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827|回复: 46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3 19: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x# G9 G6 A" m; \0 _- U8 x2 {+ R
1 `- F( u! {7 ^- R+ V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一集)  2012/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1
$ i* z! ~7 R* e1 y
) ]+ J; V3 e# q5 o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为什么我们要在学习《无量寿经》的同时还要学习这部书?这部书是道家专门讲因果报应的教材,印光大师生前对这部书是十分的推崇。《汇编》是《太上感应篇》的批注,《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而《汇编》却是非常的详尽,把因果报应的事、理都讲得非常透彻和详尽,对于我们认识因果的真相,对于我们改过迁善、净化心地有大利益。我们现在跟着师父上人学习《无量寿经》,而我本人也发心专修专弘《无量寿经》,但是要想在《无量寿经》上有所成就,这一生能往生净土,我们不能够轻忽了心地,心地要纯净纯善。所以师父上人提倡要求我们净业学人必须要扎好儒释道三个根,儒之根是《弟子规》,道家之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之根是《十善业道经》。而三部里头《感应篇》就是专讲因果,在这三部书里头,可以说对于人改过迁善来讲,效果最佳,它让我们直接修心地。做为净土的助行,也是我们学佛的基础,成佛作祖也离不开因果的学习。因此它跟我们学习《无量寿经》绝对不会违背,反而相辅相成,没有《感应篇》这个根,学净土、学《无量寿经》不可能成就。它也是我们持戒的基础。所以师父老人家极力的提倡,过去印光大师也极力的提倡。而我自己也觉得自己的根还不够,愿跟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来扎这个根,希望我们这一生有大成就。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部书的第一个原因,对于自利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教材,必不可少。3 V! B* H% Q& i/ H

: [( a5 d! z. I/ A* @  第二个原因是挽救世道人心的需要,这是利他心。我们现在看到整个世界人心都坏了,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甚至造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能不能够挽救人心?人心要是不回头,那果报就很惨,必定是遭来天灾人祸。现在社会上这个混乱的局面,还有各种灾难日益频繁,这个灾难的根源是在人心。怎么拯救人心?印光大师当年就说到,除了因果教育以外,别无良策。因果教育是全社会的人、从小到老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必须学习的,全民能改心,社会风气才能转过来,灾难就得以化解,太平盛世才可能再次出现,佛法才能够兴旺。所以印光大师讲,即使圣贤佛菩萨出世,也唯有用因果教育才能挽救这个世道。* w; h/ Y; }3 F
$ ~' a: y( o9 ?6 f- ~, s7 X
  我们最近学习了印光大师关于家庭教育的开示,是一位欣猒居士编辑的,书名是《天下太平之根本》,我们师父非常的赞赏,说这是《印光大师文钞》的精华。印祖特别强调要令天下太平(我们现在讲世界和谐),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因果教育,尤其是《太上感应篇》。这部《太上感应篇》,印祖是提倡,他在《文钞.覆金益平居士书》里头就讲到,「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儿女从小,小到什么时候?刚刚懂一点事,会讲话了,就应该教他念,教他认字就从认《感应篇》开始,然后把它背熟,每天背三遍、五遍。至少得念一遍,而且尽此一生来念,当作日课。
, h! w. a6 k' j0 R$ I) b. `& L0 {, p9 b- ^0 B: A; p3 O
  过去彭际清居士家里世代就是读《感应篇》,奉为日课,所以家里代代出贤才。他们彭家曾经出过二位状元、一位探花,考上进士的非常多。彭际清本人也是进士,只是他没有去做官,他父亲是兵部尚书,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所以他家里很富裕,不用出来谋生。他就在家里学佛,在佛法里有大成就,这个成就,无论世法成就还是出世法成就,都是因为从小在因果教育上扎的根,这是德行。如果家家都能如此,那么儿女一定都能贤善,国家今后就有贤才,国家有贤才,何患不至太平也?人人都能做正人君子,这个社会风气自然就良善了,这是根本救世之道。% x1 T1 [" c2 O* k$ I6 f
+ {0 z6 L- z5 i4 v9 K/ l3 Y4 a$ n* ?
  所以我们响应印祖的号召,我们一起来认真的学习《太上感应篇》。《感应篇》过去我自己也学过,跟师父老人家听他讲《感应篇》,他讲的也是按照《汇编》讲,比较详尽。我自己也曾经讲过至少三遍《太上感应篇》,曾经一度也奉为日课,但是后来就没有继续。最近认真的学习了《天下太平之根本》这个小册子,又对《感应篇》重新重视。这是印光大师可以说是苦口婆心,强调又强调,修净业者不能够忽视,带动社会大家一起来学习。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父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圣贤、培养成正人君子,甚至为佛法培养弘法人才,这部《感应篇》就必须深入来学习。所以我们才重新把《感应篇》找出来,又重新每日做为日课,读诵受持。
  p2 {! M" }5 F) u4 c- @1 ?: Y1 I' o8 \. a. c9 w; B. b7 ~
  另外,认真的研究、深刻的思惟、细细的玩味,目的是为了认真的落实,所以我们采用《汇编》,这本书非常详尽,你看它这么厚,真正认认真真的学过一遍,你对《感应篇》因果报应之理、之事才能够有深刻的体会,根才扎得比较深。我估计要学完这一部,我们现在每个礼拜讲一次或两次,我们不需要急,反复的玩味、反复的读,每个礼拜讲一、二次,要讲完我估计可能都得三年。这三年当中我们就好好扎《太上感应篇》的根,我们不求快,我们求稳、求扎实。我过去一个很深重的毛病习气,就是不管做什么事,世法也好,佛法修学也好,都想求快、找快捷方式,想快速成就,结果学了二十年没有成就,学佛二十年可以说一事无成。现在这烦恼习气还是没有能够压伏住,为什么?就是因为不肯认真的去扎根,不肯老老实实做钝功夫,总想求快捷方式,实际上都绕远了,走弯路,把自己的大好光阴耽误了,最佳的学习时段错过了,今年四十,还好现在认识到自己的毛病习气,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们就不求快,这部《太上感应篇》就拿出三年时间,认认真真的把它学透,奠定一生修学的根基,咱们就做钝功夫。
& ^$ @5 \$ B+ M. C* w
' m# J# h. t" E& S1 @! r0 w  最好这一本东西把它熟读,能够背是最好,背不下来把它熟读,多次。尤其是年轻人,十几岁、二十几岁,记忆力好的,最好能把整部书背下来,用三年时间,能不能做到?完全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9: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你拿真心来学习,没有说不能成就,把它全背下来了,这个根就深了,这一生绝对不会走错路。在世法上你能成圣成贤,在佛法上你能够成佛作祖,这一部书就够了。而且这部书里头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教诲,是用文言文写的,文字十分优美,也不算晦涩难懂,可以说引经据典,儒释道精髓的学术都在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学到文言文,也可以学到儒释道的精华,全在这部书,一举多得。真正想学、好学者,这三年当中我们一起来学这个,你一定会有大成就。然后回过头来学《无量寿经》,或者兼学,我们一边听净公上人老和尚讲《无量寿经》,一边把这个做为我们的助修,正助双修,你成就会很大。
7 g) s' O9 t* ~
; w1 F6 p' N8 n' F+ k4 Y  因为这部书是大部头,我们如果是一句一句很细讲的话,那可能十年都讲不完,所以我们还是略讲。就都讲到,这部书我们从头到尾等于读一遍,细细的读,每一句、每一字来玩味,有的我会展开来分析,结合我们的生活修学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有的我们就用白话来解释一下就好了。我在这里不是大家的老师,没有这个德行、学问来教导大家,只是跟大家一起学、一起来读,在这个课堂上我们每周一次课或两次课,我们是正正式式的来读。平常你们在家里最好自己多读,反复读,读得遍数愈多愈好。所以要把心沉淀下来,把自己的那个心浮气躁的毛病习气放下。我自己就是心浮气躁,不肯来用钝功夫,这一回我们就对治这个毛病,我们就细细的、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来念这部书。也是学古文,师父让我们背一百篇古文,你用这部书足矣,选的都是古文精典里头的精华。: z( k9 J& L: K" ~4 \

3 n  M% [0 V9 y/ c% Q% N  p7 r& p5 U  我们开始来学习,刚才是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意义跟大家作了报告,也算是一个前言。底下我们开始来读,读之前我想先用印光大师的两段开示做为我们的总叙部分,还有这部《感应篇汇编》里头的一段序言,都可以做为我们的总叙部分。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要学这部书、怎么来学,学了之后会有什么好处、利益,更加深刻。我们首先来看
! ^  B1 z7 b' a. b& l7 P; T. M2 q' P
  【印光大师感应篇直讲序】
/ I, L0 ^: O  y# F% e" n* V. W
& A5 m, _6 \4 X, v9 A* _/ v; t  里头的一段开示,我做了一段节录,这是印祖当年为《感应篇直讲》这个小册子作的序文。《太上感应篇汇编》虽然老人家没有亲自作序,但是这个序是通用的,都是提倡我们学习《感应篇》,所以我们拿这个来做我们的总叙。我们来看这段文:* C  f1 y& B9 q7 z# \

