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群书治要菁华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施惠于人使人敬爱,进退可作为法度 ,与人交往可作为准则,仪容举止足以观赏,待人处事可以效法,道德品行可以学习,声音气度使人高兴,动作斯文雅典,说话条理分明。用这些来对待下属,就叫做有威仪。6 N# w" g3 Z" n, t4 K$ Q" T+ Z/ E
卷  六   春秋左氏传治要(下)
% }( P9 a1 V. L, M
' w5 `$ @7 W& P# `! d1 `3 J  7 B) G9 z6 h9 b3 n5 H
  【原文】譬如农夫,是穮是蔉,穮,耘也。壅苗为蔉。虽有饥馑,必有丰年。言耕锄不以水旱息,必获丰年之收。) I' ]& ^0 j' v# U- S1 G
  【注释】是穮是蔉:除草 培土。穮,音标,耘田除草。蔉,以土壅苗根。
6 A  a4 u  ]8 J1 m  【译文】就像农夫一样,只要辛勤除草培土,虽然难免会有一时饥馑,但必将会有丰收之年。
, M1 l  f* Q3 w5 p  # z4 ?4 L0 @$ I/ F8 v1 i
  【原文】《诗》曰:「不僭不贼 ,鲜不为则。」信也。僭,不信。贼,害人。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4 `+ U) o: ?; d& K
  【注释】不僭不贼,鲜不为则:出自《诗·大雅·抑》,「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 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意谓不骗人不害人,待人以信,很少有不成为榜样的。僭,不信实。贼,伤害。则,取法。" E5 C! Q! J' s) {2 j6 V; |
  【译文】《诗经》说:「不作假不害人,很 少有不成为榜样的。」的确是这样啊。能够成为众人榜样的,就不会居人之下。
& L' l2 f0 A  L& z( o1 c  ; H) h0 D8 O' Z$ b
  【原文】先王务修德音,以亨神人,亨,通也。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 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于国则四垂为宇。若何虞难?
+ F. C9 D4 Z" j& |7 }  【注释】德音:好名声。以亨神人:杨伯峻注,「亨即享」。「人」指祖先的魂灵。启:开拓。守宇:领土,疆土 。杜预注:「于国则四垂为宇。」孔颖达疏:「四垂,谓四境边垂。」若何:怎么,为什么。
) S- P1 P; N: q' q  【译文】先王致力于营造好的声誉以祭献神明和祖先,没有听说他们去务求险要地势和马匹。邻国 的祸难,(其结果)是不可预料的。有的多难却巩固了国家,开辟了疆土;有的没有祸难却丧失了国家,失掉了国土。(对邻国之难)怎么能幸灾乐祸呢?
9 q0 E; \3 F$ S3 |$ {' _$ t2 V6 L0 @  8 t$ l7 r) n* N) m$ P6 f
  【原文】远恶而后弃。恶及 远方,则人弃之。善亦如之,德远而后兴。
+ Z% z- t, y: E8 |1 N  【注释】远恶:罪恶遍及远方。
, Q4 b& m$ y: n/ D6 h8 o: b* D  【译文】罪恶遍及远方,然后就会被众人抛弃。善也如此,德行远播,然后就会兴盛了。
' {/ B  x/ f$ k  E7 o  5 ?& y$ r4 ?/ R
   【原文】礼所以守其国家,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W7 L" [3 ]% d& w  R  u! H  【译文】礼是用来保有国家、推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典章制度。
* e: N# _  X: d# d* i. s( I  + J% A$ o4 U/ N: M: ?
  【原文】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是以圣王务 行礼,不求耻人。  G% {7 Z& B+ o; U2 P1 V
  【译文】羞辱一个普通人,还不能没有防备,何况羞辱一个国家呢?因此圣明的君王致力于推行礼义,而不谋求羞辱他人。
: r6 ^# ?1 U; u4 o5 Q# v6 s  
; ?! d# @5 _; d' X0 b. e- \  【原文】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 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临事制刑,不豫设法。法豫设,则民知争端。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闲,防也。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奉,养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劝从教也 。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淫,放也。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耸,惧也。教之以务,时所急也。使之以和,悦以使民。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施之于事为莅。断之以刚。义断恩也。犹求圣哲 之上,明察之官,上,公王也。官,卿大夫也。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权移于法,故民不畏上也。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因危 文以生争,缘徼幸以成其巧伪也。弗可为矣。为,治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夏、商之乱,著禹,汤之法,言不能议事以制。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周之衰,亦为刑书, 谓之九刑也。三辟之兴,皆叔世也。言刑书不起于始盛之世。' O! K+ o5 [  ?4 f
  【注释】议事以制:杨伯峻注,「议读为仪。仪,度也。制,断也。谓度量事之轻重,而据以断其罪。」刑辟:刑法,刑律。争心 :争夺之心,争斗之心。禁御:禁止,制止。闲:防止,限制。纠:杨伯峻注,「《周礼·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郑玄注:『纠犹察异之。』盖谓纠有约束之意。」奉:杜预注,「奉,养也。 」制为禄位,以劝其从:杨伯峻注,「立官品高下俸禄厚薄之制,以勉励顺从教诲者。」禄位,俸给与爵次,泛指官位俸禄。严断刑罚,以威其淫:严厉地断案判刑,以威慑放纵的人。严断,孔颖达疏 :「严断,言其不放舍也。」淫,杜预注:「淫,放也。」惧其未也:杨伯峻注,「犹恐未能奏效。」耸:劝勉,奖励。莅之以强:以庄重威严面对他们。莅,临视,治理。强,杨伯峻注:「强谓威严 。」断之以刚:有违犯者则坚决判刑。断,判罪,判决。上:杨伯峻注,「上谓执政之卿。」长:杨伯峻注,「长,如《墨子·尚同篇》之乡长。《尚同》云:『乡长,固一乡之贤者也。』」任使:差 遣,委用。辟:法,法度。忌:顾忌,忌惮。并:副词。普遍;全都。以征于书:征引刑法作为根据。征,证验。书,此指刑书、法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乱政,杨伯峻注「乱政谓民有犯政令者」。 禹刑,即夏之《赎刑》。汤刑:商汤制定的刑法。《竹书纪年》卷上:「〔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九刑:周代刑书名。杜预注:「周之衰,亦为刑书,谓之《九刑》。」三辟:谓夏、商、周 三代之刑法。叔世:犹末世、衰乱的时代。孔颖达疏引服虔云:「政衰为叔世。」( Y5 ]5 d' i+ O7 @; i
  【译文】从前,先王通过衡量事情的轻重来判罪,不制定刑法,这是怕百姓有争夺之心。那样还是不能禁止犯 罪,因此以道义来防范,靠政令来约束,制定礼仪来奉行,凭信用来保持,用仁爱来培养,规定俸禄爵位来勉励顺从教诲的人,严厉地断案判刑,以威慑放纵的人。担心还不能奏效,就用忠诚来教诲他 们,根据品行来奖励劝勉他们,用其专业知识技艺来教导他们,用和悦的态度来役使他们,以敬肃的态度面对他们,有违犯者则坚决判刑。还要访求贤能的卿相、明察事理的官吏、忠诚守信的乡长、仁 慈和蔼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就能够被差遣而不发生祸乱了。(如果)百姓知道有法律,就不会敬畏上级领导,人人都将会有争夺之心,各自征引刑法以为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想侥幸得到成功,那样就 不好治理了。夏朝出现了违反政令者,于是制定了《禹刑》;商朝有违反政令者,于是制定了《汤刑》;周朝有违反政令者,于是制定了《九刑》。这三种刑法的产生,都是在衰微的末世。
& Y% C0 h' Q3 q; Y   - U, h7 L% o% [* x! O. x
  【原文】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以刑书为征。锥刀之末,将尽争之。锥刀未,喻小事。
& j6 ]3 K4 T0 P# P! x$ t* }' \  【注释】争端:争讼的依据。指刑书。孔颖达疏:「端谓本也,今铸鼎示民,则民知争 罪之本在于刑书矣……刑书无违礼之罪,民必弃礼而不用矣。」锥刀之末:比喻小事、微利。
) e: Z  F% `( x$ v  【译文】百姓知道了争夺的依据(即刑书),将会丢弃礼仪而征引刑书,小事微利都要尽力争个明 白,不易判决的案件会更加繁多。' ^" i+ P6 H4 h' l- d( M
  $ ?' ~: o$ b: B$ ^
  【原文】国将亡,必多制。数改法也。* V( b  b- Z+ \: n
  【译文】国家将要灭亡,必然会制定很多法律。
9 r. f- K# y6 x# A4 D  
2 F4 [; r/ J" ~. l. n# D  【原文】《书》曰:「圣作则。」 则,法也。无宁以善人为则,无宁,宁也。而则人之僻乎?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 [' ^9 s' a1 [- d1 |  c
  【注释】《书》:逸书,特指古文《尚书》。因西汉时出自孔子旧宅壁中,未立博士传之,故名。 无宁:杜预注,「无宁,宁也。」无,句首助词,无义。
6 O. R$ U( Z$ ~" D* [3 A  & |" M3 c9 Q# `5 [
  【译文】《尚书》说:「以圣人为准则。」宁以善人作为榜样,难道要去仿效别人不正确的做法吗?普通人做好事,民众都会 效法他,何况国君呢?
