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83|回复: 4

<藏要>中的法句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1 13: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u# E: k6 ]1 b
$ H6 E2 s+ y! |6 p6 j$ z
法句經卷上. O( c7 X! c* ^0 i6 F" C
     尊者法救撰
1 B. S. s0 X' ]- G+ \, [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 z( w* b! A4 P% W' R(一)無常品第一<(二)二十有一章>: M4 S) Q3 l( Z, E' J- p
(三)無常品者.寤欲昏亂榮命難保惟道是真。
3 v6 I3 U( @5 G9 e- p+ G睡眠解寤  宜歡喜思  聽我所說 操集佛言。
* L$ O; [, K2 b1 |$ P: ["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爲樂.- `5 R9 C% H5 F1 B( N4 x  w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 V1 n# {1 C* Z3 N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2 F  |2 j& G# i% }0 Q" E(四)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4 \5 t9 b5 \" K/ O0 k/ z& M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V& ^: ?  y/ v( c! {" z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夀之消盡 (五)如[榮-木+巾][雨/井]水。
: t7 S' n; I+ \6 q1 h注:
2 o' i) Y' w8 d8 q7 g( h) @(一) 晉本秦本品名次第同.宋本有爲品第一.此品至言語品.巴本皆缺.& P# V5 t: J: f+ D% {% t3 R
(二) 原刻此註列於次行.與序文合作一段.今依麗刻改正.以下各品均同.) B; R9 l+ o* h8 |
(三) 各本皆無此序.疑是譯人所加.以下各品均同.# v& i4 u1 v( f+ A1 H4 s
(四) 巴本第一三五頌.入刀杖品.7 I  Z1 ^& t. j+ w# e, ^
(五) 原作[榮-木+水]穽今依麗刻及可洪音義二十二改.
( w5 {- T2 v; S, C/ U- B4 R2 K, ^) H- Y1 W' K& Y/ g
 
  j6 Q4 M( v+ A3 K4 t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0 K. Q/ m+ y/ J1 J(一)衆生相尅  以喪其命  隨行所墮 自受殃福。
# T6 Y- i  C+ E- V/ m# S7 R老見苦痛  死則意去  樂家縛獄 貪世不斷。" S8 b7 N- E' T1 c6 P. `, K0 i$ Y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藉.' ~' h% \2 K9 d. ^" c5 q; O* M
雖夀百歲 亦死過去  爲老所壓 病條至際.
6 o8 U* V: P3 |  {6 R# ~+ L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 p0 g/ N4 c% G# Y(二)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三)自然.: {6 }' n3 u7 G% J0 N% `
是身何用  恆漏臭處  爲病所困 有老死患.
& U+ y1 n. Z4 E- l! V% q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夀命無常.  
8 J6 g. e6 |6 I(四)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爲死所迫 無親可怙。# V& d7 e. b3 A0 O" W0 x$ W( I& |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 i2 |. Y4 p: v' n6 }! K- a7 D有此四蔽  爲自侵欺。8 |1 C% F1 [- w/ D, x, l* q
注:
- s7 U0 S* _7 u. a$ w  y(一) 秦本此頌連上頌爲一章.% C8 n: Q( f3 U) M- P/ L7 X6 s
(二) 巴本第一四八頌.入老耄品.
1 C! b0 t9 N! v- W(三) 晉本作其.
/ i8 B* q9 D* v& u" y, h2 s, ~* }' S6 \(四) 巴本第二八八頌.入道品.
7 f. D+ _/ P3 l7 Y& V' _7 D, K% f$ }# L* Y6 a/ A
# d8 d, f* P0 r% ]6 R) L/ r3 l
(一)非空非海中  非人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9 L8 a6 v3 }% B( W* K; {$ j4 A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爲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7 i( D" P0 i+ H$ Q! k
(二)知此能自淨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g8 Q% C  \) d
(三)教學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 Z  _( E% d. P1 v0 l教學品者.導以所行.釋己愚暗.得見道明。
8 v) C" u8 U: h6 H, @, [  P  y咄起何爲寐  螉螺蜯蠹類  隱蔽以不淨  迷惑計爲身.- |/ _4 |! P, P& e: s( H; M! E
焉有被斫瘡  心而嬰疾痛  遘于衆厄難  而反爲用眠.9 {' V3 ], v$ C/ g6 j- |* ]
(四)思而不放逸  爲仁學仁迹  從是無有憂  常念自滅意. ! T4 m4 y, j$ y% a& E3 `/ l
正見學務增  是爲世間明  所生福千倍  終不墮惡道。6 \. [) @; u  C8 ]
莫學小道  以信邪見  莫習放蕩  令增欲意。  
0 R% O0 B% V! f- y! e, m6 L7 c善修法行  學誦莫犯  行道無憂  世世常安.  ( u5 k) [( l/ T' E& u
敏學攝身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滅得安。
% E  {- O+ H, Y  J3 J0 P  n  e注:
6 M, m3 ^# B7 j/ n* k. H, N6 C(一) 巴本第一二八頌.入惡行品.
% K% I* M( q3 X& ^) @* X0 s(二) 秦本首二句云.是故習禪定.生盡無熱惱.5 g8 ?8 E6 ?/ p  }
(三) 晉本品第同.又別開護戒品.仍次第二.餘本缺.- b! Z' p! h( S
(四) 秦本此章入放逸品.# @( q5 m7 f6 ^. w/ C' O5 Y, ]0 {

3 A9 Y7 y- B! M3 g 
2 I+ ?: x5 `& n* `' q非務勿學  是發宜行  已知可念  則漏得滅。  9 x1 x5 S2 p; Y7 @, k; X/ S
見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建行  是謂賢明。
2 Q% t) v5 n4 k* e3 o; ?6 M起覺義者  學滅以固  着滅自恣  損而不興。/ X: D$ r- R6 C0 @
是向以強  是學得中  從是解義  宜憶念行。  ; j# }0 X2 N$ O- F
(一)學先斷母  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  是上道人。  * ?1 \  @% b2 Y( V2 [5 v4 E; \
(二)學無朋類  不得善友  寧獨守善  不與愚偕.
  X2 {3 I: b6 N. o$ i樂戒學行  奚用伴爲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 T( a- A7 O8 U% r8 U戒聞俱善  二者孰賢  方戒稱聞  宜諦學行。  9 i8 R1 s" o& r
學先護戒  關閉必固  施而無受  力行勿臥。. u7 c# U) d" s4 h
若人夀百歲  邪學志不善  不如生一(三)日  精進受正法。
# r: p5 Y, ~9 d9 _. O若人夀百歲  奉火修異術  不如須臾敬  事戒者福勝。
5 m1 y& ~  }. z8 d能行說之可  不能勿空語  虚僞無誠信  智者所屏棄。/ j, [1 n0 M0 g
注:
$ }/ b$ @6 c6 B(一) 南本第二九五頌.入廣衍品.又秦本梵志品有此一章.文云.先去其母.王及二臣.盡勝境界.是謂梵志.1 P4 s" x; }3 G. |" n
(二) 秦本次二章入忿怒品.
9 D0 T* Y6 z* \2 d: F(三) 原刻作月今依麗刻改.
/ o2 p- r2 y) f. H* i% P+ E: `! l! s3 G, ]

