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13|回复: 5

周易禅解卷第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4 19: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蕅益大师:周易禅解》) ~2 ^7 W* S9 ?) ?
+ i3 E; Z) J9 W4 r' t  Z" K8 [
. {$ y2 [, c- _- |5 Y
. ?  ?, t" a7 D9 A: a
                             北天目道人蕅益智旭著
" d1 a9 T2 x8 n1 ?  _% S/ y9 Q) T+ b" ~! g5 `  \0 |
    上经之二 ! x5 _: G5 E1 ]( {3 v/ r* ]9 |

6 h) ~7 C0 d+ a(震下 坎上)
0 u5 p- M& l! S8 E' \) Z5 x# C2 l2 V5 c' _* h) W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8 a  ^1 w/ T+ w) ?% C  乾坤始立。震一索而得男。为动。为雷。坎再索而得男。为陷。为险。为云。为雨。乃万物始生之时。出而未申之象也。始则必亨。始或不正。则终于不正矣。故元亨而利于正焉。此元亨利贞。即乾坤之元亨利贞也。乾坤全体太极。则屯亦全体太极也。而或谓乾坤二卦大。余卦小。不亦惑乎。夫世既屯矣。傥务往以求功。只益其乱。唯随地建侯。俾人人各归其主。各安其生。则天下不难平定耳。杨慈湖曰。理屯如理丝。固自有其绪。建侯。其理之绪也。佛法释者。有一劫初成之屯。有一世初生之屯。有一事初难之屯。有一念初动之屯。初成。初生。初难。姑置弗论。一念初动之屯。今当说之。盖乾坤二卦。表妙明明妙之性觉。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所谓真如不守自性。无明初动。动则必至因明立所而生妄能。成异立同。纷然难起。故名为屯。然不因妄动。何有修德。故曰。无明动而种智生。妄想兴而涅槃现。此所以元亨而利贞也。但一念初生。既为流转根本。故勿用有所往。有所往。则是顺无明而背法性矣。惟利即于此处用智慧深观察之。名为建侯。若以智慧观察。则知念无生相。而当下得太平矣。观心妙诀孰过于此。 ' v$ A& ^$ c3 N  z
- J( S- t( f9 p+ j) X1 x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7 }+ P0 C9 M8 A4 X  r  w* A
  乾坤立而刚柔交。一索得震为雷。再索得坎为雨。非难生乎。由动故大亨。由在险中故宜贞。夫雷雨之动。本天地所以生成万物。然方其盈满交作时。则天运尚自草乱昧暝。诸侯之建。本圣王所以安抚万民。然方其初建。又岂可遽谓宁贴哉。佛法释者。无明初动为刚。因明立所为柔。既有能所。便为三种相续之因。是难生也。然此一念妄动。既是流转初门。又即还灭关窍。惟视其所动何如耳。当此际也。三细方生。六粗顿具。故为雷雨满盈天造草昧之象。宜急以妙观察智重重推简。不可坐在灭相无明窠臼之中。盖凡做功夫人。若见杂念暂时不起。便妄认为得力。不知灭是生之窟宅。故不可守此境界。还须推破之也。
) }9 P# \: ]; u0 m7 K  M) w$ [( f: X1 b' H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0 o- ^: ~2 Z9 o7 G! l  在器界。则有云雷以生草木。在君子。则有经纶以自新新民。约新民论经纶。古人言之详矣。约自新论经纶者。竖观此心不在过现未来。出入无时。名为经。横观此心不在内外中间。莫知其乡。名为纶也。佛法释者。迷于妙明明妙真性。一念无明动相即为雷。所现晦昧境界之相即为云。从此便有三种相续。名之为屯。然善修圆顿止观者。只须就路还家。当知一念动相即了因智慧性。其境界相即缘因福德性。于此缘了二因。竖论三止三观名经。横论十界百界千如名纶也。此是第一观不思议境。 / T7 W* R9 f$ }7 z5 E! H

  a6 F+ i1 ?# V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 a  C+ x' I4 w5 a  有君德而无君位。故磐桓而利居贞。其德既盛。可为民牧。故利建侯以济屯也。佛法释者一念初动。一动便觉。不随动转。名为磐桓。所谓不远之复。乃善于修证者也。由其正慧为主。故如顿悟法门。 7 a, y* m; J. s" S( h3 h

: w9 T/ j" i& ?% ^6 `2 _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 a/ b" F  ?! O. j, H4 f! O
  磐桓不进。似无意于救世。然斯世决非强往求功者所能救。则居贞乃所以行正耳。世之屯也。由上下之情隔绝。今能以贵下贱。故虽不希望为侯。而大得民心。不得不建之矣。佛法释者。不随生死流。乃其随顺法性流而行于正者也。虽复顿悟法性之贵。又能不废事功之贱。所谓以中道妙观遍入因缘事境。故正助法门并得成就。而大得民。 ' y, i  n. f% Q& |( Q
2 y1 a8 }' C0 k/ a7 o; Q9 Q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6 v- N* m* c4 v9 s5 D3 |( O3 o
  柔德中正。上应九五。乃乘初九得民之侯。故邅如班如而不能进也。初本非寇。而二视之则以为寇矣。吾岂与寇为婚媾哉。宁守贞而不字。至于十年之久。乃能字于正应耳。吴幼清曰。二三四在坤为数十。过坤十数。则逢五正应而许嫁矣。佛法释者。此如从次第禅门修证功夫。盖以六居二。本是中正定法。但不能顿超。必备历观练熏修诸禅方见佛性。故为十年乃字。
& i2 t& C3 p# _4 C8 Z$ o# Z. d+ I6 Y) g8 @' e# `( c- g  Y3 ^% U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4 U/ u4 D6 v# j9 v! U; _  乘刚故自成难。非初九难之也。数穷时极。乃反于常。明其不失女子之贞。佛法释者。乘刚即是烦恼障重。故非次第深修诸禅。不足以断惑而反归法性之常。 + N7 G5 q% V) g5 z! c6 G

