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43|回复: 3

宣化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2 10: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既兴信心’:你既然生出来这一种信心了,‘发菩提心难’:你想依法修行又不容易,信是信了,好像有很多人相信佛法了,你教他修行,他就不修行。不要说旁的,就连抽个香菸,你教他戒了,他都舍不得,舍不得就放不下,啊!生信心难。你有了信心,虽生出信心,你想发菩提心也不容易,不能依法修行。
9 P1 j* C; O$ O  
/ ~: _% l. G- \* \- D+ ?6 s' w7 \  ‘既发菩提心’:你已经发菩提心了,菩提心很难的,那么你也发了。可是到这‘无修无证难’:你能到这修无所修,证无所证,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那又是不容易了。无修无证,就是已经修完了,已经证得了,所以不需要再修了。好像人吃饱了饭,不需要再吃了;你睡觉睡够了,也不需要再睡了,这修道为什么无修无证了呢?就是到无学位了,已经证了四果阿罗汉,这是按着小乘来讲。5 [, c* d# B' Z4 J( w! A3 K- V9 ^
  
) P2 ]+ s4 ~' W1 Q0 y' A  若按大乘来讲,无修无证,已经证得佛果了,上无佛道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了,这是无修无证,这又不容易了。所以修行,我们若是没明白佛法,不懂得就不管了;若懂得佛法了,就赶快要努力修行。
. m# S1 @+ W" |9 Y$ Z- A1 T4 L" h% e  
) K8 Z& n  [4 k1 q5 I; O- f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 Y/ e3 _% S. ^$ n/ ?' P/ K% t0 s  
! {3 g- Q3 y- N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w6 S" S) E: I0 P0 G6 K% F
   " w: t: Y5 s5 h
  第三十七章是说你若相信佛的戒律,就算离佛多远,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你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不见佛、不闻法。这也就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你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你常常在我的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一样的。’这一章的经文也是这意思。
) |% M* Q' h" G, K1 a   * W- y+ Q/ K/ r' s' U0 B% Y& F
  ‘佛言’:佛说,‘佛子离吾数千里’:佛的弟子,他离我很远很远的,有数千里这么远。‘忆念吾戒’:忆念就是不忘。他若常常能记着、能忆念,常常能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执持戒律去修行,那‘必得道果’:修道一定会证果的。  E, R# O$ R3 v
  
' Y& z9 M: X' }# B  ‘在吾左右’:他就算在我的身边、左右。‘虽常见吾’:虽然他常常看见我,‘不顺吾戒’:但不依照着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终不得道’:他就是怎样子,也不容易得道的。
3 c+ B3 e4 S0 r% o     Y/ i" y3 o3 b. K
  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5 W" D0 z7 w0 w# G/ _  
) h* e4 A# e  K  在以前,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来见佛,中间经过的路程是很遥远的。他们走路走得很渴很渴的,渴得就要没有法子走路了,就要渴死了。结果,在前边他们就遇着一点点水,这水是在一个死人的头骨里。7 l; r5 E: O7 A: H% f: g# n1 E
  
, A3 G5 _3 k% Z3 j  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了,然后给另外一个比丘喝。另外这比丘看那水里很多虫子,因这水既然在人的头骨里边,又有很多虫子,他就不喝了。
* R9 D+ O! ~1 r, G' O   % w4 n+ g! Q7 I
  第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水呢?不喝就要渴死了!’
$ w$ T1 M& u5 y+ U; ^/ @0 m# c   . t7 c  E  x8 X9 I* S, C5 T) h
  他说:‘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若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就宁可渴死,我都不喝这有虫子的水,我是要依照佛的戒律来修行。’
  ^. F4 h0 l- k   0 o  G4 g* q$ S( |2 `2 y% R) l
  第一个比丘就说:‘你真是愚痴啊!现在已经要渴死,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你不喝水,就渴死了,你还这么固执。’就这样说他,这比丘也不喝,第一个比丘就把这水都喝了。喝水的比丘走起路来,就很健康的;没有喝水的这比丘果然就渴死在半路上了。
( _0 B. [* I% W" _* x2 Z  
0 E! y: G* l. W5 F/ M  死了之后,因为他专持戒律,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他就去见佛,见了佛,佛为他说法,他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了果了。那喝水的比丘在第三天才到,渴死的比丘在渴死的当天晚间就来见佛了,就证果了。过了三天后,没渴死的比丘也来了,见了佛。
- s) p; q. M- N+ W5 R) v& S  p   0 `/ h( C  F( S$ B
  佛就问这一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个人和你一起来呀?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么一讲的时候,这比丘就说了:‘我从波罗脂国来的,到这儿的路程很远,中间经过一个地方,根本就没有水喝。后来发现一点点水在头骨里,我就喝了一点。我有一个同参,他看见那水里边有虫子,他就不喝,所以他就渴死了。这是他和佛没有缘,所以渴死了也没有见着佛,这个人是太执着,执着心太厉害了。’% Z# {( s5 p' i3 E% k
  
