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9: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你的知见纯属凡夫知见,错误决定不免。证得阿罗汉,才是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才得一个正觉。虽然不是正等正觉,他是正觉,不会害人。好像大夫治病,用药用错了,但是这个错误不会太重,顶多令你的病多害几天。本来一个月可以康复,现在拖一个半月,是他用药用错了,对你没有大的伤害。如果是正等正觉,就决定没有害处,决定没有错误。& _9 d) \! e, M+ c0 a2 @1 W
# }4 Z% d1 |! u' o

% p0 M5 c9 X# ?8 }4 [! m1 i, x8 N& {
+ Z3 G, m7 E' R1 I: N菩萨发大弘誓度化众生,佛以神力加持他,使他得到‘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普遍平等。普等三昧究竟是什么?什么三昧能普遍平等?普遍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有情众生都能修。平等就是等觉菩萨、我们、地狱众生也能同样修这个法门,能得同样成就。你想想看,这个‘普等三昧’是什么?是‘念佛三昧’,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m+ `  r+ N% @
9 l+ o; G0 h' a1 A

+ j: H0 |3 Z; X8 s/ r$ n6 T0 S
. B) }' B: J" O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普等三昧。除了这个法门之外,还有那个法门能平等成佛?禅,你去看看《六祖坛经》,六祖只接上上根人,中下没分,不平等,不能普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净宗。十方菩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接触到净宗经典,才知道有‘普等三昧’。以这个方法来普遍度化一切众生,就跟如来度众生无二无别,决定没有过失。虽然自己的境界还没有成佛,还没有成大菩萨,你开的药方、用的药,是与如来开的完全一样,还会错吗?
& q' v% |- e5 ]% W" H" k0 P1 z
$ F- C) `2 m2 F! i
4 }3 m9 h- O: L7 x4 M& {3 Z5 ~8 O' l# @3 r
“诸深总持”。‘总持’是指法门。梵语‘陀罗尼’,译成中文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普等三昧’是指名号,执持名号就是‘诸深总持’,就是指这一部《无量寿经》,指念佛成佛的法门。$ Z3 D" g* A$ w& `) L/ p: w$ L

: \8 ^  U: e1 l7 p8 e( \ 9 @8 N1 @: ?( h! E+ k1 Y9 T& [* Z

  [8 K% B7 b  f3 o1 K有很多同修来问我,你过去讲过很多大乘经典,现在都不讲,就专讲《无量寿经》,是什么意思?过去我讲过十几年的《华严经》,现在我还是讲《华严经》。我讲《华严经》的总持法门,我没有把《华严经》舍掉。古人讲这部经是中本《华严》,我从前讲的是大本。大本时间太长,听一遍很不容易;中本文字少,讲说的时间短,大家修学起来方便。
5 y; O* |" Q) |, k, o- o3 a+ X8 j" ?, u0 N  H! n- b& L1 |
2 O/ o1 b3 u" v8 k2 t

- s, z1 s7 ]) W' U; F. o. z本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总持,也就是整个《大藏经》的总持。‘诸深’是指一切甚深的大乘经典。这一部经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总持法门。你想想看,如果菩萨遇不到这个法门,怎能成佛?遇到,也是弥陀神力的加持。' `2 {* f; G2 _- L  [5 p" D

) p1 G( T! A3 b5 [$ B' C
' ~2 [3 }6 W, U, s3 E" m, I4 c6 G* d- e" i4 x  F' _5 z" p
“住三摩地,至于成佛”。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安住定中,得成正觉。我们完全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定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二六时中,一定要做到。大势至菩萨讲‘净念相继’,整个修行的功夫,就这一句‘净念相继’。‘净’,怀疑就不净,夹杂也不净;‘相继’是不中断,一句接一句,就成功了。这个法门的确简单容易,人人都能修,人人都应当修,就怕自己不肯干,那就没法子!不肯干,是不知道这个法门之好,不晓得这个法门利益之大。利益在那里,你立刻就享受到。如果说这个利益要到来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享受到,这一生得不到;说老实话,我就不愿意学。我要学的是现前就得利益,我才愿意学。如果学了现前得不到利益,等来生来世,我就不容易接受。这个法门确实能让你立刻得利益,前面讲的清净解脱,是真正可以得到的。
1 H: B7 N2 L# k! s
' s5 k- }/ [/ V
7 ?+ H, k: v6 ?' J2 u; O+ Q) }
- U% x3 }( L* `' g1 ]身心清净,烦恼少,智慧增长。智慧怎么会增长?你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你的见解、看法、想法跟从前不一样,就是智慧增长。从前迷,现在不迷;以前看不清楚,现在看得清清楚楚;从前不知道怎么处理好,现在处理得头头是道,有条不紊。智慧现前,什么样繁杂的问题,到你面前都没有了,真正的解脱,学了马上就有用。一直到成佛,这个方法都不能改变。实在讲,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所讲的这两句经文。5 r7 P. @4 X) u. z6 o

