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936|回复: 44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3 13: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y5 E9 Q) z1 f( ?0 `/ o' o" r
  ~# f: q! X: C( `$ D' a  m大方广圆觉经  (第一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1
' h1 n( s5 g5 c* j0 F/ u6 B0 K4 v# Z0 H' m! Y) ^- r5 _
  当然我们是一心一意在这一生求生净土,讲到求生净土,《弥陀经》是我们的根本经,这个是决定不能避免的。再想选一部经作为教理上的探讨来帮助,所以我就把自己喜欢的经论,大概有二十多种,学蕅益大师在佛前拈阄。二十多部经论自己喜爱的供在佛前面,拜佛拜了一个星期,念佛、拜佛求感应。拈的时候,拈了三次都是拈到《四十华严》,心里一想很好,《四十华严》是什么?就是念佛法门,《华严经》最后的一品。《四十华严》,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教给他就是念佛,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就说明了佛法无量无边的法门,念佛是主修的法门,从头到尾这一条直路是念佛法门,其它的法门都是补助这个法门的。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到最后的成就一定是念佛。好像一棵树一样,念佛是从根到树顶,直的,其它的是枝叶,叉叉的,怎么样叉过来到顶还是要走这个干才能到顶,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现象。所以几次拈到这部经,就决定把其它的经论统统放下。
; @9 M$ F% v3 m" z7 {) K% q" [
, t. x% s  M) }, W  决定之后大概一个多星期,馆长告诉我,她说「师父,现在大家不重视戒律了,你应当在戒经里面讲一部」,她这一句话提醒了我,真的重要。所以我就想到过去章嘉大师在世的时候老是叮咛我「持戒要紧」,几乎把这个事情忘掉了,我拈阄里面就没有戒经。我说「好好好」,所以我就选了《梵网经》,因为在佛法里头它属于一乘经典。佛法有小乘,有声闻乘、有缘觉乘、有大乘,还有一乘,《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圆教的一乘经只有两部,一部是《华严》,一部是《法华》,一乘经在佛经里面就只有两部,别教一乘只有一部,就是《梵网经》,所以一乘经在整个经典里只有这三部,《梵网》是别教的,那两种是圆教的,所以我就决心选《梵网经》。《梵网经》的批注我大概搜集了有六、七种,而且这个注子搜集来之后都没有时间看,摆在箱子里头放了二十多年都没看,她这一提醒,赶快去找,找出来仔细一看,看这几种批注,以《直解》是最方便。+ J0 ^, O/ P2 b, \0 d, k6 J- V
3 d9 v' t9 B0 _4 b
  《直解》在一切注子里面可以说是深入浅出,我们初学的人最方便,其它的批注都深,《梵网经》今人的批注也都注得很深,这个经注得很浅。批注的人寂光法师是明朝时候人,他曾经亲近过莲池大师,看情形他大概总比蕅益大师年岁要大,因为蕅益大师没有亲近过莲池,蕅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过世不在世了,他比蕅益大师要早,比莲池大师要晚,是晚辈,亲近莲池大师,明朝人。在我们中国各宗派里面,戒律这一宗是律宗,是以宝华山为第一,大陆上宝华山是律宗的道场。这位法师就是宝华山第一代的祖师,他的法名叫寂光,批注里头有他的传,他也是生西方净土,他临命终时也是求西方净土,瑞相非常好。
, x) x' O- E, e( U+ ]/ U, o# \4 D7 s( P
  我看他这个批注,因为他是个传戒的人,可能是当时传戒就在戒坛上跟戒子们讲戒经的讲义,所以他才能深入浅出,我们今天拿到这个注子来研究,比研究其它批注要方便多了,于是我就决心翻印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单独的流通本不多,我手上有一部,我在香港也看到过一部,这个书不多,版本非常好,所以就决心把它印出来。我们一共是印了三千册,两千册是小本子,去年你们这边同修喜欢要小本子,所以我们就印小本子,小本子的字还是挺大的,大本的我们印了一千册。这次小本的寄了一千册过来,我们两千册,台湾留了一千册,此地寄了一千册来。大本的大概是不多,大本这次寄来三十几册。1 U4 w) ^  ]0 \3 I6 v. K
  Y/ [" `* l' O% K
  现在我们台湾这个讲座就是走专门的路子。我这个图书馆是专门讲《弥陀经》,其它的经一律都不讲,只讲《弥陀经》。《弥陀经》讲两种批注,一种是莲池大师的《疏钞》,另外一种是蕅益大师的《要解》,就讲两种批注。《疏钞》第二遍讲完了,讲圆满了,现在讲《要解》。《要解》大概是恐怕三、四个月就讲完,它分量不多。《要解》讲完之后再讲《疏钞》,《疏钞》讲完了再讲《要解》,就是这两样东西换着讲,其它东西不讲。做法会就是打佛七,所以我们只打佛七、讲《弥陀经》,专修净土法门。
9 a. H4 X! i& v' Z  ~
! k5 U/ z/ u; ^7 K( D  现在这个时间是星期一、三、五讲《弥陀经》,《要解》跟《疏钞》。《疏钞》第二遍讲圆满了,九十分钟的录音带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卷。一部《弥陀经》不能小看它,一天听一卷,听一年一部《弥陀经》才听完,不简单!我想第三遍讲的时候我就录像,那个录像带可以供给诸位,录像带大概至少也是三百三十卷,这个带子排在那里洋洋大观,一部《阿弥陀经》。
1 Y1 f6 j. _" h- @5 k
, q" ~% o6 U& u  z* G  《要解讲义》我们这一次又印了两千部,是我离开台北的时候才印好的,印刷厂装订的比较慢,因为这次印的是用圣经纸,圣经纸的好处是薄,把上下两册装成一册,也是袖珍本,印得很漂亮。他用手工装订,因为圣经纸机器不能装订,手工装订费贵一倍,所以只送来八百部,就是我在台北的时候送来八百部,我就赶紧把八百部装箱子统统寄过来了,所以现在寄到此地来是八百部。我到旧金山第二天、第三天这个书才寄到,你在的时候书还没有到,现在书到了。到了那一天,田博尧从洛杉矶到旧金山,我打了个电话,带了一箱,昨天跟大家结缘。一箱大概有八、九十本的样子,本子跟《梵网经直解》一样大,差不多也有那么厚的样子,所以本子也有了。将来录音带源源不断的供应。* {3 t, C% j* {( d* Z0 f+ \0 [
1 j4 L4 l3 v, r2 a
  这是图书馆目前讲经的情形,一、三、五讲《弥陀经》,星期天讲《梵网经》,我们《梵网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也有录音,也有录像,所以这个带子将来源源不断的往这边寄,你们在此地就跟在台北听经没什么两样。) g' P, j4 `/ Z4 w
6 F+ a/ e/ v2 R& S  V% ]1 e1 _1 T
  我们杭州南路的道场专讲《四十华严》,就是每个星期的二、四、六,专讲《四十华严》,这样的进度我估计大概这部经两年就圆满了,如果要单单讲一部经,一年就圆满了。因为我们现在每个星期是《弥陀经》跟《四十华严》同时讲,两个道场,一个道场就一部经。我们杭州南路讲的就是《四十华严》,讲完了从头再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一部经。我们行门也是念佛,《四十华严》就是以念佛法门为主,所以一定要专修,不专修的确将来自己一定要后悔。我学佛三十多年,古人学佛你看看《高僧传》,看看诸宗的语录,人家快的三、五年就成就了,慢的十年、八年也成就了,我们搞了三十年都没成就,想一想就是太杂了、太乱了,所以不能成就,我们这个亏吃得多了。
% _& Y: [7 T# F1 D+ y! y0 T  R. e& c3 d- h$ V" W0 Y
  所以我自己想,我当年跟李老师学经的时候是学《楞严经》,《楞严经》也讲过不少遍,如果是一直讲《楞严经》讲到今天,一遍讲完从头再讲一遍,那我讲了二十五年《楞严经》,大概在历史上恐怕还找不到第二个,是不是?人家看到我一定称我为首楞严王,真的成就了,杂了就不行。清凉大师一生讲五十遍《华严经》,你看从当时以及后世,哪一个不称他作华严菩萨?所以我们晓得要成就只有一门,两门就难了,太难太难了。我们想想古来大德的修行,寺院大殿上供的佛像供的很多是接引众生的,是接引大众的。你看他自己修行的这个寮房,你看看印光大师,这是你们比较熟悉的,印光大师自己住的那个丈室就是一尊阿弥陀佛,连观音、势至都没有,一本《弥陀经》,好单纯。另外再挂一幅,写了好大一个字:「死」,他老人家房间就这么简单,其它什么都没有,所以人家能成就。搞多了实在是不行,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值得我们反省的。; W) T/ D& q1 q& M! j) Q* X, u

