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卷第十】
; v$ ~1 F5 M& ?/ d8 k$ c; T8 D( i/ n% Z 涅槃降魔咒 ; r% U Q& L" I3 v: Q1 Z& N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5 e5 H" x1 {' C+ [3 u0 X; B【一切大众所问品第十七】 & l2 @+ |1 y+ F7 K% R8 @
这一品重点说,纯陀及天人等各类众生愿最后供养佛。供养后,纯陀菩萨、童子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以及天人、世人、阿修罗等分别向佛请法。 * b, {( N o3 r( o
这时,佛从面门放青黄赤白兰紫种种光、照纯陀及眷属身。纯陀及眷属手捧器物,佳肴美膳充满,欲奉佛与诸比丘最后供奉。此时,有一位威望很高的天人拦住纯陀说,请等一等供养。诸天天人及其它众生,也各自持斋于佛前长跪供养。诸比丘也手捧衣钵供养。此时的三千大千世界庄严如西方极乐世界。纯陀跪于佛前,忧悲的恳求,唯愿佛哀悯我们再住世延寿时间越长越好。佛告诉纯陀,你想请我久住于世,应该快点奉上最后具足的供养。此时,一切菩萨与各类众生异口同音,羡慕纯陀成大福德,请佛受最后无上供养。我们无福,白预备美食。佛为让众愿满足毛孔各化无量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众,示现受其各类众生供养。
0 c; i4 Q$ `! S v唯释迦牟尼佛自受纯陀供养,并以佛神力使此膳肴充满法会而供养大众。表示佛示现入世间,随顺世间,怜悯世间众生,而独受纯陀供养。此时,天人、阿修罗等哭泣悲叹,佛入涅槃,我等永远离开了师尊,以后的路我们怎么走。佛用偈语安慰大众说,汝等莫悲叹,诸佛法常住,悲心视一切,皆如罗睺罗。四众应善听,闻已应欢喜,即发菩提心,最上之誓愿。此时,人、天、阿修罗等大众等,听佛说法后心生欢喜,知佛常住。散花、涂香、天鼓伎乐等供养佛。 " ?- }$ g! E) {0 d9 q N N# @: C4 p
此时,佛对纯陀说,你今所见是不是悉有奇特。纯陀答说,殊胜庄严。佛对纯陀说,你今皆已成就菩萨行,住十地。
. q+ ~" \/ g5 n& a' _童子菩萨对佛说,纯陀所修成菩萨行,我也随喜。今日佛为利益未来无量众生说此经。那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中,有余意无余意呢?即真经实义没有全说还是全说了。
! t; `& ` k' D/ f. U7 k; z' z" w6 W9 e* W佛对纯陀说,所说经也有余意,也无余意。即也有没全说的,也有全说的。
, Q: n" E" {0 q* t" t% P纯陀向佛请法说,所以布施都可赞叹吗?持戒与毁戒有怎样的差别呢。
" ~5 H* U7 y8 u* S6 g: ]( q9 F佛说,唯除一阐提布施外,其余一切布施皆可赞叹,获大果报。怎样为破戒,此经中已说。 4 x+ V% G6 C' e; ?/ t
纯陀又向佛请法说,我还是没明白,佛说破戒的人,就是一阐提。如果真信三宝真常,人就不破戒。一阐提这样的人怎么样表现的呢? ) v Q) K) i) ?& P- ^
佛对纯陀说,四众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重业不知悔改,还心安理得等人,为趣向一阐提道。犯四重戒作五逆罪,心不知害怕,无忏悔意;于佛正法,无护惜心,诋毁轻贱,说有很多的过错等人,趣向一阐提。又说过世间根本无佛,也无佛法。谁说有请出来让我见一见等人,趣向一阐提。 * t7 e/ U% q* p% q
纯陀又向佛请法说,破戒之人怎么表现的呢? 8 `( R5 f/ W/ Y( l6 K* [8 V
佛说,如犯四重戒及五逆罪,诽谤正法等这样的人为破戒。
