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绰号辱骂僧众 遭果报形同绰号 作者:帕绷喀大师
9 ]# K) b% j, b( }8 e* S “诽谤僧伽”,是指在公开场合或私下场合,给僧众起绰号、以恶口伤人。例如,以前有个名叫“摩纳瓦劫毗罗”的婆罗门,因为对迦叶佛的僧众恶口诽谤,而受生为摩羯鱼。 ) Q, L4 i$ [" ?; @3 S
下面是这个故事的概况:很久以前,印度有五百个渔夫,在一条美丽的大河中,下网捕捞鱼、龟等水产。有一次,一条庞大的摩羯鱼不期闯入他们的网中,但五百个渔夫未能将它逮住,因为它很快顺流游走了。于是他们叫来附近的牧人、采药人以及过路人,在五百多人的帮助下方才将其捕获,并将它拖上岸。大家发现,这头鱼长着十八个头和三十六只眼睛。不久有成千上百的人来看热闹,包括外道六师等人。 , \9 Y, {% _$ w: D5 L
佛陀视不踰时,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为大家开示业果,所以在许多比丘僧伽的陪同下来到河边。那些没有信心的人却乘机说:“沙门乔达摩自称从不凑热闹,但现在却来了。”而那些有信心的人则说:“佛陀从下看热闹,他来这里想必是为大家开示稀有的正法。” & J( Z4 c( T. w, b/ x: f" C
大师在徒众中设座安住之后,便加持那头摩羯鱼,使他能回忆前生并开口说话,佛陀问道:“你是摩纳瓦劫毗罗吗?” - u1 a0 t: `9 q% a
“我是劫毗罗!”它回答道。
! g0 q+ M8 L5 I* D/ S5 v “你受到身、口、意恶行的报应了吗?”“是的!”
2 F5 B+ V' H2 x/ X; | “谁是你的恶知识?”“我的母亲。”
" ] B$ l7 E+ A1 M( T6 Q. p. @ “她如今投生在那里?”“在地狱里。” . e( r8 B) f0 @% b4 L
“你受生在那里?”“畜生中。”
) y# t: _" {0 j8 O “当你死后你将投生到那里?”“投生到地狱里。” 9 Y: s/ r1 @7 Y8 ^
它说完后哭了起来。佛的弟子们感到十分奇怪;“这头鱼则能忆念前生、又能说人话,它到底是谁呀?”于是大家便请阿难去问佛。 - `% C8 v4 P4 R8 i" h1 C) Y4 o/ D
佛解释说,过去迦叶佛时代,在“嘎哩支”王当政时,从外地来了几个能言善辩的婆罗门。其中有位名叫“劫毗罗馨底”的婆罗门,能驳倒其它所有的人,国王便赐给他一块地作为奖赏。婆罗门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因其长着淡黄色的长发,所以起名为“摩纳瓦劫毗罗”。此人经过学习文法等成为一名学者,经常在辩论中获胜。他父亲死后,其母担心他们的财产被别人夺走,便问他道:“你有把握驳倒其它所有的学者吗?”他回答说:“除了那些迦叶佛的沙门之外,其它人都不在话下。”母亲说:“你也要把他们驳倒才行。”摩纳瓦事母极孝,于是遵命外出辩论。在路上遇到一位比丘,比丘问他一个偈颂的意思,摩纳瓦无言以对返回家中。他母亲问道:“驳倒那些沙门了吗?”“母亲,说实话,今天我被驳倒了。”“这样的话,儿子,你应该学点佛教。”“但他们不教在家人呀?”“那你就出家,精通了之后再还俗。”经过母亲的一再劝说,摩纳瓦出了家并精通三藏。他母亲又来问:“能驳倒那些沙门了吗?”“母亲,我只精通数理,他们则教证功德皆备,所以我胜不了他们。”他母亲便出主意说:“儿子,在辩论时,你既要展示你的丰富知识,也要以骂人为武器。那些沙门怕犯戒便会默然,这样大家就会以为他们输了。”
3 x- Y$ f$ S1 h' ?, S6 k 摩纳瓦言听计从,后来在与众比丘辩论的时候,他佯作很不耐烦的样子,说道:“象头!你懂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同样的,他又称其它人为“马头”、“骆驼头”、“驴头”、“牛头”、“猴头”、“狮头”和“虎头”等共十八种,所以他在此生受生为有十八个头的摩羯鱼。
