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他就没有什么名气。我们就想象到,像了凡这样的人很多,只是他没有留下著作,影响力就小。真正要利益众人、利益后世,真的还要用教学,先是身教,还要有言教。孔老夫子的德行堪为圣人,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德行的人在历史上有不少,但为什么只有孔老夫子出了名,成为万世师表?就是因为他教学,教学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再看下面一个故事:4 e2 @  J# Z! e- b: C( t. f  O
* y' G( C$ u' y/ x: i. L/ |9 Q. ]
  【明冒起宗。万历丙午入学读书。稍暇。即虔诵此篇。戊午登乡榜。是科临场。因病几危。及入闱。四肢困倦。目不见卷格。不知何处下笔。出闱后。所作之文。不记一字。及中式后。见原卷。字字端楷。始知闱中。若有神助。己未下第。复发愿增注感应篇。博引旁考。无不详尽。书成。即中进士。历官布政。】
% h' t- d; V. l( e  u% {5 m# H. l. E5 u( e' g& ^
  这是弘扬《感应篇》得到的神奇感应,神助他考中。这是讲明朝有一位叫冒起宗的人,历史上有他的名字,他是如皋人,就是现在江苏如皋市。在『万历丙午』,万历皇帝,这是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丙午年间入学读书,开始要读书了,就开始读《感应篇》。『稍暇』,就是有空余的时候,暇是空闲的时候,『即虔诵此篇』,虔诚的读诵《感应篇》。所以他就能够断恶修善,就能够树立他的德。到了『戊午』年,戊午年跟丙午就相差了一轮,应该是十二年之后,等于是入学之后学了十二年,『登乡榜,是科临场』,他考上秀才了,现在要考举人,科举,科就是考举人,临场就是考试的时候。『因病几危』,忽然病了,这都是业力,考前就生了病,很危险,几乎断送性命。『及入闱』,病还没有好就要去考试,入闱就是参加科试,考举人的试。结果在考场里面『四肢困倦』,没恢复,『目不见卷格』,实在提不起精神来,眼睛都花了,连考卷那个格子都看不清楚,『不知何处下笔』,因为考试得写文章,连格子都看不清楚怎么写?所以就是恍恍惚惚的。结果『出闱后』,考完出了考场,『所作之文』,他隐约还记得自己写了些文章,但是记不起一个字。没想到居然『中式』,中式就是考中,考上举人了。卷子发回来,他看到自己原来写的那个卷子,居然『字字端楷』,用正楷写得很清楚,文章也写得很不错,他就觉得很惊讶,这是谁写的?不是自己写的。『始知闱中,若有神助』,他才悟了,这是在那个考场里头有神灵相助。4 ?5 M3 V4 I7 _
5 K8 P2 W, g  f: B
  古人讲下笔如有神,那不是说说而已,真有,这个人就是下笔如有神。本来都病得已经恍恍惚惚的,居然还能够写得出这么好的文章来,考中了,这都是鬼神相助。为什么鬼神助他?他有阴德、有德行,鬼神敬佩他。鬼神都是爱憎分明、善恶分明,你不是真有德行,他不会帮助你的,特别是古时候考场,天地鬼神都动起来了。我听我外公,就是老一辈的人,以前我小的时候给我讲故事。古时候的考场,读书人早上一早就进去考场,一人一个小屋,不能够出来,吃饭都在里头,从早考到晚。考试开始之前就有官吏敲着锣在那叫,「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这是什么?冤亲债主这时候你们都可以进来,行为有亏缺的、损德的、败行的,这时候你们来报复;德行没有亏缺的、积善修德的这些人,神都来帮助他,真是很灵验。结果后来又继续准备考进士,『己未』这一年『下第』,没考中,就是下榜了。知道自己德还是不够,只有登上举人榜的德行,登不上进士榜,所以发愿力行善事。做什么善事最好?《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头讲,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最殊胜。这位读书人就『发愿增注《感应篇》』,为《感应篇》做批注,做批注的目的就是为了流通,让大家看了他的批注,对《感应篇》有更深刻的认识。像我们这个《感应篇汇编》就是历朝历代最好的批注的会集本,我们现在发愿来学习、弘扬,相信也有鬼神相助,讲的人、听的人都有功德。
. f  Q$ [4 {% l6 K+ F7 k, z/ _% N$ U% q" ^' i$ {
  这位读书人『博引旁考』,就是旁征博引,他是真认真,花了很大的工夫去批注,『无不详尽』,批注得很详细。确实,讲得愈详细、愈明白,大家就愈能够体会深刻。《感应篇汇编》本身在古人来讲,是很详尽的批注了,但是这是文言文写的,现在人心浮气躁,你让他读文言文,他不喜欢读。那我们来讲,来慢慢的研读、品味,叫品读《感应篇汇编》,这个味道就很浓,虽然进度慢,没关系,慢慢细嚼慢咽,得到最好的营养。冒起宗把这个《感应篇》的批注写完了,写完之后立刻就中了进士,你看多快速。后来做官做到了『布政』,布政就是古时候掌管一个省的政务,这么一个官,大概是像现在讲的一个省的秘书长这类的官职,很大。再看下面一个故事:
4 I1 t- \. Q1 `. c' C) B
$ o. e! c9 e! h. R2 x/ C& i  【清顺治甲申十二月。苏州阊门大火。先期三日。有人持竿量地者。众问之。诡辞以对。已而焚毁所止之处。适合其量界。始悟为神也。当火焚时。阊门专诸巷。有陈松轩屋。寓新安客者。距火不过咫尺。城上人皆见有神。立其屋上急救。移时左右并毁。此屋独存。次日始知有新安客。所刻感应篇板藏焉。】9 M6 X7 y7 b+ Q2 x

/ E& G) ?! r/ u" \  这是讲到清朝『顺治』年间的故事,顺治是清朝第一个皇帝,『甲申』这年『十二月』,在『苏州阊门』,就是城门,外面起了大火,这是火灾。在火灾之前三天,有人看到一个人拿着竹竿在地上量,『众问之』,人家问他,「你干什么?」『诡辞以对』,这个人很诡异,他不暴露自己的身分,说了一些搪塞的话来应付人。『已而』,这是三天之后,不多久,这个火灾出现了,『焚毁所止之处』,这个人量地的那个地方,那些屋子全被烧毁了。『适合其量界』,大家后来一看,烧毁的房屋全是他量过的地方,『始悟为神也』,这个人应该是主管火灾的神,他事先来这里视察,量一量哪些屋子该烧、哪些屋子不能烧,他先量好了。可见得一个人该怎么死,鬼神早知道了,事先还来这里量一量。
/ ?, j! O, m8 o3 U! H, p# R7 o5 y' J$ `' U7 f: D
  『当火焚时,阊门专诸巷』,这是个城门口有一个巷,叫专诸巷,『有陈松轩屋』,这个屋子是陈松轩所有的,他的屋子是租给别人用。『寓』就是屋里住的新安的客人。『距火不过咫尺』,火灾烧起来的时候,陈松轩这屋跟火灾烧的那个地方很近,不过咫尺,就是几步路的距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没烧着。结果城上的人看到,因为这是城门口外面的事,起火了,城上的人就能看到,『皆见有神,立其屋上急救』,看见陈松轩这屋的屋顶上站着有神人来急救,就帮这个屋子救火,不让那个火烧过来。『移时左右并毁』,这个屋左右的屋子全被烧毁了,『此屋独存』,就这个屋子没被烧,好像那火跳过它。『次日』,第二天,『始』,才知道这里头有新安的客人,他保存着所刻的《感应篇》板,过去是用木板来刻印,那个刻板在屋里保存着,所以有神人来保护。你看,有《感应篇》所在之处,你家就得平安。当然你不能迷信,「那我就把《感应篇》拿回家」,现在很容易拿到《感应篇》,在计算机上下载,打印一张纸放到家里,你家里是不是就保平安?未必。看你是不是真正去奉行。最后第二十一个故事:+ Y  k5 \9 L! L

