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17|回复: 0

布施的十种对境及应有的不同意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4 14: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布施的十种对境及应有的不同意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5 U l: X1 a, I


  布施的对境略有十种:

- }% p$ S% q. r x$ ~4 {


  一、亲友:直接利益自己的有恩者;

0 E4 \; V$ B: e0 J( @

  二、怨敌:直接损害自己的人;

$ W2 w9 P0 ]5 @# p& E

  三、中庸:与自己无恩无怨的人;

' I, V& f+ r" g3 S+ H$ ^6 W

  四、有德:具有戒律等凡圣功德之人;

, ?6 k F6 D w, t

  五、有过:具有毁犯戒律等过失之人;

" r6 w& Y, F+ h. x R

  六、劣于己:功德、安乐等各方面比自己低劣的人;

: w& t( F9 d. m

  七、与自等:各方面与自己平等的人;

5 {, ~0 D( \# a8 t

  八、胜于自:各方面超胜自己的人;

7 W5 i' J! h+ I/ Z* r# a7 b

  九、富乐:在功德、财富等方面富贵而安乐的人;

+ l U) f m4 N' G: C$ M8 N

  十、贫苦:在功德、财富等方面贫乏而可怜的人。

: G' T3 B9 \6 N3 E6 w9 b) i

  针对这十种布施田,应以不同的意乐对待。对亲友,要遮止贪心;对怨敌,要以慈心对待;对中庸者,要以珍爱心对待;对具德者,要以信心、恭敬心对待;对有过者,要以悲悯心对待;对低劣者,要断除傲慢心;对平等者,要断除攀比心;对超胜者,要断除嫉妒心;对富乐和贫苦者,应知他们以有漏五取蕴粗重而生起,又为贪爱所逼恼,故应对其发起猛利的悲心而布施。

& i* G, f+ k \2 k

  实际上,“十”代表圆满,即不论对有恩、有害、中庸、有德、有过、低劣、相等、超胜、富人、穷人,都应当平等布施。等施怨亲,等施贤愚,等施贫富,十方圣凡都是菩萨施供的对境。

+ t3 j0 {8 B; p

  大乘布施属于行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德相是“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其利他方面的所缘境为一切有情,只有对一切有情平等布施,才能和菩提心相应,否则就会失坏菩提心。因此,以偏袒心布施也是魔业。

# A3 G; x4 e' p7 m2 Z* g

 

% B0 Y' Z7 b% {( D


贪欲如举债
 
作者:幽谷劲松     

 

4 N, z# w3 ?% a3 ~, Y

  佛陀游化到舍卫国,居住在胜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问比丘们:“有一个贪欲心很重的穷人,他心中贪恋着物质,是不是会生起很大的苦恼?”

# `- D6 G# \- |0 N+ u/ X3 c/ z

  比丘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是的!佛陀!”

. r( p- e- ~% v7 u

  佛陀又问:“如果这个穷人受不了物欲的诱惑,向人贷款来满足私欲,这会不会使他生起苦恼?”

~/ e& L3 U( l2 |* ]+ A6 @/ T' S

  “会的。”比丘们回答。

4 O& v) m0 b# a4 a7 N- ~

  “这个穷人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又滋生利息,是不是会产生苦恼?”

% z0 h, y1 a6 j7 K _7 p" w

  “会的。”

" `% @; t) k' r

  “穷人因为无法偿还贷款及利息,债主因而上门索债,是否会令人生大苦恼?”

( t( @; u5 q4 @! o/ p& J: c; l

  “会的。”

) ~9 V* X' j! {1 l2 f

  “债主因为穷人不偿还债务而天天上门催讨,是不是很苦恼?”

2 w0 s; X0 Y$ N' T8 @; U

  “是的。”

% u1 X4 f- p6 E6 ~+ X0 U1 T

  “由于穷人不能偿债,因而被债主抓了起来,是不是会生大苦恼?”

! a! H4 _6 ^3 u9 p( r5 W7 ~

  “是的。”

: j8 }8 W; K1 D# L& T- w/ Y) j4 ]

  佛陀接着说:“世间法中,穷而贪是大苦,向人贷款也是大苦。同样的,在圣贤法中,不相信善有善报,不肯受持禁戒,不肯学习布施、智慧,没有博学多闻,即使拥有许多的金银珠宝,也只不过是一个富有的穷人,没有真正的、无形的财富,是一个真正的穷人。

8 O2 f6 N- u+ r0 a' v

  假如一个人的身、口、意行恶,这就是在贤圣法中向人举债。行恶之后不肯发露忏悔,这就是由借款所滋生的利息。大众见了身、口、意不净的恶人,批评责备他是大众中的一根刺,恶人听了不但不悔改,反而覆藏反驳,这就如同债主索债。又如恶人在树下或空闲处,心中所思所念无非是贪、瞋、痴,这就如同债主天天上门讨债。因为身、口、意作恶而堕落恶道,这就如同被债主牢抓而不放。天下最大的束缚,没有再比地狱、饿鬼、畜生的束缚更加痛苦,有智慧的人应该要知道拔除烦恼束缚的根本。”

$ n- J v* ^( ~: V

  比丘们听佛陀的教示后,莫不收摄身心,精进修行,以免被三苦所束缚。

) V8 I" R) |/ B6 M- `

  我们的心是一座充满宝藏的灵山,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而众生愚痴,不知道开采自性的宝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寻找宝物。有些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毁于一念的无明,而铸下终身的憾恨。我们成圣成凡与否,就端看我们如何摄持正念,时时与正道相应,而不逐尘随浪,忘失本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5 21:11 , Processed in 0.0872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