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62|回复: 10

白话楞伽经与耳根圆通章对照学习体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9 14: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j) r9 P# ^6 H! D5 u0 t
' n' u) i& Y7 X* o
楞伽经译文  
: s' {% m3 ?% R  y; |! p- V* H  l$ N9 \9 t6 k
现证品第四
' Y7 K5 _8 U' s8 l/ _- T3 h, l( m
4 T- U% ]! U) w, ]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一切声闻、缘觉入灭次第相续相,令我及诸大菩萨了达此相后,于心、心所法俱亡之灭尽定,心无所迷惑,不堕于二乘及诸外道之中。
  佛说:好好听着,我当为你解说。大慧,大菩萨至于六地、以及声闻、缘觉断三界烦恼生死,皆能人于灭尽定,七地菩萨不同于二乘,念念恒入,无有间断。二乘有烦恼生死可断,堕于能取、所取,不得诸法无差别相,以觉诸法种种异相入于灭尽定,所以不能念念恒入。
  大慧,八地菩萨无出入相,恒在三昧,同于声闻、缘觉诸心识灭,证于涅盘。自初地至六地菩萨,虽未尽灭诸心识,但已正观三界,一切唯心,离我、我所,不见外法。凡愚不觉,无始以来过恶虚伪习气所熏,于自心变现能取、所取之相,故起执着。
  大慧,八地菩萨所得三昧,同诸声闻、缘觉之涅盘,因诸佛之加持,不入于涅盘,若无诸佛加持,便不能化度一切众生,不能达于如来之地,亦即断绝如来种性。所以,如来为其示现无量难思议功德,使八地菩萨不生入涅盘想。声闻、缘觉耽着三昧之乐,所以于中生涅盘想。大慧,七地菩萨,善观心识,断我、我所诸妄想分别,见法无我,了达诸法之生灭、自共相,于法、义、辞、辩说融通无碍,于三昧门而得自在,渐入诸地具足菩萨菩提分。
  大慧,我恐诸菩萨不善了知诸法自相、共相,不知诸地相续次第,堕于外道诸恶见中,所以才这么说。大慧,至实而论,并无有法或生或灭,也无菩萨诸地、三界往来,一切都是自心所见,而诸愚痴凡夫不能了知,因其不知,我及诸佛才作此方便说。大慧,声闻、缘觉至第八地,耽着于无生三昧,为其所醉,未能善了诸法唯心所见,为自、共相习气所熏,计着人、我二无我,生涅盘想,不见诸法本来寂灭。大慧,大菩萨虽达无生三昧乐境,本愿大悲,为化度一切众生,不入于涅盘,但非不起佛法正因,惟随于智慧如实修行,远离能取、所取境界,了达诸法唯是心现,于一切法不生分别,不执着于心识及心识外种种性相,如是入于如来自觉圣智所证境界。
  大慧,譬如人于梦中渡河,渡至河中便醒过来,发现身边并没有水,其时便想,刚才梦中所见是真?是妄?这实际上只是无始见闻觉知熏习不断,故堕有、无之念,只是心意识妄想显现而已。大慧,大菩萨也是这样,从初地到七地乃至第八地,得无分别见,了达一切诸法如梦、如幻,离能取、所取,了知心、心所广大力用,勤修佛法,末证令证,离诸心识分别妄想,悟诸法不生、不灭之理。这是菩萨所得涅盘,非坏灭也。大慧,第一义中言思路绝,既无十地对治,亦无次第相续,唯自觉智所证相应,此则名为寂灭。

0 `; s8 \- ^  r9 n0 Y1 E) b, k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x) [" l0 X1 s7 v2 D- [- j

1 E. d$ [* {7 d) O1 ~
' I. x0 @1 U3 M#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4: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以【楞伽经译文现证品第四】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与以下这段经文进行详细对照学习,进一步理解经文的内容:, G" \% ]  c6 `) a