. F1 w" h  Y* D  所以我决定之后,等于说我们自己修学从今天起才有一条路,才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已经有一条路子了。这条路写在给你们钥匙环的牌子上,这个牌子做的时候他没拿样子给我看,后面字太小了,字应当要大一点才对。牌子正面「华藏」两个字是台中李老师写的,我们把它缩小了印在这里,他给我们华藏讲堂写的招牌。后面四句话就是我们的路,我们今天走的道路,第一句是「依梵网经菩萨心行」。戒律是根本,离开戒律不能成就,依菩萨心行。《梵网经》一共只有两卷,对修行人来说,分量愈少愈好,容易受持,太大了纲领抓不住,不容易受持。《梵网经》里面所讲的实际上就是《华严经》,可以说是《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的纲要。《华严经》在前面七会都是讲菩萨应该怎么样用心,怎么样存心,讲菩萨心。第八会「离世间品」一共有七卷经是讲菩萨行,菩萨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一个是存心,一个是怎样把我们的道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
+ t  K& v* G! L0 P
- z+ j: J6 y  }. \1 Y  大经那么大的分量,这纲要不容易抓到。《梵网经》就好了,《梵网经》只有两卷,文字不多,上卷就是讲菩萨心,三十心、十地,这个非常重要。譬如十住菩萨他存的是什么心,十行菩萨是什么样的心,十回向的菩萨又是什么样的心,他一个位次一个位次上去,这个心就殊胜了。下卷就是戒,一般人现在重视菩萨戒本,重视戒,其实如果没有菩萨心,那戒是装模作样去学的。心不是菩萨,行为装个菩萨的样子,怎么装也装不像。真正讲上卷重要,上卷讲存心,心是菩萨心,你的行为当然是菩萨行为。所以《梵网经》实际上就是大经的纲领。我们是依《梵网经》上卷来修心,下卷的戒本来修行。5 d) u) G* w/ j7 T! D8 \- ~
* c3 o7 Y3 J( ?- i# F" Z- `
  「入华严无碍境界」,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讲人间佛法,也可以说现前的享受。把菩萨心、菩萨行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五十三参,所以五十三参是我们现前的受用。末后说「住弥陀寂光净土」,我们的心要放在哪里?心放在西方极乐世界,放在常寂光净土。这个「住」不是说将来住,现在就住,现在心里面就在常寂光中,现在就住。我们走这个路子决定不会再迷失方向,决定不会错,这是我在佛门里头摸索了三十多年才找到一条道路,好不容易,所以现在我们有一条非常光明的大道。
" M+ h  f; w! \# h0 Q! |" E
; v4 u; e- U( l7 q! q' P2 G: `  这部经是去年约定的,好像我今年在香港讲《六祖坛经》也是前年约定的,往后再找我讲经,这些经统统不讲了,只讲《弥陀经》、《梵网经》跟《四十华严》,其它的统统不讲了。所以我这一次在洛杉矶讲的是《四十华严》里面的一部分,我在里面选了三篇,《华严选读》,第一次跟他们讲观世音菩萨这一章,在旧金山也是讲观世音菩萨这一章。《四十华严》五十三参是五十三部小经,每一章都有始有终,都是独立的,换句话说,分开来有五十三部经,合起来是一部大经。所以我跟他们约定每年来,选个一、二章,每一次选读一、二章。我们有完全的经本,就是《四十华严》,这一次也用圣经纸印,印成一册。这个本子我这一次寄了一千本,有一千本在这个地方,如果不够的话,希望那边再寄过来,希望大家每个人都有一本,这是完整的本子。选读的这个字大一点,第一次的选读可以作为课诵用,因为这三篇是《华严经》里面最重要的。, D0 H& g% T3 U- j; s' Z
9 t2 o0 Z& b- _. u. h- W
  第一篇是「净行品」,「净行品」就是戒律,《华严经》里面的戒律。第二篇是「观自在菩萨章」,这一章很重要,因为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确确实实重要。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入道?缺乏慈悲心,所以你不得其门而入。观世音菩萨在中国这么样的盛行,有他的道理。没有慈悲心决定不能入道,所以要效法观世音菩萨,要修慈悲心。第三篇是「行愿品」最后的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第一次选读的这个本子里面就有三章,这三章比什么都重要,是我们学佛的人必读之书,这是说明我们今后所走的道路。4 G0 p* t' f$ y: p3 k: o2 @

! n5 I" z  W. {/ e. {9 H: f. u* D  今天来了,有人告诉我要建道场,我听了就很有兴趣,因为今天在全世界,跟诸位说,都没有道场,如果诸位发心建个道场,太难得了。我前几天在旧金山讲,你们哪个真发心建个道场,十方诸佛都要给你顶礼,太希有了。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那个里头要有道才行。没有道只有场,只有场没有道,不叫道场。有场的太多了,国内、国外不晓得有多少,有场没有道,建道场可不容易。
6 F( U9 W4 Q2 \& y, N3 Y) \4 z4 m! w! L6 U( @' E
  什么叫道场?这道场里天天行道。像《华严经》善财童子讲了,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这两句话做到了,那就叫道场,那个场就叫道场。什么叫菩萨道?道是讲存心,存心是道。《梵网经》上卷讲的是菩萨道,下卷讲菩萨行,大家都能够往这个路上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叫真正道场。所以在中国从前寺院丛林里面,去年跟诸位提过,每天都是八个钟点在讲堂,有念佛堂的,再八个钟点念佛,如果是禅堂里,八个钟点参禅,他每天心在佛法里头是十六个钟点,那叫做道场。1 ~: Y1 [8 U$ Y5 G( Y! q$ h' G

+ n9 Q1 g' Q3 J3 n% Y# t8 T; f9 c  实在讲今天我们比古人业障深重,比不上人家,我们打个对折,一天行道八个小时,这个不能再少了。每一天,我们要是念佛,我们的目标决定这一生求生净土,决定在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这个道场一天一定两个钟点讲经,六个钟点念佛,念四支香,一支香一个半钟点,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道场,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间断,这样才行。每天八个钟点功课,你们能参加吗?当然不能,你们现在还没资格。谁有资格?退休的人,你们的父母有资格。先要把你们的父母送到西方去成佛,然后你们自己的儿女再成家立业,你们退休了,该你们成佛了,轮到你们了。这样的道场就有意义,你们如果建这个道场,我就先报名,我就会来了,如果不建这个道场,我不会来。这个道场如果要是建立的话,我还有个老母亲在上海,我想办法也把她接来。所以你想想看,退休年岁大了,大家在一块什么都放下了,天天在一块讨论佛法,在一块念佛,这个多自在!
, [0 y! X5 D# F# j. k& x5 O" v6 P0 Q; g" p* V$ d" t" }2 u
  这种道场也不必太大,先不必想求我发展多大,不必。你看当年远公大师在东晋的时候,他建立这个莲社只有一百二十八个人,一百二十八个人个个往生,没有一个空过的,这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成就是最多的,真正成就,了不起。禅宗六祖一生只度四十三个人,在他会下开悟的没有远公的多。大彻大悟,如果不往生净土,还免不了隔阴之迷,哪有往生西方那么稳当?慧远大师当年在庐山建莲社,你们如果能在此地建个莲社,就把中国的莲社搬到美国来了,这是真正的莲社,其它莲社不能成就人,这个莲社是真正成就人。慧远大师一生在莲社里头,没有离开过莲社。他这个莲社外头有个虎溪,无论送什么人,他都不过这个桥的。陶渊明去拜访的时候,忽然不知不觉过了桥,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虎溪三笑」,那是不知不觉谈话的时候谈忘掉了,过了桥,就破了这一次例,从来不破例,所以他有这么大的成就。5 O: Y* }0 n. J, g3 U
( J4 K# e7 J  Q  c! ?
  我希望诸位要发心,要发真正的道心,建立一个宗派的道场,它代表佛法的一个宗派,这个非常有意义。如果建一个一般的寺庙,那个没有意思,那种道场没什么价值。你们初一、十五到那里去拜拜,一个月到那里去共修一下,是一日暴之,是十日寒之,不起作用,这工夫一定不能间断,天天要相续。所以年轻人随喜,有时间就去随喜。老人住在那个地方,他们是真正用功,真正成就。所以我们希望是能够建立这样的道场,这个道场建立了,净土宗道场建立了,莲社建立了,你建立会影响别人。譬如禅宗里头,他就能建立一个禅宗道场。每天坐香要坐八个钟点,听两个钟点讲开示、讲经,那就是真正的道场。教下的道场,统统不例外。他在用功上不是念佛就是参禅,功夫决定不能中断。今天度众生的对象是退休以后的人,他才真正有心、有时间来用功,在这个道场住上三年,比我们平常修行三十年都得利益。平常我们这样搞三十年,心里还是乱糟糟没有成就,在那个地方住三年保险有成就,他天天熏习,绝对不一样。) |2 d3 z9 A3 H: q- p