0 Q) Z) c& _& d$ y% h  【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着。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
! H0 v7 Z* A9 v6 M9 J# Q
. e! v. Y% s3 O  这一段就讲我们人本性本善。佛家讲人皆有佛性,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把本性、佛性彰显出来,这个人就成圣成贤、成佛成菩萨。如果这个本性、佛性被埋没了,这就是凡夫。印祖说『对境涉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面对这些境界没有能够加以检察、反省、观照,所以毛病习气起现行,『起诸执着、好恶,种种情见』。好恶是分别也是执着,种种的情见这是属于烦恼、妄想,把我们的本性都埋没了,这种人比比皆是。下面说:
7 i/ Y0 a/ g1 D4 C
& i' [* z0 `5 X+ ]3 ?  【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其语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9 i& h- r  _, p, @+ _  E* Z2 J

. R* y4 e& K- E% I6 X, o  古来的圣人是成就的人,也就是已经把本性彰显出来,恢复性德了。看到凡夫本性还被埋没在烦恼当中,所以『各垂言教』,著书立说,给凡夫教导。只是希望,『冀』就是希望,希望人依之而修行,能够恢复我们的本性,这个『初』就是讲本性。所以圣教没别的,让我们恢复本性而已。圣贤都是过来人,教导我们这些没有觉悟的人,先觉觉后觉。这语言虽然多,你看儒释道的圣人垂训很多、经典很多,概括起来『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这是儒家四书《大学》里头一开端的一段话,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格」就是格斗,「物」是物欲,跟物欲格斗,才能够致良知,明自己的明德。这个「明德」是我们本性的性德,人人皆有,只是我们凡夫未明,没有彰显出来,现在要把它显明出来。止于至善,「至善」是没有丝毫的错误、没有烦恼,这完全是本性现前,成为圆满的完人,这是圣学的目标之所在。底下说:
# g6 I* W* c4 l$ W$ ?* Y; x" r1 b( i' w9 V8 a$ O
  【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
4 Y' J7 m  R" w3 ]" a/ A% Q2 c, q3 O- Y  D+ N) G# s1 {
  这印祖可谓是见理透彻。他所说的格物的解释跟朱熹朱夫子讲的不一样。朱子提倡格物,这个「格」是穷,当穷字讲,「物」是物之理,就是穷尽物之理。意思是要多学习,深入去研究,最后把宇宙万物之理都明白了,这叫格物,格物才能致知。这样的解释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做不到。为什么?有几个人能把宇宙万物的道理全部学懂了?难道没有通过这些学习就不能致良知吗?我们见到很多的那些没有文化的人、老实人,心地非常善良,他们也能致良知,但是他们没有学过,你问他宇宙万物之理他讲不出来。, u9 V: h4 g. p
8 J' i& I2 @- F0 `3 B
  所以格物不应该这样讲法,印祖这样讲就讲对了。这个『格』是『格斗』,像一个人跟『万人敌』,一人跟一万人作战,那真的是要具足勇猛不怯这种精神,而且拼死作战。这个「万人」就是讲我们的『物』,这个「物」是『烦恼妄想』,也就是俗称『人欲也』。人的这种欲望包括情执,欲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五大类。各人所贪爱的对象可能主要的不一样,有的人很爱财,有的人很爱色(这个色是男女之色),有的人很好名,有的人很贪吃,有的人很贪睡,每个人不一样,都叫人欲,本性里面没有,是我们的妄想习气,是烦恼。我们要跟它作战,这个格斗不是跟外人格斗,是跟自己的毛病习气格斗。, k* J+ f) R# P. B

( N% ?5 {/ J& N- |  习气毛病是很深,尤其是我们凡夫,特别是从小就没有认真接受过圣贤教育、扎根教育。像印光大师在《天下太平之根本》里头讲到的,从小就要熟读《感应篇》,而且要明白意思,大人要做好样子,教导孩子。我们没有去正式受过这样的教育,所以抵御烦恼的力量就很弱。现在学了佛,学是学了不少年,但是还降伏不住烦恼,格斗每战必输。譬如说瞋恚这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9: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属于烦恼。我过去性格是比较刚烈,很爱发脾气、暴躁。学了佛之后知道要痛改前非,虽然改,不容易,这习气老是起现行。学了二十年,一年一年的改,当然一年一年的进步,二十年之后这个习气的影子还在,虽然现在不怎么发脾气了,也不怎么跟人起冲突了,但是偶尔遇到不顺心的时候,感觉到有难过、有情绪、有抱怨、有不服气,这些念头起来,都属于瞋恚的习气。你就知道跟人欲格斗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真的是「一人与万人敌」,每战都输,可是输了之后还得战,愈战得愈猛,愈输得愈勇,你才可能最后战胜自己的烦恼妄想习气。就是印祖讲的,『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须具有『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怯」就是胆怯、退缩。你觉得这个习气我改不了了,算了,马马虎虎就这么过。这叫因循苟且,这叫自暴自弃。* h6 E6 Y3 S! L9 p, R
. v* Z6 l1 X2 Z7 C: j2 t5 N
  我们现在的时代这些众生哪个没有深重的习气?甚至哪个没曾造过地狱业?我自己想想我都造过不少!像我这个傲慢、瞋恚的习气就很重。傲慢是瞋恚的根,有傲慢一定会有瞋恚。傲慢有时自己都不觉得,表现出来待人没有礼貌、轻慢。做习惯了自己没感觉,实际上都是傲慢。等到能察觉了,这就很有进步了,察觉之后你要把它改掉,这要费一番功夫。有时候自己会很痛苦,我怎么就改不了这种习气?怎么就犯了又犯,犯了又犯,千百次都还在犯?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没有信心。
. }+ ~6 ^0 o, h: {. x! U+ t
" |* k5 }! {7 u+ i" B( K  我记得十年前,我在澳洲昆士兰大学教书,常常到图文巴净宗学院亲近师父上人。有一天中午吃完饭,我们还坐在饭桌上,我就向师父上人请教一个问题:自己觉得很感叹、很感慨,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想改老是改不了。无数次的在佛菩萨面前发愿要痛改前非,结果发了愿没多久,又犯了;犯了之后自己忏悔,又发愿从今以后不能再干了,结果没多久又犯。如是千百次在那周折,搞得自己都在怀疑,师父讲不能够欺骗佛菩萨,你在佛菩萨面前发愿说要改过自新,最后还犯,泥塑木雕的佛菩萨你都骗,你看你这什么居心!所以自己觉得很痛苦,自己不是真想骗佛菩萨,怎么就做出欺骗佛菩萨的行为来?所以我来向师父请问,师父说要真干,我现在倒怀疑我自己到底有没有真干?真的有点想退心了。师父上人当时很慈悲,跟我说了一句话,说「你这样就是真干了」。我这一听眼泪就掉下来了,佛菩萨真是慈悲,知道我们众生业障深重,烦恼习气知道要改还改不了,业障多深重,所以鼓励我们,让我们不退心,让我们重新生起跟烦恼习气作斗争的勇气。
% C2 ]5 y4 g' Z( K& W; M* c* T% O2 ?
  这里讲「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所以这要耐磨才行,这个格物就是磨自己的习气,可能深重的习气得磨个十年、二十年才有实效,但是要磨。像把铁杵磨成针那样的劲头,非得把习气毛病磨干净,这就是大勇,否则你『心随物转』了。「物」是外面的境界,用物来代表所有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你见到这些境界起了烦恼,叫「心随物转」,这怎么能格物呢?这个格还有正的意思,叫格正。怎么才叫格物?让这些物质境界、人事境界都能正过来,那要你心正,心正了境界就正,境随心转。所以,当我们发现我们周围的人事境界没有能转过来,我们自己要忏悔反省,肯定我们的心还不够正,肯定是烦恼习气没改,所以招感这样的境界,这就是感应之理。下面:  S& R& l$ d4 W, R

( p9 H- b- U3 C$ a& C3 A( s4 U  【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 j; t- v: v' f) c

