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2: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败的表现,而是伟人坚定信念的表征。
: o5 X2 G( z8 u" T7 K7 Q & v$ Y. {. e, ^1 S+ A
累劫以来的仇恨+ R: ?% w9 D+ @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
* A) r1 V, D7 r" S3 e 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 ~; v) w% D, ~ f7 h
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注) (偈5)
. n1 }2 h7 z, s% t5 u, e# K$ g5 K' Q7 ]/ n/ q% j; B
从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视,就亲自为丈夫安排,选择再纳了一妾。但前后两次,当她知道妾怀孕时,却在饭中掺药而使妾两次都流产。第三次有喜时,这妾就刻意隐瞒她,但她后来还是知道了,并且如法泡制,妾因此再次流产,并且因而丧生。弥留之际,妾发誓要报複她和她未来的儿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从此展开。
- a8 {* W: j0 m! w' F
6 X& [6 ]' d8 l3 x- s5 n后来,这对妻妾曾经投胎转世成母鸡与猫、牝鹿与母豹。今生,一个投胎转世成沙瓦提城一位贵族的女儿,另一位则变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赶贵族女儿和他的婴孩,当贵族女儿知道佛陀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说法时,他就逃到佛陀的身边,并且把婴孩放在佛陀的脚下,接受佛陀的保护。食人妖怪却被挡在外面,无法进入。后来食人妖怪也被传唤进去,佛陀向她们两人劝诫,说她们两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为互相怀恨,以致于往后的几世里,不断地迫害对方的子女,佛陀告诫她们,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谊,相互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在佛陀的劝诫下,尽释前嫌。
; _1 \! N) u: R4 |2 ~( I7 Z5 l% ?$ {& @% Q& X/ E2 p
佛陀接著要贵族的女儿把小男婴交给食人妖怪,但她担心男婴的安全,而迟疑了一会儿,但出于对佛陀的虔诚和信心,她听话地把男婴交给食人妖怪。食人妖接过男婴后热切的爱抚和亲吻婴孩,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会儿,又把男婴还给贵族的女儿。( V; u+ }7 N& Q
% P9 _3 K( n, b% `; v3 K
从此以后,双方尽释前嫌,同时善待对方。
4 F7 g. b2 s" C0 F, y C
5 d2 h: g$ d" |0 p0 ^, M+ Y& s 注:佛陀和弟子共同遵守的永恒不变之法。: T$ F* h# e; p. |* O/ B/ E
9 ?5 ?) e% D) g9 g7 q
# |$ D: z W1 f8 Q7 ]憍赏弥诤论不休的比库们9 ~+ ~! F: @5 l" V# C7 B
明白「诤论使人毁灭」的人, 停止诤论。/ M- t6 U4 R5 y& G* V3 \
昧于这种道理的人,诤论不休。2 W5 z$ [) J! E& \
% {/ W8 R! C6 _4 }4 x4 L-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赏弥的比库们诤论不休。有些比库跟随精通律(vinaya )的法师,其他的比库则跟随精通法(dhamma)的法师,双方诤论不休。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但佛陀知道,他们终究会明白这样是错误的,所以就离开他们,单独到森林的僻远静处结夏安居 (注1)。(安居时曾经有一只大象和猴子照顾佛陀) (注2)。
& M; j% D- w& @! w" R- S8 C( f: l# S8 C V8 }+ h
憍赏弥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去的原委后,拒绝再供养这些比库们,比库们才明白他们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们要他们承认,是他们的错误,才造成佛陀离开憍赏弥,否则不愿再像从前那样尊敬他们。信徒们要他们恳请佛陀宽恕,但佛陀已经离开 了,当时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库们过的很辛苦、惨淡。2 s6 B' D, Y, a5 u! N
2 r; D' c( [" x% S1 I; ~
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众多比库就去找佛陀,并且向佛陀表达他们的悔意,同时保证他们已经明白所犯的错误,恳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去。精舍的比库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认错。佛陀告诫他们说:生命是无常的,大家必须停止争吵,言行举止也不能像永远不会死亡般。& C0 }; u d5 g
" p1 j& L5 f+ N5 b % _/ z8 ]4 e, M5 L, g* y% |+ K
% U2 N! {6 @/ U$ B8 O2 j. P$ R+ ?" y$ T# j7 F2 ]/ A
' j( E- K" e! R! A& Z4 m2 S" J1 S* U. a. \
! I* Y% i$ O- \: w" x# W3 f) } 备注:" N9 t+ y; G. s6 ?