% i; M! B7 a. P, w5 L* q5 V5 y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0 H, ]2 a/ A/ }/ y/ D2 W
  欲取天下。须得贤才。譬如逐鹿须藉虞人。六三自既不中不正。又无应与。以此济屯。屯不可济。徒取羞耳。佛法释者。欲修禅定。须假智慧。自无正智。又无明师良友。瞎炼盲修。则堕坑落堑不待言矣。君子知几。宁舍蒲团之功。访求知识为妙。若自信自恃。一味盲往。必为无闻比丘。反招堕落之吝。 " m& Z7 P2 i% W& ~

# i2 P# r  X* Z1 [! A  w# R) X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 o/ v8 q# v. v+ s1 I, V: U" g
  尧舜揖让。固是有天下而不与。汤武征诛。亦是万不得已。为救斯民。非富天下。今六三不中不正。居下之上。假言济屯。实贪富贵。故曰以从禽也。从禽已非圣贤安世之心。况无无应与。安得不吝且穷哉。佛法释者。贪著味禅。名为从禽。本无菩提大志愿故。
) A6 s# W0 o" ?
% M4 {' M- X9 G: Y: v: ~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 Z6 }) A, S4 D3 {4 d, M. [. m, W8 }  柔而得正。居坎之下。近于九五。进退不能自决。故乘马而班如也。夫五虽君位。不能以贵下贱。方屯其膏。初九得民于下。实我正应。奈何不急往乎。故以吉无不利策之。佛法释者。六四正而不中。以此定法而修。则其路迂远难进。惟求初九之明师良友以往。则吉无不利矣。
0 x" }  m6 ]! p1 G: m5 ]+ h& _) ^2 L" |/ j; f; z/ B* X$ t2 x
    象曰。求而往。明也。 - [& U  R8 [5 Q& }/ A
  佛法释者。不恃禅定功夫。而求智慧师友。此真有决择之明者也。
! U" r& Z) o0 M* \
$ V0 m. B0 u0 w1 z; |5 U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1 p3 c, o/ |% z2 k
  屯难之世。惟以贵下贱。乃能得民。今尊居正位。专应六二。膏泽何由普及乎。夫小者患不贞一。大者患不广博。故在二则吉。在五则凶也。佛法释者。中正之慧固可断惑。由其早取正位。则堕声闻辟支佛地。所以四弘膏泽不复能下于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小乘则速出生死而吉。在大乘则违远菩提而凶。
5 c* Q# |) l# g5 N. H- f! o$ ]3 K2 e0 p- n4 ?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 ^# _, L7 ]7 @3 y1 E0 R( s8 i# s
  非无小施。特不合于大道耳。
6 |4 q. g" V" m$ |3 z2 F8 U
/ ~9 A- x; t/ h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 E' A: ~1 Z& }7 j  g  以阴居阴。处险之上。当屯之终。三非其应。五不足归。而初九又甚相远。进退无据。将安归哉。佛法释者。一味修于禅定。而无慧以济之。虽高居三界之顶。不免穷空轮转之殃。决不能断惑出生死。故乘马班如。八万大劫。仍落空亡。故泣血涟如。 : M9 B* S0 Q' c, V, u

1 d9 J( ?8 w# V- X: ~3 O% ^# |    象曰。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 b, S; C1 _! d, [5 w  H  佛法释者。八万大劫。究竟亦是无常。 * P* p" \5 A( ~4 ^5 R- U1 Z1 G

; c- {: M5 C, x0 M1 I1 Z6 V(坎下 艮上) $ O+ p0 w. m9 y% w; Q8 q
& B  c9 f; N& i7 _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9 y3 N/ e. A: C+ T* [  再索得坎。既为险为水。三索得艮。复为止为山。遇险而止。水涵于山。皆蒙昧未开发之象也。蒙虽有蔽于物。物岂能蔽性哉。故亨。但发蒙之道。不可以我求蒙。必待童蒙求我。求者诚。则告之必达。求者渎。则告者亦渎矣。渎岂发蒙之正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真善于训蒙者也。佛法释者。夫心不动则已。动必有险。遇险必止。止则有反本还源之机。蒙所以有亨道也。蒙而欲亨。须赖明师良友。故凡为师友者。虽念念以教育成就为怀。然须待其求我。方成机感。又必初筮则告。方显法之尊重。其所以告之者。又必契理契机而贞。然后可使人人为圣为佛矣。 % t, z3 t( [+ X; h) \
0 K# K+ F* V% D# ^6 S  _/ z& [+ g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6 i+ n1 V$ M6 t& e
  山下有险。即是遇。险而止。故名为蒙。蒙之所以可亨者。由有能亨人之师。善以时中行教故也。虽有善教。必待童蒙求我者。彼有感通之志然后可应。如水清方可印月也。初筮即告者。以刚而得中。故应不失机也。渎则不告者。非是恐其渎我。正恐渎蒙而有损无益也。及其蒙时。即以正道养之。此圣人教化之功。令彼亦得成圣者也。
% O4 U3 q  l% i: ?9 Q3 t% }* K) Z* T+ ]; v  ?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1 V. U- c* S) u, j1 v$ Y: e% f' W
  溪涧不能留。故为果行之象。盈科而后进。故为育德之象。自既果行育德。便可为师作范矣。佛法释者。此依不思议境而发真正菩提心也。菩提之心不可沮坏。如泉之必行。四弘广被。如泉之润物。 ( r2 [  _0 f) Z7 {4 T! O9 c+ D

/ b: k. _5 H7 u( t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 b8 \1 e% O" n' g# K( }
  以九二上九二阳为师道。以余四阴爻为弟子。初六以阴居下。厥蒙虽甚。而居阳位。又近九二。故有可发之机。夫蒙昧既甚。须用折伏法门。故利用刑人。所谓扑作教刑也。然既说桎梏之后。当羞愧惩艾而不出。若遽有所往。则吝矣。 5 s4 W8 T* W1 G8 T3 q