# L7 {  K+ N' D4 V5 V; e. V0 E7 ]  【鲁子晋。会稽诸生。虔奉此篇。详加注释。家贫鬻饭田。刻印流通。子德升。官至翰林院检讨。】- e$ U1 K; N5 G

" x# \) o# r* R, [  这个故事是讲鲁子晋这个人,『会稽诸生』,会稽是现在的浙江绍兴,诸生就是秀才,这是一个读书人,他虔诚的奉行《感应篇》,而且还『详加注释』,发心来弘扬。他家里很穷,结果为了流通这个《感应篇》,把自己田都卖了,家里就那几亩薄田,是用来维持生活的,这个『鬻』字就是卖的意思,把那田地都卖了,把自己的财产卖了用来刻印流通《感应篇》,这是真诚心,所以他福报就很大。富贵家的人拿出几万块钱来印,那是小事,对他们不算什么大事;一个贫穷的人把家产拿出去卖,换得的钱来流通法宝,这个功德就大了,他存心真诚。所以你的功德大小,看你的用心,你印多少是其次。他的儿子叫『德升』,真的得了富贵,当官当到了『翰林院检讨』,这个检讨是什么样的职位?掌管修国史。翰林院等于是我们现在讲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他是专门修国史的、写历史的,这是书香门第。所以儿女得富贵都是因为祖上有阴德,能够力行《感应篇》、断恶修善,自己奉行,又能劝导他人来奉行,这个功德很大,不仅自己会有好报,而且福荫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o' G  F! B) {  f+ Y8 W
; t; B6 G4 T: {; K2 ]; ~/ L# i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些故事正好全部讲完,下一次开始我们又进入礼的学习。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G# \6 k! l# I5 h# z/ t  ~9 H/ V( E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六集)  2013/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6
% Y4 W1 W- ~9 T4 X, n
% M6 q0 _" @: v0 Z" R2 n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十七页第三行。
; X9 {2 D9 g3 \9 G. }% {
& X4 m% b0 e+ E& ^, [7 A  【感应之验。古今所载。不能尽述。今略举以上诸案。皆确本见闻。信而且显者。以证感应之定理。】+ W  X  f: ^  Q' n5 r
5 f3 ~% B, q% ]( y( H" N
  先看到这里。这段是接着上面的案例讲下来的,上面举了总共二十一个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讲的是学习、读诵、受持、流通《感应篇》所得的效验。所以『感应之验』,这些事情很多也很灵验,古今所记载的非常的丰富,不能够尽述。只举了二十一个故事,这是有代表性的,要讲起来那是太多了,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也都有。这里略举以上各种案例,这些案例皆是『确本见闻』,的的确确本乎见闻,就是真实见到的、真实听到的故事,没有丝毫虚构。『信而且显者』,这是我们所见所闻的这些案例,能够确信的,而且很明显的,这些感应故事很明显,把它们挑出来,以证明感应的定理。这个『定』是一定,一点不会有虚妄,不会含糊,所谓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这本《汇编》下面所引用的很多很多的案例(就是故事),也都是这里所说的,确本见闻,信而且显者,都是真实的,我们应该相信,很明显的证得感应、因果的道理。下面说:
4 L: c: F/ z0 c$ {4 y+ j2 R, B- g
4 I$ P% a% D0 y9 ?/ Q2 ~% j( i  O  【惟愿收此书者。幸勿泛然。当清净端坐。屏去浮气。存一片恭敬虚受心。细细详览。深味勉行。莫大良缘。慎毋自失。曷胜焚香叩恳。】
% n& _  N( j% D4 h, w
0 |- O6 j, F/ m* Y  这里是祝愿、劝勉。『惟愿收此书者』,此书就是这部《感应篇汇编》,我们能够拿到这本书,这也是很幸运。得一部善书,可能我们一生受益无穷,不仅一生受益,可能是生生世世受益。我们学了圣贤的教诲,一定会断恶修善,一定能破迷开悟,甚至能转凡成圣、能成佛作祖,永脱轮回。所以我们要心存庆幸,发起殷重的心,感恩戴德,感恩上苍庇佑、感恩祖德阴护,感恩天地鬼神、佛菩萨的加持,感恩批注这部书的诸位大德,还有现前的善知识、良师益友,成就我们学习这部书的因缘。所以『幸勿泛然』,希望我们不要轻忽这样的因缘,不要随便去应付,要生起最殷重的心,你的受益就非常的大。假如我们轻忽怠慢、不以为然,这是不敬重法,不重法你不可能成就。印祖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能得多大的利益,就看你的诚敬心有几分,这个利益是帮助你成圣成贤,甚至是了脱生死。真正具有诚敬心,他必定就会珍重每一次学习的因缘,他在上课之前,他一定会预习。我先把这段文,今天听课的文,我要认真的去读几遍。上课的时候一定是这里讲的『当清净端坐,屏去浮气』,清净是指心,心里什么都不想,屏弃一切的妄念,这才能清净。端坐,这是讲身,端正的坐在那里。古人所谓正襟危坐,危是直,腰板都挺直了。正襟危坐是具足威仪,这种威仪就表你的清净心、你的恭敬心。而把这个身业做出来了,就会带动你的意业,你的意自然就诚恳、自然就恭敬。反之,如果我们的身体懒懒散散,坐没个坐相、站没站相,这说明我们心中怠慢、随便,用佛法的话来讲,这是一种修罗相。
) a9 _1 s$ I* e, @) Y; O5 C+ a. E3 T. I( U+ [
  阿修罗、罗剎福报很大,他能够遇到佛法,但是他不得利益,为什么?因为他轻慢,以轻慢心来学,什么都得不到。所以当清净端坐,这是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就要具备的身业、意业,身心自端。屏去浮气,屏是屏除。现在人的毛病就是心浮气躁、心定不下来,所以学圣贤的东西学不到。圣贤人的心是清净的、诚敬的,所以他说出来的东西是自性自然流露,清净心当中流出来的。我们如果心不清净、不诚敬,根本没办法体会,即使你能把这些文词都记住了、背熟了,也仅是得点知识,里头的深义没有办法理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更不可能内化到自己内心,所以这只能叫学知识,并不能够入圣贤之域。所以要屏去浮气,心定下来,要专注。要想专注也有一点方法,在课前,我们拿出十分钟静心念佛,专注在佛号上,把心就调伏了,心定下来,这就等于做好准备了。然后接受圣贤教诲,听课也好,读书也好(这个《汇编》自己可以读),圣贤的意思自然就涌现出来了,你就能有悟处。所以这里讲『存一片恭敬虚受心』,恭敬心、虚心接受圣贤教诲。这个虚就是把心给空掉,心里不装东西,这叫心虚;如果你心里还想着很多事,妄念很多,就自然专注不进去,你就很难真正体会字里行间的深义,所以心要空。『细细详览』,文字表层的意思不难懂,即使这是古文,有些字不会,查查字典也都能知道。但是读一遍不行,这部书至少得读三十遍,每一遍不要贪快,细细的来研读,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这叫细细详览,详细的来阅览,览就是看。读圣贤书千万不能贪快,因为它字字句句里头的内涵都非常的丰富,意思非常深远。- R0 y+ ^& R9 u9 T0 f
5 m8 ~5 W9 z% {% [) W
  所以要『深味勉行』,深深的玩味,要细细的咀嚼,细嚼慢咽,反反复覆的去咂那个滋味,里头法味很浓。勉行就是要把所学的做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待人处事接物当中,要勉力行持,就是认真的、努力的去落实。只有你能行出来,才真正体会得;学了之后你没去做,你不可能体会,那里头的法味你得不到,你也就得不到法喜。古人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老夫子《论语》第一句话就这么说。他能成圣人,怎么成的?学出来的,学而时习,习就是做,学就是细细详览,习就是深味勉行。你能够做到,你就不亦悦乎;如果没去做,就是学了不习,那不会快乐;而如果你只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反而会觉得苦恼。所以我们这里上课,等于是网上共修班,这个班既不考试,也不考勤,什么要求都没有,只是每周咱们在网上见一次面,一起来学习,你能得到多少利益、能成就多大,全看自己,看你具不具足这里讲的存一片恭敬虚受心,你能不能细细详览、深味勉行,所以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我们不求快,我们的步伐非常缓慢,一个礼拜才学四、五页,这本书九百多页,估计至少得三年才能把它读完。没有关系,我们就这样慢慢读,一个礼拜我们一起学那四、五页,我希望你们大家回去细细详览,也跟着再读三十遍,不难,一天读五遍,回家六天就读三十遍,礼拜天再来听课。然后再加上每天必读《太上感应篇》原文,至少要一遍,最好是三遍,这样三年下来,你扎的根就稳了。所以『莫大良缘,慎毋自失』,这三年可是莫大的良好的因缘,我们在一起共修、一起扎根,不能空过了时光。慎毋自失,你要慎重,不要自己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都有个勉励;自己一个人学,好像自己提不起精进,所以同学确实是很大的帮助。
# d7 Y: l- V9 Q7 l$ f
9 K7 z7 @9 X9 _) |, }4 V  老师很重要,同学也很重要,我们的老师是谁?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本《太上感应篇汇编》,这些大德的批注就是我们的老师。当然现在我们天天听净公上人讲经,他老人家就是我们的亲教师,虽然他没有现在直接教《感应篇》,但是我们所学的理也都能跟这个贯通。我们之间是同学,一起来学,你们大家也勉励我,我也勉励大家,互相勉励。这三年把根扎好,绝不求速,但是也不懈怠,认认真真的,不放过每一天,这样我相信三年之后,我们大家都有成就。这部书是印光大师推崇为《感应篇》最好的批注,学《感应篇》的必读,我们读的是古文,也顺便把古文学了。如果你能够每一次把我们学的那四、五页背下来,三年之后你这部书都全背下来了,也等于是背了一百篇古文,还不止,背的量比一百篇古文还多。我就请问过师父上人,因为他老人家也劝我学古文,我就问师父说,「我能不能用《感应篇汇编》来做为古文教材,我就背这个行不行?」师父说可以。确实这都是好文章,而且是古大德批注,是精挑细选、会集精华成为这个会集本,《感应篇》批注会集本,所以这是善本。我们能如此做,『曷胜焚香叩恳』,曷就是岂不,这是一个反问助词,岂不胜过焚香叩恳?意思说,你这种恭敬来学习,就等于向上天焚香叩拜,恳切的祈祷,而且还超胜过它,为什么?光是焚香叩恳,如果你没有真正改习气毛病,你得不到感应;而你没有去焚香叩恳,你每天能按照《感应篇》来学习、改过自新,那么上天一定会保佑你。这《感应篇》讲得一点不虚,当你的心一念善起来了,「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那吉神、善神就护佑你。我们再看下面第十七页倒数第三行:
$ y9 O; t* M6 f. S) O% \% f/ ~0 S  p7 I6 ~0 q7 s4 L2 U
  【迪吉录曰。一祝起信心。夫迪吉逆凶。圣人已断言之矣。而世乃指顺逆之少爽者。懵然不信。谓为善未必获报。为恶未必蒙灾。断自己福缘。灭他人善根。是心诚何心哉。见此者。正宜起大信心。一念信。便是一念善根。念念信。便是念念善根。】, l* }; Z" H2 E5 @5 x
5 n6 c% h" l' F% Z
  这里《感应篇汇编》引的《迪吉录》,这是明朝一位学者所著的善书。这个『迪吉』就是出自于《尚书》,儒家十三经里头的《尚书》,讲「惠迪吉,从逆凶」,这是《尚书》的原文。这个惠迪吉是什么意思?迪就是道,道路的道,惠迪就是顺着道,顺着道就吉祥,逆着道就凶,就会有凶灾了。《迪吉录》也就是专门讲善恶报应道理的书,里头有这么一段话,都是勉励我们断恶修善。第一个『祝起信心』,这是断恶修善的基础,也是关键,要有信心。祝就是祝祷,也就是首先我们所希望的,第一个就是起信心。『夫迪吉逆凶』,这第一个夫字是语气助词,带起一句话,古文里常常见到,它没有什么意思。迪吉逆凶,就是刚才讲的「惠迪吉,从逆凶」,就是顺道的就吉,逆理的、逆着天理的就凶。『圣人已断言之矣』,圣人已经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了,断就是讲得非常的决断,一点没有怀疑、一点不含糊。『而世乃指顺逆之少爽者』,但世间人,这个世就是一般世间人,乃指,指就是指责、批评,说因果报应不真实。顺逆之道就是刚才讲的,顺天、顺道的就吉,逆着理的就凶,这个道理少爽,爽就是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爽就是很少有差错。世间人认为顺逆(就是因果报应的道理)很少有差错的这个话(这个者就是上面的话),『懵然不信』,他对这个话不相信。懵然就是懵懵懂懂、无知,不相信因果报应。『谓』,他们说,『为善未必获报,为恶未必蒙灾』。现在很多人这么讲,「某人你看干了那么多坏事,还享着富贵;有的人很好心,常常遭人欺负,命运很不好。所以这个善恶报应可能也未必如此,善未必得善报,恶未必会得灾殃」,世间人往往会怀疑,这是属于眼光太短浅了。( t/ \/ N3 I  l/ l8 `% I9 a5 q