1. 结夏安居 (vassa),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3 W0 G' ?: k+ |( K" w1 F9 U 2. 曾有记载说明该猴子如何照顾佛陀的有趣经过:当该猴子看见大象照顾佛陀时,它也决定要效法大象,为佛陀做些服务。有一天,猴子在树丛中荡来荡去时,发现有一蜂巢,它就把蜂巢所在的树干折断,取下蜂巢,并将它放在树叶上,献给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后,猴子就躲起来,观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猴子就过来拿起蜂巢,前后翻转,想要找出为什麽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结果发现蜂巢中有些昆虫的蛋,它就把这些蛋拿开,然后,再献给佛陀。佛陀终于吃蜂蜜了。
( c/ @9 a1 v( _8 u1 f* o7 u; [
! O4 q' @! H: m9 {) p% Z. ^ * ? X8 F3 `7 q/ X
马哈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
+ d6 k" @' x/ ]- a. D2 F$ z7 J4 j P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摄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懈怠不知精进,必定为波旬 (注1)所毁灭,如同风吹弱树。
+ ?! p4 z4 j7 {# F 人若观身不淨,摄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注2)精进,# V$ ]7 X6 h0 Y4 u% T
则魔不能加以摧毁,一如风吹山石。(注3) X, b8 k7 d7 b% ]2 g$ }
6 x: ^4 I, F2 B2 b4 i马哈迦罗和小迦罗兄弟俩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时,他们听到佛陀的说法,听完之后,马哈迦罗就虔诚地出家为比库,小迦罗虽然也出家,但却没有坚定的信念。5 R0 a5 F& }: }% {' @
1 V; f: F; I0 a% ? K& e F出家后,马哈迦罗很努力地在墓地禅修,并观照身体的变化和无常。最后深入止观,证得阿拉汉果。相反地,小迦罗对心灵的训练与提升没有兴趣,时时惦著感官的乐趣。
1 z2 J# Z9 S9 z8 Z3 a3 x' q! l K9 A; F8 c; r
后来有一次,佛陀和众多弟子,包括他们两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里。这时候,小迦罗未出家的妻妾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小迦罗以前的家,小迦罗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库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们便趁机说服他还俗。
+ Q( s. D% }6 {# l% M+ [$ V" i3 J7 H; n- B+ X8 [: @4 F
第二天,马哈迦罗的妻妾们也邀请佛陀和比库到马哈迦罗以前的家,她们希望也能像小迦罗的妻妾们,劝劝马哈迦罗还俗。供养完后,她们就向佛陀请求让马哈迦罗留下来表示随喜,佛陀答应了,就和其他比库先行离开,而留下摩迦罗一人。
& f' g# y9 ^' i0 V/ d3 d l6 G0 d" M5 Z ~' ~& h
到达村子门口时,比库们就向佛陀说,他们担心马哈迦罗会像他的弟弟一样,被妻子劝解而还俗。佛陀回答说,他们两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罗沉溺于感观乐趣,内心脆弱。相反地,马哈迦罗脱离感观的束缚,精进,坚定,对、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强烈。
4 m, s- Y, F5 I n
9 d7 V, p. e, X! {7 s$ e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于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
8 f6 @* W4 P5 r% ]6 Q3 `* @5 A
# \& z' O: G" j* _# m, T 备注:, g0 E4 B* U: V$ o4 h, i0 d3 `$ a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种意义: (1)五蕴 (2)造作 (3)死 (4)烦恼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烦恼」。: J9 B' R/ T/ d* U5 V) d$ p) E
2. 信:基于智慧而对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没有盲从迷信。人不可能基于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3 f; B: D2 Q. s! j4 Q 3. 本篇是佛陀针对出家人的说法。读者应注意,佛陀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 b% _; @+ _$ X* a
, r; ~8 {+ m' z7 s: y( q + p6 A+ K Y5 u* \
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
4 Q; X" k& N7 k. F% v! W7 p 人若不能远离贪欲,无法克己,不诚实,没有资格穿著袈裟 (注1)。; d2 A4 }; k9 M7 g
人若远离贪欲,善持戒律,克己,诚实,有资格穿著袈裟。
, \& d# M. p- ?+ p G! I- ?& p2 U
, S; y& L6 w; A j2 S& p9 Z) z" M+ Q有一次,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离开沙瓦提(舍卫)城到王舍城去。抵达之后,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这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