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9 20: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要从修善积德做起。. q% W4 B5 k$ q! T1 i
$ ?: S. n, j; J" F/ ^, `' z 6 L% [. Z' v7 X( k' I
5 H+ _$ U7 m6 {$ {‘菩萨有一法’:不多,多了我们没法子学,一法就很简单。这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一切诸恶道不仅指地狱、饿鬼、畜生。六道若与十法界比,六道还是恶道,十法界若与一真法界比,十法界也是恶道,所以恶道是相对的讲法。恶道详细的意思,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说的:‘百界千如’。智者大师告诉我们,每一法界中都有十法界,换句话说,每一法界都有‘诸恶道苦’。但在此地,恶道尤指三恶道。
! `5 \/ U! B$ ~- O w I
: k% w) t6 ~, \ _" m f: Y% g) P' ]4 D3 H" t* N
# c7 c$ A* c* {& s7 ]+ c
【经】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6 A/ c% G) y( C( \0 x' c
2 c, t* o4 S* J1 Y) j. ~ / x' W) E# ~6 f% i; A
, g9 z2 U& [( Q- [, L: j9 F
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你的心善、念头善、行为善,决不会造作恶业,当然也就能够永离一切恶道苦。
# N/ U, k& ]( z5 Q* Q2 A% n& j1 x
1 v) i0 I5 r1 @6 x2 B- B" c
& b) Q0 e [+ {
【经】令诸善法念念增长。- _7 _ I; B/ p6 q4 X1 z: j: b
8 r- k, `' ?% O& V% e6 a7 K
# b1 D- ]" A! e3 w2 l& B' g; ^2 Z- O8 `% l1 o/ e
这就是‘积德修善、积功累德。’这一句话,佛家、道家、与儒家都说,是过去中国三教共同的理念。
' u, X' t+ H. o; c6 L) X
- h8 \( q8 L I6 l' Q' Z* U & }. | ?$ V/ \% o
5 \2 a0 J0 ^5 V* q
【经】不容毫分不善间杂。
, P Z) H/ ~3 j2 y/ G) Z$ w7 Q* t x. R. u
. b, X2 |( y4 i9 G0 v% Y0 T" L5 O
7 Q4 C- a' J1 m7 _
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我们修行,知道要断恶修善,但为何功夫不得力?为何每天还在烦恼中过日子?多数同修没有认真作反省,只会怨天尤人,这不能解决问题。问题出现时,聪明的人决定会把症结找出来,然后把它改正,这样问题才能解决。我们修行的症结,就是在修学善法当中夹杂不善。
6 G- k$ U$ v/ E4 `9 f6 z% |5 N2 f' _
1 G/ d& z4 O; W+ @! W
( B9 O: a& A, N- l$ u祖师们讲经时常常比喻:杯子盛著甘露醍醐上好的饮料,可是里面夹杂了一点点毒药,喝了不但不能养生,还要送命。我们今天修学一切善法不能成就,就是夹杂了不善。一定要懂得改正过来,决定不容许再掺杂不善。不善的念头就是自私自利,不善的思想就是贪、嗔、痴、慢,不善的事就是杀、盗、淫、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夹杂这些,就是我们的致命伤。
3 `: Q c* H" G. \- d4 z
) {# b3 I, Y: k2 p5 P1 w0 ~
p4 e/ F' v+ E+ \7 b. {
8 C/ L: N6 o* J; l2 y' D, p& _, V今天,在这讲堂中的同学,无论你是老修行,或是第一次来听讲的,你能在这里坐上两小时,把经听完还不想离开,佛在经上说,你是善根深厚之人。什么叫‘善根深厚’?你的善根不是这一生种的,而是多劫之前就已经修学佛法,并且生生世世都在培植善根。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听了释迦牟尼佛介绍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非常欢喜,每个人都发愿‘我将来成佛时,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佛看了很欢喜,并告诉大家,他们这帮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由此我们就能体会到甚么是善根深厚。
' W6 V3 o! k' V. R* O' C% C% Z, P0 u" @ p* i
/ @5 ~3 B1 g. T# t3 ^
: s O# N0 K& O+ b' w5 V7 [1 d
我们在座的同修,大概都有这么厚的善根,过去生中曾供养过四百亿佛。而供养超过四百亿佛的善根之人,更大有人在!是哪些人?听了这部经后,‘立即’发愿要求生极乐净土,亲近阿弥陀佛的人。阿阇王子只发愿‘将来成佛时和阿弥陀佛一样’,还没有立即发愿求生净土,所以他们的善根远远比不上我们。- I& @+ \; n0 o/ r S- N* @
2 H, a( E# J6 Y: y8 z
: h) ~! q) B! j" p# d \) X) a& I! L, |
为什么我们无量劫来遇佛、闻法、修行没能成功?原因就是夹杂不善。这个问题严重!夹杂不善的根,就是自私自利,自己的利益不肯放下。只要与自己的利害有冲突,佛陀的教诲就忘得一干二净,烦恼习气完全现行,这是夹杂著大量的不善,不仅是‘毫分’,我们不能成就的原因就在此地。这一生中,如果真想得生净土,亲近弥陀,我们决定要从根拔除不善,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不沾名闻利养,决定不起贪嗔痴慢,晓得这些对我们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V# D" k @( i8 d, f9 U, t. @8 Y
( {( |# j( r5 }2 J% j, h: [ 0 @% U: \2 d9 c- [6 Y( i1 Y! K( t
; L2 N2 P- O: t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生欢喜心和赞叹心。‘好事’就是对社会、对一切苦难众生有好处的事。我们如果有力量,要全心全力帮助他们,成人之美,决定没有嫉妒。如果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生嫉妒,或看到别人有成就,怕别人超过我,我们障碍他,你就夹杂不善。你若夹杂不善,那就跟过去生一样,这一生不能成就,只是在善根中再加一点而已。什么时候你不再夹杂毫分不善,你就成就了!