  r+ {6 {7 z( u. }  
+ i6 m" z) P# D* S9 k# y6 A  【原文】夫礼,天之经,经者,道之常也。地之义,义者,利之宜也。民之行。行者,人所履行。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因 地之性,高下刚柔,地之性也。生其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用其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气为五味,酸、咸、辛、苦、甘。发为五色,青、黄、赤、白、黑。发见也。章为五声。宫、 商、角、徵、羽。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滋、味、声、色,过则伤性也。是故为礼以奉之。制礼以奉其性。6 |8 W4 S2 T$ z* w6 \# l
  【注释】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杜预注「经者,道之常也;义者,利之宜也;行 者,人所履行」。则:仿效,效法。天之明:杜预注「日月星辰,天之明也」。地之性:杜预注「高下、刚柔,地之性也」。六气: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左传·昭 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孔子家语· 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发为五色:发,显现、显露。杜预注:「发,见也。」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 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章为五声:章,显示、表明。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杜预注「滋味声色过则伤性也」。淫,过度、无节制。为礼以奉之:杜预注「制礼以 奉其性」。奉,犹保全。
0 W5 Z# |) d9 d$ k  【译文】礼,是上天的常道、大地的法则、民众行动的依据。天地的常道,民众实际上都在效法。(圣人)效法上天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因循大地高低刚柔的本性( 而制礼)。滋生了上天的六种气象,运用「五行」来说明宇宙的起源与变化。五行之气入人之口为五种味道,显露于眼为五种颜色,显示在耳为五种声调。(滋味声色)过分则会使人迷惑混乱,人们就 会因此而迷失本性。所以要制定礼来帮助人们守持本性。! [& i9 p, Q! y: ]: G9 y, w
  
+ T: E9 d8 x) F3 k" L1 s& `. B' L* L* G( S  【原文】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经纬,错居以相成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 s# H) I. C2 A- R
  【注释】纪:纲领, 法度。经纬:织物的纵线和横线。比喻条理、秩序。杜预注:「经纬,错居以相成也。」孔颖达疏:「言礼之于天地,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文,如天地得礼始成就。」# `( l7 F0 y1 }' V& V+ E; {2 N$ v7 s
  【译文】礼, 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秩序,也是民众得以生存的依靠,因此先王特别尊崇它。! X8 {' W% j5 y1 F
  6 X5 B! |9 j4 S7 {4 _
  【原文】《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翼翼,恭 也。聿,惟也。回,违也。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之。
# _# c  }' D8 k% V  【注释】《诗》曰:出自《诗·大雅·大明》。小心翼翼:恭敬谨慎。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昭事上帝:昭事, 勤勉地服事。昭,通「劭」。上帝,天帝。高亨云:「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此句言文王勤勉侍奉上帝。」聿怀多福:杨伯峻注,「聿,语首助词,无义。怀,思也。怀多福即《大雅 ·假乐》『干禄百福』之意,以德受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杜预注,「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之。」厥,代词,其,起指示作用。回,违也。方国,四方诸侯之国、四邻之国。
* ]4 N: V& n' ^, d  【译文】《诗经》说:「惟独这位周文王,恭敬谨慎。勤勉地服事天帝,以德受福。他的德行于天于人都无违背,所以四方之国都来归附。」君主若没有违反道德,四方诸侯都将会来归附。
# f: q/ M. D( f, a* _5 D0 r   
% L9 B( e$ E- Z  【原文】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恭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箴,谏也。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从,不自专也。妇听而婉,婉,顺也。礼之善物也。
, B5 y8 @* j( A2 {  i  【注释】为国:治国。与天地并:杜预注,「有天地则礼义兴。」并,平列。姑慈妇听:姑,丈夫的母 亲,即婆婆。妇,儿媳。听,听从、接受。箴:规谏。杜预注:「箴,谏也。」从:杜预注,「从,不自专也。」婉:亦作「倇」。顺从,温顺。杜预注:「婉,顺也。」善物:犹善事、好事。: E! b2 d! e" M$ \6 g( [% \
   【译文】礼制可以用来治理国家已经(由来)很久了,可以说是和天地并兴。君王美善,臣下恭敬;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顺;丈夫和蔼,妻子温柔;婆婆慈祥,媳妇顺从,这些都 是礼的内容。君王美善而不违礼,臣下恭敬而无二心,父亲慈爱而善教子,子女孝顺而能规劝父母,哥哥爱护弟弟而亲近友爱,弟弟尊敬哥哥而能够顺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丈夫和蔼而合乎义理,妻子温柔而端庄正直, 婆婆慈祥而不独断独行,儿媳听从而又温顺,这些都是礼中的好事啊。」1 m/ R  n+ k# Q, Z
    s: }( K% o& {
  【原文】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0 ~2 G; i  t: p9 a2 C1 T
  【译文】举荐没有别的,只在于贤能,无论关系亲疏,一 视同仁。- N; P( D5 a7 H/ I
  # R$ H9 S: r2 {4 a9 l9 l
  【原文】近不失亲,谓举魏戊。远不失举,以贤举。可谓义矣。2 m+ d* h. \- z( @. K2 V
  【注释】近不失亲:杜预注,「谓举魏戊。」远不失举:杜预注,「以举贤。」杨伯峻注,「举其所 当举,或以功,或以贤。」
3 a# {" u$ R  Y) M) M; Y8 ~- s% G  【译文】举荐近处的人不遗漏亲族,于远处而不错过应当举荐的人,这可以说是符合道义了。3 v# X# w3 x7 e' z  h
  , T$ _; R$ V  i: @
  【原文】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 ,无骄能,以能骄人。无复怒,复,重也。无谋非德,非所谋。无犯非义。
3 o# k5 M% v+ M# y; _1 O2 f, f  【注释】无始乱:贾逵云,「无为乱始。」怙富:依仗财势。恃宠:依仗宠爱。敖礼:杨伯峻注,「敖同傲。谓勿向 有礼傲。」骄能:因有才能而骄傲。杜预注:「以能骄人。」复:杜预注,「复,重也。」无谋非德:杜预注,「非所谋也。」杨伯峻注:「谓不合德义者勿谋之。」无犯非义:杨伯峻注,「不义之事 ,勿触犯之。」
+ _( S9 g: M5 \' G: L' ]  【译文】不可成为祸乱的源起,不可依仗财势,不可依仗宠爱,不可违背大众共同的意愿,不可傲视有礼之人,不可因才能而骄傲,不可对同一件事再次发怒,不可图谋不合道 德的事,不可图谋不合义理的事。, O: f( f( K0 K
  3 r- M. I; n" _; Z8 v3 p! ]* R
  【原文】违强凌弱,非勇也;乘人之约,非仁也;灭宗废祀,非孝也;杀君,罪应灭宗。动无令名,非智也。' y0 B& c; H/ L: f$ k6 F3 l6 E
  【注释】违强凌弱:避开强暴 的,欺凌弱小的。杨伯峻注:「强指平王杀其父时。违,回避也。」乘人之约:杨伯峻注,「约指昭王此时正处困境。乘今作趁。」灭宗:杜预注,「弑君,罪应灭宗。」灭,灭绝。令名:美好的声誉 。
  h1 H3 O2 a2 j4 _$ M9 {. g. ?  【译文】避开强暴欺凌弱小,不是勇敢;趁人在困境时相要挟,不是仁德;灭人宗族废人祭祀,不是孝敬;做事没有美名,不是智者。
  g8 L+ P- p! C  r6 Q  
3 U* {- X( T3 M" w% @; m% l  【原文】大德灭小怨,道也。9 x( O4 Y" l& r/ F
   【译文】他对我有大恩德,就可以消除以前小的怨恨了,这是合乎道义的。
1 I0 V' [3 E! A4 Z% q  
" h" v5 k* ~0 D6 w! O  【原文】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弃其邪可也。加,犹益。弃,不责其邪恶也。故用其道,不弃其人。3 v8 j. \% }% [  D! l: ]& _7 z
  【注释】苟有可以加于国家者,弃其邪可也:杜预注,「加,犹益也。弃,不责其邪恶也。」孔颖达疏:「国之臣民,诚有可以加益于国家者,取其善处,弃其邪恶可也。虽知其邪,当弃而不责, 所以劝勉人,使学为善能也。」
8 W& s% ]1 z* x+ k  【译文】如果一个人对国家有益处,就可以不责备他的邪恶之处。所以采用了一个人的主张,就不要抛弃他。3 U% f- V" z- a
