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3: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它背下来,天天背至少三遍到五遍,而且要让他、劝他终身受持。为什么用因果、用感应能够劝发他的良心?底下说:) r' `4 w, S) e1 ]; w" P2 v( W
. X( p7 H+ l- h
  【人即不畏王法。】, o, i# a5 D; }1 G$ n

9 R) G% Z6 A7 m$ C* ^, ?8 H  法律,现在人不看在眼里了,他能够找到法律漏洞,他通过人情就能做出枉法的事情。但
& J; M! ?5 y- z4 j4 K* ~
8 A2 a; k1 [. Y+ v4 T- ~  【未有不畏鬼神者。】7 X$ K- X5 t; h- O8 D* P

. p! i, w% V! N  他会敬畏鬼神。现在很多人不相信有鬼神,不相信有这些因果,实际上他虽然口里很硬,说不相信,他真见了鬼神也会害怕。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见闻,譬如说高速公路上那个地方老出车祸,死了人之后那地方老出车祸,大家谈起来都觉得毛毛的。即使是他口再硬,说不会有鬼神的,他开车开到那个地方,心里都有点发怵,真是自己遇上车祸,他也就相信了,那里有冤魂未散。所以这些例子有很多,而天地鬼神确实存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人鬼杂居,不能说你看不到就否定他的存在。人眼睛能看到的范围很小,这可见光光波有多大?没多大,从紫光到红光,就这么点范围。紫外光你看不到,红外光也看不到,看不到的比看得到的要多出不知多少倍。你怎么能说「我看不到的就没有」?鬼神是另外一个维次空间的,甚至他可能就在你这个空间里头,他不在你可见光范围之内而已。我们也看到太多的例子,是用照相机、用摄影机无意中就把鬼神给拍下来了,网络上有很多这些案例,不信你自己在网上搜寻一下就可以看到了。我还看到一个片子,日本拍的,他们拿的那个手提式的摄影机,在火车站那照,就是可能自己玩,几个学生。火车入站了,结果有一人跳到轨道里头自杀,那火车就在他身上碾过去了。正好被他把整个全景拍下来了,拍了之后回放一看,竟然看到有一个鬼物、鬼影,在那个人没跳下轨道之前就出现了,这是佛法里讲的找替身的。像这些事情很多,车祸了也找替身,一个地方水淹死的也找替身。还有一些经常发现的,高楼大厦里头都有监视器,竟然会无意中晚上发现里头有人走,本来是没有人,那人还能穿墙而过,不用开门的,第二天打开来看,觉得很奇怪。鬼神确实有,人能有对鬼神的敬畏,他自然就不敢放肆。2 g& l7 e9 j: a9 \; r7 Z0 P7 r+ Q
7 x8 ]$ i$ \2 Q* l1 Q3 s6 d7 b
  【王法或可以势力机巧而脱。鬼神定不以富贵幽隐而遗也。】
0 d4 U; q  s+ d/ J7 F, J) V  t9 y5 L: _( l* |
  『王法』就是国家法律。你可以用『势力』,你有权有势,可以买通法官给你错判,你可以脱身;或者『机巧』,你请很有名的律师,给你巧心力辩,把你的这个案子辩赢,你能脱身。人间法律你能逃脱,可是鬼神你欺骗不了他。『定』,一定,『不以富贵幽隐而遗也』,不是说你有富贵他就会放你走,给你做个人情,鬼神可不会谄媚巴结人,他没必要,你这个富贵对他没有用。「幽隐」是讲鬼神是幽冥界,他隐匿的,看不见他,可是他却看到人,天地都有神明在主宰人的吉凶祸福。《华严经》上也是讲到,人一出生就有两个神明跟着他,一个叫同生,一个叫同名,一辈子就跟着他,记录他的善行、恶行。到人死了以后,阎罗王就按照这个善恶来判决,判他该上哪一道去轮回。下文说:8 U4 A) C- Q7 J  s

* L& |7 R  l; M& k  }  【故有序此篇者云。】2 B, Y" x% U- D( S% S$ P6 V& c

7 X! v* Y9 i4 q2 k  为这一篇《感应篇》作序的古人有这样的话,说:
1 Q4 M! V8 ?4 u# v, A2 V' {5 b) U& A7 L0 w( I# k8 G
  【善者闻之益劝。不俟奖赏之加。恶者睹之自危。踰于刑罚之及。】
$ R' ]5 t2 q2 S# f! X. d  B6 H9 ]- R2 x' Q
  行善的人、善人学了这篇《感应篇》,『闻之』,知道这个感应的道理,『益劝』,益是更加,劝是勉励,更勉励行善,就是更努力的去行善,善有善报。你行善,鬼神就敬重你;你精而求之,你甚至能见性、能成佛。『不俟』,俟是等待,就不待『奖赏之加』,没有人给你奖赏你也会干,你不是为了别人加赏、加奖给你,你才去行善;也不要人去表彰你,你知道自己为自己负责任。『恶者』,恶人,『睹之』,干了坏事,看了这篇《感应篇》就会『自危』,知道自己造过的恶业将来必有恶报,就生起恐惧心了。这个『踰于』,踰就是超过,超过『刑罚之及』,比阳间、人世间用刑罚加之那个效果更好。2 k5 P/ I6 |  y3 s4 L/ B* M% b

; B" w$ K/ |% T1 r  【可见此篇。不但扶翼圣经。亦且补助王化也。】8 P. L# U! n8 ]

% O5 K5 H- i, d( m$ j1 Z  可见得这篇《感应篇》虽然短短一千二百多字,可是它作用大了,不但能够辅佐圣贤教育,『圣经』是圣贤的经典,『扶翼』就是做它的辅助。所以学佛的人都必须要读这篇文章,而且天天要做为日课,这是师父上人常常反复强调,要扎好三个根。这三个根其中一个就是《感应篇》,我们真正在《感应篇》上去落实,你对于佛经、佛陀的教诲才能真正明白,所以它是「扶翼圣经」。在净土来讲,这是净土的助行,净宗修行讲究正助双修,正行就是信愿持名,助行是断恶修善,用《感应篇》是最好的,这是对我们自己修行而言。『亦且补助王化』,这是对于社会、对国家而言,可以帮助社会人心净化。现在我们讲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感应篇》是最好的文章,个个都学《感应篇》,这世道人心马上就能够转过来。下面一段:( z6 X+ [1 D4 X: u  x6 f; g# D
+ {" T! i: |" D9 E- {8 ^
  【人谓此篇。出自道藏。遂疑与儒相背。此总是未曾精研儒书。】
4 v5 B7 T4 y. E' \# ~  V( W( O0 V) K  D; I8 B& L
  这是批驳有些人的误会。有人说这篇文出自于《道藏》,是道家的经典,学儒的人就不肯学了,这是属于门户之见。学佛的人也不可以有这个门户之见,只要是好的善书,我们都可以认真的学,做为我们修身的一个宝典。尤其是《感应篇》,印光大师是极力提倡,修身的第一要诀,这是最好的教材。如果你思想未通,就会疑,「这个道、道家是不是跟儒相背离了?儒就该学四书五经,怎么又去学道藏的经典?」这『总是未曾精研儒书』,你没有真正学透,就不通,学透了就能贯通。底下举几个例子,都是讲儒经里头的例子。
/ g7 o% V" ?/ H; u& H7 O6 k/ {4 f! C- ]) ^2 y0 ?6 t, I' p
  【易曰。】
! o* z! ^4 ~" Y1 }" ^  O! p6 w' a6 n, ~$ h& q1 o; f' B; q1 d4 M9 V$ V4 k! @0 ]
  这是《易经》上说,《易经》是孔子批注八卦、六十四卦的文字。" |  w1 Y; t6 i0 H" i) R
0 J5 W  h6 P; E+ E/ m$ S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6 p; J9 U# s/ z- a& q. n& [+ P/ O
+ r) f; b8 r2 h6 B+ r& P  这是孔子讲的话,这个话我们都很熟。行善积德的家庭『有余庆』,庆就是福报,有余福。这个余福就说明它不是光对自己而言,光对自己应该讲本庆,对根本来讲是自己得到的福报。讲余庆就是本之外的,本身以外的叫余庆,余庆就福荫子孙。余庆都很好,你这个本身的福报就更好。本身的福报在哪享?下一辈子享福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生生世世都享福报。所以这个余庆讲得很有味道,他不讲积善之家必有庆,他加个「余」字,里头的味道深远。『积不善之家』反过来,就『必有余殃』,也是这个意思。造恶的人,他这个祸殃及子孙,这叫「余殃」。反过来讲,他自己本身本殃是什么?将来三途恶道。这孔子没有明说,意思都涵盖了,孔子老人家知道有轮回,只是不讲而已。《易经》上孔子都说过,「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讲的生死,怎么投胎的?父精母血结合的,我们讲受精卵,这就是生命的载体。游魂为变,这游魂进去,就投胎了。孔子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确实有轮回。为什么他不讲得很多,只是偶尔透露一下?子路曾经问过孔子,「敢问死」,死的学问。孔子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你生的学问都没搞懂,就想搞懂死的学问?这劝学生老实,好好把人做好。把人做好了,你来生才能生天,这就是死的学问,懂得做好人了,来生自然就好报。那也证明死的学问比生的学问要更高深,所以未知生,焉知死?死的学问是了生死、是成佛道。想成佛,先做人,《感应篇》教你做人,做了好人你才能作佛,这是孔子的意思。底下分析说:: [* ~. |$ E4 H
4 z; j$ i, p8 V, }
  【积者。】4 A9 a# B, v; @5 V" Y. E