1 {& ^( }6 \1 e# n2 b, u( U6 _* Q4 `% U(一)學當先求解  觀察別是非  受諦(二)應誨彼  慧然不復惑。) s2 j; G% e/ b9 w/ P  ?& d, h
被髮學邪道  草衣內貪濁  [目*((业-一)/冡)][目*((业-一)/冡)]不識真  如聾聽五音。
4 ]' E8 p$ k. R$ _覺能捨三惡  以藥消衆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脫故皮。
3 W& r7 s0 G/ r: z(三)學而多聞  持戒不失  (四)兩世見譽 所願者得.. f7 b7 B. b, _
學而寡聞  持戒不完  兩世受痛 喪其本願.
/ j. w  }& H0 P夫學有二  常親多聞  安諦解義 雖困不邪。
9 O" z4 P* q. `( s0 l6 I% C8 @% J) F0 `稊稗害禾  多欲妨學  耘除衆惡 成收必多。  
& S0 J5 n) q0 @" e, \; C' @: r慮而後言  辭不強梁  法說義說 言而莫違。
, n1 }! c6 _6 b, S2 P( {" }4 u善學無犯  畏法曉[誋-己+巳]  見微知著 誡無後患。( M  n7 y4 N/ b8 T
遠捨罪福  務成梵行  終身自攝 是名善學。3 n3 [5 {, m: s9 x5 ]4 c8 L+ w
(五)多聞品第三<十有九章>
+ H/ f# {" f& \9 p- s, l2 W$ s: t 多聞品者.亦勸(六)聞學.積聞成聖.自致正覺。6 B, e$ O1 X1 e* r) `4 }9 p
注:
; V& o$ k8 H; H7 S8 t6 I" h" S(一) 巴本第一五八頌.入愛身品.- x* l5 R! H) R  [6 D0 g
(二) 原刻作能.今依麗刻及巴本改.
3 ]& C/ W2 B; h4 l! \; D4 a(三) 秦本此下別開護戒品.秦本次二章入聞品.
( w. t( G( R4 X  V2 H(四) 原刻作滿.今依麗刻及秦本改.次頌同.
$ Y/ m7 j: A. ]5 D- x(五) 晉本品第同.秦本聞品第二十三.宋本多聞品第二十二.
8 s/ M$ K; \! Z9 e; g(六) 原刻作文.今依麗刻改.
# {: u. \/ O( U) S$ c& }6 A. [' y2 ]

+ g, y. d0 ?8 g- I多聞能持固  奉法而垣牆 精進難(一)踰毁  從是戒慧成.: O" |8 @9 A" d; g9 v/ q
多聞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  見義行法安.
% R4 l9 z4 O$ e" l; s$ ]多聞能除憂  能以定爲歡 善說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 c2 o  u  ^, i. H1 K- p6 u6 X, T聞爲知法律  解疑亦見正 從聞捨非法  行到不死處。
. `, D* J8 T( Y0 h爲能師(二)現道  解疑令學明 亦興清淨本  能奉持法藏。
6 R+ ~  L' }; }. i: }. o能攝爲解義  解則義不穿 受法猗法者  從是疾得安。6 ~5 k( H) i& B! C0 H
(三)若多少有聞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執燭  照彼不自明。/ w/ V  g3 y* Y- c8 O
(四)夫求爵位財  尊貴昇天福 辯決世間悍  斯聞爲第一。
/ C7 f# s! U) L  B1 v. r帝王聘禮聞  天上天亦然 聞爲第一藏  最富膐力強。1 {+ [7 z* w9 ~, ^/ i  [
智者爲聞屈  好道者亦樂 王者盡心事  雖釋梵亦然。% p/ j6 {3 N8 ^& X& n5 Q+ D" e; w
仙人尚敬聞  況貴巨富人 是以慧爲貴  可禮無過是。
9 X& |* `( R$ ^7 H2 X. [5 G事日爲明故  事父爲恩故 事君以力故  聞故事道人.+ R, A3 `* V& d! ^
注:, r" N$ |/ c- E6 h
(一) 原刻作喻.今依麗刻及晉本改.2 L) j, S" D; H9 f6 L- s* T! p
(二) 原刻作思.今依麗刻改.晉本作見.義通.: i* E* ]6 V( c2 Y- _9 d4 m; R
(三) 晉本此章在後欲知智在說下.
# @4 _7 X- f4 s9 d. M(四) 巴本第一七八頌.入世間品.. E7 {+ r3 G. R; Z

) C: ?1 z  K; T4 Y7 `$ n* [; N/ U8 a3 T8 j9 _+ K
人爲命事醫  欲勝依豪強 法在智慧處  福行世世明.
# b, D. r  X: C7 g1 v( a察友在爲謀  別伴在急時 觀妻在房樂  欲知智在說.
9 C: ^5 W9 U6 c! ^3 E1 n聞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後世福  積聞成聖智.
; o9 [8 E9 P1 U是能散憂恚  亦除不祥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3: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巴本華品第四.) j% r! _' W8 }- I( S
(二) 原刻作覺.今依麗刻改.
! j$ m  I, P% w. @) S(三) 晉本作死生.勘秦本巴本應作死王.今寫刻倒訛也.次頌末句同.# \  Z2 m% ~. F, S6 ^  n* Z  a

0 c5 T$ m/ A% z9 E% {9 I
7 I; V! T* A: d8 r見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  不覩生死。 " Q/ R8 |4 Q- f4 p9 L9 j0 E% N
身病則痿  若華零落  死命來至  如水湍聚。 & x+ Z$ B/ B! n
貪欲無厭  消散人念  邪致之財  爲自侵欺。9 b0 B! M5 [0 l" \; f0 ~9 I
如蜂集華  不嬈色香  但取味去  仁入聚然。 8 h) f9 B  g* r% R5 A
不務觀彼  作與不作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 3 @2 C1 _! ?' G, Z
如可意華  色好無香  吾語如是  不行無得.
) k. l8 j9 j. W9 x; a8 p% r2 _# d+ q; w如可意華  色美且香  吾語有行  必得其福。 
8 j$ l) r) P$ D, I8 o0 I多作寶華  結(一)步搖綺  廣積德者  所生轉好. # d; i3 b  T2 B, o
(二)琦草芳華  不逆風熏  近道敷開  德人(三)逼香.
: O' Q0 D$ {/ K7 z( N栴檀多香  青蓮芳華  雖曰是真  不如戒香. 
& d5 i* Y. m! F華香氣微  不可謂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勝. 
1 W- R. v, M" q3 v& @, X戒具成就  行無放逸  定意度脫  長離魔道。
5 F2 X& b* ~4 L" B. B注:2 \, P0 M, `5 N4 |' }3 ^7 m$ N
(一) 原刻作[王*步]瑤.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 Z: S7 C. r3 H(二) 秦本此下四章入戒品.
8 [0 u- K0 T- e6 l9 d$ X(三) 晉本秦本均作徧.& r. ~5 e: B  z1 P! j
* {" V6 P- b5 \6 c6 D0 P( ?1 v