# m8 Q. `3 v* K" w; I9 N  讲完格物,印祖给我们解释致知,这《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过去讲《大学》的时候用蕅益大师的批注,知道三纲八目其实就是一,从一体分成三纲八目,不是真有三个、八个,就是三个面、八个面让我们理解怎么来修学。而一样成就了,所有都成就,格物成就了,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成就,一即一切,有一样没成就都没成就。换句话说,你自己烦恼习气不能降伏,你想治国平天下,叫没门、叫打妄想,家也不可能齐,你家里人还跟你闹矛盾,因为你自己没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没修身。
  I+ K+ h9 q7 O8 E; Q6 r' x9 M% t* M0 H) {' f* {
  这个致知是推广、扩充我们的良知,推极扩充。良知人人本有,良知就是我们讲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推极、扩充这个良知,把它扩充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处处都致良知。「致」就是用我们的良知去待人、处事、接物。这个『知』不是知识,它不是学来的,你本性本有,即是『吾人本具』的,本来具有的,不是外来的。『爱亲敬兄之良知』,爱亲是孝,敬兄是悌,孝悌代表了性德,性德就是良知。孝是根本,以孝心对父母亲就是爱亲,对兄长就是敬,对弟弟就是对他的关怀。扩展到五伦关系就是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都是良知的作用。扩展到事上,一切恭敬,不管你做什么事,大事、小事都恭恭敬敬、认认真真、绝不马虎,这就是致良知。对一切物都爱惜,摆放整整齐齐,使用非常的爱护,让它的寿命长久一些。一切恭敬,这就是致良知。这个良知不是从教、从学才有,就不是别人教你的,也不是你学来的,你本来就有。因此所谓大学之道没有别的,不是从外面得到什么知识,是把你本性中本有的德能、良知、本善恢复出来而已。那么格物就非常重要了,关键就是格物,致知在格物。下面一段:' I; w' i# |: O8 P

% [2 O- E: e9 g) c9 o' g  【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
; F4 f& v. B4 R9 Q. K6 R% Z( Z, H0 h( E8 `5 f( b
  这里讲然而『常人』,这就是讲凡人,没有觉悟的人,在日用平常待人处事接物当中,没有加以『省察检点』,没能关照自己的毛病习气,就是你的心收不回来,所以在境界当中就『随物所转』。『从兹』就是从此,就随物所转,你心没控制好、没收好,心就跑到境界上攀缘,心一跑就被烦恼所转,良知就失去了。『或』就是有时,『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也失掉了,其实那个『失』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没有了,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9: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祸的门就开了。这个根源给我们揭发出来了,心起于善,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吉凶祸福的原理给我们讲得再透彻不过了,「明若观火」,太明白了,明得像观火一样那么明,让我们也心地光明起来了,依之而修行,必然能够有很快的成效。6 Q1 D0 y% T8 t& ]8 t

4 e3 N$ h2 o/ v  a, i, ?  【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
& J3 R1 X' T" m  y9 }% O, z3 ?2 v+ K( N* u5 f" C0 N6 x: v& l
  『愚人不肯为善』,换句话说,不肯行善的是愚痴的人、蠢人,聪明人知道善必有善报,乐意行善,为善最乐。愚人反过来『任意作恶』,这都是自私自利的心使之然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人则善,为己则恶。自私自利的心就是恶的根源,有自私自利那肯定会造恶,自然想到自己就不想别人,他就不肯去作善了。要凡人放下自私自利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用问别人,想想自己,自己的自私自利有没有放下?你细细想,你只要有贪瞋痴慢,那就是你有自私自利;没有自私自利,你不可能起贪瞋痴。$ x: e. |  s; h, Q+ E' ~

! G! h- y  s! P+ ]/ Z  你要知道,自私自利反而是『失大利益,得大祸殃』,对你一点利益都没有。你以为自私就自利吗?自私是自害,不是自利,利人才是自利。行善积德必有善报,作恶必有祸殃,灾祸、灾殃都来了。这个道理明白了,『敢不勉为良善?』岂敢不努力的去行善?『以期』,以期望,『祸灭福集』,灾祸都消灭掉,福报都能够聚集,集福消灾。《太上感应篇》教你的就是集福消灾之道。所以『由是言之』,从这里讲这本书利益人太深了,让人能够消灾得福。这个福,小则你得顺利、平安、吉祥,大则开智慧、断烦恼、成圣成贤、成佛,这个大福报全是可以从《感应篇》得到。下来:
' j( [8 `- |: ~7 L* o# h- X: |! [! m
: T1 g: N! _* i$ @  【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潜修焉。清长洲彭凝祉。少奉此书。以迄荣膺殿撰。位登尚书后。尚日读此书。兼写以送人。题名为元宰必读书。又释之曰。非谓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其发挥可谓透彻之极。然见仁见智。各随其人之性质。】! |0 `& E, ^: z" j/ T( w