# o' ^9 g: O# u, t 2 _8 ]2 n. b: U  f) F' R/ }) j$ h3 Y
# Z" u& s9 y; Y$ S0 I0 A
我在李老师那里主修《楞严》,《楞严》我至少讲了七、八遍。《大势至圆通章》也讲过很多遍,也都马马虎虎含糊笼统讲过去,因为不认识。以后看到印光大师把《大势至圆通章》单独提出来,附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为净土五经,才引起我的注意,才发现这一章经是整个《楞严》的精华。《楞严》的精华不是《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而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发现它是净宗的心经(《般若心经》是般若部的心经)。不但是净宗的心经,乃是一大藏教的心经,于是这个新观点又从这一愿里得到证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就凭这一句佛号,就凭这一部《无量寿经》,这是根本经。所以古德说,《华严》、《法华》皆是此经之引导,这句话我完全同意,一点都没错。《华严》、《法华》既然是本经的引导,那么整个《大藏经》不必说了,因为整个《大藏经》都是《华严》的眷属、《华严》的枝叶。这才晓得此经是一切经的中心,是大总持法门。所以,一部经、一句佛号,一直到成佛,这是大势至菩萨所修的。, j, S  T* g" @' A( R: I

- p$ e" x) y( x% c2 s  W
3 X. P' J) H3 ?0 y+ e
7 s/ q8 N3 s: T5 p夏莲居居士的《净修捷要》里讲,净宗初祖是大势至菩萨。我过去没有听人说过,也想不出来。这是他见地高明之处。我看到他这一句话,我承认、同意。我立刻就想,我可以做个注解:大势至菩萨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净宗初祖。我过去学《华严》,在《华严》下了很大的功夫,我相信念佛法门是从《华严经》得来的。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净宗初祖。在中国第一个提倡专修专弘的是慧远大师,慧远大师是中国的初祖。从前讲初祖,我们都想到慧远大师。现在讲初祖,我要问你讲那一位初祖?有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国初祖。这是我给夏老居士加的注解,就很清楚、很明白。
1 Y7 A( v( c% d# I0 v; ~" _; k) d" v9 s

1 Q& }: B  @3 K! b  `( v) v/ W/ {  L3 v9 C: E% w
这一愿‘普等三昧愿’,实在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浓缩精华,愈来愈精。我们才晓得那部经的分量。将来有机会,我好好的再讲一遍《圆通章》,因为过去都没讲好,意思没讲出来。不是我吝法,是当时我的程度、水平不到。" J  h$ A5 Q7 C4 O7 u5 L
  I" b) ?3 P/ _

+ Z0 B: C' D7 h$ X
: L9 J# i- o1 y+ s" ^7 S“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这是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弥陀威神加持这些菩萨,令他们在定中,在三昧之中,能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一种殊胜的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9: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才有。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怎么也有?是弥陀威神加持他们。所以,菩萨虽然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念《无量寿经》,执持弥陀名号,以这个方法教化众生;他在任何地方入定,‘定中’都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样,可以‘遍供十方诸佛,不失定意’。这确实是普贤菩萨的境界。这就是不往生,也得到与往生相同的利益。这是对十方菩萨说的,不是对普通人说的。
+ p0 L1 ^# H1 q% @7 K+ [7 N& B5 K2 x& u
$ J& F+ a* U) `# m

$ n" U# |( P) v/ g2 ~9 h【经】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3 N, W; S* H6 u' q! D# Q! x
1 ^* F" L1 s) T/ `/ K0 Y7 [0 I
3 j8 G  S; i% j3 s* s* Z( W- A$ Q
7 B2 L3 d" a5 U
这一段文跟前面的意思相同。前面说‘十方佛刹,诸菩萨众’;此处说“他方世界诸菩萨众”。‘他方’指极乐世界以外,与前面讲的完全相同,也是有这个缘分。‘缘’,很难、很珍贵,希望同修们要珍惜。因为人生很短暂,人与人相处,一生能见几次面,何必要作冤家,作对头。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要过意不去?所以不要跟任何一个人结怨,我们在菩提道上才得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别人阻碍我,大概是我前生阻碍他,帐就结了。所以,真正学佛的人决定没有怨恨的心,心才会清净,才会平等。
" X3 ~, t' x2 e8 ?: c6 s
9 v, m& c3 M) h4 P 6 E0 Y+ T9 c" x3 H
8 M0 }) W: b, u0 u- P. ^+ W( N
【经】证离生法。获陀罗尼。3 T0 u0 C6 x: i) |0 h+ a+ D
$ j+ _) o% i( E1 m' Y% E- I9 g