  z: h% u* }3 j' N7 p如作田溝  近于大道  中生蓮華  香潔可意. 
$ e2 a! h/ F: {" u有生死然  凡夫處邊  慧者樂出  爲佛弟子。8 D9 A8 }: D& ]" A
(一)闇愚品第十三<(二)二十有一章>
) _5 }- w* \3 x( h闇愚品者.將以開[目*((业-一)/冡)].故陳其然.欲使闚明。" z$ h5 w2 P* x' i( F
(三)不寐夜長  疲倦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 V" z+ s7 i! `* D癡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疆  獨而無偶。# q" r& f! T  A' c
(四)愚人着數 憂戚久長  與愚居苦  於我由怨。. R- _( \) O5 u& W- o4 p3 D
有子有財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財.2 h" f$ B$ p) j5 v
(五)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预慮  莫知來變.
6 c/ `# U4 r8 U4 C- n3 V- D愚[目*((业-一)/冡)]愚極  自謂我智  愚而勝智  是謂極愚。8 K/ q( q" ?" P, D7 E5 T
(六)頑闇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 ) d2 ~" x/ c+ a& J3 k
開達近智  如舌嘗味  雖須臾習  卽解道要.( T, M% F* W, D
注:+ c3 K: ?$ F- p* z' P- x
(一) 晉本品第同.巴本愚品第五.餘本缺.' }0 V' n# b& }
(二) 依巴本末二章皆六句實止二十章.
, Q$ S7 M' d. B* t5 w2 {% f(三) 秦本此章入無常品.! \9 u$ q- l3 M1 \5 q
(四) 巴本缺此章.
# B7 m9 K4 k7 b& P6 z8 o' J# a(五) 巴本第二八六頌.入道品.秦本次下三章均入無常品.5 R: Q3 a0 j- G7 C9 H$ w7 W
(六) 秦本此下二章入廣衍品.
& m/ B/ Y, J/ J: w6 ~
& J5 P* ~8 I: t% K" h0 e+ q- }" h6 Y( T1 H/ i! f) r
愚人施行  爲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
/ x5 r* E4 W# l2 x7 V+ U* n6 p/ E行爲不善  退見悔悋  致涕流面  報由宿習。 * g" i0 i" T9 P4 E
行爲德善  進覩歡喜  應來受福  喜笑玩習。  P" x% D$ l9 L" ^
過罪未熟  愚以恬惔  至其熟時  自受大罪。5 G  ^" o* e# x: N. t1 j1 w
(一)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危地  乃知不善.3 @' o: z( s& X* r. i( f
(二)愚惷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 _( x3 n4 n+ n  j7 i
(三)愚好美食  日月滋甚  於十六分  未一思法。
& H* c* \, I) n7 t; E+ j/ B$ b愚生念慮  至終無利  自招刀杖  報有印章。
0 [  N- s6 A, b- H( h觀處知其愚  不施而廣求  所墮無道智  往往有惡行。2 C: s! j, c0 J6 B8 `$ S+ K
遠道近欲者  爲食在學名  貪倚家居故  多取供異姓。* ?' Q7 y* i9 W% a2 {8 @
學莫墮三望  莫作家沙門  貪家違聖教  爲後自匱乏
  U1 g* T7 N( z* \此行與愚同  但令欲慢增。 
; @5 C$ d' N/ W3 ]: h; p* H. ]注:
+ P- ^( a+ L3 B# |( z3 g(一) 巴本缺此章.又晉本此下二章次序互倒., }  c7 p2 |5 k) F3 @+ K6 l9 q- \! t
(二) 巴本第一三六頌.入刀杖品.
$ V3 \/ A- A+ \(三) 秦本此章入廣衍品.譯文云.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搏食.彼不信於佛.十六不獲一.8 o- b; }& F3 ~3 }
- M# V4 p; Y5 Z& f* q
" a8 B/ p/ H7 y: \4 p, G, h
利求之願異  求道意亦異  是以有識者  出爲佛弟子" j. H5 l# S/ Q# U! t$ T
棄愛捨世習  終不墮生死。" R3 G5 Q8 i7 F4 _& c
(一)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
" C8 D) e$ a4 B% l, y- _8 P明哲品者.學念行者.修福進道.法爲明鏡。
, }, k9 o9 w( \! v7 A深觀善惡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 3 \1 a( f+ j, _8 k2 y; i# }, C
故世有福  (二)念思紹行  善致其願  福祿轉勝。 
3 j& ^+ N5 q' ^9 u' ^(三)信善作福  積行不厭  信知陰德  久而必彰。
8 o* s# @4 u+ m' O( s4 _, m常避無義  不親愚人  思從賢友  狎附上士。 7 S5 G  d# G2 ~' r4 }; Y( U
喜法臥安  心悅意清  聖人演法  慧常樂行。 , O' s7 Y  A7 e: o- M
仁人智者  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間。
! ^* @( c3 t4 _. I( L6 s(四)弓工調角  水人調船  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 * _( x7 r5 `% W5 \( p, B9 `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譽不傾.; F# P: h/ A0 s4 A* u
注:1 z. v, V5 C, w' d* ~1 B! v: }
(一) 晉本品第同.巴本賢品第六餘本缺.
6 L) }2 S9 ^0 g4 S$ \2 ]  y& H$ d(二) 原刻作愚.今依麗刻改.次下不親愚人句同.. l* P$ |7 d# z5 R
(三) 巴本缺此章.# t& `+ u6 U. @7 o7 n' H8 y
(四) 秦本此章入水品.. K! t2 O& L3 \3 ?$ V$ d
2 E9 z/ o+ o3 ?  `' ]$ t6 c+ ~

6 I$ N# V6 Y% N" z% v(一)譬如深淵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歡然。& B: n5 h' Z, H, N" z% q
大人(二)體無欲  在所昭然明  雖或遭苦樂  不高現其智.0 g0 y3 q5 |. Q. y0 P) t
大賢無世事  不願子財國  常守戒慧道  不貪邪富貴.
/ x: A9 z& m# D% G(三)智人(四)知動搖  譬如沙中樹  朋友志未強  隨色染其素。9 E- `0 l, v+ E9 `
世皆(五)沒淵  (六)尠剋度岸  如或有人  欲度必奔。 
6 f& a+ G- h/ B3 K' y誠貪道者  (七)覽受正教  此近彼岸  脫死爲上。 1 v+ H; B7 `$ ~3 ?5 W* |& o/ x
斷五陰法  靜思智慧  不反入淵  棄倚其明。
  }1 Y* @" M: Z* s6 ~& w6 t* s( i6 Z抑制情欲  絕樂無爲  能自拯濟  使意爲慧。 + [4 @$ D9 J1 r! Y
學取正智  意惟正道  一心受諦  不起爲樂 
& ~- m( l6 D8 j6 r* F% X漏盡習除 是得度世。( G3 f6 M+ j: S/ @& P
(八)羅漢品第十五<有十章>
/ v0 O6 b9 M3 f0 \羅漢品者.(九)言真人性脫欲無着.心不渝變。7 e1 l' w% L: N  Q: G* [
注:
$ [0 t' o+ t2 A; o5 f# v(一) 秦本此章入水品.  s! |7 u: S. E+ r
(二) 原刻作禮.今依麗刻及晉本改.4 p& C" x! t" G. x: x$ _- n
(三) 巴本缺此章.
8 @) h& s# z& u* i(四) 原刻作智.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J9 A4 @$ Z8 y$ ^3 r7 h
(五) 原刻作度.今依麗刻改.
( n& F6 X4 f" [1 x; t7 U0 r(六) 原刻作解.今依麗刻改.
  ^% v* k/ F4 R5 \: C/ R- H% o5 a. O(七) 原刻作賢.今依麗刻改.
1 \8 k/ X3 R& d4 J" {+ f$ U1 y) m2 a(八) 晉本品第同.秦本水品第十八.宋本水喻品第十七.巴本羅漢品第七.
. A- ?) x- @8 |* A# X& z1 e$ E(九) 此字依麗刻加.
( x1 o' \2 Z9 E0 X7 d6 }5 g
# p2 Z2 M- ?4 O% M: H. c0 S/ V" o* o' C$ }( a. J
去離憂患  脫於一切  縛結已解  冷而無煗。 " U) Y0 o# L& M
心淨得念  無所貪樂  已度癡淵  如(一)鴈棄池。 5 @4 \0 V6 x, Y( H7 Z, H9 N; m+ R
量腹而食  無所藏積  心空無想  度衆行地
/ {5 c6 P7 Z  `4 G8 M9 O如空中鳥  遠逝無礙。
/ z) m* Z: M0 r$ \% Q9 M3 N世間習盡  不復仰食  虚心無患  已致脫處  7 }* c1 h" W. t$ L& I5 s# B9 Y
譬如飛鳥  暫下輒逝。 
! n0 W% O0 U" M7 w' F: V3 ]制根從正  如馬調御  捨憍慢習  爲天所敬。; h* Y: ?; P: b* N
不怒如地  不動如山  真人無垢  生死世絕。 
6 `3 Z0 `( e$ q% V: H& @$ m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 
1 |: T9 S4 E. c) {4 }棄欲無着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  是謂上人.
0 K2 i' ]1 B: u在聚在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  莫不蒙祐. 5 q/ D# I9 L3 Y* V
彼樂空閑  衆人不能  快哉無(二)望  無所欲求。
9 T- m* |8 b; C! s4 f注:
, \' x! x2 Z1 @2 A2 w3 X  s(一) 巴本作鵝.* X* D3 o" j9 A6 h
(二) 原刻作婬.今依麗刻及巴本改.
- G% S& b9 A1 G! X3 A& k8 C# a; h6 T/ i6 s/ u1 v" ]! j7 }