  c0 O! i3 B" \% H$ f  这一段讲到古来的大儒,很多都依这部《太上感应篇》来修行。潜,是沉,深沉,沉潜修行,修行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夫,这是潜修。所以不要说这是一篇道家的文章,学儒的不必学、学佛的不必学,错了,这是没有见识的人才会说这个话,古来的大儒、佛门的大德都多『依此而潜修』。
0 B$ [) R8 G& s
: b9 t7 u$ {7 T" K  w7 Z9 g4 `  这里印祖举了一个例子。在清朝,长洲彭凝祉先生,当时做了高官,大儒,从小就奉读此书,也依此为日课,天天念,天天对照反省自己。古时候人用「功过格」就是拿《感应篇》,现在我们这个「感应篇功过格」也编成一个文档,网上有,可以下载,大家不妨拿来对照反省自己。这位彭凝祉先生用《感应篇》来修行。『以迄』,「迄」是直至。直至『荣膺殿撰』,就是能够面见皇帝参加殿试,这是考进士,「荣膺殿撰」就是考取了状元,「膺」就是获得这样的荣誉,考上了状元。后来『位登尚书』,还做了大官,「尚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部长。古时候部没有那么多,一般就是六个部,归宰相管,宰相就是现在的总理,底下六个部,不像现在好多部,所以过去的尚书权力比现在部长还大,可以说做为副总理级的人物,『尚日读此书』,还天天读这部《太上感应篇》。而且还抄写送人流通,书面上题写『元宰必读书』五个字,「元」是状元,「宰」是宰相,状元宰相必读的书。彭凝祉先生又解释说,『非谓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不是说你读了这本书你就能够当状元、宰相,当然不可能,你得依之而修,修到福报够了才有可能;但是你当了状元、宰相,也不能够不读这部书,而且不读这部书,不依之修行、断恶修善,你也没那个福报当的上状元、宰相。所以彭凝祉当了高官还天天读此书,天天改过自新不至于堕落。当了高官,高名厚利现前,很容易迷,所以这本书应该摆在案头。现在印成一个袖珍本,随时拿着,到哪里都带着,天天读,一天最好读三遍(印光大师讲的三遍或五遍),终身奉行。很容易就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就方便了,天天背三遍。
1 {2 B4 m$ p$ _1 k% v3 F! A' V% p3 N/ N. v5 e6 L% x, D
  所以彭凝祉先生讲的道理『发挥』得『透澈之极』。然而『见仁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读这篇文章见解有高低不同。『各随其人之性质』,「性」是根性,「质」是他的质地,就是他的天资、资质,有些人比较聪明、聪颖,有些人比较钝,但是读总是有好处。见解高低虽不同,但是肯定是有好处,资质高的、根性利的,读了之后他能开悟、能成佛作祖;根性差的,也可做当代的正人君子,不至于堕落,不会临终还堕三途。我们修净土法门希望念佛往生,读这篇文章保得住我们做善男子、善女人,只要一念回心求生净土,十念必生。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念佛就不可靠了。为什么?你的心不是善心,不是善心念佛,边念佛还边造恶,不相应,不相应就往生不了。极乐世界全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不认真学这篇文章难保自己可以做善人,更何谈上善之人?这篇文章做到极处,你可以做上善人,你就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印祖下面又说:% c. h1 r; G* U7 F$ f$ Y
7 x" \, m4 q( T2 f0 O
  【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
& y# l4 {) ^/ ?( }5 H4 x
9 j6 b3 w" q3 M0 n# E3 i) z% q  这篇文章《感应篇》,『究极而论』,这是道家为了帮助人成仙要修的。所以要成仙也要断恶修善,把心地修得纯净纯善才可能成仙,还有不善不能成仙。成仙包括生天享天福,这都是要修五戒十善,而且还要很高分。但我们学佛的同修,要求生净土,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要『以大菩提心行之』。我们修《太上感应篇》不是为了成仙,我们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什么?广度众生。往生净土是为了广度众生,要发起这个大菩提心。那么我们来以《感应篇》做为我们的修行准则,做为我们修行的戒律,一定『可以超凡入圣』,这个「圣」是讲作佛、作菩萨,『了生脱死』,出离六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9: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甚至『断三惑以证法身』,这是更高了。「三惑」是三种烦恼,第一种见思惑,见思烦恼;第二种尘沙烦恼;第三种无明烦恼。三惑都断尽了,法身就圆满现前,就成佛了。换句话说,修《感应篇》能让你修成佛,圆满福慧『以成佛道』。. n9 m' b( [6 q- T; {$ K
) g3 A$ ^/ ]2 z5 S8 F% k  f& {
  所以我们学这篇文章,不能把它当作道家一般修身的典籍,要把它当作我们成佛的基础教材,是往生净土必读书,不光是元宰必读书,是往生净土必读书,它是我们学《无量寿经》的最好补充教材。《无量寿经》也讲很多因果,尤其是「三十五品」,但是讲的还是不如《感应篇》详尽,我们应该拿来结合着来学习,这样能成佛道,更何况成仙。如果你不想成佛、不想往生,想成仙,行,想生天也行,想做好人也行,这都是叫小果。你要发小的心量,那就做小果,也行;你要发大心,「我要成佛度众生」,也行,看你自己心量、看你自己的志向。当然成佛是最好的,最圆满。为什么说可以帮助你成佛?因为成佛没别的,就是把你那些障碍佛性的染污洗干净,那染污就是烦恼习气。用什么来洗?就用《太上感应篇》就能洗干净,妄尘洗净了,心性就显明,那就成佛了。. X4 H7 G% c: D! |. r
8 [* [, }5 r' e8 @4 O0 j- ]
  【此书批注甚多。唯清。元和。惠栋之笺注。最为精深宏畅。惜非博学之士不能阅。次则汇编。实为雅俗同观之最上善本。】
1 K% W# ^7 {, d5 g9 v5 t' K  s6 C! y! \! m3 l" \) i1 ?1 P
  后边的文字我们就略掉。《感应篇》这本书批注古来很多,为什么多?就可见得古人重视学习这部书,大力的弘扬、流通这部书,所以做这么多的批注都是鼓励人学习这部书,依此而修行。古人批注当中,印祖推出三位,唯清、元和、惠栋的笺注,他们的批注『最为精深宏畅』。「精」是讲道理精妙幽深,「宏」是讲博大,是讲的心量,「畅」是讲流畅的文字,所以这些批注都是很好的著作,博大精深,文字优美而流畅。但是因为古人学问很深、很博大,所以他们的批注一般人未必能够领会,『非博学之士』不能读。这等于是你有一定基础之后,你深入,可以用他们的批注。/ X( R: r1 ^6 B' W# F+ m
* x' ]% L" h7 a
  现在对我们一般同修来讲,不是专学《感应篇》,只是把它做为我们一个助行的教材,那么《汇编》是最好的,『实为雅俗同观之最上善本』,这是印祖的鉴定。你看印光大师读的书就可见得有多少了,就一篇《感应篇》,批注都读遍了,所以他才能说出来《汇编》是最好的批注。「雅俗同观」,博学的人读不会觉得腻味,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学也不会觉得高深,太高深莫测没办法接受。换句话说,这一部书的这部批注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都合适,它是「最上善本」,最好的书、最好的批注。我们就用这本书来做为我们学习《感应篇》的批注。这是印祖在《感应篇直讲》序文里头谈到为什么我们要学《感应篇》,也提倡这部《汇编》。
3 z7 b# H' L, O. i' X6 q
( i0 w& p* S2 A  U  另外,在「覆四川谢诚明居士书」里面又提到:「《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这部批注是古今注《感应篇》之冠,「冠」就是第一、最好。「文理俱佳」,文是文字,理是讲道理,俱佳,都好,这是部好书。所以学道理、学因果这是最好的书,你要学文字、学语言这也是最好的书。师父上人要求我们不仅要扎德行的根,就是三个根,还要扎文字的根,要熟读一百篇古文,这部批注可以说是最好的了,你把这本书熟读甚至背诵,你文言文就全没问题了。整部书都是好的文字,都是古来大德经过细细推敲琢磨而后形成的,所以能传世。所以这是一举双得。如果,『俾』就是使人,『熟读而详审』,详细的审阅,就是细细的读,然后去依之修行,『则人人可以做良民』,每个人都可以做良民。为什么?因为本性都本善,用这部书就能开显我们的本善。而且『人人可以了生死』,读这部书能帮你了生死,因为这批注里头也融合了佛家的道理,了生死的道理都讲到了。
: h2 N3 V: g# N# i+ a9 h9 f; c0 N. Q* F% e, p- y% n# L. u
  我们学了印祖的这些开示之后,我们就认真的来读这部书。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有这部书流通,是我们师父老人家亲自题字,网上也可以下载,最好我们的网络把这个书稿挂上去让大家可以随时下载,读著书来听,然后反复的读诵、吟咏,这是最好。在开讲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两篇序文,有一篇叫
! X9 k" n/ f. }
1 g4 M) ^9 e6 ~8 A3 @$ o  y2 U  【劝读感应篇汇编启】9 ~5 J  [, k6 X: f8 r% K, v
' s" s1 g9 W; r6 k6 p! y. b+ [
  这实际上是把过去的这些序文做了一个汇编,是序文的会集本,我们就把它拿来读一读。《感应篇汇编》是所有批注的会集本,《感应篇》是圣贤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这些教诲的会集本,全是汇集的,属于精华的精华。这篇『启』就是劝我们要读这部《感应篇汇编》。我们来读:7 T2 f9 _! C  b: i) V: o: H
6 }) Q) h: _+ S/ B- ^0 r
  【感应篇虽出道藏。而注中多引儒书佛经。读一书而得三教精义。一快事也。】" P2 K6 B9 n7 n, K
7 q2 U3 G7 K# M
  这篇《感应篇》虽然是出在《道藏》,道家的典籍,可是在批注当中是引用了『儒书佛经』,三家都引用了很多。所以读这一部书,一部《感应篇汇编》就得儒释道三教的精义,一举多得。所以这是『快事』,快事就是真是令人高兴。这是其一。
5 N, G: y; K, ?/ d3 v- F5 G6 r0 ~8 ~. i* @; ]& z
  【汇编乃汇集古今各种注本。详审决择。精益求精。而编辑成书者。故读汇编一书。已读尽感应篇注本矣。二快事也。】/ z& z- r6 s. p* \9 j

2 U+ w: ?3 ~) h: x$ W2 F, K% ]  这部批注也是会集。会集本实际上就是精华本,如果反对会集那太愚痴了。会集本就是『汇集古今各种注本』。会集的人下的真是真功夫,『详审决择』,详细的审阅各种注本,决择优劣,取其精华,那些不是那么特别重要的都舍掉了,所以『精益求精』。这部批注是精华之本、最善之本,这样来『编辑成书』的,所以读了这部书就等于《感应篇》所有的注本都读尽了。你看这多好,古人让我们省力了,我们不用读那么多批注,读一本就够了,读一本等于读了所有的本子。$ k3 S& H; {  e" A9 K' [/ |
1 J/ y2 \2 h- [+ l! d4 C
  【编者手眼。高出等伦。莫与为比。读者得此良导。心量以之而开拓。福缘以之而广植。三快事也。】, ]/ X0 P4 @* t, q6 P
5 z2 }& e  f' r. ^/ T5 N: b
  汇编这部书的人手眼高出平常人。『手眼』是讲他的见地、眼光、手段高出普通人。『莫与为比』,这个人一定是菩萨再来,可能不是一个人,是历朝历代这些大德发心来作,所以使读者读了这部书得到了『良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9: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优良的指导。心量因此而开拓,这部书可以帮我们拓开心量。福缘因此而广植,能够明白因果道理,就能够断恶修善、广种福田,福田就是我们的心地,心修好了,福就来了。所以读了就会有好处,开卷有益,『三快事也』。底下第四:) j) T# w* R5 m
. |, ?) |0 v- b& f
  【儒教至理名言。诚正工夫。修齐要诀。此编已收之过半。佛门文字般若。于此亦得略见一斑。道家摄心要义。亦已汇萃此中。四快事也。】
4 S: ?- j( p. d* c  n/ K6 g* _+ v$ o
  这里讲到这部批注会集了儒释道三家的要义,儒教的至理名言,这个「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儒释道都不是宗教,都是圣贤教育。儒家讲「至理名言」讲得很多,刚才印祖开示当中讲到了,散见在各种经典当中,包括这些历史数据,《感应篇汇编》里头也会集了很多历史数据,可以说经史子集等于都会集进去了。用因果感应做为纲领,目的是让我们学到『诚正工夫,修齐要诀』。诚正、修齐都是《大学》里头讲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当然就包括八目了,也包括格物、致知,也包括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讲自己修身的功夫。格物刚才讲了,跟烦恼、物欲作战,格斗才能够致良知;良知现前,意就诚了;真诚心有了,心才能正,有贪瞋痴、有自私自利这就不正;然后你才叫修身修好了,你自然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要诀在哪?全在这部书里头,『此编已收之过半』。所以读这部书等于把儒家的经典要义都读到。而『佛门文字般若』,佛门里的经典,文字是经典,般若智能,也『于此略见一斑』,在这里都有讲到。实际上善学的人就会处处导归般若智慧,结合我们净土学习,这就自然能够得益良多。『道家摄心要义』,道家也是讲修心地,精要的意思全『汇萃』到这里了。这是『四快事也』。, R+ K- ^  A& `$ N
6 L( p1 t& v7 `+ p0 |- V
  【故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之王。】
, ?8 c( m4 T7 ]# g" `; P
$ q  X9 p. K: Q0 H' s6 y  『王』就是最好的,善书之王,这是《感应篇》的批注之王。不仅是如此,6 t( F& y' N' w3 w5 V