) n7 B5 ^% I0 U( `  这是积善的积。
( I5 _; {  O0 w" ^
4 v" I' t- |7 h3 m1 b; \  【见得善恶不止一事。余者。见得果报不止一途。】
( W$ O" ]% n0 v6 m7 N% g% U9 |/ [4 E" x
  你看,说积善之家、积不善之家,这个「积」字是积累,就是一桩一桩的往上积累。所以善恶不是指一件事,它是你一生在积累的。善积得多了,福报就会现前;不善积得多了,恶报就会现前。余庆、余殃的「余」字,『见得果报不止一途』,有本身的、有余的,就是果报不只单方面,有自己受的果报,有子孙受的果报,还有来世受的果报,不是那么简单的,很复杂。下面说:
% C; u: t! I) g' l/ ^
) G) k4 r" ?* U  n( X  【易传檃括言之。此书条晰言之。】  F) K8 @+ V! e4 p/ X* d/ @

/ O$ n  U( M4 n" e7 W  《易经》当然里头有『传』,《传》是孔子所作的,批注《周易》。这里面的道理讲得很简练,言简意赅,所以叫『檃括言之』,这个檃就是裁剪,经过精简、节要,概括的说出来,但是已经把这个感应、因果的道理都讲出来了。『此书』就是讲这篇《感应篇》,『条晰言之』,分条清晰明白的给我们讲出来。换句话说,读了《感应篇》你才能更明白《易经》上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这篇《感应篇汇编》又是详细的批注,所以不可不读。
: ?( d& T) X3 }2 [
0 W7 A' O2 ^5 e1 M# x* Z1 l) H  【又书经所载。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F) n  a) s' J% z+ x

: k( x% W. t. e/ S5 U. Z+ ~$ v  这是引用儒家五经之一的《书经》,就是《尚书》,古人都是必读的,四书五经,这是五经之一。它记载『作善降之百祥』,行善之人天给他降各种吉祥,就是福报。其实哪是天给他降的?全是自己感召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作不善』的,天『降之百殃』,殃是祸殃,全是自己自作自受。《尚书》是中国一部古老的书,上古时代的,这部书记录了夏商周三代的事情,主要很多是这些圣王的教诲。这是讲到《尚书》上的这些事,都已经把因果事实真相给我们讲清楚了。这句话就是商朝初年的大臣伊尹所说的,伊尹是很有名的一位宰相,商王(就是商汤)的部下,汤王是圣人,伊尹辅佐汤王。后来汤王去世了,到了太甲(就是汤王的孙子)当王的时候,一开始不务正业,伊尹把太甲流放三年,等到他自己改过了,再把太甲接回来,让他重新复位,自己还继续称臣,没有夺权,只是给他机会改过。所以伊尹也是一位圣贤,这个话就是他说的,说的都是告诫太甲,「你希望国泰民安,希望天降吉祥,你得行善积德」。你看这些道理跟佛经讲的有什么两样?伊尹没读过佛经,伊尹比释迦牟尼佛出生得还早,那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所以,儒家不也一样讲感应的道理吗?没有违背。《诗经》上说的:( n; Q" ]" q% Y$ x

9 j+ `8 s2 F7 C, ]  【诗咏上帝监观。礼载人事得失。春秋事见在前。报书于后。六经所载。精言感应之说。何尝与此不合一理乎。】# N6 J" m* M. b' ^; x8 e$ U

. w: j/ M& X; P% q# p7 P  这都是引用儒家六经,六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是六部经。但是《乐经》(这讲音乐的)失传了,剩下五经,只有《诗经》、《书经》、《礼经》、《易经》,还有孔子所作的《春秋》。《诗经》是孔子所编辑的,主要是用歌谣把它编在一起,那都是讲的圣贤的教诲。孔子编辑《诗经》,三个字为原则,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让人摒弃邪念,增长正念,其中也讲到因果道理。这里讲到『上帝监观』,这个上帝就是指上天,上天当然有神明监察、观察我们的善恶,依我们的善恶来给我们奖罚,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在《诗经》,譬如说里头有一篇是讲文王,「文王之什」,这个里面就讲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个文字在《了凡四训》里面有引用到,「无念尔祖」就是要常念着你的祖先,「聿修厥德」就是述修道德,这是要好好的行道德,不能愧对祖先。「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是长的意思,言是我的意思,我要长久的配天命而行,就是依天命而行。换句话说,要行天道、要行善。自求多福,福报自己求,你行善就有福报。这些话很多,都讲到因果的道理。
4 P3 Q* R& z8 p
$ s4 X: H; O5 _/ X& X6 h: ]  《礼记》里头记载的人事的得失,《礼记》上讲的很多很细的东西,人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这个『人事得失』其实皆在人心的善恶,都不离你的心,你心善,那就得福。《春秋》,这是孔老夫子所作的一部史书,最早的编年体的史书,他是记录的当时春秋时候的事情,以鲁国史为主。「事见于前,报书于后」,一个人行善、造恶,这个事先写在前面,因为它是编年体。然后把其它事情写完了,最后到了该要报应的时候,他也写出来,可能隔了好多年,但是这个因果写得非常清楚。所以读历史可以开智慧,《春秋》是孔老夫子作的,本意就是让我们明白因果,要依天道而行。孟子曾经讲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一部《春秋》出来之后,那些乱臣贼子都害怕了,为什么?不敢造恶了,《春秋》讲的都是因果报应、事实真相。你看那弒父弒君的人,最后都是被底下人给杀了,就是《感应篇》上讲的,「易刀兵而相杀也」,这杀人的最后也被人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3: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换把刀给人而已,这事讲得很多。所以可见得六经所记载的都『精言感应之说』,讲得很精辟,讲这个因果道理,何尝与这篇《感应篇》有一个道理不符合?完全符合。下文说:
3 N+ t2 P7 n* H# J7 k4 Z. Y4 N+ e. |7 k" ?! Q
  【此篇所载善恶。纤悉毕具。即唾欬歌哭。皆谓有关天鉴。】: ~: y0 _8 E; k; b9 v# Q
- T, l# _1 I% J6 K* k
  《感应篇》记载的善恶事理都非常详尽。『纤悉』,「纤」是很细微的小节,「悉」就是全部,『毕』是完备的叙述出来。即使是(底下举几个例子)『唾』,就是吐口水;『欬』,就是咳嗽;『歌哭』,都有提到。文字里头讲,「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你看都讲到这些事情,这么细微,都『有关天鉴』,天神都在监察。你咳嗽一下,看你咳嗽得如不如法,不能对北方咳嗽,这是讲敬神明,北方有神。那更不能对神像、对佛像、对经书咳嗽,或者是对圣人像、对父母、对老师当着面咳嗽,这都是有过错,天地鬼神都记录这些善恶。歌舞,那是对灶不能够歌舞,有灶神爷在,换句话说,你对他放肆不行。这些都讲到了。所以:
0 X  ^9 f0 l2 F7 a: p8 m$ E# ]2 b/ U$ ?7 z
  【人读此等语。】
2 I* s3 [3 N9 _7 a9 c; a3 [" I5 y5 Z2 J
  『人』,有人,读到这种语句。
) N% ]7 u5 X0 H, T2 e
& \/ [- e( d/ ]# x4 m  【皆疑为渺茫恍惚。不可究诘。】& l, p5 n: l2 b+ Y; G3 C
# z; x: O; [8 M6 S; P& G4 {
  有的人读了就觉得有疑惑,这些事情『渺茫』,渺茫是讲很微小、很渺小,『恍惚』就是不易觉察,怎么老天爷还监察这些小事?『不可究诘』,诘就是问,究诘就是盘根问柢、问个究竟,就这个意思。难道天还要盘根问柢,问这些小事吗?他就会有疑惑。下面说:( Y9 j0 r' [$ f! K2 ?5 z4 v- Y

