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826|回复: 27

钟茂森博士弟子规研习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7 19: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h% l! j5 N" O6 Z
2 {. X% ~- h% Y0 Y% x5 ^* v
, E* T3 J5 t) U
     第一章   绪 论     
3 P6 \  J5 I4 M; m4 s/ q# j0 P3 ^   
  K/ v1 a% |- G        《弟子规》是一部讲如何落实德行教育的教材。人人都希望能够在这一生成就优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业,学佛的人,希望这一生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学习《弟子规》便是实现这一切的入门根基。     " M4 W4 a6 e0 w6 i
    $ v7 B, J- E$ {+ e. n$ m
        许多人认为《弟子规》是给孩子学的,谈起《弟子规》,还会有一点轻视的心理,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弟子规》就不必学了。其实《弟子规》并不是只给孩子学的,成人、父母更应该学。不仅是普通人学,念佛的人这一生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学佛有所成就,更要扎好这个根基。     
/ K1 {/ q) L+ u    / r" U1 N5 c: B. J( s" a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从成人的角度来学习《弟子规》,从一个学佛人如何来落实佛法的根基这个角度来探讨《弟子规》。     
& C  u8 ]9 f- s4 d8 g2 j  ^" ~   
  x; K$ ^3 }- t  y4 o) Y        我们今天的讨论就以修德立业的根基为题。     
8 }  i% ]( N6 _! E0 @( U3 I   
4 x) }$ Y: P# ^9 t. H4 ~8 R. D4 v        “修德”,这一生我们想成就正人君子的品德,想要学佛,成就佛菩萨的大德,必须从《弟子规》入手。“立业”也是如此,世间人希望得到成功事业、幸福人生,没有《弟子规》的落实,也是达不到的。学佛的人想成就道业,也要从《弟子规》入手。     ! B; Z6 C0 O( H: @
    . b7 ?1 D3 R6 S) x0 {9 q
        恩师目前在香港讲《华严经》,他说绝对不能小看《弟子规》,它是入《华严经》的根基,它与《华严经》、《无量寿经》都是无二无别的,这证明学习《弟子规》非常重要。     
# [( V9 d# U2 m0 |  _9 ~7 x8 y    ' j9 c5 C3 O" n5 h% z
        可能你听了这句话会想:《弟子规》孩子学尚可,所谓童蒙养正。小孩子用《弟子规》来端正自己的品德,打好道德学问的根基,这能说得过去。《华严经》是佛教里高级的佛法,是一乘法门,等于是佛法里的最高峰,怎么能跟《弟子规》同日而语呢?恩师讲话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也是从华严境界里谈的,华严境界讲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弟子规》所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修为,可是同样含有《华严经》深奥的学问。只是我们学者不懂得去深入,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悟这个理,不懂得善用其心,所以才会轻视《弟子规》。     
+ [8 P* }" m9 j2 ^1 m7 v    6 j* N, V! [. Q/ S0 z+ G6 z
        《华严经》里讲的有十玄门,十玄门里有个叫同时具足相应门,换句话说,《弟子规》所讲的义理同时也具足一乘佛法。比如说,《弟子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代表谁呢?他是代表一切众生的。佛法里讲,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一切众生的呼唤我们都要“应勿缓”,这谁能做到呢?等觉菩萨才能做到。所以,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者,他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众生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立即现身,令众生得到解脱,这才是“应勿缓”。     
  c  s4 _/ _7 k6 d5 p6 U* C0 `   
: I/ \8 z+ ]& ~5 q        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弟子规》与《华严经》的理是相通的。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哪一法不是华严呢?更何况《弟子规》里所阐述的这些义理,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自性是人人都具足的,性德也是人人都本有的,所以《弟子规》里所阐述的这些道德品行,人人本来都有,因为迷惑颠倒才迷失了。所以,必须通过修持性德,把性德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这样才能够恢复自性。     
' @2 d1 a! B; T7 h0 Q" w    ' l$ [8 Y" J9 D0 _8 F
        今天讨论、学习《弟子规》,和一般的学习讨论方式有所不同,我们作为成人,作为父母,作为修道之人,作为在世间想立大业,甚至想在出世法上能够得到道业成就的人,从这些角度来探讨《弟子规》。     - f0 M+ T  @- V; h9 g+ x9 F
   
9 x1 b+ _4 R5 g/ j% H+ H        既然《弟子规》与《华严经》无二无别,那么为了大家理解这句话,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看看《弟子规》是否具有《华严经》的大格局。末学不揣冒昧,虽然学问道德很浅,但是也愿意把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奉献给大家,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指正。     ' v* A2 V! o+ F
   
; G0 o: D5 j* T& I& n" N& J        所以,我们今天用华严宗法,来诠释《弟子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恩师所说的《弟子规》与《华严经》无二无别,同时,能够令大家对《弟子规》产生足够的重视。如果《弟子规》没有落实,学《华严经》也是很难入境界。     $ @5 X* C6 i6 f* b
   
1 C) _0 R# a8 |" }# s: D        莲池大师曾经注释《阿弥陀经》,他所用的注释方法就是《华严经》的十门开启。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也是用华严十门开启的方法。这十门开启也就是用十个方面来诠释这部经典,所以古来大德所说的《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从两位大德——莲池大师和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确实《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具有《华严经》的架势。     
8 O, D. h7 y# K" s9 O    + l2 ~- _; W  I0 T6 r
        恩师今天说,《弟子规》是《华严经》的根基,它与《华严经》无二无别,现在我们效法古来大德,用华严十门开启来学习《弟子规》。     
; {" l1 K- q6 N: T4 o   
) ?' \' d8 _7 R4 A$ |) i. Q        首先跟大家简单介绍是哪十门开启:     # N, @, P6 [1 `. J% h
    1 T. X1 Y' \& O. T2 H  A9 D$ P
        第一,教起因缘;第二,本文体性;第三,本文宗趣;第四,方便力用;第五,所被根器;第六,藏教所摄;第七,部类差别;第八,传会讲释;第九,总释名题;第十,正释文义。那么我们就试着从这十个方面来开解《弟子规》。     
; b; P3 R7 g4 E: D    2 b: ]) U4 H* }1 J; m6 }/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9: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门开启第一:教起因缘。所谓教起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学《弟子规》,学《弟子规》有什么样的因缘。我们刚才讲到,很多的父母会觉得,《弟子规》是孩子学的,大人就不用学了。但是,往往让自己的孩子学《弟子规》、背《弟子规》,孩子都能够背得烂熟,可是在生活中却时时会违犯《弟子规》。比如说他能背诵《弟子规》的“入则孝”,但是对父母却不讲礼貌,很傲慢。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孩子们学了《弟子规》,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自己没有真正落实《弟子规》,没有为自己的孩子做个好样子。如果父母做出了好样子,孩子看到父母都能够做到,他自然就有样学样,就能做到。所以孔老夫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自己身正,所说的自己都能做到,比如说“孝顺父母”,就表演给孩子看“我是这样孝顺老人家的”,那么孩子看到好的榜样,他就能理解,也能够做到“入则孝”,如果父母自己做不到,怎么可能让孩子做呢!这是大人先要学《弟子规》的道理。首先得让大人学,大人学了以后,把《弟子规》一条一条地做给孩子看,孩子是这么学最有效,身教胜于言教。     / ]9 Q6 A! A+ @3 w4 z
   