: w5 V0 P" C0 L; b+ P(一)述千品第十六<十有六章>
% p; |6 Q. O+ n# l述千品者.示學者徑多而不要不如約明。
2 R8 w; P6 n5 j0 E1 X* e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 G6 Y/ x7 k+ L! H( p: {
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 P  [) x' Q" c+ h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4 D4 \! A, I& L(二)千千爲敵  一夫勝之  未若自勝  爲戰中上。 
4 T7 X* x/ W: Q$ d! E# h. D2 j自勝最賢  故曰人雄 護意調身  自損至終。 
/ L" L3 C3 n1 z3 e雖曰尊天  神魔梵釋  皆莫能勝  自勝之人。
6 N8 o% r" {. c% w4 t3 D1 E* i月千反祠  終身不輟  不如須臾  一心念法 
6 u: \* _9 p1 f! t& U! r一念道福  勝彼終身.
  C$ o; u, J9 l* m* p7 f) b" B7 b, G雖終百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3: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見而爲惡 4 |! ?) \: n! q* T+ Y  N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1 O" K+ W3 E+ x( E' c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自(四)代 
) n% F; L2 ?+ M- n$ `5 R; A: k1 [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 
: R5 x% c: e, S8 @6 ?3 V自利利人    益而不費    欲知利身   戒聞爲最。% K" N* b; e0 ~) w1 c
如有自愛    欲生天上    敬樂聞法   當念佛教。
3 x. _! v/ ^! h: E  A6 p4 Q凡用必豫慮   勿以損所務   如是意日修  事務不失時。3 f0 q; E' V; C: t2 a
注:3 B5 O2 z% n6 t) r
(一) 原刻作後如.今依麗刻及秦本改.晉本作如後.
' ^' l5 y1 \+ J1 l( R(二) 原刻作正.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y6 D( Y' v( ^
(三) 秦本此頌廣爲二章.入惡行品., V. a0 i0 D% ]; h; i' X8 k* |# `4 u
(四) 原刻作伐.今依麗刻及晉本改.3 y* o# P4 E( _* {7 U$ K

  S- h  p2 L! C1 ?8 x* Y
# ~3 d6 _5 \% E1 [, a(一)夫治事之士  能至終成利  真見身應行  如是得所欲。* H* ~0 [# D$ V
(二)世俗品第二十一<十有四章>) j9 `) J4 e; U/ b( q
世俗品者.說世幻夢.當捨浮華勉修道用。4 ?, ?4 ?2 e5 _$ ?' ^/ m( b$ x; E! F
(三)如車行道  捨平大塗  從邪徑敗  生折軸憂. 
6 P. m- b2 X) [1 f+ d離法如是  從非法增  愚守至死  亦有折患。 9 n1 {6 G8 k- R4 d% r8 R
順行正道  勿隨邪業  行法臥安  世世無患。
3 R2 }2 D: Q7 C* |% U  E(四)萬物爲泡  意如野馬  居世若幻  奈何樂此。
, b9 G- @3 c* l! J若能斷此  伐其樹根  日夜如是  必至于定。 
! o+ [5 a; Y. S6 p# O  E一施如信  如樂之人  或從惱意  以飯食衆4 K  Z' [% a: `1 I
此輩日夜  不得定意。 ' u; T, ]8 @, K  d) ?
世俗無眼  莫見道真  如少見明  當養善意。 % D& A& j* }5 W6 d0 n
(五)如鴈將羣  避羅高翔  明人(六)導世 度脫邪衆。 & i/ m/ E* T; ~6 |* q$ Q8 B
注:
* M) \* Q+ b7 u' U) Q$ s) B(一) 巴本缺此章.
/ X$ |7 S, V$ L; e2 A6 C(二) 晉本品第同.巴本世間品第十三.僅有三頌文同.餘本缺此品.
4 K! N  |* L& t(三) 秦本此二章入放逸品.- a$ F9 n0 k( v  v% o
(四) 原刻作百.今依麗刻改.
1 o- _0 x2 ?8 b) ~8 o(五) 巴本第一七五頌.又如字原刻作爲.今依麗刻改.% J, T' d) c( v& u$ _
(六) 原刻作道.今依麗刻改.
& S* U; s; k9 @& p0 e2 _/ B. J+ Y( d7 P" D2 [
( s* p; e5 V* o8 f. x! f
世皆有死  三界無安  諸天雖樂  福盡亦喪。
( h2 `: G- {! ^% M4 N3 j4 c7 _5 t: `' r觀諸世間  無生不終  欲離生死  當行道真。
4 _" J* @4 j* q5 i" |& g( M+ Z. S(一)癡覆天下  貪令不見  邪疑却道  苦愚行是。 4 d6 L: U2 K9 O- w: i2 M
(二)一法脫過  謂妄語人  不免後世  靡惡不更。4 m+ a/ t1 x4 Q/ n
雖多積珍寶  崇高至于天  如是滿世間  不如見道跡.$ ~9 F3 ~2 p; c! ^9 s: m( l/ }; q
不善像如善  愛如似無愛  以苦爲樂像  狂夫爲所(三)致。# O9 B: v# f% e" H0 y

' a! Q8 z2 `3 _2 F注:% D1 A" d, r7 n+ g1 f+ U
(一) 巴本第一七四頌.1 M1 o$ X! a2 C% @6 I9 c
(二) 巴本第一七六頌. (三) 晉本作滅.
8 u( \; W/ r9 j1 U  [4 t; w
. f2 V( g4 P# }) Y4 g- a  j3 @法句經卷上法句經卷下+ E6 |2 G5 {" e8 e- }8 Y

