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 a9 o2 Z! ~4 B( B6 ^! y6 f; L9 C
8 @5 t, R9 U7 I0 [" `( c9 [
《佛说十善业道经》简注易解 0 k# `) t6 O/ i9 z: Q
* ^9 { |( D2 z" Y% E( K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259af20100yebc.html W9 f2 r% l4 i; H& p$ v
" A! }4 J5 X- Z# v; V) j4 S' e. } q% H 认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 Q6 B) D! p* v* G 《爱心》遍世界《善意》满人间
+ K$ N; Z2 c1 v+ w U: [尊敬的同学们:- Q5 p& B' E! |
大家好!这些年来,我们将爱送到全世界,肯定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期望人人能学会自爱、爱人、爱家、爱国、爱世界、爱众生。爱,从心、从受。以真心感受为义。真诚心的感受就是爱。真诚包太虚仁爱周沙界,落实在世间,即是弟子规;落实在佛法,即是十善业道。
' w! z, x+ G3 i3 F# D. ^8 {9 E/ R0 w 故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亦即是十善业道遍法界,弟子规教满娑婆。+ j) p: c8 x2 n+ M9 Q
爱就是十善业道的圆满落实,也是世界文明的遗产。7 U0 m& N; j7 ~% P- I
爱就是弟子规的圆满落实,也是人类智慧经验的承传。% E9 [3 U2 E- M) j, `
爱就是真心、真性、真如、法性。
1 e" v% K5 ?) y1 |& k, x 爱就是本性、本善。纯净、纯善。
8 q: l3 w0 m, `5 n4 `& | 爱就是真理、真谛、生命、永恒。. U$ b0 o. e. D7 I
爱就是神圣、上帝、真主、圣灵。
% p: e8 I( K8 S6 |% Z 爱孕育出宇宙万物,天地万物,无一不是从爱心而生而长。
0 j _- a; f: h8 Z, N0 \1 A 爱是万德万能万福的根源。1 l& w* H2 z6 `. ?+ Z0 V( Z
一切佛圣所证所得,即是自爱,二种落实。
, K# y/ B' T! o9 H 一切佛圣所教所化,即是爱他,二种落实。2 o4 Q) R. Z$ H% D
(十善业与弟子规的落实)7 {3 f5 A" Y* ?2 ?: w7 v' M+ `
一切圣贤的教化,就是真诚爱心弟子规十善业道生活规范的教育。
( z! k5 L' T7 R# E 三灾是果,三毒是因。! u K6 n0 r. h7 c: \
水灾是果,贪欲是因。火灾是果,瞋恚是因。/ ]6 o# {' q# b1 S! f: ^/ `& Q0 T$ u
风灾是果,愚痴是因。地震是果,傲慢是因。
' d3 H0 m2 }7 E& y' h: m* H2 R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4 v! f3 ^# Y0 I, t$ s1 s
心平气和灾难自息
' j5 L: e* F; E 真诚爱心,无毫分不善夹杂,人人上善、家家和乐,自然不起三灾诸难。# y% {7 N1 N- I* u6 j# E2 y; U0 E4 h
三学(戒定慧)增上,仁爱礼让,天下和顺,国丰民安,兵戈无用,自然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是圣贤仁爱教育的圆满效果。吾人真性的自然显发。
9 V2 T6 \9 c7 H7 `% z& \ 愿我同伦特重十善业道及弟子规的认知与学习,务必百分之百的圆满落实。此乃化解一切灾难,化解一切冲突、对立、茅盾之根本修行大法!+ q) K" b* A# t8 b- U
祝你
* |" k( ? P0 s7 a3 L8 @/ X# V7 F 诸恶莫作 岁岁平安 众善奉行 年年如意
* R; b+ X+ H! P" O7 n 释净公上人 敬献
5 J) [% X$ C$ Z- S1 p+ g 4 l6 h$ g0 v ` |, T C: D
《雍正皇帝上谕节要》
; n% E4 I/ |+ K+ E
4 } O5 v5 F+ F" A$ ~8 q$ J# p 雍正皇帝上谕 e0 ?" F r% g) ]8 R7 ?+ u
[谕]上谕。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9 j! d! q+ D( ?! O- L, H- h. X$ k
[解]我认为以儒、释、道这三种教育来教导全国人民,从理论上来说是一致的,教化众生的方法上也是并行而不相违背的。3 C$ u7 t' A, F$ l, y( w