) D, h! Q' z" a! N        《弟子规》所讲的每一条,都是让我们修德立业。一个人只要有优良的品德,他就能够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够被人所尊敬。所以,不管你在这个世界上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要想有所成就,都得要修学《弟子规》。当年孔老夫子教学生,孔门四科里有四门教育:第一个先讲的德行;第二讲言语;第三才讲政事,政事就是从事一门行业,学习一门技术;第四讲文学,就是一些文艺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的。头两条德行和言语就是在《弟子规》上来落实的。     9 ]  K, B+ Q0 w
    " l$ }* q! p/ c7 @+ U
        所以,有些总经理招募员工,他首先是看你这个人人品如何,值不值得信赖,对工作负不负责任,都是通过用这些方面来考核的。所以我们就明白,《弟子规》能做到,你的事业就有成功的根基了。     
$ c8 A( T+ h$ a% L+ A( t% R" @( v   
# i7 G" Y- U/ j( \* e        那么对于学佛的人来讲,希望功夫能够迅速地得力,那么基本的德行修养必须先得做到,很多人学佛学了很多年,但是为什么烦恼习气压伏不住,老是起现行。正如恩师常说的,这是因为我们基本的德行没有基础,佛家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就没有根基了。所以恩师提倡,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三门是基础的德行修养课程,得先做到,然后再谈入佛境界,念佛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乱,都得建立在这个根基的基础上,所以学《弟子规》,因缘是非常重要的。     7 H' I. U$ X1 U2 S9 @1 u  p5 R
    / F' H7 a0 `+ n$ ?6 }( z
        很多事情,都是浅深相通的,《弟子规》上所讲的虽然都是很浅的生活小事,表面上看好像是给孩子学的日常生活小事,但是这里有很深的道理。古人讲“如海一滴、具百川味”(出自清凉国师的《华严经疏钞》),一滴海水里头,就含有百川,所有河流的味道。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河流都汇集到这个大海水里。所以,从这看出,《弟子规》的每一条,都含有很深的玄义。我们用这种恭敬心去学习《弟子规》,一样能体会到《华严经》的味道。     
: Y; c, H, N) |   
! h' a4 M# `; k$ A) t/ R$ }# ?        很多深的理从哪里领悟?就是从生活小事上悟,从基本的品行、德行基础来悟入。古时候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个人叫杨黻,他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希望早日修成正果。他听说无际大师很有道行,就想去拜访无际大师学道,然后就背上背包,辞别了他的老母亲,去找无际大师。走着走着,遇到一位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好像在等他,迎面而来说:“阿弥陀佛,施主啊,你要去哪里呢?”杨黻就说:“我听说无际大师很有道行,就想去找无际大师学道。”这个老和尚就笑了,说:“你找无际大师,不如找佛啊。有位活佛就在你回家的路上,你往回走就能见到,你不如跟他学道啊。”杨黻一听:“是吗?还有佛在世?在哪里啊?”这位老和尚就说:“你现在就回去,注意有一位披着一条毯子,脚上倒穿着拖鞋的人,就是你应该拜的佛。”杨黻一听,很高兴,立即辞别了老和尚,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天色已晚,夜深人静,这个时候,杨黻就敲门。都到家了,一路上还没有见到这样一个披着毛毯、倒穿着拖鞋的人,心里正在纳闷。他的老母亲在家里听到了儿子叫门的声音,非常的高兴,因为老母亲想念儿子,一听到儿子回来了,高兴的赶紧去开门,但是她已经躺下了,又马上起床,随手就抓起了一条毛毯披在身上,因为匆忙的缘故,把鞋穿反了,倒穿着拖鞋,急急忙忙地来开门。门一打开,杨黻一看,哎呀!他马上就醒悟了,原来活佛是谁呢?就是这堂中的老母亲啊。从此以后杨黻就觉悟了,不再去出外寻师访道了,就在家里注解《孝经》。他的悟处就是:深妙的道,全在日常生活和孝顺父母这些基本的德行中。所以他注解《孝经》的时候,很有感应,当他把墨汁用完了以后,去水池里挑一点水磨墨,结果池水里就自然地涌起墨汁来给他用,池水里墨汁都是现成的。     
6 p1 G0 C+ Y( Z+ s' y9 e/ e   
# _/ d  J# i; X3 ^/ o; a1 Y        道在哪里?道原来就在我们应该尽的义务中,孝就是德之本,修道根基就在孝。所以古人总是说,道在哪里?日常生活就是道,会学的就学成,不会学的你出外找什么样的道,也是很难成就的。     , ~8 {, M! ^  J9 E$ ~: K
   
& [  W  [; t# f" a7 U        孔老夫子曾经也讲过,要从最近的这些事情中,去学习仁的方法。他把仁作为最高的德行标准,仁在哪里学呢?就在日常生活中学。     : a# d  |- J% W: U0 U& |# i* C
    8 \4 M/ R5 n6 z; r' }/ }6 `
        对于孩子,如果能够让他从小就去落实这些德行的根基,那么他长大以后,学什么都学得快,他的品格、德行也不会受到社会的污染。当年,恩师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就非常重视孩子的童蒙养正教育。恩师也继承了李老师这种遗风,现在大力地提倡《弟子规》,可见得大德所重视的都是这些最基础的事情,这些做到了,才能有入道的根基。     ( j$ X% Y+ h8 N+ o' g3 u+ o
   
" ~: M& o6 S0 h5 Y! C$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9: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是依从《论语·学而》第六条编成的,它以孔老夫子的教导为纲目。孔老夫子在《论语》中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很显然,《弟子规》就是以这一条作为纲目加以开解的。所以,从这一条可以看到,《弟子规》的规是规矩,《弟子规》是谁的规矩呢?是孔门弟子的规矩,孔老夫子当年教导学生,就是用这条规矩来要求自己的弟子。     
: f& `' ~6 ~- e' W1 L7 [    1 B0 z+ |0 D3 z' K- V' p, c5 B& R: L" ?
        孔门弟子以此能够成就世间圣贤。那么佛门弟子呢?想要成就出世间的圣贤,做佛做菩萨,这本《弟子规》也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恩师要求我们大家从《弟子规》入手来学习的原因。     
0 f& [7 S- y& Y      O, ~! k. A- e- b& ]" @
        《弟子规》这本书的作者,根据重修《清史》的记载,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李毓秀先生,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训蒙文》,训导童蒙的。后来,经过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后,改名为《弟子规》。整篇文章不长,总共有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以三个字作为条目,总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琅琅上口,容易背诵。     ( W5 f, d4 o' M4 J+ k* X1 U4 n
    4 p% U# R0 j2 F9 i/ s( I9 o
        佛门里也有《弟子规》,特别是修净土法门的人,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就说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你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修三福。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 y! Q* {$ q- y% L3 f& I; K
    ' w' Y) i& c6 F5 Z1 o
        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小乘声闻缘觉要修的,第三福是大乘菩萨要修的。《弟子规》讲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基本的德目,不正是第一福的头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     ( o- p' m( x4 v5 b
    ' t$ f) m. C7 T' [# p9 g' @# L
        那么“慈心不杀”,具体落实在道家的基础德行科目《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就是佛门的基础经典《十善业道经》,这是第一福。第一福做到了,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 {8 v# j9 m* H3 t# m  n   
5 U' d+ m& Y4 @# ~+ c        所以,为什么恩师这么强调《弟子规》,原来真正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条要好好地落实,这一条不落实,哪怕是一天能念十万声佛号,但是心行跟《弟子规》不相应,那也是很难往生的。     ' J2 s0 }1 x3 d+ Z. ]
    . Q: e: `! ^( p/ i, h; H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弟子规》的教起因缘。所以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呢?因为它对我们修德立业、成圣成贤、求生净土、作佛作菩萨都非常的重要。     ; f( h: F: V1 G
   
, y9 c" q! V9 n4 ]( _' z9 A        十门开启第二:本文体性。所谓体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一种基本的原理原则。《弟子规》是以自性性德为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弟子规》所讲的这些条目,每一条都是我们自性本有的德行。儒家也讲“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具体体现就是《弟子规》讲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所以,《弟子规》不是孔老夫子非得让我们遵守他制定的规章制度,不是!他这些规定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本性具有的性德。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每个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 [& K7 a: w8 ]
    6 g$ r! z) A3 y" J/ ^/ G6 f
        具体的说,性德体现在伦理道德。所谓伦理可以说是五伦的关系,就是每个人必须有的这种人群之间的关系。人呱呱坠地以后,就离不开人群了,他就具有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的关系。这五伦的关系也不是哪一个人制定的,它是自然就具备的。比如说哪个人没有父母?父母不是人规定的,一生出来就一定有父母。所以既然有这种关系,人就必须要在这些关系中去尽自己的义务。这种义务就叫做十义,五伦十义。具体讲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十种义务。那么道德呢?具体体现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讲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普遍的说法是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把这个一归纳,去除相同的,可以说有十二个德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这些都属于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品行。     & A$ k7 _$ A$ d
   