  1 y7 V: x, v$ r& E* `9 I( D
  【原文】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 尽。: C' f& e' N# h2 i2 z; f
  【注释】树德莫如滋:树德,施行德政、立德。滋,增长;增加。
, {! f) J5 l3 U0 M  【译文】树立德行莫过于使其不断增长,去除疾病莫过于竭尽彻底。
) S9 z9 c4 T( ]9 {  
% Y' G" \5 g" R& S" k9 X1 x: L  【原文】臣闻国之兴也以 福,其亡也以祸。6 D6 L9 D$ y8 y
  【译文】臣下听说一个国家的兴盛是由于有福德,其灭亡是由于有灾祸。/ K3 {2 c- h( J% c, D
  
4 `! S, K3 `& `% n  【原文】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如伤,恐惊动。其亡也,以民为土 芥,是其祸也。芥,草也。
7 Y9 R9 J' I' Q% {8 I9 _! X* w  【注释】视民如伤:看待人民就像看待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样。或者解释为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只可抚慰,不可惊动。形容帝王、官吏极其顾恤民众疾苦 。土芥:泥土草芥。比喻微贱的东西,无足轻重。2 F: j1 @+ f; P* [7 D$ u' E
  【译文】臣下听说,国家兴盛时,看待百姓就如同看待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样,这就是国家的福德;国家要灭亡时,看待人民就如同泥土草芥, 这就是国家的灾祸。
. K4 c) S4 e' N' r, O  
3 c: V5 u+ [1 e/ x- d$ y  【原文】盈必毁,天之道也。" {2 G& N8 T4 x7 y, `
  【注释】盈必毁,天之道也:杜预注,「越人朝之,伐齐胜之,盈之极也。为十三年越伐吴起。」盈,骄傲、自满。5 L8 Q* v& F2 g8 `. j
   【译文】自满骄傲必定会失败,这是自然的规律啊!
3 j7 x5 I, |! _/ z4 q- E7 w' o. Z) J  
( L5 `+ m4 v# l2 t5 h0 A- t  【原文】君子之行也,行政事。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
9 J. w  B2 L8 E! J. n2 J( b  【注释】行:杜预注,「行政事。」
+ \. K4 A: o5 [6 ]: b  Z  ^  【译文】君子推行政事,要用礼制来衡量,施舍要力求丰厚,事情要做得适中恰当,赋敛要尽量微薄。
9 P, P: d9 x% c" Q( I3 S卷  七   礼记治要
( L% ?" k: r2 w1 k8 s  J9 @  l$ w3 g5 p6 r
  1 j* z1 U& x8 X5 l
  【原文】曲礼曰:毋不敬,礼 主于敬。俨若思,言人坐思,貌必俨然。安定辞,审言语也。安民哉!此三句可以安民也。
8 @! x3 u4 w# ?& n+ i# u2 E+ G  【注释】曲礼曰:「曲礼」相当于幼仪,古代士大夫的子弟到了十岁,就要学习这些礼节。曲,委曲 婉转。礼,为行事的准则。礼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的。毋不敬:毋,动词,通「无」,没有。敬,恭敬,要一切恭敬。俨若思:端庄持重。若思,若有所思的样子。安定辞:言语要审慎、安定、柔 和而肯定。, s$ Y! H! h- p4 t! d8 U! t
  【译文】《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礼的主体是恭敬),举止要端庄持重,就像端坐思虑的样子(指人端坐思虑,容貌必然端庄持重),言语要安祥审慎、淡定 从容(言语谨慎),这样天下老百姓才能安定和乐啊(做到这三点就可以使人民安定和乐)!
' m4 \' D# c' K/ W+ U1 h; d# J  9 l- Z& t6 f3 N1 w) |2 W
  【原文】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此四者,慢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 也。: B; {0 D2 h5 {; U1 w& b3 |( _
  【注释】志不可满:志,心志。满,自满。慢游:浪荡遨游状。( }. X% e9 _5 y* V0 I$ r
  【译文】傲慢不可让其滋长,欲望不可任其放纵,心志不可自满,享乐不可不加节制(这四件事,是浪荡遨游之徒 的行止,也是桀纣所以自取灭亡的原因)。) r- {( ~6 j4 f. O8 F
  7 W" m6 U1 ]( t7 |
  【原文】贤者狎而敬之,狎,习也,近也。习其所行。畏而爱之。心服曰畏。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以善恶。 9 X3 X5 [" d# M
  【注释】狎:亲密,亲近。
; L" n3 }0 ?6 t, k: Y  【译文】对有德的贤人要亲近并且敬重他(狎,学习、亲近。学习其言行),畏服而又爱慕他(心中信服就叫畏)。对于喜爱的人要能分辨出他的短处,对 于厌恶的人要能了解他的长处(不能以自己心中的爱憎,来凭空妄论别人的善恶)。& E) `9 z3 `! o! [( `* f4 T
  
0 w2 u+ M# H/ Q' b& d- q# O$ G" K  【原文】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2 ~: o! @, i  X& [0 B8 t
  【注释】夫:助词。用于 句首,表发端。决嫌疑:决,断定,判断。嫌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以焚草肥田(获取猎物必须顺应天时。昆虫都是在春夏季节阳气重的时候活动,入冬以后阴气重时便蛰藏入土进入冬眠状态)。4 q4 l8 q4 I+ o/ Q- J
  【原文】国无九年 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民无食菜之饥色 ,天子乃日举乐以食也。
4 J4 I( r5 l6 z: c0 s/ l4 D  【注释】举以乐:举乐,即奏乐。% i0 \: J$ `" z: c1 F( y. z
  【译文】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蓄,可以说是不够充裕。如果没有六年的储蓄,可以说是很窘迫了。如果连三年的储蓄都没 有,则已不称其为国家了。(俗话说)耕种三年,才能积下一年的食用;耕种九年,才有三年的的食用。以三十年的全部积累(足可供十年的食用),虽有大旱、凶荒和水灾,老百姓也不至于挨饿。那 时天子才可以每日享受美食与音乐(人民没有挨饿受冻的状况,则君主就可以每天在吃饭的时候奏乐了)。
/ \* T, m& j5 V; T  N  
4 p, ?. m2 C3 |- J) g  【原文】仲春之月,养幼少,存诸孤。助生气也。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 毋肆掠;顺阳气也。省,减也。肆,谓死刑暴尸。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顺阳养物。7 @; b( q. C' a" n) g6 A
  【注释】仲春之月: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养幼少,存诸孤:存 ,抚恤。诸孤,指遗孤。《集解》:「幼而无父曰孤。」命有司省囹圄:有司,古时官吏的别称,代表职责有专司的意思。省,减少。囹圄,牢狱。蔡云:「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出入,皆罪人 所舍也。」桎梏:枷锁。在足曰桎,在手曰梏。肆掠:通常指鞭挞。《集解》:「高氏诱曰:『肆,极。掠,笞也。』」肆,亦有处死刑后陈尸示众之意。《周礼·秋官·掌戮》:「凡杀人者,踣诸市 ,肆之三日。」毋漉陂池:漉,滤,使干涸,竭尽。陂池,指池沼、池塘。/ E  _* d' P' _0 Q
  【译文】夏历仲春二月,要特别保养幼小的孩童,抚恤可怜的孤儿(辅助万物的生长发育之气)。令掌管司法的官员 减少牢狱中关押的囚犯,除去他们的脚镣和手铐,更不可以死刑暴尸、拷打犯人(顺从适应生长之气。省,减少。肆,判处死刑,陈尸示众);不可放干河川、湖泊中的水;不可使池水干涸;不可放火 焚烧山林(顺应生生不息的阳气,长养万物)。
6 v0 q! n& Y' g$ ?; p  【原文】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
! |( Q  R& E/ D+ `- R  【译文】乐是陶冶薰修内在心性的,礼是恭肃修治外在言行举止的 。礼与乐交互涵养于内心,相应于外则表现在行为当中。
* V$ \0 i0 `) X  3 q. i: m% K! W5 n1 m9 X/ o" U
  【原文】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 n" b, m1 U$ T+ n: a7 z  【译文】所以懂得怎 样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怎样做一个好臣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国君;懂得怎样侍奉他人,然后才能差使他人。2 i5 @1 \, J: g! O0 Q3 Z1 J3 c
  
6 j$ T9 l# F9 Z  【原文】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 为长幼焉。学,教也。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 l  Q3 r& A3 R
  【译文】所以说古圣先王的一切教学,教的就是父子之道、君臣之义、长幼之礼(学,教导)。明白了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国家 就太平了。3 L' h- t7 K5 h4 p3 s
  