[谕]人惟不能豁然贯通。于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者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 \! g7 R3 h6 w, r" x [解]只因人们不能把儒、释、道三教之教义融会贯通,于是随顺各自不同的观点,各持己见。仰慕道家的人说佛教不如道家高深,学佛的人又说道家不如佛教博大。而儒家学者又把二者视为异端加以驳斥,从而生起门户之见,相互争论,比较高下,纠葛争执互不相让。 ]. z1 i- G1 c, |2 L
[谕]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k* R5 B2 A3 z
[解]而我对儒释道三教的教义,也只是持平等态度对待而己。如能以平等心来看待,就不会计较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异,而能领悟到三教所蕴含的心性理体是相同的。可见三教的出发点宗旨是无异的,无不是希望人人归向善处。6 Z- ?6 ~+ C9 ^- P) D, m+ P
[谕]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1 G: y9 T% ]5 b& a% x- V
[解]佛教的五戒十善,教导人们要止恶修善,我们儒家的五常百行,也是在引导扶持,奖励劝勉,又有哪一样不是为了引导人们向善的呢?4 ^# P4 V* p" R9 M
[谕]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7 R' n5 T, {; L+ N
[解]过去,宋文帝对侍中何尚之说:六经这些儒家典籍的根本是济世育人,端正社会风气;若对于心性的探究,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来说,则佛法经论可做为指南。如果全天下的人民都能以真诚心接受这种教化,我就可坐享太平了。
0 }6 A! G" M0 F* E _ [谕]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 ~' M# Q7 L- ^& t# U [解]何尚之回答说:百户人家的乡村有十人能持五戒,就有十人真诚纯朴,千户人家的城市,有一百人能修十善,就有一百人和睦共处。持此良好的教化风气,遍及全国上下,则编户亿千之地,就会有百万仁人,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能改善。而且,人能行一善,则离一恶,离一恶,则免用一刑,家免一刑,则国免万刑,确实可以垂手坐享太平了。 H+ j% y: s6 }- C% |& X4 a, T4 g
[谕]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于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特谕。/ [3 f8 P& Y# j" x9 [+ Z
[解]宋文帝与何尚之的这一段对话,都在劝勉人们行善,这是治理天下的关键。佛教教化人们除去贪婪吝啬的心,引导人们做善良贤明的好人,其目的也是出于此。如能信从佛陀教育,依教奉行,确实可以规范社会,训导黎民百姓,改善风尚,从而成为国家领导人布施恩泽,造福人民的最大助力。它们(指三教)之间任意诋毁,妄加捏造对方为杨墨之道似的偏激言论,这都是没见到真理,失去公平的瞎说。特别诏告于天下。6 v: c* ~4 u) X6 k; v9 h6 U5 Y* M
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9 [8 R/ ~: x7 F o( P
- ^6 U W9 e7 |
《佛说十善业道经》
3 D. @0 d$ j4 W7 ?
# |1 a& g. X& c( W. ~0 i6 k 唐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 译, J$ W, m' c( d6 s |+ b* D3 _3 C
佛陀教育网络学院学生注解
' {; V/ y5 P$ l7 i" n' v4 \4 L 净公上人亲自鉴定/ w5 D* \3 o0 T1 B6 ^* B
此《十善业道经简注易解》,为佛陀教育网络学院九位学生,依据净公上人老和尚《十善业道经讲记》所作,并敬呈净公上人老和尚鉴定,已成此书,供养读者。(经文采用《大正藏》版本)/ G$ o( o {5 `; `2 ^/ H
1 b$ R$ E/ s% I9 ]4 ? 经题) E) E# X d w3 A4 Q( R
佛说十善业道经
- O4 M- }1 R y' j4 @"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