) n/ E9 f& W! x: d+ M6 z$ F( Z3 n  z5 p
这两句就是四十六‘获陀罗尼愿’。‘离生’就是永远离开三界的生死,也就是永脱轮回。菩萨在六道度众生,即世间,离世间。并不是真的不到这个世间来,他跟我们在一起。在一起怎么是离世间?我们有业力,有生死轮回;他没有,他是愿力来的。他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自己完全作得了主,所以他是乘愿再来。我们是业力再来,无可奈何,不来也不行。他要不来就不来,要来就来,他是大自在,这是“证离生法”。所以六道里,那一道他都可以去;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真的得大自在!
  }) ?) Q* t% \3 g! ]* `' m7 _2 u0 \. e. Z- q
% J& l* _7 z* U2 G9 C7 U) W6 U3 M
2 ^5 g7 Z1 K& h0 T3 R
“获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这里是说‘心得安住义’。像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慧可是一个修行人,心不安,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获陀罗尼’,心就安了,真正得到安身立命之处。我们没遇到达摩,我们所得安身立命处,比达摩还殊胜。我们的心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这是‘获陀罗尼’的意义。
* t' v: r9 J2 }2 k8 ^. k  X# u* p/ x' w5 ~( V

# d6 I+ R* B8 @( k  }. ]; D! F5 B
! U" m0 [$ [* l6 t陀罗尼也译作‘总持’。总持有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咒陀罗尼、忍陀罗尼,在此地不必细说。像这样的名词术语,诸位可以看注解,看《佛学辞典》、《教乘法数》,都注得很详细。
( h. f. Y, v" z' W0 ?: r. E* k8 V& c

* D; M; a0 ~; |6 v& p
: y) z5 G  ?4 m( K+ f; E【经】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 y! X! @# z6 \! F; J& _7 H9 |, |6 o" F
1 I& H9 o, L" N3 n
% v  k) X; F% C! E

, m" I# X, |9 A" `. p& k4 L这是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清净欢喜”,容易懂,身心清净,法喜充满。“得平等住”,这也是经题上的‘平等’,心要平等。平等是诸佛的体相。前面说过十法界的因行,佛法界就是平等,菩萨法界是六度。菩萨修六度,佛修平等觉。‘得平等住’。他们是菩萨,居然跟佛平等,跟佛没有两样!所以十方众生,如果于弥陀如来见相闻名,或者是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真正明了,欢喜,发愿修学,都可以说是入如来家,得毕竟平等三昧。如果这一点我们得不到,实在讲,这一种殊胜的机缘,我们真的当面错过。8 s% c( @# N8 m% A3 }/ ~% B; H1 [- ^

+ V9 n) Z1 p4 X6 l/ }" j& }: H , d: B" E' h( U0 k
! V7 N, D% A' d& e/ O# N
因此,我们用功夫,要以平等心来念平等觉;阿弥陀佛就是平等觉。经文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佛问阿难,你要不要见平等觉?他说‘我要见’。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用平等心来念《无量寿经》,用平等心来持这一句名号,这就是‘得平等住’的意义。由此可知,菩萨可以修的,我们也能修。前面跟诸位解释得很多,这一句名号就是实相,就是法界全体,就是诸法平等的体性。只要能念,念念相续,一直念下去,不夹杂、不间断,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就‘得平等住’,跟十方菩萨无二无别。这样的心行就是菩萨行。3 q1 C0 x" p5 K4 w' F- E' |$ H
" z4 e; w9 r9 ]$ N+ K& U
/ B& ]' d' F3 @; ^
  r9 z, d1 J5 S! \
‘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凡夫跟菩萨有什么不一样?凡夫穿衣吃饭,菩萨也穿衣吃饭,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也穿衣吃饭,每一天也要做工作,也要接待客人,没有两样!所以从形象看不出来。不一样在那里?心不一样。他的心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所以称他佛,称他菩萨。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迷惑颠倒,所以是凡夫。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两样。由此可知,‘平等’这一句是非常的重要。
8 [  D- [) y0 K& M
. p1 T* C& {+ |+ E5 y& R. a
! n1 ]* o4 p2 w4 U/ A; Z$ [! F4 e$ B5 m, U
清净跟平等是相辅相成的。怎样才能得到平等心?先要修清净心。如何令心清净?一定先令心平等。两者相辅相成。平等就是在一切境缘之中不要分别执著。不分别,我们心才会清净。实在讲,就是《楞严经正脉》上,交光大师所倡导的‘舍识用根’。舍识用根就是平等住、菩萨行。‘根’指六根根性,在眼是见性,在耳是闻性。六根的根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见外面的境界相是平等的。不是外面境界相平等,是他的心平等。4 o$ t1 l) b9 J8 r+ c6 F