& j2 X6 W/ A4 F/ X     尊者法救撰
. o1 b, M7 s0 b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9 O& h1 G& {2 J$ n$ B% C
(一)述佛品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 V2 I9 R% D/ q9 m/ S' W6 G5 U
述佛品者.道佛神德無不利度明爲世則。) v- ?. s2 B* J8 ?
己勝不受惡  一切勝世間 叡智廓無疆  開[目*((业-一)/冡)](二)令入道。
- t) K3 J# U" k決網無罣礙  愛盡無所積 佛意深無極  未踐迹令踐。
" B2 W# _8 p# \8 Q  Y: b% V勇健立一心  出家日夜滅 根斷無欲意  學正念清明。
/ @) n& C4 A; y/ D4 f: Y(三)見諦諍無穢  已渡五道淵 佛出照世間  爲除衆憂苦.# j9 Q/ O! Q% K0 E( W% b% V
(四)得生人道難  生夀亦難得 世間有佛難  佛法難得聞。
4 `2 t' P  t6 H" l; }' V- U(五)我旣無師保  亦獨無伴侶 積一行得佛  自然通聖道。) q3 Q. `$ c, J
船師能渡水  精進爲橋梁 人以種姓繫  度者爲健雄。9 x, L0 n" q2 {5 b
注:
: V) I, x! G+ Z: w4 y; K& e" \/ M% ?2 Y(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如來品第二十二.宋本如來品第二十一.巴本佛品第十四.
% g6 O; |, A. E# R& X(二) 秦本云我爲勝.
& t6 F0 P4 a, U9 G(三) 巴本第一九五頌.次在後.6 }4 N* k5 k0 y$ D+ X
(四) 巴本第一八二頌.
6 q# `- {* e6 J; z(五) 晉本此上有一頌云.八正覺自得.無離無所染.愛盡破欲綱.自然無師受.巴本缺次三章.1 T% n+ j9 h$ R; q
. h& ^* H5 P4 S
  `- Y0 F  E- p7 {3 g
壞惡度爲佛  止地爲梵志 除饉爲學法  斷種爲弟子。" B2 t$ [4 U+ ^4 M# x
(一)觀行忍第一  佛說泥洹最 捨罪作沙門  無嬈害於彼。9 I: z3 U" e# ]% k" T* T$ ^9 n" Q' D
(二)不嬈亦不惱  如戒一切持 少食捨身貪  有行幽隱處. E; D% [0 @3 D& o  w
意諦以有黠  是能奉佛教。; v* n1 g8 Z$ |; F3 X: U
(三)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7 h+ S  A& a' h5 P0 o9 E
(四)佛爲尊貴  斷漏無婬 (五)諸釋中雄  一羣從心。 $ w" _4 |$ T% [) S8 f
快哉福報  所願皆成  敏於上寂  自致泥洹。
' @$ ~7 e8 W" V) ^5 f% t或多自歸  山川樹神  廟立圖像  祭祀求福。
' U; V" Q: {+ R7 R4 \6 }/ b8 W6 s自歸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來  度我衆苦。 0 ]- J9 R. L! m
如有自歸  佛法聖衆  道德四諦  必見正慧。
) y3 z/ ^' K) i& v生死極苦  從諦得度  度世八道  斯除衆苦。
/ U8 Y) c  U" I- G& q+ Y自歸三尊  最吉最上  唯獨有是  度一切苦。 5 t: |+ i+ F" q* Q% b* g5 j( S
注:& ^) P3 _4 h+ M) |
(一) 巴本第一八四頌.: I4 }% `3 v% q
(二) 巴本第一八五頌.
1 S6 m! o, w: D9 q/ w(三) 秦本此章入惡行品.. X/ P0 U/ Q+ P
(四) 巴本缺次二章.又秦本此句云.我爲世尊.5 i1 E! N3 \% k# P3 o6 r; q
(五) 秦本此句云.諸天世人.  [/ {" `+ U. d+ @* |
2 m0 N* K* e! u# C1 U# [
! U9 Q+ f' ?- E) {$ Y' _7 u
士如中正  志道不慳  利哉斯人  自歸佛者。
- `. M. s* G8 Q+ {4 N4 J1 R) N! O明人難值  亦不比有  其所生處  族親蒙慶。 
8 V- a( d) q" ]3 M7 U: V2 A- Z* f(一)諸佛興快  (二)說經道快  衆聚和快  和則常安。
6 E# T1 P7 U( m: n& V(三)安寧品第二十三<十有四章>" G; C. N' \$ _+ T. ^! n' ~
安寧品者.差次安危去惡卽善快而不墮。
' J& ^( U- x: y2 e, U3 b2 n我生已安  不愠於怨  衆人有怨  我行無怨. 
/ y0 h* ]8 m( i5 U2 _- n  X7 i$ Q$ R我生已安  不病於病  衆人有病  我行無病. - W7 P; x% M% ]& A+ w
我生已安  不慼於憂  衆人有憂  我行無憂.9 m4 [, z$ g' o1 y
我生已安  清淨無爲  以樂爲食  如光音天.
/ o9 L' G" k0 H(四)我生已安  澹泊無事  彌薪團火  安能燒我。 2 W2 N; H6 p9 r1 c+ E! q5 a+ k
勝則生怨  負則自鄙  去勝負心  無諍自安。
5 q' _1 _( q9 A% U/ q  U% K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 
/ X/ C" e5 |. w4 n$ H' g注:
2 V9 D: C6 X& D/ ^1 F+ {(一) 秦本此章入樂品.7 [- H5 W1 }* R6 B3 |0 @
(二) 秦本此二句云.說法堪受樂.衆僧和亦樂.
* j3 v' p8 J3 u& ]# E9 p4 C(三) 晉本品第同.秦本樂品第三十一.巴本安樂品第十五.宋本缺.
$ F6 [- e& u5 {3 C! H(四) 巴本缺此章.
! \9 ]' n0 L/ V6 m- R7 u" X1 \6 r- {. u" y

1 ^. ?5 y, T  [# H1 L- |(一)無樂小樂  小辯小慧  觀求大者  乃獲大安. 
$ N  o6 h2 @( p8 d; W2 U/ E我爲世尊  長解無憂  正度三有  獨降衆魔。* w) v4 H0 ?6 s( O
(二)見聖人快  得依附快  得離愚人 爲善獨快。 3 e1 t6 K0 H: W' y( W
守正道快  巧說法快  與世無諍  戒具常快。
0 i! m% a- |7 c(三)依賢居快  如親親會  (四)近仁智者  多聞高遠。5 L; f. p- u3 R5 J
夀命鮮少  而棄世多  學當取要  令至老安。% g2 g  a& G- t  M, w
(五)諸欲得甘露  棄欲滅諦快 欲度生死苦  當服甘露味。
; |- [* T7 a$ ?" B(六)好喜品第二十四<十有二章>! X$ c% q( z- z8 \0 y) n" e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貪欲則無憂患。* W. K; i6 e" B/ {5 m( W7 V
違道則自順  順道則自違 捨義取所好  是爲順愛欲。5 S6 |+ t6 [. H' u$ L5 b: ^
不當趣所愛  亦莫有不愛 愛之不見憂  不愛見亦憂。
# x8 R9 w* h) c0 M: c是以莫造(七)愛  愛憎惡所由 已除给縛者  無憂無所憎。# S( |8 f9 ?. |+ O7 V: j3 Q5 C0 v
注:
" z4 m2 J+ z$ }5 u8 {% D5 o( f1 ^(一) 巴本缺次二章.( u! s1 d- }; _7 y1 X
(二) 秦本此頌云.得覩諸聖樂.同會亦復樂.不與愚從事.畢故永以樂.
- a. c! O& K' O1 O0 w(三) 巴本缺此半頌.
& c) u" P* ~' B" m3 H! p2 ^8 }3 j(四) 巴本此二句連下爲第二O七頌.
+ f( h. U2 N/ w5 C' _# X/ A(五) 巴本第二O四頌.在前出.
/ ^  X# X7 n  Z9 H7 b(六) 晉本品第同.秦本念品第六.宋本愛樂品第五.巴本愛品第十六.( B& Z+ v# g0 L# S
(七) 秦本作念.此章末句云無念無不念.; D+ s! A3 y, W/ x: _" A

( _/ e% ?; Y/ Q" w: _' G( u# L; P% a, p5 _. p& T7 S4 ^
(一)愛喜生憂  愛喜生畏  無所愛喜  何憂何畏. / c) [5 H/ V0 H& p+ A0 K
好樂生憂  好樂生畏  無所好樂  何憂何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3: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 _0 v9 H" t7 r$ E! e貪欲生憂  貪欲生畏  解無貪欲  何憂何畏.
, O7 v$ T  [% G2 j1 O0 s# a' X貪法戒成  至誠(二)知慚  行身近道  爲衆所愛. - ]/ h( r2 l% d# X* A9 h
欲態不出  思正乃語  心無貪愛  必截流渡。 
% j& a0 ?+ u' h: G譬人久行  從遠吉還  親厚普安  歸來喜歡。) C7 w2 t) R' F
好行福者  從此到彼  自受福祚  如親來喜. 
7 @5 F  t7 `% Z0 r5 G" b3 L. @(三)起從聖教  禁制不善  近道見愛  離道莫親. % y" f3 s# |* F' z, q$ |
近與不近  所往者異  近道昇天  不近墮獄。
. t1 F2 L/ s) S1 p1 A4 G# a(四)忿怒品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
$ Y7 t; G1 Q" [, ]3 M# I. s忿怒品者.見瞋恚害寬弘慈柔天祐人愛。
2 b3 Z; |4 m" W% M4 S9 w& T+ d(五)忿怒不見法  忿怒不知道 能除忿怒者  福喜常隨身。* R8 U0 `/ y3 p1 X' s6 a0 @3 p" E
注:; ^1 r3 E/ v9 N/ ?2 V
(一) 秦本此二章又重出於無常品.又愛字秦本皆作念.
$ D' i! d% T/ S+ I# D, H$ h8 S(二) 原刻作如.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 h# _. V& C' f! A/ [(三) 巴本缺次二章.; B0 l" n1 q' _4 q0 g7 ?
(四) 晉本品第同.秦本忿怒品第十五.又恚品第二十一.宋本瞋恚品第二十.巴本忿怒品第十七.2 l) I. H, H5 Z7 d
(五) 巴本缺次二章.
/ e) R& y& s6 h
, z. W" x+ D  U& A; U" H& I! d( U+ b% w9 Z$ w! N- a
貪婬不見法  癡愚意亦然  除婬去癡者  其福第一尊。
' P2 I% L2 R' S% g! s/ a7 k恚能自制  如止奔車  是爲善御  棄冥入明。 7 J, h' V6 \8 n: f; l
忍辱勝(一)恚  善勝不善  勝者能施  至誠勝欺。 
& f! j3 ~. @! a0 ~: B不欺不怒  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  死則上天。$ U+ I! O& \- a+ \; p% c
常自攝身  慈心不殺  是生天上  到彼無憂。 & H/ w4 s, J6 B$ p! o8 k
(二)意常覺悟  明暮勤學  漏盡意解  可致泥洹。 ( o( R% y! a1 }* ~6 z
(三)人相謗毁  自古至今  旣毁多言  又毁訥訒0 n# l: ~, q( o8 D! O, }$ l; u, p
亦毁中和  世無不毁。 
/ v! x9 w/ U* {; j% d欲意非聖  不能(四)制中  一毁一譽  但爲利名。
/ ~, K/ \) \' J& d1 k明智所譽  唯稱是賢  慧人守戒  無所譏謗。 
8 o) @0 O/ N4 p3 O1 Z$ i如羅漢淨  莫而誣謗  諸人咨嗟  梵釋所稱。 
; f0 c+ B4 ^7 B(五)常守慎身  以護瞋恚  除身惡行  進修德行.0 i: d% \# n. G& Z5 n2 I$ t
注:; i) R1 x5 w5 {, `# I7 q
(一) 秦本作怨.
2 O: u& R, J) v4 B; c. O$ ~(二) 秦本此章入戒品.
0 c% p2 {5 ?; g2 k" Q* F+ {. _(三) 秦本此章入誹謗品.
. \+ z/ e* S) G8 E5 K, S  A1 A# ^(四) 晉本作折.! r7 j8 V9 `+ L, p8 w
(五) 秦本次三章入學品.0 i& ]6 w2 O) I  {