  H! f7 T: C" Y9 {  【不知慎小谨微之道。固圣贤所贵也。】& L9 |8 N* C4 z; \1 @" U2 C
0 @) J: G) z. O/ s
  小节不能不注意、不能不谨慎,最微细的一个行为就决定你能不能成为圣贤,圣贤所贵的,就是所尊崇的、重视的,往往都是小节。哪怕小到一个念头,你这个念头符不符合道义、符不符合天理?圣贤跟凡夫就在这里分判,吉凶祸福也在这里彰显。所以岂可因为它小而不干、不注重、不谨慎?
' ?! \6 P4 i9 x; J
3 E0 ]7 q; ^6 A  _2 d! G3 w  【书曰。】
: i! C2 X; l; ?6 o4 U- B" Z: m& Q: V( f7 F; ]" h; q3 p* @
  《书经》上有这样的话,这都是中国老祖宗最早时候的教诲。
8 o, E- X, J4 r7 L/ Y9 e, V/ g) r3 I8 {- e
  【细行不矜。大德之累。】$ N: V; I: R0 L
( z0 i0 K  _% ~% j* n7 P
  『细行』是很微细的行为,哪怕吐口痰,哪怕咳嗽一下,这些小节你『不矜』,矜就是庄重、谨慎。你这些威仪不注重,『大德之累』,累就是受损了,损害你的大德。换句话说,大德怎么成就的?都是这些细行上累积的。过去有一位大儒,他一生坐的时候脚都不会往外伸,膝盖的部位是九十度,永远都是这样正襟危坐,坐到最后裤子那个膝盖的部位都磨破了。他一生坐下来的时候没有伸过脚,细行,大德就这么出来了。
! C/ w/ l. T. M3 I9 g; k+ D; n! V0 \2 j. y2 C4 n; g
  【易曰。】
9 x* L7 A0 r( O0 w" t, R! {, E5 M! M) r( k: @& _8 V6 Y
  《易经》上(这也是孔子的话)说到:# G" m- G0 b% b: {3 g3 N

- N/ A$ c% c! [8 d# V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7 b: S' e) Z0 r. ~5 a8 s% i

; U4 l7 \9 k6 y1 a; x! x  所以《易经》上就讲,「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那些小人认为这是小善,可以放肆一点,没必要去做,就不做了;那小恶不用改,无伤大体,也不去除了,所以积的都是恶。小恶积起来就大了,最后大到不可以隐瞒。罪最后大到不可解,化解不了,也就要受大的报应,不可不谨慎,慎于始。8 g) p4 h" [& e4 ~( J5 X

: U) P3 b, [- i  【一部礼记。于人一举一动。皆有轨度。古人教人慎小谨微。多是如此。】
' P- ~6 h- `. ~
# X: L5 g+ k, H" ^" Y  《礼记》这部书教人什么?『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规矩、轨范,『度』是分寸。『古人教人』就是这样『慎小谨微』,不要以为这个好像没必要。这个很有必要,没有规矩,何来有方圆?『多是如此』,《感应篇》里头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所以我们的心通过这样的学习就可以细腻,慎小谨微,这样能成就大德。我跟大家一起来学,因为我的毛病也是这样,比较忽略小节,有点大大咧咧,这个不是好的习惯。通过这样的学习,养成慎小谨微这样的一个精神,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们共同努力。
6 n' Z( f0 @/ U7 i) ?* R
* S/ z3 v# q9 I4 o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个礼拜我们同一时间一起来学习。谢谢大家。# @9 @. ^6 Y- D( E. M; K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三集)  2013/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39 x. b# k3 s2 E/ e
8 d* [1 H0 e2 q0 T& l+ F# `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五页。我们接着看,前面属于《感应篇》篇题介绍,以及结构大意,这是我们上次已经跟大家学习过了。当讲完义理之后,紧接著书中又举出了许多的案例来给我们做证明。今天我们会看一些案例,就是故事。我们来看正文:
' `) b, q7 g' y8 \: n+ {% T3 f, w$ N# J' V+ o. b. s* G
  【明昆山进士王志坚曰。博览群书。兼通内典。尝语弟子曰。感应篇凡二百九十三言。一篇之中。浅深精粗。先后互见。即如一戒杀也。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綦细矣。曰。非礼烹宰。则不禁食肉也。曰。无故翦裁。则不禁衣帛也。又曰。春月燎猎。曰。无故杀龟打蛇。似乎益为之宽其途者。盖一为学道之人言。一为流俗之人言也。学道之士。得其说而精求之。可以超凡入圣。而流俗习业之人。亦可以去其太甚。不至漫无堤防。此篇须如此看去。便知其不重复矣。】5 t# l7 z- U  h0 v

