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16 12: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耳识闻声也。
7 O d5 c+ _* Q; v H10比量:比者比类也,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 知未知之事也。如见烟比知於彼有火是也。
7 ~/ V6 B$ `& V& K9 t& ]! F! m, G H11圣言量:以圣人言教,量度而知之者也。& l) h/ T& `( g8 q& x
H12牺牲:牛羊豕之属,以祀神者,谓之牺牲。今谓摒弃 一切曰牺牲。' _! N' g7 M) I K9 @2 q
H13舍:内心平等而无执著,名为舍。
& X2 X& z7 K1 n3 L6 }0 x1 ?" A% p' { H14庄严: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探 玄记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 X, }( M) T) y' E; D; J5 |$ g! @
H15地狱: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 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详如六表。
; l. O# ]& a; ]0 J0 k H16神仙:道家称得道之士能变化不测者,曰神仙。
$ f! g4 R& `% N$ }# X H17万法:总该万有事理之语,法者自体之义,轨则之义 。万有之事理,一一有自体 ,具轨则,故皆名法。乃至龟毛兔角毕竟无者,亦名为法。以彼有无之自体,有无之轨则也 。
5 p) \3 c8 u" u7 o. l. L H18善恶:顺益为善,违损为恶。又恶是乖理之行,於现 在与将来招苦之行也。
# \" `+ _. v, q% A H19我:己身有一主宰而常住者,此处指本性而言。佛教 指五蕴之和合者为假我,非有实之我体。. O- Z2 Y, E2 N
H20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 之义。眼根对於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於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六根。& l+ I# V2 k) Y, _8 `, G
H21清净: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 o, M5 ` D4 T8 z6 W2 H, L6 o
H22酬业:酬者报也。即酬报过去之造作也。# ~+ x! ~: e5 j4 W7 y/ y/ }$ Y
H23真妄:一切诸法有真妄之二。随无明之染缘而起之法 为妄,随三学之净 缘而起之法为真。又因缘生之法,总为不实,故为妄法,不生不灭之真如真实,故为真法。3 a7 w7 m$ m# d) f T6 k! J
H24迷:暗於事理曰迷。
' y% ]$ j+ \ U2 s7 Z, M: W. q H25一:一者不二之义,以平等不二之故谓之一。此处指 性与相合一而言。, k/ _9 U& V* c8 P7 M. @
【佛学讲座第四讲】
! Y$ F) C& u! v6 N4 { 人生当前之所受(观受是苦)
: u6 O9 E9 W2 b! v3 E0 K5 E 佛学内容,离不开人生和宇宙。人生有“当 前”、有“三际”,宇宙有“有情”、有“器界 ”,下当依次加以演述。今且先言当前之人生,这是我们本身最现实亲切的事,不可不先觉 悟。
