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30|回复: 0

略述地藏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9 15: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略述地藏法门
 
作者:观成法师    文章来源:美佛慧讯   
  

' k4 n0 w9 w9 `; C- x

  最近有热心读者向我提意:将地藏法门皈纳几个重点,使初学者能易于理解和便于修习。因此现依《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义理,将地藏法门综合为五项要旨,以供有志修学者参考:深信因果报应、广行十善业道、持念地藏菩萨圣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发愿与回向。前两项是日常的生活实践;后三项属每天的定课修持。

; G- h9 m [) b% o& M

  一、深信因果报应

3 r$ ?- ]' T, C: o. I. H4 ]: b7 ?0 u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因果报应为宗旨,劝人改恶向善。全经十三品:〈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至〈地狱名号品第五〉阐述恶业的报应;〈如来赞叹品第六〉至〈嘱累人天品第十三〉宣扬善业的功德。

1 u: F3 b0 v7 A

  因果报应思想除指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外,更重要的是,它强调“自作自受”的道理,认为“众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中国原有的善恶报应,是由上天鬼神的赏善罚恶来体现的,著重教人“畏果”,是“他律性”的道德规范;但“佛教的因果报应则强调“自觉””,旨意劝人“畏因”,将恶因消灭于酝酿时期,把“他律性”提升为“自律性”的道德规范。

+ V; K4 U- j- Q4 Y

  经中描述地狱的惨状甚为详尽,为众生提供了一面反观行为的镜子,照见自己造业后所遭受的无边痛苦。〈地狱名号品第五〉说:“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地狱的果报,是自己所造的罪业所招感的。

' D+ ~: K; M# b# Q7 T; l

  所以,学佛者首先必须“深信因果报应”的道理。切莫种下恶因,要经常警觉和自省,择善去恶,提高内心的精神境界和修行层次。

$ y7 @+ x1 F& z* G! s+ \& d7 Y: P7 k

  二、广行十善业道

; L- [" }3 r7 w- l( t5 A6 h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无妄想执著,则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 U. a& @$ a: P* j, s; S. J8 r8 b

  从无始以来,众生因为妄想执著,遂尔迷惑造业,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所以妄执是因,作业是缘。既知六道轮回是由造业所缘起的,只要断灭业缘,净化妄执,就能超脱生死了!

5 Z* h4 z, w( r

  什么是业呢?我们的身、口、意所造的一切善恶事业。佛经说身、口、意三业能作十恶:杀生(杀害生命)、偷盗(盗取财物)、邪淫(淫狎行为)、妄语(虚诳不实之语)、绮语(杂秽不正之语)、恶口(骂詈恼人之语)、两舌(离间两方之语)、悭贪(悭吝贪著)、嗔恚(嗔忿恚怒)、邪见(闇眛迷理)。

9 J I5 Z: l$ @ z7 M

  身、口、意三业亦能作十善,是谓“十善业道”。其中有两个层次:先止恶,后行善。

5 Y( N; M7 z3 K+ @4 C9 |

  “止恶”即是止息十恶,不恼众生:

- m& _7 V' f. P1 u

  身: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

) M0 w, C# E4 x( u* v7 F/ R9 w ^

  口:不妄语、不绮语 、不恶口、不两舌

$ k& h8 ^5 o2 h; ?; p

  意:不悭吝、不嗔恚、 不邪见

9 T$ |/ X7 s( U$ J: g

  “行善”即是修行十善,利乐一切:

8 T* O m5 w6 Y9 |* y7 o2 `. f

  (一)身:

" A8 m M/ q2 ~8 S4 N0 W

  1.救护生命(不但不杀生,更能救护众生)

5 L/ o# J" _! B

  2.布施资财(不但不偷盗,更能布施结缘)

8 v) a8 l+ g2 T

  3.遵修梵行(不但不淫邪,更能清净梵行)

+ I! ]* @# X5 P: Z

  (二)口:

3 M& o8 W" [1 P5 C$ i9 |

  4. 说诚实语(不但不妄语,更能说话诚实)

: g% l; h' z; G8 h! g8 w8 d

  5. 善言安慰(不但不恶口,更能柔顺言语)

D1 v5 F, B' ?* c- h9 l

  6. 作利益语(不但不绮语,更能正直言语)

# o# C% u' n' J' z6 T( ~

  7. 和合彼此(不但不两舌,更能和合悦众)

! V' R8 _' e' B* b i4 ]3 x

  (三)意:

/ `0 D9 q5 I9 F1 S/ J

  8.常怀舍心(不但不悭贪,更能布施结缘)

: x- `" ^- E' j! \" v

  9.恒生慈念(不但不嗔恚,更能广行慈悲)

. X; L" F& X: M! N7 h/ t# B

  10.正知正见(不但不邪见,更能正信因果)