) h: Z3 \7 Q  ~+ C( j, {6 Q  这里《汇编》引用了明朝『昆山进士王志坚』的一段话,昆山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古时候常常出才子,那里头学风很好。这位王志坚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他在万历皇帝之后,就是崇祯皇帝继位以后,他做到了督导湖广学政,就等于是专门办学和资政的一位专家,曾经被礼部推举为学政第一人,这么一位大学者。他博览群书,而且兼通内典,『内典』就是佛经。为什么叫内典?因为佛法是心学,向内求,不向外求,所以佛教的经典都称为内典。这位王志坚先生过去曾经跟子弟们这样说过,这个『尝』就是曾经,这个『语』(音玉)不读「雨」,当动词讲,就是跟子弟们这么说过。底下是他的话,说『《感应篇》凡二百九十三言』,这个凡就是总共,总共二百九十三句话。『一篇之中,浅深精粗,先后互见』,这一篇文章可以说它的摄受根基是很广的,可以对浅的人讲,也可以对深的人讲,它的文字有浅深不同的水平;也有「精粗」,精是讲得非常精细,粗是比较粗浅,是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一篇当中即使讲一件事,前后都有讲到。「互见」就是我们要互相参看,然后要去体会。' @% f" O% n; s! D: B9 g1 d- p
) B% X' Z; x" y0 U. M4 ]& y
  这里举出一桩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3: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如一戒杀』。《感应篇》讲到戒杀讲了很多次,我们该怎么看?王志坚先生教我们怎么读《感应篇》,要掌握这个方法,就不至于觉得好像前后矛盾。这里说,『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这是讲得比较精细,连小昆虫、小动物都不可以伤害,甚至连草木都不可以伤。这个要求就很高了,要求我们慈悲心要普及到万物,不仅要对人慈悲,要爱人,还要爱天地万物。那小昆虫,一个小蚂蚁也是生命,牠也有灵知、灵魂,也有知觉、有家人、有感受,也贪生怕死,所以我们岂能够对牠不尊重,甚至要伤害牠?牠只是形体跟我们人不一样而已,人的身体比较大,我们讲高级动物,牠身体很小。除了形体不同以外,其它的性能,牠能动,我们也能动;牠有父母眷属,我们也有父母眷属,这些都是一样的。我们岂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甚至我们看起来无情的草木,实际上它也是有情。现在江本胜博士用水实验也证明了,不仅草木有情,连那矿物、水都有情。当我们以爱心对它,它结晶就很好看;当我们以轻慢的心、厌恶的心来对它,它的结晶就不好看。你看它都会有反应,证明它也有情、也有识,佛法讲受想行识,一切万物都有,不仅是动物。为什么一切万物都有受想行识?原因就是一切万物都是我们这颗心变现的。受想行识是我们心的功能,所以心所变现的万物自然就有受想行识。昆虫草木皆是我们的心变现的,既然是我们心变现的,就是跟我们一体,所以岂能够伤害它?伤害它不等于伤害自己吗?这个道理你明白了,你就会非常的尊重一切万物,用爱心对待万物,这是「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的深义。那是讲到『綦细矣』,「綦」跟极点的「极」相通,极其的精细,要求很高了。
2 V, h5 E8 z. s) i0 T; _4 D7 ]; y. [: A/ y$ P
  但是《感应篇》又说到『非礼烹宰』,烹宰是讲杀生吃肉、宰杀生灵,它没有说不准,只是说不能非礼杀生,杀生要按照礼来做。像儒家的礼,《礼记》就有讲到烹宰要以什么样的礼,什么时候不可以宰杀。譬如说在繁殖期的动物我们不可以宰杀,怀了孕的动物不可以宰杀,这都是按礼。这个是它的要求比较宽了,没有要求你不杀生,只是要求你不能非礼杀生;不会禁止你食肉,只是让你要注意分寸。这种要求比较低,当然是对普通人而言,一般人戒不了吃肉的恶习,那就权巧方便,把这标准降低,让你也感觉到可以去受持,慢慢的提升。底下又说『无故翦裁』,那不是说禁止你穿那些丝织品,或者说不让你去添置衣服,只是让你节约、节俭。无缘无故的增加衣服,这等于是浪费、消耗了你的福报,尤其是丝织品,不可以。丝,你要知道一件丝制的衣服是多少蚕的生命,我们岂能忍心杀这么多的生灵,换这么一件衣服?这里讲「无故」,就是无缘无故;如果真的有需要,还是可以「剪裁」,这个不是说禁止你。又说到『春月燎猎』,这个燎是烧火、烧森林,为了打猎,你把森林给烧了。在春月里头,春天是动物繁殖期,万物都在生长,我们此刻杀生等于是逆天而行。天道有好生之德,正是在春天生旺的季节,我们岂能够杀生?这个是绝对禁止。这里讲春月不能燎猎,其它月份可以燎猎吗?这是对那些不能持杀戒的人来讲,也是开一个权巧方便。0 s2 R" T7 x: A9 A" ?
8 K* u2 Z$ _4 j$ {. ]! y" N
  又『曰:无故杀龟打蛇』,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前面加个无故,就好像给你做了个开缘。本来龟、蛇是绝对不能打、杀,牠们都是有灵性的动物,特别是道家,对龟、蛇都非常的尊重。但是有特殊的情况就得开缘,像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孙叔敖,《文昌帝君阴骘文》就有讲到他,「埋蛇享宰相之荣」。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野外见到了一条两头蛇,两个头。两个头的蛇是非常的毒,毒到怎么样?只要你见了牠就得死,不用牠咬你。牠那个毒得,就是牠周围那个磁场都是毒,你进入牠的磁场、你看了牠,就中毒了,这是传说中的一种非常毒的蛇。结果孙叔敖看到了,他知道见到这种蛇自己一定得死,结果他就干脆把这个蛇给斩杀了,然后把牠埋起来。然后回到家里,自己心情就很苦闷,他母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孩儿不能够尽孝了。」母亲说:「你怎么了?」他说:「今天我见到了两头蛇,知道自己必死了。」然后他母亲问他:「那你这个蛇怎么处理的?」孙叔敖说:「我把牠杀了,埋起来。因为我不愿意再有人见到牠,像我一样的命运。」他母亲听了之后微笑着说:「孩子,你不仅不会死,而且你将来会很发达,就你这点存心就带来很大的福报。」为什么?你看他自己死,不愿意别人死,这种慈悲心当然会感召自己健康长寿。果然他后来真的做了楚国的宰相,而且是一位很贤良的宰相。所以这是属于开缘,他存心不是为了杀生,而是为了救生、救人,这个就不在「杀龟打蛇」之戒里头,属于开缘。所以,戒全是看你的用心,你存心善,戒就圆满;存心不善,还是自私自利,哪怕是持戒,也没有利益。2 g. h3 k1 p+ O/ k- w
6 e2 o) H. w; C/ u# G' r
  《感应篇》这里头讲到杀生就说了五桩事,五个角度来谈,甚至讲杀蛇打龟都可以。『似乎益为之宽其途者』,就是把这个道路放得很宽很宽。益就是更加,更加为读者扩宽道路,就是能让更多的人走这条路,这是太上的善巧方便,接引更多的众生。它不是前后矛盾,前面说昆虫草木都不可伤,怎么后面说还可以杀龟打蛇?不是这个意思。后面就讲了,『盖一为学道之人言』,盖就是提起这个句子的语气词,一个是为学道的人讲的。「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这是对学道人,要求很高,你想修道、证道,那一点杀心都不可以有,纯是爱心、纯是慈悲,养天地之间的生意、和气。『一为流俗之人言也』,另外一个讲法,像不能无故杀龟打蛇、不能春月燎猎,这是为流俗之人、世俗人讲的,那些人不可以禁杀,就跟他讲一个方便。好比佛家虽然有吃三净肉的说法,这是为那些不能断肉的人说的。就告诉你,你要吃三净肉,只要这肉不是为你杀的,杀的时候你也不在场看到,也不闻其声(听不到杀生的声音),这种肉你可以吃。这都是权巧方便,是为流俗之人讲。
( d. m/ C' }$ \7 z2 M& ?8 u+ m7 S, q7 H+ Z' ?$ Q* j
  所以『学道之士,得其说而精求之,可以超凡入圣』。你要是发愿求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3: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要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得到了这么一个教诲、这种说法,要精而求之、精益求精。讲到戒杀,不仅不能够伤害万物,而且要养自己的大慈悲心,儒家讲仁,宗教里讲爱,佛法讲慈悲。要把慈悲养到极处,对整个宇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视为是自己,这个叫「精而求之」,那你就能「超凡入圣」,你不再是凡夫了,你可以做圣人。『流俗习业之人』,一般的世间人做不到、达不到这么高的标准,就可以用比较低的标准。这也『可以去其太甚』,不能够做得太过火、太离谱。『不至漫无堤防』,什么防备都没有、随便、为所欲为,这就不可以了。所以本篇『须如此看去』,这样来读《感应篇》,『便知其不重复矣』。论一桩事它没有重复,标准不同,对不同根性的人讲,所以这篇《感应篇》可以说是三根普被、利钝齐收。有对凡人讲,有对真正学道人讲,看你自己希望做什么人。我们再看下一段:+ Y+ c. M/ {' ~9 K, p! T' y
: y! S8 Y" ~, V
  【持此篇者。须是时时心中默念。字字反入身来。有无是事。渐渐寡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自然动处是善。触处是善矣。】0 ^* o2 w" ^7 Z& Z9 x+ W. n
% d. y5 O2 l3 U. b8 }0 _
  先看到这里。受持《感应篇》的人,需要怎么做法?『时时心中默念』。所以这篇文章要把它读熟、背诵,这不难,真正你要努力,很快就能背。背熟了你可以经常把那个经文句子提起来,在境界上你马上就想到《感应篇》怎么教诲,就不会犯过错。『字字反入身来』,这就叫反省,学《感应篇》不是用它来照别人,是用它来照自己的;如果你用它来照别人,那完全学错了,不仅没有任何功德,反而是造罪业,还不如你不学。拿着它来造罪业,看人的过失,还说人过失,这怎么可以?要反求诸己,反省自己『有无是事』,这里头讲到的善恶,讲的一百多种,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犯。我计算了一下,这篇文总共一千二百八十八个字,我们过去也做成了功过格,现在网上,像六和敬共修网、无量寿经专修网,这上面都可以下载。功过格总共讲到的是一百九十五条善和恶,这一百九十五条项目要字字反入身来,自己对照自己,有没有这些善、这些恶。有善,善的要保持,恶的要赶快去除。如果还没有这种善,我们要赶紧去修;如果还没有犯那些恶,那要防范,不能去犯。这就是每天用它来反省对照,「反入身来,有无是事」。
( E& H  U# D- K7 A5 V' a/ x4 b2 G
8 U- f% V5 q$ M6 q  所以《感应篇》每天都得念,最好一天念三遍,当做定课。一遍读下来不难,也就十分钟,每天你花半小时就能读上三遍。可以合在一起读,可以分开读,早、午、晚三段各拿出十分钟,不难。读的时候就是反省的时候,如果有犯那些过错,『渐渐寡去』,寡就是寡过,把那过失改正,慢慢减少。『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就是劝我们要把它当做定课,改过是终身的事情。过去春秋时期蘧伯玉,这也是孔子很敬佩的人,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十九岁的过错了,这十九年当中有什么过错,所以就发愿改过;到二十一岁,反观二十岁,还是很多过错;到二十二岁,又回顾二十一岁,依然有不少。每年都在改,每天都在改,一直到五十岁,反观过去四十九年,还有过错,还要继续改。所以古人改过修行这样的真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身都不间断,最后就能成圣成贤。有过错也不必去内疚,实际上谁没有过错?能改就为贵。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年年能改,终身不断的改,改到最后就成圣贤。7 i7 C6 _6 z" A3 C" r; K