; O- [% }  A# R6 u  佛听他说完之后,就叫这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说:‘他在当天就升天了,升天得到天人的这种寿命是很长的。他又到我这个法会来,我给他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是愚痴,其实你自己真正是愚痴。你不守佛的戒律,你虽然来见我,也等于没有见一样的,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你不持戒律。’: l" c' ^+ }5 m. X! ?9 {7 J- G
  
- k& u( I/ v! `" v" ?5 |, H  那么由这一件事看来,你就是在佛的面前,或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你不依照佛的戒律修行,你就在佛的旁边,也等于没有见佛是一样的。
6 u7 G$ d; F/ L. z0 {& i   2 {2 c& W- c% [) ]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 n/ s' u) L* E5 W% k% w1 f  
; Z* l; f3 r8 y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 I* m) ?1 X' C/ I2 L* e, W  
  w! m0 W( _, ^  ‘佛问沙门’:佛故意设一个问答,这问题本来佛不需要问旁人,并不是连佛都不明白这问题,要问问其他的沙门,好令自己明白,不是的!佛知道,人不知这人命有多长的时间,所以佛就问一个沙门说了,‘人命在几间’:你说人命有多长的时间呢?有几许的时间呢?‘对曰’:这沙门对佛就说了,‘数日间’:大约人命几天就会死了,不是很长的。‘佛言’:佛对这沙门说,‘子未知道’:你没有明白道,你还不懂啊!! A8 H& s6 @  Q4 K9 H
   & Y! U' S& ~4 E" t! }! G- X( J
  ‘复问一沙门’:又问另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人这生命有多长的时间呢?‘对曰’:这沙门对佛就说了,‘饭食间’:就是说在吃顿饭的时间里,人的寿命就会没有了。‘佛言’:佛对这个人说,‘子未知道’:你还没明白道啊!% {9 d. x( m2 s/ b
  
: n5 A; y  n$ z$ M3 o2 [/ O3 D  ‘复问一沙门’:又问另外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人命在几许的时间会没有了?‘对曰’:这人对佛说,‘呼吸间’:人的寿命就在呼吸之间。‘佛言’:佛对他说了,‘善哉’:真好得很!你是明白了。‘子知道矣’:你是明白这道了。: Z6 P; i, Z! F# \0 p6 P6 f" Q
   : o% r+ v- c2 r  e* r( _% Z, g
  在以前印度有一个国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0: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相信外道,外道修种种的苦行,好像:有的持牛戒的,有的持狗戒的,有的以灰涂身的,有的睡钉子床的,修种种的苦行,修种种瑜珈的苦行。相对地,佛法里,比丘修道是很容易的,不修这种种的苦行。所以这国王就问佛的弟子说:‘我相信外道他们所修的这种种苦行,他们还都不能断淫欲心,那么比丘这么随便,这淫欲心和烦恼,怎么能断呢?这根本就断不了的!’3 P+ v5 l2 x( Q/ w$ @9 w# V* R- N: j
  
