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F* \7 N3 z/ }: t7 K. e# K# m
- u" K4 @1 |' X, h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6)' Y2 V7 ^) L! [ d
: ~5 l2 h# I4 G1 }* v0 P/ A4 p$ V
) q! L1 ` R. D, |; ?未二、堕决定数 (分五科) 申一、标. \! A% _8 q% N9 j2 ~! _' v* e# E
又诸菩萨略有三种堕于决定。
. b: k& Q" B5 F/ a2 z8 W" k这是第三个嗢柁南。一共是分五科,第一科「授菩提记」,这一科学习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堕决定数」,分五科,第一科是标。% `# R( ~* W# ^
「又诸菩萨略有三种堕于决定」,「诸菩萨」,就是有凡位的菩萨、有圣位的菩萨,就是有很多的菩萨。很多的菩萨,简要的说有三种菩萨入于决定的数,就是他是不可以改变的,就是决定是这样子。* H u: R. [1 Z' x8 Y
3 E z* j! ]! z8 m3 {$ W
申二、征" V7 _. P6 B: B! R, F) X; h% |6 N
何等为三?) H. }4 D: ]3 k7 R) k+ B3 e
这是「征」,下面第三科是「列」出来。4 e' c" c8 u' u; ]5 A
/ v$ M+ O3 g- O
申三、列1 n8 m1 R: H' \& `! G
一者、安住种性,堕于决定。二者、发菩提心,堕于决定。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 Z& L/ I$ j# W( P8 l, h
第一种决定是叫做「安住种性堕于决定」,「二者、发菩提心堕于决定」,「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这是列出来三种决定的名字。1 s/ o* A1 `$ z$ R
下面第四科加以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释「安住种性堕于决定」。 `, `+ y" {- B4 G- v; q# w
7 E. I' ~) l- n3 Q- L4 d5 q申四、释 (分三科) 酉一、种性7 d v2 h8 ^; }7 Q- c. c0 m0 N: h
安住种性堕决定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便名为堕决定菩萨。
4 W/ `, ]' I8 |8 U0 @「谓诸菩萨住种性位」,他现在的这个程度是安住在种性位。「种性位」,就是在他的虚妄分别心里面有成佛的种性。有成佛的种性,就是按我们通常说呢,就是有佛性,那就叫做种性。但是我们从经论上看,这个种性应该说有两种:一种是真如为种性,这是无为法。第二种是有为的种性。有为的种性呢,如果从我们容易明白的相貌上说呢,譬如说我们现在的相信佛法的人,他从佛法的学习上,他感觉到生死是苦。这个生死是苦,如果我们真实的感觉到生死是苦,我们一定是愿意出离生死,从生死的苦里面解脱出来,应该会有这样的意愿。第二个情形呢,众生都是苦啊!我应该发大悲心广度众生,欲令一切众生大家一起的解脱生死苦,得三乘圣道,得无上菩提。如果你有这样的意愿呢,你内心里面有这样的意愿,这就叫做佛性。这样的分别心,当然这是属于如理作意,很高尚的意愿,这样的作意是有为法,这也叫做佛性。+ W+ x& {8 f1 r( p- c& k+ r4 _& K
现在这里面说:「谓诸菩萨住种性位」,就是指这个有为的,希望自己也成佛,希望一切众生也成佛,这样的意愿和行为叫做「住种性」。这个「住种性」,又有一点不同的意思,就是不是学习来的,没有经过佛法的学习,你原来就有这样的种性,是这一个种性的意思,这里说「住种性」是这样的意思。当然这样的说法,在〈声闻地〉的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就是在一切众生里面有人有这样的种性,有人没有。这个有这样种性的人呢,「便名为堕决定菩萨」,就可以称之为叫做「堕决定菩萨」,就可以这么说了;他是决定可以作菩萨,可以成佛的。+ d' Z/ i6 `/ o! n* p5 T3 z