( u. |* y/ C+ y* ]  连孔老夫子晚年学《易经》都非常感叹,说如果天再给他多几年的寿命,「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五年或十年来学这部《周易》,「可以无大过」,孔老夫子说自己没有大的过失了,换句话说,小过失可能还有。圣人对自己的行持检点得非常的细腻,即使是非常小的过失都不放过,这些古圣先贤的典籍就是最好的检点的标准。而前面我们看到《感应篇汇编》有说到,《周易》这些圣贤典籍有讲到很多怎么改过的问题,但是比较零散。这篇《感应篇汇编》可以说是非常集中、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给我们说明,哪些是善、哪些是恶,这便于我们受持。果然能够依教奉行,你也可以跟孔子一样,可以无大过了,甚至你比孔子还殊胜,孔子当时还没有看到《感应篇》。《感应篇》相传是老子所作,孔子虽然过去曾经拜访过老子,去求教,但是没见他说过得到《感应篇》。而《感应篇》正式最后成书,有人估计是在宋朝,这等于是综合了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一篇是古圣先贤教诲的会集本,也就是精华本。我们就很有福报能够得到它,天天都得读诵,像过去彭际清彭家终身受持。『自然动处是善,触处是善矣』,一举一动都能纯善无恶。底下又说:- a$ E3 I: L2 m/ K4 @/ C! i% R, ~
" K2 {  t* y* V( \
  【他刻卷首。载持诵仪则。及诸圣号。只是教人摄心为善之意。】3 d+ n2 C7 T) z0 L* T& Q9 A
. I5 A5 f! m. ]; N
  『他刻』就是其它的刻本,过去印刷是要刻印流通,往往很多是用木刻。《感应篇》在过去就流通很广,各地都有刻印,以前的版本很多在卷首,就是在这本书开头的部分就印上『持诵仪则』,也就是这个仪式该怎么做。就像佛经有一些经本前面也印上这些持诵仪则,最简单的是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是开经偈,有些还甚至唱炉香赞,这些都属于持诵仪则;道家也有它的仪式,还有些圣号,譬如说「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这些圣号,用道家的经典。这些都是『教人摄心为善之意』,这个不是迷信,是让人生起恭敬心。摄心就是让人生恭敬心,把你心收摄起来、专注,专注就是恭敬;心思散漫,有很多妄念,这心就不恭敬,不恭敬你什么都学不到。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们学这篇文章,学着学着就想东想西、心猿意马,甚至就跑出去、开小差、说小话,这都不是摄心,这是散心,得不到功德、得不到利益。要知道,这篇文章天地鬼神都护持,后面我们讲到很多这些故事,马上就讲到了。这篇文章所在之处都有神灵在护佑,我们读诵,更加得到神灵的恭敬,我们恭恭敬敬的读,我们肉眼看不到他,实际上天地神灵都会合掌向我们致敬,「你是个善人」;如果我们随随便便的话,神灵看了之后就瞧不起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3: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瞋恨心大的可能会找我们麻烦。所以这些持诵仪则和圣号教我们摄心为善,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就是生恭敬心。我们现在学习把这些就省略了,重实质不重形式,真正把这种恭敬心拿出来,就达到目的了。下面说:
# j2 Y2 u" ^0 T, d( A7 k- ]; t$ k3 ~
  【学赵阅道焚香告天故事可耳。】# {1 `% T3 b1 O2 H/ W

1 X+ Y. C% q$ p8 d- M3 T% c  这是举一个例子说明,讲怎么样生起恭敬。赵阅道,宋朝人,《了凡四训》里面有提到他,这是一位圣贤,他在宋朝时候进士及第。进士就是过去最高的学位,就像现在讲博士,博士是最高学位。进士及第之后,一般朝廷就会请他做官了。他在宋仁宗时期做到了殿中侍御史,干什么的?就是在朝廷上专门弹劾那些失仪的人,就是不守规矩的、威仪不够的,赵阅道就会弹劾。可见在宫廷里头非常注重威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扭扭捏捏,赵阅道看到这种人一定就向皇上弹劾。没有威仪的人就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实际上就不忠君、不敬天,这种人就不是圣贤君子,皇上就不能重用这种人,他在大节面前可能道德就守不稳。一定是平常都恭恭敬敬、谨小慎微,才能养他的大德。赵阅道本人就是这种人,所以他敢弹劾别人。人家做不够,他就敢批评,为什么?他做得正。他要做不正,那他自己就被弹劾了,所以皇上任命他做殿中侍御史,就因为他真的做到了。他为人是器宇轩昂、庄严正直,在弹劾人的时候不避权贵,不管你是皇亲国戚也好,还是什么大官也好,凡是你犯了错误,他就批评、向皇上禀报,正气十足。所以京师称他是铁面御史,他是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人,不讲私情,只讲公理。这位赵阅道早年就崇信佛法,跟一位法师(叫佛慧禅师)很熟。赵阅道对三宝非常恭敬,每次见到佛慧禅师都虚心的请教佛法,不厌其烦。而禅师对他反而是呵斥,从来不好好的跟他回答问题,只是骂他,而且不给他机会去辩驳。, d% \3 a' m; X$ z) i3 P( s- f

  k# ?% Y$ S8 T! J1 l! N" T  赵阅道修养也很好,你看他身为大官,在禅师面前就做一个小学生,挨批挨骂都不敢、不会去反驳、为自己辩护甚至顶嘴,不敢,这是尊师重道。为什么他能尊师重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你在家能够孝养父母,对父母能够尽孝、能够恭敬,自然你对老师(禅师,这是老师)就会有恭敬心。你不敢跟父母顶嘴,你当然也不会跟老师顶嘴,你就会一切顺从、听话、老实,你在朝廷做官也自然能够忠君爱民,所以一切德行全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赵阅道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学佛也非常有成就。你看他,这里讲每天都是『焚香告天』,实际上他就是用《感应篇》、用这个功过格对照自己。一天犯了哪些过错,绝不苟且,犯了过错一定把它记录下来;今天行的善事也把它记录下来,这叫功过格。功就是善,过就是过错,把一天的善恶记录,等于我们现在讲做日记。日记应该怎么写?不是写你今天去哪玩、见到什么人、聊什么天,不是写那些废话,就是写你今天修行,行了什么善、犯了什么过、有什么心得,写这些,修行日记。他写在黄纸上,然后每天晚上在他的庭院里头设上几案、焚上香,把这个纸焚化,禀告上天,请天地鬼神来监察他,他讲的这些全是真实的,不敢欺瞒天地鬼神。晚上不敢写的,白天就不敢造,用这种方法来激励、鞭策自己断恶修善,这是他改过的方法,纯用真诚心。古人都敬畏天地、敬畏鬼神,他们知道真的有。
4 e2 h& i# p/ ~8 d
2 ?, i# u. ~5 R) k" f. d0 h9 g  有一些人有天眼,他能看到,像有些小孩,受的污染不多,心思比较纯净,他就能看到。看到了他自己可能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去问大人,大人也觉得这小孩是不是胡说八道?以为是幻觉,实际上不是幻觉,真的看到了。但是他慢慢长大,知道的事多了,心就不清净,慢慢就看不到,就是那天眼没有了。这是他报得的天眼,刚刚生下来他这天眼能保持,但是慢慢就没有了,为什么?心污染了。想要保持,没有别的,就得修行,保持自己的心地纯净纯善,你才能够保持本来天性中带来的这种功能。赵阅道学佛也很用功,修行改过也非常认真。结果有一次跟同僚一起吃茶、宴坐,忽然听到一声雷鸣,当时赵阅道听到雷声,当下大悟,开悟了,结果说了一首偈子。佛慧禅师听到这首偈子,给他印证,这第一次赞叹赵阅道,说「赵阅道撞彩了」。撞彩了意思是说他已经打开他的玄关,开悟了,碰上了。开悟确实要碰上,但是我们自己要做好这个准备。怎么才能开悟?把心里空了,你才能开悟。什么妄念都没有,心全空了,这就是法器。这个法器还没有开悟,但是遇到一个因缘的时候,譬如说赵阅道听到雷声他就开悟了,震开他的悟门了;有的人可能看到雨打芭蕉开悟了;有的是他的老师给他点了一句话开悟了。每个人开悟因缘不同,但是条件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的心是空的,完全清净、没有妄念,这时候就能开悟。你要想没有妄念,下手处就得学赵阅道用功过格检点内心,先断恶修善,把心中的恶念都洗刷干净,然后善念也自然就很容易洗刷掉。当你把善念都放下了,不思善、不思恶,这时候遇到开悟的因缘就能大悟。
: Y5 {" l+ M/ {: ]8 ^7 ]5 P% S4 V( ?# Q8 }, F
  赵阅道后来官做到很大,做到了太子少保,就等于是太子的老师,然而他的修行并没有间断过。他在自己家里面筑了一个小屋,在一个高处筑了一个小屋,每天退朝之后就在那里独坐、禅修,真的是非常的精进,持戒也很精严,生活非常俭朴。后来七十七岁的时候,就在他自己筑的这个「高斋」(他自己命名叫「高斋」,就是高处一个小屋)坐化,他预知时至。坐化之前写了一封遗书给佛慧禅师,感谢他,跟禅师说,「非师平日警诲,至此必不得力矣」。就是如果不是师父你平日每次对我的那种警策、教诲,甚至是棒喝,到这个时候(就是临死的时候)功夫必不得力。意思说现在功夫得力了,也是靠师父对我这一生的教诲。所以这是一个真的开悟的大德,在《五灯会元》里头有对他的记载,这属于禅宗祖师级的人物,虽然他是在家人。从这里可以看到,你想修行有成就,下手就是用功过格、《感应篇》,天天都是字字反入身来,反省检点。我们想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学《感应篇》绝不会耽误我们修净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3: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而是辅助我们能够更好的念佛。
9 N8 E4 L* U- _2 F9 r* G0 X0 `5 r' v  d# h+ I
  【若不实意奉行。而落讽诵祈福之见。其失远矣。】
+ {% X6 ^" ~  Q5 E
" L) X9 z  [6 D! f" N2 m1 x7 E  这是告诫我们,如果我们不是真实去依教奉行,这个『实意奉行』非常重要。善导大师说,一切都须从真实心中作。修行得修真的,不能搞假的,搞假的是什么?有过不肯改,纵容自己因循苟且、蹉跎岁月,这叫自欺,这就不是实意奉行。你因不真,果就不真,你就得不到那个功德。虽然也希望往生西方,但是你不能够认认真真的改过自新,你说你有信有愿求生西方,那是假的,你叫自欺欺人而已。欺人,人未必有损失;自欺,自己损失就大了,到最后得搞六道轮回,很可能还得下三恶道。所以修行千万不能搞假的,这里举出两个例子,『落讽诵祈福之见』。读《感应篇》,有的人专门用它来做为「讽诵」,口头上学,你把它读得烂熟、背得烂熟,不肯去照做,没有用。《感应篇》不是光靠读诵就叫修行,不能够落实于生活,不能够落实在你的行动,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一定要用真的。祈福,这也是不对的,听到《感应篇》里头讲到,我心起于善,吉神就随之,福禄随之,人皆敬之,这个好,我要。希求这种福报,这也是过失。虽然这种福报会来,它是自然的,你断恶修善,肯定就会有福报,你不必去求。要求就求每天能够改多一点过、修多一点善,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自然来。用有求的心学,这已经『其失远矣』,就偏失了,这个正确的方向给偏了。所以《感应篇》该怎么修,我们自己要把握好,不求果报,更不求名利。你学《感应篇》,做一个正人君子,人家都尊敬你,这叫名,不必求这个,统统都放下。我本来就应该改过自新,我本性本善,现在为什么不善?这是毛病习气,要把它改过来,本来就该做的事情,不是为了求福才做的,是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为这个来做的,应分的事情,这样的心态就对了。再看下面一段:* Z3 c+ \% ]. N. D& c3 X
& i3 E- g3 i1 E2 }# J  l9 Y
  【此篇专以人心修悖为言。儒教有惠吉逆凶之理。得此倍觉详明。释教有因果轮回之说。得此可见梗概。三教一贯。异事同功。信超凡入圣之阶。实转祸为福之路也。普劝同人。信受奉行。灵验事实。开列于后。】; ^5 ~" u/ g# \. u1 @! I' S8 v$ ^

