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t* \7 j- ^- _; M% l( Z/ u( N9 u
2 Z- i2 q$ M/ ^# `5 e 1 01-001-0007 佛说阿弥陀经9 A, y% O, \( }8 B9 a7 a
$ ?' V4 M/ v( i' F0 y |( s ], `……连说话的对象都没有了。
+ O4 A" R" V4 m% ]
$ A# a- ?& O9 g8 ~* L7 t% `! E/ v! U 所以本经,释迦牟尼佛频频唤著舍利弗,实际上舍利弗尊者是接受释迦牟尼佛教导,信受奉行的一个代表人。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对这个法门能够信得过,依教奉行,经里面舍利弗尊者就是我们的代表。换句话说,佛叫舍利弗给他说,也就是叫我们对我们讲。如果我们真正有智慧,能够信得过,能够接受佛的教导,依教奉行,所以是以这一位智慧第一来做代表。所以说「非第一智慧,不能无疑」,真正是甚深难信。我重复这么多句,我也非常的感慨!
3 C: V. z7 ?7 W' P( [
: ^2 F, E9 m* _ ?, [& A 这一个法门「三根普摄」,所谓是上中下三根,这是讲一切根性。古德告诉我们说,「上上根不能越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这是古德给我们说的,这两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上上根,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随著普贤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上上根。普贤、文殊都是古佛再来,现居等觉,名符其实的上上根,他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下下根,像前面跟诸位讲的张善和、王打铁,这些人都属於下下根,下下根的人也有分,也能够带业往生。这是真正三根普摄,利钝全收。8 h; e7 L1 K8 |6 ~; P
; C- e. m3 J, z: j 「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这也是不可思议之事,怎么说它具足四句宗旨?「第一是以唯心为宗,第二是以唯佛为宗,第三是以绝待圆融为宗,第四是以 ……
+ c- b. k3 b, l$ s' S( T' I4 H. [6 L2 R/ f
& O v; D& T' O9 {$ S+ N* Z5 x/ h3 S 2 01-001-0017 佛说阿弥陀经( Y2 ?8 T/ v3 m( A% q. d
+ }# ? m6 P7 T* {; m6 {
……得。由此可知,出家著重在心之出家,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就是出家,不一定在形式上。
- {1 m" J4 d* Q/ b2 G
7 M' Q# h8 q0 { 不但是一切人道,得这个法门的利益,无量无边,就是畜生道,「闻说阿弥陀佛」,念佛往生者也很多。佛门里头有个小册子叫《物犹如此》,那里面全是记载著畜生念佛往生的,真正是不可思议!像八哥、鹦鹉它们会念佛;还有寺庙里头领养去放生的,有放生的猪、牛、羊,还有的是这些禽兽之类的。常常在寺院里面听到暮鼓晨钟,听到念佛、念经的音声,它跟著听听久了,它不会人言,但是它心里面有感受,所以往往亦有往生的瑞相,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古人才说,「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这两句话前面讲过,确实是不可思议、最圆满、最玄妙的法门。
1 V; N; R0 v. ], }% d9 O
# x$ ?& d7 l3 x: y; H z0 ]: T 「闻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功德,确实是说不尽的,十方诸佛都赞叹不尽;我们哪有能力能说得出来,不但没有能力,就是我们思惟想像也没有法子想出来。《华严经》里面有说,「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这《华严经》上两句话,这是我们解释这句「闻说阿弥陀佛」。这个慧是讲世间的聪明智慧;了是明了,或者是了解。佛法这是指一切大乘经典;人是什么人?有修有证的人。换句话说,他一定要以三学、三慧,要依这个方法来修学,证得了三学、三慧,这种 ……
) m% d' g, X" _' V
/ e) Y7 N2 Y7 l+ Q 8 D o# v* w2 x9 R: H
3 01-001-0020 佛说阿弥陀经4 g* h+ l! t, y
' f- S/ f7 b1 y% v( M2 I佛说阿弥陀经 (第二十集) 198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1-0020* [8 M' L8 d1 x4 S9 \% j
