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81|回复: 1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4 13: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心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 h+ \& j7 V* a1 b" g7 Q7 I: T

& c7 o4 o" L" \$ S
; H- i# o. u" l! `* j- y5 L2 z& [. X- X; V( s+ m1 y$ [
  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能救度水灾的文。
. v. F+ {; f1 X/ j4 o6 j' J0 w9 C  「若为大水所漂」:就是如果被大水所漂流。1 N6 Z: Y4 V4 i3 S3 I, C
  「称其名号」:就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 u- Y* _, ]. ~# Z! I  「即得浅处」:是即时能够得到水流浅的地方。
8 ]' @: `+ X: ]  世间的众生,如果有人遭遇到大洪水的灾难,被洪水冲流到江河里;或者失足,跌入深渊大海中;或者行舟航海,遭遇暴风大浪,舟船倾覆,掉入海中的时候,是会被大水漂溺,而有生命的危险的。可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侯,只要你肯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菩萨就能运用他的慈悲神力,使你漂流到浅水的地方。既然漂流到浅水的地方,就不会被淹溺,而能免除水灾的厄难了。
$ i  t* _; x2 Y9 L" o; o8 a  在这段经文中,是「即得浅处」的「即」字,是「即时」的意思。所谓「即时」,就是当你被大水所漂流,忽然想到慈悲救苦的观音菩萨,而一心称念观音圣号的时候。就在你受水灾,称念圣号的时候,菩萨马上就能使你漂流到浅水的地方。这就是说明菩萨感应之速。这句「即得浅处」,和总答文中的「即得解脱」句,是互相照应的。如果我们凡夫,在远处看到他人,被水漂流,而想要救他的时候,就得赶快跑去他的附近岸上,再跳入水中,然后游泳到他的身边,才能把他救起来。这一来要化费一些时间,如果危急的,可能就没有办法救他了。可是,菩萨慈悲神力,只要你称念他的圣号,他马上就来解救你,使你即时就漂流到浅水的地方,而得到解脱。这就是菩萨不思议神力的道理。可是进一步说,菩萨的慈悲心,是遍满在一切空间的,所以一切众生,都在菩萨的心中;而一切众生,都有良知善性,这良知善性,就是菩萨的慈悲心,所以菩萨也在一切众生心中。因为菩萨心中的众生,称念众生心中的菩萨,所以感应之速,就好像桴鼓,随扣随响,即时就能得到解脱了。( j; j" u1 |0 {; F4 K% j
  在法华感通记载说:唐朝有一位岑景仁,从少年的时候就很虔诚的诵普门品,及持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有一天,到苏州乘船,船只巅覆,堕入水中。就在这生命危险的时候,听到有人说:能诵普门品的人,就能够免除水难。这位姓岑的人,听到人家说这些话,很清楚的听到说三遍,结果他就浮到水面,过一会儿就漂流到岸上,而得解脱水灾之难,而同舟的人,都被溺死。从这则感应的事迹,我们就可以知道,诵普门品和持念观音圣号的功用,真是不可思议!* W4 f2 [! r1 |
  上面是从有形相的水,说明观音菩萨灵感的道理,现在再约无形相的水来说。无形相的水是什么?我们岂不是常听到「爱河千尺浪」这句话吗?所以这无形相的水,就是贪爱的心理。可不是吗?世间上有很多青年男女,当他们堕入情网而不能达成目的时候,就双双去跳水自杀。这岂不是先被无形的爱欲水所溺,然后被有形相的水所淹死吗?所以这无形的水,就是说明贪欲的心理。凡夫的欲心无穷,而男女的性欲尤甚,所以男女的情欲,足以代表其他一切的贪欲。3 }, Q" K0 ^" O$ W4 i# f) e
  在后面免三毒的经文中,有「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那一段话正是说明自心的欲念,所以这里所说无形的水——情欲,应该是说明外来的欲境。在这人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今日,有很多因单恋而被害的案件。在报纸上常常看到,因为追求女朋友,而被拒绝,就向女朋友泼硫酸,或者刺杀女朋友,受到这种被害的人,就是被无形的欲水所溺。生在这时代的少女弱妇,为了情爱的纠缠,真是苦恼太多,但不必害怕,只要你肯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圣号的时候,菩萨必定能使对方消除无理追求的欲心,使你脱离情网的灾难!' w7 p: T4 Z; e. M( r$ k
. x* {% O6 ?0 `  B7 ?1 f
  辛三  能救风灾% u0 w* l+ x& r" |7 l+ i' W'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5 12: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e6 t: `& \/ Z- B/ L; B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 g  g0 g0 S6 |( g7 h/ k
' h- N3 I: R: o6 f地藏孝亲网  http://www.dizang.org/
9 O, h! w1 N3 B4 U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7-3 09:57 , Processed in 0.0785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