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4-30 18: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她的父亲在那里看报纸。突然外婆走过来,这个小女孩跳了起来,因为太高了,跳下去的时候,脚站不稳,就跌下去。她的爸爸还有外婆就赶快过来把她扶起来,他说:你怎么跳起来?这个小女孩就说「长者立,幼勿坐,外婆来了,我要让坐」,所以她马上跳起来。她爸爸听了以后,觉得很不好意思,你看孩子三岁多就懂得让坐,他自己在那里看报纸,根本就无动于衷。所以小孩子很单纯、很好教,往往在跟孩子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很好的一个撞击,很好的一个推力,因为总不能做得比孩子还不好。
& ], {+ [' j, i- y( D7 p2 H6 C' A5 c' T$ d. j, k* K" v
这个「长者坐,命乃坐」,长者叫我们坐,我们再坐。但是也要观察情况,不可以死守这个道理。因为有一次刚好深圳的李老师跟着我一起到香港去讲课。胡居士就跟李老师在谈话,站了很久,胡居士就坐了下来。坐下来以后,这个李老师因为「长者坐,命乃坐」,胡居士是长辈,没有叫他坐,他就一直站着。结果因为他太高了,胡居士头就一直这样仰着,头很酸,说:你赶快坐下来,我的头很酸。这个时候要通权达变,当长者他的头已经仰得那么难受了,我们要赶快坐下来。所以,学经典要懂得活学活用。" m6 u0 |2 N1 @; ]) P" p4 c5 n1 n
4 k6 b0 s1 h' S3 X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跟长辈讲话的态度,应该注意到声音要适中,假如太小声,长辈反而听不到,就增加长者的负担。现在的孩子跟长辈讲话,很多很大声,甚至于是孩子一堆在旁边游玩,长者正在谈话,声音大得不得了。父母就说:小声一点!孩子确实小声了,维持多久?可能过没多久:小声一点!一下子又忘了,结果长辈就说:算了算了,别管了!一开始不管,到最后养成习惯就很难导正。所以这些细微之处,我们要抓住原则,用耐性把他们引导正确。中庸之道事实上也就在与人相交往点点滴滴当中,所以声音不可太大声,也不可太小声;礼貌不可不及,也不可太过,你礼貌太过,可能就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 U1 h7 d4 _! l$ A
# S! z" `6 N# ~! p, L* ^) U# f 孩子讲话确实要训练,所以我们每个礼拜跟小孩上课,都会叫他们上台来,看看这个礼拜做了什么孝行,起来报告。孩子一走上来,站的姿势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就一定要握着桌子,他才觉得比较有安全感;有的站的也是歪歪扭扭的,一边讲话,手还会摇来摇去。这都要透过实际让他常常做,他的整个稳定度就会提升上来。当他讲话讲得太快,我们要很有耐心:来,慢慢讲,一个一个字讲清楚。能力绝对不是天生的,都要透过后天的训练。在海口有个小女孩很内向,我们也是让她常常训练,后来过了几个月以后,她母亲有打电话给老师,说她女儿去参加朗诵比赛还得奖。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上台的机会一定都会有,在公司里面也很可能要上来报告,与人都有交谈的机会,所以言语的训练不容忽视。孔老夫子的教学,德行摆在第一位,第二位,言语的态度、言语的方式,都很重要。我们看看《弟子规》从头到尾,教导讲话的态度、讲话的方法教了多少?都快要占三分之一的分量。
1 K) ?1 v9 M B6 `7 R3 t0 c6 Q' @* n5 }1 B0 j# E& j( l
下一句经文,『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当长者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赶快快步向前,不能长辈叫我们,我们还大摇大摆慢慢走,这样就失礼,就赶快走向前去,「进必趋」,不能让长辈在那里等。离开的时候,你总不能说「爸爸,我走了」,一转身就离开了,这样也有点失礼。应该说「爸爸,我走了」,稍微看着父亲,慢慢往后退几步,再离开。所以这些细微之处,都是从内心的恭敬流露出来。; L) {) N0 F" I' k& O) M
9 b' o+ U/ G! u9 j3 i 「问起对,视勿移」,长辈在跟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的眼神不可以飘来飘去,应该专注看着对方,听对方讲。这个态度也一定要训练,我们看到现在小孩很多心定不下来,你在跟他讲话,讲没几句,他的注意力都飘来飘去。当下你要很坚持,让他看着你把话听完,听完以后你还要问他,刚刚爸爸讲什么?刚刚老师讲什么?讲一遍给老师听。这样就会训练他,一来要专注听人家讲,二来要有恭敬之心。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一起念一遍:
3 f: e# o+ Y$ E- L( a+ H' b5 h* ]
) f$ g! o! ~7 {' i3 N U8 }) Q% y% f2 R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2 W8 ?2 y. p, |+ ?! @
/ f' j* ~; b- r7 P 古代这个『诸父』是指叔叔、伯伯,也都是跟我们父亲平辈的长者,叫「诸父」。堂兄弟、表兄弟就是诸兄弟。我们要去感受到,在成长的过程,这些长者都曾经抱过我们,这些长者都是时时在心里面祝福着我们,希望我们往后会有好的成就、好的人生。对于这些长者的爱护、长者的祝福,我们也要放在心上,往后自己有所成就,当这些长者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主动去付出、去关怀,这样整个家庭的气氛就会非常和乐。
* R, U9 b7 t! G7 i# E. J) f: N5 ~, x) ^+ [! h
除了要尊敬这些长者之外,其实当我们长者的孩子需要照顾的时候,我们也要尽心尽力,所谓爱屋及乌。在明朝的时候,有个女士叫章佳英,因为从小父母就双亡,她也感受到一个孤儿的辛苦。后来很不幸,她三个哥哥也相继去世,三个嫂嫂也离开,留下了一些子女。她就没有结婚,全心全意照顾她的甥侄辈,这样的精神,也让我们相当感动,能够放下自己,提起对兄弟的情义。我在教书的时候,也曾经遇到一个学生家长,她是学生的姑姑。因为她的哥哥已经去世,她的嫂嫂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所以她找对象有个标准,就是一定要带着她两个侄女她才肯嫁。后来她就没有出嫁,亲自教养这两个侄女。所以我跟这个家长在讲话的时候,她谈到这个过程,我整个人都很感动,当场眼泪都快掉下来。确实人用情义、恩义去演他的人生,都会让人家非常尊敬。5 o: r7 I- _: b8 A) R" E/ a
2 M( ^% q V6 X, F' J6 Z 这个「诸」,我们再延伸开来,用一个平等心,就是侍奉所有人的父母,也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恭敬;侍奉别人的兄弟、长者,也像我们自己的兄弟、长者一样恭敬。其实学佛,成佛最重要的一个引业是什么?是平等心,我们就在境上去锻炼。《孝经》里面有提到「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你尊敬别人的父母,谁最高兴?他的孩子最高兴;敬其兄弟,则弟悦;敬他的领导人,则底下的部属也很欢喜。「敬一人,则千万人悦」,当我们对他的父母恭敬,他所有的孩子、亲友跟我们的关系就很融洽。所以人际关系其实并不复杂,当我们懂得尊敬他身旁的每一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