# v0 I  g/ \& S9 b' }! A  《了凡四训》里头就讲过这么个故事,元朝中峰国师在天目山修行,结果有些读书人上山来向中峰国师请教,就问中峰国师说,「世间人讲善恶报应,好像未必如此」,就跟这里讲的话一样,善未必获报,为恶未必蒙灾。结果中峰国师就跟他们讲,「你为什么这么说?」这些读书人说,「我看到有些人行善积德没有好报,还是很贫穷,被人瞧不起;有些人富贵,他还在继续造业,也没见他有什么灾殃。那善和恶可能不一定得果报」。中峰国师就说,「世间人对善恶都了解不清楚,怎么会对果报能相信?」读书人就说,「善恶不是很明显吗,怎么说看不清?」中峰国师说,「那你举几个例子来谈谈」。于是读书人就举了,「骂人是恶,赞扬别人是善;对人礼敬是善,怠慢人、对人不敬是恶」,说了好几个例子。结果中峰国师微笑说,「未必然也」,未必如此。结果他们就很胡涂了,问「怎么回事?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中峰国师就讲,「利人则善,利己则恶」。当你一心利益别人,哪怕是打人、骂人都是善。像父母打孩子是为他好,老师打学生、骂学生也是为他好,对他是善;如果是为自己的,你敬人、礼人都是恶。你见了人鞠躬哈腰九十度,虚伪,你为了讨好人、巴结人,那个心就是恶。当然没有这个心就是善,礼敬人本身这个动作是善,但是你要是用虚伪的心、用谄媚的心做这个动作,那就是恶,还不如不做,做个小人还比做个伪君子强。这些读书人才明白,真的,可能我们连善恶都未必分得清楚,不能只看表相。* \. R% Z8 _2 p. p9 {
# P- Y1 ~4 |( X6 B1 S
  所以,当我们看到有一些大慈善家最后死于非命,我们也不要马上就起怀疑,「善恶之报不是那么真实吧?」不一定,你要细细观察他所做的慈善背后是什么居心,他可以欺瞒人,欺瞒不了天。「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地鬼神都在我们头上,用善恶录记录我们的一切行为,瞒不了天。所以自己看不清楚、想不明白,不可以随便说话,说因果是错误的,这是『断自己福缘,灭他人善根』,把自己修福的缘分都断掉了。因为你不相信,不相信善有善报,你就不肯去修善,所以你的福的缘分就没有了;灭了别人的善根,这就更麻烦,罪更大了。你自己不信,那是你自己的因果,你还要批评,说因果报应是迷信,让别人也不相信,你把别人的善根都灭了,这个罪就是在地狱,这是谤法。所以『是心诚何心哉?』这个心诚然是何居心,就是到底是何居心。这个话讲得就很重了,这个心是大恶,世间的恶没有一个比毁谤正法的恶更大了。正法是人天眼目,是凡夫出离苦海的明灯,你把它灭了,让凡夫、让众生永远沉沦苦海,你说这是什么居心?所以一定要断疑生信。这里讲『见此者』,见到这部书,『正宜起大信心』,我们读这部书,正应,宜就是应该,正应该生起大信心,这个大信心就是真实的信心,没有丝毫虚妄。『一念信,便是一念善根;念念信,便是念念善根』,所以你善根有多厚,就看你信不信圣贤的教诲,肯不肯来学习。像前面讲的,学习的时候能不能够清净端坐、屏去浮气,存一片恭敬虚受心,你能不能做到?这就是你的善根。所以老师观察学生从哪看?就从这上面看,你对于正法尊不尊重,还是你很懈怠、很轻忽。如果你懈怠、轻忽,说明你没有善根,或者善根很微弱。往往不是没有善根,是这个善根被自己的烦恼习气埋住。; i) y* |0 ]" M