& z; r  E& s' g5 z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孝慈之道广也。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无匮乏者。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同,犹和平。' D* v( W5 a! I2 X( ^' [
  【注释】大道之行也:郑玄注,「大道,谓五帝时也。」行,实行。《集解》:「大道,言道之 广大而不偏私也。行,谓通达于天下也。」与能:推荐有才能的人。与,通「举」。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 者,身上有残疾、疾病的人。养,奉养,事奉。是故谋闭而不兴:谋,阴谋诡计。兴,兴起。孔颖达疏:「『是故谋闭而不兴』者,夫谋之所起,本为鄙诈。今即天下一心,如亲如子,故图谋之事闭塞 而不起也。」是谓大同:大同,和平统一、团结和谐的世界。《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是谓大同。」# H' n, F  K0 c5 }6 F
  【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选拔贤良 ,委任有才能的人共同治理天下(公,如同共。禅让王位给天地间的圣人,而不传给自己的子孙)。因此人们不仅仅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仅仅慈爱自己的子女(孝慈的风尚广泛流布于天下),使老年人 都有赡养终老的地方,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鳏夫、寡妇、孤儿、没子女的老人以及身体有残障或疾病的人都能得到抚恤和疗养(没有照顾不到的地方)。这样一来,人们不再有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 想法,强盗、小偷、乱徒、贼党都不会产生。这就叫做『大同』世界(同,如同和平的意思)。
6 w' \' o6 y: l) [  P' c( D, `  
6 X, ^' y$ v. ]  【原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由,用也。能用礼义成治者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 B# q5 @8 n, f
  【注释】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孔颖达疏,「以其时谋作兵起,递相争战,禹、汤等能以礼义成治,故云『由此其选』。此,谓礼义也。 用此礼义教化,其为三王中之英选也。」
9 [0 ?8 ?, E0 d+ p  【译文】夏禹、商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是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代表人物(由,如同用。能用礼义来成功地治理国家)。这六位圣贤君臣,没 有不严守礼制的(因为世运至此,也只有依靠严守礼制才是通往天下太平的唯一途径)。* i  |1 D5 e0 @0 s
  
" l6 f. ]  {  H2 Z6 I/ X1 J  【原文】夫礼者,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云:「人而 无礼,胡不遄死!」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民知礼,则易教也。* V, k+ O1 n' N& D& ^
  【译文】所谓礼,是古圣先王秉承上天的自然法则,以自然的法则来调治人的性情的,所以人失去礼就不可以再 称之为人,如同他已经死了一样;人活着只有遵循礼才算像个人的样子。《诗经》说:「人如果没有礼,何不早点去死呢!」所以圣人用礼来昭示天道和人情,天下国家才能得以回归正道。(人民懂得 礼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会很容易教导。)
; A( H3 s2 @5 X$ n  
2 q" c. K" L  n* Y  V  【原文】是故礼者,君之大柄,所以治政安君。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治者,去瑕秽、养精华也。+ G& |( Q+ K. w$ S7 K# Q  }6 r; W
  【注释】是故礼者,君之大柄: 指君王治国需要礼,就如同能工巧匠制造器物需要手执斧的手柄一样。所以治政安君:孔颖达疏,「用礼为柄,如前诸事,故治国得政,君获安存。故《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2 M, \% ?( y2 k  w4 d  W
   【译文】由此可见,礼是君王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用以治理国政、巩固君权。所以圣王遵循义的根本、礼的秩序,来调治人的心性(治的意思就是说去除人性中受染污的一面,而长养其精华的一面 )。
- ^6 g4 ~7 l# Z4 P) |2 b. {- g% e  【原文】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 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7 u- T0 [( G$ \, J! T" K  【注释】四体既正:《集解》,「四体既正者,天君泰然,而手容恭,足容重,无不从令也。」肤革充盈:肤,指外面的薄皮。革 ,指皮肤内的厚皮。仁义礼智植根于心,则神色肌肤清和润泽,是仁德修养由内而外的自然表现。《集解》:「肤革充盈者,睟(润泽貌)面盎(洋溢状)背,和顺积于中,而英华发于外也。」肥:富 裕。相正:互相勉励为善,匡正过失。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行孝悌之事须用礼乐,就如同车辆行驶需要有驾车的人一样。孔颖达疏:「『天子以德为车』谓用孝悌以自载也。德,孝悌也。『以乐 为御』谓用要道以行之。御,要道也。行孝悌之事须礼乐,如车行之须人御也。」考:成就,成全。
0 H! D# K+ ~+ q# V$ @9 }6 E* v* b  【译文】一个人四肢完好灵活,肌肤丰满润泽,这是身体的健康;父子亲爱笃厚,兄弟和睦 相处,夫妇和顺敬爱,这是家庭的健康;大臣秉公守法,小官清正廉明,官职分工明确、各尽职守,君臣之间能互相勉励,匡正过失,这是国家的健康;天子以德行为车乘,以乐教来驾驭,诸侯之间以 礼让互相交往,大夫们以法规维持秩序,士人们以诚信彼此成就,百姓们以和睦共同相处,这是全天下的健康。这就叫大顺。: _7 x+ P( L: S0 O( @& U! ~& X1 h
  0 J( \  P- }9 X; o, t3 W
  【原文】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 神飨德。怀,归。) ]9 E; Y8 M& ?- V! B. q7 g
  【译文】如果君子有礼,就能待人接物无不和谐,内心安和而无所怨恨。因此,万物无不归向于他的仁德,连冥冥中天地鬼神也向慕他的德行(怀,向往、归附)。# z; B- x$ k. A* h- B
     A! d3 \! v7 P% u3 ]% G* o
  【原文】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义理,礼之文。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言必外内具也。& ^1 {- K' B- u$ h0 P3 z; E% N
  【译文】古圣先王所制定的礼,既有其深刻的本质内涵,又具备了优美的形 式。忠信是礼的本质,完备的仪式和制度是礼的形式。如果没有了忠信的本质,礼就不能够成立。如果没有完备的仪式和制度,礼就无法在现实中推行(这是说礼的本质和形式必须内外兼备)。
% e- w: n3 N8 T/ R+ v% @   , L" f+ ?$ Y- v8 x2 S* ^0 P' ^
  【原文】是故先王制体也以节事,动反本也。修乐以导志。劝之善也。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乱国礼慢而乐淫也。2 `( M+ \) t4 Y
  【注释】体:当为「礼」之误。慢:怠慢,简慢。
3 u' X0 J  H4 u; u/ P  【 译文】古圣先王制定礼来节制万事(制作礼是为了让人们一举一动都恢复人的本性),修治乐来疏导人的心志(劝人向善),因此观察一个地方的礼乐,便可了解这个国家的治乱(秩序混乱的国家,礼 节简慢,音乐放纵而无节制)。4 }% }9 o" h' q, H5 C
  
+ H* S2 W5 ~1 Z# Q& d7 @! x  【原文】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冠、緌、缨、端、毕、绅、缙、笏,咸,皆也。绥,缨之饰也。端,玄端,士服也。庶人深衣也。绅,大带也。 左右佩用,必佩者,备尊者使令也。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温,藉也。承尊者必和颜色也。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 则复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挞,击。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3 [9 u" w1 C" A, R. h
  【注释】咸盥漱:咸,皆。盥漱:洗手漱口。冠、绥、缨、端:摄冠、垂绥、 结缨、玄端。冠带结于颌下为缨,所余者下垂叫作绥。毕绅缙笏:毕,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以苇为材料。古时席地而坐,故设蔽膝。绅,大带。缙,红色帛布。笏,竹制的长方 形记事牌。古代官吏插笏于绅带之间,故名缙绅。佩用:佩戴完好,以备尊者使令。以适父母舅姑之所:适,之,前往。舅姑,公公婆婆。下气怡声:怡,悦。和悦的声调。温,藉也:孔颖达疏,「藉 者,所以承藉于物,言子事父母,当和柔颜色,承藉父母,若藻藉承玉然。」怡色:和悦的容色。思贻父母令名,必果:贻,遗也。令名,美名。果,决也。' P0 F7 w* H. Q% V1 e% H/ [" ?