7 e5 P4 J6 [" N! }2 E7 \, A# U
  M2 S, O& W! t5 Y0 ~, X7 r! B5 P% S1 r: _$ S
没有一切分别执著,于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动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了就是‘觉’。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清净’。不分别、不执著就是‘平等’。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不但现前的事情明了,过去的事,未来的事都明了,因为他心平等,过去、现在、未来都照见。我们不能理解,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平等,有分别、有执著,所以过去未来一无所知。我们至此才晓得,什么是得平等住,什么是修菩萨行。$ Y& {4 k- N! ?( `+ }
4 ]' D$ Q! \+ [5 F; d
  o% E  A; t- V# B* |
1 n) S# w( C, n  \7 @6 y
“具足德本”,德本就是以这一部经典,以这一个法门自行化他。“应时不获一二三忍”,这是非常不思议的果报。一二三忍,经文后面有注解。本经讲三种忍:第一‘音响忍’,第二‘柔顺忍’,第三‘无生法忍’。即使我们对于前面两个名词陌生,但是对于第三个熟悉,也就能理解。
8 s* y; D% Y# c- ~
& h* w4 U- ^) u5 { 0 v! K7 V8 h0 o8 N! [( a# d8 n& p" T
1 {" V  @! O0 {: L( P  y
三种忍都在一句名号之中。这桩事谁知道?这三种忍不是一般菩萨能得到的,细说在本经第十五品,以后自然会讲到。三忍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之中,的确不可思议!《仁王经》中讲五忍,把菩萨分为五大类,都用忍来说,你就晓得‘忍’是多么重要。不能忍,不行!无论什么境界都要忍,不受它的干扰。对顺境,心里起欢喜心、贪爱心,我要忍;逆境中,看到这个人不顺眼,看到这个事不痛快,也要忍,这是修行。真正讲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19: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夫都在此。不能忍就不能成就,《金刚经》说‘一切法得成于忍’。那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能忍的人能成功;不能忍的人注定失败,世出世法没有例外。所以,《仁王经》将菩萨五十一个位次用五种忍来标示表明。" x, O/ m& \+ ~- e" v
) a/ \* h3 o* a

) I  x( ?# \0 {# C' a: t! g& v$ Z- w: R) F/ `/ j
第一是‘伏忍’。伏是伏住,压住。忍不住也得要忍,要勉强的忍,这是初步功夫。再进一步,第二个阶段是‘信忍’。理论逐渐通达明白了,相信佛菩萨圣贤人的教训,能忍。再进一步功夫深了,能‘顺忍’,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是‘无生法忍’。最后、最高的是如来果地上‘寂灭忍’。初地、二地、三地属于‘信忍’。由此可知,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伏忍’。到登地,初地、二地、三地是‘信忍’,四、五、六地是‘顺忍’,七、八、九地是‘无生法忍’,十地、等觉、如来果地称‘寂灭忍’。5 W2 `5 \2 F7 U, ^6 M+ z0 I