# I/ [  r2 C* D  【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8 \& G3 O: B  t& S

5 f, b& l$ ^7 g& z0 i& N  所以读这部书,其它善书都可以不必看了,一部就够了,你读的是『善书之王』。1 ^  X+ ~/ Q/ I9 R5 W1 c

! g( ?4 G& l1 h; w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N; D1 h: l+ k% ^$ f: ?& J

; z! E7 e  t' I/ N2 }  我们是很有福报。
7 u9 O7 N6 N. x4 j
0 L4 U. h0 m4 _" ~' _! ]7 l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反复玩味者。体之于中心。见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贤。作佛祖。尽在其中矣。】
5 \! k1 A9 Z* c* h) ^. t+ f
; B1 p% y" m+ t0 V3 Y  这是古德鼓励我们要一线到底读去。我们就预期用三年时间把这部书读完,可能不用三年,也可能超过三年,反正我们就读到底,细细的读。『息心静气』,把我们的思虑都放下,心平气和的来读。『反复玩味』,去体会,体会于中心,就是心里头去涵泳、去领纳、去内化,表现出来在我们的待人处事接物上去落实,这个人『是大福之人』,福德无量无边。如果你继续『精而求之』,不断的努力下去依之修行,你能成圣成贤、成佛作祖,往生净土『尽在其中矣』。$ S+ S$ |/ k6 _  H

6 R/ q/ y) H' V+ o  【人生在世。不克见此书王。】
# H; i/ `! t# y. o% y9 L! `8 n' E8 O6 T* ?1 k
  『克』是能,不能见到这本书王,最好的书。' L- q9 G8 c6 a- v3 {% e
8 Q( |$ ?9 c5 a# s% f  ~% g8 S" U* r
  【沉沦长劫。自拔无由。岂非大不幸事乎。】: b! E7 A& ]/ Q6 U# c

1 O  O7 i. i% [9 @( e' w  能读这本书,这是大幸事;读不到这本书,可能就难免造很多恶业,长劫轮回不能自拔,这是大不幸。7 o; _% B, _) `! A: Y

3 t& j7 D7 X% B3 ^2 u  【感应篇批注。如此明白。如此详尽。如此透彻。如此恳切。不啻如耳提面命。】
, E5 G, p* W5 y( I7 C5 Z
2 [7 X% W$ z8 r- p3 Q3 ]  『啻』是止,就是不止像『耳提面命』一样。
( S9 o0 O' I) N: b: ~2 n6 e# Y5 O+ P9 ^) `/ Y( I% F
  【不啻如大声疾呼。】" v+ C/ T) R/ @6 E+ N: i! V3 U

3 a0 B9 \2 w. ]  不光如此。
6 A: a; J. W0 n; q' b" w7 }& P7 V, e3 o9 A% I9 p. D
  【而悲悯之怀。言随泪下。有缘读此。自应回头。又何疑哉。】- \# E0 u0 J- y0 J# r5 E4 C
$ b( V9 Y( {) j
  这部书写得好,里头的道理让我们读了振聋发聩,有振,有触动,能够感动回头。『而悲悯之怀』,里头还有非常感人的这些理和事,读了之后都会流眼泪,都能够回头,改过自新。所以我们要好好读,不要有疑虑。- i8 o' T8 W. @7 M0 a( @, a; S  A! W

! o+ ?6 \$ {: f5 w# C  【编中所载。】1 s& B4 d) Z  J7 S

5 I9 h( q5 D3 }- l! P  所记载的。8 J3 M( D0 ?# W  b

' x3 G4 z1 W1 j  T. x  【恶报诸人。趋死如鹜。】' }9 z9 d# p' ^( h
/ _6 Z8 X- L9 u* H4 f
  鹜是鸭子。这些恶人都是历史上出现的这些例子,看到这些恶人因为造恶,所以死的很多。
- T. R! s2 ^" ~- R7 F5 j9 ~1 H" h& U4 b# z" {7 o% R
  【至死不悟者。皆由其一生未曾读得感应篇也。】
; b0 Y1 r- X, B% b9 R: i. k  e) w8 C! w- b$ A( d6 T
  这些人都是没受过因果教育,没有读过《感应篇》,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下场。3 q. q  o$ Y8 m6 r% l

5 y* m$ x1 `" p$ c0 o: R: `7 h0 Z  【感应篇之裨益于人生。岂第为转祸为福之唯一快捷方式。抑亦为超凡入圣之不二法门也。】# _- [1 E+ d5 U9 Q. t

" J8 e/ E3 n  {/ V. S  所以《感应篇》的利益对我们人生就太大了。『岂第』,「第」是当但字讲,岂但,就不止是转祸为福的唯一快捷方式,而且也是让我们超凡入圣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读它、学它,真的可以这生得生净土,也能够劝化他人共同回头,自利利他,这部书可以帮助我们做到。, E5 q( Q$ x( A  R4 N
6 H4 v9 p  H  x" E5 e
  今天算是一个总叙,从下一次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汇编》的学习。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4 @. I) S' t* S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集)  2013/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23 r$ D* n) _! `" E0 r! [7 A. K

( Y: o0 b1 V# T( S" W4 a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这一讲是我们第二讲,又是二O一三年新年的第一讲,我们这次就正式的开始讲解《太上感应篇汇编》的正文。我们按照之前的约定,我们每一字、每一句来读,读了之后我给大家做一点点开解,我们这次主要就是以读书为主。《感应篇汇编》能够认认真真的从头到尾读一遍,细细的去品味、领纳入心,那么学完之后,你不能做圣贤也至少是个良民了。我们来看:( q7 {# S9 J5 z1 g3 ~5 @5 m& J

* y0 [$ Q& g8 p; G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卷一】
9 ^  R$ G- l2 m9 W9 a' p, \
; l8 v+ f, e) z- ?+ p0 B2 h  这是本书的全题。『太上感应篇』就是指这篇因果的短文,一千二百八十八个字。『注讲证案汇编』就是讲历朝历代《感应篇》的批注、讲论,还有公案、证明,就是案例的讲解。在历史上,这些著述非常的多,古大德为了方便我们后学,把这些做了一个会集,编成这部书,这本书是会集本。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是极为提倡,称为是《感应篇》批注的最善本。当然因为它是会集,各个著述的最精要的部分都撮取、会集到一起,所以当然应该是最善本。『卷一』就是指第一卷,古时候书是用卷来分的,现在我们就不用卷了,是用册或者是第几页,这么分,这部书总共有四卷。我们来一起读正文,首先是解释题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9: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太上感应」这四个字。( d2 r/ |3 ^  |8 ?/ d% t9 _
* ~" S; `' @, Y' R6 D2 K9 i
  【太上。至尊之称。盖称天立教。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感如种植。应如花果。以此二字名篇。谓有感必应。亦随感随应。彰天道好还之理也。】  H4 h+ i# m0 q& ~! R
9 I, `. ~5 x; z3 r  a
  我们先读到这一小段,这就是解释「太上感应」这四个字,文字非常的简约,但是义理都为我们彰显出来了。这个『太上』是『至尊之称』,至是极,极为尊贵的称呼,它是指什么?在佛法里讲这就是指自性。自性是无上最尊的,而又是人人本有的,圣贤、佛菩萨证得了,凡夫迷失了。就因为这个觉悟和迷惑之不同,导致了圣人跟凡人天地之差,智慧、德能、相好、受用就有很大的差别。只要一旦觉悟过来,这就是作圣人、作佛了;如果迷失了自性,陷于烦恼、业障之中,这就是凡人。所以圣贤、佛菩萨的教诲没别的,就是让我们觉悟,让我们找回迷失的自性而已。所以『称天立教』,称天,这个天是指天道。道家以修仙为目标,佛家以成佛为目标,儒家以成圣人为目标,这都可以用「天」字来代表,这是天道。当然,三家对天道的诠释有深浅之不同,不是圣贤、佛菩萨境界不一样,而是凡夫根性不同。所以为了适合、契合凡夫的根性,才出现有儒释道三家,包括一切圣贤的教育,也包括一切宗教,它们都讲天道。讲到究竟之处,天道就是自性,称天就是称性,就是完全符合自性性德的教诲,圣贤立的是这个教育。这个教就是教育,不是宗教,教育跟宗教最大的区别是,宗教讲神和人不是一体的,我们永远是尊重神、奉事神,但是不能成为神,这叫宗教。而教育反之,讲天人合一、生佛平等、凡圣不二,只要觉悟了,你就成圣人,你就作神、作佛,人人可以做到,因为人人分上都有佛性,这是教育,教育是平等的。但是我们现在受用确实不平等,所以现在我们要认真的来学习圣贤的教育。1 z" Y4 f- s8 A0 P  {0 H% M