" n9 r: G' u) q( v5 u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0 G2 `2 r$ v- M% d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节选)( }, W* j* B9 A3 ]" i
% v" y5 K- T" S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 j! F6 K) L5 @% T6 w. h# W9 z
  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除诸佛三昧,入余一切三昧若声闻三昧、若辟支佛三昧、若菩萨三昧皆行皆入。
" G( K! S4 Y( k- F  “是菩萨住诸三昧,逆顺出入八背舍。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三背舍;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故,入无量虚空处,四背舍;过一切虚空处,入无边识处,五背舍;过一切识处,入无所有处,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处,八背舍。于是八背舍,逆顺出入九次第定。何等九?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逆顺出入。
& z& I1 X% [! Q  “是菩萨依八背舍、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云何名师子奋迅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乃至还入初禅。
1 a) W! {& i/ m  “是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云何为超越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中,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中,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中,第二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中,初禅中起住散心中。. X! R3 ?( H' X6 _# _& L4 ]
  “是菩萨摩诃萨住超越三昧,得诸法等相,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 [5 }  ~/ T7 n$ Z: v"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4: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伽经译文现证品第四】: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一切声闻、缘觉入灭次第相续相,令我及诸大菩萨了达此相后,于心、心所法俱亡之灭尽定,心无所迷惑,不堕于二乘及诸外道之中。
& E8 f8 a3 @- z+ U, N* O9 B2 n        佛说:好好听着,我当为你解说。大慧,大菩萨至于六地、以及声闻、缘觉断三界烦恼生死,皆能人于灭尽定,
. E0 X4 d+ D' k' j2 I- x4 ^9 E4 U# {" k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是菩萨住诸三昧,逆顺出入八背舍。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三背舍;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故,入无量虚空处,四背舍;过一切虚空处,入无边识处,五背舍;过一切识处,入无所有处,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处,八背舍。于是八背舍,逆顺出入九次第定。何等九?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逆顺出入。( L0 C  ]4 F$ t. \  Y$ v) c: `, I
1 \$ W( H9 I/ f- Z* `* b% T$ Z0 z
       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九次第定 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
2 h8 h# Y  z) s
" E( G& O9 S2 R' Z       耳根圆通章: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 i- U8 x/ r5 f
宣化上人浅释:; m) Q3 V; C  W3 Q
【初于闻中】: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这“闻中”二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f/ a4 x8 n5 O3 L! m! b

$ {9 \6 \9 O8 U) U$ O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出流是攀缘外尘。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不要跟声尘跑,而是收拾身心,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入圣人之法性流。忘却外边声尘,没有动相,就解除第一个动尘之结,叫做入流亡所。亡即解脱,所是声尘。
: m9 a9 p. a0 F4 q) b, T' t2 `, A. x: k4 c6 L7 }- |4 M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亡动尘,还要再反闻入流,不能住于静境,因静境是色阴区域。直到动静二境都不生,才能达到所入既寂。这时第二个静结亦解了。声尘完全寂灭,动静二相都了然不再生,就破了色阴。, M  V" r6 N# O) j9 O; [  L
; {; T$ }# J% g0 {+ K- R7 ^3 n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是菩萨依八背舍、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云何名师子奋迅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乃至还入初禅。% x/ e# W- h! x) u

. d$ `* z8 Z- g6 x6 D5 P! u7 d" \8 A6 t     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 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 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 c0 k$ [# Z) H' d
7 o! h4 b9 f$ o2 |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 V' \8 }  u$ G
宣化上人浅释: 4 g: d" A) ^9 d. D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根结既解,渐次再修,增加定力,则能闻之根,亦随所闻而俱尽,没有能受和所受,解去第三个根结,同时亦破了前五识的受阴。
- e$ w( T: O) ].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14: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伽经译文现证品第四】:七地菩萨不同于二乘,念念恒入,无有间断。# J8 Q- U6 s+ U8 x3 i; m

7 E% S9 O2 V. G. [1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是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云何为超越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
' |3 R8 x# f( b  Q- L; \  y4 `* S! y# X
    耳根圆通章:【尽闻不住。觉所觉空】1 R# l6 A' h0 H. G
宣化上人浅释:
' n9 [/ a* ~4 x  \% T$ v, g) H0 P5 m; _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能闻和所闻既消尽,还有知觉,还有我相,故要再修,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知亦不知,觉亦不觉,觉所觉空的时候,就解除第四个觉结。这时能觉和所觉都没有,就全无执著,亦破了第六意识的想阴。" c$ G7 ], ~/ {' j

8 S2 c- ]% m7 F9 A: j5 ?# E5 z1 w! L$ G( v; j) M3 q
    【楞伽经译文现证品第四】:大慧,八地菩萨无出入相,恒在三昧,同于声闻、缘觉诸心识灭,证于涅盘。
6 e" n' D) `; g3 F
& D7 X7 @/ k) X! B+ g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 & D6 t/ A, I3 j

