦恼时度众生。除烦恼时是一,是用统一来除烦恼;度众生时则是二,一定要有众生可度,有对象要处理,才能有行为、有作用,这里讲的就是‘不二’的观念。 & l5 \. G% i1 Y! m' i' ^, P
这三个观念,一个是统一的,一个是对立的,一个是超越的、不二的、无住的。有相对之心,才有众生可度,才能用智慧来处理;有统一之心才能断烦恼;有超越之心才能既不执空也不落有。我们凡夫总是带着自己的环境在走,带着自我在走,而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个人的世界里。 R. B# J$ Z1 R
三、佛与众生毕竟不二 {; U9 S9 v# W+ K, j" w
我再问诸位一个问题:虽然大家都尚未成佛,但是佛国净土已有那么多的众生,对佛而言,究竟是一还是二?我告诉诸位,用刚才提到的‘不二’比较好。 9 V; E: f5 n( [. @! V/ X! E& \5 Z
佛和众生是统一的,这是一;众生在佛国听佛说法,众生和佛是不一样的,这是二;众生全部在佛国净土,佛视众生为佛,这是一;众生需要佛来度时,佛照样度众生,这是二;可是已经是佛国净土,不再有矛盾,因此是不二。 ( V6 U' i% V# T
佛国净土是有它的作用的,在佛国净土中,众生在修学佛法,佛在度众生,这应是不二。在佛的立场来看,佛国净土即非统一,也非矛盾,而是无相无住的。 5 k- l) q3 ?: N3 P' b
各位有烦恼时,用一。处理事情时,用二。完成一样事情、功德之后,不是为他人做,也不是为自己做,这就是不二。以上是告诉诸位这么一个观念,以下要教一个方法。 ) P6 r5 N' s R7 z; B9 W2 |, q
在用方法时,要先有一才能有不二,要先能体验到一的存在,才能有不二的智慧出现。如果连一都无法体会,要谈不二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在法鼓山禅修营中所讲的,如果小我的自我都没建立起来,都没认识清楚,要成就大我是不可能的。先要把小我的自己建立起来,了解个人的自我及全体的自我是什么,然后才能讲无我。
5 ^& {: P5 W$ I) c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方法,就是帮我们从杂乱的、烦恼的自我,而到达统一的、无烦恼的自我。这个方法不一定限于打坐,平时也都可以使用,也没有任何姿势的限制,但正在用头脑或开车时请不要用。 k1 f; }3 A$ U1 G1 `! W2 Y
三、佛与众生毕竟不二 ! f! b9 J, v2 ]0 W! J
我再问诸位一个问题:虽然大家都尚未成佛,但是佛国净土已有那么多的众生,对佛而言,究竟是一还是二?我告诉诸位,用刚才提到的‘不二’比较好。 9 I% p4 g, U4 y5 j* M# H0 Q
佛和众生是统一的,这是一;众生在佛国听佛说法,众生和佛是不一样的,这是二;众生全部在佛国净土,佛视众生为佛,这是一;众生需要佛来度时,佛照样度众生,这是二;可是已经是佛国净土,不再有矛盾,因此是不二。 4 e2 A3 p/ c" C# \. U
佛国净土是有它的作用的,在佛国净土中,众生在修学佛法,佛在度众生,这应是不二。在佛的立场来看,佛国净土即非统一,也非矛盾,而是无相无住的。 0 [% E9 d# X, `7 K0 I) Q. Z
各位有烦恼时,用一;处理事情时,用二;完成一样事情、功德之后,不是为他人做,也不是为自己做,这就是不二。以上是告诉诸位这么一个观念,以下要教一个方法。
9 @" F) Z3 u% X/ U f% V 在用方法时,要先有一才能有不二,要先能体验到一的存在,才能有不二的智慧出现。如果连一都无法体会,要谈不二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在法鼓山禅修营中所讲的,如果小我的自我都没建立起来,都没认识清楚,要成就大我是不可能的。先要把小我的自己建立起来,了解个人的自我及全体的自我是什么,然后才能讲无我。
+ j- X% x3 j: c2 R# m4 Z4 @4 K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方法,就是帮我们从杂乱的、烦恼的自我,而到达统一的、无烦恼的自我。这个方法不一定限于打坐,平时也都可以使用,也没有任何姿势的限制,但正在用头脑或开车时请不要用。
& d j/ q0 d5 q3 N7 _8 L 四、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 g3 R6 _4 }8 {0 o$ w. D4 m
我们从个人的身体开始,而把念头向外扩张,不是用眼睛去看,也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我们的心去体验。体验我们的身体,体验身体所处的环境,体验地球,体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如果有天文常识的人,就能想象更辽阔的太空,想象无限的太空都没有离开自我。
/ B8 R0 b7 x3 w% ?2 D' } @ 刚才说到,不管到那儿,都把自己带到那儿。那么我们只要把心门敞开,心量便要放多大就放多大,这就是自我的存在:存在于农禅寺、台北市、台湾、中国、亚洲、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太空……,一切空间都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可把自我想象成至大无外。请诸位闭起眼睛,观想我们的自我有多大呢?