' s% ?, z! Z7 D; ~# _! b  G: w% K7 A8 b$ `% L1 l6 M/ s
常守慎言  以護瞋恚  除口惡言  誦習法言. * F+ K) u' d# G$ U
常守慎心  以護瞋恚  除意惡念  思惟念道。 + `% b, `1 p' Z* A: L- Y. E2 B
節身慎言  守攝其心  捨恚行道  忍辱最強。! q8 U$ z! I; u. T5 E! \8 b
(一)捨恚離慢  避諸愛貪  不著名色  無爲滅苦. 0 o/ S' F( U* }
(二)起而解怒  婬生自禁  捨(三)不明健  斯皆得安. 8 f2 `+ |1 u" r
瞋斷臥安  恚滅婬憂  怒爲毒本  輭意梵志
* x" T) f" u# j/ T* @(四)言善得譽  斷爲無患. 
+ x7 h1 B& s9 |' D" ~同志相近  詳爲作惡  後別餘恚  火自燒惱。
6 y4 l8 P) P2 ?3 f不知慚愧  無戒有怒  爲怒所牽  (五)不厭有務.   S/ [( N, o/ p6 M1 ?2 }/ W
有力近兵  無力近輭  夫忍爲上  宜常忍羸. 1 b0 R0 L/ r" n0 o/ K0 N1 q% n
舉衆輕之  有力者忍  夫忍爲上  宜常忍羸.
7 e: e: F& X( G, z2 {(六)自我與彼  大畏有三  如知彼作  宜滅己中. : E! _4 a& s) g) s$ R1 j6 ?& y% d
注:
6 C9 u- W3 Y* {# G9 P+ @, T* p# u7 s(一) 巴本第二二一頌入次品.又秦本此章次句云.超度諸結使.末句云.除有何有哉.3 H& T! s' k, {: _2 J: E
(二) 以下巴本缺." r3 b- y# H% w5 A* ?# R/ R
(三) 秦本作無明根.
. }+ t* Q1 X1 G# b1 S7 p& J' l) ~(四) 秦本此二句云.賢聖能悉除.斷彼善眠睡.7 L) |, G( `# |4 q7 x9 ?
(五) 秦本此句云如冥失明.
0 c! [- R0 P& Z0 p0 X(六) 秦本此二章云.自我與彼人.大畏不可救.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二俱行其義.我與彼亦然.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
5 Y# W; n( O& z+ Y: l
. k1 _; T" {& V5 A& l7 O% d' Q# e. k: [4 F
俱兩行義  我爲彼教  如知彼作  宜滅己中. 3 |8 G. W6 j0 W; }/ ]) \
(一)善智勝愚  麤言惡說  欲常勝者  於言宜默。
8 X2 a3 |8 D* [3 r! f% d/ R4 q夫爲惡者  怒有怒報  怒不報怒  勝彼鬬負。
/ o. d5 ?6 H- ]! Z(二)塵垢品第二十六<十有九章>
( o. i% E5 X6 ^) s7 G塵垢品者.公別清濁學當潔白無行汙辱。, t; z% s& n6 Q, D. b: X3 T
生無善行  死墮惡道  往疾無間  到無資用。 % ], ~4 b4 y* [2 T0 Q( d! G
當求智慧  以然意定  去垢勿汙  可離苦形。 ) v2 x7 N) {) K0 z" M2 C; Y
慧人以漸  安徐精進  洗除心垢  如工鍊金。4 k- i7 g! z! s5 l, L
(三)惡生於心  還自壞形  如鐵生垢  反食其身。- Y# b& W+ k# _1 n( b$ P
不誦爲言垢  不勤爲家垢 不嚴爲色垢  放逸爲事垢., k: g4 I$ g8 [: u: J
慳爲惠施垢  不善爲行垢 今世亦後世  惡法爲常垢。6 h2 f8 ]* z% D" w( S' n
垢中之垢  莫甚於癡  學當捨惡  比丘無垢。 
7 V1 B! N: y# M4 v: z! {注:0 K/ Y$ x/ r4 B; N5 }
(一) 秦本此句云.若愚勝智.2 ?4 c  I' n0 z
(二) 晉本品第同.巴本塵垢品第十八.餘本缺.
$ m) V1 _) b' k  v(三) 秦本此章入行品.
* C- [3 Z, n4 a' B1 t# T* {0 _

( J' _0 \; R7 C7 U: M: k* g4 ]苟生無恥  如鳥長喙  強顏耐辱  名曰穢生。 
$ h" e5 x2 q5 \5 m廉恥雖苦  義取清白  避辱不妄  名曰潔生。9 N* F7 F5 e" |: F8 a' p6 \
愚人好殺  信無誠實  不與而取  好犯人婦。 " u7 Y' h: b4 w- u9 l4 ]
逞心犯戒  迷惑於酒  斯人世世  自掘身本。  3 Q: |+ B2 X4 \% N3 {; A  j
人如覺是  不當念惡  愚近非法  久自燒沒。: Y9 B( Y! S- N: D
若信布施  欲揚名譽  貪人虚飾  非入淨定。 3 o0 {! b! ]6 c* t/ D0 G1 z
一切斷欲  截意根源  晝夜守一  必入定意。 , w! }+ n& q& _2 v1 Y3 S1 B
著欲爲塵  從染塵漏  不染不行  淨而離愚。8 |* u& f, i$ M3 q/ w
見彼自侵  常內自省  行漏自欺  漏盡無垢。
# K5 p& ^# A0 m$ z# @  p1 }3 X火莫熱於婬  捷莫疑於怒  網莫密於癡  愛流駃於河。% u: B6 _9 V0 y9 m/ J9 X. y
(一)虚空無轍迹  沙門無外意  衆人盡樂惡  唯佛淨無穢。
4 l, g" ^  ~' @& Z虚空無轍迹  沙門無外意  世間皆無常  佛無我所有。
- o8 x! g, [4 ]% _注:7 `, s% ]+ ]9 P
(一)巴本缺次二章.! z- u# D( ]2 o+ g$ u* \

