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持《金刚经》的当代高僧留下金刚舌舍利 (照片)
4 o* ~( @5 c0 S( |" `& C
文章来源:佛法关怀吧 2006-12-12
7 m& K9 t1 z% X0 B图片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80916220811.html
3 E, N0 C+ o0 N& M# g 观慧法师(释今空)
$ @3 [) A: R, Y/ Y0 y0 M
师金州萧氏子,名汉良,生于一九二八年正月十五日。少聪慧,身敏捷,习武有成。四五年安康双溪禅寺“觉性法师讲《金刚经》,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感“人生草露风灯,南柯一梦”,遂皈依座下习诵《金刚经》,勇猛精进。母卒孝尽,五八年天圣寺依古鼎法师座下披剃。
, }4 U& {6 h: c: K6 @( E1 }/ k/ d 世事无常,风云变幻。师与劫中以沙弥身上龙王山甘为佛种,苦行十几载,誓为佛法作大证盟。其间身著百衲,脚踏草芒;傲立寒山风雪之巅,铁血丹心,志气昂然;破石开路,筛土造田;重病急疾,蛇咬兽伤,九死一生,道心弥坚。二六时中,诵《金刚经》不辍,顿忘人我,人光明境,修法有得。偈曰:云飘峰不动,水过峰自流。 4 c+ X0 g5 q" W" P3 \
乌云散尽,春风使采,八五年大兴善寺依法因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八八年升座金堂;树大法幢,随机说法;四众云集,普沾法雨;为法忘躯,中兴金堂,光复双溪,重建龙兴,续佛慧命,培养栋梁。师行愿圆满,尘缘将尽,警策大众,苦边鄙地,播撒佛种,艰险逆境,道心弥坚;慧灯高悬,照破迷蒙;清净觉圆,惠泽众生。 8 M2 r6 v- W$ L" M8 Y3 }) Y' H
二OO二年十一月初一,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吉祥而卧,往生净域。荼毗:舌如金刚铿锵有声;舍利无数,晶莹光润;梵文咒语,现于顶骨。足证大德道行仰止也。师世寿七十有五,僧腊四十有四,戒腊十七年。 ! q, a, Z: d9 g
赞曰:末世之秋,甘为佛种;其骨如铁,其气如虹;为求至道,宁顾缺穷;罹难坚忍,究心悟宗,肩荷家业,力挽颓风;金刚体固,作大证盟。
1 v, J$ O, u; D0 l" P 又赞:观心达本狂沙吹尽始见金
7 n8 f& z* N4 _! w# U 慧炬高帜骇浪掀消犹显刚。 ------------------------------------------------------- 德高望重和蔼可亲
' G/ n7 v+ L8 |" w& e5 K朱光庆 - P9 T* g2 f: Y! ?
二OO二年冬月初一,我们敬爱的上观下慧老法师撒手西行,离我们而去。从此我们安康僧团同参失去了一位高僧大德;众居士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恩师;信众们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社会各界同仁们失去了一位可信可敬的善知识。一时阵阵山风在悲呼,鸟儿在哀鸣,林木在默悼,霜叶在忧伤垂泪。
. D; f* C& A0 g6 Q5 y6 n 师傅离我们去了。然而他那天性的聪颖,魁伟而矫健的身躯,慈悲善良的个性,慈祥和蔼的音容,他那严谨朴实的道风,严己宽人的作风,孜孜不倦的精进修行,呕心沥血的建道场体行事迹,弘法利生,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却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播在心田里,永不泯灭。
4 n6 C, ], L" G" d$ r7 _- M3 t 师傅出生在一个佛化家庭,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生前多次教导、规劝儿子要舍小家,为大家,弘法利生出家。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凝视着(当时母已不能言语),师傅会意母亲心思。毅然决然答应母亲说:“儿愿出家,你老人家放心的走吧”。母亲此时微笑着瞑目咽气。理完母亲后事,师傅二十几岁童子出家。讲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师傅尊母训,继母志,承母愿,顺母心,孝感天地的行动,不是我们的光辉典范吗? 1 K' \* e/ n) g