& E. R) D9 I' t6 S$ b3 ]% a 刚才已经讲过,我们的环境就是自我,与我们脱离不了关系的就是我。我在银河系里,整个银河系就是我的环境、就是我;我在宇宙里,整个宇宙就是我的环境、就是我。我们要一层层扩大,从有限到无限。等练习纯熟后,一下子就能扩及无限。
2 W) w) l5 n9 L6 y) T 接下来观小──至小无内。我们通常讲的心是心脏的心,而一般说这个人心很坏、很好,指的是念头、观念、想法。但是,念头、观念、想法都是抽象的名词。 % w, Q5 D" k* V
因此,在方法上我们不妨把心念放在正中央(而非左边)的胸部位置,把身体中间画一条直线,胸部画一条横线,正中央那一点就是我们的心(假名)。这一点有多大呢?开始时可以大一点,好像两条粗绳子在身体内的交叉点,然后缩小如指尖大、如绿豆大,再缩小缩小……小到无法再小,变成没有,就停留在那儿。心既然没有了,也就是无限。
W4 w' E! B/ @( i9 m2 R8 m 五、消融自我.放下执着
: X F, b0 M) U; G# i: `3 J+ m6 L 练这种方法很困难,因为这是无中生有。比较简单的作法是,不要一步步向外看或向内看。如果向外看时,这个世界就是我,环境就是我,有这样的体验就可以了;向内看时,只要注意胸部,不管它是大是小、是有是无,这就容易多了。
. C/ h6 e* Y8 C. q 向外看时,能体验到环境就是我(不同于我的就是环境),我接触到的就是我,能有这种想法和体会就够了。这就是包容、慈悲。
/ N" }4 w, y: f, v9 e j 向内看时,就是把自我从外境收回,我们的自我就越来越小,这实际上就是消融。自我的执着或烦恼,都与环境、身体、观念有关,若一切都能放下,自然能够摆脱执着与烦恼。
: m* p' |5 [; Q2 U" ? 刚才我所说的,诸位在观念上也许可以接受,可是不容易用心来体验,我们若要真正受用,必须要有如此体验。有许多人理论懂得很多,遇到麻烦事,就是用不上力。
: k# m/ O5 _7 K- J4 ] f 昨天有一位考试院的王委员向我说,她对西方哲学在观念上懂得不少,但就是无法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问我怎么办?我说:‘第一学打坐,第二听闻佛法。’她说:‘讲佛法不是讲理论的吗?’我说:‘是。仅仅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练习,使理论与体验配合,才能管用。’
* P7 D2 \+ u P 诸位菩萨来到法鼓山农禅寺,听讲观念固然重要,修行的体验也很重要。有了禅的观念总比没观念的好,可是只有观念的纾解仍是不够的,更应该有实修的体验。
! d1 O9 w7 v5 y9 A( v本文转载者佛教网原文地址:http://www.liaotuo.org/view-708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