2 |" E/ n1 z0 y5 o$ w     耳根圆通章:【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 i$ Y2 C" u3 F宣化上人浅释:【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能觉与所觉既空,还要再修,参究空何所依,至到觉空极圆的时候,能空与所空都消除净尽,就解开第五个空觉,同时亦破第七识行阴。; J: _( |; |5 ^, E

5 ^0 E; S1 N% Q9 J/ k6 ?9 p    【楞伽经译文现证品第四】:大慧,第一义中言思路绝,既无十地对治,亦无次第相续,唯自觉智所证相应,此则名为寂灭。
0 j( ?2 Z" L# h. \% b& B0 K" t  R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中,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中,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中,第二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中,初禅中起住散心中。
- Q- E: K1 s% V) \     “是菩萨摩诃萨住超越三昧,得诸法等相,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 `5 U4 \3 z3 M# p2 T. g/ _

; P+ `! T! z  f     耳根圆通章:【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3 ?# O  A$ o- r$ C9 N; m8 G宣化上人浅释:+ g2 Q8 _/ T- g4 W+ e- u  \1 B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能空与所空都灭,还有个灭字。有灭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和灭相都消尽,才解除第六个灭结。同时亦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识阴。生灭二字,总指诸结,因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就是生灭法。灭相最难解,要灭相全消,才能达到不生不灭,才能亲见本来面目。现在六结尽解,五阴全破,妄尽真露,就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证圆通了。
5 v8 O7 h8 F; e! N, P  @- M: t  v# G2 v
      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16: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应尽还源品第二
& K& Z  |1 D1 T7 d. s  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入寂灭定。1 G% k  _% I2 v2 }* @
  尔时,世尊所言未讫,即入初禅;从初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出,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还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无边识处;从无边识处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一禅。
3 \" X( o+ M; j0 }& b  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 B8 X" O. ~) V6 B% ]. G0 F' g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虚空处;从虚空出,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出,入灭尽想定;从灭尽定出,次第还入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于初禅。
6 H  |3 n" e- b1 l/ b6 u+ [  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 Y+ Y0 Z! e/ l! I9 B
  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R: q" \; U: Q
" V, f! f! w- }  e3 c2 B1 J
0 A; t4 P# P4 M3 V4 D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四卷
% Z( b/ U: F; ~! O8 K宣化上人著述4 ^6 I7 w( F" Q! }/ E  ^5 {! L

9 w! D) n/ ?! g$ x. J% t9 _/ |! _# x1 ?! G5 I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2 E5 R3 }/ r' `9 H  r/ ?' E, g; J
  4 y2 C4 }' {# E2 Q+ m- h
      阿难,你现在不愿顺生死流转,而想求逆流功夫,就应该返本穷源,寻求生死流之根源,才能得到不生灭的果位。
3 q% Z2 a0 }0 p: J! [4 p$ ?+ D+ C* A  : z2 u8 B2 k6 T$ b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4 S$ ~  z1 Z# c  
6 O& j- I; {2 d      欲求不生灭果,当依不生灭因。六根之性是不生灭,但有优劣之分,所以你应当先选拣检验,这六受用根,哪一种是离知?哪一种是合知?鼻、舌和身三根是要合才能知道。眼、耳和意三根则离开亦能知道。合知比较难修,离知比较易入。再考验谁是浅显易明?谁是深隐难测?意根是深隐难测,眼耳比较浅显易入。再看哪一种是圆通?哪一种是不圆通?眼具八百功能,故不圆通。耳具千二百功德,当然最圆通。如来已暗示耳根最圆通,但不说出,要阿难自己体验选择,作为入门之道。  q* Z- Q7 K. K- C9 U
" T) L2 H' }% u5 B  ^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 Y" W/ m, g: a1 c) M; \  v1 l
  ! ^2 g% C7 q/ S" U1 R$ A
      如果你能在这六根中,明白哪一根是最圆通,依它修持,把无始以来交织妄业之流,扭转过来,做逆流的工夫。顺著不生灭的圆通根来修,犹如顺水扬帆,和那些不圆通之根,比较起来,迟速几有一日和一劫之不同。
/ f2 L+ i0 L6 k* i" q  
# w% d( T1 W3 N$ j( U5 c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 c4 t2 X4 e0 A5 Y( @  5 j7 a& H: |. |1 s/ m
     我已经完全明显开示给你知道,这六湛圆明的根性,本来所具足的功能数量,由你自己仔细去选择,哪一种和你最相应,最适合的,我就会和你再详细解说,令你对这根,能次第解结,渐次深入,得到进步。) \' Q+ z4 w" G$ y
  
