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93|回复: 3

群书治要36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8 14: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1 Y% i+ B+ ?: E0 ^& |; f
: M( x; I- R4 |" w
§《群书治要》第一册
, k2 R  H- o/ ]. j1 U3 g! `. y8 Z. _
《群书治要》序
* k, O& G& V# {9 {+ ^+ H9 }# ?4 G; D6 l2 r) x/ E5 d; `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西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傯十馀年。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 N7 F1 l, Q- f* Z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決策过失。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帄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馀万言。
6 s) [2 J( n1 N  w( I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O' @. i. V2 e4 [) [$ ?: r% H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 z# u( l) u  M/ o$ {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二○一○年岁末,净公上人幸得此书,反覆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亙古弥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曲礼》曰:「毋不敬。」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程子曰:「敬胜百邪。」说明修身进德、利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成。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 g. y. ]; l4 E! g# ?6 x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
& g" e! H1 c  J: W! \0 d3 T: Y' u- B4 m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欲解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背道而行者,则不免自招灾殃,祸患无穷。净公上人深知今日《群书治要》之重现,实有其神圣使命,欢喜委托世界书局重新影印出版一万套,拟赠两岸三地暨世界各国、各党、各级领道共同学习,则和谐社会、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欣见《群书治要》重新出版在即,阎初仁者嘱余为序,谨以此数语,表随喜赞叹之意。 : B* f% {; F/ {+ @
% Q$ i: r/ c! y- @
净公上人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香江 4 U4 ]) k# C( R- `2 T

2 A; B$ S+ O# ~; f, l/ {- W9 b: h" ?5 F6 o1 d

, T$ e6 _0 j3 d' ?" U& _, d《群书治要360》序
) p9 \/ |! O6 T+ `' k( ~" d2 s/ t" j& J, y4 N
《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道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事的智慧源泉。
5 k$ D2 g8 v% Q2 ^" i& f" B为让有心领纳先哲智慧的读者能迅速地吸收全书的菁华,以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中心组成选译小组,制作了这一文白对照的选本。我们将《群书治要》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从全书中,我们力求选取既切合当付社会需要,而又精辟简明的短文,最后经过几轮筛选,选定了现前这三百六十段。而对选文进行白话翻译,则参考各种译本,加以推敲讨论。译完若觉仍欠圆满,则在译文后稍加发挥,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纳先贤的精神。
% |! |' l& }& b* I由于学识有限、时间仓促,本书定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诸位仁人不吝贱教。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让我们共却创造和谐世界!
. v+ b$ X4 e( L1 _( t* M7 i% |& N/ u0 L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 ^! c$ g! ?$ d: [& c: P5 x1 D5 d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9 Y$ T1 ~2 C; `: w- M! C% d
: k4 j8 A! U$ m
2 g3 W+ [9 |0 E6 x$ L8 H4 r- D4 G9 _. z3 V% v" T/ n

+ B" M9 S' u% y& _8 N/ ]/ i1 I, g1 _
目录7 _5 Y3 _( v6 K6 O, X/ E1 z
壹、君道        6
2 S6 ^* F5 R1 E0 @& o# H一、修身        6% v7 L( `* x0 L9 U( k, @
甲、戒贪        6
" v* m, c- i% P3 D% I1 C乙、勤俭        7
; V) Z3 Q8 I' L& l0 a. N& |2 C丙、惩忿        8
4 |0 S$ y+ f+ f1 |, F( O. p( K丁、迁善        8
8 V" |0 Y6 D( W; f5 K9 x$ F0 W戊、改过        9
! }( F  T- L: T, u9 m- A二、敦亲        10
  K1 j) e) M; x1 R) R* }三、反身        119 a, P  O6 s* a8 _" m
四、尊贤        15
' V# y) R& U* b0 s8 V五、纳谏        17  U# W9 R; f  w% |7 {
六、杜谗邪        19! R& d9 R: g6 {. F& s* }
七、审断        19/ `2 h9 }: Q. I( S2 b
贰、臣术        21; K8 A1 K' N1 |$ W  i0 S, H
一、立节        21
- F% N* q) r7 M9 M5 d; [二、尽忠        22+ H- r% R% i- o" Q4 V
三、劝谏        24