& D9 z, W/ I2 j! y. r  有一个法师就答覆这国王说:‘你可以在监狱里提一个应该处死的人来,对这人讲:“我给你一碗油,你用两手拿着,在大街上游行。你游行市街时,如果洒了一滴油,就把你杀了;如果一滴油也不洒,回来就不杀你,把你放了。”那么这时候,你可以预备一些奏音乐的美女,在市街上奏音乐。等这个应该要死的人游完了街,你看看他这油洒了没洒?如果他的油洒了,当然就要被杀了。油,若一滴也没有洒,你问他在这街上都看到些什么?看他怎么样说!’2 h! x( {0 _3 d! |
   $ u0 n) D7 e0 a1 g2 Y
  国王就照样办了,提出一个应该被杀的人,就对他说明白:‘今天应该把你杀了,但是现在我给你一个不死的机会,怎么样呢?你必须去游街。游街时,我给你一碗油,你用两手端着,这油若是一滴也不流出来,不洒出去,那么回来就不杀你。若是洒了一滴油,回来还是照常把你杀了,你去试一试!’
% a% M. C$ R4 L* W* ?  
! k* K) \( w) j5 K2 T" V  于是乎,就这么样做。市街都游完了,回来一看,碗里边的油果然一滴也没有洒。国王就问了:‘你在这市的大街上,你都见过什么东西啊?’这犯罪的人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就只看见这油,我时时刻刻都保护这油,不教它洒了。我除了看见这碗里的油,旁的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 Q2 C9 {1 e4 Z$ l5 r
  
, m% P6 w' R: v( E9 \  国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位法师就告诉他‘这就是譬如那出家的沙门,他因为看这生死的问题事大,所以他没有时间来生淫欲的念头。他想要了生死,就好像那要死的人,如果流出一滴油,有了一点烦恼,那他就死了。出家的沙门也就是这样子,为什么他能断淫欲呢?就因为他把这生死的问题看重了;外道为什么不能断淫欲呢?就因为他不明白生死,不懂得这个生死是一种大的事情,所以他不能断淫欲。’我们修道为什么那个淫欲心不断呢?也就因为你没有真正地认识生死无常就来了。你若知道生死无常就要来了,你就没有时间来打淫欲的妄想,没有时间生这种淫欲的烦恼了。' I4 U. p5 \; M6 o" _% _* ]
   & z3 u; Z" ~( o1 Q  W- \
  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 U  o" ]8 r% J
  
0 P4 W; B( a' _! W' K/ d6 Z4 ?: w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 i. U4 j4 l2 w- h2 p# D+ k+ J  
) B5 Q7 w2 N7 x. Z  第三十九章是教人明白这佛经,一切都应该信受,不应该有分别大乘、小乘、顿、渐,或哪部经要紧,哪部经不要紧,生出这么多的分别心来。佛所说的经典总起来说,不超出权实两种,这权教也就是为实所说的,为实才说权教,这权教要是再把它说详细了,就是为的显出那实教来,所以这权实是不二的。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分别什么大小乘,所以我在洛杉矶对那个泰国的比丘说:‘本来佛法没有大乘、小乘这么多分别。因为佛教里出一些个执着的弟子,不想真正学佛法,所以就分大、分小,在佛教里做佛的一个不孝顺的弟子,也就是这个道理。’
* t/ h# |! U/ P( K" C  c9 w( S   3 l6 E+ e2 ~- ?5 Z
  ‘佛言’:佛说了,‘学佛道者’:你们各位学习佛道的人,‘佛所言说’:佛所说的这些经教,‘皆应信顺’:都应该信佛所说的经教,不应该有分别心。( X# }# K& z3 P( t3 j) \
  