9 i5 q  d2 H% ]& w4 [  『示人不可玩忽之意』,教育当中最贵的是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本篇冠以「太上」之称,就是告诉人这个教育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大法,告世人不可以轻忽,不可以有半点轻率、不诚敬的意思,你能用诚敬心来学,才可能真正得到利益。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不能把这本书看成是外道,看成道家的典籍,你真正发起大菩提心,认真的学这部书,这部书就等同于佛经,跟佛讲的没有两样。佛讲什么?古人总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佛法。你看看这部书是不是教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如果是,这就是佛法,不可以轻忽。尤其我们学净土,要想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不善,怎么可能去极乐世界?要想做善人,这部书就教你怎么做,我们认真的来学习。学,我们不赶时间,一个礼拜就一次,但是很踏实,这些经文可以反复的来读、来品味。《朱子读书法》教人要懂得「虚心涵泳」,把心虚下来,用诚敬的心来认真的玩味、品味每一字、每一句的意思,字字反入身心,做自己的检点,这样的学习效果就非常好。也有的人说《太上感应篇》就是老子所著的,老子也称为太上老君,也是对他的尊称。所以这篇文章如果真是他作的,这就是太上老君对我们的垂训。
9 [( h% H0 F6 D5 b' h  @, N  x+ O
1 ^3 B+ l* p; r. _2 [$ b  底下说感应,『感如种植,应如花果』,这是做比喻。像种植物,「感」就是在种,把种子放到土壤里,施肥、浇水,让它发芽、长大,最后开花、结果。所以,有这样的感就会有这样的「应」,这个应,果报现前。「花」代表现世报,「果」代表来世报,就看我们种的是什么,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就必得恶果,如是因,如是果,丝毫都不会差错。『以此二字名篇』,用这「感应」两个字做篇题,说的是有感就必有应,也就是有因就必有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亦随感随应』,随感随应意思就更深一层了,讲因果同时,不光是有因必有果,因和果竟然是同时。当我们一念不善,种下了一个恶因的时候,那个恶果已经形成,等着我们去受。所以我们一念跟杀盗淫妄相应的时候,一个地狱已经形成了,将来就等着我们去受报。我们问深一层,为什么会有感必有应、随感就随应?这就是讲到心法,整个宇宙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自性,自性所现的,就是这里讲的太上。太上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感应(就是因果)是宇宙万象的现象。因果完全是随着念头,有念头就会有因果,就会有宇宙万物。宇宙万物就是我们念念相续产生的幻相,一个念头起来,宇宙就出现了,它时间很短。
0 c/ P, K( {1 Y( ?4 @  v& z; a- n! W
* v$ N4 J5 n/ U  佛经里讲,弥勒菩萨讲,一弹指就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都成形。这个形就是宇宙的现象,一弹指就三十二亿百千念,也就是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一弹指时间很短,还不到一秒钟,就已经现出三百二十万亿个宇宙出来。宇宙随着念生,也随着念灭,这个念就是感,所生的宇宙现象就是应,所以随感随应。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整个宇宙就是这样剎那剎那在那里生灭、在那相续。所以你这个念头就决定了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要是有善念,这宇宙就是善,善必有善报;如果这个念头不善,这个宇宙、万物、环境全变成不善了,恶必有恶报;如果你这个念头念阿弥陀佛,就随着这个念头现出极乐世界,心净则佛土净,整个宇宙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它能现的这个原动力就是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现代科学家叫做零极限,就是那一念还未生之前的面目,禅宗所谓「本来面目」。那里头什么物质都没有,没有精神现象、没有物质现象,本来无一物。可是它能生、能现相,依什么来现?依我们的念头现。
1 [) [8 b6 {& N2 Z% a% m
  w. k& c/ k2 A8 V  就好像它是个磁场,那念头就好像一个线圈在里头动、在里头旋转。静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没有;一旋转起来的时候,我们知道线圈在磁场里一旋转就会生电,就发电,这是发电机的原理,一发电的话,这电的作用就大了,大用无方。你看我们现在生活都离不开电,照明需要电、取暖需要电、看电视需要电、上网需要电,你出门坐电梯也是电,整个现代社会都是建立在电力的基础上。它基本原理是什么?就是这个线圈在磁场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9: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发电了。那个磁场好比是自性,看不见、摸不着,找也找不到,但是它真的存在,而且真有作用,这个作用是大用无方,随着你的动,它就现很多很多的现象。这个电可以发到电视机上,它就现电视;在灯丝里就照明,随着缘它就起作用。整个宇宙怎么变现出来的?就是这个自性变现的,宇宙这个现象好像自性发电机发出来的。所以,这个因果感应的道理讲到最极处就是讲自性。一般人对于自性未能够领悟,就跟他讲因果,他深信因果,最后他也能悟入自性。所以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过两句话,「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善谈心性的就是指开悟的人,他对人讲因果,他不会离弃因果的。谈心性未必人都能听懂,谈因果没有不懂的,就在眼前,这事实都摆在面前。我们能深信因果,最后也能大明心性,你能大彻大悟。所以这是学佛的基础,一切圣贤教育的根本。7 V0 T  B+ u4 O: I+ y8 `* z" F. a
0 [0 d% S+ W! U! B1 ~+ Y
  『彰天道好还之理也』,彰是彰显,天道好还就是讲因果。天道讲到究竟处就是自性,宗教里认为有一个上帝、有一个神,他能创造万物,实际上学佛的人知道,创造万物的体是自性,那叫天。这个天不是我们六根能接触到,眼见不到、耳闻不到,它不现相你根本没办法接触到,它能现相就是因果,这叫天之道。这个天道好还,一定是有善因就有善报,恶因就有恶报。我们伤害了人,将来必遭到伤害,这是所谓的天惩,天惩就是因果报应,这篇文章把这个道理讲得非常的明显。再看下文:
9 t# X: c: e( }- s; _2 S$ X
  e) d1 i' P; P6 _  【语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感应之谓乎。】, T! g0 f3 z" Z0 u, G" E& |

