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8 21: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欲得安隱吉 當事多聞者。
7 v+ r! f2 K. z7 F2 ^斫創無過憂 射箭無過愚 是壯莫能拔 唯從多聞除., K, K* X4 x; i
盲從是得眼 闇者從得燭 示導世間人 如目將無目.8 b, B w- p) J2 A
是故可捨癡 離慢豪富樂 務學事聞者 是名積聚德。. y5 [! `0 i& i
(一)篤信品第四<十有八章>
+ H5 Q9 a% `* E+ q' H 篤信品者.立道之根.果於見正.行不回顧。$ R% o$ I6 i4 \2 L
信慚戒意財 是法雅(二)士譽 斯道明智說 如是昇天世.
- Y9 l' `9 t0 ~ p愚不修天行 亦不譽布施 信施助善者 從是到彼安., O2 G1 f$ j- l$ {2 c$ k+ t
信者真人長 念法所住安 近者意得上 智夀夀中賢.
! ]: _7 N2 o. G注:
7 b: e% ~& o5 A(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信品第十一.宋本正信品第十.
3 ~# ?" d |# k/ y- B(二) 原刻作意.今依麗刻及秦本改., ^# L, E& J3 N8 b' t" u
1 {1 P! ~! y4 ?9 G0 w9 V; L f5 g6 u
2 h" I$ _6 M% m4 A2 X* {2 _(一)信能得道 法致滅度 從聞得智 (二)所到有明.
! D2 A9 R, S) ?/ }4 J0 E信能度淵 攝爲舩師 精進除苦 慧到彼岸. # @" R6 C# ^. M
士有信行 爲聖所譽 樂無爲者 一切縛解.4 m; X5 J: U! i% _9 \5 k2 G9 N0 H! S
信之與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恚 從是脫淵.
* k' L$ m; v# U9 U) _信使戒(三)誠 亦(四)受智慧 在在能行 處處見養。
* u; z! o. v, F1 Y) \( g. j; J比方世(五)利 慧信爲明 是財上寶 家產非常. n' U# ?; u8 e3 O9 ? D
欲見諸真 樂聽講法 能捨慳垢 此之爲信.
1 O ^5 q3 M6 ~4 S9 q& |) U5 A$ _信能渡河 其福難奪 能禁止盜 野沙門樂。
- l) _. a* r- J3 t! [; j* K5 D( \無信不習 好剝正言 如拙取水 掘泉揚泥.
; j! ?, i7 _' B$ p* }" E5 C& m% G賢夫習智 樂仰清流 如善取水 思(六)令不擾.
( Q* W# o1 V9 {( X! v- c信不染他 唯賢與(七)人 可好則學 非好則遠。
4 e i# M/ ]& V. }& N' J/ g; E信爲我輿 莫知我載 如大象調 自調最勝。
! f' w1 S! W8 M' g注:5 G9 U9 j; {* C
(一) 晉本此章次在後文一切縛解下.
' D, `) A q# S$ r9 g, Y(二) 秦本此句云一切縛得解./ `) @4 Y/ A4 f
(三) 秦本作成.謂成就也. (四) 秦本作夀.謂夀不中夭.$ a! e9 c8 d' y$ b6 N
(五) 原刻作別.今依麗刻及秦本改.8 p! i% u7 |2 w4 M( v; m$ d
(六) 秦本作冷.3 N$ E7 g; L" I) c) C4 B- P
(七) 秦本作仁.
" m( T& w7 w- f2 t# N3 H) ]6 g$ [3 Y/ s& w
9 h) a, s% P7 k4 s信財戒財 慚愧亦財 聞財施財 慧爲七財.
0 G) E5 d9 u% V, k; I從信守戒 常淨觀法 慧而利行 奉教不忘.% B, m" V: T% b1 D5 w/ j5 h. u
生有此財 不問男女 終己不貧 賢者識真。+ C4 M+ V9 Y% k& X! v6 _
(一)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O9 ^: ^1 t1 y4 v+ |. o; s) c$ Z
戒慎品者.授與善道.禁制(二)邪非.後無所悔也。
& w2 I' R% r0 P b人而常清 奉律至終 淨修善行 如是戒成。 . h* W4 T7 _; D. W" t
慧人護戒 福致三寶 名聞得利 後上天樂.