+ ?: l) `0 D$ c. Z) N7 ?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6 ~3 ~- f4 M8 W# B# w7 w0 j  以正法而扑作教刑。岂嗔打之谓哉。
% {* ]5 w8 j. I* z9 R4 |" c3 v! V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0 i' o  `7 M/ j: R  g  X8 ]
  以九居二。知及之。仁能守之。师之德也。苏眉山曰。童蒙若无能为。然容之则足为助。拒之则所丧多矣。明不可以无蒙。犹子不可以无妇。子而无妇。不能家矣。佛法释者。定慧平等。自利已成。故可以包容覆育群蒙而吉。以此教授群蒙修行妙定。名纳妇吉。定能生慧。慧能绍隆佛种。为子克家。妇是定。子是慧也。 5 B  ^! G3 n/ z# n9 S4 p
* b: D5 [2 R+ C6 ~1 ]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
+ Q5 r7 j" [, |% i  明纳妇而云子克家者。以定必发慧。慧必与定平等。而非偏也。 % q) ^+ k0 H1 I
! Z8 a2 @4 j6 N. D, }1 g3 w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 Q# C% z3 q+ o9 v
  以阴居阳。不中不正。乃驳杂之质。宜从上九正应处。求其击蒙之大钳锤。方可治病。今贪九二之包容慈摄。殆如女见金夫而失节者乎。佛法释者。不中不正。则定慧俱劣。而居阳位。又是好弄小聪明者。且在坎体之上。机械已深。若使更修禅定。必于禅中发起利使邪见。利使一发。则善根断尽矣。 0 z8 g; h+ c$ }
2 [) O. G! D& y( {9 g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9 \( K4 U8 [& W1 C% ]" x
  行不顺。故须恶辣钳锤以煆炼之。不可使其修定。
/ |7 l# \" j! |: l0 l; I9 \8 g. E% _3 w* ^4 I% p5 [- ]9 f
    六四。困蒙吝。 ( n+ e* k% w; r3 N9 U
  阴爻皆蒙象也。初可发。三可击。五可包。惟四绝无明师良友。则终于蒙而已。可耻孰甚焉。 - l. Q6 P8 t* l6 M0 W

+ Z+ n) f2 H3 f7 }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6 L. C7 w5 o6 O" ^: ]: M  非实德之师友远我。我自独远于师友耳。师友且奈之何哉。   `# |+ K# l  Y! a5 y: D- ?  _

5 `# _0 ]5 G7 z. ~# V0 A    六五。童蒙吉。
) O- d0 N$ t9 ^$ v" M# Z& P1 i  以六居五。虽大人而不失其赤子之心。故为童蒙而吉。盖上亲上九之严师。下应九二之良友故也。苏眉山曰。六五之位尊矣。恐其不安于童蒙之分。而自强于明。故教之曰童蒙吉。 + Z& u; H7 N! h4 Z& u

6 A/ Q7 `+ i' n" M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 e$ t) \* _- c+ L. @0 g
  学道之法。顺则能入。设行不顺。则入道无从矣。
9 y/ D, M7 ?2 G) f& |& R# M. r1 S: o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3 E6 y) X$ F  B2 X0 o  阳居阴位。刚而不过。能以定慧之力。击破蒙昧之关者也。然训蒙之道。原无实法系缀于人。所谓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若欲以我法授设。则是为寇。若应病与药。为其解粘去缚。则是御寇也。 % Q3 ~5 R- l! A& o

& M4 s% }9 }. f1 P$ ~5 b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9 Z; q, y" B; X" K0 T: R
  无实法系缀于人。则三根普接。契理契机。故上下皆顺。 : ^/ g0 s, @9 m3 J- I
9 d5 H9 X  P: H
(乾下 坎上) " i; M- Y, G5 t- ]) Y5 F1 t

/ [' B" D' C! L: H6 k3 H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 R3 `3 L( V# ~5 `' g" }' s  养蒙之法。不可欲速。类彼助苗。故必需其时节因缘。时节若到。其理自彰。但贵因真果正。故有孚则光亨而贞吉也。始虽云需。究竟能度生死大川。登于大般涅槃彼岸矣。 * H8 u8 p& `6 i: K# h- o3 O& j: \
; B- B' L0 i) i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2 v$ H& t2 n2 |/ q/ D9 |  险在前而知须。乃是刚健之德。不妄动以自陷耳。坎何尝拒乾哉。且坎得乾之中爻。与乾合德。今九五位乎天位。素与乾孚。则乾之利涉。往必有功。可无疑矣。佛法释者。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名险在前。智慧之力不被烦恼所陷。故终能度脱而不困穷。坎中一阳。本即乾体。喻烦恼险道之性本如来藏。以此不生不灭之性为本修因。则从始至终。无非称性天行之位。从正因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故利涉大川。从凡至圣而有功也。 % }( {0 O: g0 l- [) d0 y
* O- @0 {, g; x& ?5 f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 T; v+ ]" a' G" N- S/ O2 r6 \
  果行育德之后。更无余事。但饮食宴乐。任夫云行雨施而已。佛法释者。助道行行为饮。正道慧行为食。以称性所起缘了二因庄严一性。如云上于天之象。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不藉劬劳肯綮修证。故名宴乐。此是善巧安心止观。止观不二。如饮食调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5 C9 g6 p# D- \8 }8 I& x8 F9 A. B0 {* {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 p# |+ C! l4 D) g; \- ^+ D  温陵郭氏云。此如颜子之需。佛法释者。理即位中。不足以言需。名字位中。且宜恒以闻熏之力资其慧性。未与烦恼魔军相战也。 ! q% P7 U$ F  r) r. @9 G

