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27 09: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大师念起佛来却能大汗漓淋。每每出门在外,大师也是不厌其烦地为他人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来,从不睡卧,除洗浴外也曾不脱衣。把传播佛法弘扬净土法门当做已任,护持戒律丝毫不犯。淡薄名利,远诸戏笑,所行之处,净身供养。饮食衣服,从不自享,并将供养回施他人。把他人供养的钱都用来书写《阿弥陀经》有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修补坏寺废塔,所用燃灯使之常明不绝。三餐所用铱钵,也从不使唤他人去洗。大师甘于乞食,并每每自责:“释迦世尊,尚还是名乞丐,我善导又是何人,怎么能敢向他人索取供养呢!”大师每每外出都是独行,目的是怕途中和他人谈论世事,这样会妨碍修行净业。
. \9 p- b7 @/ Z 大师曾作有《劝化径路修行颂》警示世人:
5 m% f8 `' I9 R0 d8 l; ]8 o) }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P. f1 f8 u2 J. s# t/ m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 Q6 ?% b6 l, Z: T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8 ^2 s* A- `0 ^! _$ `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3 a6 r W! n& o1 x: ~- M
大师虽然自己精于观想念佛,但他并不提倡大众持此法,对此有人曾问:“为何不让大家修观想,而是让大家专称名号呢?”大师说: @7 T: R' b: s/ O8 f; ?
“现在的众生业障都很重,而观想的境界却很细,用粗劣的心去观,这就会神识飞扬,极乐净土的微妙境界就很难观想成就。所以劝大家专称名字,这是因为称名比较容易。如果能念念相续,便可十念十生、百念百生。原因就在于没有外界杂缘的干扰,能够得到正念。而且念佛本身就是与佛的本愿相应,也不违背佛教的教义。如果舍弃专念而杂修,那么一百个人中也难得有一二个能成就的。因为杂修会导致杂缘扰动,这样就会失去正念,也就与佛的本愿不相应、与教相相违了。因为系念不能相续,所以心也就不可能续念报佛恩,虽然是在修行,但这样会常与名利相应,而乐于亲近杂缘,导致自障障他,不能达到往生的正行。看到诸方的僧俗二众,在解行上有所不同、修法上专杂各异,所以要提倡专修专意,这样就能十念十生。如果修杂了,那么不能达到专心,往生也就千人中不能出现一个了。所以我愿一切人等,都能善自思惟。行住坐卧间,必须厉心克己,昼夜不废,倾毕生为期限,前念已然命终,后念即为新生,这样长时间坚持下去,便能常受无为的法乐,乃至成佛,这岂不是最快乐的事吗!”/ s: K* d4 S! K5 E' T1 A
由于受善导大师的教化,在广大的僧、尼、道、俗中,临终得以往生而显瑞相或现生得念佛三昧的,数不胜数。有的人能持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有的人念佛日课,达一万五千声甚至十万声……对此有人问大师:“念佛的好处,就是往生净土吗?”大师回答:“如法念佛,你就可以满你所愿。”回答完了,大师就自己念起佛来,每念一句“阿弥陀佛”,便有一道光明从其口中放出,十声乃至百千声,都是如此。
/ |# i$ X6 U' t( `5 f 大师所住之寺院中,正在画“净土变相”,一天大师忽然催匠工们赶快完成。有人不解,问其原故。大师则说:“我将要往生了,也就再住三两天了,”。大师往生前忽示微疾,掩室怡然长逝。其身体柔软,容光如常。有异香、音乐飘扬,长久方才停止。高宗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这一天,唐高宗以大师在念佛时口出光明为因,赐额给大师所居寺院为“光明寺”,所以后世称善导大师为“光明和尚”。
