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7 19: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儒家的经典里,跟《弟子规》可以说是同部类的,可以看陈弘谋先生的著作,这是清朝的一名官员,他编了一部《五种遗规》,有五部分,第一部讲的是《养正遗规》;第二部是《训俗遗规》;第三是《教女遗规》;第四、第五部分是讲做官的人如何来修持自己。第一部《养正遗规》,就是《弟子规》的详细解释,其中有《朱子童蒙须知》、《朱子论定程董学则》,还有真西山的《教子斋规》,陈北溪的《小学诗礼》,方正学的《幼仪杂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童蒙养正的教材。童蒙养正不仅是教小孩,更重要的是我们大人都没有做到,所以现在要补习。这些都属于部类差别。
0 v( W1 z9 `# S* y4 ^
3 z- c) }2 z5 h; g$ g0 B9 ~ 十门开启第八:传会讲释。其实《华严经》的十门开启讲的是译会校释,译就是翻译,会就是会集,校是校正,释是解释注释。因为经典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它有翻译,要讲这些因缘。《弟子规》是中国本有的,所以我就改了一个字,就是传,不是译,不是翻译来的,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训。谁传的呢?从《论语》中我们看到的是孔老夫子的训示,所以是孔老夫子的心传,是圣人的训导。 7 W, g6 E& H- d+ ^& t* V0 G; \! F
2 ]/ X" Q4 L1 l7 z1 M3 @& p
那么会集方面,是由清朝李毓秀夫子会集,贾存仁改编重订。恩师把《弟子规》列入学佛人、净宗学人的基础修学科目,他把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进行了分段,大分七则: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大类一百一十三个细则,讲了一百一十三件事情,恩师又从中挑选了七十句作为精要,让我们重点学习。恩师把它编成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弟子规节要七十句》,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很好资料。
, ]" M# b; z% U7 d: z
7 H+ n$ n1 F( U+ v+ V 在讲释方面,蔡礼旭老师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讲了一部《如何做一个如法的好人》——幸福人生讲座。把《弟子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讲了四十个小时。在澳洲净宗学院,也讲了《弟子规与佛法修学》,也是四十个小时。在澳洲净宗学院,他讲的是结合佛法的,主要是对我们学佛人讲的,在香港讲的是对一切社会大众所讲的。
8 H6 Q, f, M7 [6 Y
1 Y8 ]5 c2 |7 D1 m5 ~- S 还有杨淑芬老师,早几年曾经在澳洲净宗学院也讲过《弟子规》。另外台湾成功大学的张有恒教授,为《弟子规》做了一部详细的注解,题目叫做《幸福人生之经营》,他在序文里写道,他是汇集了杨老师、蔡老师讲的《弟子规》,以及自己的学习心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材,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参考。 5 ?6 F) l5 J/ c* j; T* L( Q( G
# W8 M- O' f& m0 f5 H
十门开启第九:总释名题。就是解释名题了。这篇文章名题就三个字:弟子规。顾名思义,规就是规矩,弟子就是学生,谁的学生呢?从狭义上讲,是孔门弟子,跟孔老夫子学习圣贤之道的学生,他们应该遵守的,所以很多人说,《弟子规》是给小孩学的,这种说法是比较偏颇了。《弟子规》原本是孔老夫子要求自己的学生、自己的门人要做到的,孔老夫子的弟子都不是小孩,都是大人了,他们要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老夫子要求的。 8 U/ M3 A* k( L; i
. I, M9 A4 b, X' }
广义的讲,《弟子规》是一切圣贤之道必须学的基础课程。我们学佛,也是学圣贤之道,佛是圣,大圣,菩萨是大贤。要成佛成菩萨,也得从《弟子规》开始学习。从《弟子规》这个名字来看,是所有希望这一生能够成就优良人品、修德立业的人,想要作佛作菩萨、成圣成贤的人必须学习的规范,所以非常重要。 ! Z0 X9 O9 L& n7 r2 p
6 A7 N" r6 V* `1 \# w o* k 十门开启第十:正释文义。就是讲解经文,学习《弟子规》的正文。《弟子规》总共分七大段,讲的是七桩事情,前面讲总叙,后面有一个结劝,所以总共有九个部分。总叙有点像佛经的序分;中间的七大段: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大部分犹如经的正宗分;最后“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是结劝,劝导大家要学习圣贤。这部分犹如一个佛经的流通分。所以经开三分,《弟子规》都有。中间讲的七个部分,总共是一百一十三则事情,我们认真地一句一句来学习,并立志效法圣贤弟子,扎好修德立业的根基,圆满自己的学业、事业、家业、道业,为和谐世界略尽绵薄。
2 j; b9 E0 O7 @, w: u6 S: A" j! Z
/ Y2 ^: b; h% R5 T \ q& {/ I! g ——钟茂森敬述
$ o4 a0 ]1 \+ @" m
# D9 U1 D( O3 \! u1 F5 @ 第一章 弟子规 + E. D% H! ?6 f- X
8 M; K, x! O( N# M, O' N7 H (清) 李毓秀
3 h7 E3 H3 S% z% L/ w. V3 p6 |* |
B7 \' y. l; r$ R 【总 叙】 1 ?4 Y1 a6 p& J8 y$ A
4 ?8 o1 M5 k9 O2 e* _ F" ]. K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 z$ o1 i7 P, T( a
& z+ b7 i, N& Q) T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 s* y9 A H2 h, A: E
: b5 T( M! K% I# a1 | 【入则孝】
* N; k# k9 \) ]$ f8 O $ V$ v, i) G8 ]$ ?4 c& D9 F4 y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A. t6 t5 p1 V4 @9 _$ Y: ~