! H- |, f( |$ m. E. n+ _- u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 [. k2 o  q% U
1 t, q* C7 D! u* ?$ c' J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 v+ D% }$ q6 N- g3 V  郭氏云。此如孔子之需。佛法释者。观行位中。既已伏惑。则魔军动矣。故小有言。
& D* @% d  b+ W0 b0 @- T0 [, y) u" @. C8 x: y( a; y7 i, W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 |0 I) N7 E& J$ `7 C; T2 _& ~6 I0 m4 t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 {# E2 u1 h- F% H" v
  郭氏云。此如周公之需。佛法释者。相似位中。将渡生死大河。故有以致魔军之来而后降之。 7 ]" A' ^5 [8 @% X+ a

2 [; H) g  _% r* G! [! T1 v4 l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 L$ y7 \5 Z. l+ Q( D
  灾既在外。故主人不迷客不得便。但以愿力使其来战。以显降魔成道之力。而三观之功。敬而且慎。决无败也。
2 y# p) A+ V$ A; j( L$ a; Y. ?& r' n+ x+ W6 J- p  P; O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 j/ P& r2 y, q( a
  郭氏云。此如文王之需。佛法释者。魔军败衄。超然从三界穴出而成正觉矣。 9 n, z7 u( n  P

: J" Q" L2 h% Y1 |0 L* q9 d$ V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2 _* h/ C5 I, ~; c  v% X  未尝用力降魔。止是慈心三昧之力。魔军自退。而菩提自成耳。 ) n: q, u9 U1 O$ S  c: H$ r

3 U8 _; U3 M2 I* v" E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 |2 W! k- C4 G; l# f
  郭氏云,此如帝尧馆甥之需。佛法释者。魔界如即佛界如。惟以定慧力庄严而度众生。故为需于酒食。 ; s6 z. `4 z. E# H6 P$ `$ I5 n! @
# {# W. J6 E6 r& E/ d/ y4 g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2 s5 s0 \. |9 C/ \0 @: j9 U! G! R/ D" _4 @" k& b' n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 Y4 g4 d9 L+ K) ]  郭氏曰。此如仁杰之结交五虎。佛法释者。不惟入佛境界。亦可入魔境界。还来三界。广度众生。观三界依正因果诸法。无不现现成成即是一心三观。故常为三界不请之友。而三界众生有敬之者必终吉也。 , s) x, `. }$ j- ]) O

+ s; M; ^* @& p3 }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5 ?6 q" J7 w2 j" `, Q  既同流三界。虽不当佛祖之位。而随类可以度生。设众生有不知而不敬者。亦与远作得度因缘。而未大失也。
, d* ?# p8 g$ ?$ D$ q* Y$ H/ v% N6 P2 E/ E/ h/ H# g
(坎下 乾上)
: [+ q3 ?! d2 Z3 e6 K4 L0 n  a- f) W% E* G8 H5 P4 R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 b$ n# L$ P7 ]7 z  天在上而水就下。上下之情不通。所以成讼。然坎本得乾中爻以为体。则迹虽违。而性未尝非一也。惕中则复性而吉。终讼则违性而凶。利见大人。所以复性也。不利涉大川。诫其逐流而违性也。佛法释者。夫善养蒙之道。以圆顿止观需之而已。若烦恼习强。不能无自讼之功。讼者。忏悔克责。改过迁善之谓也。有信心而被烦恼恶业所障窒。当以惭愧自惕其中而吉。若悔之不已。无善方便。则成悔盖而终凶。宜见大人以决择开发断除疑悔。不利涉于烦恼生死大川而终致陷没也。
& Z1 _  n4 t' J( y+ h
+ U+ P, Q4 V: [  _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 F# o. L2 t1 }
  刚而无险。则不必自讼。险而无刚。则不能自讼。今处烦恼险恶窟中。而慧性勇健。所以有自讼改过之心也。所谓有孚窒惕中吉者。以刚德来复于无过之体。仅取灭罪即止。不过悔以成盖也。所谓终凶者。悔箭入心。则成大失。故不可使其成也。所谓利见大人者。中正之德有以决疑而出罪也。所谓不利涉大川者。心垢未净。而入生死海中。必至堕落而不出也。约观心者。修慧行名见大人。修禅定名涉大川。需约无过之人。故可习定。讼约有过之人。习定则发魔事也。 0 ~8 A# N9 h7 i! e8 P