- |# T: @4 W4 p# r9 K  R! u  道场的建立,我在洛杉矶跟他们研究,他们现在有意思想买个旅馆,房间是现成的,大厅就作念佛堂。房间卖给老人,用这个方法来筹款,化缘太难了,一个房间一万块钱,它有几十个房间,这很容易马上就成功。哪一个老人都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么个好地方,他怎么不来?这个道场可以附设一个素食餐厅,对内就是包伙食,对外可以营业,赚的钱作为我们道场的经费。可以办一个佛教文化中心,就是流通处,像我们的录音带、录像带、经书都可以在那里卖,我们卖的钱比人家便宜一点,赚的钱都可以补助经费,使我们收入不依赖外面的人,真正安心来办道,这个事情能行得通,不是行不通。所以现在旧金山他们听到也有这个意思,但是旧金山的人数比较少一点,洛杉矶的人多。他们有些年轻的同修听到我这么一说,心都动了,为什么?他们都有父母,自己晓得佛法的好处,都希望父母能有这么一个好的场所,大家在一块天天有佛法听,天天在一块念佛,志同道合住在一起,他不寂寞,住在老人公寓也很寂寞。有这么一个好的场所,太理想了。若是高兴,一年我们也可以举办几次郊游,国内可以旅行,国际上也可以旅行。旅行我们就组个团,一样的,把佛号随身都带着,虽然旅行郊游,我们的功课不缺,还是每天讲两个钟点经,还是每天都在念佛,这个多自在!一面旅游,一面就是弘法利生,所以非常有意义。" e: k  I' }9 h# P; b
) h$ f2 G8 N4 h+ {+ S& a8 ^) g8 k
  如果你们这边有这个意思,真是有这个土地,先规划看看一户卖多少钱,把这个消息发出去之后再去征求,哪些人想到这边来,预先登记,交钱给我们就可以建筑了,这样建筑的费用也有了。譬如我们规划的时候定六十户,准备将来住六十户人,如果一户两万块钱,你就可以收钱。图样画好了之后,马上就可以开始做。房间不必大,小小的、设备齐全就行了。先做寮房后盖大殿,大家住在这里住得很安心,天天在行道了,那个捐献大殿的人多得很。你要晓得,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没有,你没有东西在此,大家不顾你。你真的好,大家都行道,我们搭个帐篷,在帐篷里面行道,人家一看到,我来给你建大殿,统统都来了,很容易,是不是?你叫那些人一看,今天全世界没有这个道场,只有你们一家,他不捐献大殿,谁来送大殿?自然有人送大殿。先叫大家能够住得很舒适,住得稳当,搭个帐篷来做大殿都行。大殿图画在那里等着人家来捐赠,不要去化缘,到时候自然天龙八部就把大殿送给你,不要费一点力气,怕的是没有人行道。这是我的一点意见,一点看法。0 {$ y, [2 M7 {/ Q

" n$ J  _4 n3 j$ s  你们此地要做的时候,我刚才说了,你们是得地利,比其它地方适合。其它地方道场太多了,剎寺太多了,我们去建一个道场,总觉得跟人家过不去,是不是?总觉得跟人家有争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不好。你们这里一个都没有,我们第一个建,这个太好了,太理想了,在此地是「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个太理想了,这个太难得了,这是这一边条件比其它地方比较上好一点的地方。我前面的话就说到此地。
7 K( s. D' \( g' ^0 X" i1 b! y, m  X. B5 v0 y
  这一次跟诸位介绍的就是《圆觉经》,当然时间短了,这部经是讲不下来,经是没办法讲完的,所以这次重点是跟诸位讲玄义。玄义就是圆瑛法师批注讲义前面的一部分,是全部经的纲领,我们可以细讲,这个细讲也非常有味道,希望能够把玄义的部分讲完。如果再有时间,经文会跟诸位讲一章。这部经一共是十二章,十二位菩萨,每一位菩萨就是独立的一章,这部经很好。& X! `5 Y) F# k2 V% ]

' b# S% s% _# \# v: U# t  我们先看圆瑛法师的自序,这个序文对于全经做了一个概略的介绍。我们读这一篇序文,他在序文里面将全经的大意做一个最简单扼要的介绍,换句话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玄义,它有这个好处,所以我们可以先看它。
2 J4 U" C3 I' a7 L  S: v2 d+ A- _& X: I" V' z
  序【夫圆觉一法,冠以大方广三义。大者,当体得名,横绝边涯,竖无底止。方者,正也,以正智照了,恒沙功德之相。广者,多也,有自在无碍,任运随缘之用。】
  a! }4 v$ y- i0 m
* E( A( j6 s- O  这是一段,这是讲『大方广』。佛经里面以「大方广」冠经题的经也不少,最早的一部经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第一部所讲的经,经题一开端「大方广」,与此地所讲的大方广是一个意思。大方广就是讲的体相用,什么体?是我们自性理体、真如自性,也就是现在哲学家所探讨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整个宇宙从什么地方来的,为什么会现这些境界。能现境界的本体,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佛性、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通常我们讲真如本性。『大』就是所说的体,体是说不出的,不得已而用一个「大」字来形容、来赞叹,所以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这个地方有个简单的批注,这些批注与《华严经》都有关系。
& c! h( b! u8 f# s; j+ s; J* t# q3 W; @' r
  『当体得名』,就是本体,从本体上建立这个名称,大这个字是本体的代名词。大到什么程度?一个从空间上说,一个从时间上讲。第一句说『横绝边涯』,这是从空间上讲的,没有边际,大而无外。底下一句从时间上说,『竖无底止』,就是我们讲的「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它包括了整个的时空,时空里面的一切法当然也都在它的包括之中,这个称之为「大」。这个东西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我们讲本性,本性就是真心。称本就是你本有的,换句话说,这个不是你修得的,你本来就有,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 U' w- g) D- L4 b
! W9 A4 S4 D7 f# S  佛法里面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楞严经》里面说得更详细,这是我们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本来如此。现在怎么样?现在迷了,虽然迷了,你的真性并没有丧失。如果丧失了,虚空法界应该会变坏,虚空法界还存在就证明你的真性并没有丧失,就是你的真性里面的体相用完全没有一丝毫的损失,还是一天到晚在起作用,虽然起作用,你自己是迷而不觉。所以这个失叫迷失,你自己现在不晓得,迷失,并不是真正失掉。因此诸佛看到我们,在一切经里面只有在本经、在《华严经》这两部经上讲过,其它经上没有,「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这一句话只有这两部经上有,其它经上没有。本来,确实你本来是佛,你跟诸佛无二无别,就是迷惑颠倒。佛是佛,可惜你现在迷惑颠倒。迷惑颠倒了,再给你起个名字叫凡夫。你要不迷惑、不颠倒,换个名字叫佛。可见得只转名号,事实上没有任何改变,没有一丝毫的改变,只转名号而已。这是讲「大」。
/ m- o. }) x6 h- y9 Q" m& |" `7 u: R( v5 S
  『方』,这讲的相,所以底下讲「方」是「正」。『正智照了,恒沙功德之相』,「恒沙」是比喻多,尽虚空遍法界森罗万象,这些森罗万象都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并不是外面真有。这个境界很难懂,很不容易体会,所以经里面常常以「梦幻泡影」来做比喻,我们从比喻当中体会到它一点意思。我们凡夫总会做梦,梦从哪里来的?梦从妄想来的,妄心才有梦。如果你的心得定了,得到三昧了,你就没有梦,我们中国古人讲「至人无梦」。佛菩萨没有梦,你还会做梦,那你是凡夫。梦境当中可以考验自己,如果我们常常做的梦是善梦,换句话说,你虽有妄念,这个妄念当中善的妄念多,常做恶梦是恶的妄念多,这个能够勘验自己,梦愈少愈好,那个境界愈好。0 M" L$ V& Z3 I; @0 f+ `, E* A

  p& Q( u1 G3 j/ |# u  当我们做梦醒来的时候,如果自己仔细去观照一下,梦从哪来的?我们心变现出来的。你平常要问,我们心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不晓得心是什么样子。当你做梦的时候,一下子想到我现在在做梦,我心是什么样子?那个梦境就是心的样子,整个的心变成了梦境,整个梦境就是心。所以经上讲「全妄即真,全真即妄」,那个真就是指能做梦的心,那是真的,所做的梦境是虚妄的。整个虚妄相就是你的真心,整个真心已经化成了这个妄相,所以那个相就是你心的样子。心里面没有梦,能变梦境,能变无量无边的相,「恒沙功德之相」。这个梦境我们容易明了,想想不错,是这样的。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这些相就是你真心的相,真心的相称之为功德之相。我们做梦那是妄想的相,那个不能叫功德,那只能叫虚妄的相。我们真心变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恒沙是比喻多,这是真性起用。所以你要问我们真心像什么样子?眼前这个宇宙人生一切万法就是我们真心的样子。. G- n/ W* ]6 Q: d& `; q. {