9 J  U1 ]3 |3 k9 l  什么烦恼习气?最大的烦恼习气就是傲慢。现在人普遍都有傲慢习气,自以为是、瞧不起人,执着自己的观点,连古人、连圣贤都没放在眼里。这种人就是断自己的福缘,灭他人善根,造的罪业自己不知道,所以受报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进去的,到三恶道都不知道怎么进去的,这就是佛法里称为「可怜悯者」。我现在学佛二十年,回思过去,真的都造了慢法的罪,轻师慢法,对老师不恭敬,对佛法、对正法怠慢,这个样子本身就会让人退失信心。所以我今天就跟师父上人忏悔,没有做到尊师重道,这是自己善根浅、业障重。幸亏现在觉悟了,觉悟了亡羊补牢,赶紧补善根,怎么补?从现在开始真正生起诚敬心,从尊师重道开始,学习正法、信受奉行,这是《迪吉录》里面讲到的,第一祝起信心,非常重要。《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确实,有了信心,一切善根都能够增长。大家来一起学习,那都是有信心的人、有善根的人,我们要让这个善根不断的增长,不要退失,退失了就很可惜。怎么能够不退失?天天不离开圣教,这就能够不退失,否则在现在这种污染的社会,想不退步很难。连古人都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那个面目可憎,都会起恶念头、干坏事。三天不读圣贤书,那是古代社会,现代社会一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这是真的,我深有体会,一离开圣贤教诲,烦恼习气就呼呼往上提升、往外冒了,压都压不住。圣贤教诲里面,对治自己烦恼习气最好、最有效果的正是这部《感应篇汇编》。下面一段,这是第二条:* i/ V9 z# ]7 i7 T  h

. L# v7 S8 o. }$ i8 d  【一嘱勤修。夫为善未有二三其念而得报者。以一杯水。救一舆薪。遂谓善不必为。怠玩复生。不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乎。】
: u6 y8 c: m6 ~& V: [+ ]
3 m. l4 t! L/ M  先读到这里。你看这都是很好的古文,我们真的用这个来做古文教材就最好。特别是年轻人,你想学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部书就全包了,里头有很多文字你可以学,这个古文你可以学,特别是你能学到圣贤之道,儒释道这里头都涵盖了。这一段是在讲起信心之后,就嘱咐『勤修』。信心是你的善根,你能学圣贤之道,但是学了你必须得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依教奉行,不修就不是真干,学了没有用。而这个修前面加个勤字,就说明这个修是要天天干、时时干,不能有一日停顿,不能有一时轻忽。下面说『夫为善未有二三其念而得报者』,夫是语气助词,为善就是行善,未有是没有。二三其念,这个意思古文是这么说法,用我们现代文说,有那么二、三个善念,就是「善其念以二、三」这个意思,大概有二、三个念头是善念就能够得善报,哪有这么便宜?善念固然可贵,但是你要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善报才现前。不能说原来都拼命造恶,现在读了《感应篇》就回头了,偶尔起那么二、三个念头是善的,就马上得好报,你也太急功好利了。3 ~) I, }+ F, l9 S' ?
6 Y  W- r# W9 m
  所以这里举个例子说,『以一杯水,救一舆薪』,这个舆就是车的意思,这是一句成语,所谓杯水车薪,一车的柴火(薪就是柴火)燃烧起来了,那火势很猛,现在你拿一杯水就想把这一车火给浇灭,可能吗?这个比喻就是那一杯水太小了,敌不过那一车薪的能量。这一杯水就比喻你的那几个善念,一车薪就是比喻你的不好的果报,那是因为你过去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感召的,现在果报已经现前,你现在刚起那么几个善念,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能改过来的。所以你要耐心,要有恒心去修善积德,不可以马上说(『遂谓』,遂是就,谓是说),就说『善不必为』,你看我都起善念了,也没有善报,所以根本不用为善了,这样的想法、说法就有很大的过错。『怠玩复生』,怠就是怠慢、懈怠,玩就是轻忽,复生,又生了,又生起懈怠心、轻忽心,不肯努力行善了。这样的人『不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乎?』这个与就是等于,不又等于不仁之甚者乎。不仁之甚者,这也是古文的说法,用我们现在话说,甚为不仁的人,甚是很,很不仁的人,就是一个很坏的人、一个恶人。所以你看,稍微行一点善、生几个善念,得不到善报了,就说因果报应不能相信,这样的人不就等于那个恶人一样?就这个意思,这是勉励我们要努力修行。下面说:7 B" M4 ], j/ |; S- f! x& |
8 }% V# h3 o$ b) {' y
  【正当吃紧修持。勇猛不懈。常如天地临我。鬼神诏我。方不辜负此身。不然。悠悠忽忽。日复一日。人寿几何。待我徐徐积累。恐无常猝至。嗟何及矣。】" B7 a1 @, c( V9 _5 H

1 u6 e2 I7 x& o% h  这是劝勉我们『正当吃紧修持』,当就是应当,正应当,吃紧就是赶紧,抓紧时间,不放过一分一秒来修持。既然你相信善有善报,那就要努力修善;既然你相信恶有恶报,那就赶紧断恶。吃紧修持,勇猛不懈,不能懈怠,断恶修善要发起勇猛心,因为什么?自己原来习气毛病很重,所以总喜欢行不善,不喜欢行善,现在要改这个习气,就要勇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就是勇者。勇者不是说很好打,打遍天下无敌手,不是那意思,不是对外的,是对内的、对自己的,你能够降伏自己的习气烦恼,降伏自己才是真正勇者。所以你看,佛坐的大雄宝殿,大雄意思是什么?大英雄。佛绝对不会去打人、不会去征服人,他只征服自己,能够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全部断尽了,这是真正大英雄、大勇者。儒家也讲究智、仁、勇,这叫君子三达德,智是智慧,仁是仁德、爱心,勇就是勇敢。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仁爱心的人没有忧虑,有勇猛心的人没有害怕。往往人所害怕的就是改过,不肯挑战自己的习气、不敢面对自己的习气。我们要勇猛改过自新。" n* W3 v9 ~: `7 D  ^: J
! }- a' F. m5 X5 c1 _
  『常如天地临我』,常常像天地鬼神降临在我的头顶。这也是事实,不是说好像是这样,真的是这样。『鬼神诏我』,鬼神教诫我,对着我来监察、评判。《感应篇》里讲得很清楚,真是头上三尺有神灵,神灵就在人头上,录人罪恶,我岂能够欺瞒他们?我如果还造恶,那他真的是不容我们了,天地不容、鬼神共怒。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形,我们不敢造恶,我们就要努力修善积德,『方不辜负此身』。既然你来到世间能够做人,这是你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修得不错,可是你不能辜负这个人身。人之所以能立于天地之间,甚至古人所谓与天地并称三才,凭什么?凭我们有道德。没有道德怎么可能跟天地并立,怎么还有资格作人?古人有一个成语讲这就不是人了,这是衣冠禽兽,穿着衣服的禽兽,甚至可能禽兽都不如。禽兽有的还能孝养父母,乌鸦能反哺,小羊会跪乳,人如果都不孝养父母,那不就禽兽不如?虎狼再狠毒都不会吃自己的儿女、伤自己的亲人,现在人居然,你看,我今天还看那个报导,讲美国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竟然把他父母、兄弟都杀了,虎狼的心都没有他毒,这种人死了以后肯定是下地狱。这种人也是很可怜,为什么?从小没学道德,没有学过圣贤教育。我们很幸运,能接受圣贤教诲,可以不会做那种伤天害理的事,将来不用下三恶道,甚至来生能超生善处,甚至求生净土如愿以偿,这个多幸运。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就要认真修持,才不辜负这样的良缘、机会。* M5 \; A2 x2 Q* ~9 I
4 i2 C  C+ F. r9 |# h7 q1 M! i
  不然『悠悠忽忽』,悠悠忽忽就是很轻慢、很懈怠,不能精进努力,不能认真修持。反正还早,现在今天不修,明天修也不晚,到了明天,不怕,还有时光。『日复一日』,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马马虎虎过了一天,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就马马虎虎过了一辈子。要知道人身难得,正法难闻,而得了人身又闻正法,没有很好的依教奉行,浪费了这一生,想再来生得人身,难了。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他有一天从地上抓起一把土,然后甩在地上,摊出手给弟子看。弟子们有点不解,这怎么回事,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讲,你看我扔到大地上的土跟我这手指甲缝里还夹着的土,哪个多?当然大地上的土多。世尊就说,对,这一生得了人身,没好好修行又失去人身的,如大地土;能再得人身的如爪上土,就像指甲上的土,不成比例,可见人身难得而易失。这里讲『人寿几何』,人寿命有多长?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的人都不容易了。「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别以为你现在才二十几岁、三十几岁,你怎么知道你人寿几何,难道你跟阎王爷订了合同,你没到七十岁阎王爷不能去拉你?你不知道。现在天灾人祸这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知道你今天早上出门,晚上还能不能回家?谁知道你这个晚上睡觉躺下去了,第二天早上能不能起来?都是未知数。所以有一天的时光就珍惜这一天,认真修持,方不负今日,你今天不辜负,每天都不辜负,才能不辜负此生。
3 g$ D$ d3 p- _# j# S
; V. D% }( X1 @  所以,如果『待我徐徐积累』,反正慢慢来,徐徐就是缓慢,待我就是等我慢慢积功累德。恐怕『无常猝至』,猝就是突然,无常到来了。《地藏经》上讲,「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阎王殿上,黑白无常随时听号令,该拿谁他马上就去,他是突然到来的,他不是事先通知你。实际上也不能说没有通知,你看看四周的人,有的人可能很年轻就死了。你看跟我同年的人,我上大学同班的同学,已经有三个死了,我今年才四十岁,有一个二十几岁就死了。无常猝至,这就是阎王爷通知我了,要知道是不是下个轮到你?再看看现在的体力,不如二十岁的体力了;二十年之后,六十岁,跟四十岁也没法比,可能头发都白了,甚至可能牙齿都落了,这都是阎王爷给你的信息。人上了年纪就要想到生死大事,不可悠悠忽忽,日复一日,那太危险了。我们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要求生西方,那要努力修持,以《感应篇》做为我们的助修,断恶修善;以《无量寿经》做为我们的主修,信愿念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不可辜负此身。到无常来了,『嗟何及矣』,嗟就是感叹,感叹词,那时候感叹、后悔还来得及吗?来不及了。这前面讲了起信心、嘱勤修,下面第三是「一重养心」,这数字都是用一。% i* [. V0 r) m
- ?7 n4 n- Z, ^! P
  【一重养心。管子云。喜气迎人。亲于兄弟。怒气迎人。惨于兵戈。南华亦云。兵莫惨于忍。而莫邪为下。由此言之。志气之间。于物未有所济。而含和饮醇。固已捷若桴鼓。】
9 P- I8 N# m2 x' V! Y+ ^
4 U' l3 g$ o8 Y0 }" Q* s7 ~% x  先看到这里。这一段讲『重养心』,养心就是修心。儒家讲正心,道家讲养心,意思都是一样。因为心是万行之本,一切行为都是心发起来的,把心养好了,一切行为皆善。『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就是管仲,他辅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第一霸主,管子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是一代贤相。他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喜气迎人,亲于兄弟;怒气迎人,惨于兵戈』。这个话很好理解,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见到一个人很喜庆、满面的笑容,很热情的来迎接你、对待你,你就感到很温暖,就像久别重逢的家人,亲于兄弟,比兄弟还亲;怒气迎人,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你看他脸黑黑的,你就感觉到毛骨悚然,很害怕,那股气场惨于兵戈,比那个刀兵,兵就是兵器,戈就是长刀,刀戈架在你脖子上那么惨,甚至比那还惨。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用喜气迎人,要用怒气迎人?我们如果用怒气迎人,这有果报,人家也常常会用怒气对我们,你周围都是怒气的磁场,你自己能好受吗?所以让人生烦恼就是让自己生烦恼,让人欢喜就是让自己欢喜。而这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要慈悲仁爱、一团和气,这个爱心的磁场让人觉得很欢喜、很幸福,你就对众生有亲和力,佛法讲有摄受力。+ O. `" N. I" E8 |5 J  @