$ n* h1 k# l/ u" F7 {' \# ^  这是引用古谚语,大家都耳熟能详,种瓜就会得瓜,种豆就会得豆,绝对不可能错。种了瓜不会得豆,种了豆不会得瓜,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这里头没有人情可讲的。如果种了瓜想得豆,没有,不可能;种了豆,看看能不能贿赂贿赂谁,能把它变成瓜?也不行。所以你做了善、做了恶,最后必然得相应的报,没有人情,它这是自然规律,这就是天道。自性所现的这个宇宙就是这样的发展,完全是由你的念头决定。所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恢恢是讲的宽阔广大的样子,讲这个天,这天实际上就是整个宇宙、虚空法界,就好像有个无形的网,这个网非常的宽广,我们全部众生都在这里头。疏而不漏,疏是你触摸不到,但是它确确实实不漏。你在暗室屋漏中干了亏心事,也必得报应、必得惩罚,不会漏。这是讲感应的道理。下面是讲《太上感应篇》的结构,总共可以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5 J- s- S" P/ H6 k) E: z/ U" x
: K9 u; t* k' b0 p9 P7 _2 i* S, X
  【通篇以首四句提纲。已括全篇之义。以下皆发明此四语。】
- W9 u' a9 A4 O( z  A- ?2 U3 Z1 K4 [% b+ Z- V
  这四句是讲什么?「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四句话是全篇的提纲,整个主旨、纲领就是这四句,开门见山为我们显示出来。这四句概括的是全篇的义理,这叫篇眼,一篇文章的眼目。所以这篇文章好,结构非常的清晰,先是提纲挈领、开门见山讲出这四句话,就是感应的道理,然后下文全都是『发明』这四句话。发就是发挥,明是让它明显,彰显这四句话,就帮助你深入的体会这四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和福是没有门的,福和祸怎么来?惟人自召,自己感召的。当你起了一个善念,福就来了,也就是福的门开了;当你起了一个恶念,祸的门就开了。善恶之报是如影随形,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你想跑也跑不了,你跑到哪它跟到哪,它是注定的,自作自受。所以祸福全在你那个心,心念起动处便是祸福聚集处,这就不能不激起敬畏心。底下又说:
3 ~( W8 ?, W! w/ U
1 t, M, |5 d0 G) W& H4 o3 s$ b  m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至先须避之。乃统论神明纠察之密。罪罚之严。先启人敬畏之心。】! ~6 z$ p8 A* l% x
5 h* o6 c& |( U
  这是讲本篇第二部分。后面讲,就是这四句话(前面提纲挈领四句话)之后,『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是以就是所以,天地都有专门掌管、监察人善恶过错的神明。从这里开始详细说了,一直讲到『先须避之』,这一段是『统论』,就是统一的来论述『神明纠察之密』。神明纠察我们、监督我们非常的细密,一个小动作都逃不过神明的眼睛,一个念头神明都完全能知晓,这是给我们警示。『罪罚之严』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刚起一个坏念头,立刻神明就开始张罗着惩罚了。这《感应篇汇编》故事里头就讲到,曾经有两个出家人在那谈佛法,天神都合掌向他们恭敬;讲着讲着就闲话家常,这些天神就走了;再讲着讲着谈起名闻利养,那些恶鬼邪神都来了,向他们吐口水。你看这个感召之快速,这是我们想象不出来的,罪罚的严厉也是我们想象不出来的。《感应篇》里给我们讲到,「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这都是讲罪罚,这些经文我们慢慢后面会详细的说明。这都是先启发人『敬畏之心』,这是事实,不是为了吓唬我们才这么说,全是事实。有天眼的人就能看到,我们身边全是这些鬼神,神目如电。我们在暗室屋漏当中干的一切事情,神明看得清清楚楚,而且辗转相告,所以根本没有可以隐瞒人的事。我们对人私下的密语、悄悄话,神在天上听到像打雷一样响,哪里有瞒人的地方?不能不起敬畏心。所以《大学》里讲,「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独处的时候更需要谨慎,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十只眼睛瞪着你,十个指头指着你,众目睽睽,你敢造次?这是讲示警。第三部分:
3 O- F  m+ J' @
, \4 i: D- y) L& ?  【是道则进。至当立三百善。言为善召福之报。】
6 p& F2 _: J: w( O0 {! Q
( R$ c( h* @6 K5 Y1 d  这是第三部分,是福报。我们师父上人在过去十多年前,在新加坡讲解《感应篇汇编》,那是选精华部分来讲,也讲得很详细。他做了一个《感应篇》的科判,在网上都可以下载,就是按照《感应篇汇编》开头所说的这个结构来分。这是讲到善有善报,『为善召福』。第四部分:& D- {/ X3 x' {* ~5 `% B5 Y) Y
4 t( t; T6 N8 W
  【苟或非义而动。至殃及子孙。言为恶召祸之报。】/ [. v! `0 E+ X' n- g2 P. t

& I& }4 y5 G% g9 r  这部分是属于第四部分,恶报。讲完善报,就转入讲恶报。恶有恶报这一大段讲得比善有善报多很多,文字篇幅至少是它的两倍,为什么讲那么多?这是圣贤苦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9: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我们造恶的倾向比较重。在佛法里也讲五十一个心所,这是唯识论里面讲的,五十一个心所,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有二十六个,两倍都不止。换句话说,人造恶的倾向比行善的倾向要重,重两倍都不止。所以这个经文上也必须要至少两倍的篇幅来告诫我们恶必招祸,来警示我们。这就是因果的好处,人懂得因果就不敢造恶了。光是劝善、光是劝你要行道德仁义,你未必肯行,财色名利现前,你还会动心,把道德仁义都忘到天边了。跟你讲因果报应,你才知道不可以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情,否则必有恶报、必有祸殃,你就肃然不敢放肆。这因果教育真的太好了,所以印光大师特别的提倡。如果我们不认真的在因果教育上下功夫、打基础,学佛都是假的,所以不能够自欺欺人,这是根中最重要的根。古人有一生受持《感应篇》,谁?彭际清居士。这我们都知道,这是大菩萨给我们示现重视根本,他们家世代受持《感应篇》,都出好人。
! t! G2 k/ ^7 O& M; v, r, {6 Q2 p2 `: P' p( S0 F
  【下又于横取枉杀二端。特重言之者。见其恶尤甚也。】
, u& \1 l3 f. t* J: Z  g# R5 x+ _4 e( [7 k1 i5 ^4 T* R6 u
  这是在恶报当中特别提出两个非常重的恶,一个就是『横取』,横取人财,这是犯盗;还有『枉杀』人,怨枉杀人,这是杀。而且这两个恶业都非常的重,也就是完全违逆了自性。善跟恶的标准是依自性,这是为最究竟,顺着自性的就是善,逆着自性的就是恶。「横取、枉杀」这两件事情是最违逆自性,这是自私自利到极点,所以果报就特别的惨,现世报就很惨,来世在地狱里就更凄凉了。所以特别『重言之者』,重就是加重来说明。其实这个道理在前面《感应篇》讲的恶行当中都已经有包罗进去了,但是又专门提出来,就是为了加重这个分量,说明这个恶是特别严重,告诫我们不能犯。下面:
" d" f. r( v$ U& R9 j$ J6 t+ j  B
5 @! ~, O; ^. [  【夫心起于善。至凶神已随之。更推本于起念之初。即为神所鉴。福基祸胎。宜懔懔辩之于最初也。】
& q$ `& f/ S, _, J, E) h* d1 c7 h" Z7 q5 G! k+ w
  这一段是第五段,说心刚起一个善念就有善神拥护,刚起一个恶念,凶神已随之,这叫推本念初,把这个善恶念头根源给我们揭示出来,它是一切吉凶祸福的根源。『本』就是根源,推本于念初,就是把根源给我们发掘出来。『起念之初』,这个念头在佛法里称为正报,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是外面的环境,包括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包括天地鬼神,全是跟着你念头转。刚才我们讲到那个例子,那两个出家人谈好的事情、谈佛法,吉神都拥护;谈那些名闻利养,凶神就随之,这是为神所监察。天地鬼神确实监察我们,我们人身上都有鬼神。这篇里头讲到,人身上有三尸神,家里有灶神等等,非常的多。这是福之基、祸之胎,「基」是地基、根基,祸的胎,「胎」就是指最原始,它能孕育,也是讲这个念头。这一念头如果是善,这就是福的根基,它能生福。这一个念头是恶的,什么是恶?损人利己是恶,自私自利是恶,这就是祸胎,已经孕育祸殃了。『宜懔懔辩之』,宜就是应该,懔懔是讲戒慎恐惧的样子。『辩之于最初也』,辩是认真的辨别好、辨别清楚,最初就是讲我们在刚起心动念的时候,你立刻就要觉照,你要知道那个念头的后果是什么。一念为己,已经种下祸胎了;一念为人,已经种下福基,福的根基已经栽下去了。下面第六部分:
  {" a9 e) w& w" W. S$ z# t* P7 H3 {5 T4 f
  【其有曾行恶事。至转祸为福也。示勿因从前之过自弃。果能改过迁善。则转祸为福。实为至易。】
0 k) N, l2 O2 J+ x7 z4 ]" d9 _% w0 K2 v+ R# G
  这是讲曾经干过恶事的人。其实读了这篇《感应篇》之后,知道自己造的恶事太多了,谁没干过坏事?天生下来不是圣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太上在此地给我们指示转祸为福的方法,就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干了坏事,那是过去胡涂,不懂得因果,所以造了,现在改过来,改过来了就是好人。这是告示我们『勿因从前之过』而『自弃』,从前犯了过错,不要自暴自弃,再重的过错、过失,只要肯回头,都有救。『果能』,果然『能改过迁善,则转祸为福』,本来要遭恶报的,你现在痛下决心改过自新,那个祸就变成福了,祸福随着你的心转。这里要用你的真心、真诚心,不能有丝毫虚妄、谄曲,也不可以有丝毫马虎、轻率,要以至诚恭敬的心一丝不苟来改过自新,这样「转祸为福」的效果就非常的明显。《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篇文章大家都读过,俞净意就是这样改过来的。命运本来非常不好,因为他能改过迁善,就全改过来了,所以转命运不难。
. g2 H. D! a( p$ k) i  c1 m& B4 A1 V, a( q# ?1 ~
  这里说『实为至易』,至易是最容易,为什么?就是你这一颗心,你把心改了,所有境界都跟着改;你不肯改心,境界就改不过来,那就该怎么报应就怎么报应。所以佛家讲忏悔,忏悔就是改过,后不再造就是忏悔,也就是不贰过。颜回,这是孔子最赞叹的学生,他之所以能够成圣成贤,他就是不贰过。过失只犯一次,第二次他知道了,就不能再犯,这就不是自暴自弃。《弟子规》上最后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一个过去曾经犯过很多过错,甚至造了很大恶业的人,他能够忏悔回头、改过自新,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能成圣成贤。哪怕是临终一口气还没断,他能够改过、能够忏悔、能够回头,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也一样能往生西方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圣贤。所以过不论大小、不论远近,以改为贵。" T8 ?; T% p6 r( D
/ v% E  V' l3 X4 g
  【此太上开示之本旨。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应前惟人自召之意。】
4 ]. f4 {, c5 D$ ~7 A; l  a) e$ F3 b# r& Z* A* O5 h
  这个道理就是『太上开示之本旨』。这个太上可以统指一切圣贤,他们都是称性而谈,讲的都是符合自性的道理。他们开示的本旨,这个根本的宗旨就是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道理,就是『祸福无不自己求之』。《了凡四训》也是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完全你是自作自受。遭了祸殃不能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那个恶报就更重,因为你还继续造。要知道这都是自己得来的、感召的,只要能改,那祸就转成福。这就是应前文所说的「惟人自召」的意思,就是开篇四句里面的一句。最后第七部分:
2 M- d/ [& [" `$ n
% [& Y/ D3 u0 t: h  【末总结以语视行三端。为奉行积累之格律。结句励以勉行。】; w$ `2 G1 [4 Y/ q0 C
  z; W5 X: y: c' f7 L5 i
  这是最后总结,第七部分是结劝,总结和劝导。『以语视行三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9: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人语善、视善、行善,这一日有三善,「三端」就是讲身口意。「语」是讲口业;「行」是身业,也包括意业;「视」讲我们的眼睛,指我们的感官,它影响我们的心。儒家讲究「四勿」,这也是颜回终身奉行的戒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讲语视行三端皆善。『奉行积累之格律』,我们奉行《感应篇》,积功累德,这个「格律」,格是格物的格,就是降伏自己的烦恼、习气、毛病,这一条是属于我们的戒律、我们持身的标准。所以行善不是很难的事情,只是在你的身口意上下功夫就可以,不用求人,只是求己。你不能说,「我没钱我就行不了善」,那不可能,你语视行三端都能远离恶法,这就是行善。所以『结句』,最后一句,『励以勉行』,励是鼓励我们、勉励我们的行为。这是「胡不勉而行之」,只要我们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所以我们要勉励行之。
2 X8 [; I  O! B7 e) r5 [" A7 o. S3 r" K1 M7 D! t( _& H8 [  D" p
  【勉之一字。为改过迁善之要诀。叮咛之意。深切至矣。】
( W( h4 o' L, a. Y: z/ N3 C7 r, [1 _$ E
  这是太上用一个『勉』字来鼓励我们,胡不勉而行之,为什么你不勉力而行?苦口婆心告诉我们,『改过迁善』就是在一个「勉」字,就是在一个奋发。夏莲居老居士曾经说过,「天降之福,先开其慧」,天要降给人福报的时候,先把他的智慧开显出来,智慧开了他才懂得修福。天怎么开人的智慧?夏老说,惭愧、奋发、改过,这就是上天开我们的智慧。你能生惭愧心、能够奋起,不肯自暴自弃、不肯堕落成凡夫、不甘心入恶道,你奋发改过自新,这就是天开你的慧了。那恭喜你,你将来必得福报。这就是胡不勉而行之的深义,是改过迁善的『要诀』,是『叮咛』、嘱咐的那个意思『深切』到极点了。这一段是给我们讲述《感应篇》的全篇结构。我们再看下一段文字:) E/ J% c; m& k: S6 Z