  【译文】儿子事奉父母,鸡叫头遍 时,就应起身梳洗、漱口,戴好帽子,把帽带系整齐、穿上正服,绑上蔽膝,系好大带,把笏插好(咸,皆的意思。绥,缨上的装饰。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士人的服饰,庶民穿的是深色礼服。绅 ,大带),左右佩戴好日用的佩物(戴上一些必佩的物品,以备长辈随时差遣使用)。然后前往父母、公婆的处所。到了住所之后,和声和气,柔声询问父母、公婆喜欢吃什么,恭恭敬敬地进奉给父母 ,和颜悦色地承事父母(温,顺承的意思。侍奉父母必须和颜悦色)。父母有了过错,做晚辈的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地进谏。如果谏言不被接纳,就要更加恭敬地孝顺父母,等父母愉悦的时候,再进 谏言。即使招致父母生气发怒,鞭打自己到皮破血流的程度,也不应心存怨恨,反而要更加地恭敬和孝顺。即使父母过世了,子女将要行善做好事的时候,想到会给父母带来好的名声,就会坚决去做。 , m4 m* N7 m5 O* t3 S
  
! B8 s8 M4 C0 V* ?  【原文】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 Z0 I4 t+ u) H5 o: B" `% R  【注释】忠养:指尽心奉 养父母,不仅仅是照顾父母的身体而已。
+ M/ P+ n/ P3 ~+ k  【译文】曾子说:「孝子奉养父母,备礼乐以使父母的耳目愉悦,要使父母的寝处起居安适,对于饮食各方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要尽心仔细地照料和侍奉。父母所钟 爱的自己也应当钟爱,父母所恭敬的自己也应当恭敬,就是对父母钟爱的犬、马也是如此,何况对父母所敬爱的人呢!」
0 d0 t' l* v" i  , M* Q1 o2 i) n2 m, h) R
  【原文】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自贬损也 。' C/ }; u8 ?/ E7 ~) y& E7 P0 [
  【注释】年不顺成:年成不好的时候。则天子素服,乘素车:素服,以素色缯制作的衣冠。素车,不上漆彩的车子。0 ~1 n) {8 h$ w. U4 }
  【译文】年成不好的时候,天子则身穿以素色缯制作的衣冠,乘 坐不上漆彩的车子,进餐的时候不奏乐(减少用度责罚自己的意思)。
0 ]/ M% x: u' d+ c- w  # Y5 Q: E/ w' t$ j7 Q' z- U
  【原文】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故,谓祭祀之时。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 身践也。践当为翦,声之误。翦,犹杀也。
+ M) [+ Y/ G0 G, `+ g8 W  【注释】君子远庖厨:庖,屠杀牲畜的地方。厨,烹煮牲畜的处所。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 远离庖厨也。」弗身践也:弗,不。践,当作「翦」,杀的意思。  Y, [- a' M, V: ]; ~
  【译文】诸侯国君没有特别的祭祀时不杀牛,大夫没有祭祀时不杀羊,士人没有祭祀时不杀狗、猪(故,特指祭祀)。君子要 远离杀生、烹煮的厨房,凡是有生命的禽兽,君子都不亲自宰杀(「践」应当为「翦」,读音相近造成的错误。翦,就是宰杀的意思)。# X: N( Z% z# [/ \& [+ }- U
  0 n' J. E, l0 v, k; ]) N( }# _
  【原文】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有五, 民不得与焉。且先,言未遑余事。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功,功臣也。存,察也。察有仁爱者。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五者一物纰缪,民不得其死。物 ,犹事。纰,犹错也。五事得则民足,一事失则民不得其死,明政之难也。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人道,谓此五事也。( h  ]- S( T' D  O5 o+ f
  【注释】南面:古代君主之位坐北朝南,故称「南面」。且 :将要。遑:闲暇;余裕。治亲:指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报功:酬报有功者。举贤:选用有德者入朝为官。使能:任用有专长的人。存爱:明察和奖励民间有善心善行之人。孔颖达疏:「存, 察也。爱,仁也。治亲、报功、举贤、使能,为政既足,又宜察于民下侧陋之中者,若有虽非贤能而有仁爱之心,亦赏异之。」一得:指统统做到。无不足:《集解》:「无不足,力皆足以自给。」赡 :丰裕。纰缪:错误。不得其死:不能够寿终正寝。死,此处指人的正常死亡,即自然衰老尽其天寿,无疾而终,古称寿终正寝。
( A6 p* u' Y9 M) H# i( x9 P0 _  【译文】圣明的天子君临天下,必将先做好五件事情,治理百 姓这件事还不在其内(且先,意思是说暂时还顾不上其他的事情)。这五项是:第一是治亲(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确定长幼尊卑的名份);第二是报功(封赏有功之臣);第三是举贤(举荐和 选拔贤德之人入朝参政);第四是使能(适当任用有才能的人);第五是存爱(明察和奖励民间那些有善心善行的人)(功,功臣。存,审察。审察有仁爱存心的人)。这五件事如果能统统做到,天下 的百姓就什么都不缺了,从此家家都将会过上丰裕的日子。如果这五件事有一件做不到,那么人民就将无法尽其天年而终(物,如同事情。纰,如同差错,谬误。这五件事情都能够做到,则人民就会富 足。其中一件事情没有做到,则人民就无从得以尽其天寿。说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为政之不易啊)。圣明的天子治理天下,必须从人伦之道做起(人道,就是指上面所说的这五件事情)!