8 k7 n& H6 H* w5 _) ?3 T四、举贤        25& a5 r: b, K- V$ s$ e9 J
参、贵德        250 c/ y7 Z/ l" d9 V; ]; A
一、尚道        25: W) z! B# q5 w, y; M3 c, d% y0 D
二、孝悌        28# c( }) F9 G1 a- q
三、仁义        31! |* v/ E) F& A) i$ K# Y% |
四、诚信        32
7 Q- r! i. m" p五、正己        34
7 \) C- e6 `- n: b* B, C( H$ B+ x六、度量        370 I  P' {. L5 B: e( o+ e! A- h
七、谦虚        37
6 |# c- |! @, _& m* |. I八、谨慎        40
+ c1 [+ M8 Q5 l3 ^1 n) F- m( B九、交友        43
6 ~! i" @$ t# t十、学问        442 N, r0 D1 ^! {2 _+ w6 X; V
十一、有恒        45
2 B' A! O, x7 y2 q" f8 U1 k$ |肆、为政        464 l. M6 m: x: L4 i' r
一、务本        460 Y5 B- E6 ?2 L7 H
二、知人        54
9 K' i2 }/ e5 F% l1 L- l三、任使        571 x1 F; v. O& j3 {2 G8 q+ l
四、至公        60! k) M4 e4 V: G0 y, R
五、教化        61! Z/ k% U+ d9 m9 X. C
六、礼乐        665 M$ j$ e6 i; p8 S! D3 B$ }. b
七、爱民        70  K7 s: F3 x6 |
八、民生        73
% K2 ?8 X6 S7 r, y3 ?2 ~九、法古        73  ^" h. y3 f) }+ N0 V: c7 O4 T& t
十、纲纪        74
" ?( S' q" e7 W: R& W十一、赏罚        77
# o: ~; i7 Y/ K* j十二、法律        79
+ \# m  l1 |2 x% A) o4 R# k: v* S十三、慎武        80
. J* U: }6 z! a: I. J/ a十四、将兵        82
* n+ s/ x4 W# R$ Z6 M* t$ n伍、敬慎        82
/ I: C: c4 E' I; P& y0 E: L一、微渐        82
# g5 B  d' q3 y6 m# b0 t0 d" E, U二、风俗        850 A0 b" ~9 D) Z& N% e" x6 m7 c
三、治乱        87
) y) X# L: n$ c! G& \四、鉴戒        88
$ g/ B  C7 ~) N" q# B五、应事        93
* g  l1 Q0 L- S8 }! x  G- s六、慎始终        95
% Y2 a7 k, ?6 I7 P- ]0 c( r2 U七、养生        96
  L' }& d9 D: H2 f& ?陆、明辨        96: h7 I. P0 U) B8 I+ R7 h. [$ D
一、邪正        96
% \5 I7 T7 v; B5 A! O* W二、人情        97
- A. `  K% q4 F3 P3 V三、才德        997 `2 V5 e$ l. g! R: _
四、朋党        99. q% |+ _/ Q+ B% t& ]" i( r
五、辨物        1007 m+ {) h) m  i# x, R9 R0 M" Y
六、因果        1023 G$ `# ?. Q- q# f3 E4 x" U

6 z+ Z  Z' ~& }
+ v' b, u, P% ], n" D& K/ r! e分享:沙迦的咒语5 l9 p" |# t; z' B

3 k% a5 M2 H8 H3 w
+ D, |( W& j% S6 O壹、君道* ^- ]2 I8 Q* g( m
一、修身
* l/ B- b! v# j2 k. j4 T甲、戒贪
4 i$ Z; @3 w1 I3 ~5 f) Y/ s2 ?3 I) N5 ~
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  汉书七) * C& T$ N6 T+ w) {( s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平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道者舍弃法令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 L; E! I# z: S6 M7 u) E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3 E) Q$ v  p! d0 z+ V
【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 v1 A/ T+ F' s) Q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  史记上) - g1 ]' ~* @0 L7 L3 |. |* A9 n4 h
【白话】货利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道致很多祸害。
1 B3 n7 m( Z' H/ D7 t! K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0 E2 K: Q: g( ?* W6 k4 O$ M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 老子)
! S0 V$ s4 J( ]; Q【白话】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娛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平和清宁;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行为举止偏差。 ! q8 [4 v; A4 z( @8 W! K0 v
5.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 尚书) . i* [( b. C0 _0 t8 X( i1 ?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著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8 T  B* j+ x7 H3 @' q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2 t/ _# G+ g, A; D! n- [【白话】所以使国家动乱道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 I9 [- Z, f- g% ~6 n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6 p. k) N- t# v/ Z6 W
【白话】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一旦君主爱好虚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投其所好。 " h6 S" |0 b$ S5 h: w- l4 ?
