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的根本戒 + J0 @+ h9 r# g6 e/ `9 l0 E, V
作者:达真堪布
8 {$ @ ^/ z+ p- J2 M 相续中有了菩提心以后,才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才算进了大乘法门,才能成佛。受别解脱戒只能解脱,能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不能成佛。阿罗汉没有佛那样大的功德,也不能获得彻底永久的解脱;佛是彻底永久的解脱,没有任何的障碍。阿罗汉还有障碍——所知障、习气障都没有断;佛是所知障、习气障都断了。佛的功德圆满、智慧圆满、福报圆满;阿罗汉功德、智慧、福报都没有圆满,只是超越了三界轮回,断证还没有圆满。断,是断除罪障;证,是证得菩提。 8 b8 F& x4 P3 f
这里的菩提心不是指胜义菩提心,而是指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两个,一个是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发了愿行菩提心,就是受了菩萨戒。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必须要有方法,这里的方法指的就是仪轨。
2 i; e: c" Q6 \; n S在藏传佛教里,发心的仪轨有两个大的传承,一个是深观派的,是龙树菩萨的传承;一个是广行派的,是无著菩萨的传承。龙树菩萨的传承是从文殊菩萨那里传下来的,无著菩萨的传承是从弥勒菩萨那里传下来的。我们现在所用的仪轨是龙树菩萨的传承,我们每天都是通过这个仪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初次受菩萨戒,应该在善知识的面前受,以后自己在佛像前受就可以了。 ) V$ X$ `" m% B) F8 ?
菩萨戒也有根本戒和支分戒。支分戒的内容讲起来就多了,可以自己看书学习,我们在这里主要讲根本戒。菩萨戒的根本戒有一条的、四条的、十八条的,最起码受一条,中等的受四条,最好受十八条。
0 a/ k+ L- i% B# i/ V9 t/ i$ j一条的菩萨戒根本戒: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放弃愿菩提心。这也就是不放弃众生。什么叫放弃众生?你从心里想:他需要我的帮助,我也能帮助他的时候,我也不帮助他;他需要我的救度,我也能救度他的时候,我也不救度他。这就叫放弃。对一个众生也是一样,对一切众生也是一样,如果你心里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你就犯戒了——这是犯菩萨戒最根本的一条戒。
7 b# |: U/ |7 ^! } l然后是四条的菩萨戒根本戒,下面详细讲述。 ; }+ q$ A O1 E- L. ^* Z3 f2 O! m
1、贪利养与恭敬而赞叹自己,诽谤他人。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人就是菩萨,在没有什么意义的情况下不能自赞毁他。犯这一条根本戒有一定的要求。在动机上,完全是出于贪心,目的完全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利养与恭敬而去赞叹自己。赞叹的方式无论是当面说的、打电话说的还是发信息说的都一样。在结果上,对方听到了并且听懂了你的意思,就犯根本戒了。诽谤他人也有这样的前提,怕他人得到了利养与恭敬而自己得不到,出于这样一种贪心和嫉妒,通过某种方式诽谤他人,对方听到了,并且听懂了你的意思的时候,就犯根本戒了。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也犯戒,但是不犯根本戒。 * S) ?( C# s8 W) r* p6 D \! \
2、吝啬财物而不施舍。这里的财物不仅指钱财,也包括能力和智慧。在有意义的情况下你可以不施舍,但如果完全是出于贪心与吝啬而不施舍,就有罪过。对方特别需要你的帮助,你也明明知道只有你能帮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舍不得自己的财富、能力或智慧,就犯根本戒了。比如在对方需要佛法的情况下,你懂得佛法却不宣讲,就犯根本戒,因为这样就失去了慈悲心和菩提心。
( q! c( V1 G4 }; t$ B. Z }3、不放弃对他人的伤害之心。你与他人发生矛盾以后想伤害他,上师、善友们都知道了你的心,劝说你放弃这种念头并忏悔,你表面上忏悔了,但是心里还是不放弃,继续留着想伤害他的痕迹,这样你就犯根本戒了。这就是对众生的伤害心特别重,不听劝阻,不如法忏悔,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是犯根本戒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伤害他人的念头,有念头就有罪过。但是没有经过忏悔或没有上师、善友的劝说,也不犯根本戒。
5 x: O7 w: {& }9 R1 i4、诽谤大乘经典的内容。其实只要诽谤佛法就有罪过,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的经典有很多种,有的强调方便的修法,有的强调甚深智慧的修法,有的方便智慧二者兼有。经典是全面的。什么叫诽谤?你明明知道这是佛法,但是你却说这不是佛法,学这样的法不能解脱成佛。只要这样诽谤大乘经典的内容就犯根本戒了。 4 z( v" M& X6 ~9 h8 M: h
在菩萨戒的根本戒中,受持这四条戒是中等的。还有十八条的,其中五条是国王容易犯的戒,五条是大臣容易犯的戒,八条是普通百姓容易犯的戒。 * N8 @! {7 |" F( ]: O: v. Y
国王容易犯的五条戒律: " n* k6 f$ U- F0 q L
1、自己或教唆他人抢劫或偷盗三宝的财产。 ) \+ a4 q8 }1 V
2、说三乘法不是佛陀的教言,还说它不是解脱的方法,使自己或他人远离佛法。
; ^6 v M) |- Z. {3、抢劫出家众的衣物,打骂、禁锢、伤害他们,强迫出家众还俗。 6 P& T$ |6 d0 [$ }4 S6 ^ ?