% h/ Z$ ?" N( }5 M8 \3 u. d+ r. j  【原文 】是故人道亲亲,言先有恩。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 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收族,序以昭穆也。严,犹尊也。百志,人之志意所欲也。刑,犹成也。《诗》云:「不显不承,无斁于人斯。」此之谓也。斁,厌也。言文王之德不显乎?不承先人之业 乎?言其显且承之,乐之无厌。: }$ Y9 `, y7 ?# w' f: t( e/ z
  【译文】由此可见,人伦大道的根本在于亲亲(孝敬父母)(说的是先从身边恩重的亲人做起,懂得知恩报恩)。孝敬父母必能尊敬祖先;尊敬祖先,必能敬爱 宗族,遵循宗法;敬爱宗族,必能团结族人;团结族人,必能使宗庙肃穆庄严;宗庙肃穆庄严,必能敬重国家社稷;敬重国家社稷,必能爱护百姓;爱护百姓,刑罚必能公平得当;刑罚能够公平,百姓 就能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就能使财用充足;财用充足,则各种愿望都能达成。各种愿望都达成,则礼仪风俗就能自然形成。礼俗形成了,然后人人都能安乐(收族,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 结族人。严,如同尊敬。百志,人的意志所想要达到的。刑,如同形成)。《诗经》说:「文王能发扬光大先人的仁德,承继先人的事业,所以永远有人喜欢他那样伟大的人物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斁,厌弃,厌倦。意思是说文王难道没有彰显先人的德行吗?难道没有继承先人的事业吗?说他不仅彰显而且继承了先人的德业,并且乐于这项事业而不知厌倦。)' s, s- o4 w  X+ [
  1 k, R7 Q& U) M* g4 ~/ v  d4 e$ H  A
  【原文】是故 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 w# T( `) t& ?! Z  【注释】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孔颖达疏,「既六事随见而动,非 关其本性,故先代圣人在上制于正礼正乐以防之,不欲以外境恶事感之,故云『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也。」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古代的圣人在上,制定正礼正乐以防止 邪恶,不希望外面环境的污染,败坏世道人心。同时用政令和刑罚来加以疏导和约束。其极一也:其目的是相同的。极,归。一,一致。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孔颖达疏,「结四事之功也。言民心所触 ,有前六事不同,故圣人用后四者制之,使俱得其所也。」
; p% W1 P8 J+ M, ^; s  c  【译文】因此古代的圣王,对于能够触发人的内心情感的外在环境事物特别注意,所以他们用礼仪来引导人心,用音乐来调和人声, 用政令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罚防止人的邪恶。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要使人心同归于和,因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1 z1 Q! Q" ?2 T4 f
  : a/ Z3 e# b, F; H! d
  【原文】是故治世之音安 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l8 ]4 l$ i: S! O  【译文】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欢乐,它的政治是宽和的。乱世的音乐充满怨恨而愤怒,它的政治是混乱的。亡国的 音乐哀伤而忧愁,因为他的百姓是流离困苦的。5 ~  D) a5 ]7 o; {: H
  
- z& H+ k5 r. {: {$ x  【原文】音声之道,与政通矣。言八音和否随政。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怠懘之音矣。五者,君 、臣、民、事、物也。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怠懘,敝败不和之貌也。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l0 b+ ]9 h( M' p
  【注释】怠懘:怗懘,敝败,不和谐。商乱则陂,其臣坏:陂,音卑,倾斜。臣坏,臣不治于官,故称臣坏。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孔颖达疏:「迭,互也。陵,越也。若五声并和,则君臣上下不失。若五声不和,则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为慢也。崔氏云:『前是偏据一乱以为义,未足以为灭亡。今此以五者皆乱,故灭亡无日 矣。』」* @2 w. d" o' i/ X3 M7 e
  【译文】声音的内在精神与政治是相通的(说明八音的安和或乖错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的宫与君相对应,商与臣相对应,角与民相对应,徵与事相对应,羽与物相对应。如果君 、臣、民、事、物这五者都能协调而不乱,民间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乐(五者,指君、臣、民、事、物。凡是声音厚重表尊贵,清越表谦卑。怠懘,就是破败不和的样子。倾听一个地方的音乐,就可 以从中察知这个国家的治乱)。宫音乱就会显得荒散,表明国君骄恣,贤者离去;商音乱就会显得倾颓不正,表明臣道败坏而国事倾危;角音乱就会显得忧愁,表明人民愁怨而隐忧四伏;徵音乱就会显 得哀伤,表明百事烦苦而勤劳无功;羽音乱就会显得危迫,表明物资短缺而国用匮乏。如果五音皆乱而交相侵犯,就成为一种倾压陵越的「慢」音。国事到此,那么离灭亡时日就不远了(君、臣、民、 事、物,这五道混乱,则与其相对应的音声也会混乱。荒,如同散乱。陂,倾斜的意思)。
$ G6 U% ~7 `3 E  【原文】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几,近也。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礼也 。# q. `* X; A, N3 q5 D  N5 {
  【译文】国君如果同时深知礼和乐的妙用,就可以称之为有德之君了(几,近的意思。听乐从而知道政事的得失,就能够端正君、臣、民、事、物这五种礼)。
& S' H  e1 |% G+ Q  【原文】乐之隆,非 极音;食飨之礼,非致味。隆,犹盛。极,犹穷。是故先王之制礼乐(旧无先王至礼乐六字。补之),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教之使知好恶。
- ~4 b/ x# ~6 o* O9 Q  【注释】乐之隆非 极音:孔颖达疏,「隆,谓隆盛。言乐之隆盛,本在移风易俗,非崇重于钟鼓之音,故云『非极音也』。案论语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也。」食飨之礼非致味:食飨,宗庙之祭。此礼的隆重, 在于祭祀者有孝敬的心,而不在于祭品有多么的美味。致,极,登峰造极。反人道之正:反,返归。反人道之正,返归到人们天性的道德正途。5 ?" l9 r1 y( D* a
  【译文】音乐的隆盛,并非崇尚极致的钟鼓之音 。盛大的祭礼,不一定要有登峰造极的美味(隆,如同盛大。极,如同穷尽,极致)。因此古圣先王制订礼乐,目的不在于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在于教导人民辨别好恶、爱憎,而返归到人们 天性的道德正途(通过教化使人民知道善恶)。3 s8 r% v5 t- q/ ?& R. Q
  8 x  F7 T7 d9 h( y* `
  【原文】乐由中出,和在心也。礼自外作。敬在貌也。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易简,若于清庙大飨然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 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至,犹达行。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言顺天地之气与其数也。和,故百物不失;不失性也。节,故祀天祭地。成万物有功报焉也。2 m: k2 W2 g, r. y9 M
  【注释】大乐必易 ,大礼必简:最盛大之乐仅一唱而三叹。最盛大的祭礼只用玄酒及生鱼、生肉而已。《集解》:「乐之大者必易,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而不在乎幼眇之音也。礼之大者必简,玄酒、腥鱼而有遗味,而不 在乎仪物之繁也。」乐至则无怨:孔颖达疏,「至,谓达也,行也。乐行于人,由于和,故无怨矣。」礼至则不争:孔颖达疏,「礼行于民,由于谦敬,谦敬则不争也。」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揖让,拱手相揖,互相谦让。百姓没有怨恨纷争的心,则君王无为而治,揖让垂拱而天下自治,这个功效都是缘于礼乐的教化。1 Q$ [) }3 N0 O% j5 _
  【译文】乐是内心的表现(和合发自内心),礼是外在的行为 (恭敬表现于外在行为)。盛大的音乐必然是平易的,重大的典礼必然是简约的(易,平易、简约就像在清庙举行祭礼一样)。乐教通行则人人心情舒畅而无怨恨,礼教通行则人人心存谦让而无冲突。 君王拱手揖让之间,而天下自治,说的就是礼乐的政治(至,犹达到、通行)。盛大的乐像天地一样一团和气,可以生养万物;隆重的礼像天地一样上下各就其位,尊卑有序(说明大礼大乐都是顺应天 地的规律和节奏的)。因为有和谐,所以能兼有万物而不失其本性(没有失去本性);因为有秩序,所以能够祭祀天地(以成就万物本性之功业而上报天地)。+ P# T; @1 u% c- H. ]' x  q' s
  【原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 礼。功,主于王业。治,主于教民。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言其有损益也。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官,犹事也,各得其事。% l! U7 t5 |$ D* L  Q2 S; F/ j) l
  【注释】五 帝:中国古代的五位帝王,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三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天地官矣:官,各得 其职。孔颖达疏:「官,犹事也。言圣人能使礼乐显明备具,则天地之事各得其利矣。」% Z% n* N& Q- M# ]. j
  【译文】王者功业成就,才开始作乐;社会安定时,才开始制礼(功,最重要的就是统一天下。治,最 重要的就是教化人民)。五帝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各不沿袭前代的音乐;夏、商、周三王世事相异,也不沿用前代的礼制(指各有减少与增加)。所以圣人作乐,以对应上天冲和虚静、涵容万象 的胸襟;制礼,以对应大地尊卑有序、万物生长各循其道的法则。礼乐一旦明达完备,天地万物便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官,也就是任事,各司其职)。
$ h( B9 \$ F2 j0 x$ e) l. y' \9 ]  ; Q5 x: T: `% X/ g2 h% K
  【原文】故乐行而伦清,耳 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言乐用则正人理、和阴阳也。伦,谓人道也。5 u7 e- O( {5 ]: I* T- ~
  【注释】伦清:伦,伦类。清,清美。孔颖达疏:「伦,类也。以其正乐如上所为,故其乐施行而伦类 清美矣。」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颖达疏:「人听之,则耳目清明,血气和平也。乐法既善,变移敝恶之风,改革昏乱之俗,人无恶事 ,故『天下皆宁』矣。」
. d& Y4 N! t6 L- M  【译文】因此正乐通行而人伦正位,万类清美,使人耳聪目明,心气为之和平,良善的风俗随之潜移默化而蔚然形成,天下因此而太平(意思是说实行正乐则能端正人 的道德规范,和合阴阳。伦,为人之道)。
: Q' n' O8 A( f4 W- Q5 g3 ?; J  【原文】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诱,进也。孔,甚也。民从 君之所好恶,进之于善,无难也。
$ e" Q9 s; D( u4 f% v9 s  【注释】诱民孔易:引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诱,引导。孔,甚。