; w9 v( J* ]0 X% m% t  这篇《感应篇》专门以『人心修悖』为它的言论,这个修悖讲得简单一点就是善恶,「修」修的是善,「悖」就是悖逆天道。依天道而修,这就是善;悖天道,悖离天道、悖逆天道了,这就是恶。整篇《感应篇》就是讲善恶,讲得很清楚,它跟儒、佛讲的完全是异曲同工,不仅没有任何的矛盾,反而互相的彰显、互相的辅助。所以『儒教有惠吉逆凶之理』,这就是《尚书》里讲的「惠迪吉,从逆凶」。惠当顺字讲,中间有个迪,迪当道字讲,就是顺道就吉。这个道是什么道?就是天道,就是性德。你能顺就吉祥,如果你逆着,就是凶了。所以顺道者善,善者得吉祥;逆道者恶,恶者得灾殃。这是天理,儒家讲得也很清楚,《尚书》讲的跟《感应篇》完全是一致。『得此』,就是得到了《感应篇》,『倍觉详明』。所以《感应篇》其实就是在开演「惠迪吉,从逆凶」,《尚书》的这句话。『释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教,有讲到因果轮回之说,这是真的。现在西方的科学家、医学家用大量的案例证明因果轮回真实不虚。我在二OO六年,应该是七年前了,当时还在昆士兰大学当教授,我发心把西方的科学界、医学界这些轮回的案例搜集起来,全世界各地去讲,讲了五十场。当时听的人也不少,光盘也流通挺广的,证明因果轮回这是现在已经得到科学证明了。所以佛法讲的(三千年前就讲了),现在开始证明了。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想知道你过去是什么样的、做了什么事、造了什么因,从你这生受的果报就能够推测出来,不必去问人;你将来得什么果报,从现在你干的就知道了。
& O" V- k* E( T+ f
( w' t  Q; b9 |. H  三世因果讲的这些理、事,比儒家、道家讲的就更为博大。在时间上讲,它是讲三世,儒、道(包括《感应篇》)只是讲到当生,没有讲来生;在空间上,佛家讲了六道轮回,儒、道只讲人道、讲鬼神道,也讲畜生道,时空上佛家都更加的广博。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儒和道都吸纳了佛教里面因果轮回的这些说法,特别是道家。『得此可见梗概』,梗概就是大概,对于因果轮回你能够了解个大概了,学《感应篇》就能知道。特别是我们读《汇编》,实际上里头很多案例都有讲到因果轮回,这是历史上的案例,全是真人真事,没有杜撰,实质上这也是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历史证明。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一贯,『一贯』是什么意思?一以贯之,相通的。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就是因果。你细细去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尤其是古老的《尚书》、《春秋》、《易经》,都有讲因果之理,这个因果是贯穿于始终;道家的更是,《感应篇》、《阴骘文》,这无不是讲因果;佛讲得更加详尽,整个佛法,古德讲的,佛四十九年讲的就是因果二字。连一乘圆教,我们讲成佛的法门,像《法华》讲一乘因果,《华严经》讲五周因果,无不是因果,净土讲念佛成佛,这也是因果。
0 j4 ?, I% J. R& {7 S; p7 q& b/ S2 k. U/ l  ^% d+ j: e/ F
  『异事同功』,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说的事不同,理是一以贯之,都有同样的功德。『信超凡入圣之阶』,信就是我们要相信,相信因果是超凡入圣之阶。因为人信了因果才有敬畏心,说话、行动自然就会收敛、谨慎,知道一举一动都有因果,岂能够掉以轻心?而能够这样细密的去观照自己的行为、念头,你就一定能超凡入圣。凡夫跟圣人不同,就是他们用的心不同,凡人的心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都是烦恼情见。而圣人把这些烦恼情见、习气毛病全都放下,让自己纯善纯净的本性恢复了,这是靠因果,圣人明信因果。像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的,「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你能深信因果,一定能大彻大悟。我们刚才讲的赵阅道的事例,不就证明这一点吗?所以信因果是超凡入圣的阶梯,必须从这走,没别的路。『实转祸为福之路』,祸,人人都想避;福,人人都想得。你想得到福报、避免灾祸,怎么办?求老天爷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求鬼神行吗?靠外求不行,得求自己,自己真正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你就转祸为福。这是唯一的路,舍了这条路,想转祸为福,那只是妄想。断恶修善,必然转祸为福,这不就是因果吗?你能深信因果,才可能断恶修善,那果报就是转祸为福。
4 m6 b: k# O$ D) J0 c
& ~( c3 d% Q, ?7 q! T  所以这里《汇编》『普劝同人』,同人是志同道合者,想转祸为福的人、想超凡入圣的人,我们信受奉行,相信它、受持它,依教奉行,要去做、要去落实;你不想转祸为福、不想超凡入圣,那就算了,你不相信,你就逆着它来做,随自己的意,到时候果报现前了,你后悔都来不及。现在你遇到这个教诲,说明是天要赐给你福了,你肯不肯接这个福,就看你肯不肯信受奉行。『灵验事实,开列于后』,后面讲到很多灵验的事实,就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信心,完全是真实不虚。你能相信、受持《感应篇》,你能依教奉行,得到的福报太大了,后面开列出二十一则故事给我们作证。《感应篇汇编》的编辑方法跟佛经三转法轮是相应的,所谓示转、劝转、作证转。《感应篇》本身这篇文章示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然后劝转,写了这么多理,就是劝我们要信受奉行;最后写了很多案例出来,佛法讲公案,现在我们说故事,讲这些真实的故事给我们作证明、作证转。先看第一则故事:3 c" @  m% }( E$ C) I5 e$ w3 E
/ U- A5 q. l) Z7 c4 }9 g1 C8 B
  【南宋峨嵋令王湘。绍兴三十一年。发心誓行此篇数十事。一日因病闷绝。男女环泣。湘觉身在半空。闻哭声细如蜂蝇。少顷有神云。王湘方欲力行感应篇。宜速放还。后寿一百二岁。】, \7 A' u  L1 ^- |4 u& S- Y+ i