. ~5 v% k: Y! q' |$ ?; f+ B2 D        心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相同,它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通常,我们讲心性,也称它为实相,即宇宙真实的面目,这种自性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它是有,但不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可以接触得到的。老子也知道有个自性,他把自性称为“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说不出来,无法去名状的,没有办法讲得出来。不仅讲不出来,连我们的思想、意识都想不出来。但是,它又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所以老子说:“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个道,虽然很难理解,但是孔老夫子说“志于道”,就是要立志证这个道。佛也讲,这是我们的自性,也叫佛性,每个人本来具足,只要证到了这个佛性,我们就成佛了。     
  y6 ~; R) m* L6 h9 {    ' S6 e0 E2 X7 L' K! D& ~0 v
        “道”或者说“佛性”如何去证得呢?我们首先要了解,“道”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按照这些表现的形象去修,就有一天能够证“道”,虽然“道”说不出来,但是它表现出来的形象就是“德”。所以“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体。我们虽然不能够用我们的六根接触“道”,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德”。我们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忠,什么是礼,什么是义,一个证道的人自然就会表现出这些德。我们没证道,叫做凡夫。凡夫没有成佛,没有见性,如何见性成佛呢?就要通过修这些德。凡是顺着性德的我们就做,凡是违背性德的我们就不做,这样才能证入自性。我们也要有信心,我们一定能证自性,一定能恢复自性,为什么呢?自性是本来就有的。我们现在有了这些烦恼习气,障碍我们的自性,这些烦恼习性,我们本来没有,没有的我们当然能够去除掉,本来有的,当然能够恢复了。     ! y/ }" Z+ ~$ V  P
   
9 A4 r+ h  r# {5 Y5 m! ?;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9: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孔老夫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一定要在道上。而怎样去证道呢?要“据于德”。据就是以德为依靠,依靠德来修养自己,就能入道。从这里我们看到,《弟子规》是帮助我们修性德、证道的一门学问。从体性来看,它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书,不能够小看它。《中庸》讲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想要证道,学君子,成圣贤,那就得一步一步来。我们要远行,就要从近处开始走,一步一个脚印这么走下去,最终有一天会达到目的。你要登高爬山,万丈的高山,也是从第一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爬的,自己先要谦卑下来,慢慢地爬。《弟子规》就是我们要远行的第一步,登高的第一步,我们要相信,一直这么走下去,一定能达到终点。达到终点了,我们就能恢复自性,圆满的恢复,跟佛一样,就成佛了,成就我们本来具有的圆满的德行、佛性。     
# W4 o, Z) S$ Z+ i    " a" k# J* W$ G0 P: U
        《弟子规》教导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如果你以为《弟子规》是小孩学的,我们就不用学了,那么你不学它,你就没有办法真正打好恢复性德的根基,那就叫做自暴自弃。你明明可以恢复性德,恢复本性,你不去恢复,这不就是自暴自弃吗?所以,立志要成圣成贤,就得从低的开始,而低的必定通高的,浅的一定达深的,浅深不二,高低平等,无有高下,这样才是《华严经》所说的境界。     " z! |) T( W" s6 h
    0 h% B+ `+ b* g+ E/ D0 z0 r& _
        说了很多,都是为了增强我们大家学习《弟子规》的信心,不能够忽视这一门德行学问。     6 Q6 x5 J* \9 G" I& q
    3 B) D; |8 C& P' H" r! K$ z& j
        十门开启第三:本文宗趣。如果大家真正明了《弟子规》的体性,是讲自性性德。谈到宗趣,就比较好讲了。宗就是宗旨,趣就是趣向。《弟子规》以什么为宗旨呢?它是以“进德学文,知行合一”为宗。《论语》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六个部分就是讲的修行、力行。后面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我们能够理解,就是学习圣贤之道,通过学习圣贤之道,更帮助我们力行。这个学文并不完全指学一般的文学、才艺,更重要的是指圣贤的学问。为什么要学圣贤的学问呢?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力行!所谓学文和力行要合一并重。佛法也讲解行并重,解帮助行,行帮助解。整条纲目就是我们的宗旨。进德和学文,进德就是指力行,再学文,进德是行,学文是知,知行要合一,处处都知行合一,成圣成贤就快了。     
* z4 s8 r# `' b   
8 X: g+ _8 {0 e# z        那以什么为趣呢?宗和趣就有因果关系了。如果我们能够进德修业,学习圣贤,最后我们达到什么果报呢?必定能有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成圣成贤我们都能够达到。所以我们说以幸福人生、成圣成贤为趣。     
0 m4 m) f  ^1 L6 y   
4 z. `( t/ y* k# b6 w        十门开启第四:方便力用。方便,便是指便宜,就是合适,最合适的方法就叫方便。《弟子规》教导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圣贤呢?它讲的都是日常的生活小事,所以正是在平常生活里,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处处与性德相应,这是《弟子规》所教导的方法。你不用向外求道,就在当下,在自己的角色里,在自己的生活里,学习圣贤的克己功夫,这方不方便?合不合适?很合适很方便,谁都能做!     * u8 A" Q( b4 k( ]: O
   
5 _' G. o% {6 P        那么它的力用是什么?就是我们学《弟子规》有什么用呢?通过学习《弟子规》,我们就能够从这些生活小事上面去悟圣贤之理。我们说《弟子规》是以自性性德为体,这个体怎么悟入呢?就是从这些生活小事里去悟,就像《华严经》里的净行品,讲的就是菩萨的生活小事,从早上起来,洗脸刷牙,上厕所,穿衣吃饭,讲的都是生活小事,但是华严菩萨就从这些生活小事里,发大菩提心,就证入佛性。能够从这些小事中达圣贤之理,这是它的用途。     
/ u  V. u2 M6 j, i: s6 I, R    % `& f9 K7 V0 m7 j
        圣贤之道,印祖讲的就是两个字:“明”与“诚”。“明”就是觉悟,“诚”就是你达到的真诚心,真诚心确实不容易学,有的人天生就真诚,有的人非得靠学习,他明白道理了,才能真正有真诚心。恩师讲了,真诚心就是菩提心。往生净土也得发菩提心,加上一向专念才能成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真诚心、这种圣贤之心呢?先得学,才能“明”。所以学《弟子规》就是要明白这些圣贤之理,然后才能达到真诚心,才能发起真实菩提心,有没有用呢?太有用了!所以要从这个角度学《弟子规》,不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只给孩子学。我们是从成圣成贤、作佛作菩萨的高度来学《弟子规》。我们在学习中,着重在每一条要从哪些方面来落实,不是就学这条死死板板的文字义理,它是多方面的,可以引申的。还有,为什么要这么做?里面的理是什么?我们着重这样去学习,达到知行合一,做起来真的就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     - k7 g4 G- X3 O; F- ?" s
    , S! G8 E3 P& F: E3 j, g+ m&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9: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门开启第五:所被根器。也就是说哪些根性的人、什么程度的人适合学《弟子规》呢?所谓根性,有上中下三种,孔老夫子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中根的人,学而知之,次也;下根的人,困而知之。你天生就懂得,叫一闻千悟,这种叫上根,一般人很难达到。像六祖惠能大师,听一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悟了,这个真不容易,我们学不来。大部分人属于中下根人,怎么办?学而知之。通过学习,才能够知圣贤之道。再下根是困而知之,我学佛也学了十多年了,功夫就是不得力,就是困,受困了以后才去学,困而学之是下根,所以我自己是属于中下根人。要知道,《弟子规》上中下三根都得学,上根的人学《弟子规》,叫一闻千悟,一听“父母呼,应勿缓”,他就马上彻悟,连佛菩萨也是“父母呼,应勿缓”。刚才我们讲了观世音菩萨,“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观世音菩萨不也是做到了“应勿缓”吗?看众生犹如父母,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是他所修行的,观世音菩萨是上根人,他来学这个,马上就悟透了。上根人是什么呢?证悟自性,然后性德启用,成为了修德,把《弟子规》条条都做到了,这是上根人。我们中根人没证入自性,就要通过学习,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以恢复性德,这叫修德,然后希望有一天能够证入自性。所以中根得学。下根就更得学了,基础都没有,那怎么能够成就呢?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弟子规》也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     4 B6 Z3 c6 ~3 |3 [
   