* q9 r# r0 g1 N  【译文】作为一国之君,所要做的无非就是要谨慎自己的好恶而已。君王所喜好的, 臣下一定会效仿;上面的人做什么,下面的百姓都会跟着去做。《诗经》上说:『引导民众其实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诱,引导。孔,很。人民顺从君王的喜好,因而引导他们去行善,不 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0 q9 h1 E: S4 S$ F  
9 M7 U+ `% j9 [$ i2 y3 e+ x  【原文】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乐由中出,故治心也。致礼以治躬。礼自外作,故治身也。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鄙诈 入之,谓利欲生也。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易,轻易也。" ]% l) X+ r  W" S% D6 l
  【注释】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斯须,须臾、俄顷、片刻。去,离开。孔颖达疏:「言礼乐是治身之本,不可斯须去离于身 也。」致礼以治躬:致,深审。治躬,治身,调整身体与言行。易慢:轻忽怠慢。
8 j# k5 d# Z; u: b  【译文】君子说:「人们不可片刻离开礼乐。致力于乐,是为了陶冶心性(乐从内心发出,所以能陶冶心性) ;致力于礼,是为了调整身体与言行(礼是外在行为,所以能修正身行)。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有片刻不和顺不喜乐,那卑劣而虚妄的念头就会趁机而入(卑鄙而虚妄的念头趁机而入,也就是说利养贪欲 就会产生)。外貌如果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那轻忽怠慢的念头也会趁虚而入(易,轻易的意思)。」
: Z# e4 }3 J& U/ f) ]6 _5 o  
" A: x$ o6 j# k) r  【原文】故乐者,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 }# G! z, r$ m  o+ B( W' p. i: U- i   【译文】所以音乐能够融洽父子、君臣的感情,而使万民归附亲顺,这是古圣先王立乐的宗旨之所在。; ]) z# T4 a0 O0 D0 V5 Y
  
7 q7 o6 L5 w# B& J4 M5 q  【原文】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也,贵贵也,贵老也,敬长也,慈幼 也。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言治国有家道也。
4 ^5 f# X% Z' T; r9 U. q) z" m  【注释】贵贵:敬重 有社会地位的人。第一个贵是动词,第二个贵是名词,指有社会地位的人。贵有德,为其近于道也:《集解》曰,「德者,行道而有得于心。人有一德,虽未必遽尽乎道之全,然亦道之所散而见也,故 曰『近乎道』。」
) `3 M8 c' v. t  【译文】古圣先王特别重视以下五项来治理天下:一是尊重有德行的人;二是敬重有社会地位的人;三是尊重年老的人;四是敬重比自己年长的人;五是爱护晚辈。这五项是 先王用以安定天下的方法。尊重有德行的人,是因为他们接近于道;敬重地位尊贵的人,是因为他们近于大众拥戴的国君;尊重老人,是因为老人近似于父母;尊敬年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兄长;慈 爱晚辈,是因为晚辈近似于子女(这是说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的道理是一样的)。
( K1 n3 n* r0 e, Z) |, j/ G; q  【原文】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 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遂,犹成也。* c1 n: |/ E$ G" m) i& n. H5 a
  【注释】遗体:父母所遗留下来的身体。莅官:担任官职。莅,临视、治理 的意思。战陈:「陈」通「阵」,即战阵,服兵役之事。五者不遂,灾及于亲:遂,做到的意思。《集解》:「方氏悫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五者不遂,则灾及其身,是及其亲也,岂孝也哉?』」
: `$ \6 i  \* d0 S  【译文】曾子说:人的身体,原是父母的身体所遗留下来的一部分。使用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怎么敢不恭敬呢?日常起居不庄重,就不是孝;为国君效力不忠诚,就不是孝;担任官职不认真 负责,就不是孝;跟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就不是孝;作战时没有勇敢的精神,就不是孝。这五点如果做不到,灾祸就会牵连到父母,怎么敢有丝毫的不恭敬呢(遂,如同做到)?
6 h# ^$ ^0 R# o  
" p7 f8 O# l$ Z$ o% S: Z  【原 文】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4 `' w4 f) B* }; |7 ]: j
  【注释】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横乎四海:置,通「植」, 树立、竖立。塞,充满。敷,铺开,扩展。孔颖达疏:「置,谓措置也。言孝道措置于天地之间,塞满天地。言上至天,下至地,谓感天地神明也。敷者,布也。布此孝道横被于四海。言孝道广远也。 」思:助词。
1 q' I. E( S7 Y5 n/ d; c1 p  【译文】孝的意义,树立起来就会充满天地之间,普及起来就会遍及天下四海,孝行传承于后世就会无时不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诗经》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 ,没有不遵从的。」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N/ g8 |* {5 E, Z) S- D4 X/ b
  4 I% ^' y& E" q0 O1 L
  【原文】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劳,犹功。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 思慈爱忘劳,思父母之慈爱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自忘己之劳苦。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无怨,无怨于父母之心也。父母有过,谏而不逆;顺而谏之。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 终。」喻贫困犹不取恶人之物以事己(己作亡)亲。
) ~$ P" E& t( Z" P1 ^- q7 J  【注释】不匮:没有匮乏,无穷无尽。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劳,功绩。孔颖达疏:「以庶人思父母慈爱,忘己恭耕之劳,可谓用力矣 。」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孔颖达疏,「诸侯、卿、大夫、士尊重于仁,安行于义,心无劳倦,是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博施,以仁德广施天下,德教加于百姓。备物,指仪卫、祭 祀等所用的器物。天子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宗庙,并使百姓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是谓不匮。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没,去世。仁者之粟,指正当的收入。礼终:有始有 终的孝亲之礼。* }) c, }+ M, D  J. k
  【译文】孝道有三等:小孝靠的是劳力侍亲,中孝靠的是建立功劳,大孝是能永恒保持孝心,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行(劳,即功劳)。想到父母抚育的恩德,而忘记自己的 劳累辛苦,这是普通百姓用体力行孝。遵循道德,安于仁义,为国家建立功业,这是官宦用功劳行孝。天子以仁爱广施天下,德教加于百姓,以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并使四海之民各自安守本分地礼 敬祭祀,这就可以称作永不匮乏(思慈爱忘劳,就是说想到父母抚育自己的恩惠,自然就忘记了自己身体的疲劳)。父母喜爱自己,便高兴欢喜而不忘亲恩;父母讨厌自己,便戒惧反省而毫无怨言(无 怨,指没有一点埋怨父母之心);父母纵有过失,只婉言相劝而不忤逆指责(先顺从父母,而后再择机劝谏);父母去世之后,必以自己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意思 是纵然贫穷困顿,也不用恶人接济的财物来祭奠父母)。6 D& i8 C; _* N1 b
  * O& T3 P3 x4 B  k
  【原文】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 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径,步邪趋疾也。
7 c. F4 y8 c1 D1 s3 l( j  【注释】危殆:危险。忿言:指他人的嗔忿之言。忿,愤怒;怨恨。
8 o. |- T' o$ `* w5 m' C& L3 c  【译文】做人因为每走一 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路必定会选择宽广的正道,而不贪图捷径,去走不安全的羊肠小路;过河时必定选择乘船而不轻易游水,因为不敢将先父母遗留下来的这个身体拿去冒险。做人因为每说一句 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自己绝不说恶言恶语,这样也就不会招致别人的辱骂。自己这个身子没有蒙受羞辱,也就是让父母没有蒙受羞辱。这才可以说是孝顺啊(径,抄小路走近道)!」! q$ X1 `3 r  t, C
  # l' r4 r5 \3 I! }0 G
  【原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有五经,谓吉、凶、宾、军、嘉也。莫重于祭,谓以吉礼为首也。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 者能尽祭之义。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
9 t$ _! U! T) O& q5 F  【注释】心怵:怵,怵惕之心,指感念亲人的样子。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孔 颖达疏,「言非贤者不能怵惕,怵惕之义,唯必贤人,故能尽恭敬祭。」《集解》:「由思亲之心先动于中,而后奉之以礼,此祭之意义。若无思亲之实心,则不足以尽乎祭之义矣。」
5 ~1 {$ o; |# s. V% Y$ k  【译文 】在治理社会的各种举措中,没有比礼更要紧的。礼有五种,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礼有五经,指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莫重于祭,指五礼之中,没有比祭祀礼更为重要的,所以将吉礼排在最 前面)。所谓祭祀,并不是有外在的事物要让人这么做,而是来源于内在,即出自于人们的内心。内心对亲人至诚的感念,表现于行为便是祭礼。因此唯有具备智慧与德行的贤人,才能完全了解祭礼的 意义。所以君子的教化,对外教导人们要尊敬君长,对内则教人们要孝顺父母。因此君子奉事国君,一定首先要身体力行。1 K) `8 o( V7 i, i# [: F
  / d2 Q" R6 E$ _5 _; j+ B  Z) e
  【原文】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必身行之,言恕己 乃行之。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教由孝顺生。祭而不敬,何以为也?」; a  q9 {% F/ m3 R) q
  【注释】诸:于的意思。与:语末助词,同「欤」。祭而不敬 ,何以为也:孔颖达疏,「谓志意既轻,疑惑于祭祀之义,皆不能尽心致敬。身既危疑,而欲求祭,使之必敬,不可得已。」
) N. f4 W, ~6 h$ E  h- H& b( t  【译文】批评别人不该做,自己却这样做,这都不合教化的道理( 必身行之,指只有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才会身体力行亲自去做)。因此,君子的教化,必须从自身的孝行做起,这样吉祥和顺自然就会到来。祭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君子的教化是从教孝顺父母开始的)。如果对祭祀产生轻慢怀疑,对故去的亲人没有心存孝敬感恩之心,何必还要去祭祀呢?% O! j: l2 j) T7 }0 j4 ^
  3 d: Q8 z. y9 z& P* ?