6 M! G2 J# Z4 {: j  下面又引《南华经》,这就是《庄子》这部书,讲到『兵莫惨于忍』,这个兵是讲士兵,本义是兵器,引申为拿兵器的人,这就是当兵的。莫惨于忍,忍是残忍,当兵的如果残忍,就是最惨。如果你到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你看看那些相片、那些记录,日本兵当年屠杀南京百姓三十万人,那真是残忍。所以最近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夫妇两位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访问、参观,都向这些死难的中国居民合十祈祷,并且道歉,为日本兵当年的这种残忍暴行道歉,祈祷世界和平,不要再有战争,战争太可怕。这个是最近的事情,他的这一举动也是很难得。战争实际上都是争利,为什么不相让?其实你互相让,得的利更大。战争实际上没有真正胜的,都是两败俱伤,只是看谁伤得惨一点而已,而最惨的莫过于百姓。所以真正仁民爱物,一定不能打仗。现在的武器可以说是惨绝人寰,不是过去的兵戈了,现在一个按钮下去,可能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就死于非命。我曾经到过日本广岛参观,那个地方就是过去被原子弹轰炸过。看到那些相片惨不忍睹,当时炸弹投下来,爆炸的时候,有一些记者还能够在临死前拍下些相片,把相片留下来了,看到相片上那个人手脚都熔化了,活生生的就熔化掉了,高温,一片火海。当场没死的人,事后也是被辐射给害死了,幸存者都患了严重的疾病。所以这就是现在的战争,现代化的战争非常的惨,核武确实是对世界人类的一个大威胁。现在听说核武器,核弹头全球有一万七千枚,可以毁灭全球好多次。要这么多核弹头干什么,真的想同归于尽?
# o: @  E. _7 u$ v) C5 L1 a6 \; u5 n# K
  所以『兵莫惨于忍,而莫邪为下』,莫邪是古代的一把宝剑。宝剑杀人不是很多,就杀那么几个,所以「为下」,这是比不上残忍的军队。所以『由此言之』,从这里来看。『志气之间』,人的志向、气质,『于物未有所济』,当我们这个志气,就是我们的志向、气息,虽然还未有来得及济物、济人,就是帮助别人、帮助万物,还没来得及做,只是有这种气息,这是爱心的磁场。『而含和饮醇』,含和就是这种气场含着和谐,饮醇就是饮最美的酒,就是很美味,意思说很幸福了。『固已捷若桴鼓』,固然已经,捷是快速,快速得如桴鼓。这个桴鼓,桴就是鼓槌,鼓槌敲鼓,打下去的时候声就响了,这是比喻感应的迅速,就是捷若桴鼓,这是一句成语。所以当我们一生起爱心来,对万物生起良善的念头,立刻就改变了周围的磁场,磁场就和谐、美好了。日本江本胜博士用水实验证明,当我们起了好的念头,连那水结晶都变好,变得那么漂亮、那么美丽,说明人的念头能影响万物、能改变万物,为什么?因为万物就是念头所变现的,当你念头一转的时候,整个磁场跟着转,整个境界跟着转。所以这个意思说得很深,境随心转。所以志气之间,于物未有所济,而能够含和饮醇,固已捷若桴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应非常快速。下面举了几个历史的例子:! Q% ~8 J3 k# Y* M, e2 M) ?

3 H( W+ H5 E0 r7 ^6 C6 A; f. t  【昔禹稷佐尧舜定天下。水民而致居之。饥民而致饱之。固功德浩大。实被斯民矣。】) B! ]4 k9 V6 z7 G- t& v
0 ^9 _: T# C+ p; S6 r) O* q
  这个『被』,古音是念「披」。这是讲到上古时代,『禹』是禹王;『稷』是后稷,就是周朝的先祖。当时他们两人辅佐『尧舜』来平定天下。尧、舜、禹都是三位圣人,当时帝位是禅让,他不是传自己的儿子,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这是让贤,让贤人来当王,这是大公无私,没有把天下收为己有,谁能够有贤能、贤德,谁能服众,谁能真正利益百姓,就让谁来当王。当时禹稷就是辅佐尧舜,尧传给舜,舜后来就传给禹。禹本来也想找一个贤人来传,但是整个天下他的儿子最贤,他儿子是启,所以没办法,大家都推举启做王,禹只好把王位传给了启。这就是传给儿子,之后就开了传子的这个先例,所以就成为夏朝,变成家天下。在此之前,尧舜禹的时候,那是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禹之后,启开始就是家天下。当时禹,大禹治水这故事大家都听说了,黄河泛滥,大禹治水,让水患得到免除。所以『水民而致居之』,水民就是在水当中受灾的这些百姓,致就是致、令,令他、使他居之,有地方住了,这个之就是指水民,是代词,居是使动词,使他们居,就是让他们安居乐业了,这是功德很大。稷,后稷,他是负责教导大众农耕,所以古代称后稷是农耕的始祖,大家会农耕、会种庄稼,就有收成了。『饥民而致饱之』,饥饿的人以后就不用再饥饿了,有粮食吃,就能得到温饱。这个功德也很大,所以『固功德浩大,实被斯民矣』,斯民就是天下的百姓,就是斯世之民,斯就是指这个,这个世界、这个天下的人民都蒙受禹和稷的功德的加被、加持,这是禹和稷能创功立业。底下讲的例子是讲孔子:
' W- J( b9 a. \) }+ t2 ?" Q1 ~# E; @( |+ R, ]
  【而尼山布衣。一筹未展。空言何施。独是老安少怀之心。勤恳至死。竟得与南面者。比功絜德。师祀万世。则心之具万法也。】7 w7 V% h  t$ z- H( E3 a/ X. |4 X- g