1 x% K5 O6 P6 O& r  J3 R! T2 q0 M 2 L  b- v9 g0 D% |# W% e

" S, x: o  k/ f5 q4 g* e若从此义看,第三忍决定是‘无生法忍’。换句话说,‘柔顺忍’相当于《仁王经》讲的‘顺忍’。柔顺忍、顺忍,意思很接近。‘音响忍’相当于《仁王经》上的‘信忍’。那么菩萨的果位,我们就晓得,皆是登地大菩萨!真正不可思议。三贤位的菩萨闻得这部经典,依照这个法门修学,自行化他,虽然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由于弥陀威神加持,能使他们立刻登初地到十地,立刻就提升到地上菩萨。这是弥陀弘愿,对十方诸菩萨所发的大愿,给予菩萨们真实的利益。
* z# t; J  s$ C* y8 q& g0 M* l
' ]/ Y8 g6 b* H
) Z5 L: ~+ k# Z- m% G; m
5 P2 a3 ?  H, \/ J5 Z【经】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9 `/ M, \, }3 y2 e1 A1 k/ C" e
9 `% ^) W; u3 c/ n5 `; z* Q$ w # X, h. G$ H" D! N) E# I

2 D) v% w) J+ a# h这就是末后一愿‘现证不退愿’。如《楞严经》上所说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证得圆满的心性。自性的体相、德用,他们皆能现前亲证。末后一句是总结,“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不取正觉’一句是总结。四十八愿到此讲圆满。% S: r8 |/ [. `- l7 o) L' d% n3 z
% b$ `) B# ]* y- A- w) n* w( g
8 {% o1 q# V  I3 R' g7 w$ T
& g- ]  F" T; j+ {) S3 L! t& O- D7 t+ ~" f
这一品,我们一共讲了十次。这一部经过去讲了几遍,也以这一次讲得详细,讲得透彻。如果没有时间读全经、听全经,能够念这一段、听这一段,也有很大的好处。能启发同修们的信心,帮助你发愿,认真的修学净土法门。
  b5 I$ D+ f' u" v% y( g% f
5 y- U4 V+ g4 \! l: g& C . a9 e  g% {7 q, v$ E0 A; d
' b) u% ~4 Q/ @* A
(完)6 f$ m3 h, V7 k/ }; z2 K
9 \7 _; W. N. P) n: M, \
* L8 u+ g4 Y9 t/ {9 n- k( P

  |1 l" k9 e1 E" }4 {' r莲池大师曰:3 o( W3 X$ F0 H" `
1 U* O8 f9 M& B, D3 _+ @! _# |; O
& m% X; o! P; A0 ]' m2 Z
$ K6 B: |% Q" _" ]* p9 O+ b3 x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犹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
1 \; O: n7 M  q  g5 Q# ~
3 @8 J9 h5 c, ]1 z3 J  ^6 I$ h, I
$ V" H: S2 M' ]: Y
; I4 @: O' Q$ \) H胜持往生咒者:. A6 Y7 @& ?3 S$ u2 t& D; s5 I
1 u& X/ D% p: n; P2 C+ E4 t
4 M& E! {2 ]0 B; a
$ R+ P2 D! P1 m* |* O" w
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 W* B# b1 V" J/ K

8 I$ Y0 k: k( P3 \* {
# t: F% f" }4 g2 h+ R: e' X7 \( x
2 @* F: V- z# I6 y9 m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 M. |. ~2 P. A7 E

0 j$ e3 x7 @; {5 v$ p & p( Q3 R- }* z) W$ A$ T. i, ^

' h7 u  B' B9 s; n- a* N: Y6 y胜持其他诸咒:: |. @/ `( \' Z5 N2 \5 }

0 K9 R  R1 W6 S6 d, {3 }
1 s- W% J5 z7 A! Q
7 T& Q. |; d. q( Q- {8 _2 V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5 G7 }: O& Y5 O$ D, F, x

& A# F: H$ x9 Y3 { % C# G1 _$ x) f( j' ~  a5 ]

! y+ k( C( \& B2 S% K0 j+ r8 p; f念佛胜余功德者:* @$ A2 ~" H* b3 ^; L: _6 r9 P9 w

2 ~' a* R' s0 V4 F3 d : Q4 R7 K3 ?# z" E# Z$ o
3 W3 Z, c3 K, D) h/ `9 [! U# ^
六度万行,法门无量;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
& R4 t7 E" M# d: \3 `2 l: ^8 ^
  ?7 \( k- e3 k' D+ r & w. X; C0 z5 b0 H; L% r

; H7 T4 L% O7 A9 T愿净业弟子,专其信愿,不二其心。古德多有原修余门者,尚当改修念佛。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 _$ ^3 `. F8 u* L6 |# n
2 z' Y: y$ Y" Q; g5 Y" u

! V3 r3 N6 a) `, i! j2 X; e2 H/ N/ P; L$ q
南无阿弥陀佛
7 B. E7 h, |; X  I: x
' W0 t! B* M4 Z5 }& 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4-25 20:14 , Processed in 0.08758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