1 l9 L- \# W% i1 n0 ~. d

  根据《地藏十轮经卷九》所述:“若不修行十善业道,设经十方佛土,微尘数劫,自号大乘,或说或听,或但发心,或发誓愿,终不能证菩提涅槃,亦不令他脱生死苦。”

2 u# v7 l: K( y! E3 h' a

  所以,凡修习地藏法门者,必须广行十善业道 — 止息十恶,修行十善。当然,对在家居士来说,生活在尔虞我诈的大都会中,修习十善业道是难事,但只要随份随力,竭尽己能,必会渐渐减除恶缘,增长善业,成就净行的。

1 `& }7 h4 o; i+ V( B! D

  三、持念地藏菩萨圣号

2 `% \4 G3 ]- U* {% `4 ?

  学佛者虽能修习佛法,但毕竟是业缚凡夫,一旦遇到逆境、恶缘、疾病,必会产生烦恼,障碍自己的修行。倘若恒常得蒙地藏菩萨的庇护,那就无此顾虑了。

# p! s' B) F8 c4 N, |! ^9 g

  据《地藏十轮经》所述:地藏菩萨在常寂光中,现在每日晨朝之时,于定中入无量三昧禅那,观察一切受苦众生,随机赴感,而予以救渡;但是众生必须与菩萨“沟通”,才能发生感应啊!

6 ]6 n# {& y. e, |2 r. S

  这“沟通”就是持念地藏菩萨圣号和礼拜地藏菩萨形像。

. [% v# H5 F# ^

  《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说:“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当皈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象,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9 e+ p# B2 \4 Z1 M* s1 x. Q( k

  所以,只要能安奉地藏菩萨像,并经常以香花、鲜果、净水等供养,每天抽出十五至三十分钟的时间(愈多愈好),礼拜及持念地藏菩萨圣号,至诚恳切,自然能与菩萨感应道交,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

+ j, j# Y+ K3 d# i. f

  四、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

Z) @ N& `6 V. n9 S

  地藏法门以三经为主:《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

% @3 H9 L4 X6 u9 H: N7 n1 n6 X' k

  《地藏菩萨本愿经》宣说地藏菩萨的誓愿和果德,比《地藏十轮经》较为通俗易懂。《占察善恶业报经》教人以“木论相法”去占察善恶、苦乐、吉凶等事,非初学者所能理解,所以修地藏法门者,大多数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为每日课诵之经。

: b, v# J0 h+ ] F; w3 G7 M5 R0 ?

  关于诵经功德,《地藏菩萨本愿经》〈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说:“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得二十八种利益:

- H r) X0 M$ Z" l; y" `

  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

* R$ o; a3 [0 s+ y/ b& L% a) @

  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

3 ]7 H0 C Y1 u+ ?5 F

  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

' B0 B" W% ?. m6 K

  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

' @1 b% z9 | A. ]4 b

  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消灭、二十者业道永除、

7 k {4 \5 n- N; x* P/ T2 c1 i

  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 n4 F. N8 r0 `/ Z7 j

  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 h" ~3 S2 o* P' O: e' @

  修习地藏法门者,每日应读诵《地藏经》。全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三品。行者每次可诵三卷,或二卷,或一卷,甚至一品亦可以;多少应视个别情况而定。如果时间许可,一次诵完三卷最为圆满。读诵时要有至诚心,端身正坐,专心一志,尽力摒除杂念。

& N I% x1 r% C' k; [4 d

  诵经时最好选择清静处。如果环境不许可,亦不一定要静境;但必须心静。若气躁心浮,杂念纷纭,则功德较少。

2 R$ l1 f4 f( w0 H

  五、发愿与回向

J6 Y2 m, ~! Y5 T

  凡学佛者(上至菩萨,下至初皈依者),都已经发过“通愿”,即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除了“通愿”外,菩萨都各有“别愿”的。地藏菩萨的“别愿”是无限的慈悲与无尽的布施:“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1 u1 K. G: _+ |+ j; l- n

  有不少虔诚的学佛者,喜欢每天于课诵完毕后,长跪于菩萨像前,另发“别愿”的。何谓“别愿”呢?就是自己个别立誓的愿望 —例如扶贫助学,护法放生,乃至义务照顾病人等善行。每天在菩萨像前重复自己的“别愿”,颇能激励内心的善性,提升修持的精神境界。

, m' `/ @. a, B& d8 r

  除了发愿外,必须合掌至诚回向,将当日礼拜念诵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或某病人、或自己,使所求之愿,得蒙地藏菩萨感应,早日圆成。

$ [. k/ w4 f* S* t4 ~, L

  以上略述地藏法门,义理虽未能详尽,亦可作为初学者的修习规范。惟愿殷勤的读者们信受奉行,并广为传布,共获胜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5-5 04:50 , Processed in 0.08710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