. ^( c  N( M. l) U+ j" S3 e7 C5 O3 Y% F8 `' r7 ~/ f
(一)奉持品第二十七〈十有七章〉$ L% O2 W0 i8 ^5 r7 q6 a1 P
奉持品者.解說道義法貴德行不用貪侈。6 J1 k2 }$ C1 }, g
好經道者  不競於利  有利無利  無欲不惑。 + k- V( R$ b) X+ P# @
常愍好學  正心以行  權懷寶慧  是謂爲道. / G5 e- v) p# u" i
所謂智者  不必辯言  無恐無懼  守善爲(二)智.
5 S9 |2 g7 k6 {: k% ~* G奉持法者  不以多言  雖素少聞  身依法行 
- M8 ?1 `/ Q# m" c/ x) h守道不忘  可謂奉法.2 k3 c1 d6 D6 B: v
(三)所謂長老  不必年耆  形熟髮白  惷愚而已. 
- a, P7 o  [4 l! K/ {謂懷諦法  (四)順調慈仁  明逹清潔  是爲長老.+ N: c( L* P2 \' C) i  R$ t2 {
所謂端正  非色如華  慳嫉虚飾  言行有違.
! s# @& K0 s% C) ^) c謂能捨惡  根原已斷  慧而無恚  是謂端正. 6 R8 _( W  M5 T3 e% I# Y6 r$ [' t$ b
(五)所謂沙門  非必除髮  妄語貪取  有欲如凡. , f1 U. Z0 E5 V2 X' N! D
注:
& z6 z* n" [7 s" Q& l0 M8 Z(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沙門品第十二.宋本同品第十一.巴本奉持品第十九.
& {( p" M) `1 G(二) 晉本次接所谓長老章.
8 T6 h! }( S, \  M7 y(三) 秦本次二章入沙門品.第二章首二句云.謂捨罪福.淨修梵行.
! k3 t* O6 _) w( B1 V(四) 原刻作損.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 ^9 G+ e/ L' F& \! C9 Q(五) 秦本次二章入沙門品./ D" s: j2 t9 ]8 Q0 {3 W6 k9 V$ }

2 h" c0 [: b* D, ^! x) q7 d. G- P
9 v% J6 X) P4 k1 ]2 X' f( v  p8 g(一)謂能止惡  恢廓弘道  息心滅意  是爲沙門.1 f5 a: @2 U2 i
所謂比丘  非時乞食  邪行望彼  稱名而已. 4 M% t# I, b: P
謂捨罪福  淨修梵行  慧能破惡  是爲比丘. 
3 |% l0 s3 o) D, _所謂仁明 非口不言  用心不淨  外順而已.9 x; B; n: L) X* t
謂心無爲  內行清虚  此彼寂滅  是爲仁明. 9 H2 x* Y, R/ a8 f) [" U. g9 o( Y9 s4 p
所謂有道  非救一物  普濟天下  無害爲(二)道。
" ?# ?4 }0 n: m戒衆不言  我行多誠  得定意者  要由閉損。
) l4 [) x. j( G2 b+ s& x/ B% K意解求安  莫習凡夫  使給未盡  莫能得脫。* q. O9 ~  e9 r7 {. {
(三)道行品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 S' b, A( N4 g: P: w5 l
道行品者.旨說大要度脫之道此爲極妙。
1 j1 x7 k" e% w0 x; p八直最上道  四諦爲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1 13: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亦無有思.
7 t& ^2 g6 {. d. K) O! p/ ^心難見 習可覩 覺欲者 乃具見  無所樂 爲苦(三)際. ) E0 W) |/ F) W9 l! S) y$ p( F) F
在愛欲 爲增痛 明不染 淨能御  無所近 爲苦際., h& i% G* N+ u/ Z: }4 O/ L# t
見有見 聞有聞 念有念 識有識 覩無著 亦無識. 
9 y% \& }$ t/ s2 g  \& i  A9 h% P一切捨 爲得(四)際 除身想 滅痛行  識已盡 爲苦竟。
4 \, w* |- H2 a% l* ?猗則動 虚則靜 動非近 非有樂  樂無近 爲得寂
6 R) \) a5 T0 M5 F7 U  Q, H寂已寂 已往來。1 u2 z$ m" m: e
來往絕 無生死 生死斷 無此彼  此彼斷 爲兩滅
" T) c% x' s! ~6 }) `8 W滅無餘 爲苦除。
; R0 q8 c/ Q8 ~8 G3 _比丘有世生  有有有作行 有無生無有  無作無所行。: c; D" R! t) x' b" v
夫唯無念者  僞能得自致 無生無復有  無作無行處。4 c3 O% J$ j. i2 |$ V3 D- A
注:
  \# P8 b3 I% X" Y- m(一) 秦本作歸.次句同.
/ w0 _( ^; A. n3 w(二) 秦本此章云.我有本以無.本有我今無.非無亦非有.如今不可獲.6 r% v& Q- S9 U8 x
(三) 原刻作除.今依麗刻改.) b4 u1 Z3 @& ?4 ?
(四) 同上.
/ j  n3 F: s& g9 o/ O, A% [+ E" n& f) M

- {7 I0 r# _2 V; ]生有作行者  是爲不得要 若已解不生  不有不作行。
# P7 G/ ]7 s. h3 I- y+ a% @則生有得要  從身有已起 作行致死生  爲開爲法果。6 L, W6 R8 `& z" J$ o" w1 N" B
從食因緣有  從食致憂樂 而此要滅者  無復念行迹。
' Q. u' k: p: ~! \  \6 H% O諸苦法已盡  行滅湛然安 比丘吾已知  無復諸入地。# Q( y5 Y9 a  j8 H5 a
無有虚空入  無諸入用入 無想不想入  無今世後世。
/ `/ e. w8 |' w2 w亦無日月想  無往無所懸 我已無往反  不去而不來。
* ^$ K9 d% W$ Y3 a" W7 V- Y* y不沒不復生  是際爲泥洹 如是像無像  苦樂爲已解。 
  ^$ s" {% m9 }4 K! @' V所見不復恐  無言言無疑 斷有之射箭  遘愚無所猗& h/ N' Q/ z- t. I$ k; t2 t* \  d* t
是爲第一快  此道寂無上。
. l8 q9 K+ v0 |5 S* g( ^(一)受辱心如地  行忍如門閾 淨如水無垢  生盡無彼受。
, x3 h: p2 Z$ g. ?8 D$ d. A6 o1 H利勝不足怙  雖勝獨復苦 當自求法勝  已勝無所生。
# o) [5 A, L, \, _8 s畢故不造薪  厭胎無婬行 種燋不復生  意盡如火滅。; ^6 P7 a$ M9 ?6 p3 D. G2 P
注:1 G: T/ u, N: G* P' ^
(一)巴本第九五頌.入羅漢品.
7 S. `" M% k/ h; I- z: b3 [. _. U
$ U8 Y  m" _* D6 C1 h2 x% A5 |% a
胞胎爲穢海  何爲樂婬行 雖上有善處  皆莫如泥洹。( t7 J4 X& p! T9 P- E
悉知一切斷  不復著世間 都棄如滅度  衆道中斯勝。
! c8 N/ r( ]* Q佛以現諦法  智勇能奉持 行淨無瑕穢  自知度世安。1 W4 Q7 t) v8 ]2 o9 g
道務先遠欲  早服佛教戒 滅惡極惡際  易如鳥逝空。
1 X8 M7 K- ?9 h) k( B若已解法句  至心體道行 是度生死岸  苦盡而無患。# |/ S# t' a( h7 C
道法無親踈  正不問羸強 要在無識想  結解爲清淨。4 M, u6 d! q2 Q! L- U
上智厭腐身  危脆非真實 苦多而樂少  九孔無一淨。" p4 q* b# I! a( a' c1 e) o
慧以危貿安  棄猗脫衆難 形腐銷爲沫  慧見捨不貪。: O4 P$ `# N& ^9 q% h: z  Q
觀身爲苦器  生老病無痛 棄垢行清淨  可以獲大安。
7 Q% `0 P1 R3 t) _依慧以却邪  不受漏得盡 行淨致度世  天人莫不禮。- ]& y+ Y8 X0 i+ m: d
(一)生死品第三十七<十有八章>" u4 b. z0 ~6 b* L4 C+ e6 F) O
生死品者.說(二)諸人魂靈亡神在隨行轉生。
0 q/ t4 S" f/ H0 u' Z% i' x) w# `注:
  F' \: w+ T  {- P) Q% p4 P(一) 下三品晉本品名次第同.餘本均缺.' A% K# f* B2 X! t* t% Q0 `3 V: t# E
(二) 此字依麗刻加.+ f) ?) J# o6 P/ |, S: p# F
; E* h4 D* d$ ]) a/ Z" u% r