; O$ _; o% V: ]( X. y纯陀又向佛请法说,这样破戒的人,还可拔济救度吗?佛说,若有因缘的,还可拔济救度。即破戒后心常忏悔,又害怕又自责,不应该破戒呀!以后我也护持正法,供养护持正法的人,读诵、受持、广说大乘经典。破戒之罪被法制服后,可以重作新人,新人不算旧账,为不破戒。如日出破诸暗一样,此经能除众罪,拔济、救度破戒之人,拥护此经正法得大果报,离此经正法,无救度破戒之人之法。 - I6 v; w' w. |4 _
若有诽谤正法之人,能自己改悔,还归正法,自念不善自害后,对别人说自己的教训,让别人从中受益,这样的人得福无量。犯五逆罪的人也是这样做,也可得福无量。 , R- r$ D1 u+ Z1 E5 }
若犯其他重罪的人,应认真听一听。正法是佛密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当护持,还要让别人知道,用正法供养别人,可得大果报。如母子渡河,弃子母可活命,但母拼命不舍,母子都被水淹没。此女人本人没有作善业,而因慈念子的原故,得生天中。犯重罪的人也同此理,因护法心而得福报。护法为世间无上福田,有无量果报。
2 ^* F2 g9 B- i ~* g纯陀向佛请法说,若一阐提也自改悔等这么做,也能得到同样的福报吗?佛说,你不应该这么问,如有一种果,皮苦仁也苦,不论怎么培育,也改 , d: s6 T% y& X5 T8 p* i2 V
变不了它的本性。若一阐提能发善心就不是一阐提了。
4 o/ |7 X6 [4 v) c0 i再有,一切布施,因布施对象不一样,果报不是没有差别。只有供养佛, 0 q, {8 U6 Y: t& D% {$ m
才得无上果报。 7 H& C B7 O; w0 e9 E
纯陀向佛请法说,是什么原因这样说呢?
" K; R1 u! r; y& d! d佛说,此王舍城中,有一男众信佛又奉外道。来这里请法供养之意。故说
) ?* f- Y: l- x2 A3 N# p供养对象不一样,果报有所差别。同时,又对菩萨带领四众持戒而说,弃除破戒。弃除破戒少数人,是对持戒多数人的慈悲。 5 Y5 Z2 F% m8 ~1 R
佛说偈语“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叶林,必有树木。一切女人,必怀陷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7 I. I9 e+ U, Y" d" p" z* j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礼佛后也说偈语。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林,悉名树木。非一切女,必怀谄曲。一切自在,不必受乐。佛您说偈必有余,没能全说,请慈悲说其因缘。如西牛贺州有何直而不曲;金银琉璃宝树有树无林;也有女人持净戒而功德成就,有大慈悲;诸天王虽得自在,悉是无常。 . l7 Y4 u. z: z a$ t
佛说,如良医治病,正常用药为治病甘露,超量服药不能治病反为毒。佛说法也是这样,因听法对象不一样,而有所保留取舍。说此偈语是为调伏王子与后妃的骄慢心,让他们知道因果是很可怕的事。如今天我为诸位讲佛经,诸位都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修行,我要讲继续苦行,否则往生佛净土很难。所修功德越高,往生的把握越大。如果诸位都是新学,我要讲只要信佛念佛,将来一定往生佛净土。否则,会让新学害怕而放弃信念。
4 n. y9 z E6 i: Z* ^& M5 r佛说,文殊师利你现在应该明白了佛说偈语无有漏失,是根据众生根基有所保留。你早已明白此意,为利益众生才故意这么请法。
% n" v% ], {# i; r1 T文殊菩萨闻佛说法后说,于他语言,随顺不逆,亦不观他,作以不作,但观自身,善不善行。此偈是佛您所说,这么说法不是正确说法,特别是语言随顺不逆不了义,请佛垂慈哀怜众生,再正确的说一说。 |0 O7 e9 Z1 ?8 z
再有,佛常说一切外道,有九十五种趣向恶道。而声闻弟子走的路正确持戒威仪,慎守主根,深乐大法,趣向善道。佛怎么于佛经中有批评他们,训斥他们的语句和意思呢?