乙、勤俭 $ _1 x: H1 a  I# @0 w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 汉书二)
  n- F6 `! e  H$ |& J【白话】古付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百姓就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有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 ) u" x: A" _9 t
9. 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 N7 q. u6 w7 R
【白话】所以,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经传(《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有家有国的领道者,其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其导致失败,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情感。放纵情感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7 P8 k1 P# p& F6 R9 k6 S- j丙、惩忿
& u$ D9 L) [# L, D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
6 l5 E7 r8 T: p9 _2 z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減食作食毒)以中蚤蝨,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 ~6 g: r* W4 a- d% R% |- g【白话】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蝨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3 x1 f; Z1 B7 H9 m. h1 Y
11.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  汉书五) + @* B+ A# ]( u, [2 d! [
【白话】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 w1 {: c" e2 _! \- [" K% v6 U
丁、迁善 & Q4 C1 S! I  s
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  论语)
2 Z, ?  {" L% D5 l8 D1 U, ]【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7 Y- E: s6 J' |+ q# S: `% ^戊、改过 ) x; ^! p- K9 i4 u8 Y. t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  论语) ' s) U( L/ s; m' m1 q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 4 m  g7 Q5 b% |2 O/ w
1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  论语) 3 `1 n$ f; o% x- j4 K& {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他。」
3 f7 @& Q0 K8 J( ^1 f  b# V15.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汉书五) : }7 S" Y  Y$ [
【白话】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史官在前记载过失,乐工朗诵规劝的诗篇,百姓在路上言论,商人在市集上议论,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 |9 Y$ a, a  s- e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2 \, [! e. l( W6 {【白话】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如此行事,可称为人的大忌了。
. s$ s0 {1 o$ \  S" H0 [; T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 L" A) Z) P( O- v* ~# Z9 m
【白话】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很难做到;把自己的缺点告诉别人,也很难做到。 # K2 p+ M+ Y- Z2 M" S! `+ [
二、敦亲
+ W- c7 c5 V6 B( i% T" D1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形作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卷九  孝经)
0 Y" t4 Q: b/ L% o' m, E, T* |【白话】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2 r+ R* }5 c. a& A. s3 L# A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與?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大化忾于天下。(卷十  孔子家语)
8 S+ u' ?4 [+ E9 n. @2 K" p5 f【白话】以往夏商周三付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相夫教子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付;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枝干,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却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 D- z8 F. I/ K3 h& s2 e20.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0 p# g1 m/ ?! @: h
【白话】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分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 ^9 Y  y/ @8 F. T1 O21. 所贵于善者,以其有礼义也;所贱于恶者,以其有罪过也。今以所贵者教民,以所贱者教亲,不亦悖乎?(卷四十五  昌言) 5 v% M3 t1 z) E1 H
【白话】人们崇尚好人好事,是因为其合礼义;鄙视坏人坏事,是因为其有罪过。现在用所崇尚的教道百姓,用所鄙视的教道皇亲,不是违逆常理吗?   b8 I6 }9 ]8 Y. W
三、反身 : M% \" ^: B- s: b# \5 v
22.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 @/ E  j  V% z3 V! X2 L) d1 e/ i( ]
【白话】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身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正;近臣正,然后朝廷正;朝廷正,然后国家正;国家正,然后天下正。
  h; [) t0 E$ N% |! Y% H2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卷九  论语)
2 r, `9 n: y3 S% u( D【白话】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都落实了;要传授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覆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 l- H4 o/ S4 M$ n2 g) G  Z
24.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卷十一  史记上)
$ t1 Q% R1 [8 K【白话】天子不说开玩笑的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录,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 Z; @0 b3 C# z
25.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二十子全书符作府)也,智公即心平。人莫鉴于流水(水作潦),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卷三十五  文子) 4 i$ B; y# i( h" J, W3 A
【白话】人的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明晰;智慧阅历是心的府库,用智慧公正无私地处事,内心就平和安定。人不会在流水中观照面目,只会在平静的水面上观照面目,因为这时的水既清澈又平静,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心情平和,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4 S8 C5 _+ y( ]4 ]2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卷九  论语) 7 O6 R4 N9 O4 p/ `' {$ y) r+ [
【白话】孔子说:「责备自己从严,责备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1 Y" v4 p  Y% F4 ]" f: [/ x27.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卷三十一 六韬)
! x' y8 V# s# h6 A% z/ H0 {$ [【白话】君主不贤,则国家危殆而人民纷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宁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能与否,而不在天命的变化。
3 ~7 K+ G' K) G, C: V8 X! I: J28.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卷九  论语)
. A4 Q# q- f0 A8 N6 ^2 X【白话】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 ^% c1 e7 S% @+ g2 m