4 C4 u& i/ t$ n9 K9 q  [3 Z(一)命如果待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4 N% M6 Y- W
從初樂恩愛  因婬入胎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 Z" X5 K% A3 ?$ ?; s) r是身爲死物  精神無形法 作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亡.
" m8 ^: @: ~6 I+ ~, P$ N終始非一世  從癡愛久長 自此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 i1 G  J3 m3 s8 H% ]身四大爲色  識四陰曰名 其情十八種  所緣起十二。8 P1 M4 I2 Q* s
神止凡九處  生死不斷滅 世間愚不聞  蔽闇無天眼。
! m- |( j& `1 @( V! t1 i1 _4 V* c自塗以三垢  無目意妄見 謂死如生時  或謂死斷滅。8 ~5 `: K" M' O) t6 Z! T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嘿(二)到  所往如響應。0 ~, p8 x  L+ d/ s9 Z3 P9 U
欲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2 s$ E1 D, J8 |& F* [神以身爲名  如火隨形字 著燭爲燭火  隨炭草糞薪。
* M8 s# D, Q7 ~9 [% B心法起則起  法滅而則滅 興衰如雨雹  轉轉不自識。
% d. S4 O: i/ j+ r. P0 j- L識神走五道  無一處不更 捨身復受身  如輪轉著地。8 Y8 X- h2 a4 f7 g$ k
注:/ A5 l; ~1 G$ U; J" x/ K8 \
(一) 秦本此章入無常品.( W2 \, V2 h2 t% _3 Z  a
(二) 原刻作言.今依麗刻改.晉本作至.5 P  k. p  E9 }2 F9 b! W6 m3 ~

# J8 E7 n, C3 L! B1 t9 O, Z1 I
/ @/ Y1 J1 Y; c8 e, T如人一身居  去其故室中 神以形爲廬  形壞神不亡。
( P! T- i) A. R精神居形軀  猶雀藏器中 器破雀飛去  身壞神逝生。" t, w+ D, }& R8 R
性癡淨常想  樂身想癡想 嫌望非上要  佛說是不明。 
# d' v6 f0 X7 W& {* o' }0 B一本二展轉  三垢五彌廣 諸海十二事  淵銷越度歡。 
  W( C; J" d- q0 x7 m三時斷絕時  知身無所直 命氣温煖識  捨身而轉逝。
' M8 a' T0 V0 z: v當其死臥地  猶草無所知 觀其狀如是  但幻而愚貪。  
# h2 p+ k2 ]) P道利品第三十八<(一)十有九章>2 p" {: }% a  C7 H$ ^  D
道利品者.君父師行開示善道率之以正。
# l% h% u4 v/ e/ J  j8 o' G. Z人知奉其上  君父師道士 信戒施聞慧  終吉所生安.2 H* N9 R+ s  J" B4 K  P1 z
宿命有福慶  生世爲人尊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從.
: f" q& v, P7 W/ [5 g王爲臣民主  常以慈愛下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K, X& x( v! s, q( }
處安不忘危  慮明福轉厚 福德之反報  不問尊以卑。
  g, y! G$ Z- {8 V) G注:
! Z1 L) @4 ]5 g+ Y3 u(一)實有二十章.6 \; M! A- s" V' ?

  w# J, ]0 s" d( t- Q4 l3 [$ u* S* k3 S6 `
夫爲世間將  順正不阿枉 心調勝諸惡  如是爲法王.
) r" Y2 y+ _1 U$ C& l見正能施惠  仁愛好利人 旣利以平均  如是衆附親。" X9 t3 {, }& X1 {0 b3 y# g) U6 r
如牛厲渡水  導正從亦正 奉法心不邪  如是衆普安。
1 A( ^3 D1 ?' w; V3 A1 h勿妄嬈神像  以招苦痛患 惡意爲自殺  終不至善方。9 \6 S" o4 l4 x& t# t1 Q
戒德可恃怙  福報常隨己 見法爲人長  終遠三惡道.% W( m7 @' ]- }8 B# V1 G
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龍邪毒害  不犯持戒人。3 ?( T& Y3 D6 B1 {0 U2 X
無義不誠信  欺妄好鬬爭 當知遠離此  近愚興罪多。% v9 s5 d4 b) }9 r2 }6 ~, n* a( r
仁賢言誠信  多聞戒行具 當知親附此  近智誠善多。) S5 d9 H. r. [" O8 y
善言不守戒  志亂無善行 雖身處潛隱  是爲非學法。' M& C, q! R0 R1 F8 ~
(一)美說正爲上  法說爲第二 愛說可彼三  誠說不欺四。# g" c' T- [$ X, H& J5 C
無便獲利刃  自以尅其身 愚學好妄說  行牽受牽戾。, `( ^. j, [" d2 ]
貪婬瞋恚癡  是三非善本 身以斯自害  報由癡愛生。' y" J5 Z" q* l% Q' m
注:
; U; |9 E- Y/ V. x(一)秦本此章入誹謗品.
8 @) ?5 a/ g% ^* y
) {% o8 w$ l* k# N5 @+ R& ]3 X; h: F8 ?" ]1 E* C, A2 Q: u
有福爲天人  非法受惡形 聖人明獨見  常善承佛令。; N" o8 |6 M+ o, d+ W
戒德後世業  以作福追身 天人稱譽善  心正無不安。9 v" `  L. j8 x3 L) T
爲惡念不止  日縛不自悔 命逝自川流  見惡宜守戒。. ?0 S/ J( r& y/ @. u9 k) F5 q
(一)今我上體首  白生爲被盜 已有天使召  時正宜出家。+ ?6 o4 V  c9 j4 X
吉祥品第三十九<十有九章>
7 o% J1 s5 ]# f6 ~& F! T: A9 d吉祥品者.修己之術去惡就善終厚景福。7 U) B) g3 \1 {7 o: A1 O% [
佛尊過諸天  如來常現義 有梵志道士  來問何吉祥.
  r2 @* U" c" p7 L6 F於是佛愍傷  爲說真有要 已信樂正法  是爲最吉祥.- s" ^, Q. _' Y# y" ~
若不從天人  希望求僥倖 亦不禱祠神  是爲最吉祥.+ m( |+ w, S. E
友賢擇善居  常先爲福德 勑身從真正  是爲最吉祥.. H# K- M. e8 {+ _9 C# P( v
去惡從就善  避酒知自節 不婬于女色  是爲最吉祥.
- o$ G( b+ Z. W% a7 |6 W多聞如戒行  法律精進學 修己無所爭  是爲最吉祥.. U2 }; d/ a0 f
注:- b: I# B" T0 O9 j1 ?9 n
(一)原刻作是.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6 D/ _4 D: h8 K" Y
4 I. a' R$ j, i* k
& p' C4 Q! l' H/ ^( c2 @/ T居孝事父母  治家養妻子 不爲空之行  是爲最吉祥.  v. A( i4 ?( k9 P: P0 f/ y) P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覆 以時誦習經  是爲最吉祥., D# x9 @# R& ]4 F' w
所聞當可忍  樂欲見沙門 每講輒聽受  是爲最吉祥.0 u4 `! O1 m+ ~% `
持齋修梵行  常欲見賢聖 依附明智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3-29 20:11 , Processed in 0.0818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