2 `" A ?. \" l9 H. Q+ A2 T$ e$ D佛说,所说此偈语不为一切众生所说,而专为阿暗世王所说。阿暗世王害其父王后,还说他父王的过错。至佛所想让佛折伏王者势力。说什么是佛一切智和不是一切智,若有一切智,于往昔无量世中就能调理好常怀坏心的人。怎么还有跟随追逐佛而来,就想专门与佛作对,专门谋害佛的人。他们还想出家就出家,佛也管不了呢,以是因缘说此偈语。告诉他,大王你今害父,已作逆罪虽堕落无间,但不知忏悔,以求清净,有什么缘由还指责父王的过错。
6 G" D) Y% J: G4 X1 l3 z# W再有,批评或训斥一些声闻弟子,是为教诲他们远离众恶,再让他们教诲别人也远离众恶,不毁禁戒,成就威仪,而成就功德。受佛教化是佛弟子。这时,佛又为文殊师利菩萨说偈语“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怨已可为辟,勿杀勿行杖”。 ( j/ }7 e2 X' ?/ ~
文殊师利菩萨于同时也说偈语,“非一切畏刀杖,非一切爱命,恕已可为辟,勤作善方便”。
- E6 J1 J* @8 y佛您说,偈语法义也是没全部说透。如阿罗汉、四天王等,是天人或阿修罗持利剑能害了吗?持戒比丘勇士,烈女等能为活命害怕刀杖吗,阿罗汉能与凡夫相比吗,若凡夫不识阿罗汉而比作走路的人与凡夫一样,那是邪见。是有因果的。
1 v4 v j, W& z: S& T7 n佛说,于众生生大悲心,无杀害想,是阿罗汉的平等心。所说偈语是以前说予此城中猎户的,他猎杀很多鹿,请佛去家中吃肉。佛虽受请而未吃肉,劝他说慈悲众生如子想。还说,当让你长寿,久久住于世。受持不害法,独如诸佛寿。 / X; N+ o2 ~6 s; Q _8 H6 x
文殊师利菩萨又说偈语,“云何敬父母,随顺而尊重。云何修此法,堕于无间狱。”即随顺而尊重父母,怎么还堕入地狱呢? , _6 r5 Y+ {8 K; r1 `
佛说偈语:“若以贪爱母,无明以为父。随顺尊重是,则堕无间狱。”即若人随顺尊重贪爱无明,必然堕地狱。
, K6 h' |! n) r; i佛又为文殊师利菩萨说偈语:“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一切骄慢,热极暴恶。贤善之人,一切爱念。” 4 O$ A/ X) Z0 G. s( c: B0 E5 [
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佛所说还是没有全部说完,请慈悲说其因缘。如徒儿向师学手艺,说徒儿是师的儿子不成立;说师对徒儿不像儿子那么教他学不会;说不投师而想自在又什么手艺也没学到。所以说佛没说完全,是有余义。
6 g7 j2 W& m( {$ G4 q- B% A再如,一个傀儡王子什么事也不能自主,能说自在吗?烈女出家,谁也不敢接近她,能说贤善爱念吗?有出家人犯四重戒,还住寺庙穿出家僧服,坚持威仪,护持依法修行的人,是人命终必堕地狱。能说贤善爱念吗?修善的人也有因犯戒而驱出寺庙还俗的,这又怎么说呢。所以说佛没有说完全,是有余义。
; _. s; X( D3 D8 U9 \0 `- p5 Z佛说,说法要随顺世间的时间、地点、人物因缘而说法。否则断章取义,风马牛不相及。佛说此偈是为,此城一女子回娘家顺路至佛所,此女说一切女人不自由,一切男子自在。所以,佛说此偈。
; w+ X! ?' ?1 s) j文殊师利菩萨见今日佛受纯陀供养而说偈语:“一切诸众生,皆以饮食存。一切有大力,其心不嫉妒。一切因饮食,而得诸病苦。一切修净行,而得受安乐。” 此偈大意是,众生都依饮食生存;有势力的人心才不嫉妒不如自己的人;为饮食生存而吃各种苦;修净行的人才得安乐。 . D6 T3 L/ |' |* B2 F' N! E+ K
这时,佛为文殊师利复说偈语:“非一切众生,尽依饮食存。非一切大力,心皆无嫉妒。非一切因食,而至诸病苦。非一切净行,悉得受安乐。
# N! m( T4 ~8 t% Y/ E, k" t佛继续说,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所食为示现,让无量众生具足布施功德,令其出离三恶道,实无所食,不依食而生存。肉身不是真正常住的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谁又见四圣道有食。
7 X2 ^1 q/ w1 a+ c! h若有的世间凡夫,一生也嫉妒别人,但也没有大的势力。若世间人有的外伤,不是因饮食而得病苦。若世间外道人也修梵行,照样多受苦恼。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也不完全,是有余义。