3 B+ h2 c/ T. Q2 w. t; _  ^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 `- M3 I9 S$ L  ?: T
  天亦太极。水亦太极。性本无违。天一生水。亦未尝违。而今随虚妄相。则一上一下。其行相违。所谓意欲洁而偏染者也。只因介尔一念不能慎始。致使从性所起烦恼。其习渐强而违于性。故君子必慎其独。谨于一事一念之始。而不使其滋延难治。夫是之谓善于自讼者也。佛法释者。是破法遍。谓四性简责。知本无生。
5 e7 c: e0 P1 B/ G' J3 E8 P1 W$ S3 q7 L) y. @  m3 ?. l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 w2 x4 `$ q; E/ \1 N4 ^
  大凡善贵刚进。恶宜柔退。初六柔退。故为恶未成。改悔亦易。不过小有言而已。此如佛法中作法忏也。 " H! Z, p% H4 m9 k! _- y# x2 S7 O7 V
3 }! I9 j3 k" S0 d" R/ ~- [3 X* F- y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 ^  Z0 j+ r3 }5 ]  ^9 T0 K% o5 Y4 [* j# z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7 Q5 ?, B7 v) v/ F/ u( u2 M, w  刚而不正。不能自克以至于讼。然犯过既重。何能无损。但可逋逃。处于卑约。庶免灾耳。此如佛法中。比丘犯戒。退作与学沙弥者也。
) i! h1 q: `, S+ O  o
( N5 m2 J3 s* H  T0 e9 f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9 L( e8 j/ x7 q! T- E: V) H
  佛法释者。自既犯戒而居下流。欲以小小忏悔而复上位。罪必不灭。且乱法门矣。
5 c" `0 D5 U2 r: D; c. m4 a! `
3 X9 ^9 r9 b) M6 \. l) L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u/ @0 l) m- F, i. h% C) V  六三阴柔。不敢为恶。但谨守常规。小心翼翼。故得终吉。然是硁硁之士。恐不足以成大事也。
5 c5 ~1 M/ x) F3 k7 |5 _
) L9 _" S; e" C0 Y/ k0 \& U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 c6 W/ H9 b& Q  B2 j
  自立则不能。附人则仍吉。所谓倚松之葛。上耸千寻也。佛法释者。虽非大乘法门。若开权显实。则彼所行亦即是菩萨道。故必从上乘圆顿之解方吉。
1 `' q7 F: x* [  s0 _; j$ R7 |: q  J: M) P8 |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 V6 ~; n8 U  L: b' p6 Y, g
  九四亦是不正之刚。故不能自克以至于讼。然居乾体。则改悔力强。故能复归无过。而悟性命渊微之体。是则反常合道。犹佛法中因取相忏而悟无生者也。
7 d8 m" v$ T+ g7 ?6 P* Y  e" e# a1 D5 \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 k/ ^- I- S4 L, d2 C) B+ W) k3 t! W0 p
    九五。讼元吉 / }" m& _* Z% k$ U' N
  刚健中正。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乃至小罪。恒怀大惧而不敢犯。大善而吉之道也。佛法。则性业遮业。三千八万。无不清净者矣。 - f! `9 D5 j9 t. r2 k* R

% G/ L8 b! g0 n0 B0 ^; N5 F: d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7 u! s8 l& n7 Y$ C; R

8 V' l" u. s2 R) X! O* w! W9 R" g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7 x9 P- [5 E# r: H& Y. P/ |, A0 Z
  过极之刚。不中不正。数数犯过。数数改悔。就改悔处。薄有惭愧之衣。犹如鞶带。就屡犯处。更无一日清净。犹如三褫也。
6 r/ ?' Q' T4 t' i, I4 \! o: R7 i# R) u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 C- r% h0 S9 u7 ]- s  有过而改。名为惭愧。已不若无过之足敬矣。又何必至三褫而后为耻哉。此甚诫人不可辄犯过也。 . L  Y, B+ w. f0 [: \( Z5 s

4 w$ r  s; Y. e7 J0 N8 s(坎下 坤上) : H$ B! S. C1 Y+ Y  i* S
* |  h+ d* m' P# ?
    师。贞。丈人吉。无咎。 2 J& [+ J  b% L: B
  夫能自讼。则不至于相讼矣。相讼而不得其平则乱。乱则必至于用师。势之不得不然。亦拨乱之正道也。但兵凶战危。非老成有德之丈人何以行之。佛法释者。蒙而无过。则需以养之。蒙而有过。则讼以改之。但众生烦恼过患无量。故对破法门亦复无量。无量对破之法名之为师。亦必以正治邪也。然须深知药病因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应病与药。犹如老将。善知方略。善知通塞。方可吉而无咎。不然。法不逗机。药不治病。未有不反为害者也。
( x' }9 I  I$ U' L. w& u) C( C
. Y+ B- p$ E& }  a$ P' ?5 W2 X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 i' c; {- I7 i; I6 e# V  用众以正。谓六五专任九二为将。统御群阴。此王者之道也。兵者不得已而用之。犹药治病。故名为毒天下。佛法释者。师是众多法门。贞是出世正印也能以众多法门正无量邪惑。则自利利他。可以为法王而统治法界矣。刚中则定慧庄严。随感而应。虽行于生死险道。而未尝不顺涅槃。以此圆顿妙药。如毒鼓毒乳。毒于天下。而九界之民皆悉从之吉。又何咎矣。
6 E, C: e  W# }- q
1 C8 w: {7 u. `$ a$ R1 ~6 P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 l/ k: p' g( h/ c  N
  地中有水。水载地也。君子之德犹如水。故能容阴民而畜坤众。容民即所以畜众。未有(片*戈)民以养兵者也。为君将者奈何弗深思哉。佛法释者。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亦悉具对治法。如地中有水之象。故君子了知八万四千尘劳门。即是八万四千法门。而不执一法。不废一法也。此是善识通塞。如抚之则即民即兵。失之则为贼为寇。 - G6 e2 M9 e# i3 L( [3 ]) b! o7 f

; d+ \+ r+ v7 d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0 H. W6 z( J, `) {( J. d/ J  大司马九伐之法名之为律。师出苟不以律。纵令徼幸成功。然其利近。其祸远。其获小。其丧大。故凶。孟子所谓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也。佛法释者。初机对治之法。无过大小乘律。若违律制。则身口意皆悉不善而凶矣。
, d$ M' z8 ?" ~& d" d# k  T9 F3 a% y( X9 F! t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 o2 D5 p' W% u1 i7 s7 `( c  r6 [  V0 a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 n* ]" `; o) F  @. n# U  以大将才德。膺贤主专任。故但有吉而无咎也。陈旻昭曰。九二以一阳。而五阴皆为所用。不几为权臣乎。故曰在师中吉。以见在朝则不可也。佛法释者。有定之慧。遍用一切法门自治治他。故吉且无咎。而法王授记之矣。 + o4 K- {* T5 d- n' s% _; K

9 \7 t" Z  x" m3 i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 V# x' c' D& a$ N7 L  自古未有无主于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九二之吉。承六五之宠故也。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故三锡命于贤将。即所以怀万邦。佛法释者。承天行而为圣行梵行等。所谓一心中五行。故为法王所宠。而授记。以广化万邦也。
1 s9 K4 y, I5 F& r+ U2 q, z, t
6 X9 j1 T6 q9 a4 q7 W# H% Y5 P. f5 q    六三。师或舆尸。凶。
" G9 J! T% z1 d3 _3 F( A  不中不正。才弱志刚。每战必败。不言可知。佛法释者。不知四悉因缘。而妄用对治。反致损伤自他慧命。
4 S, Y- R0 S: b% q5 a; y9 V7 R
5 L; k' \) ]3 n7 l' t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5 N) |5 C' i; f