& A% P* \+ n- G0 k- W% O7 X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g3 o+ _' @  U3 o& U( x+ t3 o; ^7 i( @
    P4 I4 @# {5 Y0 [
      十方如来,在这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一一依次修行,头头是道,都能得到无上菩提,并无优劣之分。
+ u% a0 M$ \7 z  
% |+ v) I/ Z: c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
- }# W0 S5 T$ c( o  
' e5 b& [% u! z! G" F. a) \      但是阿难,你的根性下劣,不是优秀分子,故不能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得到圆融自在之智慧。故我要为你说明,诸根之优劣深浅,使你选择后,能做逆流工夫,一门深入。8 w: a# c3 E: M4 T
  
* S) \2 b' D8 R$ I0 S2 h# R      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5 X; t  O6 i/ f! ]5 ?9 ]& A, J
  . ?0 A! `. `& k
      只要你能够一根深入,入到极点,妄尽真存,达到一真无妄之境界。这就是一根得以还源,其他六根,亦同时得到清净。4 k; A! q; s  y;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16: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大佛顶首楞严经,当我读到:“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这一段经文时,我就想起了我写的“观、练、熏、修四种禅定与观音耳根圆通章经文对照学习体悟”里的一段心得:
3 s6 I1 }9 s  n, O. R! @  B 
$ d" n0 H5 s& C- r3 J        前面我写了“ 有了这个内听能力就可以修耳根圆通了,.....”也提到一些。, u# R" s. n1 x, |- W
    今次我结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十二卷 (节选),“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里内容来写。
: F4 r" Y; x& |6 ?1 A' C, N" j% v/ L  E7 z
  4 i& J4 z8 C" ~
       佛经讲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在这里可以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组成。% o/ Y$ R4 e/ [3 K$ |

- N- w3 p3 G+ F" g      下面写我在修习 观(八背舍)、练(九次第定)、熏(师子奋迅三昧)、修(超越三昧)这四种禅定中闻听到的声音写出来,然后根据一些特别的声音写一些心得:
$ K. w3 s) R- i% V
( ~: S9 z# `, s& S1 w6 i3 k        先写 九次第定(练禅):( ?, k( ]0 K$ u3 m- b% ]; l% }
7 M7 @+ v9 n3 s: M7 M
       色界:初禅 、二禅都是水、火、风的声音。三禅是火、风声音,四禅是火声。无色界: 1、空无边处定   2、识无边处定   3、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几种声音都差不多,只不过越往上声音越小。这些声音比较空荡。1 y% }; z# y# @& q' K2 Y, L4 i

2 p) o: b) o5 h! N: H: L   & G9 s  X2 Y+ @" ^
        最后一个灭尽定,声音有点尖锐,是火声。像利器的声音。色界里禅定的声音,火声像小钟音。* v2 ]" t& l8 }) r5 x: n# M

% }6 A% I# J% v) D3 H7 o       净名疏云:“若不了义教,明无色界无色;若了义教,明无色界有色。” 涅盘云:“无色界色,非声闻缘觉所知。” 所以我们要学习般若波罗蜜,才有能力听到这些声音。/ A# c5 P# n, a$ w3 ^6 O
. w" W- L$ b) X  t/ T/ Q
       听这些 声音最好在早上起床前。那个时候能量充足,在床上慢慢听。如果不想听就用打坐的方法快点越过九次第定,到达师子奋迅三昧或超越三昧。因为九次第定从初禅 一直往上要花很长时间。如果能量不充足,那就像充电一样慢慢观呼吸。/ I: P% m5 ?4 U5 _8 l8 m3 T" A
     