% C+ ~3 V& r2 x  我们真心清净,现的这个相就清净,现的什么?佛的法界,菩萨法界。我们这个心染污,现的是凡夫法界,现的是今天斗争坚固的法界,心染污。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境随心转,相随心转。我们自己能转外面境界,高明。我们要被境界所转就糟糕了,那就是生死凡夫,被境界所转。所以《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所以要紧的是要我们自己能够去转境界。$ `2 k# C6 S) N7 s' X/ p9 E' U
! L  ]8 v* _$ \: `% [
  『广』是讲它起的作用,这个用,无量无边,所以「广」是讲『多』。它的作用没有人能够说得尽,十方三世诸佛也说不尽。这个地方从纲领上讲,『有自在无碍,任运随缘之用』。「自在无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四种法界。事法界是说十方三世这些依正庄严的相,这叫事法界。有理法界,有事必有理。理是什么?理就是真性,事是事相,所以相是事,性是理。譬如在有情众生,我们讲佛性;在无情的众生,我们讲法性。佛性跟法性是同一个性,一性无二性。这是属于理法界。
' E5 L; l! t( n6 f1 I/ ~9 A* a/ V; q0 j+ H/ P  C& z: T
  第三讲理事无碍法界,理不碍事,事不碍理。譬如我们做梦,那个能做梦的心是理,它能变现出梦境。心不碍梦境,虽变现梦境,梦境又不碍心,没有障碍。理不障碍事,事也不碍理,理事无碍的法界。真正能明白理事无碍了,再进一步观察事事无碍。理上通,事上哪有不通?但是什么时候你到事事无碍?理证得了就事事无碍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事事有碍?理不明了。事不明,理事不明,你在一切理事里面起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处处就有障碍。几时能把这一关突破,理彻底明白了,事实的真相也明白了,你才能明了是事事无碍。像《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所讲的,那就是显示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达到最高的境界。这个在《华严经》要细心的探讨,非常有味道。这部经,除非你是不入进去,一入进去是欲罢不能,这里头其味无穷。这是讲「广」,是讲它的作用。下面这个就是从义理上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 J) E" g/ h  z. E( O  h$ D4 N6 z# e- z* M; I
  序【圣凡同秉,生佛一如。】8 c; C0 C) f  h; x' U( Q& w

8 W. u, y6 I  Q& ?- v  『圣』是讲诸佛菩萨,或者我们再把尺度放宽一点,声闻、缘觉,四圣法界都包括在里头。『凡』是指六凡,六道凡夫。『同禀』是讲各个人都具足大方广。大方广在哪里?大方广是我们本人,大方广是我们本来面目。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此地大方广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大方广是真我,我们现在这个身心是假我。& W0 p% ~9 q* B$ p
* o8 a* e$ G$ s+ T
  『生佛一如』,众生与诸佛没有两样,佛具足大方广,众生也具足大方广。他现在成佛了,他具足了大方广,众生堕在阿鼻地狱里还是具足大方广。为什么有十法界,有苦乐升沉之不同?佛是悟大方广,众生是迷大方广,不管你是迷悟,大方广还在,没错。悟并不是得到,迷并不是失掉,这个里面没有得失,只有迷悟。悟了它有用,迷了它就不起作用。譬如我们身上都带着钱,我这里带了一百块钱,你也带了一百块钱,你身上带的钱你晓得,有什么用处马上拿去用,我忘掉了,我就没有带钱出来,所以钱还在,不起作用,受贫穷之苦。钱在里头忘掉了,忘掉并不是丢掉了,真有。真有你忘掉了,它就不起作用。凡夫跟佛平等平等,佛觉悟,它有作用,凡夫把它忘掉了,作用不能现前,就这么回事情,所以跟你说「生佛一如」。
2 F+ V7 V) M/ n) ?2 G
9 s% z/ y, K: l& \  序【为诸佛之本源,实众生之心地。】
7 x" d8 [( t! p, p6 f& u6 s3 g# O' c5 Q
  所以称之为『本源心地』。佛之成佛,凭什么成佛的?凭大方广。众生怎么会变成众生?也是因为大方广。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迷了大方广,诸佛悟大方广,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具足无量智慧。我们迷了大方广,起心动念,一天到晚搞无量烦恼。烦恼就是智慧,所以烦恼即菩提。悟了的时候,把无量无边的烦恼统统变成智慧;迷了的时候,把无量无边的智慧统统变成烦恼。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觉悟了,烦恼就转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就变成烦恼,是一不是二。
! c/ g! h# i8 J  p$ l; {/ b( Y& ]+ }/ Y+ z/ N% \0 C/ y0 A. _
  序【自从元明失照,枉受轮回,众生日用不知。】, @% q# ?& a6 L; X% K

' Z2 \% H4 ^. R. S( u" ?! f  『元』是本元,本来就有,『明』是智慧。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元明」就是本觉,不觉就是无明。不觉本无,本觉本有,本有并不失。无明本无,本无是暂有而实在是没有,现前好像是有,但是它真的并没有,真的讲并没有。可是无明起来了,本觉的作用就失掉了,实在讲它不是失掉,是变质了,如果说失掉那是错误的,为什么?我们眼能见、耳能听,这是本觉的作用。可是我们现在虽然有见闻觉知,但是有障碍。眼见,隔一个墙就见不到。本来是怎么样障碍也见得到,不要说隔个墙,隔个山也见得到,现在我们这种能力失掉了,这个失掉是迷失。
+ s4 m. J6 A# j  c# ]( X" e
) ]1 p8 I! H' x3 P/ G# I) ~  「自从元明失照」,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不觉心动」,所谓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迷悟的根源就是在一念上,一念觉就悟了,一念不觉就迷了,关键就在此地。这个里面,不但我们要重视迷悟,更要重视一念。二念、三念,那是迷了以后的境界。你要问几时迷的?这就是佛法里面讲了,像富楼那尊者在《楞严经》上所问的,无明几时起来的?无明是什么原因起来的?佛在《楞严经》上有答复,本经里头也有答复,我们虽然这一次不能讲到经文,玄义里头要谈到,圆瑛法师序文里头也谈到。7 f1 O8 b& f4 Q1 D

! }2 ?* |) R: ~  M  佛给我们说得很明白,无明没有原因,如果有原因,它就不是虚妄的。无明几时起来的?无始,无始就是没有开始。没有开始怎么起来的?一念不觉。我们要真正把这个意思听懂了,心里好欢喜,为什么?我一念觉就成佛了,真的是如此,一点都不假。那个一念就是当下一念,当下一念迷,你念念都迷,你被无明烦恼系缚住了。当下就觉,你念念觉,那你不是佛谁是佛?可见得佛与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这真正是把我们问题的根本一句话道破,我们今天求的就是一念觉。
1 w# M2 A& S+ W/ Y+ P5 F; @  z, l4 h0 H& b9 d
  如果一念不觉了,元明失照了,照是照见,《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失照就是失去照的作用,失去照的作用五蕴不空了,你认为五蕴是有,不空的,生死轮回出现了。所以六道轮回是谁制造的?就是一念元明失照,一念不觉,这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假的,一真法界是真实的。我们失了照见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十法界里就有六道,在六道里头冤枉生死轮回。为什么?生死轮回没有,是幻相,而我们把这个幻相当作真实,在这里面受种种的果报,这是不明白真相。如果真正明了真相,在这里头就得自在。相有没有?有,就好像你看戏一样,与你相不相干?不相干。虽不相干可以观赏,在观赏当中开无量的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你就晓得众生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业果,就像《华严经》里面讲的「十如是」,如是体,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力,如是用,如是因缘果报,如是本末究竟,看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增长自己无量的智慧,这么来的。不明了这些道理,不明了事相,在这个里面生无量的烦恼,造无量的罪业,惑、业、苦永远在那里轮回,没有办法解脱,就迷在里头,愈迷愈深,没法子超越。众生日用而不知,我们天天用元明,天天用真心,不晓得,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迷,就是无明。7 e0 E! {3 ?9 p0 a. Z0 K5 M