* `- P# f2 |8 A' y! v9 { u 诋毁凡夫僧伽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四人以上的凡夫僧伽与圣僧伽无别,如前已述。所以,如称他们为老朽,即无异于嘲弄弥勒与文殊。
7 V4 f2 h# y* s7 Q5 L; ^ 9 M0 N! h0 M: n; F% O
“恶口”的快意是罪过 作者:不垢不净 0 i/ E7 f" v% c% h' Y- v% q
佛家讲十善,其中之一是说“不恶口”,就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不讲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
! u6 @$ O, G4 j1 ~9 \) o! n 恶口,就是指那些出恶语秽言,或骂人,或骂风咒雨、怒骂畜牲等的恶言。这是我们文化传承中的低劣的基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劣根性”。
8 O# o% U7 t% J 恶口,绝对不能算是一种评论形式,应当是一种网络暴力。在网络阴沟里或是网络广场上泼口大骂,又经成了网络上的一道风景,有些人把这种漫骂真的当成了一种事情,有事没事就会找几个对象来恶骂一通,象“水浒传”中的“没毛大虫” 。面对这种人,你真的无可奈何,你理他不理他,他都很得意。
7 S* u+ e- z; N: T/ m) [; ` 唉!!!人没有了灵魂的羞耻,谁又能把他如何呢?我真替宋朝的大侠杨志鸣不值,急了眼,犯下一个低级的错误:以一个下三烂的态度决定了自己的态度,把自己等同于一个自己所厌恶的东西。
. o. D( v2 Q* I3 d+ P1 H$ ?5 j* f “恶口”的直接目的地就是以漫骂来打击他人畅意自己,可中国人是从骂声中走出来的,怕是都有对“恶口”的免疫力。回击漫骂是因为尊严,而不是因为骂。 $ r+ u P- y+ w$ S* W
当“恶口”成了一种网络社会现象时,批评某一个人是无趣的,我们有骂人的传统,也有骂人的文化,当网络这种开放的媒体出现后,迎来了虚拟的时代,这也给“恶口”提供了非常好的成长条件,于是我们的传统被放大和发扬了,被吓了一跳的外国人看我们是一群怪物,直呼“网络暴民”。
, a3 d4 f) U U' w+ y- X3 |; n7 E 以善意为界,为人出发于善意,这怕是连打家劫舍的山大王都能认同的道理,现实生活中这是象空气一样普通的为人之道,可一到网上,空气就消失了,有些人就失去了善意,成了语言的暴力者。看来真不能以简单的道德来理解这个问题。 2 U' p# T6 [" E, |0 t9 o
找出网络语言暴力的深层背景并不难,从古到今,中华文化对宗教态度都是实用主义的,中国并没有真正地从根本上接受宗教,中国人的灵魂从来都没有一种绝对的制约力量,一个没有灵魂制约的民族,发生什么样的事都有可能,网上恶骂算不了什么.
) C& O* m6 s0 K/ _; Z$ y 二十多年前读的泰戈尔的诗,有一首给我的印象很深,原词都忘光了,意思是一位画家仇恨一个人,一心想报复,最后他惊奇地发现自已画的画全是仇人的肖象,他感叹了:报复回到了自己身上。对于网上“恶口”的人,怕是最后的结果也会是如此。 5 o) J! s" c* L+ t! ]; i9 A7 O- ]2 a1 c
佛经说:恶口者,将来当受畜生果报。佛家讲生命的因果报应,不恶口就是积德,会有善报。 纵使你不信因果,不畏神鬼,恣意妄为,不畏报应。迷途的羔羊也该明白“恶口”无论如何不是什么好事,损人不利已,恶骂声中收获的快意会化成罪过。
# Q$ u2 V0 a5 ]; v& t3 G' s( B E 一个相互尊重、和平安宁的世界,多好!
) G: J0 N7 i5 U. O7 b 地藏王菩萨发大愿,要救所有受苦受难的地狱中的众生,可谓大慈大悲。祈求我佛,救我们于水火之中! 9 J% a& H" h3 s$ ~' S
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