$ {3 d: Y7 j1 l6 r- `0 i* }4 q6 U       从初禅 一直往上好像上山一样的感觉,过了色界这比较轻松。进入无色界前会感觉到停了一下,然后再进入。快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前感觉到快到顶了。到达非想非非想处定时会停下来,过一会好像走平路一样到达灭尽定。' }, P5 H/ G2 a6 w0 x
  a' I% K. q  Z& x& G) p* b
      师子奋迅三昧(熏禅):在九次第定从灭尽定一级级退到初禅 一会,然后也像九次第定一样也是一级级 从初禅 一直往上,到达灭尽定后又一级级退到初禅。不过速度很快。因为九次第定像开路先锋一样将身体的气脉打通,同时也积聚了能量。: z1 d) H3 M0 i5 S' D, d+ w$ G
1 e$ K7 h# E- [% H. ^; U
         超越三昧(修禅):6 N) [/ w, m0 z6 f

+ R' Q8 b" Y' g0 a" f6 H      当 师子奋迅三昧退到初禅时,过一会从初禅开始时会听到一阵气流声往上移动,好像喷头发出的声音一样。到达非有想非无想处一会又进入灭受想定。过一会听到一阵像利器的声音从灭受想定一直往下移动退到初禅,这时听到的是水、火、风的声音。过一会又听到利器的声音,这时感觉又跳到灭受想定。过一会又听到水、火、风的声音,这时是跳到了二禅。就这样灭受想定就在每个禅定之间穿插,一会儿是利器的声音,一会儿是另一个禅定的声音。灭受想定穿插完成了后退到散心中。这时听到是组合声。这个就是超越三昧有两种:一超入, 二超出的第一种。
$ Z1 e: x6 b; q8 w' j. w" r) a3 W' ?5 P
    . \9 W( A# d% n4 d) M; J
       灭受想定退到散心时过一会又听到听利器的声音,感觉到又跳回到灭受想定。然后根据声音知道 又跳回到散心 。停了一下又听到一阵混合的声音往上移动到达非有想非无想处。之后散心这在每个每个禅定之间穿插,最后是初禅起住散心中。
1 x( N* b- S* L" ~3 m/ a7 Y- s) U7 E0 {- A. {
      在散心在每个每个禅定之间穿插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好像在轮船上,听到的是好像轮船发出的声音以及是海潮声。慢慢听不到轮船发出的声音和海潮声了,这时感觉到快到岸了。+ s+ f# O$ N# t# r& t. E
   $ ~3 a. w: m+ T+ i8 \( B7 B1 N
     这个就是 超越三昧有两种:一超入, 二超出的第二种。1 I. P# K3 E$ C0 B1 O; w6 T

4 _) v8 n! G: W" W' s6 n& I& ?      从 超越三昧(修禅)退出来之后又是从头来过,也就是从九次第定到达师子奋迅三昧,又从师子奋迅三昧到达超越三昧。这样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1 C: E" |7 F" R. b- F9 X* S% W& {  r. f5 b9 c
     从第二次起会转得很快,这时候很难分出这些小禅定,只能分出大的。也就是练(九次第定)、熏(师子奋迅三昧)、修(超越三昧)这些禅定。在禅定之中我也不知转了多少圈了,感觉九次第定慢下来,这时也听不到水、火、风的声音,也没有好像上山一样的感觉。
9 P0 ]( n' {: j; m( N5 ?/ k4 x. A. U( d
    这样反反复复,周而复始。感觉到师子奋迅三昧发出的声音不是水、火、风的声音。感觉到是警声,有时又感到是师子吼的声音。% @; S+ f1 D) e" f" w: f9 p4 g
3 u( O2 r- D, e7 _
    也没有感觉超越三昧里的灭受想定在每个禅定之间穿插了,而是一边是灭受想定发出利器的声音,一边是其他禅定发出混合声音。7 D7 R7 l2 y! e& O; p2 M* g
0 I0 \% R6 ~: `9 s# i
     有时又听到虫子叫的声音........: n7 o1 v) \7 w: f% f& {) C# G
  ( O  ?7 y4 [- _) U
       从 师子奋迅三昧(熏禅)和超越三昧(修禅)的第一种,一超入,在实修过程中听到的声音。我想到耳根圆通章,观世音菩萨说: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z+ p; P& ~9 R* S
      从超越三昧(修禅)第二种,二超出,在实修过程中听到的声音。我想到,大佛顶首楞严经: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 _' M6 d$ q3 n      从多次感觉到师子奋迅三昧发出的声音不是水、火、风的声音。感觉到是警声,有时又感到是师子吼的声音。我想到了大般涅槃经: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 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4 10: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遗教品第一:  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六群比丘恶性车匿行污他家。云何共住而得示教。阿难。车匿比丘其性鄙恶。我涅槃后渐当调伏。其心柔和舍本恶性。阿难。我弟难陀。具极重欲。其性鄙恶。如来以善方便示教利喜。知其根性。以般若慧。为说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是无明憎爱丛林。一切行苦。弥满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无明所起。以般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过患无明。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得此观时。摄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禅。渐渐次第入第四禅。继心正念。如是修习。然后自当得证上果。离三界苦。阿难。尔时难陀比丘。深生信心。依我教法。勤心修习。不久即得阿罗汉果。阿难。我涅槃后汝当依我教法正观。教示六群车匿比丘。深心依此清净正法。不久自当得证上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6 14: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爽 发表于 2018-2-9 14:31
( q! g1 Q& J% P' a; q& r下面以【楞伽经译文现证品第四】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与以下这段经文进行详细对照学习,进一 ...
) V: Z9 f6 e+ ^( h
大般涅盘经遗教品第一:    “阿难,如汝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阿难,尸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M; {+ F8 q) V. Q2 t! e% ~
  “阿难,如汝所问,佛涅盘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1 10: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卷四: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_7 x3 z5 R& @) I2 L: 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5 11: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遗教品第一: 阿难。我弟难陀。具极重欲。其性鄙恶。如来以善方便示教利喜。知其根性。以般若慧。为说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是无明憎爱丛林。一切行苦。弥满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无明所起。以般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过患无明。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得此观时。摄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禅。渐渐次第入第四禅。继心正念。如是修习。然后自当得证上果。离三界苦。- O* q4 f& d  R: [' L/ B* l* ?
: `3 r5 I0 j0 d- h$ Z0 x