4、犯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团)。
" A r4 @ j2 ]5、持有邪见,说善恶的因不会有苦乐的果报。 ' o Z2 S& B% P/ y# Y$ I
大臣容易犯的五条戒律:
4 }1 f7 P, N2 \6 I" r& D3 ]1、自己或教唆他人抢劫或偷盗三宝的财产。 - W" H5 k2 C3 j: c6 _% ?8 q
2、说三乘法不是佛陀的教言,还说它不是解脱的方法,使自己或他人远离佛法。
1 f. I6 a5 I( V% ]: Z9 G3、抢劫出家众的衣物,打骂、禁锢、伤害他们,强迫出家众还俗。 9 Q3 z0 b' m! e# {1 Y* x" l* u9 I
4、犯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团)。 + H7 p( G) l* L" c6 A0 |
5、在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权势毁灭城镇、村庄。 7 x1 r' S( O) O: D
一般人容易犯的八条戒律: ) B2 u" E. _/ z t3 ` J$ L
1、对没有听过因果循环及世间无常的人,和不确定他是不是小乘根器的人,为他们演说深奥的空性,使他们退失信心而舍弃菩提心。
# N9 B" I2 |; R. e1 s, E2 R- Y2、对大乘根器的人说"修大乘法不能解脱",使他放弃大乘法门而进入小乘。 ' a, J) A+ { [
3、向小乘根器的人说“小乘狭隘不如大乘广阔”,勉强他放弃小乘而进入大乘法门。 7 G# a: y" r! u% f/ d) q7 L
4、不仅自己这样认为,而且也对他人说:“小乘的法没有用,不能断除烦恼,修小乘的法也不会解脱不能成佛。”让他人失去信心而放弃小乘法门。
4 C' p# O3 q! Y* u, U( o5、为了得到世间的财利名闻而赞叹自己,毁谤他人。
: [2 V$ `& h& q% R! c6、为了得到世间的财利名闻而伪装自己的德行,欺诳他人,譬如对人说“我已经证悟了”等等。
& Y5 H- m2 M9 o/ G' A# E7、挑拨离间,破和合僧。在僧团和僧团之间做挑拨离间,而破坏僧团和僧团之间的团结。 . L! ^7 Y( @- V
8、(1)偷窃、夺取、占有参禅苦修者的财物,来供养不是苦修的,而是为人诵经的法师。
# l2 E" b3 ^% P- X(2)为人诵经的法师,知道供养品来自偷窃、夺取、占有参禅苦修者的财物却接受,如果他受了菩萨戒的话,他也破戒。 & D" ]' w8 O6 V: o
以上就是十八条的菩萨戒根本戒。
4 u) |1 G5 i8 z1 \其实,所有的菩萨的戒体,菩萨的学处都包含在这两条戒里:断除对众生的损害和损害因,修持对众生的饶益和饶益因。“对众生的损害”是指损害众生的行为,“损害因”是我执和我爱;“对众生的饶益”是指饶益众生的行为,“饶益因”是慈悲心和菩提心。菩萨所做的都是饶益众生的事,不能有任何伤害众生的行为。这两条戒,已经把所有的菩萨戒,愿行菩提心的学处都包含进去了,能认真做到这两条,就一切都包括了。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这就看自己了。 * P1 m9 \5 F9 H! h0 ]2 k
解脱成佛是大事,是生生世世永久的的事,而那些小事只是眼前的事。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太短浅;心胸要打开一些,不要太狭窄。目光太短浅,心胸太狭窄,你肯定会因之受苦。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一切快乐的来源是饶益众生,但是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只为自己就行了,我还要为他人?这不是没事找事吗?"那你就继续为自己吧,你永远也解脱不了。装得好好的,心里有没有痛苦自己最清楚。来源是什么?你无始劫以来一直为自己,一直自私!你还继续这样,就要继续感受痛苦。
9 q E0 k: ]1 E$ ^7 h' T* S佛和上师让你饶益众生,你能做到的就要去做。为什么让你发慈悲心、菩提心?为什么让你饶益众生?说是为众生发的、为众生做的,实际上都是给自己发的,没有给别人发;都是给自己做的,没有给别人做!发心也是给自己发的,修行也是给自己修的。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时候去为众生;没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时候直接去为自己。没有智慧的人永远都得不到解脱,有智慧的人在为他人的时候,使自己得到解脱。
4 [2 E1 _: I( Y$ k% L! _我们发慈悲心,发菩提心,要帮助众生,饶益众生,实际上谁得到了?自己得到了;谁解脱了?自己解脱了。增加福报了,增加的是自己的福报;增加智慧了,增加的是自己的智慧。修佛就是修成“自己佛”么!修行是修自己,修成佛的也是自己,不是他人,不是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