: a% ]) r( d+ }7 W4 X" b# u/ r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o0 Q T/ G! Q& P p$ Z: e& M' W - X- @5 ?9 D6 A- I# a' |( _8 Y y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 |# ?# Z4 j: u; {
0 h( [4 U) b+ `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 Z. y; s0 l" ?8 j3 k0 r# j
) q/ E5 y: J3 ^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1 B$ C) }, a# i+ Z9 k4 [, V; z
0 U# R$ L% C% u3 C% y# o% z+ `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9 C v3 K: Z* h( Q* ]% E) C
. w2 w0 g/ n- G9 j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 P6 g x4 F3 Q, K. O c3 z! g# [( l
6 ~4 s0 m- O9 P3 F6 j7 R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 r* W" a/ B6 l7 Z5 ~3 l
$ w" y1 Q \9 z' h4 r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 O" O) u" |3 T
( x5 K: v/ t' E8 g* b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 q. h' K& Z* F2 `. t
5 T! b/ O* m% M" |8 O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 E2 j1 ^- n4 \: |; K/ z
# Y1 g/ c7 z- v( w$ s V% G3 `+ ^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0 H1 M2 f$ d1 K$ A
* @2 O3 F- ?9 v( c% n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 v& [$ Q6 O7 p2 O+ b d# e& G" g2 R3 f2 \( i$ N2 S% Q+ a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 J) X3 e: A$ Q- y& b
6 J( @( b3 \2 U0 |9 p, i 【出则弟】
/ H+ o. A3 a& u" C ) [( r, M% i3 ?0 B5 ?% ~! e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 H( }$ @( `" d4 L' ?! t4 J , U. e1 J2 \& b* q/ ~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 f; m9 O) h& l; K
! K5 Z2 V: M5 r. h5 ?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 u4 t# }( P4 n
" C! Z1 w& j4 Q7 S7 @4 O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 b3 y' a) i u& @% e0 I
/ C4 s2 [4 E W2 H5 D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 q5 g5 s. Q( b7 y, _ : e; s' b( u. x# R( P1 f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 h- j" r4 ]" T2 K3 S) M
" [' ^( g P* D- V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 I1 P/ Q/ y6 R, L- u
# Z: J, k2 R( x2 j! S; K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7 o! v$ Q/ a0 b! @7 E$ o 3 R0 t9 B K, V4 H! s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 ?/ E3 o! a. b% q" ~
, m& m& Y1 i7 f c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3 W0 A" a# E- R, s W
8 O9 I6 O) H) I7 s- S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2 W% ?7 f$ K- r# m
6 x5 K: r; X* j7 G0 I6 V 【谨】 4 k2 C0 t; m; i/ W4 G* q5 t
2 [6 ^8 V: x5 o, ~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 x1 H, Z6 a ?- g$ b0 I2 M1 G
$ S) i5 J6 R i! T+ \% w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7 }2 i; B" d" @, n5 v( h3 U4 v 3 g% J% S& B" b' z; Z1 x* j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8 n8 w% a5 @7 z: K
3 O, Q" l1 H$ [# s+ u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 V1 _2 S! H, T5 k8 _1 E
0 F8 D! X2 ?8 J' m: ?* D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9 H n/ O) H2 |5 l
. n. I( M* _8 I! b8 W1 S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0 e' v+ R2 P' v7 h# O k
* i: E; O) U% w7 B3 h! w; ^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