  X! }9 f6 e9 `    六四。师左次。无咎。
5 y1 ?4 w0 F, Y) u; h  虽柔弱而得正。不敢行险徼幸以自取败。故无咎也。佛法释者。此如宣律师不敢妄号大乘。
6 a; t8 G! U! g& y: g* d! }0 a3 o  `9 ?: y) y$ V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6 w9 H) ]2 I: w/ S
4 q7 u/ n3 n$ ?4 a2 e0 S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 r7 e! r$ V& Q  柔中之主。当此用师之时。仗义执言以讨有罪。固无过也。但恐其多疑。而不专任九二之长子。故诫以弟子舆尸。虽正亦凶。佛法释者。田中有禽。妨害良禾。喻心有烦恼。妨害道芽也。利执言者。宜看经教以照了之也。然看经之法。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若能深求经中义理。随文入观。则如长子帅师。若但著文字。不依实义。则如弟子舆尸。虽贞亦凶。此如今时教家。 ; {. m! U0 Q. {8 P

# C3 ~* U& A% y0 {  d7 N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 @" ?9 v, P  p% @6 V2 J! V! h0 K3 I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 O% D: P& _6 N7 p8 ?  y% Y. O! J/ i
  方师之始。即以失律凶为诫矣。今师终定功。又诫小人勿用。夫小人必徼幸以取功者耳。苏氏云。圣人用师。其始不求苟胜。故其终可以正功。佛法释者。正当用对治时。或顺治。或逆治。于通起塞。即塞成通。事非一概。今对治功毕。入第一义悉檀。将欲开国承家。设大小两乘教法以化众生。止用善法。不用恶法。傥不简邪存正。简爱见而示三印一印。则佛法与外道几无辨矣。
& _2 z' \/ W, y' o1 S: P9 B# B" x4 N  e1 e: X. f" N: A/ A- X5 z! P( p! U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2 r$ C( G1 U: N: K! f5 i( u5 S2 @/ C
. W" Q! ?' t* m8 y; m. Y$ j(坤下 坎上)
  m: X1 m4 m& Z1 l1 j# e4 n' ^7 k6 t5 T" f" V* z8 H5 O9 d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 U1 ^& d& m+ s$ |* {
  用师既毕。践天位而天下归之。名比。比未有不吉者也。然圣人用师之初心。但为救民于水火。非贪天下之富贵。今功成众服。原须细自筮审。果与元初心相合而永贞。乃无咎耳。夫如是。则万国归化。而不宁方来。彼负固不服者。但自取其凶矣。佛法释者。善用对破法门。则成佛作祖。九界归依。名比。又观心释者。既知对破通塞。要须道品调适。七科三十七品相属相连名比。仍须观所修行。要与不生不灭本性相应。名原筮元永贞无咎。所谓圆四念处。全修在性者也。一切正勤根力等。无不次第相从。名不宁方来。一切爱见烦恼不顺正法门者。则永被摧坏而凶矣。
, U# b3 u4 b. d3 h7 U& b' g, i
& n" ~+ H' w6 a  T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 v5 v. D# t3 U& s, Q
  比则必吉。故非衍文。余皆可知。佛法释者。约人。则九界为下。顺从佛界为辅。约法。则行行为下。顺从慧行为辅。刚中。故能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下应者。约人。则十界同禀道化。约法。则七科皆会圆慧也。其道穷者。约人。则魔外不顺佛化而堕落。约法。则爱见不顺正法而被简也。 ) D# b" b/ b9 }% u
3 l/ M: X) N  V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 d( r% {* _  P7 l
  建万国亲诸侯。即所谓开国承家者也。佛法释者。地如境谛。水如观慧。地如寂光。水如三土差别。皆比之象也。约化他。则建三土刹网。令诸菩萨转相传化。约观心。则立阴界入等一切境以为发起观慧之地。观慧名诸侯也。此是道品调适。谓七科三十七品相比无间。
  E& X, o$ m" W3 O# N, o8 @6 e
( ?# u5 V6 P) [  `7 b) e1 B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0 ?" [' ]+ O, N! {
  柔顺之民。率先归附。有孚而无咎矣。下贱之位。虽如缶器。而居阳位。有君子之德焉。故为有孚盈缶。将来必得征庸。有他吉也。约佛法者。初六如人道。六二如欲天。六三如魔天。六四如禅天。九五如佛为法王。上六如无想及非非想天。今人道易趣菩提。故有他吉。约观心者。初六如藏教法门。六二如通教法门。六三如爱见法门。六四如别教法门。九五如圆教真正法门。上六如拨无因果邪空法门。今藏教正因缘境。开之即是妙谛。故有他吉。 3 N  x! S! s) m) }, k4 B# k

# u3 S& m0 ~, ]$ k( w/ W0 I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5 h- f. A( G8 l/ H0 Z
) _, y! L2 R% v1 u: t. d: w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 T6 G0 P4 B* q3 h3 s  柔顺中正之臣。上应阳刚中正之君。中心比之。故正而吉也。佛法释者。欲天有福。亦复有慧。但须内修深定。又通教界内巧度。与圆教全事即理相同。但须以内通外。 7 Y& k: q+ ^3 i* y" T* h
7 |- Q! H4 b! f4 s. I. m  J& q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3 A. n# c8 d: c; o: ^' M