2 x6 O& G: J% y        恩师经常提到,佛讲的“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不修学小乘的,直接入大乘,那不是佛的弟子。为什么呢?因为这叫空中楼阁,没有基础。而中国没有流传小乘,不是因为中国的修行人不要小乘,是中国有儒和道的基础。儒和道是古人都在修学的,他学了儒和道之后,可以直接入大乘,因此《弟子规》作为儒家的基础德行科目,可以说是小乘的修学根基,真正做圆满了,直接进入修学大乘就有基础了。     
. g7 i/ R0 }; S9 k7 ]; ^   
7 `9 K5 ~( R9 z+ Q, i        所以,恩师现在讲《华严经》,已经契入华严境界了,他也带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蔡礼旭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个如法的好人》,一共四十个小时的讲解,恩师就听了十遍,用四百个小时来学习。难道恩师还没有做到《弟子规》吗?都做到了!为什么还要学呢?证明了上中下根都得学,哪怕你是证入华严境界。他是学什么呢?是把《弟子规》作为表演的教材、演戏的剧本演出来给我们看,这是示现,叫我们这些中下根人更应该努力学习。     
: f9 c, ?. l3 J+ O$ s, I' G   
$ u) F3 G& m5 v( Y! Q# `/ A; @$ g        十门开启第六:藏教所摄。一般的经典属于三藏之一,三藏通常是指“经、律、论”。经是指佛的圣言量,直接讲出来的就为经;律是指生活规范,佛所制定的戒律,都是佛弟子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论就是那些祖师大德读经,有一些心得体会了,写出的论著。经、律、论通常就是作为分别是佛经或者是佛论所用的大致分法。那么《弟子规》在这种经论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呢?“藏教所摄”就是指在经论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当然,《弟子规》不属于佛经,不可以把它归为佛教的经律论,但是如果说它有跟经律论有相通类似之处,是可以把《弟子规》归为律这方面。因为所谓律就是佛所制定的生活规范,《弟子规》也是圣人给我们制定的生活规范,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0 \* m" G/ p) \$ u' L! P9 W( |    1 ?/ j# Q# r( ^: H7 s- Z# F
        佛制定戒律,是让修行人通过戒律的修持,能够回归圣人、佛的自性。所以,戒律是一个证入佛性的人自然做出来的。没有证入佛性的人,用戒律来修学,也能够证入佛性。同理可知,《弟子规》也是这样,“弟子规,圣人训”,圣人的训导,是圣人的生活规范,所以我们凡人通过修持《弟子规》,也有一天能成为圣人。     
: x4 ]# d1 c! p/ K. C   
7 a, S. H) b7 ?) [1 K, ?        在判教方面,贤首大师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华严学者,他通常判有五教,所谓“小、使、终、顿、圆”。佛所讲的这些经典,可以按照这五个方面来区分。“小”是小乘的这些经教,最后是“圆”教,像《华严经》、《法华经》是属于圆教。“圆”就是一生圆成佛道了。《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是属于圆教。如果把《弟子规》放到这五教中来看,实际上它是五教的基础,最初的小乘。小乘的目标是了脱生死,证阿罗汉,那必须要以《弟子规》作为基础规范,阿罗汉证果了,一定是把《弟子规》做好了,做圆满了。最后的圆教菩萨、等觉菩萨马上就成佛了,他们也是把《弟子规》做得圆圆满满,百分之百落实了,所以,把修学《弟子规》作为修学佛道的入门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在经教里应居什么地位呢?它属于五教的基础,它所讲的这些生活事理也是通五教的,既是基础,又通五教,所以,是入佛门的必修课程。     
7 b6 G& F" @* w) Y    9 I+ ?; x7 c" f, P+ w6 q8 m
        十门开启第七:部类差别。部类就是指这部《弟子规》,有没有跟它同部的,相类似的这些经典。恩师讲经常常提到,真实希望求生净土,一生能够圆成佛道的人,就必须要把儒释道三家的基础奠定好,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德行。     . c: s/ E7 m7 q5 m. G2 H5 U
    . a/ ^/ L; P7 M: g, P+ b/ i
        儒家的基础德行是《弟子规》,道家的基础德行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基础德行是《十善业道经》。如果说在儒释道三家里找出相似同类的,那么《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跟《弟子规》是属于同类的,都是讲我们的基础德行。当然《弟子规》是基础的基础,根本中的根本。《弟子规》做到了,然后再晋升到《太上感应篇》。《弟子规》讲的是伦理道德教育,《太上感应篇》是因果教育,《十善业道经》让我们成就圆满的善行,这是悟入心性的基础,成佛的基础。所以同类的教材我们都要认真学习。     
( b: ~3 q! k! s7 m0 _5 K! T7 r* k    : m3 V5 p% S) ['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9: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儒家的经典里,跟《弟子规》可以说是同部类的,可以看陈弘谋先生的著作,这是清朝的一名官员,他编了一部《五种遗规》,有五部分,第一部讲的是《养正遗规》;第二部是《训俗遗规》;第三是《教女遗规》;第四、第五部分是讲做官的人如何来修持自己。第一部《养正遗规》,就是《弟子规》的详细解释,其中有《朱子童蒙须知》、《朱子论定程董学则》,还有真西山的《教子斋规》,陈北溪的《小学诗礼》,方正学的《幼仪杂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童蒙养正的教材。童蒙养正不仅是教小孩,更重要的是我们大人都没有做到,所以现在要补习。这些都属于部类差别。     
0 v( W1 z9 `# S* y4 ^   
3 z- c) }2 z5 h; g$ g0 B9 ~        十门开启第八:传会讲释。其实《华严经》的十门开启讲的是译会校释,译就是翻译,会就是会集,校是校正,释是解释注释。因为经典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它有翻译,要讲这些因缘。《弟子规》是中国本有的,所以我就改了一个字,就是传,不是译,不是翻译来的,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训。谁传的呢?从《论语》中我们看到的是孔老夫子的训示,所以是孔老夫子的心传,是圣人的训导。     7 W, g6 E& H- d+ ^& t* V0 G; \! F
    2 ]/ X" Q4 L1 l7 z1 M3 @& p
        那么会集方面,是由清朝李毓秀夫子会集,贾存仁改编重订。恩师把《弟子规》列入学佛人、净宗学人的基础修学科目,他把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进行了分段,大分七则: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大类一百一十三个细则,讲了一百一十三件事情,恩师又从中挑选了七十句作为精要,让我们重点学习。恩师把它编成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弟子规节要七十句》,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很好资料。     
, ]" M# b; z% U7 d: z   
7 H+ n$ n1 F( U+ v+ V        在讲释方面,蔡礼旭老师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讲了一部《如何做一个如法的好人》——幸福人生讲座。把《弟子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讲了四十个小时。在澳洲净宗学院,也讲了《弟子规与佛法修学》,也是四十个小时。在澳洲净宗学院,他讲的是结合佛法的,主要是对我们学佛人讲的,在香港讲的是对一切社会大众所讲的。     
8 H6 Q, f, M7 [6 Y   
1 Y8 ]5 c2 |7 D1 m5 ~- S        还有杨淑芬老师,早几年曾经在澳洲净宗学院也讲过《弟子规》。另外台湾成功大学的张有恒教授,为《弟子规》做了一部详细的注解,题目叫做《幸福人生之经营》,他在序文里写道,他是汇集了杨老师、蔡老师讲的《弟子规》,以及自己的学习心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材,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参考。     5 ?6 F) l5 J/ c* j; T* L( Q( G
    # W8 M- O' f& m0 f5 H
        十门开启第九:总释名题。就是解释名题了。这篇文章名题就三个字:弟子规。顾名思义,规就是规矩,弟子就是学生,谁的学生呢?从狭义上讲,是孔门弟子,跟孔老夫子学习圣贤之道的学生,他们应该遵守的,所以很多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这种说法是比较偏颇了。《弟子规》原本是孔老夫子要求自己的学生、自己的门人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弟子都不是小孩,都是大人了,他们要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老夫子要求的。     8 U/ M3 A* k( L; i
    . I, M9 A4 b, X' }
        广义的讲,《弟子规》是一切圣贤之道必须学的基础课程。我们学佛,也是学圣贤之道,佛是圣,大圣,菩萨是大贤。要成佛成菩萨,也得从《弟子规》开始学习。从《弟子规》这个名字来看,是所有希望这一生能够成就优良人品、修德立业的人,想要作佛作菩萨、成圣成贤的人必须学习的规范,所以非常重要。     ! Z0 X9 O9 L& n7 r2 p
   