) T8 d9 [$ p9 x# g  这则故事讲受持《感应篇》能增寿,讲南宋时期,峨嵋县(峨嵋在四川)有一位这样的县令叫王湘。在绍兴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一一六一年,他发心按照这篇《感应篇》来修行。这里讲『此篇数十事』,这是归纳得比较简约了,如果用我们功过格分详细一些,总共一百九十五条。王湘发心、发誓要力行《感应篇》,结果他寿命到了。有一天病了,这个病很严重,昏迷不醒,『闷绝』,就是不省人事。『男女环泣』,这讲他的儿女就在周围围绕着哭泣。王湘的神识飘起来了,觉得自己身在半空,看到自己身体,听到儿女的哭声,不是很清楚,『细如蜂蝇』,像蜜蜂、苍蝇在那叫。换句话说,他已经离开他的身体了,他这些事情都看得到。现在的医学也证明了,这个现象叫做「濒死体验」。人濒临死亡之前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他的灵魂飘出体外,看到了种种现象,最后抢救过来,他又回魂了。苏醒过来之后,可以跟人讲刚才发生什么事、见到什么景象,这属于濒死体验。根据西方死亡医学家的案例显示,大约百分之三十五的人都会有濒死体验,也就是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我们这坐了三个人,其中就至少有一个人会有濒死体验。
& S- _' g4 P% t) X0 m& _+ f6 T) Y+ e" a
  我奶奶也跟我讲过,她也有一次濒死体验,她是五十岁的时候得了中风,也是昏迷不醒。她今年已经九十二了,她五十岁那一次是个劫,差点过不去。她说自己神识(就是灵魂)飘起来,看到自己的身体躺在那,也是儿女环泣,他们在那哭。她自己就往前走,走到看到前面有条河,有一个黑衣人拉着她走,要过一条桥(那条桥不知道是不是传说里面讲的奈何桥,过去了之后就过不来了)。拉到桥头的时候,她说她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拿着个拐杖挡住那个桥,不让她过,那黑衣人拉着过,她过不了,结果那黑衣人自己就走了,这白胡子老头就把她往人间一推,她又回魂了。她说很清楚,她跟我讲过好几次。这是大命不死必有后福,她到晚年学佛,现在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一天念三万佛号。假如那个时候就走了,净土就遇不上了。所以能遇净土是大福报,我想那个白胡子老头可能就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看她有佛缘,晚年可能会学到佛。当时我还没出生,她学佛是我介绍她的,她得等到我出生、长大,我学佛了,她才能够接受佛法。你看她有这么个缘,佛菩萨就救她。
2 a3 V1 D5 d0 e( z) u
3 e5 U* T2 R' {  跟这个故事里讲的一样,你看,他说『少顷有神云』,他自己飘在半空,这个王湘见到一位神灵。这跟西方现代科学家、医学家讲到那个濒死体验非常相像,往往很多人都是见到神灵,有的说甚至见到耶稣,信神的、信基督的见到这种神。神这个时候告诉他,『王湘方欲力行感应篇』,这个人正要发心去力行《感应篇》,结果寿命到了,于是给他延寿。『宜速放还』,这是神灵主宰他的寿命,看到他发心要断恶修善了,好,给他机会。所以应该(宜就是应该)速速,快速的把他放还人间。结果他就回魂了,后来活到寿命一百零二岁。上天给我们寿命,是为了让我们断恶修善,王湘是上天给他寿命力行《感应篇》。上天多么慈悲,只要我们有一念善愿,天都会保佑我们、护持我们,让我们的善愿圆满。假如王湘没有发这个心,寿命到了他就肯定走了。所以能发心力行《感应篇》、断恶修善,必得天助、必得神佑,你不用求,天都会助你,神都会保佑你;你求他们而不去力行《感应篇》,他们也不会助你,也不会保佑你,你要抓住根本问题。下面一个故事:& R/ \! d' {7 e

/ W* l4 J+ |% D& @. |  D. b  【南宋遂宁府周篪。日诵此篇。又好与人讲说。绍兴二十一年仲春。暴死。经日还魂。谓妻曰。我至阴司。见左右皆乡里饿死者。殿上一官呼我谕曰。汝本在饥馑籍中。因虔奉感应篇。为人讲劝。闻而回心行善者甚多。今改注尔禄寿。若再坚固修持。可证大道。不复来此矣。出遇一吏。戒曰。汝还阳。更宜将此篇广布。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传授者。受持者。皆功业不浅。不但脱水火刀兵盗贼疾病之厄。求嗣求寿求禄求仙。皆在此经云。】8 q  \! U3 s9 @' w- Z# V4 d) c
) W" a3 }7 p5 R" `
  这个故事也是讲南宋,也是绍兴年间,在遂宁县,这在四川。遂宁县府有这么一个人,大概是一个官吏,就是我们现在讲公务员,叫周箎。这个人每天都读诵《感应篇》,不仅读诵,而且他很喜欢跟人讲说,就是劝人也来读诵受持《感应篇》,这个功德很大。就是佛经里常讲的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演就是表演,你要做到,说是你跟人讲,演是身教,说是言教。结果这个人在绍兴二十一年,就是公元一一五一年,『仲春』,就是春天第二个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叫仲春。春天三个月,用农历来讲,一、二、三三月,所谓孟春就是一月,仲春是二月,季春是三月,仲春就是那年的二月份,都是讲阴历。结果寿命到了,『暴死』,就是突然死亡,我们讲猝死,像现在讲的心肌梗塞这类的。实际上那个病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实质是他寿命到了,寿命到了怎么医都医不回来。像他这个寿命本来到了,又还魂,就是延寿了。『经日还魂』,过了一天,第二天他又苏醒过来了。本来都断气了,停尸在家准备埋葬,第二天他竟然活过来了,这就是很典型的濒死体验。
# W; h" B* L8 m, j+ S4 |5 _
8 ~" D) W: y" ?2 K# o7 I  苏醒过来之后跟他妻子说,「我到了阴司(就是地府)」。那是什么?阎王爷审判这些要准备投胎的人,按照他们的善恶录,一生的记载,他行多少善、做多少恶,来判他要去哪一道投胎。他见到『左右皆乡里饿死者』,周围很多都是他同乡里的人,这都是饿死的。又发现阎王殿上有一个官,这是个阴曹鬼官,就像判官似的,他叫周箎。『呼我』,这是周篪自己说,「这个官就叫我了」。然后给他读上谕,这个『谕』就是阎罗王的判决书,说『汝本在饥馑籍中』,说周篪你本来应该在饥馑籍中,就是应该是饿死的,所以你见到周围都是饿死的人。换句话说,该饿死的,阴曹里早就有登记了,你该怎么死,阴曹地府全都有那个档案。你是该车祸死的,还是该病死的,还是该饿死的,全都已经预先做好档案了。为什么?因为你造的那个恶自然就感召,恶一犯的时候,善恶录上就已经做登记,后头的果报就注定了。但是可以改,怎么改?断恶修善就能改。所以他底下讲,『因虔奉《感应篇》』,因为你虔诚的奉行《太上感应篇》,而且还『为人讲劝』,还劝别人也来受持,使闻者『回心行善者甚多』。学了《感应篇》确实能够回心转意、能够回头,因为知道自己犯了过错,也知道恶有恶报,就会回心;知道善有善报,自然就会发心行善。所以周篪当时劝不少人回心向善,这个功德很大。所以『今改注尔禄寿』,就是现在把你从「饥馑籍」这个档案里头提出来了,你这是特别案例,因为你修了很大的善,现在放你在有禄寿的那个档案里头。禄就是福禄,寿是寿命,换句话说,给你增福增寿。这个「尔」就是你,给你加添了福和寿。所以你看,受持《感应篇》有好处,如果能劝人受持《感应篇》,就更好了。
" d# B& |, k* H. d( M9 O/ u, a3 z
# j0 b$ z+ M9 b) Z- \7 K  我在这里给大家讲《太上感应篇》,我是兴致勃勃,你看上天增我们福寿。当然我们不用求福寿,我告诉你,你要不求福寿,你福寿会更大,因为你心是真诚的,纯粹是为众生,你的福报就不可思议,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功德、福报随着你的心量扩大而扩大。不想自己了,只为众生,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那你这个福报、功德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讲这《感应篇》是愿普天之下所有众生都能够闻到正法,都能够学《太上感应篇》,依教奉行。这就是后面讲的,『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要为天下人,甚至你心量要扩大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这里讲课没什么听众,对着摄影机讲,偶尔有几个听众就觉得很不错了。但是这个录下来放在网上,可能有无数的听众在听,还有天地鬼神在听,连鬼神他们也要学习《感应篇》,大家都同受法益。所以我们学,学得很欢喜;讲,讲得很起劲。大家听了之后要觉得好,可以向别人推介,普劝大家一起受持,你的功德不会亚于周篪。. y3 _5 P6 J5 @+ ^2 T