! G' e( a8 p0 z    六三。比之匪人。 ' G: j/ P# _. U' X# G# ^
  不中不正。居下之上。又无阳刚师友以谏诤之。故曰比之匪人。佛法释者。魔波旬无一念之善。又爱见决不与佛法相应。
% `. m& n4 y+ R' e2 ~+ {" A' y; K, f" r# P/ u7 r2 b- Z/ e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9 {! r) U. v1 |% O3 r
0 ?9 D& `9 D% }
    六四。外比之。贞吉。
: U$ ?3 F; b: Y0 e. [  柔而得正。近于圣君。吉之道也。但非其应。故名外比。诫之以贞。佛法释者。色界具诸禅定。但须发菩提心。外修一切差别智门。又别教为界外拙度。宜以圆融正观接之。 : S6 h! H) z8 U  Z* o

0 S7 H, {$ \9 Q  J- t# y2 V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 {0 G4 U& m* B4 ]  o  九五既有贤德。又居君位。四外比之。理所当然。亦分所当然矣。
# H& t5 t% D! U/ K! Z
9 e5 ~7 J+ g. l; L1 v( w- u4 C& d( e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 z4 M$ R3 A/ p# z; e* x
  阳刚中正。为天下之共主。故名显比。而圣人初无意于要结人心也。如成汤于四面之网解其三面。任彼禽兽驱走。虽失前禽。邑人亦知王意而不警诫。此所谓有天下而不与。吉之道也。佛法释者。法王出世。如果日当空。名显比。三轮施化。又初中后三语诱度。又令种熟脱三世得益。名王用三驱。于无缘人善用大舍三昧。即诸佛弟子。亦不强化无缘之人。名失前禽邑人不诫。观心释者。实慧开发。如赫日丽天。名显比。一心三观。又转接会前三教。名王用三驱。觉意三昧。随起随观。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觉则归于正念。不以前念之非介怀。名失前禽邑人不诫。 , ?. n( @3 M  V$ b6 N2 @/ V

0 o. Z. Q+ H2 w) n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 U, U( r/ [- C
! P8 g- U, w8 ^8 }* `
    上六。比之无首。凶。 8 x: [! s" Q, }( x6 ^: P
  阴柔无德。反据圣主之上。众叛亲离。不足以为人首矣。佛法释者。穷空轮转。不能见佛闻法。假饶八万劫。不免落空亡。观心释者。豁达空。拨因果。自谓毗卢顶上行。悟得威音王那畔又那畔。实不与真实宗乘相应。业识茫茫。无本可据。生死到来。便如落汤螃蟹也。 & ]& w1 w7 i. i1 {

6 e1 r4 O1 h2 y$ s  ?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 T# f$ s; d! Z* W/ W: A
( o; c# \# R7 D4 L1 b
    从屯至此六卦。皆有坎焉。坎得乾之中爻。盖中道妙慧也。其德为陷为险。夫烦恼大海。与萨婆若海。岂真有二性哉。且从古及今。无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四谛以苦居初。佛称八苦为师。苦则悚惕而不安。悚惕不安。则烦恼海动。而种智现前矣。圣人序卦之旨。不亦甚深也与。 , T5 l! P* E' I

) U& w1 c4 v6 _. |(乾下 巽上) 6 F4 `  D% c- O3 {
) d. \. E) u: l  `: W  `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 x# Z7 d0 v' l5 T- t& F
  畜阻滞也。又读如蓄。养也。遇阻滞之境。不怨不尤。惟自养以消之。故亨。然不可求速效也。约世法。则如垂衣裳而天下治。有苗弗格。约佛法。则如大集会中魔王未顺。约观心。则如道品调适之后。无始事障偏强。阻滞观慧。不能克证。然圣人御世。不忌顽民。如来化度。不嫌魔侣。观心胜进。岂畏夙障。譬诸拳石。不碍车轮。又譬钟击则鸣。刀磨则利。猪揩金山。益其光彩。霜雪相加。松柏增秀。故亨也。然当此时虽不足畏。亦不可轻于取功。须如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直俟阴阳之和而后雨耳。盖凡云起于东者易雨。起于西者难雨。今不贵取功之易。而贵奏效之迟也。杨慈湖曰。畜有包畜之义。故云畜君何尤。此卦六四以柔得近君之位。而上下诸阳皆应之。是以小畜大。以臣畜君。故曰小畜。其理亦通。其六爻皆约臣畜君说亦妙。陈旻昭曰。小畜者。以臣畜君。如文王之畜纣也。亨者。冀纣改过自新。望之之辞也。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者。言只因自我西郊故不能雨。怨己之德不能格君。乃自责之辞。犹所云。臣罪当诛。天王圣明也。六四则是出羑里时。九五则是三分天下有二以服事殷之时。上九则是武王伐纣之时。故施已行而既雨。然以臣伐君。冒万古不韪之名。故曰君子征凶。 - }' }" B7 G# F* t1 q, t; Y

% X" V% i1 s0 r% v; W6 s# ]/ t" o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应之。曰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 j/ O  }! G' Z! s+ O' }
  既畜矣。而云小者。以在我之柔德既正。又有上下之刚应之。所以一切外难不足扰我镇定刚决之德。反藉此以小自养也。健则无物欲之邪。巽则无躁动之失。刚中则慧与定俱。故其志得行而亨也。云虽密而尚往。则修德不妨益进。自西郊而施未行。则取效不可欲速。 6 l& a" H. v! m5 V
3 M6 \  a7 v, ]7 Z" o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5 i/ t7 [) i7 {" }  ?" d
  鼓万物者莫妙于风。懿文德。犹所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舞千羽于两阶而有苗格。即是其验。故曰君子之德风也。观心。则遍用事六度等对治助开。名懿文德。
; E. ~( o) b6 t, W
; Z. {" O; \5 ~3 }9 p0 p1 @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 O$ w- y: l, G4 E

4 g; Y/ x% H4 t+ o    九二。牵复。吉。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9 V4 @- C$ M% \
4 \  y+ Q) h0 C$ q" m4 e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 Q; m6 P6 U* m% I' q) g$ [

