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16 19: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绝不是耸人听闻。4 O% ^( d& _& L+ P
食品安全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噩梦。陈晓卿解释该片未关注食品安全,是因为去年初开机时食品安全被曝光的程度还不那么可怕,这说辞好像不太CCTV啊!吃货们哪个不知谁个不晓,这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曝光了,“非典”爆发后更加密集。爆发于陈晓卿家乡安徽的“大头娃娃(空壳奶粉)”事件至少导致婴儿数百人受害,死亡多达五六十名,震惊世界,作为资深媒体人和“吃货”,陈先生居然浑然不觉?莫非他老人家真已达到老子所蛊惑的“圣人为腹不为目”境界?
- o9 A, K" h8 t& X; S. \" `近年来多次民调,食品安全“荣登”国人痛苦指数前三甲,居然成为先富阶层拼命移民的三大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在各国移民中非常奇特。
, B* U$ y6 e8 v; f$ Z食品安全也表现在制假者屡教不改甚至百般抵赖,即使特大企业也不例外。就在修订本书时,国内几大食品巨头纷纷“又出事了”:“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重金属汞污染,“三元”被揭“早产”,“圣元”被疑导致女婴性早熟,“蒙牛”被曝长满虫子,安徽78名学生喝“光明”营养餐牛奶后呕吐;最大肉类食品公司“双汇”爆出“蛆虫”丑闻,“湘酒鬼”甚至整个白酒行业爆出“塑化剂”事件(前些年啤酒行业爆出“甲醛事件”)……刚开始,巨头们基本采取百般抵赖的态度。食品打假者无不承担巨大的风险。著名文化人王小山发起抵制“蒙牛”,竟一度被逼得逃亡香港。11月21日,“乳业打假第一人”蒋卫锁因被勒索遇害,案情扑朔迷离。之前还有为“结石宝宝”讨说法惹来牢狱之祸的赵连海,揭露地沟油被杀的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遇害时年仅30岁)……
) X0 g- I9 U% `" N9 }比《舌尖上的中国》更火爆的,是汹涌的网络民意:有揭露,有大量行业黑幕甚至自揭黑幕,还有对“特供”的揭露;有攻略,代表性的有软件《中国求生手册》和各类“中国食品安全形势图”;有黑色幽默,代表如时评家作家李承鹏的博文《神农氏后裔》……更多的是吃货们的愤怒和无奈。“舌尖下的中国”还让全体吃货完成了化学扫盲,那些古怪生涩的化学名称,人们如数家珍;“舌尖下的中国”还增强了人民体质,让吃货们无形之中成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原木”和各种慢性毒品的“小白鼠”。如果哪天爆发生化战争核大战乃至世界末日来临,地球上惟有我百毒不侵的吃货民族可以幸存。“舌尖上的中国”堪称诺亚方舟,善莫大焉!