O: o' ^- K( n f F常見法處 護戒爲明 得成真見 輩中吉祥.( f: s2 t2 r+ L) U4 h/ L
持戒者安 令身無惱 夜臥恬淡 寤則常歡。
! F% v* j! \+ p( t修戒布施 作福爲福 從是適彼 常到安處。 i) r, t0 T$ K) c8 s/ t9 S0 k
何終爲善 何善安止 何爲人寶 何盜不取.
- k( x- t1 V8 Y8 a9 e( n2 g戒終老安 戒善安止 慧爲人寶 福盜不取。
3 r) X/ M8 p2 [$ U X, N注:
+ T( e: Y9 O% N2 l) N" G(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戒品第七.宋本正信品第十.
: e3 N' T, @4 p3 u(二) 此字依麗刻加.
9 u0 ^2 v, H. h! ?$ e/ z7 }! j8 g) k+ z' G
, U R/ E5 U2 Y F5 D7 \0 P
比丘立戒 守攝諸根 食知自節 悟意令應.
4 U% b8 P: E*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內學上觀 無忘正智.
! u! s; H u# S明哲守戒 內思正智 行道如應 自清除苦。
1 s# P3 K5 k' n; S+ @蠲除諸垢 盡慢勿生 終身求法 勿暫離聖." d/ \2 T7 _( q. @ Q6 |9 P
戒定慧解 是當善惟 都已離垢 無禍除有.# J, N* ~, v. W( \) ~/ a+ y1 p: i% n2 R
着解則度 餘不復生 越諸魔界 如日清明.
E5 v. a2 T: G# a( t9 Q. v2 s狂惑自恣 (一)己常外避 戒定慧行 求滿勿離。
5 Q) W' H( z J" O3 _! [. V! k持戒清淨 心不自恣 正智已解 不覩邪部。0 M/ s7 Y) ~6 E2 _( m
是往吉處 爲無上道 亦捨非道 離諸魔界。. `! X' K; v) |9 W, e
(二)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2 V4 R& }7 V& n/ z I" C- i" ?; G 惟念品者.守微之始.內思安般.必解道紀。
5 e1 W' b8 V/ y) u8 Q1 j出息入息念 具滿諦思惟 從初竟通利 (三)安如佛所說.& n( n/ G, o8 c' k
注:- S. H; B: X2 }# i- H
(一) 秦本作比丘.+ o3 ^! K1 n& A* h
(二) 晉本品第同.秦本惟念品第十六.宋本憶念品第十五.道安安般注序云.安般居十念之一.於五根則念根也.故撰法句者屬惟念品也.
( {) Z3 d1 ^- m+ d# i(三) 秦本作案.
1 ?! Y$ ?' s; ?' n
, f% F+ f4 I% ?
8 a' W0 R8 {7 L( m是則照世間 如雲解月現 起止學思惟 坐臥不廢忘.6 H2 N8 ?2 l, y
比丘立是念 前利後則好 始得終必勝 誓不覩生死.
0 T3 u" l4 S- b! ~$ _, X9 n若現身所念 六更以爲最 比丘常一心 便自知泥洹.
- ?/ G7 h, u, e" ^# ^已有是諸念 自身常建行 若其不如是 終不得意行.6 N! Z$ d+ w+ T" h' S
是隨本行者 如是度愛勞 若能悟意念 (一)知解一心樂1 d2 D+ N4 F; V, W
應時等行法 是度(二)生死惱。. b9 W% t& d' K: \: s8 w0 h" v) Z; g
比丘悟意行 當令應是念 諸欲生死棄 爲能作苦際。
- F4 }5 I# C- A8 f4 @8 k$ D8 ^常當聽微妙 自覺悟其意 能覺者爲賢 終始無所會.