* t+ U" f  O9 V! i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 f' t. q/ d3 r$ n1 b8 v& R2 d& X
: X1 \" p0 v3 k, p- y% ^/ v
    九五。有孚孪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孪如。不独富也。
& z# K2 y* m) @9 z# B  H- R5 V& H. V! r5 I- g' h, h. J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 j1 g" _) _- n2 k1 [  时当小畜。六爻皆有修文德以来远人之任者也。初九刚而得正。克己复礼。天下归之。故吉。九二刚中。与初同复。故亦得吉。九三过刚不中。恃力服人。人偏不服。故舆说辐而不能行。尚不可以齐家。况可服远人乎。六四柔而得正。能用上贤以成其功。故惕出而无咎。九五阳刚中正。化被无疆。故能富以其邻。上九刚而不过。又居小畜之终。如密云之久而既雨。远近皆得安处太平。此乃懿尚文德。至于积满故能如此。然在彼臣妇。宜守贞而时时自危。不可恃君有优容之德而失其分。世道至此。如月几望。可谓圆满无缺矣。其在君子。更不宜穷兵黩武以取凶也。○佛法观心释者。修正道时。或有事障力强。须用对治助开。虽用助开。仍以正道观慧为主。初九正智力强。故事障不能为害。而复自道。九二定慧得中。故能化彼事障反为我助而不自失。九三恃其乾慧。故为事障所碍。而定慧两伤。六四善用正定以发巧慧。故血去而惕出。九五中正妙慧。体障即德。故能富以其邻。上九定慧平等。故事障释然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9: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既雨既处而修德有功。夫事障因对助而排脱。必有一番轻安境界现前。名之为妇。而此轻安不可味著。味著则生上慢。自谓上同极圣。为月几望。若信此以往。则反成大妄语之凶矣。可不戒乎。
; D% Z  x4 H& n/ N% ]  d/ j, Q0 g: t$ E: x
(兑下 乾上) ) l5 I. l  m- C

& a( K7 J! |9 @! y    履虎尾。不咥人亨。
2 h; k& _& L7 Z- g* r7 \- j& U/ a  约世道。则顽民既格。上下定而为履。以说应乾。故不咥人。约佛法。则魔王归顺。化道行而可履。以慈摄暴。故不咥人。约观心。则对治之后。须明识次位。而成真造实履。观心即佛。如履虎尾。不起上慢。如不咥人亨也。
  T" P% t$ ?- F7 f4 c& o5 C# v& K8 q' V
    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上。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5 m9 F* ]9 v* h& Y
  履之道莫善于柔。柔能胜刚。弱能胜强。故善履者。虽履虎尾。亦不咥人。不善履者。虽履平地。犹伤其足。此卦以说应乾。说即柔顺之谓臣有柔顺之德。乃能使彼刚健之主。中正光明。履帝位而不疚。否则不免于夬履贞厉矣。佛法释者。以定发慧。以修合性。以始觉而欲上契本觉。以凡学圣。皆名为柔履刚。得法喜名说。悟理性名应乾不起上慢。进趣正位。则能以修合性。处于法王尊位如九五也。
% i" P9 C% z2 F4 W/ m# B
( S+ ^2 z8 H! d! I  e& P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2 b. F, g! D* J/ k# O  ^
  佛法释者。深知即而常六。道不浪阶。是为辩上下定民志。 5 B% }2 s: j' [, L7 v5 h

( L4 \# @) s/ }. S, i0 @* g    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3 ?' V# J* E; @' E( j$ |9 s
  此如伯夷叔齐之履。佛法释者。以正慧力。深知无位次之位次。以此而往。则不起上慢矣。 - e3 B) w3 V! F* j3 D* C  k  [& G
5 D4 A7 D; y% j/ n7 g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 y, ]+ o+ J9 u& u$ R6 w
  此如柳下惠蘧伯玉之履。佛法释者。中道定慧进趣佛果。而不自满足。潜修密证。不求人知。故吉。
7 D( A6 s" r' c' Q. ?& E/ i2 m+ u8 u; \! O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 ~" B+ \% q& U' B' M4 \, a, f) A5 K. N  此如项羽董卓之履。佛法释者。知性德而不知修德。如眇其一目。尚慧行而不尚行行。如跛其一足。自谓能视。而实不见正法身也。自谓能履。而实不能到彼岸也。高谈佛性。反被佛性二字所害。本是卤莽武人。妄称祖师。其不至于堕地狱者鲜矣。问。六三为悦之主。彖辞赞其应乾而亨。爻胡贬之甚也。答。彖约兑之全体而言。爻约六三不与初二相合。自信自任而言。 : j3 p; J6 G4 Z. F
1 z" Z1 \6 c2 [' ^8 U5 \8 J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7 u+ q5 p9 M. g  U  此如周公吐握勤劳之履。佛法释者。定慧相济。虽未即证中道。然有进而无退矣。 & O7 i- r9 p: ^: w

" m- q( `/ [5 |( O    九五。夬履贞厉。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 `4 F2 y( g" A# |/ P/ i' x$ T
  此如汤武反身之履。亦如尧舜危微允执之履。或云。此是诫辞。恐其为汉武也。须虚心以应柔悦之臣。乃不疚而光明耳。佛法释者。刚健中正。决定证于佛性。从此增道损生。出没化物。不取涅槃以自安稳矣。
( C" a  M8 i6 {4 Z: i; Z4 s
! I3 {8 K1 p0 K2 J8 q3 @' T- ]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9 Q  ]; q$ M+ K4 ]% [: J2 g+ m% F
  此如尧舜既荐舜禹于天。舜禹摄政。尧舜端拱无为之履。佛法释者。果彻因源。万善圆满。复吾本有之性。称吾发觉初心。故大吉也。 1 \2 j* L( B! B0 @! v1 V

1 s: C- y, V! D     % r/ Q) F& y9 s/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5-7 00:14 , Processed in 0.1019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