6 A7 N" r6 V* `1 \# w  o* k        十门开启第十:正释文义。就是讲解经文,学习《弟子规》的正文。《弟子规》总共分七大段,讲的是七桩事情,前面讲总叙,后面有一个结劝,所以总共有九个部分。总叙有点像佛经的序分;中间的七大段: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大部分犹如经的正宗分;最后“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是结劝,劝导大家要学习圣贤。这部分犹如一个佛经的流通分。所以经开三分,《弟子规》都有。中间讲的七个部分,总共是一百一十三则事情,我们认真地一句一句来学习,并立志效法圣贤弟子,扎好修德立业的根基,圆满自己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为和谐世界略尽绵薄。     
2 j; b9 E0 O7 @, w: u6 S: A" j! Z   
/ Y2 ^: b; h% R5 T  \  q& {/ I! g        ——钟茂森敬述     
$ o4 a0 ]1 \+ @" m   
# D9 U1 D( O3 \! u1 F5 @  第一章   弟子规     + E. D% H! ?6 f- X
   
8 M; K, x! O( N# M, O' N7 H        (清) 李毓秀     
3 h7 E3 H3 S% z% L/ w. V3 p6 |* |   
  B7 \' y. l; r$ R        【总 叙】     1 ?4 Y1 a6 p& J8 y$ A
    4 ?8 o1 M5 k9 O2 e* _  F" ]. K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 z$ o1 i7 P, T( a
    & z+ b7 i, N& Q) T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s* y9 A  H2 h, A: E
   
: b5 T( M! K% I# a1 |        【入则孝】     
* N; k# k9 \) ]$ f8 O    $ V$ v, i) G8 ]$ ?4 c& D9 F4 y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A. t6 t5 p1 V4 @9 _$ Y: ~
    : a% ]) r( d+ }7 W4 X" b# u/ r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o0 Q  T/ G! Q& P  p$ Z: e& M' W    - X- @5 ?9 D6 A- I# a' |( _8 Y  y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 |# ?# Z4 j: u; {
    0 h( [4 U) b+ `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 Z. y; s0 l" ?8 j3 k0 r# j   
) q/ E5 y: J3 ^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1 B$ C) }, a# i+ Z9 k4 [, V; z
    0 U# R$ L% C% u3 C% y# o% z+ `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9 C  v3 K: Z* h( Q* ]% E) C
    . w2 w0 g/ n- G9 j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 P6 g  x4 F3 Q, K. O  c3 z! g# [( l
   
6 ~4 s0 m- O9 P3 F6 j7 R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 r* W" a/ B6 l7 Z5 ~3 l
    $ w" y1 Q  \9 z' h4 r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 O" O) u" |3 T   
( x5 K: v/ t' E8 g* b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 q. h' K& Z* F2 `. t   
5 T! b/ O* m% M" |8 O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 E2 j1 ^- n4 \: |; K/ z
   
# Y1 g/ c7 z- v( w$ s  V% G3 `+ ^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0 H1 M2 f$ d1 K$ A   
* @2 O3 F- ?9 v( c% n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 v& [$ Q6 O7 p2 O+ b      d# e& G" g2 R3 f2 \( i$ N2 S% Q+ a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 J) X3 e: A$ Q- y& b   
6 J( @( b3 \2 U0 |9 p, i        【出则弟】     
/ H+ o. A3 a& u" C    ) [( r, M% i3 ?0 B5 ?% ~! e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 H( }$ @( `" d4 L' ?! t4 J    , U. e1 J2 \& b* q/ ~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 f; m9 O) h& l; K
    ! K5 Z2 V: M5 r. h5 ?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 u4 t# }( P4 n
    " C! Z1 w& j4 Q7 S7 @4 O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 b3 y' a) i  u& @% e0 I   
/ C4 s2 [4 E  W2 H5 D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 q5 g5 s. Q( b7 y, _    : e; s' b( u. x# R( P1 f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 h- j" r4 ]" T2 K3 S) M
   
" [' ^( g  P* D- V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 I1 P/ Q/ y6 R, L- u   
# Z: J, k2 R( x2 j! S; K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7 o! v$ Q/ a0 b! @7 E$ o    3 R0 t9 B  K, V4 H! s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 ?/ E3 o! a. b% q" ~
    , m& m& Y1 i7 f  c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3 W0 A" a# E- R, s  W   
8 O9 I6 O) H) I7 s- S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2 W% ?7 f$ K- r# m   
6 x5 K: r; X* j7 G0 I6 V        【谨】     4 k2 C0 t; m; i/ W4 G* q5 t
    2 [6 ^8 V: x5 o, ~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 x1 H, Z6 a  ?- g$ b0 I2 M1 G   
$ S) i5 J6 R  i! T+ \% w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7 }2 i; B" d" @, n5 v( h3 U4 v    3 g% J% S& B" b' z; Z1 x* j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8 n8 w% a5 @7 z: K   
3 O, Q" l1 H$ [# s+ u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 V1 _2 S! H, T5 k8 _1 E
   
0 F8 D! X2 ?8 J' m: ?* D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9 H  n/ O) H2 |5 l
   
. n. I( M* _8 I! b8 W1 S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0 e' v+ R2 P' v7 h# O  k
    * i: E; O) U% w7 B3 h! w; ^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9: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为丑     
' k$ W+ v+ X! x- s" F1 |+ E0 Y   
2 D4 L3 r" I3 J! I4 L# h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1 N7 }% Y0 x/ `6 N
   
2 h$ E7 d1 r6 v) D3 t4 H7 _/ f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 Z& H/ m" x+ a9 i4 Q
    1 w9 K( A# h' T8 U( [/ t& w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 p% U$ _) B. u$ G, s4 b9 K    . _$ q/ ~& F6 X7 V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 u& N9 I- R0 T- Y0 }4 e; V5 @    ' I  W9 z, X7 o2 H1 G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 m/ j! V# C/ E$ ~) G5 u
   
# f& I6 K) K* |6 q+ ?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8 ^' f; \6 G3 G5 q    5 i' e. A1 G. R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2 b3 }2 o9 {5 v5 l8 K' o
    ' k0 r+ Z# u3 [, \$ m3 _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 T# ]) ]3 r) T9 s+ I3 `3 B$ \# G
    6 h- s8 x  H$ w/ S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 `- M8 ^# l: e6 \3 d    : S. _, \7 u8 u* i% T" m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2 u" r- f" D$ p# V8 v1 N  K4 D    8 [: G* t. t; f+ m, g  G& t: `9 {, a
        【信】     
" |5 d. _& Y1 l% {( u! z  C   
# `- Z; Q$ `0 o, w- Q9 c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 s% `) \4 U" `6 O& N9 G+ s, p   
0 Y$ q( A) |5 a, t$ f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 y* ]5 V& d8 N) R6 U) n7 ?) S5 l    2 L. B, ~- U# C2 W3 _  B- K% p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 K$ k  q- F" K2 P: r. z
   
5 l3 P$ f+ B% i. c% n1 w) p8 c* Q8 p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9 M* L/ d3 S' {/ y2 b2 V   
2 B) ^- E0 a- q9 n, B6 z1 C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9 c: o! i/ |5 |3 Y9 M8 d! {
   
% x- `  J9 {" G! d2 P4 T' R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 Y. G# Z2 e2 k8 B. O
   
# X! H5 ?  c; N: `- H$ r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 q- v/ G8 s* s2 p- j    8 a# @( e- }: J9 }3 ~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1 y+ \$ Z. F( `9 V7 n; k    5 a) z) S8 a1 b# Y/ m# c3 M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 _- S0 B2 x( P. @0 ?+ U; R) p    : b8 h5 c. u' q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 _" l7 t( K2 r& O3 P# P    : U3 \  v6 B" o7 @- @7 W$ b6 O" f2 e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 a- @9 O4 l! o6 l
   
: M7 g( {2 o4 P# {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7 n" I2 q- f* Q6 F' O8 r
   
9 m9 g6 H- D  e2 ^6 F: t4 G3 _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 U; W4 L" g3 S  H" @6 @1 e
   
9 p! ^$ l' q( A; k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 _0 R; M& _8 ~/ {" t
   
8 [9 I" M% ]+ {5 z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 z, L3 v3 \% i+ r5 q
   
4 s$ e* L2 E8 A  t' q/ S: S: F        【泛爱众】     
" ]9 u. i! F! B- _, f9 F4 B1 }5 P   
# `$ |6 {1 P5 @0 D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 z' q# r% P6 y& y$ w5 A4 U
   
8 ~, }& {  v2 e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 L. J2 V! ~2 u
   
! `- {) l1 U* V. M# G1 w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 w# N9 r; G  z; ]  f' ]7 ~    - H2 [0 A# `9 i1 l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 k0 A' j1 L1 @* j5 i
   