/ p& ?/ P: x: Q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十卷   宣化上人著述:6 p- l2 z6 x3 j4 M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 g% C) A, |: X0 L% T- F  S- ]3 Z7 d  O
  这五阴的根元,是由于一念妄动,迷藏性以为识性,成为生因识有。有识相就有行,动必取境就有想,能取见分就是受,所取相分就是色。因一念妄动,便成五阴重叠浑浊相。
% u* j0 N9 S" ^/ z
, d+ X3 u( u1 U  灭从色除:若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色性自灭,而受、想、行、识亦随而灭,是由粗而细。五阴之生起,就如人穿衣一样,先自内向外而渐穿著。五阴消灭,就如人脱衣,必自外向内而渐脱去。
% F8 b: Q6 R4 C/ N, S2 }( H3 Y1 K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F1 ~4 `9 T* F+ g7 o" j

% v3 q) ]* y) w4 Y! ~& r  若能明白五阴本因之道理,同是妄想,当体即空,由此一念顿悟,便能消除五重妄想。若就事言,则世间一切诸所有物,虽皆菩提妙明真心,但因无量劫以来,我执太深,法执更坚,色心诸法,都有微细种子,潜藏于八识田中,故不能一念就可以顿灭,必须次第来扫除,故用戒定慧修持力,由浅而深来次第把它扫除,才能恢复本来清净。
$ \! `# P2 f# l
5 W# e! @" F- X# g# T5 r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诣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 N3 e3 `7 T* s- n3 x4 T! t, }6 x
' j: p: l; A- r$ x2 @9 E  我前面已将劫波巾,如何解结的道理,详细告诉你,为何还有这个疑问?你应该把这个妄想的根本元由,研究明白清楚,才可以传示给将来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使他们都能够认识五阴之虚妄,自然会对生死轮回,生出深切的厌离,又知道本有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果,就不会再留恋三界了。
  T: O1 Y( g2 g( ^% N& E% J7 d
+ T4 a2 Q5 V9 ~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莲池大师是中国明朝有名高僧,出家后还时常回家探视夫人。夫人是聪明人,心想丈夫已经出家,而不专心务道修行,放不下情爱,怎能上进?因此在家门入口处,掘一深坑,下面点著火,上面用席遮盖。恰巧莲池大师又返家,一入门便跌下坑,很惊慌说:“为何这里是火宅?”夫人说:“既知道是火宅,为何还要回来!”这句话点醒了大师,从此便专心修道,再不回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1 14:16 , Processed in 0.0906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