7 @6 w c, v2 o# ^ }1 Z. I- ^何以故? 8 q7 E/ E. X2 E& _4 f2 j, ^+ f4 M
什么理由呢?* Y5 Y6 y2 x, q/ x/ h3 d
6 _3 L7 t; G& T4 l8 c# h由此菩萨,若遇胜缘,必定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觉故。
0 b0 S+ y7 Q0 Q' [+ f y这句话是解释「堕决定」这句话的意思。「由此菩萨」,因为这位菩萨他若是遇到佛、法、僧这个殊胜的因缘。佛、法、僧若出现世间的时候,是一切众生修学圣道的最胜因缘。「必定堪任证于无上正等觉故」,他若遇见佛、法、僧这种好的因缘,那么这位有种性的菩萨他决定「堪任」。这个「堪任」,说个白话就是「能」的意思。他能「证于无上正等觉故」,他能成就一切种智。这个「堪任」是「能」的意思,就是这个人力量很大,他的体力很大、他的心力很大、他的智慧力量很大,有很多殊胜的条件,他能够胜任这件事,能作好这件事。现在这里说他能发无上菩提心,他能得无上菩提,所以就称之为「堕决定菩萨」。这件事,这样说这是很好,你不需要修行你就有佛性,这是很好的一件事,使令这个懒的人感觉快乐。这是第一科。6 i% c4 `+ r- `/ g) ?5 k! \- }% m; K
+ R! b1 k; U& N, I! c6 C& _9 j酉二、发心. z* ?8 T& y5 x, \
发菩提心堕决定者:谓有一类诸菩萨众,已于无上正等菩提起决定心;此后乃至证于无上正等菩提,无复退转。: O" u; g/ P. N$ Z% Z7 {
「发菩提心堕决定者」,这是第二科。发菩提心怎么叫做堕决定呢?「谓有一类诸菩萨众」,这下面解释:就是说,有一类的很多的菩萨。「已于无上正等菩提起决定心」,他现在在佛法里面修学圣道的时间,或长久,或者不是很久,但是他的程度已经到达了「已于无上正等菩提起决定心」。这个「决定心」也就是决定的愿,也就是决定的智慧。这个「无上正等菩提」,他建立了决定成就的意愿,是不退转的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已经见到第一义谛了,他不会再退下来的,那就是所谓证法性发心,胜义菩提心的意思。若是在凡位的时候,他虽然发无上菩提心,他心里面有见烦恼、有爱烦恼,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还能动其心的话呢,那他还不决定。这里面是说已经得极喜地的菩萨了,所以他「决定」,能够决定,「已于无上正等菩提起决定心」。% k; C% h ]; V$ J+ t' v
我们曾经讲过多少次,就是在资粮位的菩萨、胜解行地的菩萨,这两位菩萨都还是凡夫菩萨。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呢,还没能够准备好,他还没能够成就胜解行,他的烦恼也还和一般人一样,随时会活动,那这就是不及格了。这个胜解行位的菩萨呢,他因为在佛法里面的学习,他有多少戒、定、慧了,他能调伏烦恼,但有的时候也不能调伏;就这个时候,这些菩萨都是有一点问题。( \& l, I3 k. J( y
若到了极喜位的菩萨,极喜地,得无生法忍的菩萨呢,他内心里面的止观和戒、定、慧是决定能调伏烦恼,烦恼不能胜伏他的戒、定、慧。所以这个时候,他趣向于无上菩提的这个愿力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叫做「起决定心」。所以这个「决定心」也就是「决定愿」,他这个愿不可动摇,也是他成就了见第一义谛的般若的智慧了,他有这个智慧与第一义谛相应了,所以能决定。所以「决定心」这里面也有「愿」的意思,有决定的愿,也是有清净、无漏的智慧的关系。( i5 `! O5 v0 }
「此后乃至证于无上正等菩提,无复退转。」成就了极喜地的时候,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他以后还要继续用功修行,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办,烦恼只是除掉了一部分,其他的一切的功德只成就了少分,他继续要努力地用功修行。用功修行,就是由初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四地,乃至到第十地,乃至到佛,所以叫做「此后」。就是从得无生法忍以后,继续修学六波罗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