师傅出家后,一心向道,专心修道,法幢高树,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续佛慧命,僧腊四十余载。他老人家总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平等待人,不管是学佛四众或香客,师傅都是以礼相待,不分男女老少,达官贵人,贫民百姓,总是慈祥的微笑着问寒问暖,问吃问喝,亲自沏茶倒水,迎进送出。由于他的平易近人,加上他道德高尚,情操的高洁,他正修、正念、正行,四方衲子纷纷投拜。40多年,经他引荐皈依佛门的弟子多达万余人。他治教严谨,道风纯正朴实,弘法建道场,无私无畏,德高望重,成为安康地区、陕南乃至陕西的一位高僧大德。他荼毗那天,开追悼大会,金堂寺、龙兴寺人山人海,沿途数万人为他送灵,足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及威慑力。 8 ^+ L; g7 Y9 z9 w; S
龙兴寺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变迁,几经沧桑,龙王山龙兴寺几乎被废弃,荒凉不堪,山顶只有几间破旧的祖师殿堂。五十年代和文革前后,龙兴寺几乎无香火,更谈不上师傅的供养了。在那艰难的岁月,特gU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师傅是靠采树叶、刨草根加玉米壳磨成粉,做成糠菜团充饥。就是这样,慈悲的师傅还救度了不少山民。师傅是一个有一定医术水准的人,多年来他上山采药,为当地的善男信女、贫民百姓治了多少疑难杂症,从不收分文,被安康当地人民传为佳话。 + H* y/ r+ k* E
现在的龙兴寺,可以说,硬是靠师傅当年的一把镢头、一把铁锤、一根钢钎开挖出来的。一次师傅用钢钎撬石头,一块巨石突然从高处落下来,师傅已采不及躲避,只有向旁边一靠,说来也巧一块大石板将师傅遮盖住,巨石从板面滑了下去,师傅当时吓了一身冷汗,然而有惊无险,安然无恙。这不是佛菩萨的护佑是什么?有了场地得建大殿,可是山上不通车,多少沙、砖、水泥硬是师傅带着一些居士从山下肩扛背驮把这些建材运到山上,一天山上山下往返几十里。今日如此庄严、宏伟的道场凝聚了师傅多少心血和汗水,是师傅呕心沥血的辛苦结晶。
& A7 ?9 i5 I' y& O7 [' w 在这金钱充斥的社会,在这处处追求名闻利养,物质欲、金钱欲恶性膨胀的今天,安康这个贫困地区,数十年来四众弟子和信众供养师傅的几百万元,全都用在金堂寺、龙兴寺的建设上。师傅以无私奉献而著称,四众供养半文都不中饱私囊,就是建道场也不乱花分文。多年来,有病舍不得花钱 住院,有两次重病硬是统战部、政协的领导强逼着住进了医院。为建设,师傅多次从金堂寺往返龙兴寺七十余里,舍不得花钱坐车,总是以步代车。古稀老人的这种精神,实为难能可贵。他的道德、情操、人品、人格是多么的高洁和崇尚。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的言行无不叫同修们、同仁交口称赞。 $ S Y7 M; V' o( }6 a. S) A2 z0 z! c3 F
师傅于二OO二年冬月初一圆寂,临终前两小时他还送一居士出山门,并嘱告冬月17弥陀法会事宜。师傅是无疾而终,吉祥卧,面带微笑,身体柔软,安祥的就像常人闭目养神一般。荼毗后,除了有不少的舍利子、舍利花外,额骨还有“嗡、啊、畔”.三个梵文字母,舌头奇迹般地未化,变得如同金钢石般的坚硬。
! n! H& H) r3 ~3 h! ?1 H4 ? 师傅一生持颂《金刚经》,加之他求实精神从不妄语,虚怀若谷从不狂慢,仁慈博爱从不绮语。真是如是因,如是果。师傅临终时的瑞相示现,是他慈悲的点化教育,真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4 h( v* G- t5 ]' t 师傅走后,每当我走进金堂寺、龙兴寺的院内,老和尚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眼前,他的谆谆教诲就回响在耳边。师傅的动人事迹、美德、美传实在难以用文字言表。我们怎么来纪念师傅,报师恩呢?
?8 f' q7 z7 M6 z/ O/ d 挥泪继承师傅愿,弘法利生代代传, 一句佛号老实念,相聚莲池促膝谈。
, R1 F8 A) C. l0 j3 ?- F 最后用师傅生前喜欢的一首偈子作为此文的终结,并以共勉! : M- k: f3 N% G, I" K' q
勤奋精进念弥陀,如是当来一尊佛, 念佛是因成佛果,耕耘何须问收获。 ------------------------------------------------------- 荼毗后,除了有不少的舍利子、舍利花外,额骨还有“嗡、啊、畔”.三个梵文字母,舌头奇迹般地未化,变得如同金钢石般的坚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