, E4 T4 o9 G: a! d p9 p: \佛所说偈,是有因缘而说。如上一首偈语,不是对文殊师利菩萨所说,是为一婆罗门人只求受不邪淫戒和不恶口戒,别的戒不能受而说。 , G* f+ n8 I, k- H) g1 p1 H# [
童子菩萨这时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无余义或一切义。 % x" A3 b0 X! n3 p# C3 b# u
佛说,一切人常乐善法为一切无余。其他一切为有余或无余。一切常乐善法的人中,要去除掉助道的人。正面助道为善行,不为助道。反面助道为逆缘,行恶法。所以,去除掉。
* A8 j6 m9 k5 x; b+ H童子菩萨说,请佛说一说此经能得怎样功德! & E# a& X2 I% E/ j. B6 b; ]
佛说,听闻此经名字得功德声闻缘觉都不知,唯佛全知道。因为这是佛的境界。何说受持、读诵、流通或书写此经得功德,更是不可思议。这时,天人、人和阿修罗等也说偈语,诸佛难思议,法僧亦复然。尊者大迦叶,及以阿难等。佛说偈语:“我法最长子,是名大迦叶,阿难勤精进,能断一切疑”。这时,大众以物供养佛后,立即发起菩提心,无量数菩萨得住初地。佛又分别为童子菩萨、纯陀菩萨分别受记。并说,自修其心,慎莫放逸。文殊师利菩萨为法会说法,待大迦叶与阿难来到此地时,付嘱如是正法。然后示疾,右肋而卧。
1 t) V( f- n; a0 W【现病品第十八】 ( u8 |% `; {! a; l
这一品重点说,佛示疾众生不理解。佛又大悲利益众生,放大光明,为诸天及地狱众生说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让众生得安稳、清凉、快乐,除一阐提类不得利益。
0 a" L8 ?7 J$ u6 G这时,童子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已无一切诸病患苦,不像世间人等有贪欲、嗔恚、愚痴、骄慢四毒为病,有寒热、肿痛、吐泻、心慌等症状,今日怎么让文殊菩萨为法会说法,而佛示疾呢!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怜悯一切众生;二是施给有病的人医药。否则,佛今日怎么自说有病呢?世人有病坐卧不安,想吃这个那个,如何治理家业。而佛不言不语而卧,不教弟子等持戒修行解脱等法,不教如何不退菩提心,如何对治诸恶比丘不守清净戒律等,若真有病,怎么右肋而卧呢!行菩萨道的人,凡是供养病者医药的有福德;又去供养一切众生,与众生共同发愿,心向菩提证无碍智慧的功德,能除去众生的三种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 % P+ a6 l% V- [7 y) M0 _8 ?# p
烦恼障表现为:贪欲、嗔恚、愚痴、愤怒、缠盖、焦恼、嫉妒、悭吝、奸诈、谀谄、无忏无悔、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骄慢、放逸贡高、对恨诤讼、邪命媚谄、诈现异样、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有无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与恶欲、贪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喜睡、欠呿不乐、贪嗜饮食、其心迷乱、心缘异相、不善思维、身口多恶、好喜多语、诸根暗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 4 H4 b4 I. R c' _# g0 e' \
业障表现为:五无间罪,重恶之病。 % K: t" X$ K t; F4 L6 l
报障表现为三恶道众生和诽谤正法的一阐提。 7 \/ T2 V, D( _, [
再有,菩萨愿令众生永断诸病,得成如来金刚之身等。怎么佛今天自说有病! / `7 L6 X% w; \- ^
再有,世间人非常痛苦,想这个人念那个人等,怎么右肋而卧,什么也不说呢?愚人会想,佛是不是常住长生,不应该自说有病呢? ; K2 ]; |$ `6 z, R
再有,世间有病身体瘦弱,卧床不起,人生厌烦等。今天佛右肋而卧,会为九十五种外道所轻视,认为佛也无常,还不如我等长寿呢!按这样的道理,佛不应该右肋而卧,又默然不语。
2 E* N4 d3 ]; u# \0 S7 P9 Y* e再有,世间人有病,四大不适至极,不能随意坐卧等。而佛四大无不适而身力具足,具足十力;不应该像婴儿一样什么也不会说。而佛有大智慧,大威德,神通自在,进止安详等,怎么今天右肋而卧,让人无悲苦呢!