/ r+ U' ~$ s$ H  这是用孔子的例子来对比,跟禹和稷来对比。禹和稷是建功立业,真正有很大的作为,人民百姓真正得到他们的好处,固然功德浩大。可是孔子,这『尼山』就是指孔子,因为孔子是他的母亲在尼山上祈祷、求子,把他求来的。传说孔子生出以后,他的头顶中间有一块是凹下去的,有点像尼山,所以尼山是讲孔子。孔子是个『布衣』,布衣就是穿布衣服的人,古代是讲普通老百姓。因为那些达官贵人穿的是丝绸、绫罗绸缎,一般普通百姓只能穿布衣,所以布衣通常是指百姓、普通人。他『一筹未展』,筹是筹谋。他有很大的抱负,孔子想学周公,想能够有一个明君,像武王、文王那样的明君来找他,他可以辅佐明君治国、平天下,实现大同之治,这是孔子的理想,他也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能力,可是没有这样的缘分。一筹未展,没有人请他,他周游列国十四年,没有一个国君敢来用他,有的对他也很客气,不敢用。为什么不敢用?我们师父说,大概是因为孔子能力太强了,而且底下学生都是很贤良、很有能力的,能文能武的都有,怕用了孔子,政权给他夺去,自己就没办法了,不敢用。有的甚至误会了,以为他有什么不好的企图,甚至要杀害他,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当中也遇过好多次的灾难。譬如说陈蔡绝粮,几乎饿死。生命的危险都曾经面临过,像孔子过宋,司马桓魋想要把他杀害,几乎把他当时就杀掉了,幸亏孔子躲得快,才幸免遇难。所以历尽沧桑十四年,一筹未展,他的抱负不能舒展,他的贤德、能力没有得到重用。一生没有做过大官,唯有在鲁国做过三个月的大司寇,算是最大的官。大司寇等于当时的宰相,但只做了三个月,其它时候都是布衣。# T3 R' r6 e9 E6 V6 D

$ Q" u+ L9 C9 j& i5 r$ k  所以到了六十八岁的时候,可以说是心灰意冷,不再想搞政治,不再想去做官,回到家乡鲁国,开始专门从事教学,教了五年,七十三岁离开人世。他没有留下来任何功业,不像禹和稷真正留下功业,他没有。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他只有立德,还有立言,立功他谈不上,没有机缘给他立功。所以『空言何施』,他只是立个言,有什么作为?这个何施就是当时没有什么大作为。但是这个立言连孔子自己都可能没想到,后世人竟然尊他为万世师表,他的功德不比禹、稷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得教育伟大,孔老夫子就是办教育的,教育的功德第一大,而教育当中,圣贤教育功德最大。要从事圣贤教育,首先自己要有圣贤之心。孔老夫子没有任何靠山,也没有任何的人来护持他,『独是老安少怀之心』,他独有「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这一分圣贤的存心,这是《论语》里面讲到的。颜回这些弟子们来请问孔老夫子的志向,孔老夫子是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孔老夫子的愿望,他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老人都能得到安乐;所有的朋友之间都能够信任,都能够有诚信,没有欺诈,没有尔虞我诈;所有的少年、孩子都得到关怀、爱护。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吗?这是孔老夫子一生的愿望,虽然他没有实现,他很想找一个地方做为试点。我们师父上人常常说要找试点,找个城市也好,找个小国也好,做出来,把和谐做出来。孔老夫子成功的做了三个月,就是在鲁国做大司寇的时候,当时鲁国真的是大治,虽然还没有达到大同之治,但至少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盗贼不兴、风调雨顺、人心向善。这能做到,三个月教化能做到。% g, D" a! ~& C

- M! F9 s- b& y2 C5 C" w4 s  我们师父当时在汤池,四个月把汤池构建出和谐社会了,证明不难,最关键的就是领导人肯干。当时鲁君支持孔子,孔子有这个权力,所以他能做出来,他自己真正是圣贤,身教、言教,三个月就见效果。所以三个月之后,齐国(这是邻国)看到鲁国大治,他害怕了,怕鲁国强大起来威胁他们,所以就想了一个办法,送鲁君女乐文马,送美女来了,送很漂亮的马匹,就是供玩乐的。鲁君接受了,结果玩物丧志,从此就不理会孔子了,甚至好多天不再上朝。《论语》上讲,鲁君三日不上朝,孔子就离开了,一看这国君不行,堕落了,领导人不肯干,底下人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好,就走了。所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能不能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看那个领导人。之后就再没有做过大官,所以他只有这个老安少怀之心,可是很勤恳、很真诚,这颗心从来没有变过,这个志向从来没有退过,一直到死。竟然就能『得与南面者』,孔子自己也没想到,这是后人尊奉他。这个与就是参与,它是动词,念去声,参与。南面者就是指面南而坐的人。向着南方坐,古代是指君王,君王是坐北朝南,叫面南而坐,南面临民。所以这个南面者通常就是指统治者、领导人。古代的皇宫全是坐北朝南,皇帝全都是向南坐,不可能向北坐。所以孔子竟得以参与到向南面坐的君王(就是圣王)之列,跟尧、舜、禹、文王、武王这些圣人并驾齐驱、同起同坐。『比功絜德』,这个絜就是量的意思,跟这些圣王比功量德,意思就是说功德能够相媲美,差不多了。
4 V, G# m% T- v8 q, a% l1 V! \8 K, Y& H: p4 l
  实在讲超过他们了,因为什么?『师祀万世』,师,就是后世、万世之人,百姓都以他为师,万世师表。祀是奉祀,奉祀、祭祀孔子,你看到现在好多地方都有祭孔的活动,二千五百多年了,每个朝代都没有断过。何以得到后人这么尊重?正是因为孔子那分圣人存心。所以讲『则心之具万法也』,心具足了万法、具足了一切,能不能成圣成贤,就看你这个心,你将来的果报也是这个心所造的。孔老夫子当时没有造什么可以见到的因,不像禹、稷建功立业,孔老夫子没有,在表面上没有看到他有什么善的因出来,可是他的那分存心纯善。所以他的果报,至少我们看他的后世,代代子孙都受百姓的恭敬、受帝王的恭敬。到现在你看,孔老夫子第八十代孙都出世了,新闻还报导,多尊重。享圣人、先祖的福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真的不虚。从此可以看到,孔老夫子本人一定是在善道,一定是在天道享天福。所以万法唯心,就是这颗心,得善报、得恶报全看你这颗心,你是为谁?为自己,你得的是恶报;为万民,得的就是善报。所以养心重要,养心没别的,就是无私、大公、和爱,养心之道。底下讲:
& B* T  s! m. v
5 c/ y! C7 ~9 p6 Z6 c6 k  【人但能涵养本原。冲和活泼。不动浮气。遇亲便能孝。遇物便能仁。遇善便能果。遇辱便能忍。有情无情。有事无事。都是一团生意。弥满虚空界。其福德又乌可思议哉。此为善第一切务也。】
2 K$ A" Z% K' j6 n. |7 U6 [- g+ t1 v' b6 F- B* S9 E& w
  这段话讲得非常好,我们都可以把它写下来做为自己座右铭,金玉良言。怎么养心?这里说『人但能』,就是只要能,『涵养本原』,本原就是我们的心地,万法之本、万法之源,源头,我们能涵养它。怎么涵养?『冲和活泼』,冲和是讲内心一团和气,活泼是一团生意,不冷漠,冷漠就不是活泼,残忍就不是和爱(和谐爱心)。这里讲冲和活泼,就是一团和气,具足了爱心,具足了生意。『不动浮气』,这个气不浮躁,沉稳、活泼而不浮躁。你现在看我们师父上人就是这样的气息,见人微笑,他不说话,那股气场就让你觉得很舒服,不学佛的人见到这位老人家,没有不受感动的,这自然摄受人心。有了这种心就是仁,仁爱之心,『遇亲便能孝』,遇到了父母自然就会孝,孝顺;遇到了物,万物,动物也好,植物也好,『便能仁』,就对它们有爱心;遇到了善『便能果』,果就是做圆满、做成就了,行善要耐心、恒心,做到圆满;『遇辱便能忍』,这颗心遇到别人来羞辱我,我也能忍耐,我不会动怒、不会有对立、不会起情绪。『有情无情』,有情的众生、无情的众生。有情众生是人、动物这类的,有感情、有灵知、有反应,有这种情绪上的反应,像害怕、发怒、欢喜,这都是有情;无情,像山河大地、植物矿物。『有事无事』,有事来了的时候,没事、独处的时候,『都是一团生意,弥满虚空界』,这个生意就是指生生不息的气场,那种和爱的、欢喜的气场。弥满虚空,这是真正已经成就的圣人,所以他那个磁场虚空法界都能感受到。
' l9 h7 h$ g! I+ Y7 A" i) R/ o+ j% O' I+ g5 b2 s/ D! U
  就像阿弥陀佛,你看虚空法界都光明遍照,阿弥陀佛叫无量光佛,没有一个角落是照不到的,宇宙虚空界全照到了。这个光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一团生意,就是现在讲磁场,你要是见到佛光,你一定会欢喜,所有的烦恼都解脱。所以佛就是这么修成的,从哪修起?涵养本原,修自己的心地,用慈悲、用爱心来修自己的心地。『其福德又乌可思议哉』,这个福和德是连在一起的,福是德的果,德是福的因,有德他自然就会有福;有福如果不修德,福享完就没了,那福是你过去生中修的,这一生不修,将来就没了。这个乌可,乌是疑问词,何的意思,何可思议哉,怎么可能思议?就是不可思议,福德不可思议。则是『为善第一切务』,切就是急切的,切实要马上做的要务,就是工作,第一要做的工作,为善第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养自己的心。所以大家看明白了,修善积德不是让你做什么事,做什么事随缘,有事就做,没事不要找事,找事叫攀缘。贵在养心,让你的心地养得真诚、清净、平等、觉悟、慈悲,涵养本原,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这部《感应篇汇编》就是教我们怎么养心,我们这么细细读下来,心浮气躁就没有了,自私自利就慢慢减弱,贪瞋痴慢也慢慢化解,这就是涵养本心,读书就能涵养本心。所以古人讲,人最重要的就是两桩事,一个是读圣贤书,一个就是积德。下面:3 s$ B0 E( r2 g, Y, V9 e