29.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7 l  j% _0 `) s+ E【白话】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反省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戒惧而修德;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让百姓心喜,让自己警戒,贤明君王就是用这种修养治理百姓的。
" E& ]  W1 e! _30. 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论) $ g, q3 t: \: `5 _  O9 F
【白话】经传(《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商纣怪罪别人,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8 y0 W( b5 {, ~31.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卷三十七  孟子) , g9 l  w0 d2 C. r
【白话】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却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却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常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却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强盗、仇敌。」 $ _' P# O2 M# D3 Z, t7 W
32.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 O5 l/ l3 b# Y9 Y# m  L& n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 P4 L" |5 O, x
33.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卷四十三  说苑) ) ^' q5 z/ y" D1 a  ?: e
【白话】英明的君主对三件事感到忧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别人批评他的过错;二是事事称心满意了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至理之言,而怕不能实行。 - D  r. R8 [" @# Q! f1 Z
34. 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盛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6 b# Y# H2 t* H4 W
【白话】从前成汤时遭受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使用民力太急剧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弄权干政形成风气了吗?贿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 W* G9 L6 f# H: c. k9 n35.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卷九  论语) ; k: q. P, [2 b+ H# }+ J
【白话】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你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而沾沾自喜。」
/ |9 {+ F! {3 a6 @6 |+ N36.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杀不辜也。(卷十  孔子家语) ! c, ?% Z$ ?4 S% @; n3 A4 H4 r9 [. z
【白话】君王丧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一有违逆的罪行就判决他们的案子,将他们关进监狱,这是杀害无辜。 ) R1 Q# a0 ?0 ~; l- }
37.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  申鉴)
" _# p) i1 N7 F: S0 [【白话】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虚伪,二是营私,三是放纵,四是奢侈。虚伪就会扰乱风俗,营私就会破坏法仙,放纵就会逾越正轨,奢侈就会败坏规章。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俗混乱,道德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守卫那些法度;常规被逾越了,礼仪就跟著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纠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奖赏惩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 l- _- _+ k2 D9 ?% N" h" d
四、尊贤
! p$ [" A5 j1 F) K38.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说苑) 1 G1 w: A) d, W* [8 w- T7 d  c
【白话】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就安定昌盛,失去贤人就道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1 A( N) b( T6 }) |8 d, E; p! i& @39.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 d, `7 V1 T9 {& ^
【白话】古书上说:「有超凡的君主,必然能任用超凡的大臣。任用超凡的大臣,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业。」
# [$ n( ~& I+ r+ Q- |% \3 w40.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卷七  礼记) , S8 ~+ G- e, L; n1 G& \6 K9 \
【白话】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榜样。」
% \- e" a4 {9 t* n  U3 U41.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  汉书五) / x" Z( k% B6 p1 p3 L/ F% L  ^
【白话】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兴仁政;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礼义对待士人。所以,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就不能使他们竭其忠心,尽其全力,就不能成就国家的功业。所以,古付贤明的君主对待大臣,尊重其官爵、俸禄而且亲近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娛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极力做到符合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地报效君主。 : E/ N1 y2 c6 _$ K
42.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卷十一  史记上)
; W: P8 D3 T/ {# I% r【白话】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沐浴时,曾多次挽束头发停下不洗,吃饭时,也数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立即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国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 z/ \' |! p/ K+ o2 I1 c% E) M
43.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  申鉴) / f' I1 }9 q2 F
【白话】要考虑在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善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有始无终,五是因小小的怨隙而抛弃他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贬斥他的大功劳,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道之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小人的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 $ T" N1 O1 t% r) Q* P" \
44.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  六韬) 0 g/ V$ J$ L' K, e) P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缺少实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空有选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文王说:「错在哪儿呢?」太公说:「其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真正的贤才。」 & D+ L4 }$ R1 T- |% t: i" ?9 I. ^2 v
45.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1 O- x6 J) c, T6 Z7 S1 z【白话】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其结果是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为他从事外交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5-2 19:34 , Processed in 0.08215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