- `% s2 o9 k+ w2 l; ~1 `! T  ‘譬如食蜜’:就好像吃蜜糖一样,‘中边皆甜’:蜜糖中间也是甜的,边上也是甜的,所以中边皆甜。‘吾经亦尔’:我所说的经典也都是这样子,都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要教化众生,皆共成佛道,都是这个道理。
5 [0 v, x: [% }, u: w  
- Q. N3 B3 E. f4 J1 s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 n7 }) J; {3 H  _* D# ^  
, p: u9 V8 @/ I# u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 b; }- q, F6 C6 p; ^   : E6 I$ H1 n& x' E* Z
  第四十章说明白了人修行啊,修道是在这个心,而不在形式上。你心若不在这道上,就是注重外边表面的工作,那就和拉磨的牛一样。推磨的牛推来推去,一天一天地在这儿推,也走不出去这磨坊。
9 h6 k7 x: m9 u  ]% x& X- n- X   8 I; ^2 T* V2 G
  ‘佛言’:佛说,‘沙门行道’:比丘修行无上道,‘无如磨牛’:你不要像推磨的牛那样子,在磨坊里磨来磨去,磨去磨来,都是在那磨坊里走,走不出去那磨坊外。‘身虽行道,心道不行’:你身虽然在表面上修行这个道。在外表上,又拜佛、又念经、又持咒,但是你心里不做这些工作,你心里不注意这些修行。
% u. _/ F3 r4 D* Q7 t' v  
4 B2 n+ g* Z. ~, B  ‘心道若行’:你心里若真能修道的话,你专一修道,在那儿不打妄想,你能常常在这定中,‘何用行道’:那你何用行道?你就是不修道也可以了。" ]/ i( o* ^$ `% ~& ?  Y
   7 p0 y. N  N6 Z7 f
  这就言其你能把你的心降伏住。你心里若是不打这淫欲的妄想,那是降伏其心了。你若尽打淫欲的妄想,外边虽然装模作样的,好像很老实的一个人,但里边很不老实,心里头尽打这些淫欲的妄想,那就是外边怎么样好,也没有用的。, w5 t+ n; E# D$ v
   4 i0 b8 z$ p$ b" E* y# W4 y
  所以修行要注重在这个心,你降伏其心了,那你很快就会证果;你若不降伏其心,尽打这淫欲的妄想,那就像牛推磨似的,在那儿磨来磨去,很辛苦的,但是也跑不了,也出不去这磨坊。
% k6 i5 \4 U4 \3 _7 K* z7 S9 O+ U  ~   0 Y) x1 a. f/ B: v- q5 o0 M" l4 I# J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5 B  ~/ O5 O4 a  O( i+ x  
' V2 t5 ?1 a  M1 X( Z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R) N. u% e9 S# j$ P
   1 i' ]  v+ v; v# }0 ?$ C
  第四十一章是佛告诉人,要直心修道,直心思惟道,要以念念想要出离这情欲,作自己的目的。情欲也就是淤泥,要出这淤泥。+ {; E$ }2 M4 I6 Q. Y, m+ J
   9 k: ?' x1 ]" s% b" \7 _5 i
  ‘佛言’:佛说,‘夫为道者’:我们大众啊,来修道的这些人。‘如牛负重’:就好像牛身上拖着很重的东西,‘行深泥中’:走对很深很深的泥里边,拔不出腿来。这腿拔上来,那腿又陷下去了;那腿拔出来,这腿又陷下去了。‘疲极,不敢左右顾视’:这条牛疲倦得很厉害:疲倦到极点了,连向左右看一看都不敢。‘出离淤泥’:出了这淤泥之后。‘乃可苏息’:才可以稍微松弛一点,稍微轻松一点。
1 \' z6 {4 w2 B& \7 ?   ' E+ A/ [' a  c5 \" `- X+ [1 y
  ‘沙门’:出家的沙门--比丘、比丘尼。‘当观’:应该观想,‘情欲甚于淤泥’:情欲的这种欲心,这淫欲的念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那淤泥还厉害。‘直心念道’:你要一心一意,只有一个直心来思念这个道,思念修道。‘可免苦矣’:才能免去淤泥陷溺的这种痛苦。
4 H# X1 m5 z9 k/ R# w( R     [  V  {- j0 p* g7 ~
  我在洛杉矶对他们讲,教他们好好地持戒。把情欲都停止了,不要抽菸、不要喝酒、不要吃毒药,就是这样讲得很短的。你有没有精神把你那笔记写出来给他们看看?
8 X& T% P/ U) u3 L  
$ s  }* B% P" w: A7 \  q0 K  还有他们在那儿在烧头上的戒疤,那真是比在地狱里的火山地狱都痛苦的。他们也不会烧戒疤,用纸把那香粉卷起来,卷得好像一条香菸似的那么样子,放到头上来烧。烧时,它这东西点着了一下,它又不着了;点着,它又熄了;熄了又点。一个人烧两个戒疤,或者烧三个,大约最少要用三百条火柴,用好几百条火柴。划了,点;点了,灭了;再划了,再点。尽烧戒疤这时间大约就有一个半钟头,用了那么多的时间,统统也没有烧几个。我看看!啊,两个、三个、五个、六个、七个,统统只烧七个戒疤,是不是啊?只有七个,七个烧了有一个半钟头。3 v: m4 i) c  q+ L
  