/ T, s3 @/ H+ S; s$ x3 W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 u! D& r0 `1 O; ^' J# P* [
    " i8 M  v# [8 T3 G3 c) K2 X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 T' W4 W6 }( {# I. K3 p
    " H  w. y5 G0 L, K; h6 a" d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 a: i0 V- I/ U3 M$ l# |- V
    , W* n9 [4 e* i  ^3 S! s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7 Z- d4 W+ y$ u
    " r3 t' l3 d2 Z9 B! H& L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7 q' ]! K" d! z% w( M2 }
   
8 _/ S$ O: m; P, |, i- j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 O9 U4 g* g) F8 o* E$ k    9 ]( B* n0 q5 X1 v0 H+ f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1 I3 y5 |) N7 T% H: B   
5 F% {9 o# z0 L/ K# S  _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5 Z/ G& h; `$ Q) m    1 T1 M' L0 `' ^) k( T
        恩欲报  怨欲忘  抱怨短  报恩长     : P- t% Q* F* l5 m" A
    * L; B! |4 @- a. g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 t( W2 T# O$ ?/ V) e8 |0 i6 n; A
    3 K* v$ ?2 F1 L2 v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 P5 s# E4 e' u' X' g   
/ K) o8 b* }# D* w) z; H        【亲 仁】     + R. a( d; ~4 b; ]9 s  X
   
/ l4 R7 O% M* o: w$ o: S: j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3 c: c, g* n' B# t) V! l: g2 [' H   
/ F: V. D1 Q# l, m+ h/ G: q) Z1 t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2 W4 F& {4 u9 [; g# C4 \% {   
- d2 Q( J' u7 _% J5 ]% v) U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3 {% \8 P5 x- u. l0 V6 j  I
   
* \1 u# O8 K- ]; d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 `) y& Q7 {- s( x
    - v7 D. e' x3 k. m0 M, N
        【余力学文】     
" _" B* R2 y) c: \: ^   
2 n$ X' J  Y8 _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 r+ s  s$ E. ?5 }- ]" \
   
$ [1 @* y' v* v" h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 P+ P6 I0 D% e. G1 Y, o+ q+ H
    ( H& P* {% O% e: d6 F# a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 w8 _( [- d. {3 X: Z    ; p- O3 y' I& Q2 a0 T# w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4 E5 A5 D2 z% [, D0 ~* b   
" @7 i. i! a8 Y3 p. J& B: W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0 B( {4 n; E+ f3 q6 C3 }& E7 c   
' E" D$ n: [5 k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 Z  \/ M) t1 [& ]' W   
' R& `, L$ O& K! ^  F; }6 i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6 B( O) ?/ c9 M7 Y
    1 |" ~1 o0 e+ M+ [8 G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5 h1 n: q) V" A, S  R( W( ^5 C    ' O& b% r3 h) q0 K- W& d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 r, g7 F) X; ^4 o* h0 G. D! N
   
4 R- c+ W% `0 S+ [7 l) g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 j! e' N- y- A' a
    " u8 v  |  l' f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 I! X; S% y6 t. t; E2 O4 F   
5 ]/ h6 l% I4 h: `. Y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 Q  W8 P  r+ W& Y
   
5 t) }! w6 u" r* |5 g    第一章    总 叙     ' R" Q8 ~; `/ P  S) m+ c
   
) ~6 N! q' x2 Y# d, o9 K$ h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 g: F' r9 r" u% H
    1 t0 |- P( v; o) ^1 G, j
        这个总叙出自《论语·学而》第六条,孔老夫子教导弟子的科目。《论语》是孔老夫子的言行,它所记载的都是孔老夫子这位至圣先师每日的生活行持,所以《弟子规》是圣人训,是孔老夫子这位圣人对我们的训导。《弟子规》不是规定这些我们必须得做,它是圣人从自性中流出来的教诲,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性德。不是外面给我们加上的,是我们本有的,是圣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证得的,然后把它说出来。     " [3 a& }# O# F# n/ {
   
2 ]( G$ S' ?& h$ T9 G% W        佛在《金刚经》里经常提到,“如来无有法可说”,意思就是佛没有说什么法。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为什么佛却说自己没有说法呢?这是因为,他所说的都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没有给我们再加一个新的法,所以他无有说法。《弟子规》也是这样,圣人虽然说了《弟子规》,也是我们本来具有的,不是给我们外加的。有了这样的一种理念,学习《弟子规》我们就应该有信心了,相信自己,《弟子规》所说的每一条都能做到,因为是本有的,所以当然就能做到。本有的性德无量无边,说起来可是无量劫也说不尽,但是圣人用归纳的方法归纳了七条。     
; X# E4 ]7 z; \) V0 s    9 ?2 p8 C! J- G- Y
        “首孝弟,次谨信”。第一是孝,孝是《弟子规》圣人之训的根本,孔老夫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它是所有圣人教育的起点。所以,《弟子规》就得先说孝。     7 l/ W/ F& S) _# p/ U/ z
    1 U8 n0 v  S. p) ]3 p0 e! }4 n
        孝是一种什么观念呢?就是父母跟我一体,父子有亲。有了这种孝的观念,自然就能做出孝行来。当然了,这个孝要扩而展之,不仅父母跟儿女是一体,老师呢?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跟我也是一体。佛经里讲,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我一样看待。你有这种观念,这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就是这么看待的,他认为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父母,他供养众生如同供养诸佛如来。修普贤行就能成佛道。所以,恩师曾经说,整个佛法的修学就是孝道的落实。既是涵盖圆满的佛道,又是一切德行的根本。那么教学又得从这里开始教起,所以这个孝非常重要。     
% B( Z: q) ]5 Y/ e% `1 d    8 G2 L, J8 ^7 K- r
        悌就是恭敬的观念。由于孝心表现出来就是恭敬,首先对父母恭敬,扩展出来,一切长辈我们也要恭敬,一切众生我们也要恭敬。所以悌是无方大用,一切恭敬,这是悌的本意,这也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讲第一条,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就是孝道的落实,所以悌从哪里来?礼敬就是悌,悌是从孝而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体会到,《弟子规》所说的,其实可以通华严境界了。     
, a  D1 {; F" g, U5 a8 o; O5 A   
7 }0 `; H2 |8 d+ T3 b%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9: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谨是一种生活态度,恭谨、谨慎。那么事事物物我们都小心谨慎,从谨慎中蓄养自己这种圣贤的品德。因为人有谨慎才能够留心自己的毛病习气有没有起现行,如果妄失或迷失了这种圣贤的品德,自己的烦恼起现行了,起现行迷而不知,这就不谨了。所以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一定是在细节上,哪怕是动一个念头,都非常的谨慎,如果是一个恶念,就不能让它继续,要当下把它化解,把它去除,所以要谨到这样的地步。这都是圣贤的克己功夫,克念作圣,通过克服自己的念头,成就圣贤的品格。     
* T% Z( ?7 v3 W# d: L8 `3 t$ S7 j    $ @, j; n% y: w9 n
        信是讲做人必须有信用。如果人没有了信用,那谁都不相信你,你就不能立于社会。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信用度,信用一破坏,这一辈子就不容易成功。信也包括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人生必须要有一个志向,一个目标,以什么为目标呢?就是以成圣成贤为目标。假如一个人没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即使吃得饱,穿得暖,那跟没有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信念是非常重要的。     
9 `3 o% X+ w+ ]2 l1 c   
) Z3 u$ l; y# O3 n6 r! A        有一天,孔老夫子跟他的弟子们讨论,子贡问孔老夫子,说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够不败呢?孔老夫子说,具备三个方面:第一,要兵,兵器的兵,就是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第二,要食,就是粮食,让人们能够生存;第三是信,就是人的信念。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信念了,那怎么行?结果子贡就问,假如这三者必须去其一,去哪一条?孔老夫子说先去其兵,一个国家没有国家机器,没有军队警察,但是如果大家有食,衣食温饱,民族有信念,也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子贡继续问,假如再去除一条是什么呢?孔老夫子说再去除一条就是食。人可以没有防卫的工具,可以没有粮食,但是不能没有信念。一个没有信念的民族注定要灭亡。所以孔老夫子说“人无信,则不立”,没有信念,就立不起来了,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复如是,所以信是很重要的。     
3 h' F$ H  l, n# M8 |/ T8 Y' H& O   
% z; }9 }1 ]5 W3 r( a0 }. Q        “泛爱众,而亲仁”。泛就是广泛,爱就是仁爱,对一切大众都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泛爱众的意思。爱心从哪里出来的?还是从孝悌出来的。孔老夫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如果你连自己的父母亲都不爱,那怎么会爱别人呢?你去爱别人,看外表好像你很有爱心,其实你不是真正有爱心。为什么?父母都不爱,怎么可能爱别人。你只是装个样子,其中必有所图,不是真心的爱。     6 ]8 g7 W) B5 D; F8 n% X
   