5 {/ L7 d4 E: x/ |, q! E" y& ~2 I m3 y. z. s
- o7 A9 s( r/ ~4 e8 C7 ^; `
6 p4 {7 n& D. r/ O% @6 M我二十六岁初学佛时,第一部看的经是丁福保居士著的《六祖坛经笺注》。我看了很欢喜,非常佩服惠能大师。惠能到黄梅礼拜五祖忍和尚时,忍和尚问他:‘你到这地方来,想求什么?’他说:‘我来求作佛。’这就不是普通人!你去打听问问,普通人到寺庙中烧香拜佛,求什么?都是求平安、求发财、求升官这类的,从来没听说过来求作佛的。
5 W w! l* \! x7 ~0 j8 [, N- i! G8 x8 W( M0 O& t- J
' Q/ M. w% M2 S6 T
8 b7 l0 r' @ {7 D. v0 ?9 @8 S E‘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惠能既然求作佛,真的就作佛了。五祖遇到这样的学生,非常欢喜!但是佛门中也是龙蛇混杂,良莠不齐,嫉妒障碍在所难免。真正的一个特殊人物,免不了要遭人嫉妒,所以五祖就用个障眼法,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说:‘好!你到槽房去做工。’打发他到厨房做粗活,分配舂米劈柴的工作给他。惠能接受了,掉转头要走的时候,又跟五祖说了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如果我们今天遇到祖师,一定和祖师讲:‘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惠能常生智慧,我们常生烦恼,这就是善根福德之不同。
4 M- c9 {4 `% r' f# y, q4 R Q ]' f. w2 G* g
6 ~( E, L5 x1 b C2 h0 H
2 p. I8 X4 v7 p# y& }
如果你的善根福德现前,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常生智慧,不生烦恼,你这一生中唯一的愿望是作佛,与诸佛一样广度苦难众生。现在我们总算搞清楚了:修行之不能成就,就是夹杂不善。
7 _" M) w5 n5 K: l0 F! W7 ~' _( s8 F
( V6 }* i8 F0 g- m o* q
# B$ z) Q6 J" y. i& ^净土法门的善恶标准,是依《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段经文,世尊以无尽的慈悲,将五戒十善的形相,修学的方法,以及业因果报,说得很详细,所以我们选这段经文作为晚课。
4 O, E1 o% {( Y9 T" x% X+ m3 ?6 O
! `; H- y+ l0 P$ h: ]) N6 u/ Z- W) ] F+ v- F7 v, l; g
净宗的早课不念‘楞严咒’和‘十小咒’,因为念这些咒语依旧打妄想,依旧夹杂,不能得利益。古人能得益,现在人不能,所以课诵不能不改。我选了《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作为早课读诵的经文。读这段经文,是要学阿弥陀佛的心愿,使我们的心同阿弥陀佛,愿也同阿弥陀佛。晚课念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五戒十善这段经文,是让我们认真反省:‘佛讲的教诲,我这一天做到了没有?佛教我应做的善,我有没有做到?佛教我不可以做的恶,我有没有触犯?’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则是反省和忏悔。要依照佛的教诲改过自新,天天求改进。
# Z+ a5 J3 X3 }2 n- Q7 q- f$ j2 n& C' r4 Q9 E! V* r6 x# A" R
) s. L& c0 P( ~* ]. S a; m0 q* q6 N, f2 [
改正错误就是进步,务必要天天改进,把我们的不善减少。断除当然不容易,但是一定要减少。年年减少,月月减少,天天减少,果然真干,十年、八年后,就不再夹杂毫分不善。功夫有成,不但不善的言行没有,不善的念头也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