" c1 K4 d' z, A! x0 G: G% ~/ A0 L  在这儿我们烧戒疤,是用香焙成香炭点着。你们做的已经都不好了,点的那是生的香,没有把它焙成香炭,就用那生的香,把人烧得很辛苦的。有一个做律师的,烧得咬着牙,他说:‘哎呀j哎呀!哎呀!’念阿弥陀佛也念不出来了;有个女的烧得就流眼水,和我这个弟子差不多。那天她已经也烧得不好,那香炭焙得不太好。若焙得好,这香很快很快就烧过去了,烧过去就不那么痛了。那香炭若焙得不好,就烧得痛得很厉害。
7 q; b0 x9 Y+ q$ f0 W  
3 P' j1 O. b- y' }  这是我在那儿看见的情形,这看着真是很外行的。然后有一个人说越南都是那样子的,我不相信越南是那样子。在越南或者和尚都不烧戒疤的,他们看中国和尚烧戒疤,他也来烧;但又不知怎么烧法,他的想像中大约就是拿香粉,用纸把它卷上来烧,其实完全不是的。& e+ `. L$ x& k$ N& _. ^7 R
   5 [/ J  C7 u$ D" Q9 R
  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 ?6 o. b# ?8 f  [# B+ u5 a# \
     r3 V+ D4 l! l, u6 p' J# x, p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
! R3 C7 n4 F: a9 r% ?; j$ z   5 d8 r# u4 g2 Y
  这第四十二章,最后说明了佛他平等观察一切诸法,破一切众生的这种执着。我们人间一百年,在忉利天只是一昼夜;这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劫,在极乐世界也只是一昼夜。所以我们一切一切没有什么是真的,都是虚妄的,所以‘佛言’:佛才说,‘吾视王侯之位’:王,是国王;侯,是诸侯。诸侯就是比皇帝小一点的,皇帝就譬如总统,诸侯就譬如省长,这都是很尊贵的、很高贵的。可是佛看这国王和诸侯的地位,‘如过隙尘’:就好像空隙中的尘那样,它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没有什么可执着的,所以说就像过隙尘。' k- q: ?# r3 z! X3 [/ }2 z- k
     H4 j5 h6 N2 @
  ‘视金玉之宝’:看金子和玉石这种宝贵的东西,‘如瓦砾’:就好像看瓦砾似的,就像那破瓦似的。那房上的瓦坏了,就叫瓦砾。‘视纨素之服’:纨素之服就是最美丽的这种衣服,‘如敝帛’:就好像那烂棉花一样的,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视大千界’:佛看这三千大千世界,‘如一诃子’:就好像一个诃子那么大,那诃子是很小的一个东西。(编按:诃子是诃黎勒树的果实,如橄榄大。)
2 b, X$ F) Y  W  
0 V$ }5 x/ ^- f  ‘视阿耨池水’:阿耨池那里头的水本来是很多的,但是佛看见这水,‘如涂足油’:就好像涂足油,像擦脚的油那么多,不是很多的,这些道理说出来,就是教人离开这个执着,你不要看什么都看得那么认真,那么执着;你一执着,一放不下,那就不会成就道业。5 z# O; u" |5 Z2 ~/ P- b: A. D( |
   + N6 O* b5 h* X0 x! w& S  ]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歹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 u* O7 p$ [  _3 S' R4 R: x: j   / ~$ [: W% f0 i/ S: O
  天上所用的一切器皿,都是用七宝所造成的。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在极乐世界,这个地都是黄金所成就的。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就连我们这个地也都变成琉璃,但是我们现在这是瓦石成的地,所以是很粗的。那么所有一切万事万物,你看它是好,它就会是好;你想它是坏,那么就随心所变。一切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在你自己这个真心里所现出来的,所以你就不要被虚妄所迷住。什么是虚妄呢?这一切外相都是虚妄,唯有你自己的本性那才是真实的,所以人不要执妄迷真,执着这个妄,把真的都忘了。
8 f+ Q0 b6 m) m& S  
$ T( A" n7 g- M( ~3 N" y  佛说了方便门,这方便门是诸佛所设出来的三乘法门,有声闻、缘觉、菩萨这种的方便法。众生若依这种法修行,就能证果,能成佛。在佛来讲,这方便法就是为实施权,为实法来施这权教。所以佛说像化宝聚似的,是变化的一种宝聚。
  Z. l, F) f8 V. D8 y   ' {/ Z( d" ^3 [' q* j
  在这无上乘而言,佛看这无上乘,无上乘本来是真实的,可是啊!也是众生自性里头本具的一种理。没有在众生的心外边,都是在众生的心里边,所以才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菩提圆满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说,佛看这无上乘就像梦里头的金帛似的,在梦里头的这些金银,本来都是虚妄的。: E! B& \# N1 V# `. K. p1 e& q7 e
  