, @% U" r# L, j& j& d R" Q 《佛说阿弥陀经》第二十次,前面将流通分里面六方佛劝信的一段经文,给诸位介绍过。也许同修们读过《六祖坛经》,《坛经》里面有几句话,很容易引起我们产生疑惑。这个法门既然为十方诸佛共同赞叹,为什么六祖大师要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晓得,六祖大师所接引的,就是他所度的对象都是上根利智,所谓禅宗里面顿教之人,这点是必需要跟大家解释的。《法宝坛经》里面对象是「上根利智」,他的教,「禅宗顿教」,因此这些人的见解,不是普通人可以相比拟的。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话,都是接引这些上上根人,并不是排斥净土,实在是为一般著相念佛的人解黏去缚而已。这个黏、缚都是说的执著,凡是用执著心去念佛不能够达到实相,没有办法达到实相,没有办法见性,他老人家所教的就是教你离相,即相离相。由此可知,《坛经》实在讲它是「赞扬实相念佛法门」,这在四种念佛里面,实相念佛法门最为殊胜的。! O, z* y; B* p
! |% m8 _0 v; f9 d f4 _ 既然晓得实相、一真的道理,当然就明了像前面所说的,「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一一无非当人自性」。我们净土宗的大德也说「念自性弥 ……
3 d+ q5 i, J" g( G. ]- Z g# O j, {! N. y/ ]
9 u2 l! q. i; E9 S7 S0 `+ b 4 01-003-0006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Q" N- m& l- w) D4 P" H
* B) o6 G3 M2 G5 ~4 v( w; X2 R
……严经》说老实话,你这一生不会成就的,这是事实。尤其是《疏钞》,把这部经的经义这样详尽的发明,实实在在太难得了。: w( c1 A" `) q$ g- W2 H: x0 b
7 m& Q; M- L2 p# A6 Q4 E, J 演【是十方诸佛同所赞叹故。】1 s5 {* y4 @+ S; x0 A7 q
- M! {* B$ u% Z. a/ ? 如果不是第一经,不是第一方便,怎么会有十方诸佛大家都来赞叹?我们在其他经典上的确没有看到过,只有这部经十方诸佛都赞叹。它要不是属於第一经的话,不会有十方诸佛都来赞叹,不可能有这个现象,这都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
6 w9 i, U4 `5 I7 a3 f$ S2 n c/ G" n# n& A8 ^2 h _ l
演【以四字名号,普接三根,直通五教故。】: W2 N( L; k# M% @. `5 T- b
' |% I# t* N. g& B 『三根』是上、中、下三等根性的人。上等根性的人,根性大利,所谓是一闻千悟,也在修净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上上根人!还要求生净土;中根、下根也都能往生。下根的愚人,愚痴到了极处,他只要一心持名,也能往生。净宗常讲根熟,什么样的人根熟?就是他这一生对这个认识了,下定决心,我就是一句名号,一生再不改变了,一部《弥陀经》,其他的经我都不看了,无需要再研究,这个人根就熟了,这个人这一生决定往生。如果心里还想东想西,还要想研究这个,还要想学那个,那根没熟,他这一生可以种善根,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靠不住。为什么?他在一切经教里还三心二意,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既然是这么说法,也许有人问我,你这个大专讲座里面为什么不讲《弥陀经》 ……% a9 V1 }( S% \9 a5 E- L0 Y
' p2 }0 D& x/ v& S' {; l! G1 ~
7 [+ ~! Q# M( O; N. }
5 01-003-0022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l* `; @0 k P* V: U; V+ |
2 v; q2 ]. y* z' u6 N& w7 [' p……出念佛一门,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但往生者,即得不退,喻如不次之擢、廕序之官,恩出非常,名殊恩也。】# \) Z3 g5 c) Y+ ?: E9 T6 K: y A
( K) P/ Q' P. c7 ?7 d
这一段文是解释末后这一句,比喻念佛法门。『而於其中』,就是於三乘一实之中,也就是一代时教之中。『复出念佛一门』,「复」是又的意思,又给我们讲出念佛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特别了,前面三乘、一乘,那是有大根、小根的,小根只能够学小乘法、中乘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