2 R7 I& O: x6 U/ ^; m" k& \$ K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首先要亲亲,对父母亲要孝敬,然后才能谈到仁民,对于一切民众才有仁爱之心,这是有顺序的。所以泛爱众这种广大的爱心,也是我们孝心的拓展,也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8 |5 P1 w" ]( N4 J% p% y$ N    - h: Q5 c# R3 o
        亲仁就是对于仁德的人,圣人君子,我们要去亲近,向他们学习,跟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品德学问才能够提升。这六条,都是我们作为弟子的,不管孔门弟子还是佛门弟子都应该修学的,而且我们还应该用这些德行教导我们的后代子孙。     
0 a, ?  H, O5 ?& z   
2 y* [1 I& R" G! Z        这六条做好了,力行的功夫我们就做到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就的意思。做好了这六条,有余力了,就得马上学文。学文也很重要,你行有力了,就非得学文不可,不学文,你的修行想要提升就比较困难,甚至可能会出现偏差。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补注》,就讲到这条,他说不是让你先做前面六条,然后才学文,不是指这个意思,应该怎么解释呢?应该是力行和学文要同时,注重在力行,但是学文不可忽视,学文是什么意思呢?学习圣贤之教,用这些经典的教训来导引我们的行为。     ; D% i- E4 v6 r3 N7 `
    , e7 L: K7 j9 q
        《弟子规》上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你只有力行,而没有学习圣贤的教育,那就变得自以为是了,用自己的见解去力行,行到最后,南辕北辙了都不知道。所以“昧理真”,真理都违背了。力行和学文要同时,要合一,所谓知行合一,解行并重,这样进步才快,才相应。     : `, S$ k5 }/ U8 _' p4 r
   
, w9 y9 z8 M9 f/ |! ]        第一章 入则孝     / B4 d* s5 ]  P6 m: j8 U
   
* u0 H9 v$ g. j& v1 r        根据恩师的分类,“入则孝”可以分为二十四则。顾名思义,第一章是讲孝道的,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也是圣人德行的根本,为什么呢?因为佛法讲宇宙万物是一体,这是事实真相,一体的观念,就是孝道,当我们真正入佛知见的时候,我们看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的。我们怎样去入佛知见呢?从哪里入手呢?“入”我们可以解释为入手。从哪里入手?从孝道入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教育从这里入手。为什么呢?因为你要有一体的观念,你才能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爱心的原点在哪里呢?恩师讲过,爱心的原点在父子有亲。就是父母跟子女的亲爱,是爱心的原点,因为这让我们最容易体会一体是什么观念。我们跟父母是一体,这谁都晓得,我们从哪来的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我们每一个细胞,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细胞原点,渐渐长大慢慢衍生出来的,所以我们跟父母本来就是一体,这比较容易体会。然后再慢慢扩展,一体的观念涵盖宇宙万物,这就是圣人的心量。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证入圣人的知见,要看到宇宙万物是一体的,这是圣人的知见。从哪里入手呢?就是从每一件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实,然后悟出这里心性的道理,这些事情是什么呢?     6 _* X, l* ~3 w$ R) W. z( c8 p
   
. `9 @1 O8 h, h1 R( U, i7 t7 Q- K9 N$ l        【父母呼,应勿缓。】     2 T& Y5 X' X" ^! `
   
% M8 x% }0 X, I7 L        直接的字面解释就是,作为一个小孩,父母一叫,他马上就得答应,这是字面的意思。为什么要“应勿缓”呢?“应勿缓”就是表示一种恭敬。假如父母叫到我们了,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慢慢腾腾,这样的话,就没有恭敬心了。而孝一定要体现在敬字上,“孝敬孝敬”,没有敬父母的这种心,怎么能说有孝心呢?所以“应勿缓”是一种孝敬。     
& ]8 T3 m5 H$ c1 |0 b+ d0 w    % Y  W# Z/ L5 d0 i3 Z1 D2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9: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广义的来看,对待老人、对待长辈也应该像对父母那样来对待他们。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我们自己家的老人,自己家的父母这种心扩展到对一切父母,一切老人,所以,所有长辈呼,我们也得“应勿缓”,长辈有需要的,我们马上要帮助。“呼”不一定是语言上呼唤这种呼,心灵的呼声也得“应勿缓”。老人家心里有需要的,不待他说出来,我们就要去帮忙,就要去照顾,这就是“应勿缓”。     . e- @( u, P! ?! }
    8 V7 J  F$ L7 A, y. H
        佛法里讲的众生皆是我们的父母,哪怕是蚊虫蚂蚁,哪怕是这些看不见的生灵,过去生中就很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他们有需要,我们也得“应勿缓”。正如观世音菩萨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观世音菩萨所落实的不正是《弟子规》这一条吗?就是等觉菩萨,做的还是《弟子规》!从这里可以看到,《弟子规》如果要做的圆满,可以成佛道。     
2 l. F8 O! l1 w# X3 j   
) W/ ]) s: P2 ?" S' ^) ?        “父母”可以引申。在世间,“父母”可以引申为老师,老师对我们的呼,我们也“应勿缓”。那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是什么呢?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呢?希望我们修德立业,做一个正人君子。所以《孝经》上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个层次,就是奉侍双亲为第一层;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这是第二层,为人民服务;第三层,立身行道,成就圣贤的品格。这才是孝道的落实。     
- L! m% D1 m9 c) D6 T- B0 A    ) E* t; ~9 [& R3 `( l2 L. W
        老师教我们也是这样,他们的要求我们有没有切实地去做呢?如果没有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弟子规》第一条就没做好。所以你从这些角度来思维,就知道这一条涵盖了无量无边的义理。所以《弟子规》里也体现了《华严经》的精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就涵盖了《弟子规》的全部,也可以说涵盖了一切圣贤之道,这一条没做到,其他都没做到,其他都做到了,这一条才能做圆满,你看这不是一即一切吗!在具体的生活小事上面,父母叫我们,我们马上跑到跟前,给父母应答,修养自己的礼敬之心。     
3 w! r+ j$ R6 B" {   
! f) |7 \3 ~- z) x8 d) h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求于我的,我马上尽力地去帮助他们,这就是“应勿缓”。学教、学文关键是有悟性,虽然不能像菩萨一闻千悟,也得学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学圣教,运用起来才能够灵活自如,不至于死死板板。“父母呼,应勿缓”,只限于父母叫我的时候,我才“应勿缓”,那就学呆了,局限的范围就太小了。     
  p+ C" }7 g* P, {; x& P0 s, q    # Y. E4 I. x+ \, j! X0 |) \/ m; h
        【父母命,行勿懒。】     
2 X2 j# Z6 x/ w; _. S$ j" D/ L   
: m2 B: V0 G; Q        这是讲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希望我们做什么事,命令我们,我们马上得做,不能懒惰。这一条的意思当然也可以用前面所说的原理来进行延伸,父母指的是涵盖一切众生的,他们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不能懒惰,必须赶紧去做到,心心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从哪里做起呢?也得从自己家里的父母开始做起,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我们报恩必须从报父母恩开始。现在很多人,父母让他做的事情,推辞很多,借口很多,连父母让他吃一顿饭,他也总是会千推托、万推托,总是以忙为借口,把忙作为懒的借口,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那他到底在忙什么呢?     
3 y% Q# A. X) g2 _+ v    - X9 C' _8 y& k5 @2 `
        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份母亲节的时候,《广州日报》的记者对一些儿女进行了采访,让他们谈谈在母亲节来临的时候,如何尽孝。结果儿女们都说:“我现在希望赚大钱,赚多多的钱可以让父母花,买洋房,买汽车,让他们享受生活。”然后记者又去采访这些儿女的母亲,“您希望儿女如何来孝顺?”这些母亲没有人说“我希望我儿女给我买洋房、买名车”,真没有,倒是很多母亲说,希望自己的儿女别太忙,能在母亲节一起吃顿饭。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去体恤?我们能不能做到“行勿懒”、“应勿缓”?所以,常常把忙作为懒的借口,这就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是把赚钱放在首位了。这些虽然是生活小事,却往往表现出我们有没有真实孝心,在这些方面应常常检讨自己。     + X( c$ d) t5 r+ o4 ^9 X# e
   