* q5 u t$ z4 J: q6 p% O; Z+ I以覺意能應 日夜務學行 當解甘露要 令諸漏得盡。 , b& H$ J, d" k7 [( \. v
(三)夫人得善利 乃來自歸佛 是故當晝夜 常念佛法衆. , @1 q i8 H* a9 r- u/ Y1 P, b6 D
已知自覺意 是爲佛弟子 常當晝夜念 佛與法及僧. 5 V" Z! {- L. w, W. N& Q' h; s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四)空不願無相 晝夜當念是。
8 J/ ^, ]5 s( [8 o注:
6 m8 n6 _' H) @# @+ F7 d8 I(一) 秦本作解脫.0 _0 Q$ V r- }, l
(二) 秦本作老死地.. G+ C+ y- E- _4 [; Y; s! z* b
(三) 秦本此頌廣爲三章.次頌同.
1 W4 l9 g, H, g9 i/ W/ U" }(四) 秦本此句云.念天安般死.
9 O* C+ n3 m# q5 B1 X7 c& Z, v% e1 S% K+ [
; u" w. O4 Q& ~
(一)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7 D) a* Z" T( ?& J& P& T
慈仁品者.是謂大仁.聖人所履.德普無量。$ Z6 z% \0 ?' s4 n# p0 N% [2 f4 n
爲(二)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 j0 @! X- K# r" j0 u c p不殺爲仁 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 所適無(三)患。 8 s0 K! D3 s, M" w
彼亂已整 守以慈仁 見怒能忍 是爲梵行.
. a- {& @& V; r m5 v) U( Y至誠安徐 口無麤言 不瞋彼所 是謂梵行。
. ? i$ s9 ~' J1 k( l垂拱無爲 不害衆生 無所嬈惱 是應梵行. : V$ r1 p& B. \$ M/ M |
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l& h5 ?' G; {2 P5 \
少欲好學 不惑於利 仁而不犯 世上所稱。 5 E8 L0 ~: I* J( A' o% c$ B7 M
仁夀無犯 不興變快 人爲諍擾 慧以嘿安。! _0 H& l- d3 V- E7 j# l
普愛賢友 哀加衆生 常行慈心 所適者安。
5 K. Q3 ~9 Q- q3 k: a2 c8 e8 p仁儒不邪 安止無憂 上天衞之 智者樂慈。 M' _8 {9 W t( [
注:( e. T2 s, m4 ^1 A9 @ o
(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學品第八.宋本善行品第七.# D: {: j1 ~$ i- W2 f
(二) 原刻作人.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 x' O2 R. K9 _6 h- A) {; `3 c(三) 晉本次接垂拱無爲二章.8 i/ @0 _- F7 w/ h. s/ o4 G' v
. l7 q3 I7 s* x, ^ & L( c6 J: f8 m5 F/ \8 }
晝夜念慈 心無尅伐 不害衆生 是行無仇。
: ^! O+ g- e4 r3 N0 O不慈則殺 違戒言妄 愚不施與 不觀衆生。' ^# [, q6 Y) o2 X$ T0 _3 m
酒致失志 爲放逸行 後墮惡道 無修不真。. [& w/ N& [& Q! `
履仁行慈 博愛濟衆 有十一譽 福常隨身.
2 `, t, r* v# F" |: C& W9 a臥安覺安 不見惡夢 天護人愛 不毒不兵./ a% D! f) L- l; u2 i
水火不喪 在所得利 死昇梵天 是爲十一。
; N' w4 e2 @7 q' g' x5 l1 I: x若念慈心 無量不廢 生死漸薄 得利度世。 , Q; {( {- L3 I9 \ C) `& t+ X' m
仁無亂志 慈最可行 愍傷衆生 此福無量。6 i) L% F, V: E3 @$ j+ k# g2 F
假令盡夀命 勤事天下人 象馬以祠天 不如行一慈。) e1 V7 D- K3 ]
(一)言語品第八<十有二章>
1 O) b/ e; M9 K1 q5 F# L2 q- i- ~$ w( } 言語品者.所以戒口.發說談論.當用道理。
! P7 q$ Q4 f3 B$ y5 D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行 疾怨滋生.
! V, T; v- B1 \% Y7 i注:
% w. S& N4 v, I6 D D(一)晉本品第同.秦本誹謗品第九.宋本語言品第八.
: |) g8 k6 X9 I1 T% }: \
6 ~& n8 H% h( ]: b% H( H, S$ w) N y: r$ @. J, D
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給忍惡 疾怨自滅.
5 a& I' }1 U1 t5 d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