# z. o, A- ~/ u" b 所谓“当前”,就是指我们现身从坐母胎开始,直到寿命终结八识离身之一期生命。统此 一生,不论何人,至始至终,整个遭遇领受*.,都可一言概括,那就是“苦!苦!苦!”。须 知,这绝不是佛学之故作悲观,而只是作人生实况的直述。所以四谛的初门,就先说“苦谛 ”(谛是真实不变的道理),而教以修四念处观,其中一条即是“观受是苦*/”,这却是开智 慧的起步。初学於此,假若不能有所警觉,则学佛又如何?求解脱又如何?8 U; q* p7 N9 J& G. T7 l6 B
甲、领受种类
; T+ O7 [ z& } G3 [+ p: M 其实,我们对於外境的领纳感受,不仅苦之一类。详细分析开来,计有 五种:㈠苦受*0, 指身(即眼等五识)之领纳违情境界,而感苦痛者。㈡乐受*1,指身之领纳顺情境界,而感快 乐 者。㈢忧受*2,指心(即第六意识)之领纳违情境界,而感忧恼者。㈣喜受*3,指心之领纳顺 情境界,而感喜悦者。㈤舍受*4,指身心(通於六识)之领纳不违不顺境,而感无苦无乐无忧 无喜者:这称做五受*5。- o/ L+ @0 ~" i( L' W/ d
或问:领受既有五种,何以但说苦受?这因五受之中,有虚妄有真实。乐喜舍三,惟是虚 妄;苦忧二受,才是真实。这可从两层说明:第一层本无有,世间本无实乐(喜舍),而所以 感觉快乐(喜舍),那只是所痛苦(忧)的暂时停止或暂时离去之一种错觉而已。譬如我们 患病 初愈,忽觉甚乐;然而平素未病,乐在那里?第二层能改变,其所以为乐的,若是令他乐之 不止,那就要变为苦恼。譬如食色二事,人以为大欲乐;如果使他终日饮食色欲不止,势必 拼命求避,惟恐不及了。因此之故,乐是虚妄。若是苦忧二受,则不如此。第一层人生本身 即是一种苦报,非由乐的因缘,才来苦受。第二层所苦恼的事,令之不止,也绝不变为乐。 譬如以棍击身是苦,若不止鞭打,也惟有苦上加苦,绝无转乐之理。因此之故,苦是真实。+ n% R" M2 K& g6 K: F4 m
可惜,众生不知乐是虚妄,所以穷逐不舍,终得不到真乐。所幸,佛陀深知惟苦真实,所 以教修观受是苦,求解脱道。
: }% a3 q6 s1 y) C, M y* t 乙、苦果略举3 K1 \" i( F) M" ~$ q' x. j
既然明白观受惟苦,但不知人生苦事究有多少?这若详演开来,则有无 量无边;若是归纳 来说,也有所谓“八万四千”、“百八烦恼”、“百一十种苦”,乃至“三苦”、“八苦” 。今且略说“三苦”、“八苦”,如表示:4 O- ?3 u6 i5 M& C- R; e( Y
第一“苦苦”*6:苦是苦恼逼迫之义,即约苦忧二受而言,指种种身心苦恼之苦。此中 包 括“八苦”:㈠生苦:在母腹中,正坐胎时,处溷秽中,头下脚上,如坐牢狱,故称胎狱。 等出胎时,像山合体,往往难产,母子交危。既出以后,风触嫩皮,刀割脐带,这时真是有 苦难说。所以婴孩坠地,都要放声大哭,请细听之,简直是说“苦啊!苦啊!”。㈡老苦:童 子少年,迁谢不住,五十曰艾,六十曰老。这时发白面皱,形变色衰,饮食难消,气力虚微 ,拄杖羸步,坐起不便,身体衰败,精神昏沈。㈢病苦:身是四大(地水火风)假合,不免患 病;四大不调,即有四百四病。或脏腑伤损,或皮肉疮痈;这时辗转床塌,全身疼痛,形 消 骨立,喘息呻吟,其苦难当。㈣死苦:有生就必有死,等命终时,犹如风刀解体,又像生龟 脱壳,当然苦不堪言。㈤爱别离苦:父母夫妇子女兄弟等所爱眷属,不是生离,就是死别, 佛经上说,尘点劫来,我们为别离苦所流眼泪,若积聚起来,四大海容纳不下。㈥怨憎会苦 :冤家仇人,偏要常常遇到。孔子尚有宋国桓*.和楚国子西;佛陀亦 有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 ,圣人且不免,何况凡夫?㈦求不得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希望平安富贵,却是如 愿以偿的很少。㈧五阴炽盛苦:五阴亦名五蕴是,指聚成假身心之色,受、想、行、识五大 元素。既有这假身心,就时刻爱取欲尘,造作诸恶,如火不息。此是八苦的根本。曾有人说 ,这苦又可名健康苦,因之五阴假身,愈健康就愈往外攀缘,而苦也就愈无穷了,这话很有 道理。
$ }' D; a6 b: e6 J! W/ g 不但如此,生、老、病、死和五阴炽盛,本为身内之苦,而内之内且充满不净(如五不净 观,九想观),乃是一具臭皮囊。其中死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