' |4 \% Y2 F  }$ E- m- I2 V( K  【世道不古。人心浇漓。礼教不能劝化。刑罚不能禁止。惟感应二字。可以动其从善去恶之良心。】
8 P/ x& [9 }5 A7 y, F
( W% r* o4 a0 R  K! z  这些文字都是非常优美,所以我们学这篇文,既学因果,又学圣教,儒释道三家的学问精要都学了,还能学到古文。你常常读,甚至把它背下来,这就等于学文言文了,所以一举多得,胡不勉而行之?这『世道』就是世道人心、世间的道法,『不古』就是不如古时候了,换句话说,世风日下了。这是古人的慨叹,看看今天的社会,那真的用这两句话讲太符合了。『人心浇漓』,浇漓就是离散、变坏了,人心都坏了。『礼教不能劝化』,这礼教主要是讲儒家,儒家讲礼教,以礼治天下;如果没有礼,这天下就乱了,叫乱世。我们现在看看,世界哪个国家有礼教?古时候朝代更替,新的王朝一建立,五年之内制礼作乐,天下就恢复安定了。咱们中国,清朝被推翻到现在一百年,今年是一百零一年,没有制礼作乐,不是礼教不能劝化,是根本没有礼教了。你就想想,现在的世道人心为什么会是这样?报纸上都出这种新闻,看到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子在马路上被车碾来碾去,没一个人去救他。这都不是新闻了,人心坏到何种地步?不仁,麻木不仁。『刑罚不能禁止』,再严的法律都不能禁止人作恶,为什么?人从小就学坏了。孩子从小学自私自利,谁教他的?父母。父母看到孩子,掌上明珠,给他伺候得非常的完善,孩子基本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为他做马牛。这样的娇惯,孩子从小肯定是自私自利,他不懂得感恩,完全就是想自己,所以他长大之后怎么能教?教不回头了。所以礼教没办法,刑罚也不行了,法律再严他都能找到漏洞,钻法律的漏洞。
6 R9 {% c4 K% f2 q2 t7 @
1 O# o$ |, ^8 f! a$ h3 I' `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救他,『惟感应二字』,就是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可以劝其回头,『动其从善去恶』的『良心』。这个我们要相信,人都有良心,盗匪都有良心。过去王阳明先生,这是明代的大儒,讲心学,他讲「格物致知」,就是格除我们的物欲,致良心。人都有良心,只是良心被物欲给蒙蔽而已。他提的这个说法就比朱熹朱夫子讲的「格物致知」的说法要更符合圣贤本意。所以朱、王两大学派来诠释《大学》,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这两大学派,王学更符合它的真意。有一次王阳明遇到盗匪来抢劫,他们也知道这是王阳明先生,知道他的学术主张说人都有良心,就故意刁难他说:「我们盗匪没有良心,杀人都不眨眼,你能不能证明我们有良心?如果你证明了,我就放你走。」阳明先生说:「可以,但你要听我来指示,我就给你做证明。」盗匪说:「可以。」王阳明就告诉他说:「你把衣服脱了。」「再脱。」脱到最后把裤子脱了,「再脱。」最后剩一条裤衩了,「再脱。」「这不能再脱了。」阳明先生说:「你看,这就是良心,这就是良知。」盗匪都有,羞耻之心人皆有之,羞耻之心就是良知,说明还是有好善好德的心,还有最后一层底限。这盗匪就不能不服了,确实每个人都有良心,为什么?佛法讲的究竟圆满,人本来都是佛,人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良知,你再迷惑颠倒它都存在,它不会失去。
5 s6 m. N0 q1 F; f* U5 l& V. A7 P$ v5 Y: ]9 g/ K
  当然现在人的良心比过去人又更少了,阳明先生是在明朝,那些盗匪还有一点点的道义在,还有点良心在。阳明先生现在用这种方法估计不管用了,你让他脱,他就给你脱光了,别说男的能脱,女的都能脱,现在这良心就可想而知,真的是人心不古。但是,虽然他丧失良心比以前严重,可是还在,良心他不会真的没有,他只是迷失得更重。用什么方法能唤起他的良心?只有靠「感应」这两个字,因果这个道理。把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说清楚,道理讲明白,最后他会感动、他会触动,甚至他会震动,他就能够启发从善去恶的良心。这是印光大师讲的唯一的挽救世道人心的方法;如果离开因果报应,哪怕是圣贤、佛菩萨再来,也救不了这个社会。所以因果教育多么重要。而且因果教育要孩子从小就得学,会说话、懂一点事了,就开始教他,把这些因果故事给他讲。现在有一些动漫片,像《感应篇汇编》里面很多故事都编成动画片,可以让孩子多看、反复看,看个二十遍、三十遍、一百遍,他印象就深刻。再大一点会认字了,教他读《感应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3 09:43 , Processed in 0.1012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