& V5 ^8 {- p' x' H5 {; G5 n' L  序【证入涅盘,诸佛究竟无得。】
6 w5 e& f1 U7 h+ u" S6 G+ k$ l+ }' N) z9 u3 Q  [7 }$ q
  众生是迷了、不知,诸佛是悟了,虽然证入大涅盘,可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是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从外面得来的,样样都是本有的。无量的智慧是本有的,无量的德能还是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从外面新得来的,《心经》里面讲「无智亦无得」也是这个意思。
' [9 Y- R: L; c$ Y1 o- `* ?" x# M$ I& S- Q6 ~" E* b: ~
  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譬如水随冷气之缘,结之成冰;冰随暖气之缘,溶之为水。然冰水虽殊,而湿性如故。本觉湛然,众生终日罔觉。法身流转,如来所以兴嗟,知万法不出自心,悟一真本居实际。】
$ T# `% Y( |" ]9 p; Y2 x
, `  B8 q2 y& X% \: i1 _) k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大师在此地用冰水做比喻,这是佛经里面的,《楞严经》有这个比喻,本经也有这个比喻。『不变』是讲我们的真性不变。『随缘』,真性能随一切缘,变现一切万象。譬如随净缘就变现四圣法界,随染缘就变六凡法界,染缘里面有善缘就变三善道的法界,染里面要是带恶缘就变三恶道的境界,所以十法界的变现是这么个道理。但是真性虽然能随一切缘,它变不变?它不变,这就是理事无碍。
. e% V5 O, b/ B; i$ t1 h" f8 @- V$ `6 L2 z
  理事无碍是讲宇宙万有的事理,事事无碍是讲受用,你入了这个境界之后,证得这个境界之后,那你的受用太自在了,就是《心经》里讲的观自在菩萨,自在的菩萨。自在就是事事无碍,有碍他就不叫自在了,得大自在。所以事事无碍是讲受用,理事无碍是讲真相,宇宙万有的真相。
& Z) W8 I3 k4 E) m4 p1 u+ \
& A0 ]! c* n/ j9 S5 p  众生因为不觉,『法身流转』,这句话是形容词,法身哪里会流转?法身不会流转。法身不会流转,但是法身能变佛,能变菩萨,也能变畜生、饿鬼,这就好比是流转,其实法身不流转。我们再怎么比喻也没有办法比喻到恰到好处,只能比喻个彷佛。譬如古人讲「以金作器」,我们把金比作法身,我们将这个金塑一个佛像,法身变成一个佛法界了。我们把这个金再做一个小猫小狗,做一个玩具,这个金(法身)就变成畜生了,流转是这个意思。金没有变,不管你造什么像,金还是金,绝不损耗它的价值,就好比这个意思。
0 y* t5 |0 K- M) |& C* q/ o
( S. {: x5 S  f. T: [2 }1 C. u  法身平等,虽然流转在六道,但是法身决定平等。不能说我把黄金做了个小狗、小猫,跟做了个佛像,这两个就不平等了。平等的,称称重量一样的,成色一样的,平等,价值是一样,是平等的。所以如来的法身跟我们自己的法身,跟一切众生的法身,乃至于跟饿鬼、畜生的法身都是平等,无二无别。法身虽然流转,但是它不变,虽不变,它能够随缘。因为众生迷,不了解这个情形,他沦落在六道,苦!这个苦是很冤枉,所以诸佛感叹万千。『知万法不出自心,悟一真本居实际』,「实际」是理体。「知」跟「悟」是一个意思,知是证知、是彻悟,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不出自性,就好像做梦一样,整个梦境是你自己的心变现的,今天我们看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心变现的。今天诸位想学佛、想成就,这个事情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为什么?在乎你的一心。
/ ?7 q- v# |) C1 F7 ?- L
6 o2 z' e. M+ }* Y$ l. p+ H  我在各地方讲经,这一次来,看过很多法师。去年来,我没有拜访过,除了讲经之外,哪一个法师我都没有去看过。今年来的时候,每个寺院每个法师都去看看见见面。有不少的法师看到我,都问我同样一个问题:「美国的佛教,你看看有没有前途?」好多法师都提出这个问题,可见得大家都很关心。我就告诉他,我说:「美国的佛教有前途,不是没前途」。为什么?我在每个地方讲经的听众都那么多,而且是天天那么多,有前途。可见得大家真喜欢听,真喜欢闻法。但是佛教如果要兴,就要团结,团结就有前途。诸位如果读历史,外国我们不谈,外国也一样,你看看中国历朝历代,开国建立一个王朝的时候就是几个人同心,他就能建立一个王朝。这些人你仔细去查查看,没有超过二十个人,自古今来历朝历代,没有超过二十个人,真是「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三国时候的巴蜀你们晓得,就是三个人加上孔明四个人,四个人同心就建立一个王朝,刘、关、张加上诸葛亮,就建一个王朝,问题在同心。
) W9 ^3 k" u! J" D: |- {( ?
5 D8 K& d1 ?: A9 c0 `6 g# G  这些法师一听,难、难,太难太难了,合不拢来。我们大家合在一起,到底谁听谁的?问题来了。哪一个也不服哪一个,怎么能合作?怎么能团结?我当时就提出来了,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建立了民主制度,这诸位要晓得,民主会议制度是佛教最先提倡。佛法里面「羯磨」就是开会,所以僧团里面有事开会表决,表决就通过。大事情的时候「白四羯磨」,像我们现在国会很多大的案子,叫三读通过,在佛法里重大的事情是四读通过。佛门里通过的时候也不举手,也不要什么,就是你不说话,就通过了。你有意见,马上提出来,你没有意见就算通过,就是你默认了,所以佛门里面开会通过就是默认,你没有意见就通过了。三千年前佛门就建立了会议制度,最民主的。释迦牟尼佛在僧团里面也是做羯磨,开会决定,他也不能说「我是佛,我说了算数」,不行,他也不这么说法,无论大小事情要征求大家同意,大家表决。所以不能确立会议制度,那僧团不能存在。所以道场讲如法,不但是天天讲经说法修行,无论大小事情,大家要开会通过,这是个僧团,不能说哪个人说了作数,这个不行,这个不是僧团,僧团大小事情统统是会议来决定。
7 M* _7 N& a, c8 ~1 g( `! t
: ?& @5 r* v. j3 J/ c  僧团里面的住持、执事是一年一换的,怎么出来的?选举推选出来,住在僧团里面各个都有选举权。你这个执事就担任一年,你这一年做得好,大家再选举你就可以连任。到年终的时候,三十晚上吃过年饭了,执事总辞,全部辞职,到第二天统统重新选,所以非常民主。重新选的时候第一个就先选住持,住持选出来之后由住持提名,请某人做当家,大家要通过了就请他,如果大家有意见提出反对,那么再提别人。所以先选住持,然后住持提名让大家通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决定里面的执事,民主,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道场,如法的道场。如果要是这个道场是我的,我出的力最多,我出的钱最多,我说了算数,这不是道场,这个道场不如法。所以一定要建立会议制度,建立民主制度,并不是哪一个听哪一个,没有这个意思在里头。少数服从多数,不如法服从如法,一切如法,这个才叫真正的道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非常重视。
. b% t$ R5 z% g$ D% Y. r
7 j7 c/ s- f$ ]4 J: c# Y; ^  譬如将来你们自己组织道场,里面这些成员,开头是你们几个人,和以后所有加入的,人人平等,在这个道场上大家一律平等。里面执事很辛苦,执事要轮流做,不能让他一个人辛苦,所以执事要轮流,要用选举制度,大家共同来维护这个道场,这样才如法。不能说我做了住持,我将来要培养一个人来接替我,这就变成专制了。/ p, m- b9 X5 b- j