1 a$ v$ Z8 f9 i$ N  U* k8 F  【三贵坚永。】. i& {. q! k6 U% c+ L

1 _. e8 p7 E8 g% w4 x9 a" u  这里的『三』可能是笔误,照例应该是写「一」。我们知道这里讲到第四条了,实际上总共讲了六条,就是怎么来学习《感应篇》。这里讲贵在『坚永』,坚是坚持,永是永久,就是有恒心、永恒的心去断恶修善,这很重要。下面说:
/ o: r) h( |% C+ O9 j7 G
6 t  @6 D( c) }# `# y+ W" Q) a: t+ d  【小善报近。大善报远。近报福轻。远报福重。】
% V8 ^- ?- B6 V$ i* U2 A9 Z
. W% ^1 z- x2 l7 ?* z0 Z: s  小的善往往有报应,就是有善报,很快,近报。这近报是现前报了,譬如说你现在布施恩惠给人家,小恩小惠,人家也感你的恩,马上也会报答你。今天你给一个粽子给别人,明天他拿了一包花生给你,这是小报,『报近』,你马上得报。也是好事,能够和谐一点,邻里都要和谐,常常用这些恩惠布施,建立好感情,也是好事,这是『小善』。『大善』是『报远』。这个大善是对万民、对百姓,范围很大,利益很深远,所以你报得就很长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一辈子享不完,子子孙孙都享福。像孔老夫子,他所传下来的圣贤教诲,他的贡献在哪?删诗书、定礼乐、修六经,传下来圣贤之道,德泽万世,大善。所以你看到现在八十代的孙子都受他的恩惠,报得远。『近报福轻』,很近、马上就现的那个善报,得的福就很轻。『远报福重』,孔老夫子积的是大福。所以最大的福是什么?莫过于弘扬、推广圣贤教育。
7 F( V2 m; Y2 \. |% r# G! {$ c# e' E9 F: l- g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到这。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p  U$ `- t4 ]% s; c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七集)  2013/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7
, m" a/ ]- y1 ?, c  Q2 k; a  Y; N0 G. J, {$ ]1 D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十九页,最后一行「三贵坚永」,从这里开始。这是接着之前《迪吉录》讲到学习善法要具备的心态,前面有讲到,这里的「三」可能是笔误,照例应该是写「一」,实际上这里它是排在第四。前面第一是「祝起信心」,第二是「嘱勤修」,第三是「重养心」,这里第四是「贵坚永」,坚是坚持,永就是永远心。经本里讲「小善报近,大善报远;近报福轻,远报福重」,昨天我们讲到这一小段。这是讲我们如果行的是小善,往往报应很快速,马上就能够见到,大善的果报往往是很长远的。这个小大之分不一定在事上看,是从心上来分判。8 L3 l) a% X# m