  【原文】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道,犹言也。发号出令而民悦,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 ,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器,谓所操以作事者。义信和仁,皆在(在作存)于礼也。
3 C3 n: D2 W1 Y6 X  【注释】淑人:善人。忒:疑惑,差错。6 Z! \; F; R! U% V0 J3 ^, g
  【译文】日常起居有优 美的礼仪,进退有一定的法度,百官便能各得其所,万事都能有条有理。《诗经》上说:「善人君子,威仪完备。因其威仪完备,故能匡正天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道,就是说的意思)。发号施令 而能使百姓喜悦,这叫做「和」;上上下下的人都能亲爱互助,这叫做「仁」;百姓有所需而不必去求,就能得到满足,这叫做「信」;消除天地间的灾祸危害,这叫做「义」。义与信、和与仁是推行 王道、君临天下的必备工具。如果只有统率治理百姓的愿望,而没有统率治理百姓的工具,那是不会成功的。(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3: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思是说用来做事情的方法、工具。义信和仁都通过礼来表现。)3 J5 |1 m8 s0 U3 ?, f  u
  【原文】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 所自来也。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斗争之狱繁矣;丧祭之礼 废,则臣子之恩薄,而背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败起矣。苦,谓不至、不荅之属。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正(正作上)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 王隆之也。
: x+ J5 e, E# _4 w6 y# `7 K7 q  【注释】朝觐之礼:诸侯谒见天子之礼。觐,会见,拜见。聘问:指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遣使访问或大夫访求诸侯之礼。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礼的制定是为了防止逆乱之事的发生, 对于可能产生逆乱的地方,则事先有所预防和禁止。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水败,毁灭的祸患。孔颖达疏,「譬言旧礼不可去也。防以止水,忽有无知之人,谓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 防坏则水必来,败于产业也。」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孔颖达疏:「礼本防乱,忽有愚人,谓旧礼为无所用而坏去之者,则必有乱患之事也。」淫僻之罪:淫乱苟合的罪行。斗争之狱: 不明伦常,不知礼让,所以容易发生冲突。狱,官司。背死忘生:背死,人们对死者忘恩负义。忘生,孙云,当作「忘先」,忘记其祖先。背叛侵陵:背叛,指背叛天子。侵陵,指侵陵邻国。谓不至、 不荅之属:荅,《礼记正义》作「答」。孔颖达疏:「『不至』者,谓夫亲迎而女不至;『不答』者,谓夫不答耦于妇。」故礼之教化也微:微,看不见的地方。孔颖达疏:「言礼之教人,豫前事微之 时豫教化之;又教化之时依微,不甚指斥。」正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正邪于未形,在邪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导正。徙善,迁善,趋向好的方面。远罪,远避罪行。隆之:指崇 尚于礼。
" m, u" u* t9 U  n& E+ J5 R  \7 o  【译文】所以设朝觐之礼,是用来表明君臣大义;设聘问之礼,是为了使诸侯互相尊敬;设丧祭之礼,是用以表达为臣为子的感恩之情;乡饮酒之礼,是用以明确长辈和晚辈间的秩序 ;婚姻之礼,是用以辨明男子和女子在家中职责分工的。如此种种的礼节,都是为了从源头上禁绝祸乱发生的根由,就像堤防是为了预防和阻挡洪水的泛滥。因此倘若认为古老的堤防没有什么用处而毁 弃了它,必定会遭受水灾的毁灭;倘若认为古老的礼教没有什么用处而废弃了它,必定会产生混乱与祸患。所以如果废掉婚姻之礼,则夫妻之道不明而变生诸多痛苦,且淫乱苟合的罪行就会多有发生; 如果废止了乡饮酒之礼,则长幼之序就会被忘失,而争夺打斗的官司就会频繁发生;如果废弃了丧祭之礼,则为人臣、为人子者将变得薄情寡恩,背逆祖先、不孝父母的人就会大量增加;如果废弃了聘 问之礼、朝觐之礼,则将失去君臣各自应有的身份和地位,而反叛君主、侵凌邻国的祸乱就会随之产生(苦,指夫妻间不理不睬之类的情形)。由此可知,礼的教化作用是很微妙的,它能够在邪恶还没 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导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趋向善良、远离罪恶,因此古圣先王都特别尊崇礼教。
+ J( }6 o2 @; h4 w0 ^6 M/ b  0 I! N$ v' A7 g2 i
  【原文】《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隆,谓尊盛 之也。始,谓其微时也。; Q$ n: z) O$ Z) K6 O# S) Q! h" x
  【注释】谬:错误。8 G: T" I1 \  D9 Y( n8 C
  【译文】《易经》说:「君子总是特别谨慎地对待事物的开始,因为开头有了毫厘的差错,结果就会错到千里之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隆,尊崇、重视的意思。始,指其刚刚开始的时候。)+ E9 v* v) F2 Q' _5 J
  
+ J, H# h' l& J/ g  【原文】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幽室之中,非烛何 以见之?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丧纪失其哀,政事失其施,凡众之 动失其宜。」
6 h3 F% A2 B% l7 d5 M  【注释】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瞽,盲人。相,扶助者。伥伥,茫茫然,无定向的样子。《集解》:「伥伥,狂行不知所如也。」幽室:暗室。揖让:古代宾主相见时 ,入门三揖,升堂三让的礼节。三族:指父、子、孙。
& y  E& g, T1 F. q4 H7 r( c  【译文】孔子说:「礼是什么呢?礼就是做事的准则和规矩。如果治理国家而没有礼,就好像盲人没有扶助者,茫然无助不知会走向何方 ;又好比整夜在暗室里摸索,没有灯烛怎么能找见东西呢?若是没有礼,那么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耳、目也不知道该听什么看什么。前进后退、行礼避让,处处不知道该以什么准则去做。所以说 ,若像这样没有礼可以遵循,在日常起居当中,长辈和晚辈就会失去尊卑区别了;在家族中父、子、孙三代就会失去和睦;在朝廷里,官爵组织秩序就会紊乱;军队行军打仗就会失去纪律的保证;宫室 建筑就会不合法度规模;丧事中悲哀轻重就会失去标准;政事便会因混乱无序而得不到实施。所有的行为举措都会失去其应有的分寸。」
8 `; k  Q3 Q% M8 @0 {. t! k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者 ,生之质也。命者,人所禀受。率,循。循性行之,是曰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其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也。6 f+ M) y8 v8 Q3 z
  【注释】天命: 天赋。天,指客观存在的本体。赋,赋予。率性之谓道:率,依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道之谓 教: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性道虽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4-26 00:52 , Processed in 0.09113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