7 p2 h% d; V( v0 M  所以晓得团结最重要,佛法衰,就是佛法灭了也不怕,不要说衰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创教,建立佛法在人间,就六个人。在鹿野苑,他一个和五比丘,六个人同心,你看就建立了佛法。我们今天如果要有六个人,佛法怎么能不复兴?当然复兴,这个没有问题。难在哪里?难在没有人。所以今天诸位如果要建,要建一个十方道场,不要有个观念:这个地方是我们的。地方是十方的,是诸佛菩萨的,是成就一切众生的,这就如法了,这个才是十方诸佛菩萨护念,一切龙天鬼神拥护,因为你这是正法道场,是如法的道场。如果认为这是我的,是我们几个人的,那你就苦死了,为什么?佛不护念,护法神不拥护,什么事情都要你自己去动脑筋、去攀缘,你才能维护,与诸佛菩萨不能感应道交,那就是苦不堪言,这个要晓得,自己怎么样也不能成就。如法了,你自己种无量功德,你将来必定成就。所以说万法不出自心,建立道场是无量无边的功德。6 @, G+ {2 `# ^! I7 l; Q6 D
7 I# X5 D7 s+ y' N1 T
  「悟一真本居实际」,悟入一真法界,你才能真正觉悟到一切众生统统都是在一真法界里头,没有一个离了一真,原本就是一真。好比说我们这个地球是个一真法界,你们在地球上居住,这个地方划个界限是我的国家,那个人划个界限是他的国家,地球上本来没有界限,它还是一个地球,你们自己要这么划、那么划,划了之后要斗争,不划就不斗争,没有斗争了,划界限就斗争。所以你在一真法界里头划成界限,你就有六道轮回,自作自受。你要不划界限,这个法界原本是一真,划了界限它还是一真,划与不划统统是一真,悟了之后才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这个时候你的感受就大大的不相同。这是叙说佛法根本的理论,这一段是讲根本的佛法,佛法的本义如是。下面再说这部经:7 w0 w2 h% C/ n$ K' s0 K7 w2 N' l

6 f9 ]9 G$ V' f" [  序【今圆觉经者,玄妙难思,盖称性之极轨也。】, T: P6 ^" n6 |+ W: e2 I

6 t; V- C( v( I- U$ j* v( n  这是赞叹这部经。《圆觉经》的分量不大,只有薄薄的两卷,两卷经文是不多,可是里面的义理太丰富了。『玄妙难思』,「玄」是讲深,幽玄微妙不可思议。『称性之极轨』,「轨」是轨道,句句话都是称性而谈。所以这部经是属于大经,分量虽然小,它所讲的是大乘最高的理论,在修学来讲也是大乘最高的原理原则。% T1 K3 W! U/ ?$ W2 B# Y" q

( `* J) ~7 V2 H3 H# M  序【寂光无土,依受用而现身。】
6 B9 ?: v  l) c$ z1 i0 d. T5 W
9 c. `& l7 K8 L: L1 E. Q  「常寂光土」,有这么一个名词,在哪里?非有非无,这妙了。你说有,没有迹象可循。你说没有,实报土、方便土、凡圣土都是常寂光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都没有离开寂光。寂光是同居、方便、实报之体,实报、方便、同居是寂光之用,这是讲土里面的体用。西方净土里面四土是同时的,真是妙绝了,妙不可言。西方净土非常之微妙,非常的殊胜。我们今天在凡圣同居土,可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里头的受用我们得不到。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纵然是下品下生的,他的待遇、他的享受里头有方便有余土、有实报庄严土、有常寂光土,这太不可思议了。他虽然是凡夫,他有如来、有菩萨的受用,有这种待遇,我们在此地得不到,他那里能得到,这个是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当然这里头的因缘太多,而经上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连等觉菩萨都还搞不清楚。
: g- y* h5 N: e* v+ t; ?
3 Q8 C0 h) s% a  i  我们从一个比喻当中可以得到一个彷佛。譬如我们念书,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程度相差不一样,他们的享受、境界也各个不相同。如果有个学校,它是个大学,它大学里头有研究所,它有附设中学、附设小学,统统在一起,虽然是小学生,天天跟大学生在一起,天天跟研究生在一起,这个不一样,这个不相同。就好像西方世界那些众生,虽然是凡夫,天天跟大菩萨们在一块。像我们小学是在一个地方,中学在一个地方,大学在一个地方,他们根本不能接触,不能天天见面,交不成朋友。西方世界他统统在一起,虽然是小学生,天天跟大学生在一起,这样的殊胜真正是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彷佛如此,所以虽然带业往生,生到凡圣同居土,但是他的享受、他的待遇,有诸佛菩萨的殊胜功德利益,这个所谓是不可思议的法门,这个所谓是难信之法,道理在此地。% M. l' S5 X0 c% J; X9 x6 m
& D, r- l( y5 P, D7 X5 |
  我们这边的凡夫要亲近佛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一个小学生,常常亲近研究所的这些指导教授,不可能的事情。学校办在一起,天天见面,天天听他说话,虽然听不懂,但是天天听,在生活待遇上都一样的,这些老教授们对于这些小朋友也非常爱护,也常常跟他在一起,这个太殊胜。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就好像是这个样子,不是他方世界能够比得了,他方世界隔一层土那差别太大。西方世界它不隔,虽有四土,不隔,没有界限,平等的享受。
3 a1 W! V/ ~# \5 `- n
% N; _9 d: f+ \6 r$ g1 L8 W  下面这个文就是指十二位菩萨,就是略略的叙说本经的十二段。
2 D# ~  J) q* h( y1 y2 \8 v0 l) }5 d3 \8 D, f: P& ?
  序【妙德启请。】$ A4 K: w' q4 s# h& @! }& E, ^  Q' s
) R) C4 m5 T. U4 A$ p: q
  这是本经里面第一位菩萨。. T4 \4 L3 L) l$ |" G

/ e) O8 \# s7 D0 Z8 {; T' _  序【说因地之法行。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觉之性,实无可修,但以自性之光明,圆照清净之觉相,离念顿入,当处了知。此知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无明,无体可得,则无明顿断,佛道方成。】
  E8 A" D. d, k: q9 J2 V
# ^7 u& c1 z2 g, F' W  第一章非常重要,《圆觉经》很重要的一章,这一章是「文殊菩萨章」。『妙德』就是文殊菩萨,从它的意思上翻,「妙德」又翻作妙吉祥,吉祥就是德的意思。文殊菩萨启请释迦牟尼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请教佛,你老人家成佛是怎么修成的?这个话问得很重要,成佛怎么成的?我们也想成佛,也想从你这里获得一点经验,所以佛就把他修行成佛的那个道理、方法说出来了。3 N. p$ Q; A, d& M6 P
6 v. q8 b. i  I+ p" t
  本经第一章很重要,这一章经文不长,只有四百多个字,讲的是成佛之道,这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切如来,本起因地』。不但释迦牟尼佛成佛是依这种理论与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你要想成佛只有依照这个道理、这个方法。『皆依』,各个人都是这样的。依什么?『圆照清净觉相』。「圆」是圆满,没有欠缺,「觉」是觉而不迷,「相」就是外面的森罗万象。所以你用心用什么心?用的是觉心,圆觉的心,圆满的觉心,用的是圆满的清净心。圆觉清净,这个圆是贯下来的,圆满的觉心、圆满的清净心,照外面的境界相,诸位能不能听懂这个意思?0 Z" {* \: F! ~/ j5 c8 a1 h0 ^( f