8 S8 Q8 y+ j( T5 ?! j0 O  d$ @  昨天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譬如说你要跟邻居打好关系,送他一个粽子,第二天他拿给你一包花生,这是近报,马上就报了。这在事上讲似乎就是小善,可是,如果我们用心不同,这小善也能变成大善。譬如说现在是饥荒年,大家都没得吃,你也是粮食基本上都快完了,就剩两个粽子,你家里人得分吃一个粽子,然后你省下来把那一个粽子分给邻居吃,这个就是大善,这是舍己为人。同样的事在不同的状况下,用心不同,果报当然就有很大差别,那就不是小善了,是大善。可能那邻居也快饿死了,有你这一个粽子他就得以活命,这个报应就很长久。不仅这一生得利益,生生世世都得利益,你这一念为人、忘我,将来是人天福报享受不尽,而现世的儿孙都能够得到你的福荫。近报福轻,远报福重,如果我们有心要得报,行善马上就望报,那也能求得来,福很轻,今天给他个粽子,明天就来一包花生,这福就很轻,报完了;如果你不求,那个报可能很远,可能这一生都没有回报,可能多生多劫以后那个回报、福就重。就好像你银行存款,利息很高,但是你很早就把它提出来用了,那就很少;你把它放在银行,一千年之后再提出来,那利息远远高于你的本金,这个道理不难懂。所以最好就是行善不要望报,但问耕耘不求收获,只求自己好好积德,不要求果报何时现前,而你不求报,这样的心往往感应的是大福,是自己意想不到的福报。再翻过来第二十页第一行:
; D/ G7 e5 p( L" Q. g
+ i2 D8 B$ [5 ]0 f2 T1 c0 X/ V: F  【柳蒲之质。朝种夕发。松柏则不然。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后获千万年之用。】
( ^7 q! _8 |% g  \0 w7 p
6 W" U! _1 f' Y! }/ {5 i: }  这是接着讲下来,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柳、蒲,蒲又称为水杨,这是生长在水边,性质柔弱,树叶很早落。往往用它们来比喻体质衰弱。『柳蒲之质』就是讲它很容易发,也很容易枯落,所以『朝种夕发』,长得快,可是叶子也落得快。相对来讲,『松柏则不然』,松树、柏树都能够傲立于风雪之中,但是它的生长非常的慢,不像柳蒲很快。快长起来的往往衰败得也快,而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挫折,往往它能够屹立长久。所以这里讲松柏『困于蓬蒿』,蓬蒿就是指野草,小树在刚长大的时候,野草就会困扰它。『厄于牛羊』,有时候牛、羊可能都会吃它,吃这个小树苗,吃了之后它还要长,长得很慢很慢,可是真正最后长成大树了,『而后获千万年之用』。我们知道有的松树都是千年以上,千年松,万年松估计很少,但是也可能会有。松柏往往是长寿的象征,寿命长,这真是成为栋梁之材,往往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苦难,人也是如此。所以孟子曾经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而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要降下大任给一个人,这个人给拣选了,将来要成大圣大贤,成为栋梁之材,可是往往他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挫折、苦难。苦其心志,他的心志会很苦,不得舒展,甚至处处碰壁;劳其筋骨,他身体劳累、奔波,甚至无处安身;饿其体肤,还要挨饿。
  M$ ^  P/ z2 i/ e
; B; p8 C. d' }- @; M- W  像孔老夫子当年有陈蔡绝粮,饿其体肤;苦其心志,他很想有一个诸侯任命他做宰相,他能施展他的政治抱负,用一个国家做试点,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大同之治,但是没有一个诸侯用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很苦。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有时候真的弹尽粮绝,什么都没有,孔子过宋的时候险遭不幸,很落魄。所以受种种的苦难,这是因为上苍要给他大使命。行拂乱其所为,他想做的偏偏不给他成功,处处都是失败,一生没有真正建立什么功业,只是教学,能教出好学生,政治上根本没有他施展的地方,动心忍性,这就能够成就他的圣贤修养。原来圣贤是忍出来的,你不忍怎么能成就大的德行?上天就是让你忍,这就能增益你所缺乏的这些德行和才华。就像松柏,它成长很慢很慢,受尽折磨,最后它长成了,所以有大用,这个大用是德泽天下、福荫万世,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年来都被奉为万世师表。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话,我们要行善,一定要发起坚永心。既然选择了好的道路,走圣贤的道路,那我们就要矢志不渝、誓不退心。在现在这个时代,你要走圣贤路,那很苦很苦,师父上人多次跟我这么说,他老人家讲,他这一生所遭遇的挫折、毁谤、障碍,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你看到现在,依然这些挫折、障碍都没有消除。然后他老人家跟我讲,「你将来要遇到的这些挫折、障碍比我要大十倍,那你能不能挺得住?」如果不发坚永心,退心是难免的。# q  H7 L3 C' ~! g$ }3 @& O
! _; f1 {- m8 U% l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不学圣贤了,不像春秋时代,大家还讲一点仁义,虽然做不到,起码口头上能够讲出来。现在口头上不讲了,不仅不讲,还笑话、讽刺、挖苦,「都什么时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4: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讲什么道德仁义?」所以你在这样的一个处境当中,你要弘扬正法,你就想想多艰难。孔老夫子当年都有陈蔡绝粮,你自己得做好准备,你难免有这个时候。孟子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就是讲你的坚永心,守住你的志向。在贫贱的时候,分文都没有了,你不要动摇你的志向,彻底放下名利,安贫乐道;有富贵了,人家恭敬你、赞叹你,名闻利养现前了,你也不能迷惑,不能生起骄慢心。富贵最怕就是淫,这个淫字还不一定是指色,指你做得不如法,享受过分了、贪图名利心起来了,都属于这个淫字,这是讲逆境、顺境都不能动心。威武,见到别人威逼利诱,不可以屈服,当然也不要对立,最好就是躲避,不要理会他。人家骂你、毁谤你,不要辩驳,由他骂去,他骂累就不骂了,要有那种坚忍力,要相信,你真正发心走这条路,虽然人不护持你,天地鬼神会护佑你,佛菩萨、圣贤会加持你,只要你不退心,你这条路最后能走成,能成功。而学佛之后我们知道,这些境界全是幻梦、幻境,就是在这幻境当中,你能够保持如如不动,你要看得破、放得下,所以学习佛法,般若智慧能够帮助你忍力成就;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就这么硬忍,往往是忍不过去,到最后就忍无可忍了。佛法讲忍无可忍也有一个意思,你忍,你要开悟,无可忍,什么都是假的,有什么可忍的?无可忍。所以你忍到无可忍,你就是开智慧了。下面说:0 T' K- x! Y. x- K; [6 M
7 V5 O/ Z) Z& D. X
  【今世信善者非无人。而坚永者不多得。由其略行数事。间值坎坷。即谬谓天道难知。前修顿废。皆欲速之心误之也。】
) g% t, `: I2 V0 @; t/ d5 p
1 q8 X2 r7 e* p3 t* ]' ?& o1 i( G( S4 o  这些话都是金玉良言。『今世』是讲批注《感应篇》的那个时候,《感应篇》的批注自宋朝以来就不断出现。宋、元、明、清,历代批注很丰富,就不知道批注的人是哪个朝代,至少是古代。古代还有『信善者』,就是相信善有善报,『非无人』,不是没有人,还有这样的人,愈到后面,到现在是很少很少了,但是还是会有。尤其是我们净公上人老和尚讲经说法这么多年,大家真听懂了,都愿意行善,都相信善有善报。可是『坚永者不多得』,相信的人多,能够坚持永不退心,这样的人少。你一天、两天行善,这不难,难在你一辈子行善;一天、两天不干坏事容易,可是一辈子都不干坏事,这就不容易了。所以那个坚永才可贵,这是一种永恒、恒常的心。『由其略行数事』,其就是指这么一个人,信善但是不能坚永的人。略行,略是简略的略,就是简简单单的做几件好事。『间值坎坷』,这中间值遇,值就是遇到了,坎坷、挫折。确实行好事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容易,要不然佛也不会讲我们这是五浊恶世。所谓好事多磨,干坏事容易成就,干好事难成就,要遇到坎坷;如果不是真心去做,里头夹杂着自己的名利、得失、疑虑,很容易退心。结果退心之后就说(『即』是立即,『谬谓』,谬是错误的,谓是说),错误的说『天道难知』。天道好还,意思就是说,天的道理就是自然的道理,善自有善报、恶自有恶报,就是《感应篇》开头的四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就是讲天道,就是因果。可是一般人信心不具足、道理不清楚,做好事没见遇到好报,反而遇到很多坎坷,所以就说,「这因果很难明白」,就不相信了,于是『前修顿废』,前面所修的善立刻就废了,不再去行善事。这就是怀疑心,怀疑起来之后立刻就退掉了。
# m: B1 X! j  R: L* V1 k! @$ ?
2 N* [* p% A9 {" P, [, @  这个心我们细细去分析,我们会不会有?往往会有。见地不真的人还有迷惑,难免会起这些疑虑退心,这说到底,『皆欲速之心误之也』。欲速之心,这是心浮气躁,做了好事就想立刻得到好报、立刻得到感应,急功好利、急功近利,这个心实际上就是贪心、名利心,心就不真诚了,夹杂著名闻利养,夹杂着急功近利,所以做的好事也就并不圆满,用这种心来修行也很难成就。我自己细细反省,我也有这种心,一直到最近才悟出来。我学佛二十年,为什么到现在没有成就?现在知道了,就是师父讲的,没有扎根。虽然听的经多,读的经也多,也算是一门深入,跟着一个老师学,为什么到现在三昧连影子都没有,依然还是妄想纷飞,了脱生死还没有消息,原因何在?细细想来,就是欲速之心误之也,被这个欲速的心耽误了,这就是现在社会的污染,都讲求效率、讲求快速。我在世间也就是一直都在学校里,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博士出来在大学教书,学业非常顺利,于是就养成一个急功求速的心。急功就是我的努力必须要有结果,而且要快速得到结果;耕耘马上就要收获,如果没有收获就不去耕耘。用这个心搞世法,也许你能成功得快,我也算是很顺利了。可是世法上的成就跟佛法上成就是两码事,你不能用求世法的心来求佛法、来求道。你在修道方面还要讲快速,就是心浮气躁,反而是背道而驰,愈是求速,结果愈缓慢,欲速则不达。于是就找快捷方式,哪个方法最快速?听经听懂了,念佛方法最快速,《无量寿经》最好,没错,这选择是对的,就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干了不少年,也没见念佛三昧。
  ~$ Q* Y& B. S% W: i& w8 }6 g& w4 I: W: U% X3 v4 s
  快捷方式是找到了,可是那个心不相应,求速,心就不清净、不平和,三昧一定是在你心清净、定下来了,自然得到的;如果里头夹杂着意思、夹杂着欲望,「我希望马上得到念佛三昧」,有这个念头,反而就是障碍。到最后它会让你起疑虑,「我走这条路到底对不对?」就跟这里讲的一样,略行数事,间值坎坷,你没修成,即谬谓天道难知。你没修成,最后说,这个念佛大概也不管用。然后再听听别人讲还有更好的快捷方式,你又跟他走了,前修顿废。我见到真的不少这样的人,都是欲速之心误之也。所以修行路上为什么成就难?难就难在用心不对,不是用的真心,还是用妄心,妄心就是这种念头没放下;如果是真心,那就是完全的相信,信因果、信这个法门、信我的老师、信经典。我走这条路没有错,我就走下去,不管什么时候成就。《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至若七日念佛就能一心不乱,我也不要求我七日之内就一心不乱,愈求愈得不到不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3-29 18:40 , Processed in 0.09638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