* e$ s; {/ S. c" Y2 v |“舌尖上的中国”还丰富了汉语发展,催生出“易粪而食”这个新词——指食品生产者明知自己掺杂使假还为之,但不吃自己的产品,还自以为得计。这种愚蠢的自欺欺人的心理循环,便形成“易粪而食”。* e0 C/ r8 O! Y U6 I
连“吃什么”都被搞得焦头烂额,还奢谈什么“怎么吃”?没错,我们是“吃货”,同时也是“恐吃货”。人们最关心的不是怎么吃,而是吃什么,而是一觉醒来会不会基因突变为一只甲壳虫!《舌》片之所以撩拨得吃货们唾液长流,其实也隐射出吃货们对现实的无奈和恐惧。
1 o8 d+ O+ `! G, k* \我刚刚完成的探亲之旅,两只特大号皮箱里一如既往地塞满美国奶粉和保健品。因中国人大肆抢购奶粉,继新西兰、澳洲和香港之后,近期美国一些大商场也不得不采取限购措施,我不得不多跑几个商场,这是怎样一幅画面,怎样一种心情?我不否认《舌》片勾起了海外华人的乡愁,但当他们启程回国前,却免不了钻研一番《求生手册》。. K' F: k, t3 l6 E5 \
食品行业的道德崩溃表现在全行业,跨行业。为有毒食品大开绿灯的媒体(包括陈晓卿供职单位)也逃不脱干系。
! F V1 E) U7 r" z0 |0 Z作为世界上最庞杂最昂贵最低效同时也最不作为的食品监管机构,人们很难见到他们主动、自觉地侦破重大关乎百姓生命安全(包括绝大多数吃不上特供的他们自己)的案子,大多是在获得举报或重大事故已发生后才在电视镜头的配合下“雷霆出击”,甚至掀起一场整治运动,硬是把本应严肃的问责,导演成一场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报告会……运动后,街市依旧太平,肠胃仍需和谐。5 L; L' L/ ^ w( `% n. a) a" J) f
以上只是食文化的浅层危害,更可怕的是“舌尖下的中国” 变异了文化基因,戕害了心灵,自宫了人格发展,钳制了吃货们对世界的认知兴趣、能力和疆域,庸俗化了价值观,异化了人际关系,毒化了社会风气,毁坏了生态……以致结构性阻障了中国历史运行轨迹和命脉。《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食文化的理解,实在是以腹障目,“舌”走偏锋,浅薄至极。
7 z( J1 s8 D, J6 X0 y; h# D/ G5 h( k/ u被称为国粹的食文化的份量,堪称“吃教”,远比专业吃货美食家们礼赞的玄奥、隐秘甚至致命,这是作者最为忧心如焚的地方,也是本书探溯重点——我试图为大家掀开被美妙“舌尖上的中国”掩饰和绑架了的血淋淋的“舌尖下的中国”,正如要找到一棵参天大树的秘密,你不得不刨出它的根底。9 I3 W2 g+ @3 x! J: c! E
“吃祸”的民族 在自恋制造的虚假泡沫中幻灭 1 B9 Q; }: W! @! s. M0 x, C4 k
由法语词汇“gourmet(美食家)”演化而来的“gourmand”增加了一条释义“贪吃者”。英语中还有个带贬义的词叫“chow”,来自粤语,特指“恋食癖的中国人”,这两个词是“老饕”“吃货”英译的不二选项。当然,你贪吃,别人对你的认知也局限于此。比如,不久前火爆的好莱坞名片《功夫熊猫》,以中国元素讨好中国市场,依然把中国人认知为一群吃货。
1 J; \6 f6 p+ [3 Q3 a% w, ?6 J随着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吃货们病态食心理不改,不乏闹出外交纠纷。比如,年初在非洲津巴布韦的四名中国工人偷食40多只野生龟,在当地法院被起诉并驱逐,舆论哗然。* ?( m9 ?, o1 R @; I
可见,当一个民族沦为“吃货”时,遑论民族复兴?大国何以崛起?靠神州十亿皆天蓬么?
4 l3 c8 [4 x7 T o( B8 j
* c% j. q0 U. U! D3 S5 {1 j标签:舌尖上的中国 / J$ ~* W2 Z+ ~! P# t. @8 @, x$ `
(3)
0 F Q$ c6 k; K. o3 \& Q6 B9 C时间:2013-5-7 7:59:30 作者:李麦逊 来源:学佛社区网7943 查看:2863 评论:0
5 j. c+ z5 x( u# l. A! T5 C( Q# d @9 z) d. D2 A8 F
赞分享按钮
2 |) o6 q9 S- o$ x由此想到中国近年来的“大外宣”。大外宣战略也许没错,但由一帮外语水平有限,不懂外国文化、心理也不懂西方媒体的人来操作,战术上糟糕透顶,甚至屡屡闹出笑话。还是拿这部在海内外华人圈火得一塌糊涂的电视片来说,即使以艺术品或宣传片的眼光来看,尽管比前一段时间砸大钱在纽约时代广场屏幕墙竖起几个笑容僵硬的中国名人(西方媒体调侃为“呆头呆脑”“推销衬衫的”)强一些, |
|