  }! G! h( ?% Q6 o( C  所有一切的佛道都是对凡夫来说的,若没有凡夫,这佛道也就没有用了,所以才说无为。这无为法无起灭,也没有一个生起,也没有一个寂灭。不是实在的,不实如空华。所以说,佛观佛道如空华似的,像空中华。; k& U. Q0 t' o5 D) ~' ]
   $ i" n" I" G9 y4 ?/ r7 E
  再说这须弥山哪,它是超出大海的上边,无论什么风浪,也不能漂动它。那么,人修禅定要有一种定,就好像须弥山这么不动似的。本来就是说这须弥山,也没有什么真实的法可得,不过就是举出一个譬喻而已。你真要是证得果了,把一切也都空了。  C" i( N0 n+ W0 ?# M) S3 {
  
2 }7 t( S* D+ I8 a/ u" B  所以才说,‘视方便门,如化宝聚’:佛看这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的方便法门,如化宝聚,就像变化的宝贝聚到一起一样。‘视无上乘,如梦金帛’:看无上的大乘法,就好像在梦里看见这个金银财宝一样。‘视佛道,如眼前华’:佛观想这佛道,也就好像眼前华似的,没有真实的。3 u5 S2 b, F$ X7 S
  
; E1 v6 j# x, L+ Z  ‘视禅定,如须弥柱’:视这禅定,就好像那须弥山,出于海而不摇动是一样的。‘视涅槃,如昼夕寤’:看这涅槃的法门,就好像白天、晚间都醒着,没有睡觉似的。‘视倒正,如六龙舞’:视这颠倒和正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0: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好像六条龙那么乱舞是一样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你一颠倒,随着六尘境界转,那就好像六龙舞似的。$ x7 D# h2 j8 s3 F- o# D
   # U/ e2 L7 O) w5 s; V# k
  ‘视平等,如一真地’:看那平等法门,如一真地,这是真实的地。‘视兴化,如四时木’:他看兴化这个佛法,弘扬佛法,就好像那四时的树木似的。到春天,它就生出来了;到夏天:它就长;到秋天,它就落叶了;到冬天,它又枯槁了,和这四时的木是一样的。所以,要兴隆佛法也有一个时候的。
+ P0 s' e: Q" f   / n# W# H4 N! x) J8 _
  佛这种说法,就是教人不要执着一切,你凡是有所执着,就不能得到人空、法空。人空,把人也没有了;法空,把法也没有了。本来人也不空,法也没有空,一般凡夫来看,这是有人、有法。你若是想证果,到圣人的果位,你必须要把这人也看空了,法也看空了,这样人空、法空,人的执也没有了,法的执也没有了,这两种执着没有了,就破这一切的执着,得到一切的空理,所以人也空了,法也空了。你人若不空,不能证圣果;你法若不空,不能得到圣人的智慧’。
7 I- B+ `( E9 G, S0 B1 _2 f  
/ j0 J0 V3 l2 ?& O# _  所以佛说这一段文,是教人把一切一切妄想执着都要放下;你能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的自在;得到真正的自在,那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得到真正的自由,你愿意活着,就活着;愿意死,就死。来去自由,行动自由,一切一切都得到自由了,这是真正的自由,不是皮毛上的自由。
) `+ n( i3 A1 V7 z/ V: z# d* E% K(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3 12:42 , Processed in 0.1002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