, t) @5 H: c" q4 w 善导大师一生所著论书甚多,其中《观无量寿经疏》四卷曾传入日本,日本僧人依此开创日本净土宗,并尊善导大师为净宗初祖。另外大师还有《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临终要诀》一卷、《念佛镜》二卷、《大乘布萨法》一卷。
9 {/ [! A, C8 b5 @5 b8 } s, ?# W, l4 h% j* H0 Z+ |
五祖承远大师
" _2 C O* n6 Y9 f$ e& ~
2 ~: z. R5 S8 E4 k2 R6 t: c& ` 承远大师(712—802),开始学道于成都唐公,又从学于资州的诜公,后又到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公令承远大师居住衡山教化众生,因此蒙其教化的人数以万计。9 o! H* b0 t3 W! o3 I% D
承远大师勤苦修行净土法门,皆以念佛法门来开导众生。起始大师住在衡山西南岩下,有人供食他就吃,没人供养,他就以泥土、草木为食。大师于衡山时常行般舟三昧(即九十日内不坐、不卧、不杂用心,专念阿弥陀佛圣号。)四方慕名而来求道的人,见岩石山谷有一人身形羸弱,尘垢满面,弯身担柴,都以为是大师的仆人,从而都轻慢而不以为然,后才知乃为大师本人。
f; }/ c( t' x7 o4 T6 T8 k 承远大师教化众生,善立中道,随机施教。为了方便众生早证道果,大师苦心开示净土奥义,并将经教、法语书写于大街小巷,镂刻在山岩上溪谷边……因为殷勤劝勉大众,所以从化者甚多。许多人带着布帛,拉着木石前来亲近大师,于大师住的岩户边,搭棚结社,有人还发心为大师营造了殿宇,对此,大师皆以随缘处之,从不奢求。
8 j7 \. t6 }. l1 ], M& n 南岳祝圣寺的法照法师,曾于禅定中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而且见佛座前有一褴褛僧人,经佛告诉方知是衡山的承远大师。出定后,法照法师即前往衡山礼见大师,并从禅转修净土。后来,唐代宗皇帝奉法照法师为“国师”,并从法照法师口中得知承远大师有至高的德行,于是发诏请其出山,但并未如愿。于是代宗皇帝特向南躬礼,并赐大师所居处为“般舟道场”。, Z$ V; `- E n; z$ D6 a6 s8 z$ u( M! Z
大师一生以专持名号为正行,以布施持戒为助行。于唐贞元十八年入寂,时年九十一。柳宗元因仰大师遗德,曾为其制碑立文:& x7 f8 F: z% i& W3 M
一气回薄茫无穷,其上无初下无终。
# k6 R. s- b! z6 v" K1 v: `* S 谁而为合蔽为通,始末或异今焉同。! N7 }- Q5 `" z1 ?
虚无混冥道乃融,圣人无迹示教功。
% _! c4 t J; \; t% A7 n5 l4 a 公之率众峻以容,公之立诚放其中。
* y) S, S7 f: B2 X% Z* }+ v 服庇草木蔽穹窿,仰攀俯取食以充。9 a! V; l8 b! a) x
形游无极交大雄,天子稽首师顺风。
7 j7 ^4 h, [+ |* v5 E 四方奔趋云之从,轻始寻尺成灵宫。
1 Q# m5 B1 G& ^* H& q8 b 始自蜀道至临洪,咨谋往复穷真宗。
3 W! \( {: P; C! A$ W' c 弟子传教国师公,化流美亿代所崇。
: m/ H2 @6 n( w, F- n 奉公寓形于南峰,幼曰弘愿惟孝恭。
4 ~7 X! r6 o5 z) \% H! } 唐衡州刺史吕温也为大师立碑赞:
! z8 ~- W2 k8 d! k 浩浩随尘,茫茫逝川,大雄作矣,救物为先。* z, J' j/ [3 H& @( B: S% X& l6 n
能明大教,非师有缘,不宰功立,忘机智全。/ B, l) r2 f0 Y: c
谁能弘之,南岳命代,习识虚受,应身圆对。, H4 c8 Z I. m: F' f: q
理则归空,教惟不昧,末摇本静,行若神泰。
4 g1 h' p- U2 ]% R M9 G3 M! S" k 云迹一灭,天星六周,热恼就濯,童蒙来求。+ J2 N, C! o( R* W
摄以尊念,驱之力修,我法有户,谁能不由。
- }2 _/ e) c6 b, j: [ 甘露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