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 19: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於我们学了这一部,好像学了一部小藏经。
# w; U* D2 D _( r1 @, n 所以无量善果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说最深」,这个意思讲得深。「盖以得无上正等正觉为明也」,这个明只有一个人证得,妙觉。等觉没有证得,等觉有五十一个菩萨,第五十二才证得,究竟圆满的法身如来,这才称明。「今释本经」,来解释我们这部经,「以《涅盘》之说为妥」,《涅盘经》就是此地讲的,这个地方讲的,这是最妥当的。
2 B" z. u1 Z* ?6 r8 H% x 「又行足者,《涅盘经十八》曰:行名脚足」,就是我们两只脚。「脚足者,名为戒慧」,这是戒定慧三学。「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也」,这就是说这个足就是戒定慧。我们修戒定慧,证得无上菩提,这叫明行足。这个说法说得深,确确实实只是妙觉才能证得,符合本经的教义、宗旨。
3 \. X: H1 }4 a. x, n/ Q 「《净影疏》同之」,《净影疏》里面也是用《涅盘经》上这个解释。「疏曰:龙树说,戒定慧等,名之为行」,行是修行,修行的标准就是戒定慧。戒有止作两种,止是禁止,譬如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止,不准做的;另外还有什么?还有行的,就是你一定要做的。菩萨戒多半都是作持,譬如听经,这个地方有法师讲经,讲经的讲堂四十里之内的,在古时候你能够走得到,走到这边来听经,听完了回去。如果你不来听经就犯戒了,为什么?菩萨拥护道场。哪怕是个初学的小法师来讲经,你这个老居士、老人都要来听经。为什么?做影响众,让听经的这些人看到,这些人都坐在这,大概讲得不错,让他们生起信心、生起恭敬心,做影响众。现在交通方便,换句话说,开车应该在一小时之内,应该要来听经,超过一小时的可以不来。这是一类。戒律有这么两大类。这是讲行法。「此二(明与行)」,空慧,明与行,空慧,「圆具」,圆是圆满,具是具足,圆满具足,这叫足。所以这个足是比喻,比喻明跟行,智慧跟德行圆满具足,这是足这个字的意思。% X( a9 m: `5 }! H o
「又《会疏》稍异」,这都是日本净宗古大德,他们《无量寿经》注解上所说的,「行足者,谓身口意业,真正清洁。於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这个意思也好,身口意,戒定慧,真正清净。跟自己的愿,自己的愿,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跟这个愿力,行愿具足,行中有愿,愿中有行,这样善修满足,称为明行足。3 c0 }- f9 L" ]# k0 u: L
「五、善逝」。什么叫善逝?「善者好也。逝者去也」,所以善逝「又名好去」。《大论》是《智度论》,《智度论》里面讲,「好去者,於种种诸深三摩提(即正定),无量诸大智慧中去」。修的这个智慧,修的这个大定,完全向著智慧。种种诸深三摩提,这是正定。种种,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论是哪一种法门,都修到正定。怎么样得定?就是放下。所以修行重在放下,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放下执著,让自己的清净心现前,戒成就了;平等心现前,定成就了。戒跟定成就之后,就会引发智慧现前,自性的般若智慧自然现前,智慧现前,一切法的真相完全通达明了。
, b8 n' k% Z1 X; I, U! o2 a 所以这是佛陀,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人明心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中国的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这就是教学的理念跟方法。所以中国儒家老师教学,要学生有没有慧根,讲求什么?悟性,这个重要。悟性很高,思惟敏捷,这种人将来会有大成就。那就要在根上下功夫,养成习惯,古人所谓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把他的习性用最好的方法培养,像本性那么样的善良。道家亦如是,儒家对於名利没有舍得干净,它毕竟还是世间法,道是出世间法,道可以说是完全舍弃了,比儒家的舍得还要多,所以那个地位比儒还高。5 r5 u' e9 \! d+ K2 w
佛是讲得圆满,它是世法跟佛法完全圆融在一起,真的作用广大。每一桩事情都能做,他做的不是为自己,利益众生,断恶修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众生不为自己。不为自己就是出世间,出世法,做种种事情帮助人离苦得乐,这是世间法,世出世间圆融了,世间不妨碍出世间,出世间也不妨碍世间,圆融了,妙极了,真得大自在。从它的回向就具体可以看到,回向里头没有为自己,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自性,多妙!$ a! f! p h! u" T8 `0 o
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如偈说」,下面偈子说,「佛一切智为大车」,比喻好像大车,「八正道行入涅盘」。这个车在哪里?在八正道。八正道通入般涅盘的,般涅盘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它这个车是向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好去,去的好地方,这个地方太好了。又《合赞》曰:「善者,最初发心。逝者,大般涅盘。如来不舍最初发心,得大涅盘,是故如来名为善逝。」这是如来给我们做榜样,初发心就成佛道,发心就成佛了。这《合赞》讲了,如来不舍初发心,他成佛了,是故如来名为善逝。「是均以入涅盘为善逝」,这就是回归自性。佛教教学最后的目的是回归自性,现在量子力学家讲的零点能量点,如何能够回归到零点能量点,那就圆满了,佛法是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
, [0 x5 j/ N* | 「又《会疏》曰:善逝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是以趣佛果为善逝。与上说亦无实异。至於佛无来去,云何名好去?」这个问题问得好。《净影疏》曰:「佛德圆满,更何处去,而言好去,虽无去处,非不能去。如劫尽火,虽非所烧,非不能烧,故得云去。」这个意思也说得非常好,佛确实在那个境界里面,所有的相对的都不存在,哪有来去?可见得这个说法是方便法,是让我们这些人,还没有学成佛道的,在中途走路的,提醒我们。佛确实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楞严》说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就是好去的真正的意思。有没有执著?没有,心里面痕迹都没有。佛说这个现象叫法尔如是,比自然还要自然,一切法本来如是。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 H' K7 X8 f6 r( m+ v! K
1 q# ?, D: m& x# `5 K! q
0 S g H; n0 o# e, L;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