. j% N2 [2 Y! E6 Y        【父母教,须敬听。】     
- |+ k* d- u9 [" W- x   
% Q+ ^" x: Z# U* [0 ?        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恭恭敬敬地听取。父母都是年长我们几十年的人,有一句俗话说,“父母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还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多”,他们的教诲一定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应该虚心恭敬地去听取,这样往往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俗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多听取父母的意见、建议,一定有好处。       }; w) a2 W: f* A7 J( q4 r8 X) W
   
3 Z" T2 p, @) z8 z2 Z/ w4 c        所以“父母教”,需要恭恭敬敬地去接受,养自己的谦虚之德。对的,我们应该听取,不对的,我们也得听,还得恭恭敬敬地听,这是养自己的谦德,然后观察机缘,慢慢劝谏。     
5 d5 ?# S# i+ o3 _  H' y7 `. U    * Z( n. g2 p) }% Z7 f4 n1 i& ], [
        扩而展之,一切人,他对我们哪怕是提一点点意见,给我们一些建议,我们都要很欢喜地去学习听取,这样就养成自己虚怀若谷的圣贤品格。     
* ~8 d9 w6 O+ m" q   
1 {! o& M$ D$ y  a# c        【父母责,须顺承。】     
& O8 I& U1 ]) e; N8 p7 E    $ J: ]8 `6 e( K' I, Q& j+ N8 ^
        字面上的解释,父母对我们的责备,我们要能够忍受,能够好好地反省自己,承认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这种态度对待父母的批评、责备,那就是一种孝心的体现。     . Z9 u+ z( o* [5 k6 v' U( c! {
    : n; y6 }* {7 m5 `7 {3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7 19: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说,父母责备我们,但我们心里有不服,甚至还对父母有怨恨之心,这就跟孝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责备,假如是对的,当然应该顺承,应该自己反省改过,因为父母年长我们几十年,人生阅历非常多,他们的责备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一定要虚心地接受。如果父母的责备有偏差,不正确,我们还是先要顺承。如果是父母讲的不对,我们知道父母讲错了,我们心里明白就行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后要注意防范,不能够犯这种过失;虽然我自己没有错误,也不能够对父母不服,甚至怨恨父母。我母亲常常跟我讲,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这样真心地对你批评指正,因为父母爱儿女,所以才会对我们严格的要求,我的母亲非常地有智慧,知道教导我不可以用溺爱,不仅她对我严格要求,而且大凡有老师,或者是外人对我有批评,有严格的要求,我母亲心里不会有任何的不服气,而且还会随顺,并赞成他们的意见。     
4 V) I: V: p3 r    7 w+ e! m  R; b9 `" N! `
        母亲告诉我,小的时候上周托的幼儿园,每个周末她去幼儿园接我回家的时候,老师往往会跟我母亲抱怨说:“你这个小孩很调皮捣蛋,不守纪律。”因为我小时候爱玩、好动,所以老师们都非常伤脑筋。结果我妈妈就对这位老师说:“如果是茂森违反纪律,请您认真对待、严厉要求,甚至骂他、打他都没有关系。”我妈妈授予了老师这一份权力以后,老师对我严格的要求,我也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后路已经给断绝了。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听话,老师稍微批评一下,孩子回到家里跟父母一讲,父母会到学校去跟老师论理,甚至要告老师,我还听说过有威胁老师的。这样,老师怎么可能教好这个学生呢?所以,我母亲对我的这种教导就很有智慧,尽管我是独生子,但是她确实从来没有溺爱我。     
7 n! u7 B3 w* S   
3 O6 R0 d. m9 k$ ?3 q5 I. l& q        人受了冤枉,受了错误的批评,如果能够顺承,能够接受,能够心平气和,就能够消业障,能够增福报。我母亲常常告诉我一句话:“福是逆着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批评、责难,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是遇到一些人对我们非常严厉,很不客气,我们还能够逆来顺受的话,福报就能够增加。每一个人一生中难免会有一些磨难,不可能一生都会一帆风顺,妈妈经常提醒我:“你想想祖辈、前辈在这一生中经历的坎坷。”母亲也曾告诫我说:“你到现在三十多年来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常常想到你能不能够经历挫折?假如有困境坎坷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还能够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吗?”所以我们常常要反思,我们年轻的这一代,有很大的福报,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一切都好像一帆风顺。而且像我母亲说的,我们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你努力读书,就能够拿到博士学位,你所追求的目标都能够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达到。但是像我们父母那一辈人,我们的前辈,即使是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要经常地反思,我们到底享的福多,还是修的福多。怎样修福呢?有人给我们逆境,给我们责备,给我们苦吃,这是我们修福的时候,因为“福是逆着来的”,顺着来的不是福。     
* h4 [5 D1 `" I8 K2 J! G  o9 `    * z( c& \7 m) B. ^: C
        明朝的进士袁了凡,给他的儿子写了一篇训子文——《了凡四训》,他教导孩子说,“即命当荣显,常做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做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做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做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做浅陋想”。常常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心态,即使你现在很荣显,很富贵,要想想,万一我贫困的时候怎么办?即使是今天做事,事事顺心如意,也要想想: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万一我不如意的时候,在不如意面前,我会不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呢?会不会自暴自弃呢?即使现在吃得饱,穿得暖,也要想想,如果我遇到贫穷的时候,甚至吃不上饭的时候,还能够捱下去吗?即使是人家对我们尊敬、爱护、恭敬,要想到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德行值得人家恭敬,应该谦虚、卑下。     . B& ?& Q/ F% `6 Q  j
    ' I9 }* ~8 X: `; Q1 O! Y1 ?
        所以,常常这样想,就是修福,这种思维往往是在“父母责,须顺承”中养成的心态。所以,不要怕吃亏,不要怕被人家责备,甚至打骂,要知道吃亏是福,学会恒顺。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一切的境缘中都要懂得顺承。这种人就有福了,因为他有德,有德者就有福。     
7 O( N7 k* q! s1 G) n  j$ ]    0 q9 S! x5 u0 |* M5 |( R4 x
        【冬则温,夏则凊。】     * p/ M6 a9 v2 _6 ^
   
# K( _: G8 H! m% e- j3 `        字面上的意思,子女对父母尽孝,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在古代,冬天没有暖气机,所以孝子会先用自己的体温把床铺温暖起来,然后再请父母入睡。夏天很热,父母睡觉的时候,小孩能够给父母扇扇子让父母安然入睡。这些都是生活的细节。但是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孝子的那种纯孝之心,纯孝之心处处表现在生活细节上对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爱护,这样久而久之,这种纯孝的人自然就变成纯净纯善的人了。那么当他的纯净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他对一切的人都是那样地爱护,这种爱护绝对是无私无求的,不是求名,不是求利,也不是图报,这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纯孝之心的流露。     
0 F$ c1 K  R% Z   
8 \& i. N, b7 p6 H3 C9 }        汉代有一个小孩叫黄香,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所以他对父亲就非常地孝顺,九岁的时候,他就能做到“冬则温,夏则凊”,那真是纯孝之心的自然流露。     9 |8 D% S& h9 k
   
5 @8 F! y8 q6 u" M        学这一句,我们要联想到,学孝顺父母关键是懂得活学活用,“冬则温,夏则凊”,现在的条件,我们大可不必冬天睡在父母的床上,用体温来温被了,夏天也不一定要扇扇子,但是这种心是什么呢?是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冬天给父母买一台暖气机,或者是暖手炉,这就是“冬则温”;在家里买一个空调,夏天好过,这是“夏则凊”。尽我们所能,处处想到给父母一些照顾,让父母的生活能够多一些安稳。     : L$ P: z4 e6 s, a0 s
    0 ?6 M: J1 G7 s* a/ `3 v
        像我的爷爷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住的祖屋已经年久失修。去年春节前夕,我给爷爷奶奶买了一套房子,让爷爷奶奶能在过年前入住新居,老人家很高兴。我还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让老人家能够在比较如意的环境下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这就是在生活上对爷爷奶奶的照顾。     , b4 Y$ R3 R$ L/ Z/ q6 _3 V0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3 16:33 , Processed in 0.1047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