: E9 G0 Y- e5 X! z这时,佛心大悲,究竟随顺利益众生,立刻从卧而起,结跏跌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放大光明,充满虚空,明彻地狱。诸天众生不退菩提之心;地狱众生遇此光者众苦灭掉,清凉快乐。佛于大光明中为众生说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地狱众生闻法,心生欢喜,当时结束地狱苦报,生人天中,地狱虚空。仅剩一阐提,不能得利益。诸饿鬼类遇此光者,饥渴解除,立刻命终而生人天,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畜生类众生遇此光者,恚心灭掉,立刻命终而生人天。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为什么六道众生都盼佛降世,三善道得救度,三恶道罪苦得豁免。佛身毛孔出无数宝莲,一一莲花各有一佛,庄严其身。又示现欲界六天,又为众生说声闻乘,缘觉乘法,菩萨六度万行所得功德。我们世间的人遇佛光者,盲者见色,聋者听声,哑者能言,腿残能行,贪者得财,悭者能施,恚者慈心,不信生信。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
, O! m2 O' v" T3 ?' U这时,天龙鬼神等类众生,心皆欢喜,歌舞散花,供养佛与僧。并说偈语:如是甚深佛行处,凡夫下愚谁能知,施诸甘露法,为断除彼诸烦恼。 + D5 P- [2 n" B% O% ]4 n
这时,佛对童子菩萨说,你现在已得这样甚深微妙智慧,一切外道诸魔不能破坏,不为恶风所动。成就请法功德,乐说辩才。佛早已除病根,永离依卧,在无量阿僧祇劫有佛无上胜如来,说此经典,开示我等声闻。听闻此经后,受持、读诵、书写、为他人讲解。以此功德,发菩提心。从那时起,再没有诸恶,烦恼业缘,永断诽谤正法一阐提,再没犯四重戒,没作五逆罪。这里告诉我们,此经薄福之人,难听闻到;有福德的人听后大果报如此不可思议。有缘听闻此经之人,实为佛缘殊胜。
+ w/ B! Z: V6 e7 Q! {3 H# x; z佛又对童子菩萨说,佛真实非人非天,也不是鬼神等类;犹如大海无咸味,犹如高山无土石;犹如父母,实非父母;犹如船师,实非船师;犹如商主,实非商主;能催伏魔军,实无恶心;犹如医王,实非医王。这些都是随顺世间,比喻说法。 - W% T, W# {- P! ^1 t" e
佛继续说,若有依佛法修身口意业,死后火化、水葬、弃尸供野兽飞禽食用。是善人用尸身行最后善,死后生善道。佛今天自说有病,让文殊师利菩萨为四众说法,是示观涅槃。佛身,大涅槃,是请佛甚深禅定。虚空之性,无有坐卧等事;更无童子菩萨所问世间诸事,诸佛如虚空,实性出世间。 ) p5 I0 J( L8 p% A
佛说,世间有三种人的病难治。一是谤大乘佛法;二是作五逆罪;三是一阐提。这三种病声闻、缘觉不能治,此病必死。世间有侥幸乱投医好病的巧合,而这三种病,没有巧合。 # {% [8 E% \1 m
佛说,声闻缘觉从佛或菩萨那里听闻到此经,发菩提心或不发菩提心,以后值佛不值佛、值菩萨不值菩萨、闻法或不闻法都能自然成就菩提。何况能受持、读诵供养此经。有人会问,不到法华会,不得成佛道与此是否矛盾。我告诉你,能听闻受持此经的人,种下菩提因,也一定能到法华会或听闻《法华经》。佛说,有五种人于此经有不圆满的地方;一种人为一果罗汉,永断三途诸苦,人天七返。过八万劫后证得菩提。二种人为二果罗汉,永断三途诸苦,人间一往来。过六万劫后证得菩提。三种人为三果罗汉,永断人以下五道,为不来果。过四万劫后证得菩提。四种人为四果罗汉,世间诸漏已尽入余涅槃。过二万劫后证得菩提。五种人为辟支佛,永断诸烦恼,入余涅槃。过一万劫后证得菩提。这里的证得菩提是证得一地菩萨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