4 T; r* K- h' z. \" a  这里也还是阎罗王的上谕,『若再坚固修持,可证大道』。你看,这是等于给他授记一样,预言了。你要继续努力的坚固修持,用坚固心、用决定心,不退转去修、去依教奉行,可以证得大道。这个大道就是开悟、成佛,我们现在求往生一样可以证得,而且品位不会在中下,定是上品往生,甚至你要是开悟了,往生是实报庄严土。所以『不复来此矣』,你就不用再去阎王阴曹地府那里,跳出三界外了,阎王爷都拜你为师,那个牛头马面怎么敢来锁你去?你是天人师了。这是阴曹地府里头的判官,传达阎罗天子的意思,就是勉励周篪要努力去力行《感应篇》。他出来又遇到了一个鬼吏,这个鬼吏就告诫他说,「你还阳之后」,回到阳间了。『更宜』,宜就是应该,更应该『将此篇广布』,把这个《感应篇》广为流通,让愈多的人得到它、学习它愈好。为什么?若一方受持,则一方免难。现在我们希望消灾免难,护世息灾,怎么做?推行《感应篇》。印光大师说,若欲挽回世道人心,除了靠因果报应之说,圣贤佛菩萨再来都没其它方法了。所以要挽回世道人心、消灾免难,推行《感应篇》最好,一方能受持,就一方没有灾难。这一方可以是一个小镇,可以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一天下、一个地球。不管地方有多大,只要里头的人都能受持,这些人全都可以消灾免难,上天给他延寿。! S; q# v5 Q1 E) L
& K& O  V* @2 u8 A6 k
  「天下受持,则天下丰治」,丰就是得丰收,我们讲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治就是安定,社会安定,因为什么?人心向善。现在讲和谐社会可以实现了,《感应篇》是最好的教材。如果这个《感应篇》能够由国家去推动,宋朝当时就是这样的,北宋年间,你看像赵阅道这样的圣人都出来做官,感召的。那个时候有一段时间天下大治,因为人人都学圣贤。我们希望现在和谐社会,最好的方法就是全民一起学《感应篇》。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出了一本书,就叫《大家都学感应篇》,那本书很好,要大力推广。党校如果用它来做教材,那党员全是好人、全是清官,个个像赵阅道一样,绝不会贪污受贿,自然天下清明、国丰民安。时间也不用长,一、二年就能见效果,但必须全民推动,用国家媒体、国家力量,非常快。『传授者、受持者,皆功业不浅』,「传授者」,这是做老师的、做教学的,以《感应篇》来教导世人。现在有远程教学的工具,有网络、有电视台,老师不用多,真有那么几个真能落实《感应篇》的正人君子,他出来教化,让全民一起学,那三、五个老师就能把全国人民都教好。「受持者」,自己认真的去做,你做到了,自然能感化别人,这个功业不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功德很大。『不但脱水火刀兵盗贼疾病之厄』,这是你个人会消灾免难,水灾、火灾、刀兵,就是战争、盗贼、疾病,这些困厄、这些灾难你都会脱离,这是离苦了。你还能得乐,『求嗣』,就是求儿女,『求寿求禄』,就是我们现在讲求福,乃至『求仙』,道家讲求仙,佛家讲成佛、往生,『皆在此经云』,就这一篇《感应篇》,你能做到。下面第三个故事:; d2 |. i  {8 V% n9 I2 s9 Q

5 a/ N6 v' R9 G1 `: l9 K' c  【明河间杨守业。日诵此篇。六十无子。万历六年。病死忽生。谓家人曰。至冥见一官。持簿点名。言我无子。因恒诵感应篇。当增禄寿。赐一子。明年果生男。养老送终。且登科第。】
1 ~( v- y: y: F) f: e* W$ n
, `; X, [7 X9 Z! i  这是受持《感应篇》得贵子的,讲明朝『河间』(在山东)有这么个人,叫杨守业,每天都读诵《感应篇》。你看就是读诵就有这么大功德,所以我们要天天读诵,最好一天三遍。他的福报在哪里体现?无子而得子,本来到六十岁都没有儿女,命中没有儿女。所以想求子的,读《感应篇》可以得。你看这里讲,『万历六年』,就是明朝万历六年的时候,他病死了,六十岁,寿命到了。突然又活过来,跟家人讲,「我到冥间阴曹地府,见了一个官,这个官员拿了一个生死簿来点名,跟我讲,说我命中无子,但是因为我恒常诵读《感应篇》,应当增福寿」。寿命也增加、福报也增加,还给他赐一子,这是天给他赐的子,是贵子。结果第二年果然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长大了给他养老送终。你看六十岁得子,这个儿子而且还『登科第』,科是举人,第是进士,考上很高的学位,光耀门楣。读《感应篇》这个感应是不可思议。
7 }$ @; \4 {! V, j$ w. M' D" h# V
3 r* y. ?/ q- [/ N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一次再跟大家一起分享。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N: l# a* t& |6 n5 S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四集)  2013/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4$ S# C$ T- d: s
; @7 a  k, b4 z8 }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经本第八页,倒数第三行。我们继上一次,继续讲这些案例,这些案例说的都是读诵、受持《太上感应篇》得到的感应,总共有二十一个故事。这里我们讲第四个故事,我们看文字:
+ x( B  c& G4 ^  _) Z# Y: {( V  ]
; N5 P9 r' V+ W! n! C  【宋西蜀李昌龄。为光州太守。平反冤狱。甚着声绩。详注太上感应篇。使人因事求理。助宣教化。此经大旨。遂得昭明于世。历官御史中丞。福寿并茂。】! z" T2 O( c+ u) O( n

/ B0 }2 E1 y5 V" }. w8 ]- L2 q  这里讲的故事是能够流通、弘扬《感应篇》得到的福寿。讲的是宋朝,在『西蜀』,就是我们现在的四川,有这样的一位学者叫李昌龄先生,他曾经做过官,叫做『光州太守』。光州就是现在河南省境内的一个县,太守大概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市长,地方的官员。这位官员非常的公正廉明,『平反冤狱,甚着声绩』。古时候的官员是什么都管,地方的政治、经济、刑罚、法律、司法等等,他全管,不像现在分工那么细。古时候不用那么细,社会也相对比较安定,案子也没那么多,所以一个市长就把公检法、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全抓,都能够治理得井井有条。这说明什么?古时候人民很好管,不像现在做官,都会做得焦头烂额,难管了。为什么现在难管,古时候的人那么容易管?古时候的人心纯朴,从小就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案子也没那么多,人心不复杂,社会相对就和谐。可见得要真正希望能够和谐社会,根本上就是要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尤其是因果教育。你看这位太守,他就是公平执法,平反冤狱,很多冤假错案都在他手上平反了,所以他的声绩(就是他做官的声名)非常好,大家都赞赏他。而他还有很多闲暇时间,做什么?做教育工作,『详注《太上感应篇》』,他提倡因果教育。这个人很有智慧,把因果教育提倡起来,他那个县、市的人民学了因果,自然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敬畏心就生起来了。因果教育比伦理道德教育更有效果,光是讲伦理道德,大家听了未必肯去实行,他不知道有什么好处,也不知道违犯伦理道德有什么坏处;提倡因果教育,他知道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他就很欢喜行善,就不敢造恶。所以因果教育是圣贤教导世人第一法宝。2 [' e& U2 Z  }$ U% E, N0 Z& s  }

& z+ l- S1 K! R9 G# P7 b6 z  这位李昌龄太守非常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肯定在任职期间大力的弘扬《感应篇》。不仅教、讲学,自己力行,他还要批注,《感应篇》历史上的批注很多,他这个批注是个详注,批注得很详细。我们想,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感应篇汇编》,肯定有不少内容是收录他的详注,这个人有智慧、有慈悲,所以批注《感应篇》他能够契理契机。『使人因事求理,助宣教化』,《感应篇》讲很多理,也讲了很多事,但是都讲得比较简约,所谓言简意赅,全文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八个字,一般孩子读的遍数多了就能把它背下来。但是要深刻的体会其中的内涵,必须要读批注,对于理的部分要用事加以说明,像我们现在读这《感应篇汇编》,它就是这样。一句经文,你看我们现在实际上是讲前言部分,还没有真正讲到正文,还是属于讲解这个概要,但是已经把这个理说出来了。太上感应,怎么个感应法?你看我们现在讲很多故事,因事求理,理要通过事来显发,通过看这些事,我们把理就能够弄清楚了。事里头一定也含着理,所以我们讲这个事,必定是要把理开演出来、分析出来,让大家能够理事结合起来观、来参,这样对于感应、因果的理事就能很明了了。当时这位太守肯定是结合他眼前的、当时的这些故事、案例来「助宣教化」,来批注《感应篇》,把这个理发明出来。所以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批注,为什么?每个时代的人根性不一样,时代背景不同,批注必定是要结合当代人的根性、社会的背景,所以一部书,每个朝代的讲解、批注都有不同。我们通过这样的研究就能够理解,我们怎么能够在契理上又能契机,尤其是讲这些故事,最好是结合当代的故事。
' b! [+ i6 J9 k- g. H4 x; D- y0 `" v  E8 R/ v+ h7 ~. x
  像《感应篇汇编》,这里头搜集的都是古代的案例,假如我们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发心,从现在的媒体里头搜集这些案例,就按照《感应篇汇编》的这个模式,我们来搜集,能够把它写出来,等于是续《感应篇汇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3-28 21:36 , Processed in 0.09335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