, e4 H# \5 H3 v( g  所以学佛,你修行修什么?去年跟诸位讲过,你修的是三皈依。皈依佛,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净而不染。这是修什么?就是修觉、清净心。我们才开始修,当然谈不上圆,等觉菩萨还差一点点。完全修圆满了,一点都没有欠缺了,那就成佛了。佛是什么?佛是圆满的觉而不迷,圆满的正而不邪,圆满的净而不染,就这么回事情。因此佛门里头无量无边的法门、手段修的什么?修的是觉正净,觉正净圆满就成佛。所以我牌子里头那四句:「依梵网心行,修觉正净法,入华严境界,住弥陀净土」,这四句话修的是觉正净。八万四千法门、手段,我们用什么手段?用念佛的手段修觉正净法,念佛这个方法好。「南无阿弥陀佛」整个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无量觉,「南无」是皈依,「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所以你念这一句佛号就是念念唤醒自己要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觉一定正,一定清净;清净一定觉,一定正,一而三、三而一,提一个字,三个意思统统都具足。
1 T: v9 ~0 c3 ~* m
' q  F' t' h/ K8 W$ b  修觉正净法,修成圆满了就叫佛,没圆满叫菩萨。你只一开始修就叫初发心的菩萨,圆满了就成佛,这么回事情。所以不管哪一宗、哪一派,中国、外国,大乘、小乘,功课里头绝离不了三皈依,离了三皈依就不是佛法。三皈依就是修圆觉,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你照这样去修才能断无明。无明是不觉,你觉了当然就破不觉了,『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是讲修行。『圆觉之性』,「性」就是体,「圆觉」是本觉,本觉到哪修?本觉没得修,圆觉的体性是『实无可修』。我们现在本觉里面带了一分迷情,所以要用『自性之光明,圆照清净之觉相』,这就是《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始觉合于本觉,始觉合本觉就是「圆照清净觉相」。
' a! G1 Z7 Y$ r4 A$ b, a0 F3 I( m5 @. V6 j& t+ K9 a/ H0 ~3 Z
  『离念顿入』,因为「念」是不觉,无念是觉。可是这个无念,如果真正什么念头都没有了,那就入无想定了,还是不觉。这个无念是无有念也无无念,无念、有念都没有了,这叫正念。诸位要记住,这个无是有无统统都无。你不要说这个无念,好,我一切妄念都没了,结果落到无想定去了,那糟糕了,落到无明里面去了。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妄想、无明两边都离开,这叫真正的无念。无有念,也无无念,这才是觉性的起用,这个很难。有念容易,无念也容易,有念、无念都没有,无有念就是无念,无无念就是有念,到底怎么个办法?这个事情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两边都要离开。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正好就这个意思。我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不是无念,有念,虽有这个念没有一切妄念,所以你常常念这一句佛号,非有念、非无念。你说有念,没有妄想;你说无念,清清楚楚,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修《圆觉经》,这是很妙的一个方法,有念、无念两边都离开。
; s; w2 ^* v% Y6 g" Q5 W/ w6 P, o: E! B6 D3 T* i- l
  念到极处是什么?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虽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不着相,三轮体空,不执着有个能念的我相,也不执着能念的名字相。像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圆通章》里面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净念就是非有念、非无念,净念相继,这才叫做真正无念。我们读《坛经》,六祖讲无念,无念是无邪念不是无正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正念。所以这个无不是有无的无,有无两边都离开了,这叫正念,是这个意思。正念也叫做无念,无念是无妄念。
* `4 X& t- f7 q
& M; p) C) K5 s8 T  念有是妄念,念无还是妄念。连阿罗汉,你看佛在《楞严经》都说他邪见,他的境界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换句话说,阿罗汉的念是什么?念无念,他堕落在无念的境界,所以佛才呵斥他焦芽败种。他这个无念比无想天高明多了,但是他不能见性,不能开智慧。不能见性,不能开智慧,就是他堕在无念上,所以无念也不能有。有念不能要,无念也不能要,这才叫正念现前。正念是什么?觉性,朗然大觉,这样才能够永断无明,才能够成佛道,这叫「离念顿入」,有念、无念统统要离开,顿悟、顿超、顿证。
& T3 w- g- ?  M0 U( H
; t6 p5 e4 X0 o: v1 y  『当处了知。此知即是大智慧光明』,这个「知」就是如来果地上的一切种智,释迦称大圆镜智,就是指的这个。这个知就是这个觉性,就是圆觉。『照破无明,无体可得』,所谓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心经》里面讲「无智亦无得」,为什么?是你本来具足。这个时候无明断了,圆满的佛就现前了,成就了。虽然叫圆满佛、究竟佛,那个究竟佛是假名,你不要认为真正有个究竟佛,那好了,又变成无明了,又堕落了。不得已说个假名而已,假名是对你没有证得这个境界说的。证到这个境界,一句话没得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今天就讲到这里。这是第一章文殊菩萨这一章的大意,这个地方说得最简单了,讲大意。序文念完之后,我们再看玄义就非常有味道。这个序文讲下来,全经有个底子,有个概念,然后跟你讲玄义就很有味道,也等于讲了全经。4 b4 [, M' b! }# C8 @

6 ^) f' k; J1 J& [- h1 H4 o8 E2 f
, o9 K2 h* n! q$ T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集)  美国  档名:09-010-0002' B8 Z" H# ?4 \% h4 X7 j" n' e
9 T% E/ g4 ?/ `
  序【次告普贤: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不了如幻,是名不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是名为觉。乃结答云:知幻即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作方便。】& ^2 c; Q- ?! b: K% Y  Q
9 b/ I4 Z9 Y# C* V; `) L
  从这里看起。前面第一章,就是文殊菩萨这一章,在上一次我们略略的说明这一章的大意,主要就是要我们认识一切诸佛是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方法修成的,这是第一章最重要的意思。( ?& ?6 L2 l* D( G+ T% u

8 k, I5 q: q$ V" u  第二章是讲修行的方法。我们从第一章晓得十方诸佛都是依圆觉清净觉相而修成的,现在我们要问了,圆照清净觉相怎么样修法?所以第二章非常重要。第二章普贤菩萨章,可以说从这以后都是讲修行方法,而普贤菩萨这一章是修行方法里面的总纲领、总原则,其余的菩萨是各代表一种方法。它这是属于总纲领,不管你修哪个方法。后面的十位菩萨代表的就是菩萨的六度万行,代表无量的法门。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代表总纲领,因此这两章所讲的都是原则,这种原则可以应用在一切法门上,我们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参禅、持咒都可以运用这些修行的原理原则。0 t- i& c5 K+ U2 U! F9 [' \
0 v0 R& k2 y* r# f) A0 c0 P! K) t
  『次告』,「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普贤菩萨。『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个意思是从上一章来的,在前一章我们曾经讲过。「一切幻化」是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相。真相确实是幻化的,幻就不是真实的,化是变现的。我们通常讲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法,其实这一切法真的是因缘生吗?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非因缘、非自然」,又把它否定了。讲因缘生法是对付外道的,因为印度有许多外道主张一切万法是自然的,所以佛才说因缘。说因缘是破他执着自然,是破人家执着的,我们再要执着一切法是因缘生的,这又错了。佛法在破执着,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不能执着?因为一切法本来不生,幻化就是不生,既然不生,哪有灭?当然就没有灭,不生不灭,这是事实的真相。而《楞严经》上佛又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那就是幻化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就是不生不灭,一切法的真相确实是如此,可是这个真正是难懂,很难体会,因为我们总是把眼前这些境界都看得很实在,这是我们的迷,我们的执着。
8 |9 k& p. o, m+ o! J2 s$ u1 @+ E7 ]3 Q+ ^: Y8 `8 G" Y' M
  眼前我们这个境界绝对不是实在的,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相续之相。我们有真如本性,既然有真如本性,性是体,有体当然就有相,所以它现这个相。虽现相,这个相是幻相,而这幻相是相续的,体有这种功能。我们对相续的相,不晓得它的事实真相,所以就把它看作真实,这就迷了,一念不觉,这就迷了。
, m5 p/ h, k7 A6 j/ P2 D* k6 p1 y. Q2 J# N% i
  譬如我们看电影,银幕上那个相是幻相、是不生不灭,你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好像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我们晓得那个镜头一打开,画面映到银幕上去,一映上去立刻就把它切断,第二张就接着出现,这样一秒钟镜头开合二十四次,每开一次换一张,一秒钟换了二十四张。这些连续的画面过得太快了,我们前面的印象还没有离开,第二个印象马上接着就来了,我们就看到好像是真的,是个活动的画面,其实你看看底片,哪有活动?没有活动。所以我们就银幕这上来看,确实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马上开了一下,立刻就没有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银幕上的相的确并没有,影像现在银幕上没有相,它开的时候没有相,关起来还是没有相,所以不生不灭。
' Q1 y" ?& j# n5 Y
# K% k  y5 F5 q  我们现在不说别的,就说阿赖耶识,因为一切幻相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阿赖耶识现相的功能,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我想都是很保守,因为事实真相决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佛给我们说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一秒钟以我们普通的可以弹四次,一秒钟能弹四次,这个速度还是很慢,一秒钟就算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所以一秒钟开合二十四次就已经把我们欺骗了,如果一秒钟要开合二十多万次,我们怎么能够觉察这个现象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实在无法能够觉察得出来,但是这个是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可以说是最不容易让我们相信,而大经里面常常讲,这是八地菩萨的境界,八地菩萨才见到。所以这个地方讲「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来是讲我们自己的本性,幻化是讲我们自己本性变现的境界,不是从外面来的。
% T, l. h" {, M. y8 f1 |1 i
, n( d! P4 K$ w( X8 F7 t7 c; t* ?  『不了如幻,是名不觉』,你对于这个事实的真相不了解,这就叫「不觉」。好像我们看电影,不明真相的话,我们是迷,迷在这个境界相,我们不觉。如果了解真相,在那里看什么?看镜头开合,在银幕上能看得出一张一张的在那里换片子,你要是晓得这个真相的话,那你就觉悟了。我们眼前也是如此,你要对于眼前这个世界晓得是剎那剎那在那里生灭,就像放映机换底片一样,你要是知道这个相的话,跟你说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什么恐怖都没有了,为什么?统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就得大自在了,你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明了了。为什么?『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是名为觉』,你晓得这个是幻妄的,你就不迷了。不迷就是离幻,离幻你就不着相,对外面不执着,像《金刚经》里面讲的「不取于相」,对内就「如如不动」。内如如不动,外不取于相,这是大觉,「是名为觉」。所以觉与迷就是在事实的真相你了解不了解,一了解就是觉,不了解就是迷。了解之后,受用自在;不了解,受用不自在,在里面生无量无边的烦恼。: C/ u) X2 M' Z. t, ~
; \5 y' B( F* A7 `/ P9 i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一悟彻悟,一悟永远悟了,这叫顿悟,第二章讲的话是属于顿悟。「方便」是讲方便法门,这个里头不用任何的方便法,一悟就圆满了。下面举了一个比喻说:9 R1 P: l$ J* I* C9 d3 z

! E! \* S* e3 H  E: e% n  序【如人梦身生疮,求医施药,既知是梦,即已离梦,不须更作方便。】
9 ^. @, t' D9 H* o9 h$ K6 ?# s) O3 p- Q, v
  大师在这里用一个比喻,譬如我们做梦,在梦中害了病,害病不要求医、不要去治吗?忽然晓得我在做梦,做梦就不需要求医,也不需要治了,就没事了,什么事都没有了。如果我们在现前一旦觉悟到,我们现在在梦里,你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不但是连病没有了,生死也没有了,只有剎那生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决没有生死这回事情,也没有轮回这回事情。什么样的境界都是从自性变现的,昨天我们讲过,心清净就变四圣法界,心里面染污就变六凡法界,善心就变三善道法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3: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恶念就变三恶道法界。境界是心变的,所以境随心转,山河大地都是随心转的,这是觉悟的人,迷了的人他恰恰相反,迷了的人心被境界转,悟了的人心转境界,这是迷悟不相同的地方。/ O. A) r# |7 j% l% U
* L) l  q4 @4 D0 l! B/ k+ H, v
  此地我们要重视的就是「不作方便」,由此可知,以种种方便法那实在是不得已,在无可奈何之下才加上种种方便法。如果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一门深入是决定成就,不但成就,在时间上来讲也是最节省、最快速,我们都希望早一天成就,一门深入,这比什么都快,所以在修学上,我们决定一门之后就要认真的学。知道这个道理,晓得这个情形,这个情形当然不是我们自己亲证的境界,是听佛这么说。圆瑛大师在此地所写的统统是经里面有的,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不是他在这里胡造谣言,经文上佛就是这么讲的。
  J+ n- ?9 {& F6 z6 t+ L$ ^' A- R/ F: ^; \1 a8 j8 E) j& A; }" M
  所以什么叫利根?什么样叫上智?上智利根是听了就相信,他信了他就依照这个方法来做,这个人就是利根。听了半信半疑,听了之后还再要去找证据,还得要去追究这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这个人根就不利。就是听了他不能马上就相信,总得还去考察,吃尽苦头之后这才相信,这就不是利根。所以学佛毕竟利根的人太少了,像我自己,我的根就很不利,学了三十年才相信,这糟糕。当年老师跟我们讲的时候不是马上就相信,真是这么多年来吃尽了苦头,想一想真的,看得很浅显的东西原来是佛法里头最精华的,再没有比这个更精华了。
7 c: A7 K8 c  c3 }" r4 D
# \  N2 b3 x2 Y5 H' R4 D  我今年在香港讲经得到一个宝贝,什么东西?《西方公据》。你看看,这个书平常没看在眼睛里头,太平常了,几十年摆在桌子上都没看得起眼,今年春天在香港讲经再翻一翻看,一切佛法里头所讲的东西统统在里头,我有这一本就够了,什么都可以不要了。《西方公据》,我在香港图书馆里面看到大概有六种不同的版本,六种里面以这一种内容最好、最丰富,所以我一回到台湾马上就印了三千本。它这个带有九品莲图,那个莲图是什么?就是教你念佛,计数念佛。那一本念完了之后,在佛前面把它焚化掉。但是现在的人心懈怠、放逸,照他那个方法来念,念一千声点一点,先用淡颜色的笔点,渐渐用浓的颜色笔去点,可以点个五六遍,那一本小册子恐怕好几年你也念不完。你念不完怎么样?你的心就懈怠,就不念了。俗话常讲打铁要趁热,要一鼓作气才有成就。
2 y$ ]0 v) d8 l1 h( v
1 i& c- q! o3 L! r" g  s. Y  现在印刷术很便宜,成本很低廉,我们印九品莲图,成本一册才台币一毛九分钱,这很便宜,所以《西方公据》印了三千册,莲图印了一万册。我劝大家不要照他那个数字点,我们拿着念珠念一圈一百声就点一点,一遍点完了马上就烧掉,「我这一本念完了,好快」,没几天就念完了,你那个劲就起来了,我们就再换一本,免得一本点了又点,老是点不完,这累死人。所以我就劝大家,你念一串念珠一百零八声,你就点一点,点完了写上名字在佛前焚化,马上再换一本。如果没有了,写信找我要,马上就会寄来,很便宜,印这个太方便了。用这个方法无非是劝导大家好好的念佛。譬如一天定一个数目,念一千声一天就点了十个圈,念两千声就点了二十个圈,要是一天念一万声佛,你就点了一百个圈,没几天就点完了,这是个很好的方法。3 l4 c5 t/ l5 o' f
4 ]) P# ~# f* ]
  念佛的功德利益,《西方公据》里头统统都有说到,而且告诉你,你这一发心,确实西方世界七宝池中就有你自己一朵莲花,莲花上有你的名字。我再告诉诸位,还有同修们自己看到莲花,看到莲花上有自己的名字,这不是假的,这不是做梦,不是幻想,为什么?他没想,没有这个念头,根本就没这个念头,忽然看见莲花上有自己的名字,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个同学来跟我讲,来问我,我说:好,太好了,你一直念,你决定成功,决定成就。
. M' `( l( l5 T9 q- U: @/ W
' g. {% c# g" g- f! A0 g4 {  有这一本《西方公据》够了,修行是愈简单愈好,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那些人要找麻烦就给他去悟;「八万四千行,让给别人行」,他们去行去。我们统统放下了,走一条路。供佛,一尊;经本,一卷,走到哪里就带着它,这就是西方公据,据是凭据,我们往生西方的凭据。因为一尊佛像便利观想,你常常见到,看成习惯了,到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一定是这个像,你非常熟悉,所以这个像不能多。同是阿弥陀佛的像,有好多种不同的阿弥陀佛像,你都请来供,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如果你忽然想到:这个阿弥陀佛是我供的哪一尊像?你有这个一念就打闲岔了,你就去不成。阿弥陀佛来了,你供了十几尊阿弥陀佛像,这个阿弥陀佛像哪一尊?这就麻烦了,所以这是我们要避免的。" i5 v5 y; y0 ?3 F9 `: B
" F6 D  r1 {; {6 _- N! P
  每个地方寺院雕塑的不同,或者彩画的阿弥陀佛的形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瞻仰,可以礼拜,可以恭敬。我们自己供奉的就是一尊,一生不改,就是供一尊,这个成就就快了。古人一般三年成就,我们要这样修法,三年一定有成就。所以佛堂里面供的许多佛像是供大众瞻仰,我们自己修行决定不可以,不能搞太多,不能搞太杂。念观音菩萨的只供一尊观音菩萨,决定往生。8 b7 F6 j8 k. I9 k! k$ U/ _
( g! L# C0 w% `6 s# m8 l
  什么事情都得要专一,专一就『不须更作方便』,你这个心真正信了,真正「一」了,就不作方便。如果还有怀疑,不能专一,那就再加,或者念佛里头再加上参禅,再加上持咒,再加上观想。真正信得过就不要再作方便法,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前面两句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是一门专修。所以此地这个纲领讲得更高,完全是对上上乘人所说的,就正如六祖的《坛经》一样,他老人家那个手段就是接上上乘人,经上讲得很清楚,神秀大师在北方是接引大乘人,他是在南方接引上上乘人,上上乘人是不假方便的。 8 ?- R5 K" b+ G

  G- `, l3 B6 X4 v! k5 |  序【离幻即觉,亦无渐次。】7 H- i. z; X# N3 n( E
' Z% J6 O7 _6 F1 j  `" C& f0 z. v
  所以这个是属于顿悟、顿超,没有次第的。你是一觉就离,就怕你不觉,觉就离,离了就是觉。晓得一切是如幻的,这就是觉。我们对于这些经文很熟,虽很熟,但不是自己境界,譬如《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个都会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们都念得非常熟,可是没用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5-3 05:22 , Processed in 0.0954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